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编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3040
颗粒名称:
第八编 人物
分类号:
K820.856.4
页数:
154
摘要:
内容包括:人物传记、古代人物、近现代人物、当代人物、人物表、历代县籍官学位表、先进人物表、县籍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表、县、团级以上干部表、革命烈士英名录等。
关键词:
人物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第一章人物传本章设三节:第一节古代人物,入传27人;第二节近、现代人物,入传13人;第三节当代人物,入传11人。人物的收录,按照“本县为主,正面为主,近、现代为主,人民大众为主”的原则,进行收集,从“补遗、纠讹和今用”进行编选。
第一节古代人物黄法氍黄法氍,字仲昭,乐安龚坊乡青陂村人。生于梁普通二年(521年)。自幼劲捷勇武,能日行两百里,跃距三丈。为南北朝梁陈时的军事将领。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反于寿阳(今四川境)时,法氍集乡众建武装以防守。江州(梁时辖境,包括江西、福建两省范围)太守贺翊恢复江州后,以法氍督察郡事驻守新淦。梁太清三年(549年)梁将陈霸先率兵由广东北上援建业(今南京)受阻,屯兵于西昌(今泰和县境),法氍率兵驰援。侯景乘机由豫章(今南昌)偷袭新淦,旋被击败。法氍率部乘胜进克笙屯(今地名无考),俘获甚众。梁承圣元年(552年)法氍被授为都猛将军交州(今越南河内)刺史衔。封为巴山县(今本县公溪镇境)子爵,任新淦县令,两年后提升为侯爵。敬帝时改封为新建县侯(今崇仁与本县北部地区)。梁太平元年(556年),划出江州四个郡,增设高州,州治设巴山,任法氍为刺史。任内又击败肖勃部将欧阳颜。陈永定二年(558年)齐将李孝钦、樊猛、余孝顷三将来攻周迪,并图攻法氍,法氍出兵援助周迪,一举擒俘李、樊、余三将,因功升任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旋与周迪共同讨平熊昙朗叛军。陈天嘉三年(562年)周迪叛陈,法氍率兵讨之,因战功升任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吴二州军事。公元567年又提升为公爵,先后调任南徐州、郢州、南豫州刺史,都督各州军事。陈太建五年(573年)大举伐齐,任法氍为都督率兵攻历阳(今安徽境内),又以拍车及步舰,首破来援之敌五万于大岘(今地名失考),又以坚拍攻历城,尽歼守敌,并乘胜进军合肥,敌人望风投降。法氍军纪严明,亲自安抚占领区军民,宽待俘虏遣返北方,因功又加升为侍中、义阳郡公、豫州刺史,坐镇寿阳。
太建九年(577年)病逝于任所,归葬本县案山村黄源岭,终年56岁,死后追封为司空,谥号“威”。
董敦逸董敦逸,字梦授。乐安牛田镇流坑村人。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进士。首任穰县(今河南省邓县)知县时,甚关心民间疾苦,申请停止原拟毁良田修陂坝的工程,既解除了十六万民工劳役之苦,又保存了三千六百顷农田免于淹毁。次任弋阳知县时,又遣返冶铜民工数百人回家团聚。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其时“党争”甚烈,敦逸因弹劾苏轼而被贬,放知临江军(治所在今清江县)。历四年又调回原职,当时,敦逸胡须已白,哲宗称其为“白须御史”,并命审理一宗皇宫内部争权案件,先是哲宗有意诬陷孟后,欲治以重罪。敦逸已知其中冤误,内侍又转达哲宗意图,左右为难。敦逸考虑再三,毅然上书剀切陈言,实事求是申述孟后之冤。哲宗阅后甚为震怒,加之蔡京等又从旁诽谤,欲将敦逸治以重罪,幸群臣申辩“今谪敦逸,何以解天下后世之谤?”始从轻降职,调知兴国军(相当于州,今为湖北阳新县),孟后因敦逸秉公剖冤而从轻废贬于瑶华官,史称“瑶华秘狱”。其后孟后之冤得以昭雪,并尊为“隆裕太后”,掌权内宫。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兵追逐至永丰文江,偶询及此水来源,侍臣答以从董御史门前来。孟后取金盅盛河水一杯饮之,并道:“董御史是我大恩人,饮此水以报之。”从此永丰文江遂改称恩江。
徽宗继位后,敦逸复职任谏议大夫,奉命出使契丹,因抗礼不屈而被幽禁。契丹主强令其无灯夜读“皇陵碑”,限次日黎明背诵。敦逸无奈,只好借助萤光诵熟。翌日黎明背诵如流,契丹主疑为神助,不敢加害,并赐貂裘遣之。归国后,极力检举蔡京、蔡卞等奸党罪行,不仅未能见信,反被诬以忤旨罪,降职贬放江州(今九江)知州。尔后,徽宗忆起“白须御史”时,又调其回朝任户部侍郎,不久,以年老病弱辞职回乡而终。
