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资溪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314
颗粒名称: 第九节 资溪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7
页码: 165-171
摘要: 资溪位于江西省东部,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总面积1251.03平方千米。县城距省城南昌铁路里程215千米,距抚州公路里程119千米。
关键词: 资溪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资溪位于江西省东部,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东邻福建省光泽县,南交黎川县,西毗南城县,西北接金溪县,东北界贵溪市。总面积1251.03平方千米。县城距省城南昌铁路里程215千米,距抚州公路里程119千米。2011年辖2个乡(高田、石峡)、5个镇(鹤城、高阜、马头山、嵩市、乌石)和5个国有采育林场(马头山、高阜、陈坊、石峡、株溪),66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633个村民小组。明万历六年(1578),析南城县之56都至73都置县,时名泸溪,隶属建昌府。清顺治二年(1645)仍属建昌府。民国元年(1912),属豫章道,3年因避湖南省泸溪县同名而更名资溪县。21年属第七行政区,22年5月至12月,资溪属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为全苏区县。1949年5月8日解放后,属赣东北区贵溪分区管辖,8月划归抚州分区管辖;1971年抚州改为地区,属抚州地区管辖;2000年10月撤地设市后,隶属抚州市管辖。
   自然条件 资溪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森林覆盖率达87.3%,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达30万个/立方厘米。县内重峦叠嶂,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9%,200米以上的丘陵占26%,200米以下的低丘岗占5%。最高峰为东部的鹤东峰,海拔1364米。耕地面积仅9.45万亩,有林面积152.85万亩。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下资源有钨、铀、铁、铅、铜、锌、石墨、萤石、云母、钾长石、石灰石、稀土、瓷土、花岗岩等矿藏。县内水资源丰富,全县总水量为14.5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1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3.46万千瓦,水能开发大有潜力。县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由于全县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周围各县低。年平均气温17.17℃,无霜期270天左右。雨量比较充足,年平均降雨量2003.14毫米。因受山脉的阻挡,日照较短,年平均日照1595.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平均绝对湿度17.5毫巴。
   人口民族 1949年全县有7123户、26000人。1950年有7582户、27682人。1955年有9434户、30839人。1964年有11112户、43188人。1969年从浙江省建德县迁入资溪的移民2485户、12389人,年底全县人口增至14781户、65748人。1982年有19341户、87980人。1990年有34083户、100815人,男女性别比为108.8:100。2000年有28088户、104939人,男女性别比为107.7:10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有30780户、113104人,男女性别比为101.8:100;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畲、侗、布衣、壮、苗、藏、回、蒙古、满族等,占总人口的0.38%;人口自然增长率7.66‰,计划生育率77.91%。2011年全县有38608户、112100人,其中农业人口8438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3.42‰,人口自然增长率6.75‰,计划生育率81.23%,平均90人/平方千米,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县。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县城只有几条鹅卵石街道,长不过百丈,宽不盈三四尺,弯曲坎坷,店房破旧,市井萧条。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拆除旧城墙,城区面积扩大1.5倍,逐步建成以建设路为中心的8路(建设、解放、泸水、司前、苗圃、东门、衙前、火车站)12巷(繁华、佑臣、新四、学前、伯祠、阁楼下、王家园、邓家井、林家祠、邓家、林家、福利)格局。1993年始对旧城进行改造,总拆迁面积达9万平方米,建成繁华北街、繁华南街、环城南路,新建房屋7.93万平方米,修建街道1.44万平方米。对建设中路、环城南路沿街旧房进行大规模的拆旧建新,扩建、新建房屋达17.6万平方米。1994年始建设城东开发区、城西开发区,兴建体苑、八景城等10多处住宅小区,新建建设东路、建设西路、资溪大道、步行街、飞鹤大桥,改造扩建解放大桥。至2005年,县城面积由1980年的1平方千米扩增到2.8平方千米。尤其是2009年,加大城区建设投资力度,重点组织实施泸溪河一河两岸护堤绿化和治理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十大工程完成投入近3亿元。2010年,城区面积达11平方千米。2011年,城区面积比2010年扩大0.47平方千米。大力推动泸溪河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县一中新校区和泰伯广场、泰伯湖、商住小区等工程相继竣工,城南大道开工建设,城区新增绿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通过验收。2011年大力推进生态小城镇建设,创建市级示范镇2个,全县城镇绿化率达51.83%。
