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东乡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东乡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76-181
摘要: 东乡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介于北纬28°20'~28°30'、东经116°20'~116°51'之间。东临余江,西界临川、进贤,南连临川、金溪,北与余干接壤。2011年,全县共辖9个镇4个乡3个垦殖场1个林场,乡镇场共辖140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委会,13个分场,1633个村民小组,1389个自然村。总面积1270平方千米。
关键词: 东乡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东乡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介于北纬28°20'~28°30'、东经116°20'~116°51'之间。东临余江,西界临川、进贤,南连临川、金溪,北与余干接壤。2011年,全县共辖9个镇4个乡3个垦殖场1个林场,乡镇场共辖140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委会,13个分场,1633个村民小组,1389个自然村。总面积1270平方千米。县城孝岗镇距省会南昌市100千米,距抚州市41千米。明正德七年(1512),割临川、金溪、余江、余干、进贤5县之地置县,因辖地主要是临川东部之乡,故县名东乡。建县之后至民国2年(1913)隶属抚州府,民国3年隶属豫章道,15年直隶于省,21年隶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24年改隶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5日东乡解放,隶属赣东北区贵溪分区,同年9月改隶上饶分区,1968年改隶抚州地区。2000年抚州撤地设市,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东乡地处赣东至鄱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为红壤丘陵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山脉主要属武夷山余脉,平均海拔101.5米,最高处金峰岭海拔498.8米,最低处杨桥殿镇圳上万家海拔仅15米。主要河流有源于县境的北港、王桥港、小璜港、润溪港和穿境而过的瑶河、南港,分别汇入抚河、信江和润溪湖。地下蕴藏着金、银、铜、铁、钨、镍、锰、铀、铅、钼、锌、煤、钾和蛇纹石、重晶石、瓷土、珍珠岩、石灰岩等矿藏。其中瓷土储量非常丰富,属大型瓷土矿,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重要原料地之一。野生动物资源有五大类。全县的农作物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有八大类。东乡野生稻是迄今全世界分布最北的野生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人口民族 1949年全县总户数38210户,人口148816人。1963年全县总户数43284户,人口192142人。1978年全县总户数57220户,人口310856人。1985年全县总户数65777户,人口334317人。1990年全县总户数为84107户,总人口366995人,其中男190282人,女176713人,性别比为107.68:100。2000年全县总户数98835户,总人口383069人,其中男201186人,女181883人,性别比为110.61:100。2011年全县总户数157737户,总人口463130人。其中农业人口347417人,非农业人口115713人,人口出生率13.11‰,自然增长率8.66‰。有汉族、畲族、回族、土家族、瑶族、白族、纳西族、羌族、水族、布依族、藏族、朝鲜族、侗族、黎族、傈僳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壮族、仡佬族、彝族等22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7%。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2000年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东乡区位、自然、资源特点,确立“现代工业新区、生态商贸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逐步完善“北延、南伸、东扩、西进”的远期规划,分步、有序地实施重点工程,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全面提升。不断拓宽新城区,扩大城市框架。每年都有10个以上的较大工程竣工。先后建成全省县级一流集商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名士步行街和双湖广场、人民公园、街心花园、东乡商贸城、宏鑫商贸城等。景泰凤凰城等20余栋8层以上建筑拔地而起,为县城增添新景观、新气象。2007年以后,实施投资规模80多亿元的92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迎宾大道、大富大道、恒安路、龙山路等14条主要道路,初步形成“两环三纵五横”路网格局。至2011年,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6平方千米扩展到19.8平方千米,人口由5.8万增加到18.5万,城镇化率由31%上升到42.4%;全县13个乡镇总共投入6369万元新建集贸市场,拓宽、改建街道交易场所7个;全县141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三通”(通电、通电话、通公路),90%的村通有线电视,位居全省前列;2001年—2011年,新建住宅面积184.38万平方米,人均增加住房面积4平方米。2006年后,投入9300万元建设296个新农村建设点,硬化村道424千米,完成改水1.3万户、改厕1.26万户;至2011年,建设点基本实现“道路通达、池塘清澈、屋舍整齐、环境舒适”,岗上积镇被列为省示范镇建设工程,杨桥殿镇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三届文明村镇”。成功创建3个“省级生态村”。被评为江西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
   交通。新中国成立后,浙赣铁路东乡段于90年代中期铺成双轨,县境复线长40.26千米;境内有5条铁路专线,共长40千米。至2000年,公路有320国道绕县城而过,实现村村有公路,乡、镇通客车。新建杭长高速铁路和完成电气化改造的浙赣铁路横贯东西,梨温高速公路、320国道、东临一级公路等来往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的交通畅达,出县通道全部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至2011年,共投入2.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率先在全市实现行政村100%公路硬化目标。
   供水供电。2006年—2011年,共投资4000多万元,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9万余人。截至2011年底,全县97.21%的农村人口饮上安全卫生水。2000年—2011年,新增35千伏线路67.6千米,10千伏线路1064.72千米,变压器1898台,容量26393千伏安。2006年全县供电量达14363万千瓦小时,农村供电可靠率99.4%,县城供电可靠率99.7%。全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从1999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共改造79310户。2008年至2011年,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入5200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71千米、低压线路44千米,彻底告别“晚上无光”历史。
   邮政电信。1986年—2005年,东乡县邮电事业发展迅速,邮政扩大业务范围,增加邮政储蓄、邮政物流和特快专递。电信实现数字程控的转变,并且由固定向移动发展。互联网走进人们工作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光纤宽带传输网络辐射城乡,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数据通信网基本覆盖县、乡、村三级,初步构建起城域网体系;县级政务网络已横向接入近50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纵向延伸到各乡镇政府、垦殖场。在全县信息服务领域形成电信、移动、联通、广电、铁通5家互相促进、相互竞争的格局。至2011年底,固定电话用户27万户,移动电话户数175.8万户,比2010年增长15%,移动通信网的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计算机网络用户数超过15.8万户,较2010年增长10%。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97.21%,电视覆盖率达到98.77%。
