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015
颗粒名称: 概述(四)
分类号: K290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政权迅速剿灭域内土匪,清除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1952年4月,域内农村全面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关键词: 抚州 新中国史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政权迅速剿灭域内土匪,清除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1952年4月,域内农村全面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由1949年98.5千克增至114千克;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由1949年50435万元增至66813万元,增长32.47%。1953年—1957年,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稳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并开始向农业机械化迈进。生产力进步加速经济发展,1957年与1953年比,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5.77%,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36.57%,工业总产值增长45.35%。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刮起“共产风”“大跃进”和浮夸风。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和过度密植,结果事与愿违,当年全区水稻亩产由1957年140千克降至111千克,总产量由1957年753155吨减少至626690吨。尔后又适逢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仅69040万元,比1957年减少23.9%。基本建设投资出现大起大落:1960年为3707万元,而1962年却减少至395万元,仅为1960年的1/9。此状况给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工业首当其冲:196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7354万元,1962年降至13108万元,减少一半多。全区127个工矿企业因资金不足而“下马”(倒闭),工人下放到农村务农。1963年—1965年,各级政府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实事求是地调整经济发展计划,并采取恰当举措,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196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10894万元,比1962年的82148万元增加28746万元。居民的实际收入相应提高。
   1966年始,“文化大革命”打乱正常社会秩序,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蓄意破坏,抚州经济和全国一样出现长期徘徊甚至倒退。由于停工停产“闹革命”,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18489万元,比1966年的121339万元下降2.35%,其中工业总产值下降12.9%。文化教育事业备受摧残,大量珍贵文物被列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捣毁;几乎所有优秀教师都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或“白专典型”遭受揪斗、下放甚至管制。停课串联结束后,“复课闹革命”师生仍无所适从,人心涣散,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各项社会事业停滞不前。
   抚州在前进道路上虽几经曲折,但与解放前比,仍取得很大发展。197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09047万元,为1949年53190万元的3.9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28.92倍。此时,全区已有1295家工业企业,包括抚州棉纺织厂、抚州针织厂、抚州印染厂、抚州汽车制造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始,各地持续进行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洪门水库等18座大、中型水库和近千座小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00余万亩。先后有200多万亩低产田得到不同程度改造。农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1950年全区双季稻田仅1.9万亩,到70年代已稳定在210万亩左右。1978年,全区水稻平均亩产219千克,比1949年的110千克增长近1倍。党和政府一直把工业放在发展经济主导地位。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抚州3家纺织厂及针织厂、印染厂、丙纶厂、抚州造纸厂等相继竣工投产,全区工业出现第二个快速发展期。尤其是纺织业蓬勃发展,成为江西三大纺织业基地之一。造纸、机械、医药、化学工业也有较快发展。科技人员顶住压力开展科技研究,并取得一些成绩。农业科技部门选育成功晚籼中熟组合红优63、红倚优3等组合,南丰蜜桔小果系“杨小2—6”“水南早”“石上一号”“城果6—0”等株系,百花莲(百瓣莲)、广莲一号新品种以及工业战线成功研制多种型号机床、南丰100—4型稻麦收割机、红星牌HX-490型饲粉碎机。其中,南丰100—4型稻麦收割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红星牌HX-490型饲粉碎机被机械部列为全国8种饲料粉碎机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为抚州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前景。改革开放新时期,抚州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979年—1990年,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平稳发展阶段。抚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开始有了变化。城市经济仍然延用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各项经济工作还是按部就班,平衡、缓慢向前发展。1990年全区生产总值33.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35元,是1978年的4.38倍和3.78倍。财政收入2.61亿元,人均财政收入81元,是1978年的4.1倍和3.55倍。
   1991年—2000年,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波动阶段。这一时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作用显现,粗放型发展和经济结构问题突出。1991年,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全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实施改革改造,焕发生机,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市场全面开放,经济总体增长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39.13亿元,是1990年33.52亿元的4.15倍;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814元,是1990年1035元的3.69倍。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为8.76亿元,现价是1990年2.16亿元的3.36倍;2000年人均财政收入为244元,是1990年80.64元的3倍。
   2001年—2011年,为新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抚州撤地设市之后,随着自主管理职能的变化,历届市委、市政府风雨传承,革故鼎新,大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投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工业经济贡献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新发展新变化,迅速打响工业强攻战、县域经济大会战、跑项争资攻坚战“三大战役”,全面建设殷实文明和谐的幸福抚州。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2.51亿元,是2000年139.13亿元的5.34倍;人均生产总值18856元,是2000年3814元的4.94倍。2011年财政收入达100.1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00年8.76亿元的11.43倍;人均财政收入2543元,是2000年244元的10.42倍。
