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96
颗粒名称: 经济建设
分类号: F294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临川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7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万元,农业总产值3568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15237.1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1.11万元,农业总产值11816万元,财政收入1563.82万元。
关键词: 经济建设 临川

内容

改革开放后,临川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7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万元,农业总产值3568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15237.1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1.11万元,农业总产值11816万元,财政收入1563.82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6.1775亿元,第一产业11.3597亿元,第二产业18.655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6130亿元,财政总收入1.988亿元。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5亿元,财政总收入9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2.1766亿元;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5:8:7调整为2011年的14.5:57.1:28.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临川工业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少数半机械化的小工厂,主要为铁、木、竹器制作,小电厂等。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607万元。新中国成立后,临川工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00年,全区工业企业达到394个,工业总产值达27.23亿元,是1949年的449倍。基本形成一个有机械、医药、化工、酿酒、饲料、食品、建材、农药、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00年后,临川区分层次推进企业改革,通过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扶强扶优,着力培植临川酒业有限公司、抚州减震器有限公司、银涛药业有限公司、盾牌化工有限公司、金岭合成纤维有限公司等20家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打造临川工业“航空母舰”。至2010年,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家。2011年由于省政府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有所调整,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有73家,2011年底,园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58912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69668万元,实现主营收入955943万元,实现利税56975万元,安排人员就业10623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3.01亿元,比2000年增加79.4亿元,增长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7亿元,比2000年增加10.27亿元,增长153%。
   农业。临川地处赣抚平原,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有农业人口75万,耕地面积83.66万亩。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套种大豆、花生、甘蔗、红薯、柑桔、西瓜、玉米、绿豆等经济作物。2000年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种优质稻,中药材,花卉,西瓜,蔬菜,猪、鸭、鹅养殖等六大产业为重点,通过公司+农户+基地进行产业化运作。至2011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部)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有3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5家。同时,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2000年—2006年,临川区连续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荣誉称号。2011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33.05万亩,总产量达到61.24万吨,棉花产量0.17万吨,油料产量1.96万吨。
   林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临川每年都要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同时还开展飞播造林。1987年一1989年,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面积6万—7万亩以上。尤其是1989年后,全县每年组织造林劳力10万人以上。到2000年底,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48.93万亩。每年开展全民“四旁”植树造林活动突出公路绿化和平原绿化两个重点项目,至2000年底全区绿化率为89.85%。2006年、2007年进行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2007年9月,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全区核实林地面积138.26万亩,其中国有林地9.49万亩,集体林地128.77万亩。发放林地使用权证71438本,划分宗地数14.1万宗,面积133.4万亩,面积发证率96.47%,分山到户率77.93%,分户登记率98.2%。2008年1月,临川区被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林业产权主体改革验收先进县(市、区)。从2008年10月起,全面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25.86万亩。2011年,全区林地总面积142.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37.87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1516.53万株。临川区2009年—2011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区)。
   畜牧业。临川畜牧业主要以养殖猪、牛、鸡、鸭、鹅为主。1986年,临川县被列为江西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养猪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临川农业支柱产业。1987年生猪饲养量83.48万头。1991年,临川畜牧良种繁育场实施省星火计划项目临川交系培育的南昌白猪,通过5代选育,获省专家组验收,达到国家瘦肉型猪品种标准。1990年—1992年,实施“661”工程,通过推行公司+农户、养猪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养猪规模迅速扩大。1993年生猪饲养量126.68万头,养猪产值3.4亿元,被江西省评为畜牧十强县,跨入全国100个肉类生产先进县前30位,2000年存栏24.2万头,出栏40.03万头。1991年一1994年间每年耕牛饲养量8万—10万头,出栏牛0.3万—0.5万头,涌现一批养牛致富专业户、专业村。2000年肉牛饲养量为8.63万头,出栏肉牛1.31万头。是年,产奶量522吨。2011年肉类总产量5.03万吨。1989年临川县列为全省鹅鸭工程县,1992年起,全区每年家禽饲养量在400万羽左右,出笼200万羽上下。1993年—1994年,推广优良蛋鸭苗43万羽,转化稻谷2000万千克,蛋鸭羽均产蛋18.67千克,直接经济效益2591.7万元。到2000年鸡鸭鹅饲养量稳定为827万羽,禽出栏343万羽。2011年家禽出笼493.88万只。
   水产业。1987年水产养殖面积52465亩,水产品养殖总量3165.9吨。1993年,实施农业部“3000亩池塘优质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全县建立391户养殖示范点,推广优良品种混养、多品种搭配,进行综合立体养殖。到2000年底,全区养殖水面83530亩,养殖总产13261吨,较1987年增长480%,其中渔业产值148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7.2%。90年代以前,临川市场销售的蛙类主要是自然界野生石鸡为主。2000年开始引进泰国虎纹蛙,养殖面积30亩,放泰国虎纹蛙苗30万只,共售石鸡625千克。2011年水产品产量2.83万吨。
   水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采取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并进方法加强水利建设,尤其是2000年至2011年,全区实际完成水利工程投资12222.5万元。每年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突出防汛抗旱重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后政府在防汛抗旱、水利冬修、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全区共建有大小水利工程4971座(处),其中:中型蓄水工程3座,小(一)型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201座,小山塘水库2411座;引水工程375座,固定机电排灌站1619座,水电站6座;10万亩圩堤1条,万亩以上圩堤8条,千亩圩堤30条;保护面积1000亩以下的民埝12条;共有防洪圩堤51条,长332.59千米,保护耕地35.54万亩,保护人口48.17万人。
   特色产业。临川特色工业有轻纺工业、有色金属产业、机电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化工产业。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至2010年全区有规模以上企业102家,2011年由于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有所调整,规模以上企业为73家。农业特色产业有优质稻、中药材、花卉、西瓜、蔬菜和猪鸭鹅养殖,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6家、市级39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省市龙头企业38家;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5家。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