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广昌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342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广昌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5
页码: 171-175
摘要: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发源地。介于北纬26°30'~26°59,、东经116°6'~116°34之间。东毗福建省建宁、宁化二县,西与宁都县接壤,南与石城县交界,北与南丰县相邻。县城所在地吁江镇至省会南昌市261千米,至抚州市政府驻地160千米。
关键词: 广昌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发源地。介于北纬26°30'~26°59,、东经116°6'~116°34之间。东毗福建省建宁、宁化二县,西与宁都县接壤,南与石城县交界,北与南丰县相邻。县城所在地吁江镇至省会南昌市261千米,至抚州市政府驻地160千米。2011年县辖5个镇6个乡1个场,129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616个村民小组、1451个自然村,总面积1612平方千米。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隶属建昌军、建昌路、建昌府。民国3年(1914)属江西省豫章道,15年(1926)废道,县由省辖。20年—23年(1931—1934),广昌在中央苏区范围,属苏区江西省。23年10月,国民党军进占,先后隶属第十一、第八行政区。1949年9月27日广昌解放至1952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至1954年隶属抚州专区。1954年至1983年隶属赣南行政区(后称赣州专区、赣州地区)。1983年8月划归抚州地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广昌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广昌地处武夷山西麓,域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全县地形为由南向北倾斜的箕形盆地。南部山地最高点牛牯岽,海拔1252米,北部低丘最低点甘竹镇罗家堡,海拔112米。耕地18.9万亩,林地181.05万亩。有金、银、钨、铜、铌、钽、稀土、硅藻土、瓷土、萤石等18种矿藏,其中硅藻土储量2700万吨,是全国四大矿点之一,瓷土蕴藏量2亿吨~3亿吨,其质量可与景德镇南港、三宝莲瓷土媲美。2000年水能蕴藏量6.49万千瓦,可开发量2.25万千瓦。盱江为主干河流,境内全长78.95千米,有苦竹、头陂、驿前、塘坊、长桥港等11条支流,流域面积1568.5平方千米。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平均降水量1802.2毫米,日照时数1600.9小时,无霜期273天,长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人口民族 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总户数21202户,人口73954人。1953年全县总户数28844户,人口94847人。1953年至1975年的23年中,除1960年至1961年受经济困难影响人口下降外,其余年份年均增长在20%以上。1978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得以控制。1990年全县总户数45037户,人口195520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3:100。2000年全县总户数56841户,人口215733人,男女性别比为106.86:100。全县有畲、蒙古、朝鲜、满、回、苗、彝、瑶、布依、维吾尔、壮、藏、侗、白族等14个少数民族241人。2011年,全县有24.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48‰。人口出生率13.85‰,计划生育率94.43‰。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1990年—2000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37481万元,比1980年—1990年的1903.96万元增加18.69倍。1994年,县政府下发县城扩容总体规划、开发扩建建设东路、安居工程等方案,以及统建解危解困住房,小区建设优惠政策等配套文件,促进县城建设快速发展。至2000年,县城面积扩展至4.21平方千米,新建房屋面积45.23万平方米,是1950年—1990年40年总和的2.5倍。2003年—2006年政府共投资3338.99万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62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11.23%;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52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22.1%。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5平方千米扩展到5.6平方千米,县城人口由4万人增加到5.2万人。至2010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6.8平方千米。全县城镇化率39%,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完成广昌路、解放南路延伸段改造、雁塔大桥、鹰瑞高速连接线汪家圾大桥等城市路桥工程,县城路灯改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吁江东岸河堤加固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广昌路上”红色雕塑主题公园、橡胶坝、莲花科技博览园、沿河景观绿化等城市景观休闲工程,提升了城市品位。2011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11平方千米,城区人口7.2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1%。广昌县被评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县。
   小城镇建设同步发展,1991年—2000年,各乡镇建成商业街道24条,总长2.67万米,为前40年总和的3.25倍;农村新建房屋面积284.76万平方米,是前40年建房总面积的1.48倍。2006年全县在83个自然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着力打造示范点“一村一品”产业结构;以“六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至2010年实施286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完成4个乡(镇)集镇和350个村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工程、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农村供电能力不断增强;硬化改造农村公路97条300千米,县乡公路及乡(镇)通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到100%。
   交通。1997年国道、省道全面实现水泥油路化。1998年,开工建设贯穿广昌南北的昌厦一级公路,广昌出资348万元用于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的补偿费;1991年—2000年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537.6万元,其中,地方筹资2976.6万元,以工代赈1594万元,改造和新建公路301条824千米,桥梁14座。2003年—2006年4年中,共建设县乡村水泥路180千米,县乡公路硬质化目标比省、市计划提前两年实现,51%的行政村通水泥路;2010年9月,国家投资23亿元的鹰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该县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
