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至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至清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据《汉书·百代公卿表》及《地理志》载,西汉一个县约辖4个乡,每乡平均约2000户,极少数乡有5000户以上。乡下设里,多以面积划分里数。东汉,域内每县下辖3个乡以上,每乡为2000户左右。每乡下辖3个亭以上,亭下再设里。
关键词: 抚州 区域

内容

据《汉书·百代公卿表》及《地理志》载,西汉一个县约辖4个乡,每乡平均约2000户,极少数乡有5000户以上。乡下设里,多以面积划分里数。
   东汉,域内每县下辖3个乡以上,每乡为2000户左右。每乡下辖3个亭以上,亭下再设里。
   三国时,“县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见《晋书·职官志》),乡以下置亭。
   南朝刘宋时,乡下之亭渐废,改设里。一般是以百户设1里,地广人稀处,1里可少于百户,不可少于50户。
   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以5家为邻,5邻为1里,5里为1党。
   隋朝,域内按统一政令,县以下设置改为5家为1保,5保为1闾,4闾为1族。开皇三年(公元583),隋文帝改革州、县、乡制,以500家为1乡,以100家为1里。
   以上各朝,抚州区域各县区划具体数据大都不详。据1993年11月版《临川县志》载,隋朝临川县县城有4隅、5厢、41图。县城以外另有23乡、133都。县城及乡以下设置与史家所述稍有不同。
   唐初,县以下实行邻保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旧唐书》之《职官志》)安史之乱后,乡制被破坏,为新兴市镇所取代。抚州区域各县有关数据不详。据1994年10月版《南丰县志》记载,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丰县有3乡、55耆。
   宋初,县以下设乡、里,并由以往按户口划分改为按地域划分。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在开封附近首先实行保甲法,以10户为1小保,5小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次年,全国推行保甲法,改成5户为1小保,5小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熙宁五年至八年(1072—1075),由10户—30户设1甲。南宋末年,南方渐以都取代乡,以保取代里。后来,官府为统一赋税与劳役,丈量土地画图造账,图册渐渐代替保名,即以都、图代替乡、里。
   据各县县志载,宋代县以下区划为:临川县有4隅、5厢、19乡、133都(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数据)。南城县有4隅、4关、5乡、31里、73都。黎川县有5乡(绍兴八年,即1138年建县时数据)。南丰县县城有4隅、4关,县城以外分乡统耆。绍兴八年(1138)划南境3乡置广昌县后,尚有3乡。宜黄县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建县时,县城有4隅及附东、附北。县城以外另有3乡、45都。金溪县在景德二年(1005)有7乡。后来有2个乡合并为1个乡,则只有6乡。其他县数据不详。
   元代,府、州、县城皆设坊。县城以外皆设乡。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布社规,规定50户至100户立1社,不满40户村,与附近村合并成立1社。如因地广人稀处合并不便,则不满40户也可立1社。元代域内各县区划多沿宋制,变化情况不详。南丰县升为直隶州时,县城有2隅,县城以外另有3乡;至大三年(1310)复为县时,县城有2隅,始为9里,后为9坊,以后又改为9图;城以外另有3乡、55都、113图。其时,崇仁县有275里。
   明代,域内设乡、保、村(或都保)、里四级。有的地方设区、图。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施行里甲制,以110户为1里,从中选10户出丁粮多的逐年轮为里长,剩下的100户分成10甲,每户在10年内轮充一次甲首。至于村中鳏寡孤独者,则于100户外另列入奇零户。奇零户如具有充当力役能力者,如孤儿成年后,又列入里甲户内。因人口分布不均,有的地方1里包括几个村落,有的地方1个村落却可分为几个里。有的地方还称里为社(鄙、隅、屯)。少数地方还有乡约和保、甲。
