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1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7
页码: 206-212
摘要: 抚州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约有20亿年,经历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几次造山运动对域内地质构造均有重要地质意义。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具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相复合的基本格局。地震少,裂度小,地壳为稳定地壳特征。
关键词: 地质 地貌

内容

抚州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约有20亿年,经历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几次造山运动对域内地质构造均有重要地质意义。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具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相复合的基本格局。地震少,裂度小,地壳为稳定地壳特征。
   域内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河谷平原相间,西北接赣抚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从外向内,由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岗地、谷地广布。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域内地层除缺失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东乡县北部为扬子地层区,其他均属华南地层区。
   抚州区域地层情况 表2—1—1 续表2—1—1 续表2—1—1 二、岩浆岩 域内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部,具有多旋回多期次侵入特点,有加里东期、海西一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以燕山早期为主,加里东期次之。
   加里东期岩浆岩,为花岗质侵入岩,有混合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等。分布于资溪西部、乐安中部、黎川西部和广昌东部。
   海西一印支期岩浆岩,为花岗质侵入岩,有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仅在宜黄县南部有少量出露。
   燕山期岩浆岩,为花岗质侵入和喷出岩,有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正长岩和花岗二长岩等。主要分布于资溪东部、宜黄南部和南丰西部,在临川、东乡、崇仁、乐安、广昌有少量分布。在黎川东北部分布有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玢岩等。喷出岩主要分布于东乡、金溪和资溪,主要为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流纹岩、流纹质英安岩、英安岩、安山岩等。
   喜山期岩浆岩,有基性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为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岩,喷出岩为玄武岩。仅在黎川、资溪、东乡有零星分布。
   伴随岩浆活动的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铅、锌、钨、锡、钼及铌、钽、铈、钇和铀等贵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及放射性矿藏,且多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中金、银、铜、铅、锌、铀等矿藏与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关系密切。
   三、地质构造 (一)大地构造单元 域内大地构造单元以广丰—萍乡深断裂为界,处于扬子准地台之南部和华南后加里东准地台之北部广大地区。
   一级构造单元位于华南造山带,二级构造单元位于雩山褶皱带、武夷褶皱带,三级构造单元有大王山隆起、抚州盆地、北武夷隆起、中武夷隆起。
   雩山褶皱带基底属加里东造山带的中部带,北部为北东向的抚州断陷盆地,中部为大王山隆起,其核部为一巨大复式花岗岩热穹隆,南部为九连山隆起,受多向构造复合,使构造面貌异常零碎复杂。
