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镇名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0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名镇名村
分类号: G127
页数: 21
页码: 185-205
摘要: 抚州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散布在各地的古村落,是反映临川文化的一种载体。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已知的古村落有200余处。这些村落古建筑群以其建筑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抚州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遗产。
关键词: 抚州市 名镇名村

内容

抚州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散布在各地的古村落,是反映临川文化的一种载体。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已知的古村落有200余处。这些村落古建筑群以其建筑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抚州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遗产。2003年—2011年,国家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先后进行多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江西省进行多次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命名。抚州市已获批流坑村、竹桥村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驿前镇、棠阴镇、浯溪村、水南村、曾家村、湖坪村、洲湖村、浯漳村、东源曾家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本章选介各县(区)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这些镇、村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背景,有独特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临川云山 圳上 下聂 一、省级示范镇——云山镇 云山镇位于临川区最北部,南与罗湖镇、唱凯镇接壤,西隔东乡河与罗针镇相望,东界东乡县詹圩镇,北临进贤县白圩乡、长山晏乡。镇政府驻地云山圩,北距南昌市72千米,南距抚州市22千米,福银高速公路、316国道穿境而过,东乡河绕境而流。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示范镇。镇内多山丘岗地,冬春清晨,云雾缭绕,山藏云中,故名云山。2011年该镇下辖1个居委会,21个村民委员会,120个村民小组,共8500户、40160人。
   该镇历史上名人辈出。圳上汤家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祖居地,水田村为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忻的家乡,巷口徐村为明代文史学家徐奋鹏的故乡。徐奋鹏(约1560—1642)字自溟,别号笔峒先生,著有《古今治统》《恰但集》《辨俗》《补删诗经》《徐笔峒先生十二部文集》《葩苑》《古今道脉》等。其中《古今治统》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可与《资治通鉴》相媲美的史学巨著。该书上起盘古,下止元末,以时为序,一帝一篇,褒明君,贬暴主,述得失,论兴亡,资料翔实,立论公允。传说此书传入日本,被统治者视为“治国良方”,对“明治维新”起过重要作用,因他长期在家乡笔架山下设馆讲学,人称“笔架先生”。
   该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金山禅寺是国家AA级风景区。大金山寺坐落在临川、进贤、东乡3个县交界的金山岭主峰,占地约2平方千米,寺庙建筑面积5000余人平方米,始建于唐代。鼎盛时期,寺内僧侣500余人,被称为赣东三大名寺之一。明代末年寺庙被毁。至1936年由南湘普净法师重建。1947年,以慧悟法师(即印空法师)为首扩建庙宇,大殿落成开光之日,恭请西藏贡噶活佛登坛说法,故更名为“中华贡噶寺”。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遭劫,寺毁僧散。1985年,当地政府邀请接法于本焕大和尚座下的临济宗第45代传人印空老法师重回金山,于是年逾七旬的老法师毅然挑起重建金山宝刹的重任。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重建了规模宏大,道场庄严,超逾历代的金山寺。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1989年12月复名“金山禅寺”。寺宇恢复,僧众安顿,老法师又虑佛门龙象匮乏,为绍隆僧种,续佛慧命,遂又于1994年创办江西省尼众佛学院,这是全省唯一的一座佛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学员,是全国第二大佛学教育基地,因而此地又被人们誉为“赣东佛教城”。金山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禅堂、教学楼等一应俱全,目前在国内尼众道场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好,设施最齐,功能最全。金山岭峰势如百鸟朝凤,瑞气升腾,万亩山地簇拥环绕,村庄错落如星,道路纵横似弦。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宜人,从临川、进贤方向均有道路直通山顶,山上山下林间石阶小路相连,曲径通幽,给登山爱好者带来极大乐趣,摇金井、金水牛、金扁担、金鸡笼,金葫芦等神话传说令人流连忘返。2007年12月大金山禅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旅游景区,2008年抚州市首届旅游文化节评定景区为抚州十佳旅游景点。
   千年古刹——开山古寺位于云山镇政府驻地以西2千米处,因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西域高僧到此开山修炼而命名。后有玉蟾禅师驻锡此处,大雄宝殿后水井玉蟾井由此而来。古时寺院常设书院,明嘉靖年间(1522—1566),境内水田村先贤,进士出身、官拜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陈忻幼时曾在此发愤苦读。嘉靖皇帝感陈御史为官清廉,钦赐3株皇梁木(罗汉松)给陈忻,陈忻不忘桑梓地,亲手将其一株栽在老家水田村,其一栽在岳父家(今云山中学东边施家垅村),一株栽在开山寺,现寺内大雄宝殿旁生长茂盛的罗汉松即当年陈公亲手所植皇梁木。
   笔架山位于云山镇西南端,山峦环抱,三峰突兀如笔架,林茂竹修,风景极佳,历来有“笔架之峰天下奇”之称。东乡河北岸巷口村,古时缘于水运交通便捷,设有码头,开设集市名罗市巷口,村后一山形像凤凰展翅,名凤凰山;又因状如笔架,得名笔架山。站在笔架山顶,南望东乡河在巷口村盘蜒,宛如一幅天然太极图;北望金山寺,千佛万圣呼之欲出。明朝中期,巷口村人徐奋鹏,与汤显祖、陈忻皆为同窗好友,因无意仕途,与其侄徐春榕在幼年求学之地笔架书院开馆讲学,著书立说。今徐氏后人仍保存徐春榕当年亲笔书写的《古今治统》目录。
   二、省级生态村——圳上村 云山镇圳上村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故里,以境内圳上片村得名。总面积5.3平方千米,辖9个自然村,总人口2772人,其中游家圈组以游姓居住为主,村南靠山,东、西、北三面有土埂,由此得名游家圈。明永乐年间,游姓由上顿渡迁此。村民以水稻、西瓜、板栗、油茶、棉花、大豆、柑桔等为主导产业,有钾长石、白云岩、锰、钛、车轮矿等矿藏和5700亩林地。
   2006年,投资36万多元扶建游家圈新农村建设,被授予全省最优美村庄。2007年,投资68万多元扶建岭前胡家新农村,并建造生态休闲场所和图书室、乒乓球场、阅览室、篮球场等,被授予江西省最优美村庄。该村利用汤家自然村是汤显祖故乡这张名片,结合新农村建设,兴建“汤馆”,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仅2009年就接待游客9000人次。2011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300元,拥有私用小车90余辆。在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的同时,该村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上级部门授予的众多荣誉。2007年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省、市、区主要领导亲临圳上村指导抗冻救灾工作。2008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10年,被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命名为江西省省级生态村。
   三、历史文化名村——下聂村 下聂村位于嵩湖乡境内,距抚州市区12千米,东临抚河,西伴梦河,北靠临川道山大仙岭(抚州市南郊),东西扶两河,南瞻小平原。全村坐拥青山、平原、河流、湖泊于一体,集小桥、流水、古建、花果于一村,自古以来成为文人墨客的怡情之地。古联云:半壁青山茅店倚,一溪流水石桥横。今联云:两面河川三面流,一村山色半村湖。
   临川区下聂村 该村原名“泥港”,后名“站溪”,因村东建江津溪口防洪槽闸站而得名。2011年有常住人口600余人。据临川地名志记载,该村先祖南宋时从河南迁入,其后人为北宋著名经学家聂崇义后裔。村民尊北宋太子少保聂安常(聂崇义孙,北宋户部尚书聂昌曾祖)为第一世祖。先祖中名儒、达宦、巨贾众多。北宋著名抗金名臣聂昌(聂安常重孙)为观文殿大学士,历任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其抗金事迹被史籍所载;北宋抚州郡守聂厚载兴建颜鲁公祠被《临川文化史》收录;明代著名书画家聂大年为江西书画一杰,载入《江西史稿》,其父聂同文为抚州名儒。明代著名居士聂大熏被江西明代“陈、罗、张、艾”四大才子尊为老师,艾南英还为聂氏二修族谱作序;清代进士聂裕芳就职翰林院待诏,其功德受清同治皇帝建牌坊旌表;清代贡士聂朝仪乡试第一;民国乡贤聂祥生曾为袁世凯内勤;巨贾聂心传为民国国防部长何应钦挚友,曾受上海著名“聂家花园”主人聂崇德引荐,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相知。
   该村古建筑颇丰。至今仍存800余年崖龛、400多年宗祠(市级文保单位)、180多年石桥(其规模为临川之最,省级文保单位)、220多年旌杆石刻;有清帝敕建牌坊1座,明清门楼4个,明古亭1个,200年以上古井5口,民居古建多处。另有众多民居石匾刻录北宋经学家聂崇义名典《三礼图》中内容,包括“诗礼宗源”“诗礼遗辉”“礼图衍庆”“诗礼扬声”等。特别是大仙岭悬崖神像,若隐若现,天然一绝。
   该村民俗活动由来已久,主要有每年1次祭天地、祭山神和每年2次祭祖活动以及每年春节期间桥灯闹春。祭天地、祭山神在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地点为道山大仙岭。祭先祖为每年正月和七月在聂氏宗祠举行。迎春拜年活动在春节期间,龙灯长260米,其顺序先村后乡再到抚州城,必经抚州文昌桥回村。上述民俗活动中断数十年,2010年到得恢复。2010年,下聂村被文化部门批准为临川历史文化名村。
   2010年,该村列为临川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其建设思路为: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创意乡村为主题,以农村休闲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品味,强化新农村建设活力,再现历史文化名村生机。该村道路全面硬化,实现通自来水、互联网、有线电视,对古桥、古亭、古牌坊、古池、古井、宗祠、门楼等17处古建全面维修,新建村北石塑、石头记、揖恩亭、梦溪亭、望乡台、照壁、沙滩户外基地、篮球场、路径健身点、农家书屋等10处文化体育点,拓建大仙岭休闲径路2.6千米。村里已有桥灯队、数字电影放映队、妇女腰鼓队等。2010年、2011年举办两届抚州市户外帐篷节,人数达3000人,首创抚州户外节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第二节 南城上唐 株良 磁圭 云市 一、千年古镇鱼米之乡——上唐镇 上唐镇位于南城、南丰、黎川三县交界处,是南城县的“南大门”,是抚州古镇之一,有1000多年的建镇史,故有千年古镇美誉。最早这里是一个芦茅巢,旁边有个池塘,周围山势像五马团槽。据《刘氏族谱》记载,开基祖认为这里风水好,便从田东的刘源迁到这里。刘氏在这里建屋居住,繁衍后代,迄今有46代。后来增加到刘、李、何、杨、鄢、崔、雷、温、廖、揭10个姓。到了清代已经是南城的一个大镇。这里集中了许多清代砖库房子,石板铺路,高深小巷,古老的水井,条石盖面的下水道,古朴典雅。时有“十记十号”,“十记”包括祥记、和记、瑞记、义记、景记、观记、詹记、元记、垂记、达记;“十号”保存下来的有佑发号、长春号、济化号、广丰号、元发号。“十记十号”建筑少则三厅三廊,多则七厅七廊,配以飞檐斗拱,凉亭暖阁。这些大型建筑始为清咸丰、同治年间一批豪商巨贾所建,今仍为良好的居住屋。
