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宜黄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258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宜黄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56-161
摘要: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介于北纬27°03'~27°43'、东经116°01'~116°28'之间。东连南城、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崇仁县,北靠临川区,县城所在地凤冈镇距抚州城区58千米,距省会南昌163千米。2011年辖8个镇、4个乡、2个垦殖场,139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088个村民小组、68个居民小组。
关键词: 宜黄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介于北纬27°03'~27°43'、东经116°01'~116°28'之间。东连南城、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崇仁县,北靠临川区,县城所在地凤冈镇距抚州城区58千米,距省会南昌163千米。2011年辖8个镇、4个乡、2个垦殖场,139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088个村民小组、68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944.2平方千米。县域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析临汝地立县,是为建县之始。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处,故名宜黄,属临川郡。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隶属崇仁。开宝三年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至明、清不变。民国3年(1914),宜黄属江西省豫章道。21年划归江西省第八行政区。24年后至解放前夕属江西省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10日宜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宜黄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宜黄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县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山地,最高点军峰山,海拔1760.9米,号称“赣东屋脊”;北部低丘最低点曾坊村田圾海拔约50米。该县有可利用耕地27.18万亩,水域5.87万亩。有钨、金、银、铁、铜、铋、钼、铝、锌、铌、钽等32种矿藏,其中以铁和钨储量较高。水能蕴藏量11.78万千瓦,可开发量7.9万千瓦。宜黄河为主干河流,全长116千米,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等7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1983平方千米。县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平均降水量1785毫米,日照时数1580.2小时,无霜期278.5天左右,长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人口民族 新中国成立时,宜黄全县总户数22476户,人口79735人。1953年全县总户数26036户,人口88025人。1963年全县总户数27692户,人口100866人。1978年全县总户数35953户,169038人。1986年全县总户数40772户,人口179802人。1990年全县总户数46605户190250人,男女性别比为106.29:100,人口发展和增长呈高出生、低死亡、快增长型。2000年全县总户数52820户203349人,户均3.85人,男女性别比为107.9:100;有蒙古、藏、苗、壮、布依、满、瑶、土家、畲族等13个少数民族212人,人口出生率14.6‰,计划生育率93%。2011年,全县有68093户229835人,其中农业人口189806人,非农业人口40029人,除汉族外,共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11.71‰,计划生育率80.67%。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十一五”规划期间,宜黄县启动《江西省宜黄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并通过专家评审。其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多亿元,完成各类重点城建项目118个,城区建成面积由4.5平方千米扩大至7.62平方千米,县城人口由3.5万人增加至6.5万人,城镇化率42%。新增城市硬质化道路面积19.4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6.5万平方米,住房面积24.87万平方米。宜黄大桥、宜黄一中、狮子湾大桥、体育中心、老城区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先后被定为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县、首届江西创建绿色生态县先进县。该县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化一处理”工作重点,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351.6万元,建设新农村246个村点(其中老建扶贫村点26个),涉及9279户,38883人,改厕率95%以上,新村用上自来水。新增村内主干道146.10千米,支路、入户路硬化80千米。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3%以上。沼气和太阳能大量使用,普及率80%。
   交通。2000年全县建有公路181条,长877.1千米;建设永久性桥梁171座,总长5234.6米。省道铺设油路、水泥路73千米,其中油路所占比例由1985年18%提高到69%;县乡公路水泥路、油路铺设里程31千米。全县12个乡镇均通水泥路,通硬质路里程845千米。“十一五”规划期间,共投资6780万元修建农村水泥路96条,总长300.5千米;渡改桥9座,总长991米,总投资1987万元。2011年,全县有各类营运载货汽车1008辆,年货运量95万吨,货物周转量37086万吨千米,拥有客运班线53条,投入运营客车118辆,1317个客位,平均日发225班次,年客运量142.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404万人千米;乡镇通客车率100%,103个行政村通班车,占行政村总数74.6%。公路总里程1060.18千米,抚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供水供电。2002年投资1300万元建成日供水2万吨新自来水厂。2002年—2003年,共投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221.5万元,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人数1.13万人。2005年始,人畜饮水工程由主要解决人饮困难转为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宜黄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县内35千伏以下电网的维护管理和全县12个乡镇6.9万用电户及87家大企业用电客户的供电管理工作。至2011年12月,县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压器12台,容量49800千伏安,10千伏开关站2座;有35千伏输电线路8条,长度147.16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45条,长度1067.88千米。2011年实现用电量2.7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2.2亿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33.1%和52.9%,在全市排位第三。该县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全县24座装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均与南昌电网联网,形成贯穿东西、沟通南北水电网。
