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根据抚州市地貌形态,全市可划为4种地貌区。中低山区多分布在域内边缘地带,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0%,往往形成界山与分水岭,东南部以武夷山与福建省分水,西南部以雩山山脉与赣江中上游分水。
关键词: 抚州市 地貌

内容

根据抚州市地貌形态,全市可划为4种地貌区。
   一、中低山区 中低山区多分布在域内边缘地带,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0%,往往形成界山与分水岭,东南部以武夷山与福建省分水,西南部以雩山山脉与赣江中上游分水。
   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域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域内多数山地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板岩、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和花岗岩组成,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节理特别发育,加上在温热条件下,风化、侵蚀十分强烈,基岩裸露,山峰陡峭,坡残积物比较深厚。山脊由于岩性不同,往往呈现锯状、垄状、垣状,流水侵蚀切割强烈,有V形谷发育,水力资源丰富,植被繁茂,为天然林区。
   武夷山中低山区 位于域内东南部沿闽赣省界延伸,介于域内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县与福建省光泽、泰宁、建宁县之间,南北纵贯约180千米,海拔高度1000米~15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是一巨大褶皱山,侵蚀切割强烈,山体核心大部分为花岗岩,山势峻峭。期间著名的资溪铁牛关、黎川杉关、南丰甘家隘等山坳隘口,自古以来就是闽赣两省重要交通孔道。
   雩山中低山区 位于域内西南部宜黄、乐安、南丰等县,山体由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500米。岩性分布以花岗岩和花岗混合岩为主,次为变质岩系,侵蚀切割强烈,山坡陡峭,山顶多锯状、垄状,局部地区因沿节理裂隙风化和流水侵蚀,可见锯齿状峰林或陡岩峭壁地形。赣东山地虽然地势高峻,但山间多窄长河谷小盆地,常与山岭平等,是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地带。
   二、丘陵区 丘陵包括高丘陵和低丘陵,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50%。
   (一)高丘陵 高丘陵主要分布于低山山前地带或构造盆地边缘。其特征是新构造运动缓慢,具有间隙性抬升现象,基岩裸露,有薄层风化壳发育,并有崩塌滑坡现象,流水切割中等,谷地宽大,山坡较陡,山脊平缓,呈长垣状、垄状或馒头状,并具侵蚀盆地的发育。根据形态及岩性特性,可分为两种类型: 间隙性抬升,中等侵蚀,以花岗岩(或火山喷出岩)为主而形成垄状、馒头状高丘陵地形。分布零散,见于黎川、资溪县一带和广昌县朱市坪,东乡县虎形山等地。海拔300米~500米,相对高度200米—300米,植被较稀疏,风化壳较薄,有水土流失现象。
   间隙性抬升,中等侵蚀与剥蚀,以砂页岩,砾岩为主而形成垄状、垣状、馒头状高丘陵地形。分布较广泛,南城县一带高丘,山体岩体软弱不一,受侵蚀后,山坡陡峭,山顶平缓,山脊呈垄状、馒头状。
   (二)低丘陵 低丘陵主要分布在河流中游。其特征是新构造运动上升缓慢,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沟谷宽广,水土流失较严重,崩塌、滑坡发育,山坡平缓,山脊多呈垄状、馒头状、波状等。根据形态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 以剥蚀为主,中等侵蚀,缓慢抬升,以花岗岩(或火山喷出岩)为主而形成缓坡状、垄状、馒头状低丘陵地形。主要见于东乡南部,南丰—黎川一带。海拔高度小于300米,相对高度50米~200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在东乡附近由火山喷出岩组成。山体呈波状、馒头状,水土流失较严重地段,有崩塌、滑坡现象。
   以剥蚀为主,弱侵蚀,缓慢抬升,以砂页岩为主而形成波状低丘陵地形。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地区,由红色岩系及其他砂页岩组成。多呈馒头状,地面波状起伏。在含钙质的厚层砂砾岩构成的红色盆地里,由于岩层产状较平缓,裂隙发育明显,经流水沿裂隙长期侵蚀,形成奇特地貌景观,如岩壁直立的石柱、方山、单斜山、各种洞穴等,是一种表形上类似岩溶地貌的特殊景观,叫丹霞地貌,较典型的有南丰县戈廉石、金溪县印石、新塘等。
   抚州丹霞地貌 三、岗地区 岗地包括高岗地和低岗地,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15%。岗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缓慢,间歇性抬升,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波状、垄状起伏,坡度平缓等。可分为4种类型: 剥蚀为主,间歇性抬升,以花岗岩为主而形成的微波状高岗地貌,分布在金溪县琅琚等地。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30米~80米,由花岗岩组成波状、垄状地貌,风化层很厚,上部多为红土化风化壳堆积。
   剥蚀为主,轻度侵蚀,间歇性抬升,以砂页岩和红土层组成波状、垄状红色高岗地貌,分布较广,主要位于红色盆地及河流两岸,在临川等县有大面积分布。由红色岩系组成,海拔40米~80米,相对高度20米~50米,波状起伏,坡度平缓,风化剥蚀强烈,有凹谷和冲沟发育,植被稀疏,水源不足。
   剥蚀为主,微侵蚀,间歇性抬升的花岗岩微波低岗地貌,见于金溪县北部等地,面积不大,波状起伏,风化剥蚀强烈。
   剥蚀为主,微侵蚀,掀斜抬升,以红土及砂岩组成的微波低岗地貌,分布于东乡至进贤、东乡至鹰潭铁路沿线,以及临川至崇仁等地。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小于30米。新构造运动以掀斜为主,垄岗一般长3000米~6000米,宽500米~1000米,呈条带状分布,岗面平缓,近似准平原面,风化强烈,有巨厚的红色风化壳堆积,有小型冲沟发育,局部水土流失,植被稀疏,水源缺乏。
   四、平原区 在开阔河谷地段,由河流强盛堆积作用,造成较厚冲积层平缓地面,坡度6°~12°,海拔高度小于100米,相对高度5米~30米,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5%。这类地貌为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或间歇升降区,根据形态特征和堆积物组成可分为两种类型: 抚河冲积平原,分布在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由于地形平缓,河床横向移动和河流泥沙多次淤积作用,构成堆积层较厚的平坦开阔地区,范围较广,包括临川、东乡、崇仁和金溪等县、市平原地区,有大面积连片水田围绕村庄分布。抚河平原地表主要为近期河流冲积物,有的地段覆盖在第四纪红色黏土之上。冲积物下粗上细,可分多层次。上层为亚砂土和亚黏土,其中夹少量石英砂;中层为砂层夹中粗粒石英砂,在抚河上游的抚州河段,可见网纹红土砾石层。含地下水丰富。第四纪红色黏土有的已被流水分割,呈波状台地形式。在抚河干流河床或河谷地段,有不少河滩、沙洲,又叫河漫滩,主要因水流减缓,泥沙堆积而成,组成物为砂土和砾石层。有的已长期脱水,或枯水期露出水面,多被辟为洲(旱)地,但汛期受洪水威胁较大。
   洪积冲积平原,即散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内的冲积平原,一般呈条带状分布,堆积层下部为粗砂、砾石层,上部属砂泥及潮砂泥,肥力及水分条件较好,经水利配套多为自流灌溉区,是丘陵之间重要耕作土壤地带。
   域内平原起伏和缓,阳光充足,土地集中连片,利于发展灌溉和机耕,是农业生产重要基地,其中抚河平原为最富饶高产农业地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闽赣省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