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城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1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南城县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31-136
摘要: 南城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吁江下游。介于北纬27°18'~27°47',东经116°24'~116°57'之间。东邻资溪、黎川,南连南丰、黎川,西毗宜黄、临川,北靠临川、金溪。2011年该县总面积1697.97平方千米,辖9个镇、3个乡、15个居委会、150个村委会,1565个村民小组。县城所在地建昌镇,距抚州市60千米,距省会南昌161千米。
关键词: 南城县 抚州市

内容

建置区划 南城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吁江下游。介于北纬27°18'~27°47',东经116°24'~116°57'之间。东邻资溪、黎川,南连南丰、黎川,西毗宜黄、临川,北靠临川、金溪。2011年该县总面积1697.97平方千米,辖9个镇、3个乡、15个居委会、150个村委会,1565个村民小组。县城所在地建昌镇,距抚州市60千米,距省会南昌161千米。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因地处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设建昌军,军治设南城。民国21年(1932),设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署治南城。24年南城县改属第七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南城县隶属抚州市。
   自然条件 南城地势东西高,中部为南北贯通的河谷平川地带,山地分布在东西两侧边缘,属武夷山余脉。丘陵占77%,山地占18%,河谷平原占5%,最高点芙蓉山主峰海拔1176米,最低点吁江袱牛段海拔56.13米,平均海拔约307米。有可利用耕地33万亩,土壤多为冲积土和红黏土,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和柑桔、大豆、西瓜等作物。水域面积16.56万亩,其中可利用水面7.69万亩;林业用地140.1万亩。主要河流有旰江、黎滩河、芦河。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硫铁、金、铜、石灰石、萤石、煤、瓷土、稀土、铀等。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降水量1642毫米,日照1807小时,无霜期277天左右。
   人口民族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总户数37908户,人口113735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45477户,人口136431人。1965年全县总户数53146户,总人口159437人。1978年全县总户数77803户,233409人。1986年全县总户数83532户,250598人。1990年全县总户数89792户,269377人,男女性别比为109.31:100,人口发展和增长呈高出生、低死亡、快增长型。2000年全县总户数96531户,289593人,男女性别比为110.2:100;有蒙古、壮、回、苗、满族5个少数民族98人,人口出生率5.93‰,自然增长率9.02%。2011年全县总户数108831户人口3264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4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4‰,有蒙古、壮、回、苗、满族等5个少数民族213人。
   基础设施 城乡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南城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1978年—1986年,城区兴建各种建筑21.89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南城县启动《江西省南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昌大桥、杨林渡大桥、南城二中、南城第一小学、登高公园、滨水公园、职高、老城区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2009年污水处理厂竣工,日处理污水4万吨。至2011年,该县基本建设投资20.94亿元,建成区面积14.1平方千米,城镇化率47.6%。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至2011年,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336.4万元,建设新农村308个村点,涉及12701户60844人,新建住房988户,改建住房7960户,全面实现了人畜分离要求,新改安全用水8400户,改厕6919户,建成通村公路147千米,入户公路98千米;新增沼气用户4764户,通有线电视18650户,安装电话7350户,安装太阳能1982户。
   交通。改革开放后,南城交通运输事业有长足进步。2000年,全县建有公路238条,长1502千米;建设永久性桥梁203座,总长8742.1米。省道铺设油路、水泥路65千米,其中油路所占比例由1985年23%提高到71%;县乡公路水泥路、油路铺设45千米。全县12个乡镇均通水泥路,通硬质路里程1004千米。“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新建农村水泥路337.9千米,新增通水泥路通行政村61个,全县水泥路通达里程680余千米。2010年,县内有福银高速和济广高速,向莆铁路在建。全县乡乡可通汽车,98%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有硬化公路,公路总长750千米。至2011年已建成较为通畅的国、省道主干线,高速公路及国省道通车里程209.38千米,其中:206国道(含昌厦一级公路)60.61千米、316国道13.52千米及省道抚城线20.62千米达二级以上标准,高速公路达109.77千米,省道黎城线50.39千米及林崇线14.24千米均全面硬质化。积极鼓励和支持运输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对现有物流运输企业进行整合,使物流运输企业由分散经营向物流中心集聚,由单一的货运向集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于一体的多式联运转型。2011年全县共拥有道路货运运力4.38万吨位、水运运力1.98万吨位,运输企业233家,从业人员2.28万人,上缴税金2亿元。
   供水供电。2003年南城县投资960万元建成日供水4万吨的新自来水厂。2008年全县有4万吨/日规模的城市供水工程1座,200吨/日以上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28座,200吨/日以下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142座。2005年—2011年,共投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1040.91万元,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人数3.2774万人。2009年开始,人畜饮水工程由主要解决人饮困难转为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该县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2011年全县有地方小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1065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3000万千瓦小时。县内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容量30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6座,主变压器11台,容量4.2万千伏安,10千伏开关站3座。有35千伏线路7条,线路长度113.8千米;10千伏线路56条,线路长度1625千米;配电台区1634台,容量18.66万千伏安。全年实现售电量2.27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1.26亿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1986年南城县邮电业务由县邮电局统一经营管理,电信业务总量486万元。2000年全县邮、电业务分别由邮政局、江西省电信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江西省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南城县分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经营管理,业务总量1560万元,全县有电话用户22572户,宽带用户212户。2005年业务总量2000万元,共有电话用户40500户,宽带用户2800户。2011年业务总收入2651万元,有电话用户35567万户,移动用户23561户,宽带互联网用户17169户。县内完成光纤电缆和程控电话建设,可直拨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全球通、神州行等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全省联网,实现乡镇电话传输数字化,县城公共电话磁卡化。