   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523.53万元,建设新农村171个村点(其中老建扶贫村点26个),涉及5885户,17669人,改厕率95%以上,98%新村用上自来水。新增村内主干道95.22千米,支路、入户路硬化71.4千米。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使用宽带网51户,使用沼气32户,太阳能695户。2008年—2011年,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交通。新中国成立前,资溪基本是水不行舟、陆不通车,县城只有石磴羊肠小道通往乡里及邻县。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变化巨大,1955年修筑鹰厦铁路,1956年底全线竣工通车。此后陆续修通至南城、金溪、黎川公路。70年代中,修通县城至各乡、镇、场及绝大部分村委员会、村小组简易公路,林区公路亦逐步延伸到株溪、马头山、石峡等荒山僻野人迹罕至之处。2005年,全县公路里程累计862.059千米,41个行政村公路实现硬化。修建水泥路224千米,改造公路345千米,新建公路115千米。2010年1月,县城开通城市公交车。至2011年,全县公路总里程920千米。316国道横跨县境东西,鹰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镇乡村全部通硬质公路。乡镇通客车率100%,70个行政村全部通班车,沿途建有候车亭。共有营运客车53辆,其中,省际5辆,营运里程670千米;跨市11辆,营运里程537千米;市内14辆,营运里程957千米;县内23辆,营运里程464千米;有出租汽车32辆。
   供水供电。1981年始建县自来水厂,1983年开始供水,日供水0.3万吨。1990年产值26万元,2000年产值96万元。2001年对供水管道进行改造、扩建,形成城区给水管网。全县工业用水2.46万吨,农业用水1.28万吨,生活用水9.61万吨。2004年,自来水公司为增加供水能力,改善水质,通过申请国债、国家扶持、自筹等筹集资金900多万元,建设一座占地22.5亩,日产0.15万吨的新水厂,并逐渐建立环网状与树枝状相结合的城市供水管网。2005年,全县工业用水0.7万吨,农业用水0.8万吨,生活用水10.5万吨。2011年,全县工业用水0.56万吨,农业用水0.6万吨,生活用水11.32万吨。
   1955年兴建第一座电站——沙苑电站。1966年和1970年,相继建起红卫(初居)、红旗(湾头)等2座装机总容量分别为375千瓦和1200千瓦的水电站。1972年9月,被评为全国发展农村小水电先进县。至1985年,全县建有小型水电站16座,装机容量3750千瓦。1991年,资溪被国务院列为“八五”期间全国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之一。1994年12月通过省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达标验收。1994年—2005年,全县共新增电站23个,总投资突破2个亿。2011年,全县工业用电3128万千瓦小时,农村用电量808万千瓦小时,城镇居民与商业用电量2924万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1949年5月资溪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邮政和电报局为邮电局。1986年8月邮政局设立邮政储蓄专柜。1990年11月开通运行电话自动交换,结束电话“摇把子”历史。1993年2月率先在全省建成城乡电话自动本地网。1998年9月,邮政、电信分开经营管理,分别组建邮政局、电信局。1999年11月成立县移动通信公司、国信寻呼公司(后与联通公司合并)。2002年12月成立江西省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资溪分公司。至2011年底,全县有电话用户14304户,移动用户57593户,宽带互联网用户8151户,全县邮政、电信、移动、联运业务总量为5428万元。县内完成光纤电缆和程控电话建设,可直拨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全球通、神州行等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全省联网,实现乡镇电话传输数字化,县城公共电话磁卡化。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资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只有574.7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7.38万元,农业总产值527.33万元,财政收入仅1万元。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121.4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7.80万元,农业总产值833.61万元,财政收入73万元。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3656.3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74.69万元,农业总产值2181.67万元,财政收入230.61万元。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农业总产值2.03亿元,财政收入3703万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6.90亿元,财政收入577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54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5.1:40.0:34.9。201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2亿元。201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8亿元,财政总收入4.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4.4:49.6:36.0。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只有铸造、印刷等一些手工小作坊。1950年,全县只有3个私营铸锅厂,当年工业总产值70.85万元。1958年兴建17个国营厂矿。196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55.05万元。1970年前后兴办一批工厂。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74.69万元;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95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9亿元;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10亿元。2002年,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县农药厂为试点,至2005年,县属17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986年—2005年,资溪乡镇企业历经“二次创业”。2005年有乡镇企业1627个,实现利润总额2627万元,上缴税金1635万元。2003年在抚州市郊兴建抚州(资溪)工业园,开全省异地建工业园区的先河,并在高阜、鹤城建设工业板块,形成“一园两板块”工业园区格局,总体规划面积为5000亩。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吸引外地客商进园投资兴办企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源。县内工业已经形成木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入园企业总数52家(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5亿元,其中珍展鞋业、大庄竹木、新云峰木业、华谊食品4家企业上缴税收分别超过500万元。全县已拥有江西省著名商标7件,抚州市知名商标9件。“两园一基地”被评为“省级民营科技园”。
