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临川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临川区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26-131
摘要: 临川区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介于北纬27°31'~28°14',东经116°04'~116°39'之间。东邻金溪、东乡,西倚崇仁、丰城,南连南城、宜黄,北毗南昌、进贤。现为抚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区政府距省会南昌100千米。辖17个镇、9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个垦殖场、59个居委会、400个村民委员会、3220个村民小组。
关键词: 临川区 抚州市

内容

临川区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介于北纬27°31'~28°14',东经116°04'~116°39'之间。东邻金溪、东乡,西倚崇仁、丰城,南连南城、宜黄,北毗南昌、进贤。现为抚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区政府距省会南昌100千米。辖17个镇、9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个垦殖场、59个居委会、400个村民委员会、3220个村民小组。建县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初名临汝县。县域辽阔,跨及今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等县属地,隶属豫章郡。三国时,豫章郡东部增设临川郡,领南城,临汝等10个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始易名为临川县。从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至民国24年(1935)4月,临川(临汝)县绝大部分时间为临川郡、抚州、昭武军、抚州路、抚州府、第七行政区的治所驻地。1949年5月临川县解放,始属赣东北行政区贵溪分区,并划出羊城、东外两镇另置临川市。同年7月1日,临川县和临川市改属新组建的抚州分区,临川市为分区专署驻地。1950年4月,临川市并入临川县,9月隶属抚州专区,仍为专署驻地。1951年,划临川县城关镇另置抚州市,随后抚州市改镇,或复为市,几经反复,却一直为专署、地区革委会、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临川县、抚州市合并为临川市,1995年5月正式合并挂牌办公。至2000年10月,易名临川区,隶属新设立的抚州市。
   自然条件 临川地处赣抚平原延伸地带。地势平缓,南高北低,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多为盆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5℃。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775小时,年均无霜期270天,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2000毫米。全区土地总面积2124.08平方千米。土壤多为冲击土和红黏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适宜种植水稻、柑桔、大豆、花生、西瓜、棉花等作物,其中宜农耕地116.59万亩,水田面积77.4万亩,望天田27.8万亩,旱地8.82万亩,水浇地0.16万亩,形成“五山一水三分半田,半分道路与庄园”格局。主要动物有畜类、鸟类、鱼类、贝类、两栖和爬行类等六大类。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铜、铁、重晶石、瓷土、煤、腐殖酸、石灰石、耐火石等。
   人口民族 临川地广人稠,历来是抚州市乃至全省的一个大县(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分两个阶段变化:70年代以前,人口升幅大,20年内全县净增16.4万人,年均出生0.82万人;7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至1989年全县人口66万,家庭户以小型户为主。2000年底,全区人口100.74万人,总户数25.51万户,其中家庭户248012户,集体户7123户,男性533936人,占53%,女性473455人,占47%。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稳定发展。2006年12月,崇岗镇、钟岭、城西街办划入金巢经济开发区,临川区总人口86.5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9.47万人,农村人口67.07万人。到2011年底,全区总人口为96.1万人、人口出生率14.33%0。有布衣、壮、满、瑶、白、哈尼、畲、纳西、侗、傈僳、拉祜、仫佬、彝、塔吉克等23个少数民族806人。
   基础设施 2000年后,区政府首先把上顿渡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板块来建设,拓展城区空间,拉大城市框架,市城区面积由不到4平方千米扩大到14平方千米以上,城市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临川城镇化进程加快。有效实施建设东路、学府东路延伸段、金山大道、玉茗路南延伸段、才都大道、才子路、临川大道等路网的综合改造建设,加快区中心城区与市中心城区的对接交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实施河西防洪墙景观工程、拦河坝工程、行政中心、市民广场、中洲公园、临川一中、二中新校区、城区3万吨日供水工程等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37.97%。与此同时,还着力打造了一批省、市示范小城镇、卫星城镇,城镇面貌大为改观。
   交通。临川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交通事业,大力兴建公路。至1987年,全县整修和新修有不同标准公路162条,总长1017.51千米。全县国营客运车辆58辆,私营客车41辆。2000年,国营客运车辆与私营客车分别增至112辆和203辆,客流量365万人次。新建成的昌抚高等级公路,至省城南昌仅需1小时行程;福银、抚吉、昌夏高速3条过境干线公路,北上省城,南下广东、福建,沟通全国,快捷方便;向乐铁路穿境而过,客货运力增强。2006年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目标。2009年,区内投资1600万元筹建的抚八挂线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建客运车站(场)9个、农村候车亭195个。2011年底,全区拥有营运客车385辆、9248座,线路108条,完成客运量830万人,旅客周转量77852人千米,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45%和34%,拥有营运货车5708辆、25532吨,完成货运量91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4倍、5.5倍。
   供水供电。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框架拉大,供水需求不断上升。至2000年,城区基本建成一套完整给水管网系统。先后建起3个水厂,上顿渡城区日给水量2万吨。2002年上顿渡城区启动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2006年主体工程完工,城区用水普及率89.4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9.99升。大力实施农村自来水工程,帮助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争取国家及省级资金7406.6万元,兴建泵站提水工程130座、自流引水工程2座,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人口22.5万人。2000年,区供电公司全面启动“SG186”工程,全面实现全区营销系统联网坐收电费。全区供电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供电布局良好。截至2011年底,区内有现运行中的输配电网络110千伏线路4条,共94.822千米;110千伏变电站3座,主总变容量13.45万千伏安;有35千伏线路12条,共151.983千米;35千伏变电站8座,主变容量6.605万千伏安;有10千伏线路64条,总长2561千米,配电变压器3246台,容量33.9676万千伏安,担负着全区生产和生活用电。全区电网最高负荷达到8.3万千瓦小时;完成购电量3.7亿千瓦小时;完成售电量3.4亿千瓦小时。