   镇内环列刘家塘、蔡家塘、杨家塘等10口池塘。镇内有2600多户,居住人口1万多人。全镇总面积为184.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172个村小组,共7359户、28586人。镇政府驻地上唐村,距县城22千米。
   该镇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耕地36150亩(水田33575亩,旱地2575亩),水稻杂交制种面积8000亩。放养水面6223亩,年产鲜鱼160万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南丰蜜桔、太空白莲、西瓜、棉花、大豆、槟榔芋、油菜、药材等。农业总产值5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课桌之乡——株良镇 株良镇地处县境中南部,东临吁江与天井源、新丰街乡隔江相望,南与里塔镇为邻,西和宜黄县南源乡接壤,北与麻姑山相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和丘陵,东部属河谷平原。镇内有杨华山、甑盖山、白云山、芙蓉山。芙蓉山主峰海拔1176米,为全镇最高点。中云、泷油等小溪自西向东注入盱江。该镇现辖2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下设27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85平方千米,总人口38902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2502人。耕地面积4.1万亩,林地面积16.3万亩。
   该镇在工业上形成以课桌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有企业159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2011年工业总产值6.7亿元。
   株良镇历来人多田少,为此以手艺谋生的农民不少,其中以木匠居多。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有胆识有闯劲的木匠走出家门,到外地谋发展。他们以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的品德赢得外省学校的青睐,获得第一批课桌加工订单。从此他们便开始专门从事课桌加工。
   在这批能人的带领下,株良镇课桌加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1998年以后,该镇先后成立江西真诚校具实业有限公司、南城兴发校具有限公司、江西世纪星有限公司、江西海龙校具有限公司、南城县尧村现代时光校具加工厂、江西时超工贸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从事课桌加工企业。年生产总值超亿元,上缴税金近千万元,成为株良镇的龙头企业。株良课桌加工业在取得喜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现今该镇的课桌加工业名声大振,享誉全国。为此于2009年赢得“课桌之乡”的美誉。
   三、千年古村——磁圭村 磁圭村坐落于株良镇睦安红米蚯村西南面,西与宜黄县南沅村交界,北靠芙蓉山,南连江头圾致祥村,东接红米蚯村。该村原分为上磁圭和下磁圭。村中有一条小河自上磁圭蜿蜒而下,直至红磁水库。河水清澈见底,川流不息。河上共有6座古石桥,为青石砌成,桥下似弯目状,十分美观。
   磁圭从唐代开始建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古建筑物较多,且大多保存完好。除6座古石桥外,古祠堂也以独特的风格闻名遐迩。祠堂以木结构为主,梁柱、门窗等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图纹。其中龙、凤、人像刻画得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令人赞不绝口。这些绝妙的工艺真实地体现古代文化的风格和特色,从而为考古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在磁圭驻扎半年,至今磁圭的老墙上仍然保留“红军万岁”“打倒国民党”等标语,对后辈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磁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宋末元初,磁圭出了罗状元、罗将军、罗皇师3位有名的人物。其中,罗将军的坟墓仍在。而罗皇师的事迹被人传为佳话。罗皇师原名罗圮,在明朝期间当过皇帝老师。年老返乡,皇帝将磁圭几座有龙脉的山地赏赐罗圮,作为叶落归根之地,并由此使罗氏人才辈出。
   南城县磁圭村康熙年间牌门楼 四、古瓷窑基地——云市村 云市村坐落在株良镇内,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从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一个发达的瓷窑基地,它的历史比景德镇更久远,故而当地流传“先有云市窑,后有景德镇。” 该村四周都是古窑址的堆积物,瓷片、垫圈、匣体等烧窑遗弃物随处可见。窑址散布在路东、宏富、中云等地,前后几个村,方圆七八里都有瓷片堆积物。当年这里的瓷业兴旺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据传,云市古瓷窑共99座,有官窑,也有民窑。是时村中一条通往南丰的石板路两旁大多是瓷器店铺,一派繁荣景象。关于99座瓷窑,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云市窑白天老远看去,据火焰数,只有99座,晚上再算竟有100座,令人困惑不解。后来才发现,有座窑封起没烧,里面藏着一张金龙牙床,到晚间发出金光,凑在一起就是100座。人们认为这金龙牙床是上天赐给当地的宝物,故封存于窑中,作为镇窑之宝。
   云市古窑断代时间是宋代,而最早起源应当是在唐朝,宋代产品最多,到南宋更为成熟,元代的产品制作较为粗糙,明代出现青花瓷。由于瓷土大量开挖,至清代云市瓷窑生产终止。1983年,云市古窑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节 黎川宏村 洲湖 一、历史名人文化古镇——宏村镇 宏村镇位于黎川县南部,东与德胜镇相接,南与樟溪乡相邻,西与西城乡相连,北与龙安镇、社苹乡接壤,距县城22千米。全镇总面积113.3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11.6万亩,耕地面积1.6万亩,下辖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8个村小组,总人口1.5万人,其中镇中心有1.2万人。镇内有湖随山转逶迤8千米的龙头寨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岩泉、远近闻名金笼山长生观、紫府庙、孔子圣庙,万寿宫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摩天插云海拔1355米的会仙峰,是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体的文化古镇,历来商贾云集,是邻县邻乡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宏村自古人才辈出,“千村万村,不如宏村”的佳话一直流传于世。历史名人有宋代都督余去病、余去非,以及余去非之子驸马余锋,“宏村十二景”就出自余锋之口;明代文学家孔文易、余日登、孔子俊;明末清初文学家余光令;清代文学家孔尚典、孔毓琼、孔毓功;现代名人有邓廷恒、刘运祺、阙集希、邓国强、余世源。
   宏村还是红色故土。1933年12月上旬,黎川县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宏村五里桥召开,选出方志纯、朱兆祥为出席闽赣省苏代表大会的代表。
   宏村明代称贤村、贤溪,清代改今名,因村舍横建于河岸,亦称横村。民国初期,属集思乡管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设宏村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黎川县第五区驻地,1956年撤区并乡时设宏村镇。宏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米~300米之间。镇内河溪纵横,水资源丰富。镇、村两级都办有规模不一的林场、果园,水果最高年产量235吨;笋干、香菇久负盛名;米酒色清味香,醇正浓厚;豆腐质嫩味鲜,享誉黎川。1979年后,宏村镇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产品有木竹制品、食品、化工、金属制品等六大类30多个品种。镇腐竹食品厂生产的“三笋”罐头,曾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远销日本、欧美,最高年产量300多吨,创汇30多万美元。镇办企业生产的钟壳、拼花地板和工具木柄,产品供不应求,户办、联户办企业生产的竹制沙发座,行销上海、福建、湖北、山西等省市,年产值200多万元。还有跨乡、跨省开办沙发坐垫厂、家具厂,是闻名遐迩的家具乡镇,到全国大、中、小城市创办家具企业500多家,6000余人,资产数亿元。
   宏村为黎川县第二大集镇,是闽赣边界物资集散地之一。镇上每5日一圩(农历逢四、九为圩日)。每逢圩日,附近乡镇和南丰、南城县以及福建泰宁、建宁县的客商汇集于此,采购、推销商品,边界贸易异常活跃,农贸市场每圩成交额在10万元以上。
   2004年在整合资源形势下,宏村镇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将孔源村撤并至中湖村,前岭村撤并至孔洲村,经过撤并后,由原来7个行政村撤并为5个行政村、5所学校,2005年下半年又将沙下、孔洲两村完小撤并到镇中心小学。宏村镇有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
   “十一五”规划期间,宏村镇提出“谋创新管理之策,走和谐发展之路”,一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现代化之路,一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工业强镇,工业兴镇之路,引进6家投资公司,包括鞋服、家具、机械制造、物流、广告等。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开发“一河两岸”工程和红色、古色、绿色旅游项目及宏村鸳鸯红酒,以旅游开发为契机,集聚人气,吸引人才回乡,企业回办、资金回流,引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小城镇品位,壮大宏村经济。
   二、AAA级旅游景区——洲湖村 黎川县华山垦殖场洲湖村原名石门寨。陈姓是石门寨大姓,家族势力强大,古时在出入该寨的交通要塞(今倒石壁)建立寨门,因陈氏逞强而闻名。又因石门寨地形似舟,四面环山,中间是“湖丘”冷浆地,周围是沙洲,故借地取名“舟湖”,后改为洲湖。
   洲湖村位于黎川东南,距县城30千米,辖11个村民小组,445户1760人。全村耕地面积1380亩,山林面积5万多亩,是典型的田少山多的边远山区。2005年该村筹措资金修建出村公路(洲湖村至厚村乡),年底竣工通车。2006年5月,洲湖被抚州市委确定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全市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9年获江西省首批“江南小镇”称号,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洲湖村包含红色、古色、绿色旅游景区,其主要景点有: 彭德怀、肖劲光、毛泽民故居位于下陈村小组交围厅上厅正房。1933年1月,红军准备攻打金溪浒湾,走到洲湖时就将部队扎营在黄东溪公祠和交围厅一带,彭德怀、肖劲光、毛泽民等在交围厅留宿。房内简陋,仅有一张床,一张四方桌和几张凳子,是借用当地群众家具。交围厅多处红军标语,至今清晰可见。当时国民党军队得知红军重要指挥官扎营洲湖,立即派飞机轰炸,大片民房被炸毁,枪炮弹着落点离彭德怀、肖劲光、毛泽民住房只相差数米至数十米,致住房大门的宗门留下道道弹痕。
   红军驿道红军驿道原名千年古道,修建于唐朝,是连接闽赣两省的重要通道。东起洲湖村丰藻村小组水口山,西至福建省光泽县华侨乡牛田村后龙山,路面宽约1米,全长10余千米,全部用石块铺路、砌台阶,蜿蜒曲折于崇山峻岭之中。古道左右两侧有原始生态杂木林近两万亩,茫茫林海、苍翠欲滴,林中有奇峰怪石,云遮雾绕,山上珍稀树种众多,山泉清凉甘甜,景色优美怡人。1933年至1934年红军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彭德怀、肖劲光、毛泽民等率部攻打金溪浒湾、资溪、光泽及邵武,往返于该古道。彭家岭上留下的弹壳是红军转战于此的历史见证。
