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金溪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28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金溪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5
页码: 161-165
摘要: 金溪县地处江西省中东部,抚州市北部,介于北纬27°41'~28°06'、东经116°27'~117。03'之间。东与贵溪市和资溪县交界,南和南城县接壤,西与临川区毗邻,北连东乡和鹰潭市余江县。县城秀谷镇距抚州市区47千米,距省会南昌147千米。总面积1353平方千米。2011年末辖6个乡、7个镇、149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1434个村民小组。
关键词: 金溪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金溪县地处江西省中东部,抚州市北部,介于北纬27°41'~28°06'、东经116°27'~117。03'之间。东与贵溪市和资溪县交界,南和南城县接壤,西与临川区毗邻,北连东乡和鹰潭市余江县。县城秀谷镇距抚州市区47千米,距省会南昌147千米。总面积1353平方千米。2011年末辖6个乡、7个镇、149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1434个村民小组。金溪建县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此前,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以临川县的上幕镇及靠近该镇的归政乡设置金溪场,因有山出产金银,有溪水色如金,故场名金溪。建县后沿用场名。从宋至清,一直隶属抚州。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各县直属于省;21年,全省划分为13个行政区,金溪仍属第七行政区;24年,全省缩为8个行政区,金溪仍属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7日金溪解放,属赣东北区贵溪分区。同年8月,改属抚州分区。1972年起属抚州地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金溪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金溪地处鄱阳湖平原与武夷山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部为弋阳—玉山侵蚀剥蚀红岩丘陵盆地,西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丘陵区,中部和西北部低丘岗地广布,西南边缘为平坦的抚河冲积平原。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县内山地均属武夷山余脉,山脉走向东部呈北西—南东向,西部为北东一南西向,东南边境东岗山地区,山势陡耸高峻,参差起伏,地形切割强烈,属中山区。地形图状如鸡冠花,东西部突出,南部狭缩。县内最高点为位于县东的笔架峰(又名压山)海拔1363.4米,最低点陈坊积乡高坪村海拔32米。县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但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幅较大,干湿比较明显。加上时空分布不均,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出现。1959年—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1837.4毫米。1981年—2011年,年平均气温18.12℃,最低气温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为-11.1℃;最高气温出现在2003年8月10日,为42℃。历年平均霜期92天,最长为1984年131天,最短为2006年49天。1981年—2011年,年平均蒸发量1384.9毫米。县内水域属抚河水系和信江水系,抚河水系的河流有抚河、芦河、金溪水、齐冈水(又名双陈河)4条,信江水系的河流有三港水(又名对桥港)、青田水(又名高坊河)2条,年平均径流深为1000毫米左右,集水面积1764平方千米。县内最大河流为抚河,从石门长兴入金溪境,流经石门乡、琅琚镇、浒湾镇,长49.3千米。水能蕴藏量5946千瓦,已利用水能1914千瓦。县内已查明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钨、铅、锌7种,非金属矿藏有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稀土、重晶石、磷、饰面用花岗岩、珍珠岩、玛瑙、沸石、建筑用石料、建筑用砂石、砖瓦黏土13种,共有矿床(点)65处。以石墨、铜铅锌多金属、重晶石、珍珠岩等矿藏资源质优量大。县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和冰雹等。
   人口民族 新中国成立时,金溪全县25729户92637人。1953年全县28865户97560人。1963年全县30464户123023人。1978年全县40197户209108人。1986年全县47261户227097人。1990年全县55449户249216人,男女性别比为106.62:100,人口发展和增长呈高出生、低死亡、快增长型。2000年全县65065户261049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7:100,户均4.01人;有畲、蒙古、回、壮、苗、满、藏、彝、傣、侗、布依、朝鲜、维吾尔等13个少数民族,共384人,其中畲族14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37.2%;人口出生率9.94‰,计划生育率96.93%。2011年,全县98177户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万人,非农业人口5.8万人;除汉族外,共有18个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13.52‰,计划生育率80.97%。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197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县城西扩的思路,并制定县城建设总体规划。此后,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坚持以县城新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扩展、美化、形象三大工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又确立“东改、西移、南延、北扩”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打造“人文、生态、工业新城”,全省县级一流的文化主题公园——象山公园、全省一流的休闲度假山庄——波尔山庄、江南第一高塔——锦绣塔、全省县级第一家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精品工程脱颖而出。经过30多年努力,至2011年,城区面积由4平方千米扩展到12.75平方千米,城区人口增至11万人。城市化率40.1%,城区绿化率达40.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46平方米。在连续荣获全省园林城市、全省第二届和第三届文明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础上又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等荣誉称号。