   邮政电信。新中国成立后,临川县邮电事业快速发展。1952年交换机装机容量105门,线路长达99.01千米。1978年,市内电话安装HJ905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400门,为抚州地区首次使用自动电话县。1986年市内电话交换机由500门扩容到900门。至2000年,临川邮政在开展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集邮、储蓄、特快专递等业务的同时,还大力发展邮政邮购、代办等有征信业务。至2005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27301万元,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3万门,电话用户总数6.73万户。2011年,全区有公用电话点1012处,还有近百个lC卡电话亭、200余部IC卡电话,电话成为市民使用最广泛、最便捷的通讯工具。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后,临川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7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万元,农业总产值3568万元。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15237.1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1.11万元,农业总产值11816万元,财政收入1563.82万元。200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6.1775亿元,第一产业11.3597亿元,第二产业18.655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6130亿元,财政总收入1.988亿元。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5亿元,财政总收入9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2.1766亿元;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5:8:7调整为2011年的14.5:57.1:28.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临川工业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少数半机械化的小工厂,主要为铁、木、竹器制作,小电厂等。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607万元。新中国成立后,临川工业得到迅猛发展,至2000年,全区工业企业达到394个,工业总产值达27.23亿元,是1949年的449倍。基本形成一个有机械、医药、化工、酿酒、饲料、食品、建材、农药、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00年后,临川区分层次推进企业改革,通过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扶强扶优,着力培植临川酒业有限公司、抚州减震器有限公司、银涛药业有限公司、盾牌化工有限公司、金岭合成纤维有限公司等20家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打造临川工业“航空母舰”。至2010年,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家。2011年由于省政府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有所调整,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有73家,2011年底,园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58912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69668万元,实现主营收入955943万元,实现利税56975万元,安排人员就业10623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3.01亿元,比2000年增加79.4亿元,增长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7亿元,比2000年增加10.27亿元,增长153%。
   农业。临川地处赣抚平原,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有农业人口75万,耕地面积83.66万亩。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32万亩。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套种大豆、花生、甘蔗、红薯、柑桔、西瓜、玉米、绿豆等经济作物。2000年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种优质稻,中药材,花卉,西瓜,蔬菜,猪、鸭、鹅养殖等六大产业为重点,通过公司+农户+基地进行产业化运作。至2011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部)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有3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5家。同时,随着国家免征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2000年—2006年,临川区连续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荣誉称号。2011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33.05万亩,总产量达到61.24万吨,棉花产量0.17万吨,油料产量1.96万吨。
   林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临川每年都要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同时还开展飞播造林。1987年一1989年,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面积6万—7万亩以上。尤其是1989年后,全县每年组织造林劳力10万人以上。到2000年底,全区共完成植树造林48.93万亩。每年开展全民“四旁”植树造林活动突出公路绿化和平原绿化两个重点项目,至2000年底全区绿化率为89.85%。2006年、2007年进行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2007年9月,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全区核实林地面积138.26万亩,其中国有林地9.49万亩,集体林地128.77万亩。发放林地使用权证71438本,划分宗地数14.1万宗,面积133.4万亩,面积发证率96.47%,分山到户率77.93%,分户登记率98.2%。2008年1月,临川区被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林业产权主体改革验收先进县(市、区)。从2008年10月起,全面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25.86万亩。2011年,全区林地总面积142.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37.87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1516.53万株。临川区2009年—2011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区)。
   畜牧业。临川畜牧业主要以养殖猪、牛、鸡、鸭、鹅为主。1986年,临川县被列为江西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养猪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临川农业支柱产业。1987年生猪饲养量83.48万头。1991年,临川畜牧良种繁育场实施省星火计划项目临川交系培育的南昌白猪,通过5代选育,获省专家组验收,达到国家瘦肉型猪品种标准。1990年—1992年,实施“661”工程,通过推行公司+农户、养猪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养猪规模迅速扩大。1993年生猪饲养量126.68万头,养猪产值3.4亿元,被江西省评为畜牧十强县,跨入全国100个肉类生产先进县前30位,2000年存栏24.2万头,出栏40.03万头。1991年一1994年间每年耕牛饲养量8万—10万头,出栏牛0.3万—0.5万头,涌现一批养牛致富专业户、专业村。2000年肉牛饲养量为8.63万头,出栏肉牛1.31万头。是年,产奶量522吨。2011年肉类总产量5.03万吨。1989年临川县列为全省鹅鸭工程县,1992年起,全区每年家禽饲养量在400万羽左右,出笼200万羽上下。1993年—1994年,推广优良蛋鸭苗43万羽,转化稻谷2000万千克,蛋鸭羽均产蛋18.67千克,直接经济效益2591.7万元。到2000年鸡鸭鹅饲养量稳定为827万羽,禽出栏343万羽。2011年家禽出笼493.88万只。