董良史董良史,字邦直,乐安牛田镇流坑村人。董敦逸之孙。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历任建昌(今南城)、赣州、隆兴(今南昌)等州通判。其时,秦桧在朝专权,有意陷害帅臣张宗元与张魏公,遂命党羽仓使张常先签注两人传诗图谋不轨,命良史究其罪。良史毫不阿附权贵,深知全系虚构诬陷,复之无据可查,拒不奉行。张常先又指明是宰相秦桧之意,企图施加压力,良史正颜厉色地说:“吾性拙直,不畏权势所胁,岂肯罗织无辜,中伤好人,虽得罪于上,何足惧也。”冤诬遂未得逞,朝野备极钦赞。不久,调任帅阃干官和柳州、抚州知府等职,卒祀乡贤。
曾丰曾丰,字幼度,号樽斋。乐安牛田镇流坑板桥人。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进士,初任浦城(福建)县令时,发现真德秀(号西山,理宗时历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年幼聪慧而家境贫寒,无力上学,遂收留馆舍加以培养,终于成名。
曾丰生平好学,博览群书,曾与黄子由共编《豫章乘》,著《三朝内禅颂》献于朝,朝臣称赞其文:“考证千古,可荐清庙。”又著《缘督集》四十卷,真德秀将该书荐入“崇文馆”(皇室掌管图书经籍的学术部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该书“根底深遽,皆有物之言,非虚谈心性者比。”后曾丰先后任朝散大夫、德庆(今属广东省)知府,颇有文名。时值韩侘胄当权于朝,久欲罗致名士壮大势力以压制异己,慕曾丰之名,备厚礼致书招纳,曾丰均拒之不受,并辞职不再为官。
何时何时,字了翁,号见山,乐安鳌溪西坑村人。宋宝祐四年(公元1265年),与文天祥为同年进士。初任庐陵县尉,旋调任江西转运司幕府、临江军(今清江县)司理参军。在临江时,郡狱中竟有人将一斩首后尚能行走里许的死囚塑像奉之为神灵。何时阅卷查明该死囚原是谋杀数条人命的凶手后,遂下令鞭打塑像,并投入江中。郡民无不服其明正。未久,元兵逼近临瑞(今高安),庐陵(今吉安)岌岌可危,何时用“栅下流堤”战术,截阻元兵进路,庐陵赖以保全。调任兴国县令后,又创建“安湖书院”和“先贤祠”,并捐俸购田以助学费,从而端正了当地的学风和民风。文天祥、吴澄先后均著文赞扬其事。
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起兵抗元,何时任安抚司,主管文天祥官府机要。文天祥奉召去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为南宋首都)后,何时仍留江西,先后任吉州、抚州知府,督办抗元所需军饷物资送达平江(今江苏吴县)。后吉州(今吉安)被元兵攻陷,何时暂归乐安待命。
宋益王继位后,文天祥在南剑(今粤赣边境)领导抗元军政,何时闻讯复携兵到兴国增援。天祥任命他为行卿监兼江西提刑,率兵收复崇仁县,但元兵强大,何时奋战不敌。后闻文天祥遇难身亡,悲愤万分!遂改名换姓,削发为僧,自号“坚白道人”,匿隐岭南,以医卜为生,著有《坚白庵记》以见志,死后崇祀乡贤。
董德元董德元,字体仁,乐安牛田镇流坑村人。十六岁取录秀才,二十岁夺乡试魁首,但在京试时却未入榜。后以特奏名补文学。绍兴初年,召试廷对,本可录为进士第一名(状元),但按规定有职位者不可取中状元,遂作为恩赐第一名,即所谓““恩榜状元”。
德元廷考中试后,初任承事郎、镇南军节度判官、秘书省秘书郎、吴益王府教授、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后来为秦桧推举,遂青云直上。调任监察御史,仅数月,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不久兼任崇正殿说书。绍兴二十五年二月兼侍讲,四月转任侍御史,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升尚书,八月拜为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宰相)职权,充大礼使,代表天子祭南郊,封为庐陵开国子爵位,食邑五百户。秦桧病危时,曾召德元与汤思退(均秦桧党羽,主和派,官任参知政事)嘱以后事,并各赠黄金千两。德元虑桧不死,若拒收千金将被疑之不忠,因而纳其所赐;汤思退预料秦桧必死而拒之不受。秦桧死后,朝廷清除秦桧党羽,以德元曾受秦桧千金,而罢其要职,给予资政学士衔,贬谪归乡而终。