   经济建设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66万元。1956年工农业总产值3038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6471.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63.4万元,农业总产值4278万元,财政收入308万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16.4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26亿元,农业总产值4.18亿元,财政收入7200万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37.84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64亿元,农业总产值22.43亿元,财政总收入8.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7亿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934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7031万美元,占GDP比重22.1%。三产比例由2000年41.5:19.2:39.3调整为19.1:47.1:33.8。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南城仅有一些零星小作坊,基本上是手工操作。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8.6万元,1985年增加到4678.8万元,比1949年增长23.8倍。南城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463.4万元,其后至1985年的7年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2215.4万元,接近翻一番。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很快。1978年,乡镇工业产值为507.4万元,而1985年发展到1602.7万元,7年增长215.8%。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1985年的34.3%,成为南城工业的一枝新秀。198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2个,其中:中央部属企业2个,省属企业1个,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27个。1996年始,对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革,至200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4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12家、集体工业企业9家、私营工业企业13家,工业总产值12.17亿元。拥有冶金、建材、药业、食品、木竹、电力、化工等30个行业,年创利税325.8万元;全县有乡镇企业4869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751户、从业人员10825人。200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61家,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十一五”期间,该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8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1亿元。2010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投资额7.03亿元,合同引进资金33.16亿元,实际进资16.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12亿元,出口交货5.12亿元,上缴税金7015万元,从业人员3.18万人。2011年工业总产值34.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64亿元,占GDP比重41.50‰。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14家,主要产业有建材、机电、医药、化工、服装、食品加工等。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6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上缴税金1.53亿元;用电量4066万千瓦小时,引进生产性项目29个,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已建成项目3个;入园项目合同引资28.3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8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户;安排就业14798人。
   农业。南城县是个综合农业县,属赣抚粮仓、鱼米之乡,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工程重点县,全省瘦肉型商品猪、池塘养鱼与水库库汊养鱼、柑桔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红壤开发、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是江西省第一个“吨粮田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年农业发展迅速。1980年后,历年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田面积的比例,都在75%以上。1985年,粮食总产20.02万吨,亩产406.5千克。是年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万吨,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54.8万亩,总产24.8万吨;2008年早稻种植面积22.15万亩,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43户,大棚蔬菜面积1200亩;淮山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达2.25万吨。2011年全县耕地面积33万亩,农业总产值22.43亿元,增长10.55%。粮食产量27.93万吨。培育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0家;自营出口创汇龙头企业1个。
   林业。南城县山地面积大,林业是一大优势。1985年,有林地面积75.8万亩,宜林荒山61.2万亩,森覆盖率为29.7%,活立木总蓄积量138.7万立方米,采伐量21767立方米。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5882.0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8957万元,新造毛竹面积5178.15亩,改造低产毛竹林63750亩。2008年全县宜林地面积170.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54.7万亩的66.8%,其中有林地面积147.7万亩、疏林地2.3万亩、灌木林地8.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9.4万亩、无立木林地1.1万亩、宜林地0.5万亩,森林覆盖率59.7%,林木绿化率61.7%。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20.3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4.5万亩,立竹株数1173.3万株。是年,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由60.4%上升至62.3%。2011年有林面积140.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2.5%,城区绿化率45.6%。其中,毛竹林49.07万亩,产商品竹200多万根、鲜笋1万吨。