2006年起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7742.3万元,建设新农村点308个,受益农户11723户、50019人;改水、改厕、改路、改房基本到位,有线电视和电话得以普及,试点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交通。全县上下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建设力度,至2011年,已形成由高速、国道、省道、乡村公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济广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33.02千米;206和316国道过境,境内长74.84千米,其中,206国道境内长44.34千米,316国道境内长30.5千米。有金东公路省道过境,县内长24千米。县乡(镇)级公路总长227.12千米。金溪客运站日均发送客车105辆,日客运量12877人次。2011年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3838辆,21328吨位;客运汽车175辆、241座位;货运量407万吨,货运周转量128100万吨/千米,客运量47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3500万人/千米。
   供水供电。2011年有城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92千米,日生产能力3万吨,年工业用水89万吨、生活用水220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8%,年人均生活用水37吨。2011年有供电企业1家,高压输电线路36条,总长度1292.399千米,低压输电线路996条,总长度1147千米;有变电站6座,其中,35千伏5座,110千伏1座。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86亿千瓦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7.65%,供电可靠率99.61%。
   邮政电信。1965年,金溪就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邮路、队队通电话的县。2011年有邮政网点17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43千米,投递点3517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61.24万件,征订报纸261.44万份、杂志30.96万册,业务收入241.95万元。1994年,开通无线集群电话和数字程控电话,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有线通讯体系。1995年开通模拟移动电话,1997年又开通数字移动电话,2003年开通高速宽带网,通讯事业朝着自动化、数字化方向飞速发展。2011年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59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59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609户;移动电话用户13123户;光缆线路总长1068千米,主干电缆5904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12208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10556个,宽带接入用户10556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013万元。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金溪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3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5万元,农业总产值1280万元,1950年财政收入仅11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590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33万元,农业总产值4373万元,财政收入721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1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1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64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3.83亿元,财政收入7600万元,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兴力量。2010年实现国內生产总值36.2亿元,财政收入4.25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02亿元;三产比例由2000年44.6:25.2:30.2调整为21.6:46.1:3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金溪除发展传统手工业外,还兴办无线电、农机制造、粮油加工、制茶、兽药等企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西北郊建起工业园区,边建设边招引客商企业入园。2001年,又确立工业强县发展思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工业总量。香料化工、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机电冶金四大产业群渐成规模,并开始产生集聚效应。尤其是香料产业聚集加速,2011年入园香料企业34家,天然芳樟醇、天然芳樟脑粉等多个产品拥有国际定价话语权,是国内最大的天然香料基地。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比2010年增加19.6%。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
   农业。金溪有“赣东粮仓”之称。宋代以后金溪一直是江西主要水稻产地,也是重要大米输出县。新中国成立后,金溪农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发展尤为迅速,具备稳定增长实力,被列入国家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县。农村改革从联产承包经营进入适度规模经营,后又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优质稻、桑、栀、果、茶、蔬菜、畜牧、水产为主的特色农业。2004年始,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2011年达到3.01亿千克。农民人均产粮和人平贡献商品粮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获得全国产粮大县、全国黄栀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早熟梨基地县、全省蚕桑基地县、全省芳樟产业基地县、全省通道绿化先进县等称号。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6.9亿元;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黄栀子、茶叶,桑园面积1.4万亩,产鲜茧300吨;黄栀子种植面积5万亩,鲜果产量9000吨;茶叶种植面积0.7万亩,产量1922吨。
