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崇仁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20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崇仁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46-151
摘要: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西部,地处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116°17'30",县城巴山镇距抚州43千米,距省会南昌144千米。总面积1520平方千米。2011年,辖8个乡、7个镇、3个场、150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1494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关键词: 崇仁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西部,地处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116°17'30",县城巴山镇距抚州43千米,距省会南昌144千米。总面积1520平方千米。2011年,辖8个乡、7个镇、3个场、150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1494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崇仁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建县,曾隶属抚州郡、临川郡、抚州路、抚州府、江西省、豫章道、第8行政区和第7行政区。新中国建立后隶属抚州专(地)区,1950年至1969年5月县域多次变动,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崇仁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崇仁地貌有“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境东南、西南、西北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境东北主要为河谷平原与岗地。境内知名大小山峦近60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峰13座,300米~500米山岭24座;相山为全县最高山,海拔1219.2米。县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计有140余条,总流程910千米,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598.7米;主要河为崇仁河与宜黄河。植物有5类79种,其中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花榈木、粗榧、桂竹等;动物有8类127种。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是国内天然石英砂生产基地,有煤、铁、钨、金、铜、铅、锌、稀土、高岭土、灰岩、石英岩、花岗岩、瓷土、水晶、石料、黏土、地热17种。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发展农牧渔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人口民族 新中国成立时,崇仁县总户数36000户,总人数130633人。50年代至60年代,户、口逐步增长。1964年全县总户数39865户,人口156395人。1979年以后,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全县人口增长率基本得到控制。1978年全县总户数44810户,人口233978人。1990年全县总人口279253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6:100。2000年全县总户数76433户,人口306848人;男女性别比为111.74:100;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黎族、畲族等17个少数民族309人;人口出生率15.96‰,自然增长率9.85‰。2011年,全县有97345户,3624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062人,除汉族外,有12个少数民族338人,人口出生率13.53‰,人口自然增长率7.59‰。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城区建设。2000年,县城面积13.7平方千米。2001年以后,城区建设围绕“新区开发、老区改造、中心外移、分步设施、提升品位、吸纳人流”的工作思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建成一批高楼,提升了县城品位,橡胶坝工程、街道“四化”工程美化了城市环境,人民大道、迎宾大道等新建14条道路方便人们出行,山青花苑、鑫海名居、永胜城、金域蓝湾小区等优化居住环境,人民广场、曙谷沿河文化公园等丰富居民生活,主要街道及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提高城市功能。“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22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0.12万平方米,城市框架拉大2平方千米,2005年城市化率为28.2%。2006年到2011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224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12.7万平方米,新增道路22.96万平方米,城市框架拉大2平方千米,2011年城市化率44.07%。2001年开始小城镇建设,2004年开始村庄和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后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目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村建设从此步入快车道。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234.1万元,建设新农村356个村点、13558户、59376人,改路296.21千米、改水12768户、改厕12530户、建新房122215平方米。
   交通。2000年全县建有公路165条,总里程1135千米,村村可通机动车辆;2001年以后,公路建设得到快速推进。2005年全县有公路421条,总里程1137.18千米。2011年有公路608条,里程1287.428千米。县城至乡(镇)所在地和乡(镇)政府至行政村公路路面水泥(油)硬化100%。出县通道便捷,抚八线贯穿全县1/3乡镇,即将竣工的抚吉高速穿境40多千米。11年中,客运发展很快。2006年起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当年建设客运站2家,至2011年共建设客运站4家,候车亭114个。2001年全县拥有客车131辆,营运路线29条,客运量328万人次;铁路发送旅客9.7万余人。2011年有客车98辆2188座,路班线51条,客运量367万人次;铁路发送旅客7.9万余人。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92%。随着经济的发展,货运量越来越大。2011年货运车辆1808辆,吨位达23842.628吨,货运量359万吨,货物周转量6462000万吨/千米;铁路发送货物5.78万吨,到达货物11.02万吨。
