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文 气象 物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文 气象 物候
分类号: X16
页数: 17
页码: 218-234
摘要: 民国时期,南城、临川、东乡、南丰等县设有水位和雨量观测站。1952年后,流量、沙量等项目观测在各地先后设立。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13个水文站,36个水位站,348个雨量站,5个泥沙观测站,8个蒸发观测站,2个地下水监测站,32个水质水环境监测站(水文机构详见本志卷二十三《科技卫生体育》第一章《科技》)。
关键词: 水文 气象 物候

内容

民国时期,南城、临川、东乡、南丰等县设有水位和雨量观测站。1952年后,流量、沙量等项目观测在各地先后设立。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13个水文站,36个水位站,348个雨量站,5个泥沙观测站,8个蒸发观测站,2个地下水监测站,32个水质水环境监测站(水文机构详见本志卷二十三《科技卫生体育》第一章《科技》)。
   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光热充足,生长季长,雨量充沛。抚州物候主要表现为各种动植物物侯期,事象丰富,特征明显。
   第一节 水文 一、水位 全市有16处水文、水位站,观测14处大、中、小河流水位。观测时间大部在30年以上,廖家湾站最长达74年,牛田站最短为4年。各站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5米~12米,变幅最大的沙子岭站11.58米,变幅最小的双田站4.98米。各站年最高水位多出现在6月,最低水位多出现在8月—12月。
   抚州区域各水文站历年水位特征值 表2—3—3 单位:米 二、流量 全市13处水文站,观测13处大、中、小河流的流量,观测时间一般在30年以上,廖家湾站最长达60年,牛田站最短为4年。各站历年最大、最小流量变幅平均为28102倍,芜头站最大达24.4万倍,南丰站最小为272.4倍。各站全年最大、最小流量出现月份均与水位相同。
   抚州区域各水文站历年流量特征值比 表2—3—4 单位:立方米/秒 三、悬移质输沙率 全市有6处水文站观测6处大、中、小条河流的悬移质输沙率,观测时间一般在50年以上,廖家湾站最长达60年,南丰站最短为6年。各站多年年平均含沙量为0.114千克/立方米,沙子岭站最大为0.138千克/立方米,娄家村站最小为0.094千克/立方米。各站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18吨/平方千米,沙子岭站最大152吨/平方千米,芜头站最小为88.9吨/平方千米。
   抚州区域各水文站历年含沙量特征值 表2—3—5 单位:千克/立方米 抚州区域各水文站历年悬移质输沙率 表2—3—6 单位:千克/秒 四、悬移质颗粒级配 全市有廖家湾、娄家村、沙子岭3个水文站观测抚河、临水、吁江3条河流泥沙颗粒级配,观测时间为41年~45年。3站多年平均中数粒径为0.054毫米,廖家湾站最大为0.057毫米,娄家村站最小为0.053毫米。平均最大粒径为1.77毫米,沙子岭站最大为2.70毫米,廖家湾站最小为1.29毫米。
   抚州区域各水文站历年悬移质颗粒级配 表2—3—7 单位:毫米 五、水温 全市有3个水文站观测3条河流水温,观测时间均为48年。3站多年年平均水温为18.6℃,历年最高水温出现在廖家湾站为37.8℃,历年最低水温出现在芜头站为0℃。
   抚州市各水文站历年水温 表2—3—8 单位:℃ 水温与气温同步变化,一般最高值出现在每年的7月—8月,最低值出现在每年的1月。六、水面蒸发量全市有沙子岭、双田、石璜、桃陂、芜头、娄家村、柏泉、寨头8个水文站用标准的E—601型蒸发器观测水面蒸发量,各站观测时间在28年~60年之间。各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821.6毫米,乐安芜头站最大为1368.8毫米,南城石璜站最小为551.3毫米。
   蒸发量与气温和风力同步变化,每年8月是蒸发量高值期,月蒸发量为100.0毫米~138.6毫米;每年1月份蒸发量最小,为22.1毫米~36.1毫米。
   七、水质监测 全市设有36处水质监测站,监测河流水质现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选取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湖、库)、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铁、锰等24项参数进行监测,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
   根据2001年以后监测数据分析,抚州市大部分河流水质较好,水质达Ⅱ类—Ⅲ类地表水标准,适合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但在一些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下游局部河段水体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氨氮。
   八、浅层地下水 1959年至1962年,域内先后在抚州市城北娄家村、南丰双田、乐安芜头建立地下水观测站,1967年各站均停测。
   2009年6月、2010年12月,先后在抚州城背山路、临川区水利局建立2处地下水观测站,分别于2009年6月25日、2011年1月16日开始进行地下水位水温观测。