   水产业。1987年水产养殖面积52465亩,水产品养殖总量3165.9吨。1993年,实施农业部“3000亩池塘优质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全县建立391户养殖示范点,推广优良品种混养、多品种搭配,进行综合立体养殖。到2000年底,全区养殖水面83530亩,养殖总产13261吨,较1987年增长480%,其中渔业产值148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7.2%。90年代以前,临川市场销售的蛙类主要是自然界野生石鸡为主。2000年开始引进泰国虎纹蛙,养殖面积30亩,放泰国虎纹蛙苗30万只,共售石鸡625千克。2011年水产品产量2.83万吨。
   水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采取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并进方法加强水利建设,尤其是2000年至2011年,全区实际完成水利工程投资12222.5万元。每年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突出防汛抗旱重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后政府在防汛抗旱、水利冬修、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全区共建有大小水利工程4971座(处),其中:中型蓄水工程3座,小(一)型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201座,小山塘水库2411座;引水工程375座,固定机电排灌站1619座,水电站6座;10万亩圩堤1条,万亩以上圩堤8条,千亩圩堤30条;保护面积1000亩以下的民埝12条;共有防洪圩堤51条,长332.59千米,保护耕地35.54万亩,保护人口48.17万人。
   特色产业。临川特色工业有轻纺工业、有色金属产业、机电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化工产业。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至2010年全区有规模以上企业102家,2011年由于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有所调整,规模以上企业为73家。农业特色产业有优质稻、中药材、花卉、西瓜、蔬菜和猪鸭鹅养殖,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6家、市级39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省市龙头企业38家;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5家。
   社会事业科技。2000年以后,临川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强区重心,开展各项工作。截至2011年底12月,全区共申请专利551件,获得授权347件;全区共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技术贸易机构6家,市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5家;全区科技市场技术交易额6500万元,技术中介额90万元;成功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4项、省级科技项目15项,组织实施科技成果鉴定36项,其中,江西银涛药业有限公司完成的六味安消胶囊等12项成功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争得国家项目无偿资金700余万元,组织申报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项,获省项目无偿资金150万元:区边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担的“澳洲银鲈引进示范”项目、江西恒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担的“绿化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示范”项目列入省星火计划,临川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水稻精准施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
   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临川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1986年,临川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1987年列入江西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县(市)。1992年,在全省率先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78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共有62941名学生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并为全国多所重点大学输送182名少年大学生,居全国县(市)之冠。2005年,临川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84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学5所,职业高中8所,初级中学39所,完小319所,初小1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保育院、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有教职员工8736人,在校学生172075人。2000年至2005年,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有41人获江西赛区个人第一,21次获江西赛区团体一、二、三等奖。全国高、初中数理化竞赛江西赛区19次颁奖大会,有10次在临川举行。2011年有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班)9所,初级中学35所,小学338所,一贯制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保育院、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在校中小学生175194人,其中区属普通高中学生6460人,职业高中学生7884人,初中生41833人,小学生119017人,幼儿园和学前班学生14617人;教职工8319人,其中专任教师8232人。至2011年底,先后为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输出少年大学生150多名,有20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临川在国内外的研究生有3000多名,获博士学位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800多名。良好的教育质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15000多名学生慕名前来“留学镀金”。
   文化。抚州采茶戏长演不衰,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有临川篾编技艺和临川火老虎灯。2006年,临川红桥镇的白浒古窑址被批准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万魁塔、茅排红军烈士墓和李井泉故居为第三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腾桥三牌坊、嵩湖明代梦港石桥、聂氏宗祠、河埠周家古名民居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011年文物普查工作调查,经省专家组验收,确定区内文物点517处,新发现文物点720处,文物点总量和文物点发现总量均列全省前茅。2009年1月临川广播电视台开设临川影视频道电视节目。2006年一2011年,临川广播电视台完成180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接收设施的安装调试工作。2011年底,临川区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电影公司2个,文化馆2个,文物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古籍130128册,其中善本近1000多册。2005年和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卫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设备和药品,加强医务技术培训,逐步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80年代,县医院能做胸部、脑部、泌尿等手术,能做心电图、脑电图等特殊项目检查。2000年,临川有区级医疗机构7所,公共卫生机构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28所,防保站1所;总编制2096个,拥有病床1370张,每千人口1.37张。2008年临川区卫生局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项目组织奖;2007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8年,全面推动城市基本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全区各层次人群健康档案,实施全程跟踪、干预、监测服务,共建立健康档案62.2万份,家庭档案20.7万份。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6类人群健康体检。2010年12月,全面启动全区18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覆盖率100%,2011年实现全区农村全覆盖。