   畜牧业。1978年全县肉类总量3308吨。生猪生产持续发展,1985年全县肉猪出栏9.5万头,产肉3475吨。1999年,该县大力推广饲养五黑鸡,当年出笼54万只。2005年肉类总量达22109吨。“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迅速发展,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2011年家禽643.57万羽、生猪41.18万头、肉类2.67万吨。
   水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有养鱼池塘3471亩。1977年被农牧渔业部授予池塘养鱼先进县。1978年水产品总量1137吨。1985年池塘养鱼1.10万亩,产鱼3.47万担,亩产157.5千克。是年开发利用面积3.01万亩,年捕捞量57.5万千克。1990年推广多种方式养殖,水产品总量3220吨。2000年投入大量资金扶持鳜鱼和池蝶蚌养殖。2005年水产品总量17400吨。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4万亩,产量2.15万吨。2011年,南城县水产养殖面积11.1万亩;鳜鱼精(套)养面积达到6万亩;河蟹精(套)养面积5万亩;池蝶蚌养殖面积2.2万亩。完成鳜鱼网箱养殖5000只,草鱼网箱养殖3000只,建立国家级鳜鱼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实现渔业产值4.94亿元,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水产集团1个,水产养殖企业30余个,水产品加工企业2个;水产专业合作社18个。江西映虹水产有限公司的“映虹”牌鳜鱼和江西益仙养殖有限公司的“洪门醉仙湖”牌鳙鱼两个水产品被认定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洪门醉仙湖”牌被省工商局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南城县“洪门鳙鱼”水产品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产品证书。
   水利。南城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2008年全县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98座,容量在1万立米以上的山塘1984座;万亩圩堤3座、千亩圩堤3座;千亩以上引水工程4座、提水工程187座;排涝站6座、小水电站16座。至2011年,全县有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1.1万千瓦,发电量3000万千瓦小时。
   特色产业。主要特色产业有蛋鸡产业、水产业和中药业。蛋鸡产业已进入江西省重点县行列。2011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1.1万亩,实现渔业产值4.94亿元,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传统的建昌帮中药业,是发展南城经济的潜在优势之一。南城中药业历史悠久,并以其独特精良的炮制技术而驰名。从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建昌帮中药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南城是中国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之一,它的销售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数省,还远及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的民谣,反映当时南城中药业的兴旺景象。20世纪30年代以后,南城中药业日趋衰落。振兴建昌帮中药业,必将促进南城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 科技。1986年—2000年,南城县共建有各类科技项目216项,实施项目220个,科技三项经费156.8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01项,获国家专利8项。2000年全县有科研机构4所、科技人员2614名。1995年至2000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6项。2005年有各类技术人员8249人。2006年,南城县农村小学学生吴犇寅在澳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勇夺全国小发明一等奖。2006年—2008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总投入53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4项。2001年—2011年,全县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专利12项。2011年全县有科研机构2所,各类技术人员8481人,其中,教育5817人,卫生1431人,工程人员460人,农业科技人员447人,其他人员326人。
   教育。1950年全县小学教职工137名,中学教职工42名。1978年全县小学教职工1782名,其中民办教师1385名;中学教职工520名,其中民办教师105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职工49名,幼儿园教养员46名。1985年全县中等专业学校有4家、普通中学18所、小学239所、幼儿园94所。成人教育有广播电视大学大专班4个,县委党校中专班两个。各类学校在校学生5.5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2.4‰。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1985年,考取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共2142名,其中5名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1999年,南城县共有273所小学(县城完小5所,农村完小163所,教学点105所),教学班1133个,在校学生31247人,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9%。2000年,南城县顺利完成南城一中初、高中剥离工作,以原南城师范学校为基础成功组建南城县实验中学,加强初中教学改革实验。同年9月,根据省、市文件精神,顺利实施全县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的过渡,入学年龄调整为6周岁。2005年,县政府划拨200亩土地、投资7000万元,建成新的南城二中、职业高中、第一小学。2009年全县有普通高级中学(省重点)2所、初级中学16所、各类小学135所,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公办幼儿园各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28所。全县学校校园面积1384亩,建筑面积270410平方米。有教职工2919名,中小学生4万余名。2001年至2011年10年间全县共招收学生16000余名,为高等院校输送二本以上生源5821名。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9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7%。2011年南城全县共有小学183所,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36050人,教师2370人。实施3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157.2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9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22.6万元,完成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123个。