   抚州区域历年地下水位特征值 表2—3—9 单位:米 九、降水量 全市共有122站观测降水量(包括洪门水库管辖11站),观测年限最长的解放桥站达74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737.7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407.0毫米(2010年),最小年降水量1132毫米(1963年),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13倍。各站变化幅度均在1.8倍~3.0倍。
   全年60%以上降水量均集中在4月—9月,尤以3月—6月为最多,占全年降水量50%,同时5月—6月也是暴雨活动最频繁季节,最大一日暴雨量493.0毫米,出现在1953年8月17日东乡站;次大一日暴雨量366.5毫米,出现在2010年6月19日资溪柏泉站。但灌溉季节7月—10月降水量却较少,以廖家湾站为例,这几个月平均降水量388毫米,占全年23.5%,其他各站一般都只占全年20%。第二节气象 域内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逐日回升,阴晴不定,雨多风大,日照少,常出现暴冷暴热和长阴雨春寒天气,春末夏初偶尔会下冰雹。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部分地区较酷热,全市多雷雨,6月—7月常出现大到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天气,盛夏季节炎热高温。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南下,常常是一场秋雨一场凉。9月—10月受大陆变性高压控制,雨量稀少,空气干燥,碧空无云,形成秋高气爽天气。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南下影响,天气寒冷,雨雪纷纷,霜冻和冰冻出现频繁。全市年平均气温17.06℃~18.44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64℃~29.8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0℃~6.80℃.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3.2℃。年平均降水量1736.3毫米~2003.3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4月—6月,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62.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85.5小时。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旱、涝、风、雹、雷电和低温等灾害天气常有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随着气象科技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科技服务也逐步发展起来。
   一、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全市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三大农业气候区。
   温热气候区包括南城、南丰、黎川、广昌沿盱江、黎滩河两岸盆地部分,海拔高度100米~200米,光、热、水气候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05℃~18.4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3℃,1991年冬出现在黎川;年降水量1736.3毫米~1829.9毫米;年日照时数1526.8小时~1638.7小时,稳定通过10℃~20℃,积温〉4500℃(80%保证率),宜实行一年三熟。南丰位于该区中心,热量资源丰富,作物果树越冬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南丰蜜桔,但仍需注意防冻。不利气候因素是,春秋季低温冷害,初夏小满寒,大风日数北风多南风少。
   温暖气候区 包括东乡(除虎形山)、临川(除茅排乡)、金溪县沟树及黄通以西、崇仁县桃源以北、资溪县高田和许坊、宜黄县黎圩及梅坊和桃陂,海拔高度100米以下,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7.06℃~18.24℃,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3.2C,1991年冬出现在东乡和资溪;年降水量1797.2毫米~2003.3毫米;年日照时数1401小时~1670小时,稳定通过10℃~20℃,积温4300℃~4500℃(80%保证率),有利双季稻中搭中栽培,实行稻稻油三熟制以中早熟品种为宜,可发展耐寒的温州蜜桔,但要选择有利地形注意防冻。不利天气因素有“三寒”(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冰雹。
   温凉气候区 包括乐安县、资溪县(除高田、许坊)、宜黄县(除黎圩、梅坊、桃陂)、崇仁桃源以南和黎川、南丰、广昌部分边缘山区,海拔高度200米~400米,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17.06℃~18.44℃,极端最低气温均〈零下9℃,年降水量1740.7毫米~2003.3毫米(乐安、宜黄两县西部偏少只有1749.0毫米~1831.7毫米)。年日照时数1401.0小时~1638.7小时,稳定通过10℃~20℃,积温4000℃~4300℃(80%保证率)。该区在300米以下低丘可种双季稻,400米以上以一季杂优为主。气温日差较大,种植瓜果品种优良,山区湿度大,茶叶品质高。不利气象因素是,雨量较多,早春低温阴雨和秋季寒露风危害严重,常给早稻育秧和晚稻抽穗扬花带来较大影响,冬季低温冰冻也给农作物及林木造成一定危害。