   农业。资溪农业以种水稻为主。1950年全县粮食总产933.5万千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极性得到提高,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5048.5万千克。2001年粮食产量为3969.7万千克。“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共引进涉农项目27个。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9.10万亩,产量3730万千克;蔬菜播种面积2.45万亩,产量4900万千克;西瓜种植4180.95亩,产量671.6万千克;种植烟叶9025.95亩,产量124.5万千克;种植白茶3.26万亩,产量2万千克。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江西省名牌农产品2个,江西省著名商标2件,市级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66家,标准化养殖基地9个,其中省级生猪养殖示范场1个。
   林业。资溪为南方和江西省重点林业县、长江水源涵养林重点建设县。1989年—1994年,资溪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90万亩,毛竹基地10.08万亩。2002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87.6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62万亩,占86.5%。活立木总蓄积为689.8万立方米,毛竹蓄积5731万株。该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11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34万亩,国家无偿投入6900余万元,改造低产毛竹林1.5万亩。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地所有权仍归国家或集体所有,集体山林的产权仍以林业“两山并一山”时为准,属村归村,属组归组,属户归户,落实“谁造谁有”。2011年,全县林地使用权征发放率达98.6%,林农家庭经营山分山到户率94.9%、单户发证率达98.6%。通过林改,全县木竹经营放活,实现林业总产值9.8亿元,其中林农人均收入3158元,占人均总收入60.3‰,比林改前增长2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上升1.3个百分点,达87.3%,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资溪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的典型县。
   2004年,国际“华南虎野化放归实验区”考察组到资溪考察。2008年,确立资溪北部的出云峰林区为野化放归区,总面积146.2平方千米。2006年、2007年清凉山、马头山分别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2008年启动实施城乡道路、荒山、村落、行政机关驻地等“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至2011年,建设53.85万亩生态公益林。资溪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虎野化放归先锋保留地,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等。
   畜牧业。资溪畜牧饲养以生猪为主,次为耕牛、羊、兔、鸡、鸭、蜂等。1959年,耕牛年末存栏3849头,生猪存栏12000头、出栏4318头。1986年,耕牛年末存栏7119头,乳牛10头;生猪饲养量81628头、存栏48819头、出栏32809头。1995年,耕牛年末存栏8176头,生猪饲养量117519头、存栏56400头、出栏61119头。1998年,县委、县政府把山羊养殖作为农民致富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当年山羊养殖18110头。2005年,全县养羊100头至500头的有4户,饲养30头至100头的有36户,饲养30头以下的有272户。2008年,为配合“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山羊发展受到限制。2011年,全县有畜牧规模养殖户35个,其中,1000头以上猪场7个;山羊存栏1900头,出栏1600头;生猪存栏29610头,出栏35220头;家禽存笼11.87万只,出笼10.2万只;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10.52‰下降到2011年9.97%。
   水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养鱼面积只有30亩左右,产量2万千克。1958年全县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仅有1305亩,主要是水库和水塘。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养鱼专业户日益增多。1985年,养鱼水面2100亩,产量14.3万千克。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4279.95亩,水产养殖198万千克。同年有鳗鱼养殖场8家,养殖面积2000亩,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成为赣东养殖板块的核心区。2009年开始,鹤城镇和高阜镇还有棘胸蛙(石鸡)、娃娃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2011年,养殖水面为1.12万亩,产量710万千克。