   红军石桥 红军石桥原名六板石桥,位于千年古道丰藻村小组旁,是古道跨度最长的石板桥,全长6.4米,由6块3.2米长的石板双排铺设而成。1933年1月,肖劲光、毛泽民率部撤退时,为阻止国民党军追击,把6块石桥炸毁,许多被毁断的石条至今躺于河中、桥旁。解放后,先是用木头搭便桥便于村民通行,后建钢筋水泥桥面。
   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中,洲湖农民协会和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有效阻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受到红军部队肯定。洲湖农民协会和游击队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山东佬、邹厚有、官大告、董长孙、王金红、鲍加禄、黄梨孙英勇牺牲。为纪念他们,于1953年5月建起革命烈士纪念碑。
   船形古屋 位于洲湖村中心,始建于明末清初,耗白银200万两,历时3年建成,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是一幢具有江南特色的复合式砖木结构豪宅。
   “船屋”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共108间。其造型奇特、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屋内厅堂依次为神堂、上厅、中厅、下厅、廊厅等5个单元构架,期间有3条过道走廊和3层天井厢房贯通连接。相传“船屋”主人黄平安,号惠尤公,凭着精明勤劳,从贩卖皮油(乌枸子油,用于乡村作坊生产蜡烛)起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迅速发展为在黎川和福建省光泽、福州、台湾等地有20多家当铺的富比王侯的巨商大贾。为夸富乡里,同时也为在家乡置办一份永久产业,便请来风水先生,在四面环山,形似“女人肚兜”的洲湖村,以巨款购得“脐眼”这一风水宝地,修建这座规模宏大的豪宅。至于该豪宅为何建得像条船,有人说可能与主人经常漂洋过海从商有关,他祈盼一帆风顺,商海不沉。另有一说,黄平安是反清复明组织——洪门帮的在帮先生,负责联络会党和筹措钱财,在建昌、黎川、福州、厦门、台湾等地,以黎川乡党身份,以贩运木材、私盐为名,进行反清复明斗争。他的后人黄三生曾任洪门致公党总堂主,并于1903年封孙中山先生为“金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建昌洪门光辉一页。
   整个豪宅造型奇特,雄伟壮观。宅内雕梁画栋,壁彩照人,富丽堂皇。虽宅内无花园,无楼台亭阁,但廊道相通,错落有致,30多个大小天井通风采光,风水砖墙间立其中,排水系统设计科学,300多年水火无忧,冬暖夏凉。据传,豪宅内含有密室一间,无人知晓,即使常住此宅的黄氏族人也只能数出107间来,至于谜一样的那间密室,有的说是黄平安的藏宝密室,也有的说是当时“洪门帮”秘密活动的场所,至今无人破解。
   黎川县洲湖村 双龙争鼎壁画 画于黄东溪公祠(黄氏家庙)神堂密室墙壁上。壁画手法细腻,栩栩如生,乃全国孤版,价值连城。壁画正中是代表国家标志的宝鼎,图案像古时帝王皇冠,左右两边对称的是代表帝王身份的两条巨龙,像在嬉戏,更像是在争斗。据专家推测,此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洪门帮”反清复明的决心,要子孙后代铭记于心,时刻不忘祖辈之遗志。
   “万字符”石全村共两块,据说是“洪门帮”之标志。其图案像佛家万字标志,但方向相反,寓与当世统治阶级相斗之意。
   “龙凤呈祥”图案在古宅庭院中,正门左右两侧,用卵石拼成的一龙一凤精美图案,有龙凤呈祥之寓意。
   天然暖水温泉 距船屋1千米处有一天然温泉,单井日出水量1368吨,终年恒温在48.5℃—52℃之间,属天然深层地下熔岩热矿泉。泉水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铜、铁、锌、硒等矿物质,其中氡含量较高,经地质矿产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检查确认,各项指标达到医用矿泉水标准,为重碳酸钠型硅氟水,具有较好的灭菌祛湿理疗保健作用。
   原始生态次阔叶林 丰藻近2万亩原始森林,千年古驿道横贯其中,风情万种的石窟竹海苍翠欲滴。林中奇峰怪石迭出,云遮雾绕,珍禽异兽众多,山泉清凉甘甜,景色优美怡人。千年古杉、彭家嵊瀑布遐迩闻名,交椅石、脸盆石、飞来石等各种奇峰怪石传说优美。景区还是黑熊、金丝猴、羚羊、鸽鸡等珍稀动物乐园,是红豆杉、五眼子树、梨木树、九重皮树、四方竹、观音竹等珍稀植物的宝库。第四节 南丰石邮 洽湾 康都 一、中华傩文化第一村——石邮村 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地处206国道西侧,距县城10千米。8个村民小组同居一自然村,共288户,1130人,全村土地面积1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84亩,以种植水稻、南丰蜜桔为主,2011年南丰蜜桔面积2200余亩,总产480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9126元。
   石邮因傩走向世界,世界因傩认识石邮。石邮傩历史悠久、古朴神秘,其傩义、傩舞、傩面具、傩服、傩乐、傩具以及“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仪式,数百年亘古不变,保持古傩的原汁原味。1992年,石邮傩舞在广西桂林国际文化研讨会上的专场演出,引起在场百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此后,数十批日、韩、法、美等国及国内傩文化专家学者,先后到石邮观傩并进行专题考察;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凤凰中文台先后到石邮拍摄电视专题片。石邮傩班应邀于1998年、2001年赴日本参加民间艺术演出,2008年赴法参加中法友好民间艺术研讨会组织的演出活动;先后应邀在1995年中国上海农展会、1998年中国北京国际文化节、1999年山西大同电影节、2001年济南纪念曾巩任齐州知州930周年、2003年江西省民间艺术研讨会、2005年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周等国内重大节庆活动中作多起古傩文化艺术演出。2006年,石邮跳傩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石邮傩班大伯罗会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5年6月,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到石邮村考察,2007年11月,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再次到石邮村考察,先后留下“中华傩文化第一村”“弘扬历史文化,表达人民心声”“南丰傩舞,源远流长”的亲笔题词。2008年11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到石邮村走访慰问时,鼓励石邮人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石邮村周边山环水绕,风光旖旎,民俗淳朴,文风昌盛。古建筑保存完整,有明代建筑29栋,面积3750平方米,清代建筑17栋,面积2840平方米。其中,傩神庙、东西二位祠堂、世沐坊、真君殿、福主殿、师善堂等建筑古韵犹存,巍巍壮观。2006年后,石邮人举全村之力,扬优促特,挖掘傩文化精髓,打造石邮古傩文化村。至2011年,先后建成环村水泥公路,贯通出入村主行道,铺就鹅卵石村中巷道,建成11个生活垃圾池,建成篮球场、门球场、体育广场、文化长廊、休憩亭,修缮古牌楼,把保护有形文物建筑、保护古傩等无形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南丰“以傩为媒、以桔为特”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点。
   二、神奇的船形古村——洽湾村 南丰县洽湾镇洽湾村距县城10千米,位于沧浪河畔,村吻水,水抱村,青房与绿水相依相恋。这里居住着778户人家,有人口3216人。远眺洽湾村,活像一艘巨轮远航归来。村子呈椭圆形,东西长,两头尖,似巨型船舱。沿沧浪河400米长、5米宽的码口街,全由青石板铺成,里侧是店面,外侧有木栏杆,上盖瓦棚遮雨挡阳,犹如巨轮甲板。村东头地势略高,巨石昂突,百余栋瓦房顺势而建,恰似昂首的船头,水拍石岸,激起朵朵浪花,犹如巨轮在大风大浪中迎着朝阳破浪前进。
   沧浪河对岸的长嶂山,形如卧龙,龙头朝东,与船头平行相望,龙尾入水,龙与船相伴夹河而行,看似龙为船保驾护航。
   村中央最高处,如船之指挥台,登高举目眺望,烟火缭绕,鱼鳞瓦叠,似众星拱北,如万派朝宗。此处有胡姓始祖胡宝堂(均保公)与继妻邓氏合葬墓,建于600余年前,占地500平方米。墓后有千年古樟庇护,四时柯叶不改,左右腹背子孙环聚,杆粗须5人合抱。墓前两侧各有一株香柏,高30余米,直冲云天,像一对火烛,长明不熄。每逢清明冬至,各地胡氏子孙纷至沓来祭拜,极为热烈壮观。
   村西的“胡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时16载,耗资数千金,横宽35米,纵深50米,占地面积175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共256柱落地。祠为三厢进宫殿式,上厅系胡氏家庙,供奉历代祖宗之神位;中厅宽大雄伟,两边墙上书有“忠孝廉洁”醒目大字,左右房为藏祭器、书籍之用,厅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两个长形花圃,各栽一株桂花、两株香柏,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中秋桂花香飘十里外;前厅并列开着3座大门,正门两旁蹲着一对石狮,两侧门旁各竖一对石屏,“胡氏宗祠”金字大匾悬挂正中上方。宗祠门前广场平坦开阔,右有仁寿宫、关帝殿相连,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宗祠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美轮美奂,堪称“江南第一祠”。宗祠建在船尾,显掌舵压艄之威。放眼前面的沧浪河,曲如玉带,飘拂而逝;后面的狮子山,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整个建筑群体与山水相配,紧凑均匀,疏密有致,红绿相间,远近相宜,构成一幅锦绣江南的壮丽画卷。
   洽湾村不仅外形酷似船,且有很多神奇的船形内涵。村东船头下,有一块鱼肌,为双层,呈葫芦状,上小下大,浸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一层,形如舌头,光滑似玉,常年舔着沧浪水,是村妇浆洗和老翁垂钓之处。村中老者称此奇石会长高长大,下面是岩,船头下面是空的,整个村子似停泊在河畔,浮于水上。船尾处有一座圣主殿,殿前一块大石板,汛期沧浪河水不管涨多大多高,都只能浸到石板,进不了殿,是因为“水涨船高”的道理。因为是“船”,洽湾村民一直遵守着世代祖传的老规矩,村中不许打井,怕凿穿船底;不许打铁,怕震坏船体。所以至今全村人仍共用沙滩上的一口井。
   三、康都会议旧址——康都村 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位于南(丰)建(宁)公路东侧,距南丰县城30千米。有5个村小组,近300户,1200余人。
   1931年6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从福建建宁移驻康都村,并在此召开3次总前委会和1次总前委扩大会。
   康都会议旧址 6月4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康都村下街毛泽东住处召开第七次会议,毛泽东、朱德、林彪、罗荣桓、郭化玉等参加会议;6月10日召开第八次总前委会,毛泽东、朱德、周以粟、杨立三、郭化玉等参加会议;6月20日一22日,在康都下街宁家大屋总司令部召开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苏区中央局代表王稼祥、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委员朱德、彭德怀、谭震林、周以栗以及军队和地方负责人共16人出席会议;22日晚上,又接着召开总前委第九次会议。后人将总前委会第七、八、九次会议和第一次扩大会议统称为“康都会议”。康都会议对建宁、黎川、泰宁苏区的开辟,南丰苏区的巩固,红军队伍建设和中央苏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这里,1931年6月中旬成立康都乡苏维埃政府,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增设泉上、代英、兆征、太雷、康都5个县,康都成为当时中央苏区60个县之一。康都苏区人民群众为创建和保卫苏区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第四次“围剿”中,康都遭敌机轰炸。保存完好的有当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下街宁家大屋,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还留下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总部电台、红军医院、康都乡苏维埃政府、红军江西军区第四分区指挥部以及红军战壕、防空洞、红军标语等许多革命遗迹遗址。