   二、主要气象要素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7.06℃~18.44℃,分布特点是南部高于北部,平原区高于山区。气温较高区域是以南丰、广昌为中心,年平均气温为18.44℃和18.43℃,气温较低区域是资溪和乐安,年平均气温为17.06℃和17.52℃。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值及出现年份 表2—3—10 单位:℃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 表2—3—11 单位:℃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历年月平均气温 表2—3—12 单位:℃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历年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及年平均日较差 表2—3—13 单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域内历年平均日较差为7.9℃~9.9℃,变化最大为南城9.9℃,变化最小有临川、东乡、乐安为7.9℃。气温日较差地理分布特点是东西山区高于平源河谷。其年度变化上半年(1月—6月)较低,下半年(7月—12月)较高。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气温年较差 表2—3—14 单位:℃ 全市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大陆性气候明显。全市各县(区)历年平均1月气温为5.2℃~6.8℃.7月气温为27.64℃~29.85℃,年较差为22.38℃~24.30℃。资溪为最小22.38℃,临川为最大24.3℃。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稳定通过临界温度初、终日、天数及积温 表2—3—15 单位:天、℃ 主要界限温度初终期及积温 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0°C,初日最早是广昌,出现在3月18日,最迟是宜黄、金溪,出现在3月23日。≥10℃终日,最早是金溪、南城,出现在11月22日,最迟是广昌,出现在11月28日。稳定通过10°C初终日天数,最长256天(广昌),最短245天(金溪)。期间积温最高5838.4℃(广昌),最低5353.8℃(南城)。
   全市历年日平均气温≥15℃,初日最早是广昌,出现在4月10日,最迟是资溪、南城,出现在4月14日。≥15℃终日,最早是宜黄、金溪、南城,出现在10月28日,最迟是广昌,出现在11月5日。稳定通过15℃初终日天数,最长210天(广昌),最短198天(南城)。期间积温最高是5167.1℃(广昌),最低是4659.5℃(南城)。
   全市历年日平均气温≥20℃,初日最早是广昌,出现在5月6日,最迟是南城,出现在5月19日。
  ≥20℃终日最早是南城,出现在9月28日,最迟是广昌,出现在10月9日。稳定通过20℃初终日天数,最长是157天(广昌),最短133天(南城)。期间积温最高为4129℃(广昌),最低3391.3℃(南城)。
   (二)降水 年降水量 全市常年降水总量在1736.3毫米~2003.3毫米左右,总的分布趋势是:自北向南;各降水量逐渐增多,资溪地处武夷山西麓,受到地形影响,常年总雨量为2003.3毫米,是全市的多雨中心,全市各季节降水量分配不均匀,春雨(2月—4月)558毫米~636.3毫米,占年雨量32%左右,夏雨(5月—7月)656.4毫米~821.1毫米,占年雨量40%左右,秋雨(8月—10月)266.1毫米~336.3毫米,占年雨量16%左右,冬雨(11月—次年1月)190.9毫米~251.5毫米,占年雨量12%左右。
   1959年—2011年各县(市、区)年降水量 表2—3—16 单位:毫米 续表2—3—16 全市年降水量极值以东乡2010年出现2903.7毫米降雨为最大,以南城2003年出现1115.3毫米降水为最少。全市月降水量极值以金溪1998年出现1093.6毫米为最大,以东乡分别于1987、2001和2004年出现的月降水量0毫米为最少。
   1981年—2011年全区(市)月、季平均雨量及降水量极值 表2—3—17 单位:毫米 降水口数和降水强度 全市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62.6天。最长连续降水口数为27天,过程累计雨量为477.8毫米,1984年3月18日至4月13日出现在黎川;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43天,2004年9月23日至11月4日出现在东乡。全市日最大降水量为393.8毫米,2002年6月16日出现在广昌。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0.3毫米,2001年8月15日出现在广昌。
   降雪全市年平均降雪日数为5.9天,最多是乐安县达7.3天。年最多雪日23天,出现在临川。全市年平均积雪日数2.9天,北部多于南部。全市以临川年平均积雪日最多,达4.0天。年最多积雪日数18天。最早积雪日是12月7日,最迟积雪日为3月19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6厘米,1983年12月29日出现在乐安。