   水利。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在许坊乡兴建资溪县第一座蓄水工程——枥木水库,集雨面积0.5平方千米,坝高9米,总库容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亩。全县建有小(一)型水库2座,总库容330万立方米,灌溉效益4000余亩。小(二)型水库8座,总库容120万立方米,灌溉效益2302亩。1986年,全县蓄水工程达114座,总库容73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7万亩。1992年—2000年,全县建成山塘水库10座,新增灌溉面积1945.05亩。新建引水工程8座,提水工程1座。2002—2004年,资溪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县。项目总面积253平方千米,项目总投资176万元,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95亩,封境管护30.90万亩。1989年,全县10个乡镇成立水土保持管理站。1986年—2005年,全县共解决6.5万人、4.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亩。2010年,全县千亩圩堤7座。其中,乌石河堤保证流量253立方米/秒,历史最高水位205米,历史最大流量520立方米/秒。
   特色产业。1984年资溪列为全省7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1987年,资溪两位退伍军人在鹰潭开设第一家面包店发端,全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人员纷纷仿效,走出大山从事面包糕点经营。2005年7月,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称赞资溪县把小面包做成了大产业,号召全省向资溪县学习。2007年资溪荣获“中国面包之乡”美誉。至2011年,资溪面包产业带动其他特色产业异彩纷呈,全县形成“一青(毛竹)二白(白茶、有机米)三金黄(面包、烟叶、茶油)”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格局。已建立千亩以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园16个。资溪白茶被中国茶叶学会列为“茶叶科技示范基地”,“源之源”“出云峰”白茶被农业部认定为有机农产品,“源之源”白茶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资溪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正式颁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株溪、马头山林场开掘利用深山林海优质水源,开发出富含有益人体健康元素的“负离”和“山泉”矿物质纯净水,行销省内外市场。
   社会事业 科技。1989年—2011年,列入星火计划26项,其中国家计划1项。1989年县竹木工艺厂承担的毛竹制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4年资溪县全龙艺术蛋糕中心承担中西式面点技术培训,列入省星火计划项目。至2011年,县科技部门注重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全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70期,参加人员2.3万余人,基本实现全县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
   教育。1990年7月,资溪一中高三学生余琪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获全省理科第一名。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校完成校园“六配套”(教学和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道路绿化、校门围墙配套)。财政用于教育事业支出高于上级要求3个百分点。普及实验教学,建立电化教育网络。全县“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通过验收合格。资溪创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正式列入国家统编教材。全县拥有中学8所,小学77所,幼儿园14所,高考二本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2010年11月,在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中,资溪县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荣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示范县。是年启动实施“初中进城、小学进镇、幼儿进园”工程,资溪一中新校舍主体工程竣工,为此后全县初中学生全部进城就读奠定基础。
   文化。1984年始,先后创办《鹤城》《山韵》《资溪文艺》《大觉秀》《大觉山》期刊。2000年9月和2001年2月,资溪县自编、自导、自演的抚州采茶小戏《县官下乡》两度晋京献演;《县官下乡》和摄影作品《选村官》分获全国第11届和第14届“群星奖”金奖和摄影创作奖。马头山竹延山小组民间灯彩“九节龙”和新月畲族村民族祭祖仪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对全县唯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云塔进行抢救性重修,成功举办纪念资溪乡贤之首、北宋杰出思想家李觏(字泰伯)千年诞辰和学术研讨活动,并建立泰伯公园、泰伯楼博物馆永志纪念。2011年,首部本土电影《我们村的女当家》在资溪拍摄,并在江西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
   卫生。新中国成立后,资溪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果显著。1972年,资溪丝虫病基本消灭。1992年,资溪县被列为全国5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资助、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合作的《加强中国基金会妇幼卫生/计划生育》过渡周期扩展项目之一。2001年后,扎实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作用,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巩固和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2003年经历抗击非典型肺炎(SARS)后,全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形成。
  2011年全县拥有县级公益医院1所和乡镇卫生院8所,床位189张,基本普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2009年12月,资溪被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至2011年,连续20年被评为全市计划生育先进县。2011年12月,资溪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