   邮政电信。宜黄邮政、电信网络自改革开放后日臻完善。1986年邮电业务由县邮电局统一经营管理,电信业务总量310万元。2005年全县邮、电业务分别由邮政局、江西省电信有限公司宜黄县分公司、江西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宜黄县分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宜黄分公司经营管理,业务总量1180.95万元。2011年业务总收入857万元。至2011年底,全县有电话用户1.2万户,移动用户1.7户,宽带互联网用户970户。县内完成光纤电缆和程控电话建设,可直拨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全球通、神州行等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全省联网,实现乡镇电话传输数字化,县城公共电话磁卡化。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宜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96.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2.35万元,农业总产值763.69万元,财政收入仅0.5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5208.4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59.01万元,农业总产值3549.46万元,财政收入294.1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农业总产值3.29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0.13亿元,财政收入4040万元,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74%,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兴力量。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1亿元,财政总收入3.6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11亿元,农业总产值11.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87亿元;三产比例由2000年47:31:22调整为19:58: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4个,手工生产小组5个,社(组)员546名,占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6.47%。1978年,有全民所有制独立工业企业18个,非独立工业企业5个,共有职工2271名。1996年始,对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革,至199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0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9家、集体工业企业7家、私营工业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7962.7万元。2000年,宜黄县工业企业拥有冶金、建材、造纸、电力、化工等24个行业,年创利税238.4万元;全县有乡镇企业5657家,主要产品有刨花板、胶合板、地板、卫生筷等,产品畅销全国、西欧和东南亚;乡镇企业总产值79373万元;全县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237户、从业人员6150人。200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0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6家,县集体工业企业5家,私营工业企业90家,工业总产值52890万元,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亿元,是年,宜黄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十一五”规划期间,该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2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63个、亿元以上30个,累计完成市外资金84.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已奠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小水电、塑料制品、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环保型造纸五大集群产业初步形成。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5%;工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开发使用面积7500亩,初步形成塑料制品、新型纸业、汽摩配件、轻纺、木竹制品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有工业企业133家,园区税收首次突破亿元。2011年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5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3.4亿元;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45家,主营业务收入57.8亿元。塑料制品、特种纸业、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纺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塑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
   农业。20世纪80年代宜黄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2000年有耕地面积近30万亩,全县粮食总产10.70万吨。2005年有耕地面积26.25万亩,粮食总产12.58万吨,农业总产值5.88亿元。“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共引进涉农项目28个,扩大白莲、种子、食用菌、优质稻四大产业化基地,培育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水稻杂交制种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水稻制种、白莲、食用菌、烟叶种植等传统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期宜黄被列为江西省第一制种大县,先后被命名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国际杂交水稻制种培训基地县。2010年成功承办全国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是年,全县粮食总产13.38万吨,农业总产值10.23亿元。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35.70万亩,总产15.797万吨、亩产443千克,主要农产品油料2041吨、烟叶3250吨、蔬菜9.05万吨,农业总产值11.47亿元;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辐射和带动农户3万多户;水稻制种2.60万亩,亩产210千克,居全省首位,产业规模占全省1/4。
   林业。宜黄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和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县之一,域内有杉树、马尾松等亚热带52科125种树种,其中有银杏、红豆杉、柳杉、香樟等38种珍贵树种;有华南虎、云豹、黑麂、蟒蛇等稀有动物。据1997年调查,全县有林面积15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99.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1%;毛竹林面积32万亩,蓄积量4800万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644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补助1380万元,新造毛竹面积3500亩,改造低产毛竹林46500亩。同年,建立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面积87万亩,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38.25万亩。2005年—2007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搞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体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7年底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该县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由73.4%上升至75.1%。至2011年,全县有森林面积231万亩,森林覆盖率75.1%;其中,有毛竹林53万亩,产商品竹200多万根、鲜笋1万多吨。