   (三)地温 全市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9.4℃~21.2℃,最高出现在南丰、黎川县,最低出现在资溪县,最高与最低相差1.8℃。全市春季(3月—5月)平均地面温度为18.6℃~20.2℃,夏季(6月—8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9.8℃~32.6℃,秋季(9月—11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0.9℃~23.1℃,冬季(12月一次年2月)平均地面温度为7.9℃~9.6℃。全市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为32.2℃~35.3℃。全市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8.1℃~72.4℃,黎川2003年8月2日出现全市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72.4℃。全市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为13.1℃~14.5℃。全市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为零下21.1℃~零下9.0℃,1991年12月20日临川出现全地区最低地面温度为零下21.1℃。全市平均10厘米地中温度为18.8℃~20.6℃。
   (四)霜期 市内历年平均霜期81天~108天,平均霜期最长108天(乐安),平均霜期最短81天(黎川、南丰)。历年霜期最长148天(临川、乐安),霜期最短24天(东乡)。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历年平均霜期,最长、最短霜期及年份 表2—3—18 史上无霜期最长337天(资溪、南城、宜黄、黎川、南丰、广昌,1994年),最短210天(乐安,1991年)。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无霜期最长、最短天数及年份 表2—3—19 (五)日照 全市各地平均实际日照数1585.5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5%。一般中部少于南北部,山区少于低丘陵区,夏秋高于冬春。一年之中全市年最多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出现在东乡县;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01小时,出现在资溪县。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表2—3—20 单位:小时、% 续表2—3—20 (六)蒸发 全市年平均蒸发量为1429.2毫米,南丰、南城为全市高值区,年蒸发量为1500毫米~1600毫米,黎川、崇仁、宜黄、金溪、资溪、乐安为全市的低值区,年蒸发量为1300毫米~1400毫米,其他县市为1400毫米—1500毫米。盛夏气温高,蒸发量大,7月、8月月蒸发量分别为243.8毫米和205.2毫米,分别是该月降水量的1.7倍和1.5倍,容易发生干燥。1月、2月月蒸发量为全年最小,分别为43.3毫米和50.7毫米。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平均蒸发量 表2—3—21 单位:毫米 (七)相对湿度 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4%。临川、东乡、金溪、南丰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79%,资溪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83%,其他县为80%~82%。全市最大相对湿度为100%,多出现在雾天,极端最小湿度为4%,1996年4月16日出现在乐安。
   (八)风 全市一年之中均以静风天数最多,其次是北风或偏北风。夏季除黎川东风较多外,其他县(区)均盛行南风。从9月份至翌年3月,全市盛行北风,4、5月份南、北风势均力敌,但仍以北风稍多。全市平均风速仅1.1米/秒~3.0米/秒,东乡、金溪、南城偏大,在2.2米/秒以上,南城为全市最大,资溪最小,仅1.1米/秒,其他县(区)均在1.2米/秒~1.9米/秒之间。
   三、四季 全市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明显。
   春季 全市各县(区)春季的初日为3月19日—23日,终日为5月23日—6月3日,历时66天~75天,该时段正是北方南下寒流与北上暖流交绥活动,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雨多,风大,日照少,常出现暴冷、暴热和长阴雨春寒天气。3月—5月平均降水量为235.3毫米,占全年降水13%。全市各地在春末夏初时段内偶尔会落冰雹,其大小不一,一般黄豆大小,少数大似鸡蛋。
   夏季 全市各县(区)夏季初日为5月24日—6月4日,夏季终日为9月20日—9月27日,历时109天~127天左右。每年6月、7月间正值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到大陆,西南暖湿气流逐渐加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南一带交绥,常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和连续性暴雨天气,降水量较为集中。7月—8月西太平洋副热高压盘踞在长江中下游上空,全市正值盛夏时节,月平均气温上升至29℃~30°C左右,日最高气温多在35℃以上,天气炎热气温高,蒸发量大,易出现干旱。有的年份在盛夏期间受台风外围影响产生降水,对缓和解除旱情有利。
