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黎川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1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黎川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36-141
摘要: 黎川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介于北纬26°59'~27°35',东经116°42'~117°107之间,东南和南面与福建省光泽、邵武、建宁相邻,西部与南丰接壤,北部与南城、资溪毗连;县域东西宽49千米,南北长68千米,总面积1728.56平方千米。2011年底,全县辖6个镇、8个乡108个村委会、25个居委会、1356个村民小组。
关键词: 黎川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黎川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介于北纬26°59'~27°35',东经116°42'~117°107之间,东南和南面与福建省光泽、邵武、建宁相邻,西部与南丰接壤,北部与南城、资溪毗连;县域东西宽49千米,南北长68千米,总面积1728.56平方千米。2011年底,全县辖6个镇、8个乡108个村委会、25个居委会、1356个村民小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划南城部分地域设置永城、东兴二县,隶属临川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永城、东兴并入南城县,隶属抚州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复置永城、东兴县,隶属抚州。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将南城县东南5个乡划出设置新城县,因县治设在黎滩镇(今日峰镇),县内主要河流黎滩河(又名中川),故县名又称黎川。民国3年(1914),因当时全国有4个新城县,将江西省新城县改名黎川县。民国20年划归江西第七区管辖,21年划归江西省第八行政区。同年成立黎川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中央苏区江西省,1933年5月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黎川隶属闽赣省。民国24年,黎川划归江西省第七行政区。1949年黎川解放后,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黎川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黎川地属侵蚀丘陵,武夷山脉巍然雄踞于县境东北、东部和南部,连绵数百里,森林资源丰富;中部和西北部地势平缓,分布着大面积农田,海拔在100米至150米之间,是主要产粮区。县境有可利用耕地面积22.94万亩,有林面积168.6万亩,水域面积5.16万亩。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18℃之间,常年降水量1751毫米,日照时数1503小时,无霜期287天。县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84条,总长946千米,流域面积1553平方千米,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黎滩河(又名黎水,全长47千米)、龙安河(全长67.9千米)、资福河(全长43千米),年径流量16.6亿立方米,水库、水塘总蓄水量3000余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以瓷土储量最大,且品质优良,种类齐全,仅日峰镇、社苹、德胜关三地的瓷土储量就有560万吨。另有石英石、高岭土、钟长石英矿和石英砂矿等储量均在10万吨以上。
   人口民族 新中国成立时,黎川全县总户数26556户,人口99279人。1953年全县总户数27561户,人口101514人。1964年全县总户数28863户,人口117881人。1978年全县总户数36038户,人口186644人。1982年全县总户数39033户,人口191855人。1990年全县总户数46849人,人口211224人。2000年全县总户数57696户,人口217914人。2011年,全县有81859户231659人,其中农业人口176223人,非农业人口554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7%‰,人口出生率12.27%v,计划生育率81.83%。除汉族外,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畲族。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2005年后,黎川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功能和统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新一轮修编,紧紧围绕黎河展开,布局成“一河两岸三区”格局。至2011年,城区面积8.91平方千米。新增住房面积1017524.6平方米。县城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改造和环境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容市貌整治一新,2000年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底,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102万元,其中,财政投入6931万元,农村和社会投入资金5171万元,农民投工投劳69.5万个工日,完成330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受益农户11556户49505人,拆除村庄内猪牛栏8266个104809平方米、破旧危房5705间10207.9平方米,安装干净自来水农户11519户,建卫生冲厕11469户;硬化村内主干道及支路240.5千米,入户路硬化169千米;种植树林21万多株;安装太阳能和使用沼气农户3800余户,占农户总数33%;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分别为99.9%、98.9%,安装宽带747户;建活动室433个、露天活动场所311处,建农村社区72个,60%以上建设点形成“一村一品”。2007年—2011年连续5年在全市排名第一,也连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标兵县。
   交通。1991年以后,全县先后新建公路67条共165.4千米,其中,县级公路6条48.7千米,村级公路61条116.7千米;改造乡级以上公路19条233.4千米,又其中改造为沥青或水泥路面的153.6千米。至200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172.5千米。在建的国家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之一的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纵贯县境。2001年至2011年,全县共筹集资金15638万元,新建或改建农村水泥路569千米。至2011年底,全县农村公路入网总里程800.913千米,占全县通车公路的77%。其中,县道169.55千米,乡道323.059千米,村道308.304千米。另外,未入网公路总里程508千米,全县初步形成四通八达、运行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
