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广昌甘竹 龙溪 姚西 贯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16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广昌甘竹 龙溪 姚西 贯桥
分类号: C912.8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甘竹镇位于广昌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千米,为溯抚河入盱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甘竹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8万亩。
关键词: 甘竹 龙溪 姚西 贯桥

内容

一、“旰源首镇”——甘竹镇 甘竹镇位于广昌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千米,为溯抚河入盱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甘竹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8万亩。2011年,辖12个行政村,141个村小组,4671户,242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5人,均为汉族。
   该镇素称广昌的文化镇。具有明代四大唱腔之一海盐腔余韵的《孟戏》发祥于此。该戏本被专家称为“广昌孟戏”,是一种12门齐全的连台本大戏,有全套舞台演出程式和民俗祭祀活动,仅在甘竹圩镇及镇郊流行,每年正月演出,有舍溪、赤溪、大路背3个戏班。有两种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就其剧本而言,经专家考证:舍溪、赤溪孟戏的剧本是元代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来源于古南戏中的永嘉杂剧。赤溪孟戏的演出活动起源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至今已连演500余年,舍溪孟戏演出早于赤溪,具体形成时间专家仍在考究。大路背孟戏的剧本是明初的传奇本《长城记》,戏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今有400年左右的演出史。两种剧本都保留孟姜女故事的全貌,是两种不同来路的古南戏和传奇本的原作孤本;就其音乐唱腔而言,它以其特有的孟戏高腔为主,具有海盐腔及诸腔的遗音和曲牌,以清唱为主,无丝竹乐器,用小锣小鼓间奏,曲牌2牌优雅动听,具有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的特点,音乐价值弥足珍贵;就其传承而言,孟戏演出是甘竹地方全社会参与的酬神祭祖活动的一个项目,它是依赖于三元将军系列民俗活动传承的,历代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一般以角色传承,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代代相传。孟戏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镇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颇多。宋、明、清三朝,有饶适直、饶秉鉴、饶一年、魏方泰、魏定国、魏允迪6人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在饶家堡还保留一大批古建筑和古遗迹。甘竹村现有集中连片的厅堂、祠堂、宗庙等古建筑20余栋,有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榜眼第”、雯峰书院。雯峰书院系教育家、广东廉州太守饶秉鉴(号雯峰)于明成化元年(1465)建成,时为讲学之所,系饶秉鉴晚年罢官归里在此办学和寓居之处,又名雯峰别墅。次年,状元、翰林院编修、文学家罗伦,在此登坛讲学,并写有《雯峰别墅记》。该建筑占地面积5032.3平方米,整体为砖木结构,院中有院,园中有园,组合得体,气势恢宏,内部虽无豪华装饰,但建筑用料讲究,是研究江南书院史及明代砖木结构建筑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该镇大嵊村(古称土屯耆)为三国吴太平二年南丰县县治;赤溪、洙溪二村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遗址;龙溪村内还有元代建的单孔石拱跃龙桥。
   二、历史文化名村——龙溪村 龙溪村位于广昌县甘竹镇东部,北邻千善乡高洲村,全村共有16个村小组,32个自然村,568户,2780人,村域面积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60亩。该村属丹霞地貌,整个村分布在一个红色盆地内。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饶家堡自然村有6个村小组,206户,856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1%。饶家堡十有八九为饶姓,都是客家人。据《龙溪饶氏族谱》记载:饶氏郡属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境),族人几经辗转,不断往南迁徙,饶士愚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在饶家堡定居,饶士愚为龙溪村饶氏肇基祖,至今村中建有“士愚公祠”。饶氏村民历代以耕读为本,村中素以教育子弟发奋读书为优良传统,明代有以饶秉鉴为代表的10余名恩贡、举人,清代有以饶学曙为代表的20余名举人、进士。据不完全统计,饶家堡明清两朝出进士4名,恩贡、举人35名,其中,饶学曙为榜眼,饶廷直、饶秉鉴、饶一辛3人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饶家堡保留集中连片的厅堂、祠堂、宗庙等古建筑20余栋;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榜眼第、雯峰书院(2011年列为省保候选单位)。
   此外,龙溪村双古垅于1986年和2003年出土的坦克型恐龙化石,被列入“中华之最”,填补国内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间生物发展史空白。
   三、抚河源头第一村——姚西村 姚西村位于广昌县境东南部,属于驿前镇管辖,地处武夷山脉腹地,是抚河源头第一村,东邻206国道线,南与驿前镇南坊村毗连,西接宁都县港田乡,北与驿前镇坪背村相依,村委会距驿前圩3千米,距广昌县城43千米,现辖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391户、1635人。有耕地面积1998亩,人均耕地1.22亩;山地面积2100余亩,人均1.28亩。主要作物有白莲、泽泻、烟叶、水稻等。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54元。
   广昌县姚西村效果图 该村自明朝成化年间种植白莲,历史悠久,仲夏时节,万亩莲花竞相绽放,竹林青翠,是广昌县举办国际莲花节的主游地,也是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景点,被专家游客誉为“莲花第一村”和“最美田园风光”。该村地处抚河源头,林地面积213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5%。村西血木岭东峦群山环抱,林茂水丰,溪流湍急,清泉飞瀑一条银链,自西向东而行,颇为壮观,成为抚河发源地。村里还有天地会起义旧址和三争排古战场遗址。
   四、红色胜地——贯桥村 贯桥村地处广昌县驿前镇北部,属于高丘陵山区;全村国土面积20.7平方千米,其中山林地22654亩,耕地1878亩,人均耕地1.21亩;下辖13个村小组,26个自然村,412户1551人,贫困人口613人。
   贯桥村是块红色土地。1934年夏秋,在短短40余天时间里,红军在这一带与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蜡烛形等一系列战斗,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将士2300余人,国民党军被歼4000余人。参战牺牲的广昌籍有名有姓的烈士141名。该村内或附近有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陈阿金烈士墓,曾家排、万年亭红3军团指挥部旧址,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战斗旧址等。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贯桥街东端。为纪念高虎脑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988年县政府拨款9万元,有关单位筹资6万元兴建此碑。1934年8月上旬,国民党军两个纵队共6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向红军高虎脑阵地进攻。红3军团以第5师为主力,击退敌人十多次冲锋。由于工事被毁,子弹打光,红军退出战斗。此次战斗红军牺牲1300多人,毙伤敌军4000余人。
   陈阿金烈士墓位于贯桥村楮树坑南端大岭格山腰206国道路旁。陈阿金,江苏阜宁人,1934年春调任红3军团第5师政治委员,在万年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1986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伍修权题词赞颂陈阿金是“战斗中的英雄,工人中的楷模”。此墓于1998年修建,2006年修葺。
   曾家排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贯桥街以西约500米处。1934年7月、8月间,彭德怀、杨尚昆等在此指挥红3军团阻滞国民党军进攻。万年亭红3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贯桥村楮树坑南端大岭格山腰206国道旁。原有一座古亭,1934年8月,红3军团司令部设在此处,指挥高虎脑战斗。该亭于1996年毁于公路改造,保留一块石碑。
   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战斗旧址位于驿前镇北部,距县城20千米至40千米区间,系第五次反“围剿”后期主战场之一。1934年8月,红3军团等在此一带阻击国民党军南进,交战双方在该区域进行著名的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驿前战斗,为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赢得时间。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明成
相关人物
罗伦
相关人物
吴太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