   秋季 全市各县(区)秋季初日为9月21日—28日,终日为11月22日—28日,历时60天~63天左右。由于此时海洋上的暖空气逐渐减弱,而北方冷空气逐渐活跃乘虚南侵,常常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当9月中下旬较强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寒露风”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个别年份可造成晚稻大量秕谷,降低结实率而减产。9月—10月期间,全市多处稳定的大陆变性高压控制下,雨量稀少,空气干燥形成秋高气爽天气,并常因气温较高出现回热的所谓“秋老虎”天气和秋旱。个别年份因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江南交绥,造成秋雨绵绵,阴雨天气持续10天或半个月左右,称之“烂秋”天气,大大影响秋收及冬种。
   冬季 全市各县(区)冬季初日为11月23日—29日,终日为次年3月17日—22日,历时109天~120天左右。冬季常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南下影响,天气寒冷,雨雪、霜和冰冻出现频繁。1月中旬至2月上旬正值“三九”严寒天气,为全年最寒冷时间,日平均气温多在4℃~5℃左右。全市各县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9.3℃~零下13.2C之间,小于零下5℃的寒冷天气日数不多,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有些年份还出现大雪、雨淞、雾淞等恶劣天气,对通信、交通、供电、供水影响很大并带来一定灾害。
   1981年—2011年各县(市、区)四季初、终日及持续天数 表2—3—22 单位:天 四、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其热效应直接影响植物热量平衡和各种生理活动。在适宜水肥条件下,植物对太阳总辐射利用效率在生长旺盛期可望达到5℃—6%。域内接收太阳辐射总量以南丰为最大,东乡次之,资溪为最小,全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平原多于丘陵山区。
  抚州市各县区逐月平均太阳总辐射表2—3—23 单位:千卡/平方厘米 五、气象现代化建设 全市高密度、多种类和全天候发展的综合探测系统逐步建成。2002年建成广昌、南城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此后,相继建成由11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站、1个新型天气站、14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9个GPS/MET大气水汽观测站、1个酸雨站、2个负离子观测站、2个闪电定位仪、1个一级太阳辐射站、、1个紫外线观测站、8个土壤湿度观测站、1辆气象应急车等组成的高密度、立体化、全天候、自动化大气综合探测网络,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到全市每个乡镇。至2011年底,全市实现对常规气象灾害的连续不间断监测,实时加密探测数据传输每5分钟一次,基本实现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建成高速地面气象通信宽带网络系统,气象通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以4M市—县MSTP专线、8M市—省SDH专线为主,基于INTERNET宽带接入的VPN通信为辅的高速现代化气象通信网络。建成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可视会商。建成气象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与省气象台实时会商,气象应急指挥团队便捷地获取信息、发布气象指令和联合进行调度。建成新型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系统),大幅度增加和提高了全市气象资料广播的种类、数量、时效性和可靠性,为全市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的第一手气象资料。气象灾害监测能力、预报预测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六、人工影响天气 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称人工降雨试验。1974年8月9日在黎川县成立抚州市人工降雨指挥部,从省军区调6门三七高炮、省气象局调测雨雷达在该县作业18次。1978年开展高炮和土火箭作业。80年代人工增雨基本未开展。90年代,利用高炮在域内部分县开展人工降雨。1991年7月,抚州行署办公室发文成立抚州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行署副专员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人影办)设在市气象局。