   文化。1985年县属文化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地方剧团等。至2011年,县乡都有广播站,广播喇叭6000只,其中农村5900只,广播专用线路560杆千米,村广播通播率100%。有线电视光缆800千米,村有线电视通播率100%。县图书馆藏书71800册;县博物馆文物藏品2283件;全县有电影院1个,农村放映队12个,全年放映2470场,观众38.1万人次。2011年全县有12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共有文化站17个,农家书屋151家;有业余民间艺术团体13个,锣鼓班子34个,龙灯狮灯队7个,唢呐队20个。县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该馆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创新,组建24个社区文化舞蹈队、4个老年艺术团、1个大型民族乐团和3个合唱团等,组成强大的文化网络,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奠定基础,获得省先进文化馆、省艺术档案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馆。
   卫生。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城县就扑灭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事业机构41个,卫生技术人员715人,病床470张。乡乡有卫生院。县人民医院被列为江西省10个重点县级医院之一,已成为门类较全、设备较完善的全县医疗中心。2004年,南城县建立起完备医疗网络,具有二级乙等医院、保健院、卫监所、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各乡镇均有中心医院,村村有卫生所。至2011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5个,床位684张,在册卫生事业人员892人。
   体育。南城县体育事业自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视。1974年成立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专职人员4人,1984年成立老年体协,设专职人员2人。2010年,南城县投资9000万元兴建乙级中型体育馆,施工中的体育馆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6670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5000人,能满足国家级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体操、武术、柔道、摔跤等项目的比赛。到2011年底已投资679万元,完成平整土地工程。
   旅游。南城“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名胜古迹遍布全县。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的麻姑山,据《道书》《名山志》等古籍记载:天下名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是中国东南名山。该山峰峦奇秀,泉石清绝,飞瀑削岩,景色迷人。历史名人华子期、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刘禹锡、晏殊、陆游、杨万里、徐霞客等都曾登临题咏。主要游览点有半山亭、仙都观、玉练双飞、龙门桥、神功泉、邓紫阳墓等。与麻姑山隔江对峙的从姑山,奇峰突兀,临江耸立,别有一番情趣,有“一线天”“天桥”、罗汝芳作书的摩崖石刻、“油洞”“米洞”等胜景可供观赏。1985年兴建的洪门水库,时为江西第三大水库,2010年由外商投资1.5亿元,建成一个新的旅游点——醉仙湖风景区。水库大坝宏伟壮观,库内碧波万顷,湖光山色相映。县内其他著名名胜古迹有毕姑山、祥岗山、凤岗公园、滨水公园、吁江书院、麻源三谷、太平湖、万年桥、聚星塔、潮音洞、沸珠泉(天下第三泉)、潮音洞、明益王府遗址、明益王墓葬群、唐代宝方寺、南宋太平桥、活水亭桥、渭水桥战斗遗址、黄狮渡战斗遗址、长源庙战斗遗址等。其中麻源三谷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第四批水利风景区”。主要的古遗迹有武岗山商周文化遗址和云市宋代古窑址。2011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6.23亿元。
   居民生活 1985年,南城县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915元,比1978年增长75.1%;农民人均收入447元,比1978年增长198%,属全省先进水平。80%的农户盖新房,居住条件大有改善。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2503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988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74亿元。200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423元;农民人均收入2558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485元。至“十一五”规划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462元,年均增长12.08%。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1元,增加3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23元,增长133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38.74亿元。
   社会保障 20世纪80年代,县民政局创办福利厂,安置部分残疾人就业。并筹措资金扩建社会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收养一批五保老人和社会育婴。1992年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999年开始实行低保救济工作。2006年将农村特困救助转变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十一五”规划期间,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85项民生指标和53件民生实事。关系民生的各项支出累计31.1亿元。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后,全县参保人数20.62万人。2011年,全县城乡享受低保对象17025户、49256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05年的80元、30元提高到300元、130元。2005年至2011年,建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制度,共完成589套经济适用房和2972套廉租房建设,面积达5.97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资金450万元。农村敬老院不断巩固完善,新建、改建一批敬老院,增加硬件设施。2011年全县城乡低保户共有16528户人;五保户983人。
   古今名人 北宋时期有思想家、曾巩的恩师李觏,音韵学家陈彭年;元代有政治家、文学家程矩夫;明代有威震八闽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邓茂七,著名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戏剧家郑之文,女诗人景翩翩,文学家张升(状元)、左赞等;清代有与袁枚、邵齐焘等人并称清代骈体文八大家的曾燠,还有谢星焕等众多名医。近代以来,南城更是名人迭出,有江西辛亥光复中建殊功的刘凤起,有创建南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后来英勇就义的宁元勋,有怒斥日酋、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程希文,有中国近代桥梁建设创始人之一、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罗英,有中国法律界著名学者、曾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的潘震亚,有中国地基基础研究中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黄强等。
   名优特产 南城物产丰富,为赣东著名的鱼米之乡。名优特产有:列为全国名贵大米的麻姑米,其米色如银,形似珍珠。1959年被选为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展品;江西四大名茶之一的麻姑茶,曾以清香色佳享誉省内外,被评为全省十佳优质传统名茶;还有近年来畅销全国的米粉干;最为著名的是麻姑酒,具有1700多年历史,清代曾列为贡品,1917年荣获南洋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质奖。著名土特产有麻姑米、麻姑茶、麻姑酒、南城黑猪、五黑鸡等。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南城二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