   供水供电。1983年建成自来水厂开始供水,日供水0.3万吨。1988年扩建二级泵房,1997年建成一级泵房。至2000年,管网长27.54千米,日产水量3万吨。至2011年全县供水主管道长56千米,90%以上居民用上自来水。2011年生活用水260万吨、工业用水31万吨,总产值650万元;2001年至2011年农村共建生活用水设施150处,解决农村53205人的生活用水。1956年冬始办火力发电厂。1958年后,逐年兴建小水电站。2000年总用电量2792万千瓦小时。有小水电站20座,装机总容量1495.5千瓦,年发电量347万千瓦小时。2005年总用电量6266万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2381万千瓦小时。2011年全县用电量16486万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7073万千瓦小时。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输电线路106千米;35千伏变电站4座,输电线路122.86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1353千米,配电变压器1344台。有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595万千瓦,发电量1872.4951万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2000年邮电业务总量1584万元,是1957年的528倍;有程控电话机16868部;无线传呼系统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传输为主,设备技术先进的电信网络;是浙赣线以南第一个通无线电话的县。随着科技的发展,邮电业不断提高服务、拓展业务,尤其是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邮电业发展加快。邮政2002年推出储蓄业务,是年评为江西省邮政经济效益十强县局,至2011年,投递路线42条,总里程2200千米,覆盖全县。2005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4802.7万元,共有电话用户29600户,移动用户50843户,宽带互联网用户5600户。2011年业务总量增至9271.59万元,是2005年的2倍,有电话用户17398户,移动用户119567户,宽带互联网用户14234户。通信网络覆盖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目标。
   经济建设 194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1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50.5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1.53万元,农业总产值599万元。崇仁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开发红壤和全国商品粮基地、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江西省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迅猛。1978年工业总产值2140.72万元,财政收入8034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044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6096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0743万元,农业总产值80226万元。2001年以后,实施“主攻工业、主攻园区”战略,崇仁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2423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6971元;工农业总产值19873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739万元,农业总产值6299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0887万元;三大产业比例为29.4:40.0:30.6。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38305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5052元;工农业总产值113209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50066万元;三大产业调整为27.5:53.1:19.4。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5315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8021元;工农业总产值137746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9569万元,农业总产值29789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70007万元;三大产业比例为29.2:48.1:22.7。11年中,先后荣获“全国‘质量兴县’先进县”“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等60余个国家、省级荣誉。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手工业者2057人,手工业产值79万元。1978年,有全民企业19家,大集体企业12家,乡办企业46家。1980年后,全县以机电行业为龙头,带动化工、轻工、食品、纺织、建材、煤炭、造纸、铸造等行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至2000年,全县拥有乡镇企业4957家,产值达18.94亿元,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乡镇工业体系。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2479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占0.9%,集体工业企业占12%,民营工业企业占87.10‰;工业总产值18465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9.2%,成为抚州市重点工业县。涌现一批畅销市场的拳头产品,其中变电设备产品驰名全国;农用减震器的销售量占全国销售量的45%,被誉为“减震器之乡”。2001年以后,全县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739万元,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9569万元,是2005年的7.95倍;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变电设备产业尤为突出,是江西省变电设备生产基地,为江西第一县、国内20强,成为江西及粤、浙、闽、湘邻赣地区变电设备采购中心。外贸出口11年中一直领跑全市,2011年成为省区域出口基地。县工业园区发展很快,在全市排在前列,2005年全市工业流动现场会、2006年全市工业园区现场会都在崇仁工业园区召开,2007年成为全省工业现场会参观点,2010年被评为省级生态工业园。2001年完成产值14487万元。2011年实现产值1056829万元,首次跨过100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12.65倍;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至2011年,开发使用面积7平方千米。
   农业。20世纪80年代后,崇仁逐步形成“三高”农业新格局。2000年,农业总产值80226万元,是1949年的133.9倍。全县年产果蔗20万吨,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是全省最大的果蔗基地。红壤立体开发模式被世界银行专家誉为“东南亚模式”“是红壤开发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特种养殖也发展很快,重点养殖项目有:生猪、崇仁麻鸡、钳蝎、鸵鸟、甲鱼、鳗鱼等。崇仁麻鸡属全国十大地方名鸡之一,已列入国际160多个国家的信息网络中心,属全省之最。年饲养量2653万羽,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几十个城市,在香港等市场也受欢迎。1997年,崇仁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麻鸡之乡”。2001年后,实施结构优化、规模化、产业化措施,农业取得新发展,被评为全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县。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2995万元,2011年增至297891万元,是2005年的4.7倍。