1996年10月,地区行政公署行文对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并将人影办设在市气象局,为科级事业单位。2000年,省军区退役4门三七高炮分布东乡、金溪、南城、崇仁,同年由市高炮分队组织在部分县开展人工增雨。2001年6月,抚州开始配备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装置和作业车辆。2003年7月—8月,抚州市发生罕见大旱,全市7个县紧急配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车投入使用,11个县(区)开展大范围人工增雨作业,并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同年省军区退役4门三七高炮调市气象局统一管理。2004年,全市配齐人工增雨作业车,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专业化、规范化和准军事化管理。到2011年底,全市拥有14支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队和2支高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队,4门三七高炮、14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160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领域不断拓展,由此前单一人工增雨,逐步发展到人工消雹、森林防(灭)火、城市降温、水库蓄水、农业抗旱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到2011年,全市共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133次,发射火箭弹2111枚,“三七”高炮弹1950发,直接经济效益逾20亿元。
   七、气象科技服务 1982年,抚州气象科技服务开始发展。1990年成立地区气象局服务科,自此,气象科技服务有专门机构。此后20年,抚州气象科技服务得到长足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电力、卫生、旅游等部门合作,建立专业气象平台,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短信服务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建成短信服务平台,气象短信成为科技服务重要方式,短信服务行业、对象和数量增长明显。二是防雷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地(市)委、地区行署(市政府)对防雷减灾工作更加重视,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加强防雷减灾工作。2000年7月,地区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建设局气象局关于加强新建扩建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意见》;2001年9月,市政府以市长令形式下发《抚州市防御雷电防灾管理规定》;2004年5月,防雷安全内容纳入建筑物主体工程“三同时”审查内容;2006年3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县(区)房屋综合报建程序的通知》;2008年防雷工作进入市政府联审联批程序;2010年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关。经过多年努力,防雷减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社会防雷意识明显增强,雷击事故明显减少。
   第三节 物候 以农谚预告农事,运用二十四节气歌谣安排农业生产为域内农民传统习惯。如“过了惊蛰节,春耕有有歇”;“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油菜不吃谷雨水”;“桐子树开花,正好种棉花”;“栽了立秋禾,不够喂鸡婆”;“七蓖八蒜”“九油十麦”“霜降不割禾,一夜丢一箩”;“处暑在月半前(农历七月十五之前),切莫荒去田;处暑在月半后,切莫去种豆”;“麦到小满禾到秋”;“霜降拔葱,不拔就空”;“山上葛开花,蚊虫快回家”等等。还有按月说动物候:一月野鸡啼,二月斑鸠飞,三月青蛙唱,四月燕子归,五月布谷叫,六月石鸡响,七月蛇上树,八月蛇拦路,九月猴子满山窜,十月野猪偷红薯,十一月松鼠藏食粮,十二月野猪遍山拱。
   抚州市各种农作物物候期基本一致,因各县(区)小气候和物种间差异,亦有提前和推迟。
   一、农作物物候期 早稻:一般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中下旬收割。“懵里懵懂,清明下种。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晚稻:5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移栽,10月下旬成熟。
   小麦:11月上旬播种,次年3月上旬拔节,5月中旬成熟。
   棉花:4月上中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7月上中旬现蕾开花,8月中下旬裂铃吐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拔株。