   经济建设 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10555万元。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16174万元,比2001年11732万元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66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66.6%。2010年,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10.02亿元,并首次跨入全省20强,比2005年前移33位。比2009年6.08亿元增长64.7%,为历年增幅之最。比2005年增长5.2倍。2011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51亿元,获省政府“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县”奖励。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94亿元,比2001年的19.03亿元增长52%。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倍。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2.4:43.2:34.4优化为2010年的17:53:30,二产上升9.8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91亿元,比2010年增长17.9%,比2001年增长3.36倍,年均增长30.5%。
   工业。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44230万元(不含中央、省、地属企业),比1949年增长631倍;工业产品产销率达100.15%。以机制糖和酒为主体的食品、药品、水泥、原煤、发电量等,比解放初均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2011年,县委、县政府把主攻工业、壮大经济实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探索持续发展工业的新路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力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加速产业集群的发展,努力建好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机电、轻纺四大产业板块。2005年,工业增加值实现9100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1.5%。“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00.5亿元,比2005年14.59亿元增长5.89倍,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6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2.17亿元,增长3.77倍,年均增长28%,超“十一五”规划目标4.2亿元。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28.45亿元、27.45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48.4%和31.2%。2002年—2011年连续10年获省政府颁发全省十大工业强县、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全面进步奖,并获全省非公经济发展先进县。东乡县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
   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化得到全面推进。至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7106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65.1%;农村经济总收入201159万元。粮食种植面积608410亩,总产量194071吨。进入21世纪后,东乡县以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各项涉农、强农、惠农政策,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出以生猪、蚕桑、木薯为主,蔬菜、花卉、油茶等为辅的特色产业。建设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成功申报雨帆农业木薯标准化国家示范区,发展木薯种植8万亩,从事种植农民每亩山地平均纯收入千余元。以天沁丝绸为龙头,带动新增桑园5000亩、改造老桑园7000亩。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至2011年全县拥有9家省级龙头企业,67家市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84家,其中,辉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天然丝瓜络专业合作社等7家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称号。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67535万元,比2000年增长3.69倍。该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0.75万亩,总产量26.89万吨。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步伐加快。东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县、省蚕桑工程基地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经济协作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林业。1985年,全县森林总面积由1949年的11.98万亩增加到494937亩,森林覆盖率21.55%,活立木蓄积量398416立方米。2002年—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两年立项退耕地造林3.50万亩。自2004年开始启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历经3年,全县参与林改总户数41026户,已明晰产权面积91.8万亩,集体林地分山到户率71.16%,分户登记率96.2%。2009年,为实现“建设绿色生态东乡”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6.68万亩,栽种各类苗木921.1万株,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被评为全省“一大四小”工作先进县。2010年,县财政投入160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建设任务4.23万亩,占上级下达计划的113%。到2011年底,全县有林地92.96万亩,其中,公益林18.91万亩,商品林74.0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6.42%,林木绿化率41.9%,活立木蓄积量为119.22万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115.6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6.9%。
   畜牧业。畜牧业是东乡农业的主导产业,猪和奶牛是东乡畜牧业生产中的两大优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乡县成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出口基地县。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32.8万头,其中出栏14.05万头,出栏率80.87%,全县养猪收入占畜牧业总收入的95.6%。1994年全县开始推广“公司+农户”规模集约化、科学模式化发展养猪业的经营模式,全县生猪生产持续、迅猛发展。至1997年全县生猪饲养101万头,生猪存栏3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6万头;出栏肉猪65万头,占全省肉猪出栏数2.6%,并向全国各地提供优良种猪1.2万头。东乡是全省现代化奶牛饲养基地之一。“黑羽绿壳蛋鸡”和“东乡花猪”是重要的品种资源。2005年,“黑羽绿壳蛋鸡”的选育项目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重点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06年,“东乡花猪”被省畜牧局列为江西省重点地方保护品种。2000年后,东乡县生猪生产突出抓品种改良和乡村两级扩大繁殖场的建设,至2011年,全县共有标准化生态养猪小区40个,规模养殖户1300多户,全年生猪饲养量、出栏数分别为191万头、121万头。有省一级种猪场9个,二级扩繁场24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有年出栏万头以上专业大户24户,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2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900户,规模养猪户出栏总数占全县总数的85%以上。被评为全国瘦肉型猪出口重点县和江西省生猪重点县,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县及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