   林业。2001年开始营造长江防护林,至2003年全县营造4.47万亩。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11年共退耕还林地3.5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7.85万亩。2005年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7年9月基本完成,全县林地、林木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归属清楚。2008年8月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至2011年全县共完成造林19.9万亩,占省计划任务150.3%。2009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启动,至2011年,全县共完成高产油茶1.6万亩。2004年12月开展全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6.3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2.8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4.9%;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790083立方米;毛竹林30.25万亩,立竹总株数3601.4万株;全县活立木年总生长量51044.4立方米,综合生长率7.48%。2011年,全县有林面积126.98万亩,比2004年增长13%;森林覆盖率为59.3%;毛竹林32.50万亩,立竹3900万株。
   畜牧业。2001年后,通过开展防疫检疫、改良品种、推广技术,畜牧业生产态势平稳,是全省畜牧业十强县、养殖业发展先进县。2001年畜牧业产值35485万元;2005年增至43615万元,增长23%;2011年产值110893万元,比2005年增长154.3%。畜牧业主要产品有麻鸡、猪等,重点发展麻鸡产业。2001年饲养麻鸡56388百只;2005年饲养麻鸡63892百只;2011年增加到684646百只,是2001年的12倍。至2011年,有麻鸡加工企业10家;麻鸡专业合作社20家,社员1320户。麻鸡品牌享誉全国。2002年崇仁县被核定为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畜禽)饲养基地;2007年崇仁麻鸡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是江西省第一个获此荣誉的畜禽产品;2010年崇仁麻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崇仁麻鸡配套品系繁育体系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生猪,2001年出栏146580头,2011年为169740头。
   水产业。2000年全县水产品产量8000吨,其中鱼7800吨。2005年水产总量10800吨,产值8938万元。2011年水产品总量12600吨,产值14713万元;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家。
   水利。1953年开始建动力抽水机站,1962年发展电灌站。1984年,全县有水库817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112座,山塘水库681座;有陂坝181座;有动力抽水机站装机262台,电灌站128座,水轮泵站18座;有圩堤12座。2000年全县有水库1848座,其中:中型3座,小(一)型28座,小(二)型123座,山塘1694座;引水工程352座;电灌站223座,装机228台;有圩堤19座。2001年后,特别是2005年至2011年,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3.9亿元,对圩堤、水库除险加固,虎毛山水库等经改造后,除灌溉外,兼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养殖和生态旅游等功能。2011年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2446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7座,小(二)型水库113座,塘坝694处,千亩以上圩堤7座,机电排灌站315处,机电井520口,中小型引水灌区320座。
   特色产业。主要有变电设备产业、麻鸡产业、大棚蔬菜产业和树莓产业。2011年,崇仁变电设备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互动产业链,38个系列2000多种规格的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全县麻鸡饲养量6500多万只,产值7.2亿元;全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复种面积)3万亩,亩产2.5吨,总产量超7万吨,总产值4.2亿元,约占蔬菜产业总产值的1/3,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纯收入22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全县树莓总面积6000余亩,总产量6000吨,总产值2700万元。
   社会事业 科技。1985年—2000年,崇仁县被批准立项科技项目408项,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28项,获国家专利32项。至2000年,县内建立科技信息网络终端,可与全国联网。2000年全县有5个科研机构和1个科技培训中心,有科技人员5215人。2005年至2006年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2007年崇仁县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2011年通过验收并获批再续建;2010年被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至2011年,科技经费共投入800多万元。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各项专利96项。2011年有科研机构6所;各类技术人员9772人。
   教育。1950年全县小学教师86人,中学教职员工4人。1974年全县小学教师1869人,其中民办教师1400人;中学教职员工508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全县考入大、中专院校5500余人。2000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县”评估验收。2001年—2011年,共投入资金7366.28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维修学校,添置课桌椅,增加教育技术装备,全部实现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省“普实”复查;2011年有各类学校170所,中小学教师2971人,中小学生66000人。“两基”工作2002年通过省复查,2008年通过省督导评估验收。11年中,全县高考共录取大专院校16194人,其中1533人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11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学科竞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国家级竞赛奖,其中全国一等奖90多人次,2007年在全市排名第一。
   文化。至2000年,县城除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外,还有录像放映厅、卡拉0K和舞厅63家,街道书亭39个。崇仁采茶剧团曾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全国文艺调演,1965年崇仁采茶戏《秧》剧在北京怀仁堂演出,主要演职人员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演出的《牡丹亭》,获国家文化部和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节目二等奖。全县拍摄电视剧3部,出版文学艺术专著6部,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600多篇。2001年以后,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是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2004年至2007年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10年获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考核一等奖。至2011年,县除增设网吧、电子游戏室、KTV音乐茶座、溜冰场等外,还兴建文化广场,乡镇建有文化站共15个、文化室13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000年—2011年共组织文艺演出1020场,送戏(图片展)下乡900余场,放电影16000余场,举办各类展览330场;送节目参加市乃至全国汇(调)演23场次,2002年小品《县官下乡》参加全国小戏小品调演获节目金奖,还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3336篇,创作电视剧3部,出版文学艺术专著26部,崇仁被称为抚州文学创作的“重镇”。