   1970年,政府拨款在遗址上建起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康都会议旧址暨毛泽东旧居,康都村先后被列为南丰县、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2011年,建成南(丰)建(宁)公路至康都村水泥公路7千米,环村公路及游步道4千米,停车场1个,公共厕所1座、排水沟管3千米,安装起日供水200吨自来水设施,竖起“红色景区康都会议旧址”牌楼。康都村已成为南丰县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第五节 崇仁段家谢 榨贝岭 一、文化古村——段家谢村 段家谢村位于崇仁县河上镇东南12千米处的崇仁河西岸。此村由段氏在明末建基,原名段溪村,又名松江村,因村庄紧靠宝水河,且松树多而得名。后有谢氏从浙江迁来,被段氏招为女婿,村民自此有段、谢两姓。后因洪水灾害,段氏后裔外迁,谢氏便逐渐发展起来。为铭记段氏与谢氏的血缘关系,村人便将村名更改为段家谢村,因当地土语“谢”与“车”谐音,人们又称作段家车村。2011年全村127户,485人。
   该村建村数百年。村中石板铺路,牌匾林立。保留完好的民居、庭院等有40多栋,以“大夫第”“司马第”“自得居”“稻香馆”“起凤园”等最为著称。该村古建特别,大多“平面天井”,与常见的古建天井下凹完全不同。村中遗存古迹除民居、庭院外,还有陈氏节孝石碑坊、段氏古井、松江古井、旗杆巨石、石狮子及宗庙遗址等。村中曾有一特殊建筑叫“挽霞楼”,建在村前宝水河畔的山崖边。据民间传说,“挽霞楼”有“仙气”,无论宝水河发多大洪水,都不会浸淹该楼,水涨多高,楼也随水升多高。该楼系清代进士谢兰生所建。他为官后曾出资雕版印制“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瑞林《文献通考》),并筑挽霞楼台,藏图书及“三通”雕版。后图书、雕版全部散失。“挽霞楼”也于20世纪60年代拆毁。
   崇仁县段家谢村一角 该村历史名人辈出,有重建黄洲桥的谢廷恩;谢廷恩次子进士谢兰生;清光绪年间翰林谢希钰;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中将谢溥福;曾任“台湾教育部”社教司司长、世界童子军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兼副主席,后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96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的谢又华;毕业于北京女子大学,后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全县第一个女大学生谢光照等。
   二、江南古镇——榨贝岭街 榨贝岭位于崇仁县城以北偏西14千米的山岗上,地势北高南低,集镇面积约2平方千米,街道自北向南延伸约500米。东西两面稍高,中间低,形似旧时油榨坊里的榨筒,西边有一古桔枸树,先人把它比作榨油时用的撞杆,东边低处有一口天然饮水井,四季清澈,从未干枯,似为油缸,这源源不断的油水,像宝贝一样给此处居民带来富足,小镇由此得名。其依山而建,来自罗山水系的坪阴水等多条溪流,流经小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它不仅有着古镇的幽静,还有乡村田园风光美景。进入小镇,令人流连忘返。
   2009年7月1日,《江西日报》公布首批被推荐的“江南小镇”名单,榨贝岭街以“古镇街市,小溪水景、村景”名列前茅。名单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8月12日和8月26日《江西日报》公布的首批初选的19个江南小镇中,榨贝岭街排名第二。
   榨贝岭作为江南古镇,约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街,至民国时期已形成规模可观的农村集镇。集市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古街两边是两排店铺,杂货、布匹、酒坊、肉案等各种买卖都有。每逢圩日,四乡村民云集,人声鼎沸,市面旺盛。旧时,榨贝岭有磨坊4间,最大的有雇工七八人;药店7家,以朱氏店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棺材木器店5家,资本以陈氏最大,兼卖鸦片烟并开有银饰铺,常年雇员十多名;豆腐店4家,以游氏的豆汁、豆酱作坊名声大;还有杂货店十余家,饭店7家,茶店4家,布店2家,鞭炮作坊3家及谷行、油行、木竹行、屠宰行等。
   1949年农历五月初四榨贝岭由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人民公社机关从江上村迁入,榨贝岭始设行政机构,从此成为河上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河上镇2000年以后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保持古镇明清文化商业街风貌的基础上,投资100万元兴建4幢村小教学楼和中学实验楼、镇教办大楼;投资75万元建成一座抚州区域一流,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的镇敬老院,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兴建抚州区域一流的乡镇集贸市场——龙山集贸市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实施老街旧居拆迁改造工程,对新建的街道进行绿化,安装路灯,新修下水道。至此,以榨贝岭为中心,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通高压电、通程控电话、通MMDS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极大地改善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使该镇成为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服务功能日渐完善,能够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经济发展的中心小城镇。第六节 乐安公溪 南村 浯塘 流坑 一、“中国铀都”——公溪镇 公溪镇位于乐安、崇仁、丰城三县(市)交汇之处,距抚州市42千米,总面积145.5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抚八线公路穿境而过,向乐线铁路自荷陂村江边村小组直抵南昌。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物产富饶,盛产稻米、甘蔗、油菜、油茶、竹木等;蕴藏着金、银、铜、铁、铅、铀、稀土等10余种矿藏。境内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全国最大的铀矿开采基地,素有“中国铀都”之称。
   公溪镇古城是南朝梁、陈时期巴山郡、高州(辖巴山、临川、安成、豫宁4郡)的治所。进入21世纪后,公溪镇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坚持“工业立镇、农业稳镇、城建塑镇”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公溪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形成以化工、纺织鞋服、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952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88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框架规划面积从3.2平方千米拉大到5.8平方千米;不断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保障,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11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1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8431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56.2万元,同比增长46%;人均纯收入为2904元,同比增长13%。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百强乡镇”,2011年被抚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抚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二、红色胜地——南村乡 南村地处乐安县东南部,全乡总面积13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3000亩,山林面积13.6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2万人。
   南村乡是江西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华东十大名茶——“华盖山”铁观音主产地。境内有道教圣地“江南绝顶三峰”——大华山,“水上乐园”——东元水库,最著名的是红色胜地——南村港下屋邓小平旧居。该旧居位于南村乡南村村。1933年5月,邓小平在“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中,遭到错误批判和打击,被派到乐安中心县委南村区任区委巡视员,在此居住。2006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21世纪后,南村乡按照“种烟栽树、建村筑路、招商促富、全面进步”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两叶”工程(烟叶和茶叶)、强力推进“三大建设”(党的建设、项目建设、社会建设),全乡上下呈现经济发展提速进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创先争优的良好态势。烟叶种植面积3700亩,茶叶基地面积1400多亩,居全市乡镇之首;省、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各2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省级绿色农产品1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3个、江西省知名农产品1个、市科技进步奖1个;拥有优质糯米、山地野香菇、笋干等土特产品。拥有仕女扇厂、鹿峰食品、大华山茶叶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引进大华山、东源铁观音2家茶叶生产企业,鑫泰矿业、万兴石材等“三新”企业1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个。
   该乡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三、伟人祖居地——浯塘村 浯塘村位于乐安县北部,龚坊镇东部,交通便利,距县城37千米,经丰城到南昌82千米。全村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辖13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628户,2800余人。该村为新农村建设典型、生态旅游创建村。2011年,浯塘村被抚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村级党建示范点、乐安县油茶产业发展先进村。
   浯塘村居住着华林胡氏后裔2300多人,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便是浯塘胡氏第34世孙、西岭第11世孙。2005年9月23日,胡耀邦长子胡德平(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到浯塘村寻根祭祖,鼓励村民同心同德,为家乡富裕和民族繁荣昌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进入21世纪后,浯塘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致富门路,狠抓“产业规模化、区域特色化”,大力发展烟叶、油茶、蚕桑等特色主导产业,大打生态旅游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村民奔小康。
