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渊薮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17
颗粒名称: 一、人才渊薮源远流长
分类号: K290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赣抚大地河川纵横,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家给人足,蓄藏无缺”的物质条件为人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抚州人才渊薮可追溯到南朝,是时海内纷争,诸侯争霸,战事频仍,域内黄法氍、周迪、周敷及周续等豪酋崛起,首次以群体方式登上历史舞台,无不仕至州牧,在南朝梁陈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 抚州 人才

内容

赣抚大地河川纵横,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家给人足,蓄藏无缺”的物质条件为人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抚州人才渊薮可追溯到南朝,是时海内纷争,诸侯争霸,战事频仍,域内黄法氍、周迪、周敷及周续等豪酋崛起,首次以群体方式登上历史舞台,无不仕至州牧,在南朝梁陈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黄法氍“劲捷有勇力,颇便书疏。”是个孔武有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从西晋“永嘉之乱”到唐代“安史之乱”,关中及河南、河北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北方士人纷纷南迁,正如李白所描绘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晚唐黄巢农民大起义后,中国再次进入藩镇割据局面,抚州先后为吴、南唐辖地。相对于北方饱受战乱之苦而言,南方的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加之吴、南唐政权均采取保境息民政策,各于境内劝课农桑,招徕商旅,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危全讽治理抚州27年,对外结交豪强,招抚流散;对内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劝励耕织,大行修州衙,筑城池,兴儒学,弘佛教之善举,使临川成为“翳野农桑、俯津阗阌,北接江湖之脉,贾货骈肩;南冲岭峤之支,豪华接袂”的“名区”;南城也是“人繁土沃,桑耕有秋。学富文清,取舍无误。既状周道,兼贯鲁风。万户鱼鳞,实谓名邑。”富庶的经济条件和安宁的政治环境,对北方深受战乱煎熬的士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纷纷落籍抚州。如宋代宰相晏殊远祖为“有姜之裔,齐为晏氏”,曾祖晏延昌“徙其籍于临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氏姒姓,其先鲁人”,高祖曾展成“为南唐检校司空金紫光禄大夫,受遣至南丰为县令,始籍南丰”;宰相王安石“其先出太原”,曾祖王永泰“游览山川,慕其地之善,遂徙寓于此,故为临川王氏之祖”;地理学家乐史,其父乐璋原籍河南,因“朱温扰京兆,乃游仕江左,为抚州临川丞,籍居临川”,后因弃官居家,上大华山进香路过宜黄霍源村,见其“风景秀丽,乃举家迁移于此落户”。哲学家李觏,其先祖本系南唐宗室,始封临川,后徙金溪、泸溪(今资溪)、南城。这些家族都是有一定经济、政治实力的望族,本身就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他们迁徙来的不仅是家庭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鲜的北方文化空气。先进的北方文化与抚州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交流,推动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迎来了两宋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的空前盛况。
   人才的兴起离不开完善的教育体系。《宋书·礼志》记载,早在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7)“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可下听之”,可知此前临川郡曾设立过学校。南城县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始诏立庙”,表明正式设立官学。落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有赖于有声望、才干、勤政的地方官,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临川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以《送妻诗》明志:“平生志业在琴诗”,颜真卿欣赏其苦读精神,赠以布匹、粮食,留其在署中任职,对抚州良好学风的形成起了导向作用。唐末五代,危全讽治理抚州期间大兴儒学,于天复二年(公元902)在抚州城设立文宣王庙,置州学,设文学、助教掌教育之职。在此良政鼓舞下,宜黄罗坚于天祐年间(公元904—907)赠田棠阴,建湖山书院,首开抚州创办书院之先河。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为防止分裂割据局面重演,宋太祖赵匡胤采取轻武功,兴文教的政策。咸平三年(1006)在临川县置儒学,设主学一员管理教育行政。有宋一代,先后掀起过晏殊、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大兴学校,及徽宗的“崇宁兴学”3次兴学高潮。