   畜牧业。1950年全县年末存栏牛11175头、猪21346头。1985年,年末存栏牛17367头、猪89727头。1986年后,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1990年全县生猪出栏率比1985年增长74.7%,耕牛年末存栏增长31%。是年,该县大力推广饲养崇仁麻鸡,当年出笼27万只,比1985年增长68.7‰。“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迅速发展,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推广以“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粮”等生态养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2011年,全县有畜牧规模养殖户20个,其中,3000头以上猪场1个、万头猪场1个;年末生猪存栏58719头,年末出栏89181头。
   水产业。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有养鱼池塘2380亩,总产量7.9万千克。1990年推广稻田、莲田和网箱等多种养殖,鲜鱼总产922吨。2005年水产总量6003吨、年人均29.5千克。2009年宜黄被评为省级棘胸蛙、娃娃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棘胸蛙通过IS0 9001:2002质量体系认证。2010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3605亩,产量7800吨。2011年全县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4家、公司2家,水产养殖面积23793亩,产量7900吨,兴建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顺兴养蛙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棘胸蛙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商标崇华山牌。
   水利。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3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4座,小山塘310座,引水工程1069处,电灌站58台,装机容量1219千瓦,机电井16台,装机容量267千瓦,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1.77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312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以发电为主,小型水库灌溉14957亩,塘坝灌溉5582亩,引水工程灌溉170719亩,电灌站58台,装机容量1219千瓦,提水灌溉14422亩,机电井16台,装机容量267千瓦,机井灌溉2030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0.77万亩;共有千亩以上圩堤5条,总长11.25千米,保护耕地9450亩,保护人口26000人。至2011年建成水力发电站97座,装机192台,总容量4.95万千瓦。
   特色产业。主要有杂交水稻制种、烟叶种植、蔬菜种植、特种养殖业和木竹加工、塑料、新型造纸、医药化工、有色金属、汽摩配件等加工业。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享誉全国,2011年全县制种面积3万余亩,平均单产200千克以上,最高单产350千克,制种基地遍布全县;特种生态种植养殖产业异军突起,已形成以生态种植高山蔬菜、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生态养殖棘胸蛙、虎纹蛙、黄鳝、泥鳅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和生态繁育孔雀、竹鼠、豪猪、生猪为主的特种养殖业。
   社会事业 科技。1986年—2005年,宜黄县共有各类科技项目197项,实施项目199个,科技三项经费129.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80项,获国家专利5项。2000年全县有科研机构4所、科技人员2102名。1995年—2000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2005年有各类技术人员6503人。2006年一2008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29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醋丁酚和2.3二甲基吡啶通过省重点新产品科技成果鉴定,列入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县共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级10项,市级4项,争取项目无偿资金732万元;引进高新技术5项,引进农业新品种22个。2008年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个,无偿支助资金661.5万元。2001年—2011年,全县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专利8项。2011年全县有科研机构2所、各类技术人员6792人,其中教育4533人、卫生1123人、工程人员441人、农业科技人员430人,其他人员265人。
   教育。1950年全县小学教职工123名,中学教职工20名。1975年全县小学教职工1451名,其中民办教师1054名;中学教职工332名,其中民办教师68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职工25名,幼儿园教养员26名。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全县考入大、中专院校3918人,高考升学率45.7‰以上。200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县一中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期间,加大教育投入,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乡(镇)一级学校危房基本消除,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1年制定《宜黄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共有26649名学生受益。是年全县在校学生30100人、教师1929人,3名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文化。宜黄素有“戏乡”之称。明、清期间,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腔、西秦腔、三角班(采茶戏)、京戏、傀儡戏等先后在县内流行。其中海盐腔与弋阳腔融合而成宜黄(古)腔,得到谭纶、汤显祖等人精心培植,演员一度发展到近千人,并以演《临川四梦》而闻名;西秦腔几经宜黄艺人改革,首创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胡秦腔(即宜黄腔),被认为是现今流行于许多剧种中“二黄”腔前身。宜黄腔后来发展成为宜黄戏,流行于赣东、闽西一带,成为江西古老剧种中一朵奇葩。由民间小调、歌舞发展而成的采茶戏,是抚州、吉安采茶戏源头之一。此外,棠阴花灯、蓝水盘灯以及宜黄山歌、禾杠舞、傩舞等民间艺术均有独特地方色彩。2006年宜黄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曹山寺入选“江西百景”。2011年县乡广播电视全面实现联网,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县有线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有7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有农家书屋115家;有业余民间艺术团体11个,锣鼓班子30个,龙灯狮灯队15个,唢呐队21个。是年11月,该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馆。
   卫生。新中国成立后,宜黄地方病、妇女儿童疾病得到有效防治,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性妇幼保健项目县”。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得到恢复和推广,61%的村建有合作医疗所,被列为“中国农村合格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试点县”。2000年全县有卫生机构38个,床位434张,在册卫生事业人员620人。2005年,全县建立起完备医疗网络,县有二级乙等医院、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监所,乡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全县共设乡(镇)卫生院12所,其中,中心卫生院4所、一般卫生院8所,有医务人员556名。2011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2个,床位450张,在册卫生事业人员667人。