民俗文化跳八仙和相山板凳龙分别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1990年,在全区第一个成立防保站,并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有效地消灭脊髓灰质炎疾病,其他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县城被评为“全省卫生县城”。2000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家,病床449张,卫技人员799人。2001年后,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2009年全省卫生县城复查通过验收,4个乡镇被评为省、市卫生乡镇,28个自然村被评为省、市卫生村,创优率30%以上。2011年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1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11家,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18家,村卫生所151家;病床589张;卫技人员793人。形成以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中心卫生院为支柱,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完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体育。1974年创办县业余体校。从70年代开始至2000年,崇仁体育健儿在省、地举办的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66枚,银牌58枚,并为省、地输送大批体育人才。1998年落成的具体育馆,可容纳2300多人观看比赛。2001年后,以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为重点,体育事业蓬勃开展,2010年获全省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至2011年,除有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新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外,体育健身场所遍布全县各地。2000年—2011年间,崇仁体育代表团在省、市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共获金牌159枚,银牌59枚,铜牌33枚。
   旅游。2000年后旅游业逐渐兴起。2007年编制完成《崇仁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计4条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有南阜山、华山寺、虎毛山、相山石塔、石经幢、东山岭、浯漳、相山、老虎港、汤溪、龙济寺、观音灵岩、谙源、段家谢、罗山等。南阜山有水打不倒的浮沤阁;华山寺是明代古刹,明代名臣吴道南隐居攻读于此地;虎毛山,集怪石、秀水、悬棺于一体;相山石塔、石经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岭是苏区革命旧址,朱德带领部队到此并设立指挥所;浯漳,千年古村,书院、祠堂等众多;相山,道教圣地,其“四绝”能与赣东诸多名山抗衡;老虎港有瀑布3道,涛声似虎啸;汤溪温泉系赣东名泉,含硫磺等多种物质,对皮肤病和关节炎等疾病有明显疗效;龙济寺是千年古寺,风景奇、峻、险、幽、秀;观音岩寺建在悬崖峭壁之下,颇为雄伟;谙源古村、段家谢古村、华家古村的古建筑随处可见;乐史墓,保存完好;罗山,享有赣东“小庐山”美誉。苔洲扭扭龙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采茶戏,曾走进中南海怀仁堂。2011年全年游客接待量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0万元。
   居民生活 1985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15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75元,人均年储蓄98元。1995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3164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651元,人均年储蓄1084元。2000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5996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40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6873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97万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10.7平方米和26.06平方米。2005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69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744.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5867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84万元。2011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3372元,是2000年的3.9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537元,是2000年的3.56倍,人均消费支出3900.84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39135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708万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9.8平方米和36.38平方米。
   社会保障 1956年成立县幸福院,1984年12月改名崇仁县社会福利院,2000年设床位84张,收养老人30名、残疾人12人、孤儿40人。1987年以前,全县有612名五保户由村委会集体供养,每人每年享受五保金500元。1987年开始建立乡镇敬老院,对部分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1993年始,全县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全县五保老人超过1000人,入院养老242人;救济低保人员5084人,救济金额52.8万元。2001年以后,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继续对五保户和低保对象实施救济。2005年后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住房保障、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光明·微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等惠民工程。就业再就业和“光明·微笑”工程获得全省先进。2005年—2010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6亿元,2007年至2011年共解决住房需求1248户。2011年,全县民生工程投入资金8.2亿元,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4项制度全覆盖;城镇就业率稳定在94.5%;全县低保对象有8187户、16764人,共发放低保金额2964.9万元。
   古今名人 县内历史上名人辈出。其中代表人物有南唐地理学家乐史,南宋布衣志士欧阳澈,元代理学名家吴澄,元代学者、诗人虞集,明代教育学家吴与弼和清代良臣吴道南等。现代有谢立安、聂辉华等。谢立安,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现任美国北卡州中国中心主任。聂辉华,经济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
   名优特产 崇仁麻鸡属全国十大地方名鸡之一,列入160多个国家的信息网络中心,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几十个城市,在香港等市场也受欢迎。1997年,崇仁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麻鸡之乡”。其他名优特产有变压器、电动工具、互感器、铝合金锭、麻鸡系列产品、乌鱼块和蝎王酒等。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