   供水供电。1983年11月,投资45万元建成日供水能力为3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1985年一1990年建供水站5个,1987年扩建日供水能力达到6000立方米水厂。2002年第一水厂停止供水,1995年投资405万元建成第二水厂,日供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2007年投资约1250万元扩建第二水厂,2008年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立方米。2008年3月投资410万元建设供水调度中心,2009年6月开始启用,解决人饮水和企业用水困难及安全用水问题。1991年4月,黎川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以后,累计投入资金5223万元,于1997年5月建成装机容量510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小时的龙头寨水电站。至2011年,全县有水电站48座,总装机容量3.9695万千瓦,发电量0.4692亿千瓦小时,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压器10台,容量20.6万千伏安,10千伏开关站2座,全年实现用电量1.442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4205万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电信事业朝着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1992年6月开通模拟程控电话,短短几年增开数字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数字数据通信和因特网等新型业务。200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比1990年增长89倍,比2000年增长92.3%;农村电话用户比1990年增长14倍。至2011年,全县固定电话达19775户,移动公司移动电话83000户,宽带入户4000户;联通公司移动电话1万余户,宽带500多户。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1949年全县生产总值536万元,财政收入24万元。1957年实现生产总值1559万元,财政收入8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2.9倍、3.6倍。1980年实现生产总值6048万元,财政收入359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1.3倍、15倍。1990年实现生产总值2.12亿元,财政收入1442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39.6倍、60倍。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88亿元,财政收入377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10倍、157倍。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70.8:20.3:8.9调整到45.97:29.44:24.59。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1.4亿元,财政收入7563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213倍、315倍。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5.7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调整到21.77:51.45:26.78。
   工业。黎川工业基础很差。新中国成立前夕仅有刨烟、制米、土法造纸、食品酿造等手工业作坊。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31.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80年以后,工业行业渐次增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陶瓷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和村以下)10416万元。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瓷煲、轻质日用瓷、电脑语言复读机、广谱高效除草剂、杀虫剂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适销市场,企业竞争力增强。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378万元(不含村和村以下)。2002年以后,黎川县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实行招大商、重商。至2011年底,工业园区建成面积9000余亩,入园企业163家,其中投产企业92家,实现税金1.4亿元。
   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主要农作物水稻亩产在100千克左右徘徊。新中国成立后,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品种不断改良,水利条件不断改善。1979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步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格局转变。80年代,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14.4万吨,亩产402千克,农业总产值39810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长70.5%。以食用菌为突破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2001年以后,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和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调减,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35.9万亩减至2011年的34.2万亩,粮食总产14.3万吨,亩产420千克。
   林业。黎川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和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5万多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2%。1989年,全县有林面积73.3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9.3%,荒山面积83.57万亩。1991年—1994年,全县植树造林规模大,效果好。1994年全县有林面积124.0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4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86%。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封山育林,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林业项目,投资1819.05万元,造林5.81万亩,改造低产毛竹林4.50万亩。2004年冬,开展“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搞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体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3年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全县有森林面积168.6万亩,森林覆盖率65.02%。
   畜牧业。1950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17326头,牛存栏6338头。1987年,全县生猪存栏70473头,牛存栏12056头。1991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6.95万头,出栏13.4万头,牛存栏17533头。199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9.8万头,出栏22.61万头,牛存栏18826头。200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6.95万头,出栏13.4万头,牛存栏17533头。2011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9.88万头,出栏16.52万头;牛存栏13400头,出栏4100头。2002年以后,全县家禽饲养量增长较快,当年全县家禽饲养量141.2万羽,其中存笼70.7万羽,存笼量比1991年净增11.7万羽。2005年全县家禽饲养量130万羽,其中存笼82.67万羽。
   水产业。1990年以前,黎川水产养殖主要以“四大家鱼”为主。1991年以后出现特种水产养殖,主要是厥鱼、鳗鱼、甲鱼、美国蛙、珍珠等品种。1991年,全县水域面积9.10万亩。2004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为8.21万亩,水产总量12739吨。至2011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8.72万亩,水产总量1.86万吨。