   四、“千古第一村”——流坑村 流坑古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地处江西中部、抚州西南部,距抚州市区136千米,距乐安县城37千米,距抚吉高速18千米。2011年全村有1263户、5680人,村落面积3.6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299亩。流坑村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为百姓喜爱的“江西十大特色美景”和“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乐安县流坑村 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7—942),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期,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使流坑村在科举文化上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有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该村历来重视宗族发展,董氏宗亲修族谱、建宗祠、立族规、重教化。到明代中后期,流坑董氏人口众多,房派分成,后衍生为八大房。在八大房中又逐渐分衍出若干个小房支,这种格局一直维系至今。明洪武二年(1369),董氏首建大宗祠,其后几经烧毁重修,规模最大时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矗立360余年的董氏大宗祠惜于民国16年(1927),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所焚毁,仅残留5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肃立。但在流坑历史上,董氏大小房祠分别代表一个房系,均系大宗祠支脉,并以大宗祠为中心,组成流坑董氏宗族统治的完整机构。据统计,流坑现今尚存明万历十年(1582)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
   明代中叶,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流坑村形成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8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存古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所建,建筑多为二进一天井、高一层半、砖木结构的楼房,风格质朴而简洁,装饰却讲究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题榜、名额,装饰手法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十分精湛。全村现存明清古建筑及遗址共262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还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另有匾额楹联682方(处)。流坑村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较为罕见。所以说,流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中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自此,古典村落被世人所识。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高度评价,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8月22日,江西省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公布21处古建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进入21世纪后,乐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流坑的保护开发力度,一是文物保护措施得力有效。对121栋古建筑(面积为3.93万平方米)进行白蚁防治;确定对存仁堂、爵禄堂古建维修方案;对古村的陈列馆安装天网监控设施;对陈列馆中一些牌匾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已完成;还对文馆中的狮子装上用钢化玻璃制作的安全防腐框,有效地控制了外界条件对狮子的腐蚀和风化等。二是切实加强景区的交通、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管理,订立严格、具体的管理制度,村容村貌得到较好的改观,大大方便游客进村旅游。三是制定流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1—2030),重新调整流坑旅游新村设计规划,新村规划按照仿古建筑设计,设计质量提升,新村可安置680户住宅。2006年9月,流坑村入选百姓喜爱的江西十大特色美景。2010年1月,流坑村被评选为抚州十大王牌景点。此外,流坑村傩舞、乡射遗乐、游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直传承至今。其中,傩舞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射遗乐于2008年5月27日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七节 宜黄棠阴 黄陂 山前 江背 一、千年古镇——棠阴镇 棠阴镇位于宜黄县东部的宜水中游,距县城14千米。2011年,镇内有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400余户、6000人口;全镇土地总面积179.5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人口1.86万人。该镇因古代有久负盛名的夏布经济文化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被命名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江西省首批环境优美乡镇”。
   棠阴镇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有着近千年的建镇历史。明清时期,棠阴以广种芝麻、盛产夏布而闻名省内外,是江西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由于棠阴镇地处宜水河畔,地势平坦,河水到此流速平缓,清澈见底,河床东西两岸全为鹅卵石浅水滩,坦荡如砥,是漂白夏布的最佳场所,经棠阴镇一带河水漂浸出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远近各地制造的夏布都运至棠阴漂洗净白。每年端午节后,棠阴镇南北向8千米长的沿河两岸,夏布接踵覆盖,犹如地下银河,蔚为壮观。至明末清初,棠阴成为赣湘两省夏布生产和集散地之一,最高年产夏布40万匹。棠阴生产、漂洗的夏布,不但畅销国内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还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夏布经济的繁荣发展,棠阴逐渐成为交通发达、商贸兴旺的通商集镇。至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棠阴镇成为拥有常住户3.6万户、12万人的大集镇,呈现出“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方圆数里,豪宅群落”的兴旺景象,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棠阴镇在发展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古建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一批古建筑物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红色名镇——黄陂镇 黄陂镇位于宜黄县西南部,西接乐安县,南毗宁都县,镇政府驻地黄陂村距县城34千米。2011年,全镇总面积275.3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3.1万亩;总人口23190人,其中农业人口21015人;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0个村民小组。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的故乡。1998年,震惊国内外的野生华南虎伤人致死事件就发生在该镇丰产村吴城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陂是中央苏区范围,是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著名的“黄陂战役”就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刘伯承、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等多次带领中央红军在黄陂镇从事革命活动。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黄陂人民为开辟和巩固苏区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陂圩集历史久远,久负盛名。圩集日为农历二、五、八,每逢圩日,方圆数十里的居民前往黄陂赶墟,一般四五千人,多时过万人。商品经济的繁荣,使黄陂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黄陂镇拥有长2千米、宽15米的水泥街道和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乔灌林木绿荫成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黄陂镇的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形成以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水电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并举,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建制镇。全镇拥有民营企业20多家,这里出产的“红妹子”豆腐乳被评为江西省名小吃和抚州市“六宝”之一,产品畅销省内外。此外,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第四次反“围剿”纪念馆主体工程建成。1995年,黄陂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三、“竹海之村”——山前村 二都镇山前村地处宜黄、崇仁、乐安三县交界的大王山东麓,2011年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27户,1787人。该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全村有山林面积5.6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万亩,毛竹是该村的优势林种。登上大王山麓,放眼眺望,连绵数十里、面积数万亩的竹林郁郁葱葱,极为壮观,因而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竹海之村”。步入该村竹海林中,举目四望,硕竹密密林立,竹叶遮天蔽日,空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山前村是个靠发展毛竹实现富裕的先进典型。改革开放后,该村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依靠科学开发、经营毛竹强村富民。全村通过实施砍杂清山,全垦抚育、竹腔(蔸)施肥、毛竹号字、勾捎等先进技术,建设丰产高效毛竹林面积2万亩,年产商品竹80余万根。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其中85%来自毛竹收入。全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广播、电视、电话,家家有存款,成为名闻遐迩的富裕村。该村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全市先进村委会”等50多项荣誉。
   四、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背村 东陂镇江背村位于宜黄县南部,距县城52千米,是个四面环山、地处偏僻的山村。2011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1159人,土地总面积20平方千米,山林面积1.2万亩,耕地面积1323亩。