吴澄吴澄,字幼清。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生于崇仁县咸口村(建国后,咸口村划归乐安县鳌溪镇)。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末中试乡贡。宋亡后,厌弃功名,隐布水(今乐安湖溪乡)山谷四年,深居简出,潜心著述。学界称之为“草庐”先生。
元贞元年(1295年)吴澄游历至豫章西山,按察司经历郝文迎其至郡学讲学,录其问答达数千言;行省椽元明善自认系饱学之士,但向澄请教《易》、《诗》、《书》、《春秋》等奥义后,倍加钦崇。自言:“与吴先生谈学,如探渊海,愿执弟子之礼。”随后,朝臣力劝任职于翰林院及江西儒学等处,均仅数月即归。元至大元年(1308年)复被召任国子监丞,舟车催促,始至京城。在国子监任教时,以培德为本,因材施教,反复引导。皇庆元年(1312年)升司业;至治元年(1321年)调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至顺元年(1330年)退居乡里后,省县官员均迎请执业;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负笈者达数千余人。
吴澄终生著书立说,至死不懈。著有《孝经章句》,核定《易》、《诗》、《书》、《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命至江南求贤时,促澄至京都,澄以母老婉辞。钜夫将澄所著各书送国子监教习。其后除核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及郭璞《葬书》外,对《易》、《春秋》、《礼记》均编有纂言,力破前人穿凿讹误,条分缕析,精明扼要,自成一家之言。又作《基学》、《学统》两篇,使人知学之本,尤对邵子之学更有心得。元代蔡国公张圭对澄评价极高,认为“翰林学士吴澄,学贯天人,行足师表,书事则笔削之法;代言近《典诰》之文,盖其所造甚深,文学亦其余事”。
至顺四年(1333年)病卒,终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有《吴文正公全集》问世。
何中何中,字太虚,号养正,乐安鳌溪西坑村人。生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自少聪明好学,对古籍经典更多钻研,学问渊博。家藏万卷,均亲手校勘。宋末举进士,曾亲往文水(吉水)将著作请教刘须溪先生,深得器重。广平程钜夫、清河元明善、柳城姚燧、东平王构、同郡吴澄、揭傒斯等学者,对其极为推服。
何中仕途淡薄,居家设馆教授生徒,每日同学生讲论《易》、《诗》、《书》、《春秋》。与吴文正公系表兄弟,常往来商榷经典,然后确定取舍。元至顺二年(1331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为龙兴郡学师及宗濂、东湖两书院宾师。他一生勤于著作,著有《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书问》》一卷、《蓟邱述游录》一卷、《支颐录》二卷、《吴一老叶韵补遗》一卷、《校补六书考》三十二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知非堂外稿》十卷行世。
至顺三年(1332年)春卒于乡,终年68岁,士大夫吊者数百人。崇祀于县乡贤祠。
夏友兰夏友兰,字幼安,乐安牛田镇脑风亭人。事母至孝,闻名乡里。少聪颖,师事草庐先生,躬行实践。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首倡义举,创建鳌溪书院,捐田五百余亩,以赡从学者膳用。当路(地方长官)荐之于朝,三次晋京朝见元仁宗于潜邸(帝旧居)。授将仕郎,会昌州同知,赐书院额,行省设官。卒颁赐专祠于县城,春秋官致祭。
刘成德刘成德,字为行,乐安罗陂乡罗田村人。家境殷实,又急公好义,乡人敬佩。
乐安崇山峻岭,交通梗阻,朝廷漕米,无法运解。宋郡守张孝祥申奏朝廷请准折币。迨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朝廷又拟将宋代所定的乐安以钱折粮的田赋税,改为交粮食漕运上交。县令燮理溥化有心为民请命,但至京城费用甚巨,不堪负担。成德闻讯,毅然独备川资,往返万里之遥,冒死上陈利弊,竞获批准仍沿旧例。文到之日,全县惊喜,众议集资偿还成德,他坚辞不受,其仗义为公行为,深为县民感戴。爰刻石记其事, 廉坊使吴当作序。
