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乐安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乐安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部,介于北纬26°50'~27°45,、东经115°36'~116°10'之间。东邻崇仁县、宜黄县,东南连赣州市宁都县,西南接吉安市永丰县。县城鳌溪镇至南昌市公路里程220千米,距抚州市公路里程120千米,距丰城市公路里程94千米,距吉安市公路里程106千米,距京九铁路八都站公路里程78千米。
关键词: 乐安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部,介于北纬26°50'~27°45,、东经115°36'~116°10'之间。东邻崇仁县、宜黄县,东南连赣州市宁都县,西南接吉安市永丰县。县城鳌溪镇至南昌市公路里程220千米,距抚州市公路里程120千米,距丰城市公路里程94千米,距吉安市公路里程106千米,距京九铁路八都站公路里程78千米。省道抚八线穿境而过,穿越县境的抚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向(向塘)乐(乐安)铁路自公溪镇江边村站直通南昌。全县总面积2412.59平方千米,辖9个镇(鳌溪镇、公溪镇、山砀镇、龚坊镇、戴坊镇、增田镇、招携镇、牛田镇、万崇镇)、6个乡(湖溪乡、湖坪乡、罗陂乡、谷岗乡、南村乡、金竹畲族乡)、1个农林垦殖场(大马头垦殖场),17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1971个村(居)民小组。乐安历史悠久。宋绍兴十九年(1149),划崇仁的天授、乐安、忠义3个乡和永丰县云盖乡置乐安县,因境内有一乡名“乐安”,故以此为县名。乐安建县后属抚州,元代属抚州路,明、清两代属抚州府。民国3年(1914),江西全省划为豫章、浔阳、庐陵、赣南4道,乐安属豫章道。21年,全省改设行政区统各县,乐安一直属第七行政区管辖,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后,抚州设专员公署(专区),乐安归属抚州专区。
   自然条件 乐安县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垂直高差变幅较大。局部地势南北有差异,南部为山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2.6%。山地海拔高度500米~1370.5米,相对高度100米~500米,坡度约30°~70°(个别坡度大于70°)。丘陵海拔高度200米~500米,相对高度50米~300米,坡度在20°~50°之间。北部为丘陵地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7.8%。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海拔高度250米~800米(主峰芙蓉山1070米)丘陵地区海拔高80米~250米,相对高度20米~100米,坡度平稳约在15米~30米之间。县内资源丰富,有近39万亩耕地,150多万亩林地,65万多亩宜牧草地,近3万亩适合养殖的水面,以及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境内有公溪水、谷岗水和牛田水、万崇水,蕴藏着8.4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地下有铀、钨、铜、银、锡、煤、稀土、瓷土等矿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左右,1月平均气温4.8℃,7月平均气温28.4℃。年平均日照1744.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年径流总量约24亿立方米。
   人口民族 1949年全县总户数27013户,人口101301人;1953年全县总户数36037户,人口125818人;1963年全县总户数40434户,人口160752人;1978年全县总户数56791户,人口274297人;1990年全县居民6.86万户,总人口31.16万人。全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高山族、畲族11个民族。2000年全县总户数87689户,人口327088人,农业人口266269人,非农业人口60819人。2010年末全县人口345975人,出生率13.70‰,死亡率6.02‰。2011年末全县户籍129372户、368781人。其中农业人口296436人,非农业人口72345人。据抽样调查,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48074人,其中城镇人口112670人,城镇化率32.37%。出生率13.49‰,死亡率6.01‰,自然增长率7.48‰0。
   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十一五”规划期间进行《乐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工作,完成可行性调研和论证及编制工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4.5平方千米拓展到8.6平方千米,城镇化率由260‰上升到42.99%。新建和改造道路56条、28.8千米,安装路灯587盏,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628.5亩,公共绿地面积1029亩,城市绿地率39.51%,绿化覆盖率42.01%,人均公共绿地12.01平方米,共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5.9万平方米。新建县城供水工程——龙潭水库,森林公园扩建,新建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一河两岸”整治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建设工程。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化一处理”工作重点,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351.6万元,建设新农村246个村点(含老建扶贫村点26个),涉及9279户、38883人,改厕率95%以上,新村用上自来水。新增村内主干道146.10千米,支路、入户路硬化80千米。
   交通。至2011年10月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692千米。其中,按行政等级分省道主干线35千米,省道228千米,县道169千米,乡道441千米,村道793千米,专用公路26千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在建)29.6千米,一级公路1.25千米,二级公路78.98千米,三级公路116.09千米,四级公路760.12千米,等外公路705.96千米。全县各类公路桥梁195座总计6736延米,其中危桥共90座、3784延米。实现全县16个乡镇均通油(水泥)路,1000%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渡改桥7座,总长735米。2011年,全县共有营运货车1648辆,年货运量97万吨,货运周转量17407万吨/千米。拥有客运班线72条,客运车辆124辆,2533个客位,平均日发255班次,年客运量13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114万人/千米。抚州至吉安高速公路是江西省18条加密高速公路之一,全长约179千米,在境内长29.3千米,途经敖溪、增田、牛田3个乡(镇)和大马头垦殖场。