   林业。1973年金溪列入省杉木用材林基地后,林业生产进入较稳定发展时期。2005年始发展迅速。全县先后义务植树0.86万亩,栽植苗木143万株;继续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项目1.7万亩,补植苗木32万株;完成日元项目造林38985亩;实施生态公益林46.11万亩;完成“一大四小”工程造林47757亩,占任务的120.91%;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林改主要指标都达到验收标准,被评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先进县。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96.06万亩,其中,防护林16.7万亩,经济林11.9万亩,用材林67.23万亩,竹林0.23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植树412.8万株,林木覆盖率56.7%,活立木蓄积量277.2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1.6万亩,产量8.5万吨,主要品种有蜜梨、蜜桔。其中,蜜梨2.9万吨,蜜桔3.4吨。林业总产值638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畜牧业。以猪、牛、鸭、鸡为主,2005年始,全县畜牧业由传统家庭副业型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型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逐年提高。2011年生猪出栏量13.2万头,年末存栏8.9万头;牛饲养量0.6万头,年末存栏2.9万头;家禽饲养量248万只,上市家禽141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4万吨,其中,猪肉1.1万吨,牛肉0.07万吨,禽蛋0.1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3.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2%。
   水产业。2005年—2011年是金溪水产发展史上最快的7年,水产品总产量由2005年7012吨增加到2011年13300吨,增长89.7%,其中特种水产品总产量由2005年1225吨增加到2011年3500吨,增长185.7%。以养魚为主,2011年人工养殖面积27188万亩,产量15683吨;渔业总产值1.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4%。
   水利。1953年至2011年,全县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水利建设。至2011年,新建蓄水工程1685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55座,小山塘水库1614座;引水工程8处(座),其中万亩以上引水工程2处;提水工程208座。这些大大小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在县境内构成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使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占耕地面积81%;新建改造圩堤13条,总长108千米,保护耕地6.18万亩,大大增强抗灾能力。综合治理小流域8条,完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13.66万亩。兴建“百吨千人”集中供水工程6座,泵站提水工程15座,自流引水工程18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困难人口2.6万人。马街水库的竣工使县城彻底告别用水如金的历史。
   特色产业。特色工业有机电和冶金业、轻工纺织业、烟花爆竹产业和芳樟产业。2011年全县芳樟种植3.4万亩,可采割面积2.2万亩,年可收枝叶1.9万吨,生产粗油19万千克,产值3040万元。金溪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分别居全国、全球第一,拥有国际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为打造“中国香都”迈出坚实第一步;特色农业有粮食加工业、蜜桔产业、蚕桑产业、金溪蜜梨和黄栀子产业。2011年全县有桑园6000亩,年养蚕种4000张,产鲜茧300吨;全县黄栀子面积5万亩,亩产180千克,年产鲜果9000吨,全县年烘干鲜果能力达到1.7万吨。县内有龙头缫丝企业4家,个体蚕丝产品小作坊近30家,年产值1.5亿多元,产品远销欧美国家。
   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活动随着科技机构相继成立而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后,科技成果累累。至2011年共取得科技成果8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9项,地(市)级48项。2011年末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各类科技人才1371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878人,经营管理人才185人,技能人才2744人,农村实用人才6912人。
   教育。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金溪的根本大计,金溪人民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教育网点遍布城乡,每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均在98%以上。2011年末有幼儿园(院)54所,在园幼儿10287人,专任教师215人;小学140所,在校生25081人,专任教师14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2所,在校生10474人,专任教师73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4285人,专任教师312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889人,专任教师151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53所。金溪一中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2011年教育经费22179.7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555万元。
   文化。文化机构门类俱全,人员配备精干,业余戏团活跃在城乡舞台,一年一度的迎春灯彩和乡间冬闲民俗庙会异彩纷呈。灯谜活动于20世纪90年代在县城兴起,金溪谜人名扬五洲。群众性创作活动日益繁荣,文艺刊物《金溪书》(后改名《秀谷春》)从1979年创刊至2011年,发表各种体裁作品千余篇。理论刊物《象山论坛》创办于2007年,2010年更名为《魅力金溪》,至2011年,先后编印《象山论坛》9期,《魅力金溪》8期,刊登理论调研、诗歌散文和时政文章330余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雕版印刷、手摇狮灯、马步灯、藕丝糖生产工艺、采茶剧,其中手摇狮灯为全国独有。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手摇狮灯、马步灯、藕丝糖生产工艺、浒湾油面生产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有文化艺术团体6个,会员110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员168人,剧院(场)2座,座位1700个;电影公司1家,电影放映单位14个;县级文化馆1个,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藏书5.8万册;档案馆1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文博所1个,建筑面积1078平方米。