   水利。1991年—1995年,黎川县水利建设以小型建设和维修工程为主。1996年开始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和河道治理力度,除及时维护原有水利设施和修复水毁工程外,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县乡财政30%、村民自筹40%。1991年—1997年,先后兴建小型水库6座,新增灌溉面积3000亩。1998年—2004年,全县新建蓄水工程131座,其中小(二)型水库6座、山塘水库125座,新建引水工程156处,配套渠系建筑物307座,渠道80千米。2005年一2011年新建水库13座,增加改善灌溉面积7170亩。
   特色产业。“十一五”规划期间,黎川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种水产发展尤为迅速,鳗鱼、龟鳖已成为江西的产业重点,养殖面积13000亩,产量5400吨。2006年省农业厅授予“江西省特色渔业先进县”称号,2010年、2011年被评为“全省渔业工作先进县”。2011年在日峰镇十里村建设3000亩现代渔业中华鳖养殖基地,对全县龟鳖产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食用菌产业是黎川农业主导产业。2011年,食用菌生产2.3亿袋,实现产值2.6亿元,农民户均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1.7万元。食用菌品种主要有茶树菇、草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竹荪等,其中茶树菇占90%,茶树菇单个品种产量居全国之首,年产茶树菇鲜菇5.7万吨。
   社会事业 科技。1991年—2011年全县共引进推广优良品种184个,获得比同类品种增产15%以上的效益;推广新科技180项,新增产值2.2亿元;引进推广陶瓷工业新技术15项,使产品成品率由52‰提高到92%,年增加产值300万元以上。1991年—2000年,全县共列各类科技计划86项,实施86项,投入经费1680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5428.3万元。2001年—2004年全县共列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项,实施35项,投入经费216.5万元,新增产值2.8亿元。1991年—2004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9项次,其中,获国际家电展销会金奖1项,获国家专利5项,部级5项,省级4项,市级11项,县级25项。2004年有各类技术人员3059人。2005年—2011年,全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47.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1.3%,并获全省唯一“全国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的称号。2005—2007年,列入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32项,市级46项,获无偿资金600多万元。2008年—2011年组织实施国家项目6项,省级18项,市级28项,争取无偿资金500多万元;全县共申请专利182件,授权专利141件。2011年全县有科研机构1所,各类技术人员5100人,其中,教育3086人、卫生476人、工程人员433人、农业科技人员754人,其他351人。
   教育。1991…2011年,黎川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1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1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125所,在校中、小学生2774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以上。1996年5月,经省“两基”评估工作验收,黎川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达标,被评为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县,并被国家教委评为幼儿教育先进县。200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118所,在校生37440人,小学教职工1428人,民师111人,中学教职工296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3年,县一中和县二中先后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学。“十五”‘‘十一五”期间,黎川加大教育投入,筹资8000多万元新建校舍22.95万平方米,修缮校舍3.7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黎川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2011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15所,职业中学1所,中心小学22所,村小62所,在校生37015人。
   文化。1993年全县18个乡、镇、场均建有文化站,有专职文化员20人,全县有27个行政村办有文化室。1994年,黎川县工人文化宫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人文化宫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日峰镇文化站荣获“全省百强文化大院”称号。1994年后,乡村文化站(室)大量关闭,至2004年底,剩下日峰镇文化站和十字村、洵口皮边村两个文化室。2008年以后,随着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文化事业逐步发展。该县每年由中央投资100万元建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县投资50万元建20个村级“农家书屋”。至2011年底,中央投资224万元县配套资100万元建起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0个“农家书屋”。业余文艺团体蓬勃发展,全县4个业余文艺团体长年送戏下乡,年演出100场以上。1991年一2011年,县苗苗少儿艺术团为上级文艺学校输送50多名优秀学员。全县共有千余人从事商品油画生产,油画销往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黎川创办油画一条街,有40多名画师正式入驻油画城经营。2011年黎川县被省评为“江西油画之乡”“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2000年,城乡有线电视总用户2.3万户。2011年城乡有线电视总用户3.1万户。
   卫生。新中国成立后,黎川丝虫病、麻风病等地方病基本消灭。1991年7岁~14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6.04%,2000年以后降至零。传染病发病率由1997年的210.65/10万降至2011年的101.5/10万。2004年全县有医疗机构139个,其中,县二级甲等医院2个、卫生单位5个、乡级医院17个,行政村卫生所108个,其他诊所2个;卫生技术人员442个,乡村医生273个,接生员20人,私人诊所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4名,其中,正高1名,副高20名,中级174名,助理189名。县二级甲等医院有病床211张,乡级医院有病床90张。2011年全县乡村两级有卫生机构26个,病床427张,卫生技术人员476人。
   体育。1991年以后,县内每年举办各类体育运动会,县人参加市、省、国家级体育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2011年,县人参加市级各类体育比赛,获得金牌56枚、银牌34枚、铜牌23枚;参加省级各类体育比赛获得金牌21枚、银牌15枚、铜牌10枚;参加国家级各类体育比赛获得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5枚。并有17人先后成为国家级运动员,其中,健将级4名,一级4名,二级9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2001年5月县内举办江西省首届全民健身(黎川赛区)运动会,并获得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最佳优秀组织奖。1992年以后全县有6个乡镇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并有2人被国家体育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旅游。素有“江西第二瓷都”美誉的黎川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的旅游地。八季水坛、彭嵊瀑布、馒头石、仙人脚、无底洞等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最具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旅游资源有:红色的苏区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旧址和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洵口、团村、资福桥等战斗旧址;古色的福山寺、禄山寺、寿昌寺、禧山寺、“对铺二丈隔骑楼,长街十里不打伞”的明清古街,始建于明朝的拱墩长廊桥一新丰桥、石拱亭桥一横港桥、张恨水故居、李觏读书治学的“赤溪风月亭”及江西第一屋——洲湖船形古宅108间;绿色的龙头寨、青港湖、洲湖温泉、会仙峰、岩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等。2008年,东华山风景旅游区被评为抚州市十佳旅游美景之首,2009年获全省首批“江南小镇”称号,2010年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抚州市首个AAA级旅游景区。