   供电供水。1991年—2000年,以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6474.6万元,用于新建、扩建电源点、变电站,增加输电路、配电台区,装机容量12544千瓦,增长49.51%;年发电量3156万千瓦小时,增长113.9‰:年用电量3077万千瓦小时,增长114.3%。全县电力充足,提倡、鼓励城乡居民用电。2003年—2006年投入2700多万元对全县2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实施3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顺利实施3期农网改造,比省计划提前半年实现全县户户通电。城区取水、净水、输水工程主要设备全面改造更新,耗资2018.2万元,供水范围由1.6平方千米扩至4平方千米,综合供水能力由每日4000吨提高到2.5万吨,给水矛盾有根本好转,水质达到部颁要求。
   邮政电信。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开通模拟移动电话,1997年开通数字移动电话,1999年开通互联网,2000年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各乡镇,邮路实现村村通。至2010年,全县有电话用户17826户,移动电话用户67000户,宽带联网用户7000户。
   经济建设 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74.23万元。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0年同1978年比,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增长2.30倍,达到2230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11017万元,增长1.15倍;财政收入1310.1万元,增长2.72倍。2000年同1990年比,国民生产总值49447万元(当年价),增长315.6%;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价)42432.3万元,增长204.54%;财政收入4165万元,增长217.94%;固定资产投资5397万元,增长256.71%。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7亿元;财政收入6.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4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9.8:50.9:29.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只有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国营工业,195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不到全县总产值的一半,1959年达到76.29%,首次超过集体工业。198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0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5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5个。有职工453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2879人,占63.5%。1990年,县内工业企业1531个,工业总产值4881万元。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大部分国有、集体工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招商引资,对亏损、微利企业分别采取兼并、联合、租赁、嫁接、破产、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得以摆困激活。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1014家,工业总产值26597万元。2002年创办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8平方千米。当年引进各类企业29家,2010年有工业企业108家。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7亿元。工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实现工业税金1.85亿元。
   农业。1952年—1957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58年—1962年受三年困难时期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影响,粮食总产比1957年年均减少501吨。1963年—1965年比1962年年均增粮4821.7吨。1969年—1976年,总产增加1.05万吨,年均增产1310吨。80年代—90年代,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发展莲、烟、药、菌、果“五色”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推进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2000年,农业总产值17579万元。进入新世纪后,特色农业扬优成势,大力推进科技兴莲战略,全县太空莲系列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新造高效油茶林;积极扶持密集型烤房建设,大力推进工厂化育苗;加大农机推广力度;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广昌白莲”被同时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江西名牌产品,广昌县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县”。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71亿元,主要农产品有粮食10.04万吨、白莲3300吨、烟叶3097吨、泽泻532吨。
   林业。广昌县委、县政府1991年作出“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广昌”的决定,1996年又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广昌”的目标,全县围绕这一决定和目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至2000年,投入658万元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605万元用于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1545万元治理生态环境。10年造林64.92万亩,果业开发7.76万亩。1999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林地面积139.34万亩,与1990年比增长24.04%;森林覆盖率为62.7%,增长14.5‰;活立木蓄积305.75万立方米,毛竹蓄积711.29万根,分别增加19.12万立方米和704.24万根。2000年全县木竹材采运销售收入1157.6万元,增加117.92万元。2005年,按照“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统分结合、配套改革”的要求进行林权改革,有效激活林业,稳定林区,深受广大林农的拥护。到2006年年底,完成林地使用权输机166.93万亩,占全县林地的95.5%;所有权输机157.49万亩,占90.1%。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县。2008年,认真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4万亩。至2011年,全县林地面积181.05万亩,有林面积152.55万亩,森林覆盖率65.8%。
   畜牧业。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振兴牧业政策,全县畜牧生产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72236头,出栏60836头,出栏率84.67%;耕牛存栏18530头;家禽存笼数32万只。199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的决定》,把发展生猪生产列入县、乡镇目标管理内容。1995年,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联合举办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培训班;县农行安排100万元贷款,用于扶持养猪大户,实行贴息贷款;县粮食部门对养猪大户所需的饲料实行赊销。当年末全县生猪存栏9.26万头,出栏11.05万头,创历史最高纪录。县内养牛业也有所发展,出现一批养牛专业户,其所养除耕牛外,还有肉用牛。2000年全县存栏牛2.28万头,出栏500头。后由于出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逐年增多,生猪、牛生产连年下降。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50386头,家禽出笼120万只。