   武夷褶皱带基底属加里东造山带的下部带,其根部暴露于东侧福建境内。变质基底主要由新元古界组成,卷入有中元古代结晶片岩,并有少量寒武系残留,该带主体为北北东向的复背斜式隆起。北部走向转北东东,总体呈弧形展布。以发育韧性剪切带和中深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热穹隆为特征,同时又是一条中生代火山岩带。该带可分为北武夷、中武夷和南武夷3个三级隆起构造单元,北、中武夷地区北部古板块结合带,其热变质较南武夷地区更为显著。
   (二)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赣中东西向构造带中武功山—北武夷山隆褶带,是一条重要的海西、印支、燕山期复合花岗岩带。该带向西延至湘中一带,有萍乡—广丰断裂构造带等2条规模较大、割切较深,活动时间较长的断裂带。
   经向构造体系 雩山带南北向花岗岩隆褶带,于宜黄—宁都断裂带两侧发育南北向花岗片麻岩带及剪切带。
   华夏构造体系(北东向) 有南昌—南城张性二张扭性断裂带。
   新华夏构造体系(北北东向) 走向早期30°~40°,晚期15°~25°,有宜黄—安远断裂带。
   北西向构造东乡县北西向褶皱,金溪县东岗山北北西向剪切褶皱带,以发育同斜褶皱和鞘褶皱为特征。
   (三)褶皱构造 基底褶皱 为赣中南基底褶皱,域内位于其东部武夷山复式背斜左翼,主要由震旦系及前震旦系组成,中段呈北北东走向,向南倾状。
   盖层褶皱 主要由下、中三叠统组成,褶皱构造较为复杂,以北东走向为主。
   (四)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抚州断陷盆地 呈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于临川至崇仁、乐安等地。除其主体盆地为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外,分别形成次级北北东向之宜黄断陷盆地和抚州—南城北西向断陷盆地,盆地之基底岩系,主要为震旦纪浅变质岩系和部分晚三叠世煤系及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盆地中主要由晚白垩世红色岩系组成,下白垩统之泥砂质建造,仅分布于盆地东段之临川、宜黄及金溪浒湾等地。红色岩系大多向北西方向倾斜,倾角一般为5°~8°左右。西北缘为长期多次活动的大断裂带(抚州—永丰断裂带),既控制盆地形成,后期又逆冲于盆地之上。
   南城—广昌断陷盆地 位于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之南城、南丰及广昌一带。呈北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为一向北西方向倾斜箕状盆地。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以砖红碎屑建造为主。下白垩统仅局部出露于南城—南丰以东地区,以紫红、灰绿、黄褐等杂色含碎屑岩为主,夹流纹岩、英安岩及熔结凝灰岩。另在广昌县头陂镇有上第三系硅藻土层。
   (五)断裂构造 北东向大断裂带 有东乡—遂川大断裂和贵溪—大余大断裂带。断裂开始形成加里东期,在造山带下部表现为强烈的韧性剪切带。在造山带上部主要为韧—脆性逆冲—走滑断裂带。印支—燕山早期主要为兼有左行走滑的逆冲带,晚中生代以来转变为张性控盆断裂。其中东乡—遂川大断裂带还是一条重要磁场界线,对花岗岩和中生代火山岩分布起着明显控制作用。
   北北东向大断裂带 有宜黄—安远大断裂带。断裂主体走向25°~35°,呈左行侧列分布,以压性为主,并有显著的左行走滑,为形成时代较新、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主要形成于燕山期。该断裂带向南延入广东境内,为一古老南北向断裂基础上发展起来,沿带发育片麻状花岗岩及韧性剪切带。
   北西向大断裂带 有南昌—南城断裂带。断面不明显,连续性差,以张性、张扭性为主要特征。
   北东向韧性剪切带 主要发育于武夷山、雩山山脉,属东乡—遂川、贵溪—大余等大断裂带的东北段,发育于加里东造山带的中下部,在花岗岩热穹隆附近尤为显著。有金溪—棠阴、贵溪—南城、德胜关—广昌等3个大带,每个大带包括数个糜棱岩、构造片岩和花岗片麻岩带,大带宽20千米~40千米,长约200千米。这些韧性剪切带随着向南西方向出露的构造层次变浅转变为韧脆性逆冲断裂带。
   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 以宜黄—安远大断裂带最为发育。为一条加里东期南北向韧性剪切带,北段形成一条显著近南北的花岗片麻岩—糜棱岩带。
