第一节 自然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变动
分类号: C922
页数: 4
页码: 284-287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医少药,抚州人口自然变动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类型。新中国成立后,域内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有明显变化。1954年—1958年,全区人口年平均出生率为32.6‰,死亡率为14.37‰,自然增长率为18.22‰,开始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
关键词: 人口 自然变动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医少药,抚州人口自然变动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有明显变化。1954年—1958年,全区人口年平均出生率为32.6‰,死亡率为14.37‰,自然增长率为18.22‰,开始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1957年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的第一次高峰,自然增长率达到24.81‰,比全省低2.05个千分点,比全国高1.58个千分点。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数量相对减少,年出生率分别为23.58‰、18.12‰,死亡率为17.97‰、13.45‰,自然增长率为5.61‰、4.67‰,其中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年。
   1962年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加上在人口生育政策上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人口生育失去控制,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也陆续加入无计划生育人群,从而形成长达16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这一时期年均出生率37.16‰,死亡率8.55%0,自然增长率28.61‰,成为明显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人口变动类型。全区总人口从1961年的1734282人增至1977年的2766108人,共增长1031826人,年均增长64489人。
   1977年冬季,全区首次开展大规模计划生育活动,共实施男女绝育术2.63万例。1978年开展计划生育大会战,狠抓节育措施的落实,1979年8月首次大量实施引产手术,强硬的补救措施使人口出生率由1977年的32.09‰,下降到1979年的19.3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人口生育得到有效控制。80年代,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4.35‰,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8.89‰。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生育高峰的影响,进入婚育人群的人数激增,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90年7月1日,全区人口出生率为26.51‰,死亡率为6.29‰,自然增长率为20.22‰,分别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6.19个千分点、0.27个千分点和5.92个千分点。各县市人口自然增长也很不平衡,广昌、崇仁2个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分别为25.40‰和24.91‰,抚州市和临川县增长率最低,分别为13.34‰和17.59‰。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地委、行署加大控制人口生育力度,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平抑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至此,全区人口生育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转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5.69‰,死亡率5.99%0,自然增长率9.7%0。公安年报统计,到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3.62‰,死亡率3.43%0,自然增长率为10.19‰。1954年—2011年全区(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3—3—5 单位:人、%。
   续表3—3—5 续表3—3—5 注:本表依据公安部门户口统计年报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