   据各县县志载,明代各县县以下区划为:临川县在正德七年( 1512)拨地置东乡县后,全县仍有13乡、72都。南城县有5乡、73都、235里。万历六年(1578)拨地置泸溪县后,全县只有4乡、55都。黎川县有7区、4坊、50都。南丰县有10区、9坊、3乡、55都、122里(其中东、西两隅9里)。宜黄县有3乡、45都、64里。金溪县永乐年间为6乡、49都、267里,嘉靖年间为183里。资溪县县城有4坊、4里、43村。县城以外另有4乡、16都、24里、239村。东乡县在正德七年(1512)建县时有10乡、210里又3甲,后编为10乡、10区、124里。
   据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南城县有16区、23坊、5乡、73都、258图。其中县城有4隅、4关、23图,县城以外有5乡、73都、235图。黎川(新城)县有7区、4坊、5乡、50都、79图。其中县城有4坊、9图,县城以外有5乡、50都、70图(缺礼教乡第31都图数)。南丰县有10区、9坊、3乡、55都、121图。其中县城有2隅、9图,县城以外有3乡、55都、112图。广昌县有4区、4隅、5乡(实为3乡,志载有误)、19里半、20图半。其中天授乡内含4隅。
   另据明弘治《抚州府志》载:临川县县城有4隅、4厢、35里,县城以外有16乡、94都、665里。崇仁县县城有3耆、12里,县城以外有6乡、66都、275里。乐安县县城有4隅、14里,县城以外有4乡、53都、264里。宜黄县县城有4隅、9里,县城以外有3乡、47都、114.5里。金溪县有6乡、49都、268里。清代县以下实行保甲制和里甲制。保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有时保甲户数也稍有变化。里甲制则沿袭明制。
   据各县县志载,清代各县县以下区划为:临川县在顺治四年(1647),县城有4隅、5乡、46图,县城以外有13乡、71都、374图、2278个村庄。南城县县城有4隅、4关、8图零2甲,县城以外有4乡、55都、223图、1869个村庄。黎川(新城)县有4坊、5乡、50都。南丰县县城有2隅、9里(同治年间称9坊)。县城以外有3乡、55都、113里。宣统年间(1909—1911),设立城乡自治会,将县城以外划为8个区,连同县城共为9个区,下辖9坊、55都。崇仁县在同治年间(1862—1874)县城有3里、45条街巷。县城以外有6乡、28里、56都、205图、1521个村庄。乐安县在同治年间有4乡、17里、54都、210图。宜黄县在雍正七年(1729)县城有5隅、11里,县城以外有3乡、44都、67里。同治十年(1871)县城有6隅、29堡,县城以外有3乡、44都。金溪县有6乡、47都、151图(里)(乾隆年间为178里,同治年间为151里)。资溪(泸溪)县县城有4坊、4里、43个村庄,县城以外有4乡、16都、24里、239个村庄。广昌县在同治六年(1867)有3乡、22里、334个村庄。东乡县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有10乡、10区、199里。同治八年(1869)有10乡、116图。
   据清光绪五年《建昌府志》载:南城县县城有4隅、4关、8里,县城以外有4乡、55都、231里。黎川(新城)县县城有4坊、9里,县城以外有5乡、54都、79里。南丰县县城有2隅、4里,县城以外有3乡、55都、129里(宋以前之都皆曰耆,元至大三年改都)。泸溪(资溪)县县城有4坊、4里、25个村庄,县城以外有4乡、16都、30里。广昌县有3乡、22里。
   另据清雍正《抚州府志》载:临川县县城有4隅、5乡、41里,县城以外有13乡、71都、413里(初为665里,后为456里)。崇仁县县城有3耆,县城以外有6乡、56都、224里。乐安县有4乡、54都、218里。宜黄县县城有5隅、10里,县城以外有3乡、44都、58里。金溪县有6乡、49都、203里(后为183里)。东乡县县城有4隅、9井,县城以外有10乡、33都、117里。以上各志所载数据不同,均因时间不同,区划常有变动之故。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泸溪县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