   宜黄县江背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范围,著名的第四次反围剿“东陂战役”的主战场就在这一带。江背这个经受战火洗礼的红色山村,过去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落后,属于省级贫困村。
   2008年,江背村被列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扶贫村,时任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尚勇亲自挂点帮扶该村。在省纪委、省监察厅及有关部门的合力支持下,通过3年多的开发建设,该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业。根据江背村四面环山,适宜发展生态林业的实际,采取造改结合、封育并举的措施,分别营建3000亩丰产毛竹林基地和600亩油茶林及2000亩杉、松木林,并建立300亩花卉苗木培育基地,既建绿色银行,又优化生态环境。二是统筹规划打造生态新村。依据江背村的地形地貌特点,按照“六改四普及”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指导农民将原来的破旧土危房拆除,新建整体排列有序、空间错落有致、外观时尚气派、内部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宜人、生活卫生方便的新村。家家安装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户户修建达标化粪池,村村通硬质水泥路,并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昔日的破旧山村变成村庄容貌整洁,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自然和谐的欣欣向荣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普及科技树立文明新风。村里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建立集科普教育、读书阅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科技信息中心和村中心小学及农民健身休闲运动广场,购置全套电化教育设施和各类文体健身设施,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开展电化教育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普及法律和文化科技知识教育,使全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崇尚科学、倡导文明蔚然成风。
   如今的江背村,四周青山叠翠,秀水环流;村庄楼房成排,绿树成荫;村里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全省绿色生态村庄”。第八节 金溪浒湾 竹桥 东源曾家 徐坊 一、江南名镇——浒湾镇 浒湾镇位于金溪县西部,以驻地命名,东枕疏山,西关灵谷,南濒抚河,北临驿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江南重镇之美称,明清、民国时期,一直是县内最大的商业城镇和商品集散地。镇内水陆交通便利,316国道穿境而过,抚河码头长年停靠各类船只,货船可通赣江直达长江,驻地距县城24千米,离抚州市23千米。2002年,该镇被省、市列为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有街道6条,主要巷道6条。2011年,全镇总面积70.6平方千米,人口27294人,辖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该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柑桔、蔬菜、优质稻、生猪四大产业基地,全国闻名的“冬瓜大王”黄富民就在下陈豆豉湾村。传统特产有龙须贡面、金桔饼等。
   镇东南的疎山古刹,始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是佛教曹洞宗传教胜地之一,1984年就被列为省重点开放寺庙;镇西有灵谷峰,得名于南北朝时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历代一些文化名人如颜真卿、曾巩、王安石、陆游等游览过灵谷峰,并留下不少诗文。镇中的前、后书铺街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籍著中华”“藻丽琅媛”美誉,雕刻印书闻名遐迩,赣东谚语“临川才子金溪书”的“金溪书”即指浒湾书铺街的木刻印书。刻书最盛时,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3000多人,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等均有刻版刊行,因此浒湾成为清代全国四大书籍集散地之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观音阁、洛城王家大院、黄坊车大宗祠。1933年1月,该镇是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先声战——金溪战役的主要战场,建立在大仙岭上的金溪战役纪念碑,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竹桥村 竹桥村位于金溪县双塘镇南部,距县城10千米。该村建村于元代,余文隆从火源(今陆坊乡上源)迁入定居,以祝贺乔迁而取名祝乔,后演变为竹桥。村中100余栋明清建筑,至今大多有人居住,故保存完好。村民建新居很少拆建老屋而另建于村外,古村环境风貌基本未受破坏。总门楼和上中下3个门楼仍矗立在村中,村内7口水塘有水沟相通。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朴实典雅,厅堂宽敞,门窗雕花,极富江南民居特色。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并排建有4栋、3栋式样相同的住宅,都有耳门相通,下雨不受淋。村中间立10余座非住宅建筑,其中,祠堂6座,古井3口以及养正山房、公和堂、怀仁书院、赐福庙等。镇川公祠两边建有裙屋,祠堂对面墙上嵌着一块由清代四库全书副总裁曹秀先题额的“对云”石刻。赐福庙中还立着一块康熙六十年(1721)立的石碑,上面记载有李知县处理该村与邻村争水的判决词。
   该村清代至民国多人享有盛名。清嘉庆年间,余钟祥靠贩卖灯芯草致富后,在浒湾镇后书铺街创办余大文堂印书坊,雕版印刷各种书籍,自办发行,全国销售。清末及民国初年,余地三、余慈舫先后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前者担任赣军第二旅旅长,参加湖口起义;后者参加湖北振武尊心会,以神州一怪的笔名为革命大造舆论,后被袁世凯爪牙杀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范围。1932年11月,该村成立乡革命委员会。次年1月26日,红11军军长周建屏在该村步云公祠接见乡革委会成员,并将自己老家左源(离竹桥2千米)的房屋土地分给贫苦农民。
   2009年7月6日,该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7月22日,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东源曾家村 东源曾家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据《东源曾氏宗谱》载,曾子第43世孙曾缝由南丰县迁金溪县中宋(今属琉璃乡),46世孙曾元龙从中宋迁模桥,49世孙曾子宾从模桥迁至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改东阳为东源。
   该村有700多年建村史,村庄呈城堡状,设东西南北4门,除西门为当代重建外,其余3门均建于清康熙庚辰年(1700)。村内一条东西向大街,宽2米余。街的一侧有一条0.3米宽的排水沟,流水终年不断。南北向巷道有9条,其中主巷道3条,条条巷道与大街相通。街巷均为青石板铺就。整个村庄布局紧凑,房屋排列有序。
   该村明清建筑主要分布在3条主巷道两边。多数建筑的大门上方嵌有石匾,上刻大夫第、奉政世第、秀启南丰、学习南丰、沂水渊源、三省居、清霭轩等;字体有行、楷、隶、草,书法多出于名家之手,或飘逸俊秀,或凝重端庄,或气势雄浑,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村西一座大祠,为曾氏家族的总祠,是四堂直进的宫殿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其下堂有两棵相拥生长、枝繁叶茂的桂花树,高出屋脊数米,远远望去,如一把绿色大伞立于祠堂中。村东有仙师殿,于2003年修葺一新。
   该村人士曾仲鲁,民国时期留日归国,先后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应钦中学校长、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其子女多数受到良好教育,一家三代出了2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徐坊村 秀谷镇徐坊村坐落于济广高速与金溪大道之间,是金溪县进出高速路口的第一个村落。2011年,该村有268人,耕地362亩,原生态山林300余亩,青山环绕,绿水相伴,民风纯朴,居住环境优美宜人。
   徐坊村原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和贫困村。2006年,列为金溪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至2011年,修建两条环村水泥路和入户路、578米排污水沟、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公共厕所和太阳能浴室;完成电网改造和自来水工程;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络、防雷设施全部安装到位;修建两个人工湖、1个文化长廊、1个“水上世博”中国馆,1个集晒谷、停车、体育为一体的广场及进村门楼;进行了大面积绿化。
   金溪县徐坊村 该村坚持“高、新、特”(高标准规划、新理念管理、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思路,在原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充分挖掘区位资源、绿色资源、人文资源,建设有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生态园林区三大主题区块,着力打造金溪县新型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创新农村土地集约管理机制,大力度推进拆旧建新和造绿、环境整治工程,致力发展精品特色“农家乐”,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该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兴建多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经常开展“双学双比”“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设立“报效祖国奖”“健康长寿奖”“求学成长奖”和“关心爱护下一代”等多种奖项,激励村民健康向上。“农民书屋”被评为全省先进“农民书屋”。该村先后被评为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多次接待中央及省、市巡视组领导视察并得到高度评价。2010年顺利通过省“创建生态文明村”验收。2011年10月“江西省百佳优美村庄”评选活动中,徐坊村位居榜首。
   第九节 资溪高阜 大觉山 新月 一、省重点建制镇——高阜镇 高阜镇位于资溪县城北面,高阜村为镇所在地,距县城8千米。东靠马头山镇,西接嵩市镇,北界高阜林场,南邻鹤城镇。高阜村地处泸溪、务龙涧与石陂涧交汇处的土岗上,物阜民丰,故曰高阜。明、清时期为1都之全部和2都3都之一部。民国时期为高阜乡。解放初属三区。1952年至1983年,先后设区、乡、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高阜乡。1985年成立高阜镇。2011年,全镇总面积15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954亩,山林面积20.90万亩(含毛竹林13万亩),年产毛竹200万根,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含鳗鱼养殖面积350亩)。辖9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有5108户、15748人(畲族4户、27人),其中农业户3968户、14308人。
   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港口村位于高阜镇西偏南,为北宋思想家李觏的祖居地。调访港口村叶源组李氏村民得知,“觏之始祖唠葬于(该组)后山”。高阜村曾氏宗谱载:北宋淳咸年间,曾文定(曾巩)第13代孙曾弥勤由南丰查溪迁至此建村。村内有狮子山生态旅游度假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高云塔和贞节牌坊、狮山古寺、曾氏宗祠、古石子街等旅游资源。高云塔旁的狮山古寺修缮完好。