   体育。1987年以来,临川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旺,群众自发性的健身活动遍及各地。青少年大多从事各种球类活动,中老年人多开展舞蹈、健步走、太极拳、剑、门球等健身活动。区体育部门经常组织全区性体育比赛,并组织队伍参加省市各类比赛活动。体育产业化发展迅猛,区内各种体育设施不断更新完善,体育教育成效显著,每年为各类体育学校输送不少体育人才。2000年后,临川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06年后,每年都要举行3次全区性大型群众体育运动会,主要有:全民健身健步行活动、全区农民运动会、“三八妇女健身活动”等。围绕“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群众健身与奥运通行”主题,切实做好体育工作,开展多项竞赛。参与人数多,活动项目多。
   旅游。临川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遗留颇多。可供游览观赏的楼台、亭、阁、园、池、湖、泉等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年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内蕴,合理布局,主动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契机,找准“创文化生态名城,建现代工业新城”的城市定位,巧打临川文化牌,突出个性、特色,初步形成以临川文化为灵魂,以温泉养生、宗教文化、休闲观光为主题,以名泉、名山、名湖、名寺为主线的八大旅游景区(临川日月温泉、芙蓉山、株山、玫瑰湖一上游水、青松湖—跃进水库、大金山寺、灵谷峰寺、仙桂峰寺)为主要内容的“游梦都胜境,览才乡风貌”的临川形象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临川“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人文特色。
   居民生活 1987年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762.12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36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44平方米;1990年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145.52元和794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7.24平方米。之后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猛增到5023.92元、2452元,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3463.3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2平方米;2005年职工平均年工资9881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402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783元,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6平方米。2005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7.68亿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6633.4元,农民人均年收入834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8.62亿元。
   社会保障 2000年起,区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到2011年,临川区低保标准:城市低保对象300元/人月,农村常保对象130元/人月,审批临时救助7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4.6万元。大病医疗救助方面,取消城乡低保户医疗救助起付线,不限制救助病种,按全额医疗费的40%救助,年救助金额封顶线5万元,对精神病患者除其住院期间医疗费实行全额救助外,还每年给予1000元新费用;社会救助进一步提升;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86亿元;新建乡镇敬老院27所;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3.67万平方米,廉租房2.51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026户;重建住房358户,下拨资金303万元,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维修99户,下拨资金2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358人,城镇就业率94.5%,新农合参合人数67.24万人,参合率98%。
   古今名人 临川素有“才子之乡”美誉,自宋至清名人辈出。北宋宰相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开创北宋一代词风,王安石官居宰相后致力变法;南宋有江西十大名医之一、妇产科专家陈自明;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针灸名医席弘;明代有“四大才子”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及文史学家徐奋鹏,天文学家吴昊等,还有创作《临川四梦》的戏曲大师、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有爱国将领、兵部尚书揭重熙;清有一代名臣李绂,鸿博高魁李来泰,理学名家纪大奎,书画大师李瑞清等;近、现代有物理学“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中国波谱学奠基人丁渝,还有著名学者游国恩、萧涤非、邓从豪、吴自强、刘振群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傅烈、傅大庆等一批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后,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还有“江西省十佳民营企业家”、第11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于果,名震世界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等。
   名优特产 临川荣山镇大田种植一种龙须草科高效经济作物——灯芯草,既可做泡茶保健饮料,又能治人体多种疾病,畅销河北、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等地,还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北等地市场走俏。农特产品有鹏田西瓜、青泥柑桔、七里岗生姜、龙溪板栗、连源茶叶。1998年兴起的粉葛产业,当年报工商总局批准并创办民营企业——绿康公司,后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2000年,公司生产的临川葛酒荣获国际(天津)发明专利局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并被国家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中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在江西产品展销洽谈会上获“世纪之光”称号,该公司生产的“老农”牌葛粉系列产品不仅定位销往南昌、九江、上海、深圳等地,还远销东南亚各国。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抚州市
相关机构
临川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临汝县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