   丰城—东乡推(滑)覆构造群 处于江西南北构造对接带上,为一巨大南侧北推北侧南滑相向迭覆群体。南侧为丰城攸洛逆冲推覆构造,中部为陶沙推覆构造,北侧为临川三角山—东乡荷叶岭滑覆构造。其中三角山—荷叶岭滑脱构造,总体走向近东西向,西段三角山、十二公包一线,走向北西西,受抚河断裂左行错移约10千米,东段出现于荷叶岭一带,总长约40千米。原地系统为双桥山群,外来系统为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主滑面倾向南,在走向倾向上均作波状,倾角10°~80°,具韧脆性特点,发育糜棱岩、构造片岩及构造角砾岩,并形成金山岭等飞来峰构造。
   四、地质演变 域内横跨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具有复杂地质发展历史和构造变动。在区域发展史中,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们伴随有强烈褶皱、断裂和岩浆(火山)活动,形成多旋回地质活动特点。依其特点,大致可划分为4个地质发展阶段: 前震旦系至震旦系下统的晋宁—加里东期地槽发展阶段,形成厚度巨大的复理石—火山岩建造。褶皱回返组成近东西向紧密褶皱,构成域内褶皱基底。沉积厚度约24000米。
   震旦系上统—泥盆系隆起阶段,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呈现巨大岩基产出。
   石炭系—下三叠系陆块稳定发展阶段,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煤系等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叠覆于基底地层之上。分别形成萍乐拗褶带、崇仁—东乡拗褶带、南丰—资溪拗褶带,呈北东向复式褶皱。沉积厚度约2600米。
   上三叠系—上第三系大陆环境发展阶段,为碎屑岩、煤系、内陆湖泊相小型盆地碎屑岩建筑;陆相火山岩盆地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山麓堆积断陷盆地类磨拉石红色建造。构成北东向、北北东向盆地或地堑式断陷堆积。沉积厚度2.5万米。
   第二节 地貌 根据抚州市地貌形态,全市可划为4种地貌区。
   一、中低山区 中低山区多分布在域内边缘地带,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0%,往往形成界山与分水岭,东南部以武夷山与福建省分水,西南部以雩山山脉与赣江中上游分水。
   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域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域内多数山地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板岩、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千枚岩等)和花岗岩组成,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节理特别发育,加上在温热条件下,风化、侵蚀十分强烈,基岩裸露,山峰陡峭,坡残积物比较深厚。山脊由于岩性不同,往往呈现锯状、垄状、垣状,流水侵蚀切割强烈,有V形谷发育,水力资源丰富,植被繁茂,为天然林区。
   武夷山中低山区 位于域内东南部沿闽赣省界延伸,介于域内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县与福建省光泽、泰宁、建宁县之间,南北纵贯约180千米,海拔高度1000米~15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是一巨大褶皱山,侵蚀切割强烈,山体核心大部分为花岗岩,山势峻峭。期间著名的资溪铁牛关、黎川杉关、南丰甘家隘等山坳隘口,自古以来就是闽赣两省重要交通孔道。
   雩山中低山区 位于域内西南部宜黄、乐安、南丰等县,山体由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500米。岩性分布以花岗岩和花岗混合岩为主,次为变质岩系,侵蚀切割强烈,山坡陡峭,山顶多锯状、垄状,局部地区因沿节理裂隙风化和流水侵蚀,可见锯齿状峰林或陡岩峭壁地形。赣东山地虽然地势高峻,但山间多窄长河谷小盆地,常与山岭平等,是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地带。
   二、丘陵区 丘陵包括高丘陵和低丘陵,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50%。
   (一)高丘陵 高丘陵主要分布于低山山前地带或构造盆地边缘。其特征是新构造运动缓慢,具有间隙性抬升现象,基岩裸露,有薄层风化壳发育,并有崩塌滑坡现象,流水切割中等,谷地宽大,山坡较陡,山脊平缓,呈长垣状、垄状或馒头状,并具侵蚀盆地的发育。根据形态及岩性特性,可分为两种类型: 间隙性抬升,中等侵蚀,以花岗岩(或火山喷出岩)为主而形成垄状、馒头状高丘陵地形。分布零散,见于黎川、资溪县一带和广昌县朱市坪,东乡县虎形山等地。海拔300米~500米,相对高度200米—300米,植被较稀疏,风化壳较薄,有水土流失现象。
