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夏至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夏至清
分类号: K2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夏 抚州区域属扬州范围。 商 域内仍属扬州范围。 周 域内属吴。春秋时亦如之。 战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一说显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323年),楚王熊商灭越,域内属楚。
关键词: 抚州 扬州

内容

夏 抚州区域属扬州范围。
   商 域内仍属扬州范围。
   周 域内属吴。春秋时亦如之。
   战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一说显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323年),楚王熊商灭越,域内属楚。
   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秦灭楚,域内属秦。分天下为36郡,域内属九江郡。
   汉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域内属楚九江王领地九江郡。二年,英布降汉,地归汉。四年,域内属淮南王领地。五年置淮南国,领衡山、九江、庐江、豫章四郡,同年置南城县,豫章郡辖18个县,南城县为其中之一,此为抚州区域建县之始。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改豫章郡为九江郡,南城县属之。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改九江郡为豫章郡,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分南城县西北境地置临汝县(含临川和崇仁、乐安、宜黄、金溪、东乡等地)。南城、临汝两县均属扬州豫章郡。
   三国 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南城、临汝县均属豫章郡。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另立临川郡,此为抚州域内建郡之始。临川郡隶扬州,治临汝,以临汝为上县,南城次之。同年,又析南城县东、南部另置东兴、永城、南丰3个县,析临汝西南部另置西平、新建、西城、宜黄、安浦5个县。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平、新建、西城、宜黄、安浦、南丰、永城、东兴10个县,治临汝。
   晋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改南城县为新南城县,改西城县为西宁县(见吴宗慈编《江西省古今政治地理沿革图》和1990年版《崇仁县志》。而清光绪二年《抚州府志》载西晋元康元年改西城县为西宁县)。旋又改西平县为西丰县,仍隶临川郡。元康元年(公元291),以扬州之7郡和荆州之3郡置江州。临川郡属江州,辖临汝、新南城、西丰、新建、西宁、宜黄、安浦、南丰、永城、东兴10个县。治临汝。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新南城县复名南城县,仍隶临川郡。
   南朝 宋永初元年(公元420),灭晋,撤西宁县,临川郡仍属江州,辖临汝、南城、西丰、新建、宜黄、安浦、南丰、永城、东兴9县。治临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灭宋,改江州为江州镇,不久复为江州。临川郡属江州,辖地不变,郡治由临汝迁南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灭齐,尽收其地。普通三年(公元522),将新建及原西宁部分地域置巴山县;以临川郡新建、西宁、巴山及豫章郡丰城(含广丰、新安)、庐陵郡兴平县另置巴山郡(见清光绪二年《抚州府志》。而1990年2月版《崇仁县志》载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大通二年(公元528)分临汝县北部地域另置定川县。大同二年(公元536)复置西宁县,由巴山郡管辖。临川、巴山两郡同属江州。临川郡辖临汝、南城、西丰、宜黄、安浦、南丰、东兴、永城、定川9个县,治南城。巴山郡辖新建、西宁、巴山、广丰、新安、兴平、丰城7个县。郡治巴山(公溪古城)。梁末,一度以临川置宁州,旋废。梁太平二年(公元556),析江州立高州,领巴山、临川、安成、豫宁四郡。又割豫章郡之新淦县属巴山郡。巴山郡辖新建、西宁、巴山、广丰、新安、兴平、丰城、新淦8个县,治不变。临川郡仍辖临汝、南城、西丰、宜黄、安浦、南丰、东兴、永城、定川9个县,治亦不变。陈天嘉四年(公元563),废高州,临川、巴山郡仍属江州,辖地、治所依旧。陈末,复置宁州,旋废。
   隋 开皇九年(公元589)平陈,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废临川、巴山两郡置抚州(取安抚之意),郡治徙临汝,隶洪州总管府,抚州之名始于此。将西丰、定川两县并入临汝县,改称临川县;将南丰、永城、东兴3个县并入南城县;废广丰、新安、巴山、新建、兴平、丰城、西宁7个县,置崇仁县,宜黄、安浦两县亦并入崇仁县;将新淦县划归吉州。十二年,又将原丰城县地划归洪州,以建安郡之邵武县(辖区包括今铅山、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将乐、顺昌)划归抚州。抚州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个县。治临川。大业三年(公元607),改抚州为临川郡。十二年十二月,鄱阳操师乞、林士宏起义,攻克豫章城。操战死,林士宏率部击败隋兵,占领九江至广东番禺大片地域。十三年,林士宏于南康郡城(今赣县)称楚皇帝,建元太平。临川郡属之。
   唐 武德五年(公元622),平林士宏,改临川郡为抚州,隶洪州总管府。又以南城县之一部分另置永城、东兴两县;以崇仁县之一部分另置宜黄县;以邵武县之一部分另置将乐县。抚州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东兴、宜黄、将乐8个县。七年,改洪州总管府为都督府,抚州属之。将原兴平县地划归吉州,将永城、东兴两县重新并入南城县,又以将乐县重新并入邵武县划归建州。八年,将宜黄县并入崇仁县,抚州仅辖临川、南城、崇仁3个县。治所不变。贞观元年(公元627),分天下为10道,抚州属江南道。景云二年(公元711),析南城县之一部分另置南丰县。先天二年(公元713),南丰县重新并入南城县。