   供水供电。2005年—2012年全县农村安全饮水投资共计5106.6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623.28万元,地方配套1483.4万元。千瓦万人项目6个,其他273个,共279个项目。受益人口121200人,其中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7484人,解决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人口7328人。全县51座装机100千瓦以上水电均与南昌电网联网,形成贯穿东西、沟通南北水电网。2000年全县有水电站46座,总装机容量30530千瓦,年发电量13722.95千瓦小时。“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共建水电站56座,总装机容量3.72万千瓦,发电量16706万千瓦小时;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压器7台,容量29050千伏安,10千伏开关站2座。2011年,全县实现用电量1.6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1.3亿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乐安电信分公司移动网络和宽带网络自改革开放后日臻完善。到2011年底,全县业务总收入1634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25万户,移动用户1.29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9366户。县内完成光纤和程控电话建设,可直拨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天翼手机全省联网,实现乡镇电话传输数字化,县城公共电话磁卡化。移动通讯发展迅猛,至2011年底全县移动手机用户10万户,宽带用户1000户,全县移动专营店近100家,移动信号覆盖率100%。联通通讯持续平稳,2011年出账收入591万元,用户1.7万户,基站97座。
   经济建设 1978年生产总值5388万元,农业总产值5160.2万元,工业总产值1985万元,财政总收入411万元;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28063万元,工业总产值7512万元,财政总收入1839.9万元;2000年生产总值89250万元,财政收入411万元;2005年生产总值5388万元,农业总产值516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473万元,财政收入5886万元;2010年生产总值289020万元,农业总产值121498万元,财政收入30488万元;2011年生产总值345455万元,农业总产值133644万元,财政收入42664万元。
   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制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划,使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脱离实际、盲目扩建等“左”倾错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各工业部门的管理制度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全县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1985年达2833.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4%,较1949年工业总产值92.35万元提高29.48倍。1996年开始,对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革,至1998年,全县有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144家,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6家,集体工业企业106家,其他企业8家,全部工业总产值1208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480万元。2000年,乐安县工业拥有制药、机械、电子、建材、电力、化工、食品加工、轻纺等二十几个行业,年创税金1200万元;全县有乡镇企业120家,总产值38600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数3381人。200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26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私营企业124家,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十一五”规划期间,乐安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1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30个,亿元以上1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0.33亿元,已奠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生物医药、机械电子、食品加工、轻纺鞋服、矿产加工、印刷包装六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762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5.6万元。
   农业。乐安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江西省产粮大县。2000年有耕地面积37.37万亩,粮食总产183865吨。2005年有耕地面积32.92万亩,粮食总产21629吨,农业总产值84513万元。“十一五”规划期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烤烟、蚕桑、蘑菇、蔬菜已成为乐安县农业主导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乐安被列为江西省烤烟生产基地、东桑西移县。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1.38万亩,总产241346吨,亩产338千克,主要农产品油料产量1568吨,水果产量2261吨,烤烟2543吨,蔬菜60271吨,蚕茧总产454吨,农业总产值121498万元;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71.29万亩,总产250754吨,亩产352千克,主要农产品油料1824吨,水果3195吨,烟叶5132吨,蔬菜55065吨,蚕茧总产496吨,农业总产值133644万元,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辐射和带动农户4万多户。
   林业。乐安是全国重要商品木竹基地和江西省重点林业县。根据“十一五”规划期间二类资源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1.1万亩,有林地面积239.8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7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9.74%。全县毛竹林面积32.06万亩,蓄积量3604万株,每年产商品竹200多万根、鲜笋1万多吨。划定国家和省级重点公益林面积58.95万亩。建有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33万亩;省级龙潭湿地公园1个,面积9443.4亩;省级森林公园1个,面积1018.05亩。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6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2005年—2007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搞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体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7年底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至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26.7万亩,完成高产油茶林新造4.5万亩,改造低产毛竹林12万亩,新造毛竹林4506.3亩。