   水产业。1986年起,水塘大规模养殖起步。至2006年,养殖面积13095亩,占养殖总面积20.31%;水塘养殖产量5224吨,占总产量的41.87%.全县水产业产值8521万元。随着水面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科学养殖技术的逐步推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点,出现了水产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村民家庭养鱼等多种形式的水产业生产新局面。2011年,东乡县各项渔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做好大面积不常规渔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突出抓彭泽鱼、鲑鱼、黄鳝等名优水产品的推广,全县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3万亩,名特水产产值占渔业总产值10%以上。全县水产品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从1986年的68287亩和2184吨,变为2011年的66166亩和14330吨,面积减少3.11%,产量却年均增长7.82%,水产业总产值达11120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16%。
   水利。1953年兴建全省第一座小型示范水库——佛岭水库;1957年,兴建全县最大的幸福水库;到2000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11640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一)、小(二)型水库265座,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42座;各类山塘、陂坝10385座,单独引水工程46座,提水工程298座。总蓄水量2.2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8.31万亩,占耕地面积88%;旱涝保收面积28.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6.4%。“十一五”规划期间,投入2.6亿元对全县253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45座,改建扩建各类水利工程144座,对4条重点圩堤进行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廖坊灌渠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重建马圩渡口桥和瑶圩河渡桥。投入1.26亿元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20万亩。
   特色产业。主要有孝岗镇万亩大棚蔬菜和3万亩优质水稻、黎圩万亩桑园、圩上桥万亩冬瓜和木薯、瑶圩万亩杨梅、板栗、桃、杏、李的果业林、红亮千亩观赏茶花、邓家千亩花卉苗木、王桥千亩花果芋等区域特色产业。“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以生猪、蚕桑、木薯为主,蔬菜、花卉、果业等为辅的特色农业产业。工业已初步形成机电冶金、医药化工、轻工纺织三大主导特色产业。2011年,机电冶金企业上缴税金4091万元;医药工业实现利税1.34亿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化工工业上缴税金1624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社会事业 科技。2000年,全县有获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含社会科学研究人员)6634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562人。全县20个乡、镇、场,普遍建立了科普协会及科协小组,科技研究硕果累累:绿壳蛋鸡及其华绿神蛋获1998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九汉天成集团出资1350万元,控股开发华绿神蛋系列,开始向规模生产纵深拓展。丝瓜络系列产品获全省星火奖;1983年用丹麦“长白”或“杜洛克”良种公猪与东乡花猪杂交繁殖的生猪,被评为最佳瘦肉型猪,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全县共引进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0多项,其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有瘦肉型猪场开发、绿壳蛋鸡的研究、野生稻的保护利用。开发出新产品28个,其中4个新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至2011年,全县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7.8亿元,科伦药业等3户企业被评为国家高新企业,4条软袋输液生产线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1项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11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百余所。2000年,全县已有各类学校369所,在校学生81739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6年以后,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教学网点137个,顺利接管东乡铜矿、江西磷肥厂、红星企业集团、东乡糖厂4个企业自办学校。普及初等教育,农村中小学校完成校园六配套(教学和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道路绿化、校门围墙配套)建设任务,普及实验教学,建立电化教育网络,全县“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达标并通过验收。“十一五”规划期间,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连续5年名列全市前三位。县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加大,由2001年3732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154万元,到2010年达到2.4亿元。2011年,县财政投入3.24亿元。
   文化。20世纪80年代,在王安石故里虎形山乡上池村,建立“王安石陈列室”;90年代创办舒同博物馆,藏有舒同书法珍迹140件;从1997年开始,兴建中国佛岭书法公园。2000年以后,电影、电视、广播、戏曲、博物、图书等事业迅速发展。全县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书法、美术、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百花齐放,空前活跃,业余剧团遍布城乡,全国独有的罗汉灯2000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特等奖,并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踏街巡游。县采茶剧团是抚州市唯一保留的县级剧团,创作的剧目到各地演出并多次获奖。图书发行和藏借日益扩大,档案管理和利用日益完善,续修县志得以出版发行。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黎圩镇浯溪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虎圩车马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2011年,成功申报“中国楹联文化县”和“江西书法之乡”。