  开元八年(公元720),重置南丰县。抚州辖临川、崇仁、南城、南丰4个县。治临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抚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抚州为临川郡,隶属、辖县、治所不变。乾元元年(公元758),临川郡复为抚州,隶新设之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广德二年(公元764),抚州仍隶江南西道。元和六年(公元811),升抚州为上州。咸通六年(公元865),升江南西道为镇南军,抚州属之。乾符元年(公元874),抚州隶属江西观察使司。龙纪元年(公元889),抚州仍属镇南军。
   五代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六月,抚州刺史危全讽率兵攻吴之洪州,为吴老将周本击败所俘,抚州之地入吴,仍属镇南军。吴顺义元年(公元921),升抚州为昭武军,隶江南西道,仍领临川、南城、崇仁、南丰4个县。治临川。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李昇灭吴,改国号唐,史称南唐。复改昭武军为抚州。隶江南西道。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以临川县上幕镇、归政乡设金溪场。
   宋 北宋初年,抚州仍为南唐辖地。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仙桂、待贤、崇贤3乡置宜黄场。二年,以南城置建武军,隶江南西道,治南城。三年,改宜黄场为宜黄县(见1993年10月版《宜黄县志》。而清光绪二年《抚州府志》载开宝元年以宜黄场为县),属抚州。八年,南唐亡,改抚州为军州,抚州、建武军归宋,属江南西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江南东、西两路合并为江南路,抚州、建武军改属江南路,四年,改建武军为建昌军(见清光绪《建昌府志》、1993年10月版《黎川县志》和1994年10月版《南丰县志》、1994年12月版《广昌县志》。而1991年3月版《南城县志》、1997年4月版《资溪县志》则载太平兴国三年改建武军为建昌军)。淳化二年(公元991),南丰县改隶建昌军。五年,金溪场改金溪县。抚州、建昌军同属江南路。抚州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4个县,治临川。建昌军辖南城、南丰2个县,治南城。至道三年(公元997),分全国为十五路,抚州与建昌军仍属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抚州、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南宋绍兴元年(1131),抚州、建昌军改属江南东路。四年,复属江南西路。八年,分南城县东南的丰义、旌善、礼教、东兴、德安5个乡另置新城县,分南丰县南部揭坊耆及天授、南丰、兴城3个乡另置广昌县。十九年,分崇仁县西南的天授、乐安、忠义3个乡及吉州永丰县云盖乡另置乐安县,又将临川县惠安、颖秀两乡划归崇仁县。抚州、建昌军仍属江南西路。抚州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个县,治临川。建昌军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个县,治南城。
   元 至元十三年(1276),改抚州为抚州路(见清光绪《抚州府志》、1993年8月版《抚州市志》和1993年11月版《临川县志》。而1993年10月《宜黄县志》载元至元十四年改抚州为抚州路)。十四年改建昌军为建昌路。抚州、建昌两路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十九年(1282),南丰县升为南丰州,又名嘉禾州,直属江西行中书省。抚州路辖县、治所不变。建昌路仅辖南城、新城、广昌3个县,治所依旧。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攻陷抚州、建昌及信州、吉安、邵武、瑞州、龙兴等地,自称汉王,次年称帝。二十二年,朱元璋挥师南进,抚州、建昌路、南丰州先后为其所辖。(是年,改抚州路为抚州府,改建昌路为建昌府(见《明史·地理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和清光绪《建昌府志》)。
   明 洪武三年(1370),南丰州复改南丰县。九年,废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下分5道,抚州、建昌两府同属江西布政使司湖东道。抚州府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个县,治临川。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个县,治南城。正德七年(1512),以临川县的长寿、移风、遵化、延寿、安宁、崇德等6个乡25个都和金溪县延福乡2个都,饶州府余干县习泰乡1个都和安仁县云锦乡2个都,南昌府进贤县崇信乡3个都另置东乡县,隶属抚州府。万历六年(1578),分南城县东北境56至73等18个都另置泸溪县。抚州、建昌两府属江西布政使司湖东道。抚州府辖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6个县,治临川。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5个县,治南城。
   清 顺治二年(1645),兵定江西,置江西省。省下仍设道、府、县。抚州、建昌两府均属江西省湖东道,辖县、治所不变。雍正九年(1731),抚州、建昌两府改隶江西省南抚建道。咸丰六年(1856)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攻占抚州、建昌二府,此后清军与太平军展开拉锯战,直至咸丰八年四月,重新被清军占领。
   抚州区域三国至清代建置情况 表1—1—1 续表1—1—1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英布
相关人物
吴宗慈
相关人物
杨武通
相关人物
林士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临汝县
相关地名
西城县
相关地名
西宁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西平县
相关地名
西丰县
相关地名
巴山县
相关地名
兴平县
相关地名
定川县
相关地名
新淦县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丰城县
相关地名
邵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