   玉米:4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中旬抽穗开花,6月上下旬成熟,7月上中旬收获。
   花生:4月中下旬播种,6月上旬扎针,6月下旬开花,8月上旬成熟,9月初收获。
   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次年3月上下旬开花,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熟收获。
   二、蔬菜物候期 辣椒:早熟,11月中旬播种,11月下旬栽植,次年5月中旬收获;晚熟,3月下旬栽植,7月成熟。
   茄子:4月中旬播种,下旬栽植,5月中旬至8月成熟。
   大白菜:8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次年6月至10月收获。
   秋冬萝卜:8月上旬至9月中旬播种,11月至次年2月收获。
   胡萝1:7月中旬至8月播种,11月至次年2月收获。
   毛豆:4月播种,6月上旬至7月收获。
   眉毛豆:4月播种,7月至11月上旬次获。
   三、果木类物候期 柑桔:4月下旬开花,10月下旬果实成熟。
   桃:3月开花,6月至7月果实成熟。
   柳:立春前后发芽,3月至4月展叶,农谚谓:三九四九河边插柳。
   竹:3月至4月竹笋出土,老竹5月至6月开花。
   杉:3月至4月开花,10月至11月果实成熟,10月下旬栽种,11月至次年1月冬播,2月至3月春播,12月至次年2月栽插。
   松:3月至4月开花,10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采种,2月至3月春播,12月至次年1月冬播,12月至次年2月栽植。
   油茶:10月开花,次年10月下旬果实成熟采种,冬春播种。
   泡桐:3月开花,10月下旬果实成熟。
   苦楝: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叶,农谚谓;“苦楝树展叶,不会有春雪。” 板栗:4月至5月开花。9月至10月果实成熟,10月上旬采种,3月至4月春播,9月至10月秋播,11月上旬落叶。
   梨:3月至4月开花,7月至8月果实成熟。3月至4月春播,春季苗接,秋季芽接。
   樟树:樟树发了芽,以后春寒少。
   桐子树:4月上旬开花、展花,10月果实成熟,花期怕寒风冷霜,“开花遇冷风,十窝桐子九窝空”“明年结不结,要看今年热不热,今夏热得好,明年结得好”。
   榧树:4月中下旬开花,次年9月初果实成熟,采种。
   苦莲子:苦莲子落得早,春季回暖早;落得晚,回暖迟有倒春寒。
   四、瓜类物候期 黄瓜: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9月至10月中旬收获。
   南瓜:3月下旬至4月播种,4月至5月上旬定植,7月至10月收获。
   苦瓜:3月下旬至4月播种,4月至5月上旬定植,7月至9月中旬收获。
   西瓜:3月下旬至4月播种,4月至5月上旬定植,7月至8月上旬收获。
   梨瓜:4月至6月播种,6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
   冬瓜:3月上旬至4月播种,4月至5月上旬定植,7月至9月收获。
   丝瓜:3月上旬至4月播种,4月至5月上旬定植,6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收获。
   五、花候期 立春前后,迎春花怒放;雨水梨花开放;雨水之后,白玉兰盛开;惊蛰过后,桃、李、山茶含苞欲放;清明前后,杜鹃花(俗称映山红)红遍山麓;谷雨前后,含笑花香艳迷人;立夏之后,板栗、百合花争妍,油桐、桔花竞开;芒种一过,芒花飞扬;夏至栀子花怒放;夏至一过,夹竹桃、木槿花常开;盛夏时,石榴、牵牛花姹紫嫣红;大暑前后,荷花开遍藕塘;立秋后,鸡冠花、夜来香常开不败;中秋节前后桂花飘香,茶花满山;八月桂花香满地;秋分后,百菊争妍;霜降季节,菊花竞放;霜降前后,油茶花开遍山间;三九隆冬枇杷、芙蓉花盛开,梅花傲霜斗寒。
   六、鸟候 大雁:3月下旬全部北迁;10月上旬开始南迁。
   燕子:燕子来得早,回春早。春季南归,清明前始见,秋季开始南迁,于秋分后绝见。
   白鹭:每年4月飞至域内,5月筑巢,5月至7月产卵,11月迁徙。
   布谷鸟:春分前后始见,清明时飞翔筑巢,立夏始鸣,夏至终鸣。农谚谓:“布谷鸟叫,作田时间到。” 鸦雀:鸦雀成群叫,大雪的征兆。
   乌鸦:冬季山区,乌鸦成群,为下雪前兆。
   斑鸠:早鸪雨,昼鸪晴,夜鸪雨。
   水鸟:水鸟呱呱叫,大雨必定到。
   七、昆虫候 蝉:夏至始鸣,秋分终鸣。
   蜘蛛:蜘蛛倒结网,会涨水。
   蚂蚁:蚂蚁搬家会涨水。
   蜻蜓:蜻蜓低飞,有大雨落。
   蜜蜂:3月中旬,油菜、紫云英花开时,开始采蜜。
   八、禽畜候 鸡:鸡在高处鸣,雨止要天晴。
   鹅、鸭:鹅鸭早进笼,天气要变坏。
   猪:正月猪滚浆,一定要烂秧。猪衔柴,天气将冷。
   狗:狗吃水,天有雨。
   九、爬行类候 蛇:惊蛰出洞,立冬进洞冬眠。蛇出洞,会大雨;蛇过水,会涨水。
   蚯蚓:立春后待春暖开始活动。蚯蚓滚沙,大雨泛沙。
   十、鳞介类候 青蛙:3月上旬冬眠苏醒,出土活动,始鸣,立冬后冬眠。
   蟾蜍:3月下旬出穴活动,10月下旬蛰居土中。
   刺胸蛙(石鸡):4月下旬冬眠苏醒出洞,盛夏活动频繁,立冬后冬眠。
   十一、非生物候 一月二月冰冻寒害,三月四月雷响雨涟涟,五月六月涨大水,七月八月大暑天,九月十月伏秋多旱,十一月十二月霜落地雾漫天。
   正月初一打了霜,一斗谷子一只秧(寒潮多,会烂秧);青石回潮会下雨;盐罐回潮会下雨;厨房不出烟,天气就要变;灶灰温成块,下雨下得快。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临川区水利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