   畜牧业。2005年末全县存栏牛66935头、猪151530头;2010年末全县存栏牛37189头、猪63456头,出栏牛5822头、猪84326头。“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县将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优质化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长期目标,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养种结合、科技兴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原则,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为核心,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健康安全养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2011年全县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8个,其中,出栏3000头猪场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发展养殖合作社8个。2011年末存栏牛33816头、猪68205头,出栏牛5580头、猪89804头。
   水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养鱼池塘仅为190亩,总产为15.85吨。1990年推广稻田、池塘、水库养鱼丰产示范,水产品总产1155.3吨。1994年—1995年开展“田池”式稻田养鱼高产技术推广和网箱养鱼。2005年水产品总量6010吨,201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8400亩,产品总量7400吨。2011年全县成立水产合作社4家,水产加工企业1家,水产养殖面积38800亩,产量7500吨。在“平安渔业”建设活动中,被省农业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评为“平安渔业示范县”。
   水利。2000年后,全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亿多元。新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8座,塘堤50座,新增蓄水量3979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3万亩;对1座中型水库、14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进行全面除险加固,新增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实施小农水项目260多座(处),新增渠道防渗长度近400千米,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2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84218人。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修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444座,其中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123座。引水工程285处,提水工程34处,堤防工程25条。
   特色产业。主要有烟叶、油茶、蚕桑、蘑菇、毛竹、花木、花猪,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轻纺鞋服、矿产加工、食品加工等。2011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3万亩,收购烟叶10.06万担、总产值8043万元、总产量和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正式进入全国重点产烟县行列;新增高效油茶林2万亩,油茶产业绩效考核综合排位全省第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蚕桑产业模式被省商务厅专家誉为“乐安模式”;菌菇产量8万吨,产值3.2亿元,“蘑菇大军”遍布全国,3000余户农户在浙江、上海、广东从事以平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
   社会事业 科技。1986年—2000年,乐安县科技局申请各类科技项目97项,实施项目97项,其中省重点科技计划3项;取得科技成果48项,其中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获各项专利32个。2001年一2011年各类计划39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省级星火6项、省级成果推广专项计划3项、省级新产品计划7项、省级重点科技推广计划2项、省级科技支撑计划1项、市级科技计划16项;取得科技成果21项,其中“出口保鲜山露菜”获得“2008—2009年度江西优秀科技新品”1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各项专利53个。同期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总投入94.8万元。2007年—2011年争取上级科技项目13项,经费96万元。2004年9月乐安县数字遥测地震台建立,并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安装,数字遥测地震台正常运转,2010年荣获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有科研机构1所,各类科技人才21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28人,经营管理人才164人,技能人才212人,农村实用人才812人。
   教育。2011年末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1689人,专任教师218人;小学166所,在校生40863人,专任教师180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9所,在校生16376人,专任教师89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5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4030人,专任教师235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3463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1所,招生117人,在校生117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所。2011年教育经费2.79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66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46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4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6.71%、62.2%、53.13%、52.50%。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9.53%,比2010年提高3.65个百分点。
   文化。文化广电。乐安有众多精美的民间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留下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发掘整理的民间歌曲有300余首,如“手拿锄头开荒田”“洗黄瓜”等,收录到中国民歌千首集成;民间舞蹈十多种,如“东湖滚傩神”“罗山打戏头古”;民间戏曲曲艺,如“花鼓戏”“木偶戏”;民间工艺美术十余种,如“木雕”“蛋雕”“蔑编画”的制作等以及名目繁多的民间习俗“湖坪装故事”“罗陂庙会”;花样百出的民间游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等。特别是东湖村的《滚傩神》,据专家考证,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全国傩舞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图腾崇拜、动物神崇拜的傩舞遗存,是至今幸存的最古老、最珍贵的傩仪和傩舞之一;此外,流坑的《乡射遗乐》《乐安蛋雕》,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遗留乡间的皇家绝响”和“中国最美的民间雕刻艺术之一”等等。2006年乐安傩舞——滚傩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有15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有农家书屋184家;有业余民间艺术团体12个。