   镇内四周高山耸峙,东面笔架山海拔1010米。中间为宽谷盆地,是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县工业园区两大板块之一的高阜工业板块就坐落于该镇。园区内有企业7家,主要产业为木竹精深加工。2011年,全镇共有企业21家,企业总产值4.1亿元,上缴税收3287万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3.4亿元,财政总收入3460万元。
   鹰厦铁路穿越镇东,设有高阜火车站,县城至金溪、南城、抚州的公路从镇西通过,9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9个行政村通班车。1990年,从原汽车站到影剧院建成一条长约500米的新街。1996年,从原汽车站到粮管所建成一条长约100米的新街。2001年,高阜镇被列为全省2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2003年,征地百亩,开发筹建狮子山生态商贸街。镇区框架不断拉大,住户发展到1200余户。香菇、闽笋为传统特产,农产品有草莓、鳗鱼。
   二、AAAA级旅游景区——大觉山村 大觉山村位于资溪县鹤城镇政府所在地沙苑东5千米处,东抵大山,西临丘陵。有耕地1260.75亩,山林2670亩,辖7个自然村,有386户、1872人,以傅姓居多。上市企业福建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即为该村傅氏后人,2011年捐巨资在该村上傅村小组重修傅氏宗祠,成为大觉山人文景点之一。
   该村原名朱崖村,2004年10月易名大觉山村。
   该村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有大棚蔬菜、烟叶、巴西蘑菇等及螃蟹养殖和“农家乐”旅游餐饮业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26元。
   国家AAAA级风景区——大觉山坐落该村境内。村委会所在地上傅村小组有清初所建上公桥,俗称鹅公桥。还有小觉岩等尚待开发的景点。
   2002年12月,海南中华民俗文化村总经理李启明投资10亿元在该村东兴建大觉山旅游景区,2003年起大觉山旅游风景区动工建设,2006年5月景区大峡谷探险漂流项目竣工并对外试营业。2009年12月晋升为抚州市唯一国家AAAA级景区。2005年、2009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大觉山村“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资溪县新月畲村 三、民族团结先进模范村——新月畲村 新月畲村属资溪县乌石镇辖区,距乌石镇政府3.5千米,原属草坪村,此处茅草丛生,名大草湾。1968年1月28日,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库区11户畲族农民移到此处安家,时称新建生产队,1984年后称新建村小组。1995年2月18日,经县政府批准,将草坪村新建小组、贻坊村月山小组划出合并,成立新月畲村,村委会仍设大草湾。2011年,全村117户416人,为全县唯一少数民族群居点。
   新建队和新月村干部群众白手起家,在村前沙滩河洲移河造田,从单一种田起步,发展成苗木和花卉培植、民族风俗旅游等多种经营,农户经济和集体经济同步发展,村民收入高于全县各村,村容村貌大为改善,茅草土坯房全部改建成钢混结构住房。
   祖籍地畲族文化保存良好,是新月畲村特色之一。村民仍保留和传承“交恋”(唱歌)、习武、服饰、婚丧礼仪等畲族独有习俗,其祭祀仪式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月畲村从1996年至2011年,4次荣获省政府、国家民委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村、先进集体、文明村镇荣誉;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奖牌;2005年、2009年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首任新建队队长雷夏林,当选中共江西省委候补委员、第4届全国人大代表;继任队长钟金根当选第6、第7届全国人大代表;首任新月村党支部书记兰金荣,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首任新月村委会主任、继任村党支部书记兰念瑛,1995年作为江西省唯一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8年当选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节 广昌甘竹 龙溪 姚西 贯桥 一、“旰源首镇”——甘竹镇 甘竹镇位于广昌县北部,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千米,为溯抚河入盱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甘竹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8万亩。2011年,辖12个行政村,141个村小组,4671户,242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5人,均为汉族。
   该镇素称广昌的文化镇。具有明代四大唱腔之一海盐腔余韵的《孟戏》发祥于此。该戏本被专家称为“广昌孟戏”,是一种12门齐全的连台本大戏,有全套舞台演出程式和民俗祭祀活动,仅在甘竹圩镇及镇郊流行,每年正月演出,有舍溪、赤溪、大路背3个戏班。有两种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就其剧本而言,经专家考证:舍溪、赤溪孟戏的剧本是元代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来源于古南戏中的永嘉杂剧。赤溪孟戏的演出活动起源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至今已连演500余年,舍溪孟戏演出早于赤溪,具体形成时间专家仍在考究。大路背孟戏的剧本是明初的传奇本《长城记》,戏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今有400年左右的演出史。两种剧本都保留孟姜女故事的全貌,是两种不同来路的古南戏和传奇本的原作孤本;就其音乐唱腔而言,它以其特有的孟戏高腔为主,具有海盐腔及诸腔的遗音和曲牌,以清唱为主,无丝竹乐器,用小锣小鼓间奏,曲牌2牌优雅动听,具有歌板舞衫,缠绵婉转的特点,音乐价值弥足珍贵;就其传承而言,孟戏演出是甘竹地方全社会参与的酬神祭祖活动的一个项目,它是依赖于三元将军系列民俗活动传承的,历代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一般以角色传承,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代代相传。孟戏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镇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颇多。宋、明、清三朝,有饶适直、饶秉鉴、饶一年、魏方泰、魏定国、魏允迪6人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在饶家堡还保留一大批古建筑和古遗迹。甘竹村现有集中连片的厅堂、祠堂、宗庙等古建筑20余栋,有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榜眼第”、雯峰书院。雯峰书院系教育家、广东廉州太守饶秉鉴(号雯峰)于明成化元年(1465)建成,时为讲学之所,系饶秉鉴晚年罢官归里在此办学和寓居之处,又名雯峰别墅。次年,状元、翰林院编修、文学家罗伦,在此登坛讲学,并写有《雯峰别墅记》。该建筑占地面积5032.3平方米,整体为砖木结构,院中有院,园中有园,组合得体,气势恢宏,内部虽无豪华装饰,但建筑用料讲究,是研究江南书院史及明代砖木结构建筑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
   该镇大嵊村(古称土屯耆)为三国吴太平二年南丰县县治;赤溪、洙溪二村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遗址;龙溪村内还有元代建的单孔石拱跃龙桥。
   二、历史文化名村——龙溪村 龙溪村位于广昌县甘竹镇东部,北邻千善乡高洲村,全村共有16个村小组,32个自然村,568户,2780人,村域面积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60亩。该村属丹霞地貌,整个村分布在一个红色盆地内。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饶家堡自然村有6个村小组,206户,856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1%。饶家堡十有八九为饶姓,都是客家人。据《龙溪饶氏族谱》记载:饶氏郡属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境),族人几经辗转,不断往南迁徙,饶士愚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在饶家堡定居,饶士愚为龙溪村饶氏肇基祖,至今村中建有“士愚公祠”。饶氏村民历代以耕读为本,村中素以教育子弟发奋读书为优良传统,明代有以饶秉鉴为代表的10余名恩贡、举人,清代有以饶学曙为代表的20余名举人、进士。据不完全统计,饶家堡明清两朝出进士4名,恩贡、举人35名,其中,饶学曙为榜眼,饶廷直、饶秉鉴、饶一辛3人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饶家堡保留集中连片的厅堂、祠堂、宗庙等古建筑20余栋;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榜眼第、雯峰书院(2011年列为省保候选单位)。
   此外,龙溪村双古垅于1986年和2003年出土的坦克型恐龙化石,被列入“中华之最”,填补国内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间生物发展史空白。
   三、抚河源头第一村——姚西村 姚西村位于广昌县境东南部,属于驿前镇管辖,地处武夷山脉腹地,是抚河源头第一村,东邻206国道线,南与驿前镇南坊村毗连,西接宁都县港田乡,北与驿前镇坪背村相依,村委会距驿前圩3千米,距广昌县城43千米,现辖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391户、1635人。有耕地面积1998亩,人均耕地1.22亩;山地面积2100余亩,人均1.28亩。主要作物有白莲、泽泻、烟叶、水稻等。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54元。
   广昌县姚西村效果图 该村自明朝成化年间种植白莲,历史悠久,仲夏时节,万亩莲花竞相绽放,竹林青翠,是广昌县举办国际莲花节的主游地,也是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景点,被专家游客誉为“莲花第一村”和“最美田园风光”。该村地处抚河源头,林地面积2133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5%。村西血木岭东峦群山环抱,林茂水丰,溪流湍急,清泉飞瀑一条银链,自西向东而行,颇为壮观,成为抚河发源地。村里还有天地会起义旧址和三争排古战场遗址。
   四、红色胜地——贯桥村 贯桥村地处广昌县驿前镇北部,属于高丘陵山区;全村国土面积20.7平方千米,其中山林地22654亩,耕地1878亩,人均耕地1.21亩;下辖13个村小组,26个自然村,412户1551人,贫困人口613人。
   贯桥村是块红色土地。1934年夏秋,在短短40余天时间里,红军在这一带与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蜡烛形等一系列战斗,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将士2300余人,国民党军被歼4000余人。参战牺牲的广昌籍有名有姓的烈士141名。该村内或附近有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陈阿金烈士墓,曾家排、万年亭红3军团指挥部旧址,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战斗旧址等。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贯桥街东端。为纪念高虎脑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988年县政府拨款9万元,有关单位筹资6万元兴建此碑。1934年8月上旬,国民党军两个纵队共6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向红军高虎脑阵地进攻。红3军团以第5师为主力,击退敌人十多次冲锋。由于工事被毁,子弹打光,红军退出战斗。此次战斗红军牺牲1300多人,毙伤敌军4000余人。