何淑何淑,字善伯,号蠖暗,乐安流坑板桥村(今桥西)人。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辛卯科进士,授官湖南武岗县丞。当时,元兵侵扰中原,抗元运动四起,烽火遍地,路途梗阻,未能赴任,居家潜心著述。洪武三年(1370年)江西行省聘主乡试考,第二年召任太子宾客。淑婉言上辞不就。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下令有司访贤求士,召天下通经术、明治道的九位名士进京,淑名列首位。在京不久,以年老多病辞归故里,专心著作。著有《诗传权舆》、《鲁鼓、薛鼓谱》、《蠖暗文集》等书,以文章道德著称。卒祀乡贤祠。
杨贡杨贡,字彦魁,号雪艇,乐安鳌溪老西门外坑口村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登进士第,任石埭(安徽省)县令。后升监察御史。在按治苏、常、镇(均属今江苏省)等地时,正值饥荒严重,贡毅然先行动用军粮数十万石,赈给饥民,活者甚众,然后上疏请罪。迁苏州知府,任内,轻徭役、奏免逃亡户历年欠税;检举都御史蒋琳罪状于朝;惩治郡富豪钱晔不法行为,反被庇护钱晔的都御史崔恭劾为欺骗蒙蔽朝廷,被诬陷免官。给事中冯昱、御史陈选疏贡无罪,朝廷不予受理,民皆呼冤。归时,行装萧条。有《雪艇集》行世。
袁旭袁旭,字廷辅,乐安增田乡南源村人。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由进士任江津(四川)知县,政绩卓著,名闻于朝,少师杨士奇荐升宁国府(今安徽宣城)知府。当地贫苦百姓,苦于历年欠税难还而逃亡。旭首倡捐俸代偿,豪富纷纷响应赞助,一年而债欠尽清。后又清丈田亩,均平徭赋,置义仓,建桥梁,遐迩闻名,上赐“楮币袭衣”。旭平素嫉恶如仇,与御史程富不睦,被构陷卒于狱。郡民嗟叹,宁国府民有“历数吾邦大守贤,江西袁旭是青天”之赞。并立祠祀之。
谢绶谢绶,号樗庵,乐安鳌溪镇西坑村人。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科考中举人,翌年(1454年)登进士第。
绶初授工部主事,治理山东省临清县河防有功,升刑部员外郎中,任内以治狱公正严明著称,升四川省参议。不久,又调升广西副使,适值荔浦地方僮、徭(少数民族)两族之间发生纠纷,势将造成械斗。绶奉命前往桂山岩进行调解。当时有主张杀尽僮、徭两族,而绶力排众议,不杀无辜,使万余僮、徭族民得免于死。事闻于朝,转任陕西省参政。时又值全省旱荒严重。绶到任后,及时给予赈济。并大力兴修水利,分灌农田,从而使陕西地方解除灾危,人称其德。先后任福建按察使及云南左布政,右副都御史。绶因历年来政绩显著,又升工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及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其时,各地经常发生灾异,绶力陈时弊达二十八条,得到朝廷采纳。
死后,封赠太子少保,勒令工部主事徐珙主持墓葬,入祀乡贤祠。
詹崇詹崇,字东鲁,号文峰,乐安县鳌溪人,进士出身。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任江苏松江府司理参军(管理刑法、监狱的官)时,其妻与子皆死于兵乱,但其不以儿女之情耿耿于怀,理政如故。当时有上级派来的监织官在松江府横行勒索,恣意破坏庄稼,百姓不堪其苦,被詹崇弹劾撤免。在一次查办逃税案件时,詹崇采取宽宥政策,报请上级批准,将按照当时法律应判处五百人充军,二千人徙流,改为判处充军三人,徙流十人。江苏百姓均感其德。詹崇在松江府华亭县任知县时,部属向其献“羡余”(田赋火耗在公费开支和私人中饱后的节余款)千百金,他拒不受。松江知府纠查两个属县的贪官将受到惩处,两贪官欲求詹崇从中周旋从宽处理,并贿以千金,亦被其骂而却之,两知县怀恨在心,以重金贿赂朝中权贵,借故将詹崇逮捕下狱。获释后,改任太仆丞而终。著有《文峰集》行世,入祀乡贤祠。
邱王氏邱王氏(名不详),乐安湖坪乡人。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自幼聪慧,通文墨,善针绣。幼年与邻村罗陂邱景仁两小无猜,感情甚笃,郎才女貌,乡人喻之为“金童玉女”,遂成婚约。
王女年届及笄,父母正为其筹办婚嫁,不料景仁重病后成了佝偻,身躯萎缩高仅两尺,王女与父母均惊骇万分,王氏父母急托媒提出退婚;景仁之父母见儿已成不治之残废,只好同意。王女闻讯,几于痛绝,毅然哀告父母:“女与邱郎情投意合,已定终身,今邱郎突遭意外,儿若毁约,与禽兽何异?儿誓不再嫁。”父母见女儿意志坚决,暂时作罢。随后,某贵室闻王女美而贤,遂托媒求聘,王女之父欣然同意,王女闻讯则悲愤交加,手持匕首至父母前跪告:“女宁为人死,不为兽而活。”父母见女坚贞不移,只好却聘,仍将女过门邱家。成婚后,王女对景仁一往情深,视若未残,登门过槛,亲手扶抱,饮食调理,体贴入微,数十年如一日。翁姑与村人无不敬佩。后生育四男,夫死后,王氏亲自课读,均成名立业。