全县17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卫生。2000年后,乐安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基本健全,特别是从2008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0个,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1所,二级甲等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所,新农合管理中心1所,卫生院21所,村级卫生室205家,民营医院3家,个体诊所23家;病床803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77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2张,固定资产总值0.78亿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05人,其中,执业医师278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含村卫生室73人),注册护士273人,乡村医生56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8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1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7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6.4188万人,参保率97.6%。
   体育。1986年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全县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91年在全省第八届运动会中,乐安县运动员薛娟82.5千克级挺举打破世界纪录,抓举、挺举总成绩超过世界纪录;1994年薛娟参加全国第七届运动会,取得女子举重第九名;1995年运动员陈海清在全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上,56千克级举重比赛,以150千克刷新140千克的全国纪录,尤娟获铅球比赛第三名;1996年陈海清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60千克级力举金牌,60千克级卧举金牌;2005年乐安县参加抚州市第二届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四名;2009年乐安县获得抚州市女子篮球第二名。1985年乐安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后,全县相继成立钓鱼协会、农民体协、篮球协会、棋牌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自行车协会等十多个体育协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旅游。乐安名胜古迹诸多。有山势巍峨、奇峰独秀,素称“江西绝顶三峰”的大华山;有独具天然奇景、民族英雄文天祥幼时读书的石桥古寺;有兼具庐山瀑布之秀美、黄果树瀑布之雄奇,气势如虹的金竹吓通26飞瀑组成的瀑布群;有著名的明代董裕墓;更有香樟十里,古建成群“千古第一村”之誉的流坑古村。此外,乐安是一块红色圣地。境内有胡耀邦的祖籍地,有第四次反“围剿”黄陂大捷主战场——登仙桥遗址,2006年被中共抚州市委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鳌溪镇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金竹村毛泽东旧居,谷岗乡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会议旧址,南村乡邓小平旧居等,1980年公布为乐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大湖坪改编旧址——国宝公祠,于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构成乐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流坑古村先后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江西十大特色美景,水南古樟林、金竹瀑布群入选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乐安县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县。
   居民生活 197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3.6万元;1990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0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3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90万元;2000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6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07万元;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6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400万元;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2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2922万元;2011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9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7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3677万元。
   社会保障 2009年,乐安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首批试点县,是抚州市唯一试点县,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2.8万人受惠。2011年7月1日该县被列为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首批试点县,社会养老保与新农保同步实施,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1103人受惠。城镇人员就业率94.5%,劳务输出57261人。
   古今名人 乐安历史上杰出人才辈出。南朝有军事家黄法氍,北宋有谏议大夫董敦逸,南宋有恩科状元董德元、理学家曾丰,元代有理学名家吴澄,明代有刑部尚书董裕、礼部尚书谢绶。近现代有随孙中山革命的易耕梅,有为建立和巩固苏区政权、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张方说、张英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被授予中将军衔的黄火星。
   名优特产 乐安的清水竹笋、真空小竹笋、竹笋罐头等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各城市,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山蜂”蜂蜜、“大华山”茶叶、“村农”蔬菜等一批名优绿色农产品俏销国内外市场。优质大米、双孢蘑菇、木耳、红鱼块、满盘红香辣豆腐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赣州市
相关地名
宁都县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永丰县
相关地名
鳌溪镇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丰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