   卫生。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所卫生院,设备极其简陋。新中国成立后,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县共有各级医疗机构200所,有病床736张;有各类专业卫生、医护人员1476人。2001年一2011年,先后建成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县中医院住院部、县卫生防疫大楼、县妇幼保健大楼,同时添置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选派大批人员赴外地进修,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技队伍不断扩大。至2011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94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所,社会医疗机构23个,乡镇卫生院17所,单列防保站1所,村卫生所146个,个体诊所9个。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专业卫生医技人员603人,其中,有高级职称49人,占8.1%;中级职称288人,占47.8%;初级职称266人,占44.1%。全县有乡村医生563人。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全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分别达到95%、92%。2011年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称号。
   体育。1997年,县城建成一个占地62.4亩的体育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县人锻炼身体的热情不断增长。2001年后,县财政每年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县内体育设施逐步完善,田径场、球类运动场、体操场、游泳池等基本上能满足县人运动锻炼的需要。中小学生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体育运动会,每年还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各类体育比赛。至2011年,共有千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级比赛,获世界冠军2人次,全国冠军8人次,全省冠军74人次,有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名,一级运动员4名,二级运动员10名。自2001年—2010年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旅游。甘坑林场的金峰岭是县内最高峰,奇峰隽秀、古木参天、涧水飘逸、鸟语花香。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两上金峰,寄宿山中仙观,留有《金峰晚坐》和《再上金峰》等诗篇。荆公(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有王氏宗祠、半月塘、清风阁、露天议事台、荆公钓鱼台、荆公读书台、下马碑、总门里、荆公井等10余处。佛教名山雄岚峰,峰顶佛音缭绕、香客如云,鄱湖涛声、丝丝入耳。明珠峰峻俏秀丽、茗茶飘香,半山书院、荆公立志,诗词十景、各显丽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黎墟镇浯溪村有大量明清古建筑。浯溪井山天然景观独特神奇,有石冠、石笋、石锅、石鸡等。何坊水库集水源头渐岭奇伟挺拔、云雾缭绕。吉祥峰、船岭、罗汉岭、庐牯岭等各展雄姿。君灵湖浩波烟渺,群山环抱,有东乡“千岛湖”之称。县城舒同博物馆珍藏有大量书法艺术精品。
   居民生活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250.9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88.2元。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占有住宅15平方米,农民人均占有住宅32平方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97815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8319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85元,比2001年2600元增加5685元,比2005年3724元增加4561元,比2010年6873元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4元,比2001年6939元增加9875元,比2005年9898元增加6916元,比2010年14877元增长13%;农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4032.82元,比2001年1798元增加2234.21元,比2005年2948元增加1084元;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8419.86元,比2001年3590.17元增加4829.69元,比2005年5182.41元增加3237.4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达到495118万元,人平储蓄余额10691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395948万元、8289元,增长3.99倍、3.45倍。2001年—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11年达到34.1亿元,比2010年31亿元增长10%,比2005年13.3亿元增加20.8亿元,增长1.56倍,比2001年9亿元增加25.1亿元,增长2.79倍。
   社会保障 “十一五”规划期间,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85项民生指标和53件民生实事。关系民生的各项支出累计17.7亿元,其中2010年为7.6亿元,是2005年的11.5倍。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后,参保人数达到14.4万人;1999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将农村特困救助转变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011年,全县城乡享受低保对象有11656户、21505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05年的80元、3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130元,6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48亿元。从2005年开始建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制度,至2011年,完成336套经济适用房和1600套廉租房建设,面积达3.7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资金330万元。农村敬老院不断巩固完善,新建、改建一批敬老院,增加硬件设施。至2011年,五保户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156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200元、760元。全县参加新农合农民31.29万人,参合率达到98.23%。
   古今名人 历史名人有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明洪武四年(1371)开科状元、天文学家吴伯宗;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之师徐良傅,是毕生研究《尚书》而闻名的教育家;晚明爱国文人、抚州“四大才子”之一的艾南英;清代西江诗派继承人吴嵩梁;民国初年(1912)农艺学家艾延年等。有当代“舒体”字创始人舒同,曾被毛泽东称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还有当代画家吴光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艾兴等。
   名优特产 东乡绿壳蛋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福州、武汉等地,被誉为“东乡神蛋,华夏明珠”。“美尔”丝瓜络系列产品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科威特、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希腊等国家。“井岗梅花牌”蚕丝系列产品获市著名商标,产品产销率达100%,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和日本、韩国。东乡花猪、红糖、葛面、王桥花果芋等土特产蜚声省内外,颇受消费者青睐。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