   水产业。1952年,全县有养鱼池塘3000亩,产鲜鱼2676吨。1966年后兴建水库逐年增多,1990年全县中小水库32座,养鱼水面4346亩,总产鲜鱼100.2吨。1981年稻田养鱼激增,莲田也开始养鱼,养鱼面积达1200亩,由单纯养鲤发展到养草鱼和非洲鲫鱼。1985年开始实施莲田养鱼技术试验,1989年示范面积1万亩,亩均产鲜鱼65.2千克。1991年县内推广“池塘小型水库和莲田养鱼”三丰产示范技术,获省农牧渔业厅一等奖。特种水产养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引进彭泽鲫、日本白鲫、加州鲈、淡水白鲳、美国大口胭脂鱼、斑点叉尾鱼、甲鱼、美国青蛙等。2009年,全县池塘养殖13.45万亩,水库养殖16.35万亩,其他165亩,稻(莲)田养鱼6.38万亩,水产品产量总计5536吨,2010年水产品产量为5349吨。
   水利。改革开放后,广昌县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各种设施。2000年,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02处,有效保护5.18万人口和1.2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8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2.85万亩。至2011年,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26座,水电站55座,总装机容量1.7万千瓦,发电量2994.52万千瓦/小时。
   特色产业。广昌有白莲、晒烟、泽泻三大传统名特产,是县内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烤烟、茶树菇、油茶生产蓬勃发展,成为广昌新添的名优特产品种。1994年,县白莲科学研究所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进行白莲空间诱变育种研究,1998年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品种太空莲。2011年,全县种植白莲5.14万亩,产量3300吨,太空莲系列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新造高效油茶林1.2万亩,全县油茶林面积8万亩;泽泻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320万千克;种植烤烟1.83万亩,收购烟叶5.82万担。先后引进成启食品、莲香食品等1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广昌白莲”被同时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和江西名牌产品,制定发布实施了“广昌泽泻”3个江西地方综合标准。着重培育食品、纺织、有色金属、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工业主导产业。同年,江西省厨尊宝厨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厨尊宝”厨具、广昌莲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迈得乐”食品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获得抚州市著名商标的有“圣莲”扇、“翠和”粮油、“虹裕”扇、“昌溢”电线、“粒粒福”粮油等5项。
   社会事业科技。1995年,科技工作列入各个单位目标管理,科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制定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成立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至2000年,列入县以上科技项目65个,获得省、地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科技市场走上规范化轨道,并开始繁荣。科技人才队伍逐年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创新氛围更加浓厚。2005年广昌被列入“江西省科技工作试点县”,200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试点县。2006年—2010年,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共申请国家专利30项,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广昌白莲》国家标准。自主研发的白莲自动剥壳机、鲜白莲脱衣机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荷叶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新产品。科技创新成果显著,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2011年,全年申请专利13项,其中授权6项。“莲子剥壳脱衣一体机”“酶法制备速分散高抗性藕淀粉”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资助50万元。“莲鼎牌莲子剥壳脱衣一体机”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广昌白莲》国家标准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至2011年底,全县有科研机构1所,各类科技人员6500人。
   教育。1991年—2000年,教育实行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使教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实现校园六配套。投入资金4218.3万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于1996年通过省验收,1999年被财政部、国家教委评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先进县。2003年—2006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相关机制,教育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多次受国家、省、市的表彰。“两基”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达标覆盖面100%。2006年高考成绩在全市排名第四。2008年一2011年连续4年高考成绩全市综合排名靠前。2009年—2010年,县政府筹集4000余万元资金,对县办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大规模新建和改造,着力改善县城办学条件。2011年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投入资金1.35亿元,实施城区中小学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县一中高考再创佳绩,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三位。至2011年底,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55所、教学点45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数45653人,教职工2356人。