   体育。1990年,资溪畲族农民选手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抢花炮比赛。1998年在全省农民象棋赛中,资溪选手获亚军。2001年后,大部分乡镇建立文体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队、老年体协和体育之家。学生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等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县每年都举办健美操、太极拳、环城赛跑和趣味竞技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其中畲族武术项目和老年太极拳项目独具特色,老年太极拳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金奖。2008年月11月,举行“大觉山杯”全国群众登山活动,推动全县群众性登山锻炼热潮。2010年,在第十三届省运动会上,资溪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殊荣。
   旅游。2002年起,资溪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思路,相继推出大觉山、马头山、清凉山、狮子山、九龙湖、方家山、法水温泉及新月畲族风情等生态旅游精品,清凉山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大觉山景区名列全省“新赣鄱十景”之一,并晋升为国家AAAA景区,马头山原始森林、大觉山峡谷漂流名列“江西百景”之一。至2009年,大觉山景区开发横空出世,拉开了法水温泉、九龙湖、方家山、狮子山、新月畲族村、清凉山及中国虎野化放养区等“十景”生态旅游规划全面开发的帷幕。2011年,全面打响旅游开发提速战,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上海至资溪旅游专列的开通,填补了抚州市旅游专列进入的空白。是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资溪先后获得中国生态旅游大县、最具原生态旅游大县、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大县和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等多项殊荣。
   居民生活 进入21世纪后,资溪农村富余劳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及城镇闲散人员外出务工、经商日趋增多,农民和居民收入来源渠道趋向多元。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26.22元,人均生活消费2063.88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7.86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79元,人均生活消费2337.34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8.96亿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61.80元,人均生活消费3106.89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36亿元。2001年职工年均工资为7149元,2010年为21520元,2011年为23020元。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8平方米和47.59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839元,人均生活消费3346.79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8.87亿元,人均16831元。
   社会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资溪陆续修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收养五保老人和孤儿弃婴;创办福利厂,安置残疾人就业。1958年成立县光荣敬老院1所,收容烈属、老革命家属、伤残军人等。1985年,全县有敬老院4所、福利厂1个。1986年—1998年,对常年贫困户及因突发性灾害,缺劳力、缺技术造成家庭贫困对象发放救济款121.4万元,救济9470户。1999年开始实行城市低保工作。2000年始实行企业离退休养老金社会发放,2005年后城乡居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2010年11月,资溪县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嵩市镇敬老院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2001年—2011年,全县共为360名白内障患者实行复明手术;发放助听器、助视器等残疾人用品用具600件。“十一五”计划期间,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1.09万人,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6.0%左右。至2011年,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000人。职工医疗参保人数110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53‰,政策补偿比例70%,农民一次性报账率90%。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县实际享受城乡低保993户199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82.45万元。资溪被评为全省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先进县。
   古今名人 资溪历史名人有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李觏,南宋抗元英雄吴楚材,明末廉吏、河间知府石文器等。1950年2月发生震惊中外的“资溪事件”,涌现了王佑臣、杨秀峰、林兴才等一批革命烈士。
   名优特产 花岗石为资溪名产,有“江西红”“映山红”“代代红”“大地红”“芝麻白”“芝麻黑”等10余个品种,远销京、沪、浙、闽、陕、台、港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地。香菇为资溪传统大宗林副产品。闽笋、小竹笋、茶薪菇、蘑菇、竹荪、蕨菜等产品,有较广阔的市场。竹荪汁、西番莲汁曾被指定为“新华社特制”饮品。(资溪白茶详见本节“特色产业”)。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光泽县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泸溪县
相关地名
闽赣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建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