   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抚州快速发展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高效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因。1979年—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35.32亿元,2011年达到572.07亿元,是1978年1181万元的4844倍。
   产业结构优化成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中,各级党委、政府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各地各发展阶段实际出发,通过积极引导和宏观调控,适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1978年,三大产业比例为52.17:29.28:18.55,反映出社会仍在为实现温饱而努力。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农副产品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人们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导致第一产业中大量富余人员和资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地委、行署顺应客观形势发展,适时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到2011年,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8.4∶53.3:28.3。与此同时,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更适应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1978年12月,抚州地委、行署在抚州市红雨桥公社(今临川区孝桥镇)进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试点,尔后在全区推广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区内粮食产量迅速增加,粮食市场出现相对饱和时,又及时引导农民多种经营,实施“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并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司+农户”“种、养、加工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带,将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推进。80年代后,先后开发50万亩红壤,成为经济作物的主产地,其产值占全区经济作物总产值83%。90年代始,“三高”农业、特色农业在农业增效中功效日显。南丰蜜桔和特种水产品,广昌白莲、烟叶,东乡生猪、家禽及乳制品,崇仁麻鸡、果蔗,宜黄杂交制种,金溪蚕桑、蜜梨、黄栀子等成为当地农业高效增收主打产品,同时链接、带动其他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产品商品化核心。2011年全市32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2亿元。90年代中期,临川、南城、南丰、金溪、崇仁、黎川6个县已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东乡县成为国家商品糖和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全区商品基地总规模列全省地市之首。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08.5万亩,粮食总产量268.5万吨,实现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成为农业高速发展强大动力之一。排灌、耕作机械大量增加,抛秧技术全面推广,明显降低劳动强度而提高效率;杂交制种、薄膜覆盖作物、测土配方、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国家全面实行“四补贴”制度,开创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实施粮食、油料、生猪生产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金融支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政策保险从无到有,保险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抚州市投入农业建设性资金达到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9倍。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环境越来越好。“十一五”期间,抚州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至2011年全市抓好414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农民都享受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的生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观。生产力提高使农业中大量人力和资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一批外出农民工增强经济实力和业务素质后回乡创业,使域内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不少“建筑之乡”“花爆之乡”“运输之乡”等专业村镇。域内建制镇由90年代初45个增加至2011年的90个,非农业人口由1978年36.74万人增至2011年的99.38万人。
   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90年代,抚州国有工业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经过调整、改造与重组焕发生机,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迅猛发展。抚州撤地设市以后,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主攻工业战略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力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形成食品工业、纺织业、医药行业、化工行业、机械行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为主导的六大支柱行业,全市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631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3.96亿元,工业占GDP比重为44.4%。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329.33亿元,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市场繁荣兴旺,流通渠道拓宽畅通。1987年10月,第一家专业超市——五皇殿布匹市场建成开业后,生意往来遍及全国。不久,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在市、县、乡镇普遍兴起,个体商业几乎村村皆有。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66.17亿元,是1978年72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流通领域,临川数以万计建筑大军到各大城市承包工程,资溪面包店几乎遍及全国。
   农田水利和电力建设成效显著。80年代以后,对域内原有水利设施进行加固、扩充,还新建廖坊水库,加固唱凯堤、中洲堤等一批蓄水灌溉和防洪排涝工程。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水利设施4.57万座(处),有效灌溉面积19.8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88.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7.8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79.7%。水利建设带动水电事业快速发展。域内有100千瓦以上水电站373座,总装机容量为320927千瓦,2011年发电总量为94387万千瓦小时。全市9个县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抚州是内陆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河道淤塞使水运航道逐渐缩短。直到80年代,陆路交通运输仍是“短腿”。90年代初,全区上下形成“若要富,先修路”共识,各级政府齐心协力抓公路建设。鹰厦、浙赣、向乐和即将通车的向莆铁路穿境而过,福银高速、沪瑞高速、鹰瑞高速、抚吉高速贯通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320、316、206国道横穿市境,已形成市境内90分钟经济圈、南昌1小时经济圈、省内4小时经济圈和省际长珠闽地区重要城市6小时—8小时经济圈。201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7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86千米,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达到100%。全市有营运汽车41057辆,全年货物周转量3226403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274213万人千米。