   文化。1990年—2000年,文化艺术创作完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盱河戏分卷,民间舞蹈集成,民间音乐集成;书画篆刻于1995年与台湾桃源书画学会举办两岸书画联展;群众文娱活动经常化;文化产业初具雏形,调频广播发展为全省4个重点县之一,实现“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达标县。大力弘扬广昌特色文化,甘竹孟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组织送文艺下乡、送科技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2006年,以莲花节为契机,共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50余场,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先后举办6届国际莲花节。孟戏折子戏《姜女游园》获得全省农民剧团展演三等奖。广昌白莲生产加工技艺与莲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卫生。1990年—2000年,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技术有所提高。1996年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1997年县中医院完成三配套建设。2000年,全县医疗机构139个,医务人员654人,医疗卫生用房1.15万平方米,有病床289张。2006年至2010年,全面启动农村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验收;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和72个村级卫生所改建;为7.1万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四术”落实有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3‰以内。2007年—2009年,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市考评中连续排名前列。2011年,深入开展“医药医务阳光”行动,加强药品“两网”建设,两项工作均被评为全省先进。
   体育。1990年—2000年,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广昌一中于1993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老年体育更加活跃,成为一个亮点。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组织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依托社区,积极开展业余活动。一年一度的老年运动会、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及篮球赛、乒乓球赛、门球赛、长跑、钓鱼、游泳等比赛形式多样,竞技体育在全市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牌逐届增多。
   旅游。广昌风光秀丽,名胜有中华之最广昌恐龙化石、唐代定心寺、宋代河东雁塔、明代龙凤岩、甘竹雯峰书院、驿前圩古建筑群、抚河源头瀑布、号称探奇第一峰——望军山、赤水姚家坊千年银杏、尖峰沙背400年杉树王、令考古界瞩目的古源大片摩崖石刻符号、青桐水库的天水一线金龟遨游。红色景点有第二次反“围剿”广昌战斗毛泽东、朱德指挥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旧址、第五次反“围剿”中革军委会议旧址、第五次反“围剿”中革军委野战司令部旧址、第五次反“围剿”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高虎脑战斗遗址等。
   居民生活 1990年同1978年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94倍,达到617元;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增长1.73倍,达到1479元;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城镇人增4.01倍,达到1636.1元;农村人增4.56倍,达到107.25元。2000年与1990年比,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由1479元增至624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617元增至117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6392万元增至44817万元,人均余额由333元增至2000元。城区人均住宅面积由9.06平方米增至20.3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1.3平方米增至21.38平方米。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9元,比2002年增加472元。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65亿元,比2002年增加8.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亿元,比2002年增加9295万元。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03元,比2006年增加133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66亿元,比2006年的12.55亿元增加13.11亿元。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8亿元。
   社会保障 1990年—2000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中心,巩固推进其他保险,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职工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关注,不断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003年—2006年,共发放救助资金370多万元,改善了低保户、五保户的生活条件。4年中,全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094个;省外劳务输出累计13.9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保持在4.2%左右;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9304人,提供社保补贴220.17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060万元;工伤、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600人和8500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介绍经验;实施3批移民扶贫,将4800人从深山地质灾害区迁移出来,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被评为“全省移民搬迁先进县”。4年中全县贫困人口减少4692人。2011年,深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落实财政配套补贴资金1210.35万元,并为15875人发放养老金523.4万元。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效。县财政落实配套资金2200万元,全面完成各项民生工程任务。投入3290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108套、廉租房400套。荣获“全市民生工程综合考评第二名”。
   古今名人 广昌自古人才辈出。古代名人有明代父子尚书何文渊、何乔新,书画家何乔福,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揭暄;现代有抗日名将符竹庭。新中国成立后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
   名优特产 名产有通芯白莲,为历代贡品,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蜚声国内外;茶树菇被称为中华神菇,获国家、国际奖7个,被列为全国万村致富项目;泽泻素有“大天鹅蛋”之称,闻名遐迩,备受香港、台湾地区及南洋各地青睐;紫色土烤烟被列为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晒烟(俗称黑老虎)与河南“凤凰”烟媲美,闻名于南亚国家;三角牌松香为部级优质产品,出口日本,三角牌电缆松香创国际名牌;莲苓面、莲子汁、莲薏茶、莲芯茶先后登上国内金榜;香扇挂历工艺品畅销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出口国外。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抚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宁都县
相关地名
石城县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