同时,把教育与科举紧密联系起来,规定凡应举士子必须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学满300天方准许参加科举考试。于是求学士子趋之若鹜。在朝廷的倡导下,庆历四年(1044)抚州知州马寻在危全讽建立的儒学基础上充实教师队伍,扩大办学规模,定120人掌诸职事。宜黄当时尚未设立官学,学子得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的抚州就学,皇祐元年(1049),宜黄县令李祥倡议立县学,立即得到县人的热烈响应,“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此后各县纷纷兴办官学,广昌、新城、乐安3县在建县之初即相应设立儒学。元、明、清三代,朝廷在发展官学的同时,扩大民众受教育面,在各地农村设立社学,开展启蒙教育,规定50家为一社,要求“每社设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除官办教育机构外,私人出资创办的各种家塾、义学、蒙馆在域内城乡普遍设立。同时还大量兴办更高级的教育机构——书院。由于宋代皇帝立下不杀读书人的誓言,士人有了言论自由。一些文人学者遵循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箴言,或隐居山林,或回归乡里,一面读书自学,修身养性;一面招徒讲学,著书立说。于是出家资而立学馆,因胜地而建书院,私人创办书院风气兴起。宋代乐史办有慈竹书院、曾巩办有兴鲁书院、李觏办有吁江书院、陆九渊办有槐堂书屋、傅梦泉办有曾潭讲堂、瞿元肃建有华林书堂;元代吴澄创办草庐书院,虞集建有东湖书院;明代吴与弼建有小陂书院,饶秉鉴建有雯峰书院;清代建有青云书院、凤岗书院等。两宋时期,全国有书院400余所,其中江西140余所,而抚州域内见诸史籍的有40多所,足见书院之盛。
   朝廷在修建州(府)县学的同时,创立学田制度,不仅诏给诸州学田10顷,还下令将“民间绝户田产俱入学赡士。”除赐田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私人捐赠,对州(府)县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其中,抚州州学学田年收米2488石,绢119匹,钱78.33万文;临川县学学田每年收租米431石,租绢8匹9尺。随着办学机构的完善,州(府)县学对学生入学资格逐渐放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教学内容增设了武学、画学等学科。教育离不开教师。由于私学教师在学行方面都是有威望或在乡里为人所敬仰者,于是上至知州,下至儒生纷纷加入教师队伍。如宋代抚州知州黄震多次在州学和临汝书堂讲学,在其所著的《黄氏日钞》收录了两篇讲义——《抚州辛未冬至讲义》《临汝书堂癸酉岁旦讲义》;临川人陈南仲“以六经授徒于乡”,艾性精通经学,“阖门教授,执经者盈门”;明代徐奋鹏“讲学授徒,四方裹粮问业,履填户外”。
   宋代开始扩大开科取士数额,通过教育达成仕进已成为士民的共识,在这一社会主流价值的驱使下,读书识字人数急速增加,形成基层社会的优势群体。于是抚州各地“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昝,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形成“地无城乡,家无贫富,诗书之声,尽室皆然”的社会风尚。不仅男子受过良好的教育,仕族之家妇女受教育的人也不少。宋代王安石外祖母黄夫人“喜书史,晓大致”,其母吴氏“好学强记,老而不倦”。何师韫著有诗文40卷;南丰曾布之妻魏玩被朱熹称赞为“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李易安二人而已”;明代南城景翩翩“博学能文,工诗善曲,名扬当时”;清代宜黄邹含光“幼时好静喜读书”“日夕诵读经史”。
   自宋至清抚州域内登文科进士达2450名,占江西省总数的23%;登武科进士者91人。历代科举中,登三鼎甲者有17人,其中,状元5人,榜眼10人,探花2人。父子同科、五子登科、一门多士者比比皆是。如临川王氏10进士,晏氏9进士,蔡氏、饶氏8进士;宜黄乐氏8进士、涂氏5进士;南城陈氏9进士、黄氏家族6进士;崇仁熊氏7进士、吴氏6进士。其中,南丰曾巩家族出进士29名,乐安董淳逸家族出进士27名。宋明道三年(1034),董其5子同榜及第,“五桂齐芳”佳话一时令朝野轰动、公卿咋舌。两百年后,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典。抚州不但人才众多,而且有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的巨星泰斗交相辉映。自五代至明,任宰相者7人,任副相者10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恢复高考以后,抚州秉承崇文好学优良传统,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基础教育迅猛发展,临川教育集团成为抚州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抚州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学子前来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共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38万名优质生源。少年大学生约占全国1/10。解放军中有中将1名,少将3名,学界有两院院士7名。抚州英才领航国内各高端领域,遍布世界各地。真可谓“花光柳色今何限,更有才人胜古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法氍
相关人物
周迪
相关人物
周敷
相关人物
周续
相关人物
豪酋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黄巢
相关人物
危全讽
相关人物
曾巩
相关人物
曾展成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王永泰
相关人物
朱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