   体育。宜黄体育事业自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视。1956年成立国防体协,设专职人员1人。1994年,宜黄籍运动员张炳贵参加日本广岛第十二届亚运会,获男子8人单浆有舵手2000米赛艇金牌;1998年获泰国曼谷第十六届亚运会男子2000米4人单浆有舵手赛艇金牌。2001年,县老年体协组织开展老年人健步行活动,参加活动老年人达8000多人。2005年10月,派队参加中国门球冠军赛抚州赛区比赛,获第二名。2006年,宜黄籍运动员张志武分别获世界杯皮划艇广州站比赛四人划艇200米、四人划艇1000米的金牌、银牌;2008年获11届全国运动会双人500米、双人1000米划艇银牌。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县,二都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旅游。宜黄风光秀丽,县城人口处,左有狮石回澜,右有凤山耸秀;仙岩穿壁,为王安石读书之堂;二都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如桥架空,四周十八峰,各具神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神岗军峰山,悬崖峭立,气势磅礴;棠阴白竹坑倒栽古杉,历300年沧桑,风姿犹存。还有明代兵部尚书谭纶墓、佛教曹洞宗创始人本寂禅师墓及曹山寺、迎恩塔等人文景观多处,可供旅游开发。主要旅游景点有曹山寺、石巩寺、棠阴古镇、谭公休闲山庄、太极岩风景区、山前竹海、黄陂战役遗址、东陂战役遗址、神岗大雄关战役遗址、军峰山、军峰湖、观音湖等。1987年宜黄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旅游开放区。该县大力开发旅游景区,开辟旅游线路,形成以“古色、绿色、红色”游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格局,打造“戏乡虎苑,禅宗圣地”旅游品牌。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黄陂、东陂战役遗址等革命历史景观为主的红色游;以太极岩风景区、山前竹海、华南虎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库区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游;以棠阴古镇、王安石读书堂、谭公休闲山庄、曹山寺大雄宝殿等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古色游。曹山寺作为佛教曹洞宗祖庭,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均有一定影响。2003年举办“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召开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2009年举办曹山宝积寺重建落成暨佛殿开光庆典法会。2011年打出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三大特色品牌,全年游客接待量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
   居民生活 1987年城镇居民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1031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477元。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2235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92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亿元。200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94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9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7平方米和13.5平方米。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263.67元。至“十一五”规划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717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97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由2005年9.72亿元增加到24.37亿元。
   社会保障 20世纪80年代后期,县民政局创办县福利厂,安置部分残疾人就业。同时,筹措资金改建扩建社会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收养一批五保老人和社会弃婴。1992年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993年—2005年,全县累计参保农村和集体企业职工23.9万人,缴纳保险金675万元。1998年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按1.5%比例进行安置。是年10月,该县制定《宜黄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低保工作自1999年1日开始实施。1999年救济各类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40人次,救济金额14.4万元;同时安排农村贫困户低保救济,640人次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济2340人次,总计救济金额44.1万元。2000年—2011年,该县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基层、农村及社会公共事业倾斜,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2005年救济各类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713人次,救济金额476.7万元;临时救济农村贫困人员3647人次,救济金额80.6万元。“十一五”规划期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2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52%以上;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1.2万人,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4.5%左右。新建经济适用房212套18789平方米、廉租房632套32743.6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352万元,解决2133户中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面积2.63万平方米、改造户数254户;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四个全覆盖”基本实现;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启动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免费救治试点工作。2010年,该县被列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17866人受惠。2011年,全县新农保参保总人数为69383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17109人,领取新农保待遇养老金930人;城镇人员就业率94.5%,劳务输出32271人。
   古今名人 宜黄历史上杰出人才辈出,唐代有佛教禅宗5家之一、曹洞宗创始人之一高僧本寂;北宋有理学家、文学家乐史,王安石变法积极支持者、水利学家侯叔献;明代有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清代有禁烟名将黄爵滋;近代有佛学大师欧阳竞无、爱国将领欧阳琳;革命先烈邹渊、谢贤庆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著名铁道机械工程专家、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程孝刚及著名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余瑞璜、吴式枢3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名优特产 宜黄棠阴夏布曾畅销南昌、九江、上海、武汉等地,并在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走俏,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纪念奖。神岗竹编、君陵薯粉、蓝水黄烟、军峰白茶均各具特色,土特产“洪胖子”薯粉丝、“红妹子”霉豆腐、“军峰山”百合粉、“宏达”笋系列食品、“稳健”茶薪菇等畅销省内外。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宜黄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宁都县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