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267
颗粒名称: 经济建设
分类号: F061.5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宜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96.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2.35万元,农业总产值763.69万元,财政收入仅0.5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5208.4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59.01万元,农业总产值3549.46万元,财政收入294.1万元。
关键词: 宜黄 经济建设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宜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96.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2.35万元,农业总产值763.69万元,财政收入仅0.5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5208.4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59.01万元,农业总产值3549.46万元,财政收入294.1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农业总产值3.29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0.13亿元,财政收入4040万元,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74%,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兴力量。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1亿元,财政总收入3.6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11亿元,农业总产值11.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87亿元;三产比例由2000年47:31:22调整为19:58: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4个,手工生产小组5个,社(组)员546名,占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6.47%。1978年,有全民所有制独立工业企业18个,非独立工业企业5个,共有职工2271名。1996年始,对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革,至199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0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9家、集体工业企业7家、私营工业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7962.7万元。2000年,宜黄县工业企业拥有冶金、建材、造纸、电力、化工等24个行业,年创利税238.4万元;全县有乡镇企业5657家,主要产品有刨花板、胶合板、地板、卫生筷等,产品畅销全国、西欧和东南亚;乡镇企业总产值79373万元;全县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237户、从业人员6150人。200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0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6家,县集体工业企业5家,私营工业企业90家,工业总产值52890万元,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亿元,是年,宜黄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十一五”规划期间,该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2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63个、亿元以上30个,累计完成市外资金84.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已奠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小水电、塑料制品、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环保型造纸五大集群产业初步形成。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5%;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开发使用面积7500亩,初步形成塑料制品、新型纸业、汽摩配件、轻纺、木竹制品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有工业企业133家,园区税收首次突破亿元。2011年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5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3.4亿元;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45家,主营业务收入57.8亿元。塑料制品、特种纸业、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纺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塑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
   农业。20世纪80年代宜黄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2000年有耕地面积近30万亩,全县粮食总产10.70万吨。2005年有耕地面积26.25万亩,粮食总产12.58万吨,农业总产值5.88亿元。“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共引进涉农项目28个,扩大白莲、种子、食用菌、优质稻四大产业化基地,培育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水稻杂交制种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水稻制种、白莲、食用菌、烟叶种植等传统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期宜黄被列为江西省第一制种大县,先后被命名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国际杂交水稻制种培训基地县。2010年成功承办全国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是年,全县粮食总产13.38万吨,农业总产值10.23亿元。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35.70万亩,总产15.797万吨、亩产443千克,主要农产品油料2041吨、烟叶3250吨、蔬菜9.05万吨,农业总产值11.47亿元;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辐射和带动农户3万多户;水稻制种2.60万亩,亩产210千克,居全省首位,产业规模占全省1/4。
   林业。宜黄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和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县之一,域内有杉树、马尾松等亚热带52科125种树种,其中有银杏、红豆杉、柳杉、香樟等38种珍贵树种;有华南虎、云豹、黑麂、蟒蛇等稀有动物。据1997年调查,全县有林面积15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99.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1%;毛竹林面积32万亩,蓄积量4800万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644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补助1380万元,新造毛竹面积3500亩,改造低产毛竹林46500亩。同年,建立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面积87万亩,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38.25万亩。2005年—2007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搞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体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7年底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该县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由73.4%上升至75.1%。至2011年,全县有森林面积231万亩,森林覆盖率75.1%;其中,有毛竹林53万亩,产商品竹200多万根、鲜笋1万多吨。
   畜牧业。1950年全县年末存栏牛11175头、猪21346头。1985年,年末存栏牛17367头、猪89727头。1986年后,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1990年全县生猪出栏率比1985年增长74.7%,耕牛年末存栏增长31%。是年,该县大力推广饲养崇仁麻鸡,当年出笼27万只,比1985年增长68.7‰。“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迅速发展,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推广以“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粮”等生态养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2011年,全县有畜牧规模养殖户20个,其中,3000头以上猪场1个、万头猪场1个;年末生猪存栏58719头,年末出栏89181头。
   水产业。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有养鱼池塘2380亩,总产量7.9万千克。1990年推广稻田、莲田和网箱等多种养殖,鲜鱼总产922吨。2005年水产总量6003吨、年人均29.5千克。2009年宜黄被评为省级棘胸蛙、娃娃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棘胸蛙通过IS0 9001:2002质量体系认证。2010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3605亩,产量7800吨。2011年全县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4家、公司2家,水产养殖面积23793亩,产量7900吨,兴建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顺兴养蛙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棘胸蛙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商标崇华山牌。
   水利。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3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4座,小山塘310座,引水工程1069处,电灌站58台,装机容量1219千瓦,机电井16台,装机容量267千瓦,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1.77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312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以发电为主,小型水库灌溉14957亩,塘坝灌溉5582亩,引水工程灌溉170719亩,电灌站58台,装机容量1219千瓦,提水灌溉14422亩,机电井16台,装机容量267千瓦,机井灌溉2030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0.77万亩;共有千亩以上圩堤5条,总长11.25千米,保护耕地9450亩,保护人口26000人。至2011年建成水力发电站97座,装机192台,总容量4.95万千瓦。
   特色产业。主要有杂交水稻制种、烟叶种植、蔬菜种植、特种养殖业和木竹加工、塑料、新型造纸、医药化工、有色金属、汽摩配件等加工业。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享誉全国,2011年全县制种面积3万余亩,平均单产200千克以上,最高单产350千克,制种基地遍布全县;特种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异军突起,已形成以生态种植高山蔬菜、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生态养殖棘胸蛙、虎纹蛙、黄鳝、泥鳅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和生态繁育孔雀、竹鼠、豪猪、生猪为主的特种养殖业。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