   居民生活1991年末,全县在岗人员14460人,全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695.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037.20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68万元。农村存款余额1537万元。2000年末,全县在岗人员12042人,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692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98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35906万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2001年末,全县在岗人员11931人,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807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2.17元,人均住房面积22.18平方米,其中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69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91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存款4031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62万元。2005年末,全县在岗人员11319人,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999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0.36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0.39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04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04万元。2011年末,全县在岗人员13426人,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9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3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9.14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006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存款27059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99.7万元。
   社会保障 1991年—2004年,全县共筹集社会福利建设资金606万元,用于乡镇场敬老院新建、改建、设备添置336万元,用于新建县光荣院、老人公寓、福利服务大楼270万元。2000年前,全县建有18所敬老院,有床位247张,集中供养186人,年集体供给资金10万元,人均供养资金537.6元。2001年,随着撤乡并镇,全县敬老院减至15所,共有床位256张,集中供养173人,年集体供给资金24.3万元。人均供养资金1404.62元。2011年,全县有敬老院14个,床位742张,集中供养436户476人,年集体供给资金122.4万元,人均供养资金2571元。1998年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年人均收入低于480元的困难户,给予社会救助,至2000年底,全县农村共有低保对象643人,年发放保障金12.3万元;2004年全县共有特困户3151户5079人,发放保障金55万元;2011年底全县农村共有低保对象,413户8217人,年发放保障金1076.3万元。1999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月收入低于70元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当年保障对象194户516人,全年保障金20万元。2000年保障范围扩大到全县乡镇居民,当年共有保障对象264户699人,全年保障金24万元。2003年,保障金每人每月由80元提高到100元,2004年3月提高到120元,保障对象有2901户5834人。2011年,全县城镇共有保障对象4804户7032人,全年保障金1985.92万元。“十一五”规划期间,黎川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两高一低”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四个全面覆盖”,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启动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免费救治试点工作。2010年,该县被列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18193人受惠。2011年,全县新农保参保数为101039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18446人,领取新农保待遇养老金19989人;城镇人员就业率94.5%。
   古今名人 黎川自古人才辈出。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出宰相1673人,平均每县0.6人,而黎川的元德昭、邓润甫、元绛、陈孚恩4人榜上有名,是全国县级平均数的近7倍。抚州出的第一位宰相元德昭、第一位状元张渊微均为黎川人,还有探花陈希曾。近现代出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鲁易,全国政协委员武惕予、席殊,辽宁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国山,安徽省原副省长吴昌期,全国著名油画家邓家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厚兴,著名道路工程专家、教育家陈本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针灸学会创始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委会执行主席鲁之俊,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中央首长保健医师陈在嘉,国家卫生部首席外科专家王春生,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博士后李旭辉等等。
   名优特产 素有“江西第二瓷都”之称的黎川县是江西省日用瓷重点产区之一。日用瓷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绝大部分产品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康舒”和“环泉”耐热瓷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黎黎川县“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称号。其他名优特产有:清代被列为贡烟的黎川黄烟,还有茶薪菇、杆菇、爆花菇、“十月生”水酒、灌香的糖、甲鱼、鳗鱼、鳜鱼等。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东兴县
相关地名
新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