   陈阿金烈士墓位于贯桥村楮树坑南端大岭格山腰206国道路旁。陈阿金,江苏阜宁人,1934年春调任红3军团第5师政治委员,在万年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1986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伍修权题词赞颂陈阿金是“战斗中的英雄,工人中的楷模”。此墓于1998年修建,2006年修葺。
   曾家排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贯桥街以西约500米处。1934年7月、8月间,彭德怀、杨尚昆等在此指挥红3军团阻滞国民党军进攻。万年亭红3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贯桥村楮树坑南端大岭格山腰206国道旁。原有一座古亭,1934年8月,红3军团司令部设在此处,指挥高虎脑战斗。该亭于1996年毁于公路改造,保留一块石碑。
   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战斗旧址位于驿前镇北部,距县城20千米至40千米区间,系第五次反“围剿”后期主战场之一。1934年8月,红3军团等在此一带阻击国民党军南进,交战双方在该区域进行著名的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驿前战斗,为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赢得时间。第十一节 东乡浯溪 上池源里 侯桥 万石塘 一、历史文化名村——浯溪村 浯溪村位于东乡县黎圩镇北部,距县城28.5千米,全村96户365人,有王、于两个主姓,其中王姓约占2/3,于姓约占1/3。王姓始迁祖王志先,名子春,系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于宋庆元元年(1195)初,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因村前一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后青山,青苍翠绿,故村名浯溪。1958年冬,东乡兴建幸福水库,将库内愉怡乡坂上村34户于姓居民移至该村,与王姓合村而居。
   该村文风很盛。1989年版《东乡县志》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至天启五年(1625)的177年间,该村先后有4名学子高中进士,占东乡县明朝进士的18%。第一个进士王常于正统十三年登第,官至监察御史;其子王显是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六安知州;其侄王统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佥事。王常的另外两个儿子王昌、王盛同时于成化十年(1474)考中举人。“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同科”一时传为美谈。天启五年,王廷垣又中进士,官至詹事府正詹。为此,村中特建有“奕世甲科”牌楼一座,以表彰王汝为[王常之父,永乐丁酉(1417)乡贡进士]一家四代7人名登科甲。全村现有古建筑59栋,且基本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建筑31栋,清代建筑28栋;官吏和商贾豪宅6幢,民居48栋,祠堂1栋,南、北门楼各1座,建筑总面积达12746平方米。每栋古建筑均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此外,还有2座古桥、3口古井及古塘、古下水道等附属设施,还保存有石狮2只、旗杆石2副及各种传统家具、用具。村南路口还立有一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获宣宗皇帝恩准而建造的贞孝石牌坊。整座牌坊镂空浮雕工艺精细、形态逼真,是东乡县仅存的保存完好的石刻艺术珍品。
   东乡县浯溪村 村中18条巷道多是青石板铺就。王廷垣所建的官厅前是一条被村人称之“状元路”的槽状石道,全长450米,南联“南垣萃秀”门楼,北接“科甲里”门楼,与条条巷道相连。“科甲里”右侧有两棵连根古樟,一大一小,枝繁叶茂,村民称之“母子樟”。
   浯溪村傍山而建,东高西低,顺势而下,中间宽,两头窄,五排房屋规划严谨、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备,若从空中俯瞰,则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巨大的长棱形。黎圩至虎形山水泥公路傍村而过,交通方便。村民勤劳淳朴,文明守信,世代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西瓜和养猪、牛、鱼等。
   2007年,浯溪村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千年古村——上池源里村 上池源里村位于东乡县黎圩镇南部,距县城32千米。全村110户,500余人,绝大多数为王姓,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家族的一支后裔。
   村南200米处立有瑶田遗址石碑,碑文曰:“宋初,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见其地山清水秀,便将家族由盐埠岭徙居于此,并取村名上池,为上池一世祖。至五世裔孙,因见其地有玉光夜现,更名为瑶田,沿用至今。瑶田旧居已毁,而荆公钓鱼台至今尚存,有王安石作《兰塘钓隐》一诗为记。”瑶田遗址前为形如彩凤转翅的白石峰。王安石登进士后,曾返瑶田,站在尘石上远眺白石峰,即景抒怀,写下绝句一首《尘石春云》。因其被封为“荆国夫人”的彭氏去世后葬于此峰,故家族后裔将白石峰改名“荆公山”。村东的明珠峰,曾载于《山经地志》中,峰顶有一名刹,曰“明珠古刹”。峰东南半山腰建有云峰书院。传说王安石在书院就读3年。其间,曾吟七绝一首,题为《云峰早照》。
   村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坐落在村西北口的王氏宗祠,复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1970年重建,1985年重新维修。祠南有一半月形池塘,祠北是后龙山。宗祠为砖、木、石结构,长40.5米,宽18.7米,高8.3米。大门的门框、门梁皆由精心雕刻的石柱、石板组成,大门石匾刻有“王氏宗祠”4个大字,笔力遒劲;大门左右两边嵌有“木本”“水源”石匾。祠堂分前、中、后厅,由两个大天井把堂与堂之间互相隔开。祠内设王安石文物陈列馆。2000年7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村中的“总门里”清代建筑群,村人说是一个名叫王来期的在湖北开炼铁厂致富后,回到家乡,花了近5年时间建造起来的。该建筑群一个总门进,里面有7幢大房,房屋构造精细讲究,并有花圃、养鱼池、马间、兰花缸等配套设施。屋后建有防御土匪的水沟,其功用一是排水,二是当土匪入侵时,“总门里”的任何一户人家都可以搬开家中水沟的石板,钻进去再逃到屋后树木茂密山中。水沟的空间很大,可以容纳两人并排弯腰行走。此设计精湛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该建筑群1985年9月被列入东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村内还有竹轩公祠、流源公祠等清代建筑10余栋,村西、北、南有简易公路分别通往镇政府驻地、虎形山垦殖场和金溪乌石村,交通便利。村民除种植水稻外,还兼种西瓜、红薯、大豆等经济作物。
   三、白居易嫡传后裔村——侯桥村 侯桥村位于东乡县黎圩镇西南部,距县城22千米。全村83户300余人,户主均为白姓,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支嫡传后裔。《侯桥白氏族谱》载:“有讳华字日华号中原行百一公者……为始居于白坊,而中原公之孙讳杞字南乡行明三公者,生于宋开禧丁卯年(1207),卒于咸淳丙寅年(1266),娶侯氏赘于侯桥。继乐天(白居易)之遗风,为临汝之望族……所出而江州遗裔之支派也。”据村里老人介绍,侯桥村原是侯姓在此开居,故得名侯桥。自明三公到此赘居后,白氏子孙繁衍绵长,而侯氏家族则逐渐衰败零落,陆续迁出。其祖先生活的白坊村,虽仅仅相隔数里,如今却只有寥寥几户人家。
   该村出类拔萃的人物有明永乐间太学士白居易第35世孙白璧。族谱载:“旋一公讳璧,字至渝,治诗经,为郡禀生,公屡赴秋闱不第,永乐乙未(1415)贡升于太学,名重当时,偕吳与弼君(崇仁人,学者、诗人)并称稳君子。” 该村还保留着不少文物古迹。村南村北各有一座古老石桥,是村民通往外界的出路。村头的白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古朴壮观。此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分上、中、下三堂,内有2个天井,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其大门石门框和祠内梁柱、木板上保留着许多清晰的浮雕或贺雕,分别雕刻着龙、虎、麒麟、鲤鱼、松鹤、仕女等图案,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堂南侧的残壁断垣,据说是清朝年间村民捐资修建的“香山私塾”,可惜被毁。祠堂旁边一棵古枫树,高10米有余。村中有10余栋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屋内梁柱、门窗上均保留着许多精致的木雕。其中3座门楼,上面分别嵌着“尚德门”“教化门”“朝阳门”石匾。
   该村坐落在平畈中,一边靠山,二水(沙港水、泥港水)护田,土地肥沃,风景秀丽,村民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桑养蚕。
   四、千年古居——万石塘村 万石塘村位于东乡县瑶圩乡西北部,距县城26.6千米。全村160户700余人,有谢、陈、洪、赵、曾、万等姓,谢姓约占2/3。据《东乡地名志》载,早在隋唐时就有颜、全、舒、章、曾、洪等姓在此聚居。元明时,此村发展成为农村集市,是当时临川东部的棉布集散地,盛极一时。清初,市集衰落。
   万石塘村四面高丘环抱,层峦叠嶂,连绵相结,中为盆地,形如水塘。村前一水库建于1958年,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万石谢氏宗谱》载:“我祖枋忠公避元徵而来居兹土。”和万石塘谢氏同出一源的金溪《青田谢氏族谱》载道,谢枋忠与谢枋得实为伯仲。谢枋得即谢叠山,生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著名爱国诗人。该村谢氏自定居于此迄今近800年。此外,该支谢姓尊万石公为始祖,而谢万石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山水诗一派的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曾祖,可见,该村谢氏是谢灵运的一支后裔。同时,村名也应与始祖有关。
   该村早先为城堡式村落,设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仍存西门和北门。村内一条主街,长半里许,宽3米余,街一侧有条宽约1米的排水沟,流水终年不断。街巷均为青石板铺就。整个村庄布局合理,房屋排列有序。街巷两边民居鳞次栉比,为典型的清初风格,青砖灰瓦印斗防火墙,气宇轩昂。部分建筑的大门上嵌着石匾,上面分别雕刻着钟云毓秀、芝兰启秀、东峰挹秀、南山拱秀、玉树腾辉、儒林第、大夫第等字样。村中一大祠,两边门框石上雕刻对联:仰庙貌巍峨横搅山光云影,喜规模广大当见凤翥鸾翔。祠内墙壁上,红军留下的十数条标语依稀可见。其中一栋老屋,建筑面积虽不大,但造型典雅、风格独特。楼上窗户特大,形似教堂门;屋内木雕图案,工艺精湛;川坊间泥壁上有水墨壁画,屋上立一石雕瑞兽,神态逼真。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工农红军曾驻扎该村。至今,村中1幢大祠和1栋民房里有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大祠被群众称为“红军楼”。
   令谢姓族人骄傲的是明天启壬戌年(1622)进士谢德溥,官至詹事府少詹,参与纂修《两朝实录》,并编纂《六曹章奏》,因不肯卷入朋党,力辞不就礼部侍郎和礼部尚书;明亡后,清廷又召其出来做官,坚辞不就;后剃发为僧,改号云庵,隐居吉岭到老。其业绩载入史册,为后人景仰。南宋理学家、金溪“三陆之学”创建人之一的陆九龄墓坐落于该村。
   该村村民勤劳节俭,民风淳朴,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业。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显祖
相关人物
陈忻
相关人物
徐奋鹏
相关人物
徐笔峒
相关人物
普净法师
相关人物
法师
相关人物
印空法师
相关人物
贡噶活佛
相关人物
徐春榕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家文物局
相关机构
国家旅游局
相关机构
江西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进贤县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