   邮电事业发展突飞猛进。1998年11月,邮政、电讯分开经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多家竞争格局。电讯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升级,无线电集群电话、数字程控电话、模拟移动电话、数字移动电话逐步由后者取代前者。截至2011年,全市拥有固定电话31.5万户,移动电话169.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20.18万户。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22%增至2011年的38.82%。随着市中心城区抚河橡胶坝工程、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凤岗河滞洪工程、傅家堤防洪工程项目的建设,新建成抚州文化园、名人雕塑园、梦湖、体育馆、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拟砚台、汝水森林公园、凤岗河湿地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区,2011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2平方千米,形成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上顿渡镇、抚北镇、温泉镇为卫星的“一心三团”城市组团发展态势,城市带动能力增强。10个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69.4平方千米扩大到103.5平方千米。2011年,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城南新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老城区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工程、农贸市场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抚州的历史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文化生态的城市风貌已初步形成。
   招商引资成效巨大。2002年起,逐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2011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588.6亿元,引进项目总数1545个。对外经济发展步子越来越大。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59亿美元,其中出口9.47亿美元。
   基础教育优势发扬光大。30多年中,域内高、中等专业院校数量成倍增加,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手段和教育设施迅速更新,各类成人教育迅猛发展,逐步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至2011年,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普通中学213所,职业高中(含职业中专)33所,小学1334所,幼儿园35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中、小学生共计69.27万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恢复高考以来,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学生38万人,其中录取少年大学生人数224名,占全国1/10,历届高考录取率排位都在全省前3名。80年代始至2011年,在全国性中学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15人次。抚州优势教育资源,吸引了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1979年后,域内确定262个省、地、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对南城麻姑山、乐安流坑古村落、金溪陆九渊墓、宜黄谭纶墓、抚州汤显祖墓等大批历史名胜区(点)和文化古迹进行修整或扩建,新建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曾巩纪念馆、舒同书画陈列馆等一批综合性文化场所。全市1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已建成投入使用117个,有从业人员221名,文化活动用房达5万平方米。全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28个。从90年代开始,多种文化市场悄然兴起,400多个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各地,仅南丰县就有132个傩舞班和2000多名傩舞艺人,并多次组团出国献艺。至2011年,全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189家,从业人员15797人。临川区和南城县两度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7.5%,电视人口覆盖率99%。
   科技事业发展迅速。从1986年起,抚州地区开始编制并实施科技“星火”计划,至2011年共实施各级“星火”计划项目815项。历届政府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仅2011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3.2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0.44%。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57万人,有县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193家,鉴定科技成果62项,鉴定省级重点新产品13项,有3项科技成果获省级技术进步奖。全年专利申请量418件,授权量215件。技术市场活跃,全年技术贸易1.26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占GDP比重4.99%。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中共十四大以后,域内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医疗卫生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不断加快。至2011年,全市有卫生机构2272个,其中医院40所,卫生院170所,村级卫生室1831多个,共有床位7829张。有各类人员180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341人。市、县两级医院对疾病治愈率、有效率均在90%以上。
   体育事业成为“文化之邦”一枝新秀。1986年—2011年,域内共举办全国性体育赛事23次,承办全省体育赛事81次。抚州籍运动员获世界锦标赛冠军和世界杯冠军各1个,“亚运”和亚洲冠军12个,全运会和全国冠军35个,国际邀请赛冠军5个;破4项亚洲记录、2项全国记录。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81年始,政府多次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干部职工工资,同时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3元,比1978年的206元增长80.74倍。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推行和多种形式经济的发展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132元增加到2011年的7050元,增长53.41倍。人均住房面积城镇达35.38平方米,农村达41.83平方米。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家用小车走进城乡居民家庭,冰箱、彩电、手机在城乡居民中普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6年58%下降到2011年47.1%,标志着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抚州发展和进步令人欣喜,但与省内设区市相比,其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全球气候变化对市内种养业带来不良影响;生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实施赶超发展战略,打好“三大战役”,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格局,着力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实力抚州、创新抚州、文明抚州、生态抚州、小康抚州。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抚州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抚州印染厂
相关机构
抚州造纸厂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