   间隙性抬升,中等侵蚀与剥蚀,以砂页岩,砾岩为主而形成垄状、垣状、馒头状高丘陵地形。分布较广泛,南城县一带高丘,山体岩体软弱不一,受侵蚀后,山坡陡峭,山顶平缓,山脊呈垄状、馒头状。
   (二)低丘陵 低丘陵主要分布在河流中游。其特征是新构造运动上升缓慢,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沟谷宽广,水土流失较严重,崩塌、滑坡发育,山坡平缓,山脊多呈垄状、馒头状、波状等。根据形态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 以剥蚀为主,中等侵蚀,缓慢抬升,以花岗岩(或火山喷出岩)为主而形成缓坡状、垄状、馒头状低丘陵地形。主要见于东乡南部,南丰—黎川一带。海拔高度小于300米,相对高度50米~200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在东乡附近由火山喷出岩组成。山体呈波状、馒头状,水土流失较严重地段,有崩塌、滑坡现象。
   以剥蚀为主,弱侵蚀,缓慢抬升,以砂页岩为主而形成波状低丘陵地形。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地区,由红色岩系及其他砂页岩组成。多呈馒头状,地面波状起伏。在含钙质的厚层砂砾岩构成的红色盆地里,由于岩层产状较平缓,裂隙发育明显,经流水沿裂隙长期侵蚀,形成奇特地貌景观,如岩壁直立的石柱、方山、单斜山、各种洞穴等,是一种表形上类似岩溶地貌的特殊景观,叫丹霞地貌,较典型的有南丰县戈廉石、金溪县印石、新塘等。
   抚州丹霞地貌 三、岗地区 岗地包括高岗地和低岗地,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15%。岗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缓慢,间歇性抬升,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波状、垄状起伏,坡度平缓等。可分为4种类型: 剥蚀为主,间歇性抬升,以花岗岩为主而形成的微波状高岗地貌,分布在金溪县琅琚等地。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30米~80米,由花岗岩组成波状、垄状地貌,风化层很厚,上部多为红土化风化壳堆积。
   剥蚀为主,轻度侵蚀,间歇性抬升,以砂页岩和红土层组成波状、垄状红色高岗地貌,分布较广,主要位于红色盆地及河流两岸,在临川等县有大面积分布。由红色岩系组成,海拔40米~80米,相对高度20米~50米,波状起伏,坡度平缓,风化剥蚀强烈,有凹谷和冲沟发育,植被稀疏,水源不足。
   剥蚀为主,微侵蚀,间歇性抬升的花岗岩微波低岗地貌,见于金溪县北部等地,面积不大,波状起伏,风化剥蚀强烈。
   剥蚀为主,微侵蚀,掀斜抬升,以红土及砂岩组成的微波低岗地貌,分布于东乡至进贤、东乡至鹰潭铁路沿线,以及临川至崇仁等地。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小于30米。新构造运动以掀斜为主,垄岗一般长3000米~6000米,宽500米~1000米,呈条带状分布,岗面平缓,近似准平原面,风化强烈,有巨厚的红色风化壳堆积,有小型冲沟发育,局部水土流失,植被稀疏,水源缺乏。
   四、平原区 在开阔河谷地段,由河流强盛堆积作用,造成较厚冲积层平缓地面,坡度6°~12°,海拔高度小于100米,相对高度5米~30米,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5%。这类地貌为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或间歇升降区,根据形态特征和堆积物组成可分为两种类型: 抚河冲积平原,分布在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由于地形平缓,河床横向移动和河流泥沙多次淤积作用,构成堆积层较厚的平坦开阔地区,范围较广,包括临川、东乡、崇仁和金溪等县、市平原地区,有大面积连片水田围绕村庄分布。抚河平原地表主要为近期河流冲积物,有的地段覆盖在第四纪红色黏土之上。冲积物下粗上细,可分多层次。上层为亚砂土和亚黏土,其中夹少量石英砂;中层为砂层夹中粗粒石英砂,在抚河上游的抚州河段,可见网纹红土砾石层。含地下水丰富。第四纪红色黏土有的已被流水分割,呈波状台地形式。在抚河干流河床或河谷地段,有不少河滩、沙洲,又叫河漫滩,主要因水流减缓,泥沙堆积而成,组成物为砂土和砾石层。有的已长期脱水,或枯水期露出水面,多被辟为洲(旱)地,但汛期受洪水威胁较大。
   洪积冲积平原,即散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内的冲积平原,一般呈条带状分布,堆积层下部为粗砂、砾石层,上部属砂泥及潮砂泥,肥力及水分条件较好,经水利配套多为自流灌溉区,是丘陵之间重要耕作土壤地带。
   域内平原起伏和缓,阳光充足,土地集中连片,利于发展灌溉和机耕,是农业生产重要基地,其中抚河平原为最富饶高产农业地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