   卫生。新中国成立前,金溪农村缺医少药,巫医盛行,每年死于鼠疫、霍乱、天花、伤寒等疾病者数以千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卫生事业的投入。先后兴建起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保健所,建立县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2011年全县基本形成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和妇幼保健网络,各种传染病均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4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7所;病床62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0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9人。其中,执业医师178人,执业助理医师94人,注册护士378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4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7.43%,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5.28‰、4.56‰、3.12%.{ 体育。体育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迅速。90年代后,全民健身运动兴起,健身热遍城乡,一批体育人才脱颖而出。体育设施不断增加和更新。县人民体育馆可承担省级单项运动竞赛。2011年末有体育场21处,体育社团8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赛、环城赛跑。100%的城市社区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员约占常住人口的40%o。
   旅游。县内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竹桥古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有东源古村;省级森林公园有翠云峰森林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组成以象山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一寺(疏山寺)、一街(浒湾书铺街)、二村(竹桥古村、东源古村)、三园(翠云峰森林公园、象山公园、仰山书院)等景区(点)。现遗存的革命遗(旧)址主要有:第四次反“围剿”先声战——金溪战役遗址、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左坊镇后龚祠堂)、红11军军长周建屏接见竹桥乡革命委员会成员旧址(双塘镇竹桥步云公祠)。2011年县内有国内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床位349张;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40家,床位2000张;是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万人次,收入100万元。
   居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生活逐年改善,特别是1978年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1988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17.2元,比1978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39.88元,比1978年增长3.4倍。200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305元,比1978年增长1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191元,比1978年增长19倍。2011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652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99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0元;城乡居民年未储蓄余额由1978年158万元增加到31.72亿元。
   社会保障 2000年—2011年,金溪县将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及社会公共事业倾斜,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至2011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2.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48万人,失业保险1.2万人,工伤保险1.72万人,生育保险1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53万人,全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750户15404人,其中,城镇居民3520户5450人,农村居民5230户9954人;共发放低保金2717.5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1511.99万元,农村居民1205.5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6年在全县正式运行,至2011年,农民参合保21.79万人,参合率99.61‰。
   古今名人 金溪古今著名人物有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历史学家、文学家危素,文学家曾坚和冯咏,女诗人何师韫,明开科状元、天文学家吴伯宗,名臣吴悌、蔡国用、杨蘸,抗倭名将黄朝聘和傅良桥,医学家龚廷贤和龚居中,方志学家王有年,画家吴宏,书法家王英,考据学家王谟,小说家乐钧,戏剧表演艺术家米应生,著名学者蔡上翔,红军将领周建屏,农学专家许调履,陶瓷专家戴亮侪,英美文学研究专家蔡文显,第三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郑泉水,第四届华人数学家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获得者汪徐家,新世纪医学模式(生物、生理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奠基人、倡导者魏慧丑虽等。
   名优特产 县内名优特产主要有多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的金溪藕丝糖,有“龙须贡面”之称的浒湾贡面、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的疏山金桔饼、被评为江西省地方名茶第一名并先后荣获全国茶叶评比金奖——乌兰巴托奖和江西省名优茶称号的秀谷毛尖茶、在全省第二届早熟梨评比中2个获银奖1个获铜奖的金溪蜜梨。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余江县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