王氏卒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终年61岁。明参政罗汝芳曾褒题“节顺殊常”并为之传。
詹事讲詹事讲,字明甫,号养贞,乐安鳌溪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生。自幼英伟不凡,聪明果敢,读书过目成诵,戏笔能文。初试县、府、道都名列第一,隆庆庚午科举人,万历丁丑科进士。他事继母至孝,遇病必亲供汤药。
事讲在安徽宣城任知县时,以“回民风、端士习”为己任,政声卓著,后升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离宣城时,士民泣送,并感德建祠留念。他巡视浙江盐政时,采取“惩贪污,绝豪贩”之策,因执法严明,不畏权势,所到之处,境内肃然。
事讲先后督学南京、北京,考核公明,勋绩卓著。解元周应秋,会元汤宾尹,状元朱之藩等皆出其门。当时有凌司马者,仗势侮辱学校诸生,夺庠生财产并殴之致死,有关当局畏而不敢究,惟事讲挺身向上弹劾,使凌得受严处。时人对事讲有“宽明公,勤信敏”之颂,并称他为“名御史”。
事讲因丁忧继母回乡后,在县间提倡建石城徙桥梁等义举,利济乡里甚多。状元朱之藩曾亲临拜谒,并题一联云:“一代批鳞直柱史;两京藻鉴大文宗。”他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终年55岁。著有《养贞集》,祀名宦祠和乡贤祠。
董裕董裕,号扩庵,乐安招携港田村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生,隆庆辛未科进士。先后任广东省东莞知县、河南道与四川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签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在任东莞县令时,正值饥荒严重,人民生活维艰。他及时开仓放粮,并劝导富商捐米31万斤,白银880两,使百万灾民得救。在其任内,治政有方,东莞县境内讼事不繁,盗贼大减,因而被提升为御史,离任东莞时,县民感德立生祠敬祀。
任郧阳(今湖北省属)提督时,楚地(今两湖一带)发生饥荒,饿殍累累,裕奏请拨国库银40万两,粮食20万石给予救济,郧民大感其恩。董裕在执政期间,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在任刑部尚书时,治狱清明,尤以惩处皇族楚宗、秦宗之罪,更得民心。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董裕因体弱多病,辞官归里,同年病卒于乡里,终年61岁,被追封“太子太保”,赐敕葬,祀乡贤。著有《司寇文集》、《奏疏》行世。
詹尔选詹尔选,字思吉,乐安鳌溪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崇祯辛未科进士,先后任太常博士、御史等职。
尔选在御史任内直言敢谏,声振一时。先是对选用官吏不合理的方法指出了弊端,斥责吏部尚书谢升、大学士温体仁等不负责任的态度为“尸素可愧”,继之对大学士钱士升因控武生李琏搜括富户与崇祯意见相左而去职一事深感愤怒,遂上书诤谏,直言指陈:“今天下疑上不少矣,将骄卒惰,尚方不灵,亿万民命,徒供武夫贪冒……”并称:“一切苟且之政,拊心愧恨,实难殚述。”等等,触犯了崇祯,怒召入宫,集各大臣厉声责问,群臣为之惶然,而尔选却理直气壮,毫无惧畏,并进一步指责“加派、搜括、抽扣等弊政均属苟且”。崇祯怒不可遏,欲处之死罪,幸群臣力救得免,削职归里。当时名臣黄道周对之誉为“犯颜敢谏,清裁绝伦”。
崇祯十五年(1642年)有人推举复用尔选未成;福王称帝时,又有荐尔选出任之议,因奸佞掌权,只派外职,为尔选所拒。
尔选隐居乡里期间,大力倡建义仓、修复城垣、改革马政和请免浮税等,深受乡人尊崇。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终年72岁。著有《西台疏草》行世。
詹运章詹运章,字正徽,乐安鳌溪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弱冠取秀才,后选授贡生。
运章62岁时,明王朝覆灭,满清入关统治华夏,屡征运章出仕,虽威胁亦不从,情愿布衣蔬食,遨游于山水之间,并在居宅门首书“正徽”两字,以示遗逸之志。
运章为人伉爽好交游,遇有负才失意,流离不能自振之士,虽千里亦迎来供养之。
运章急公好义,挥金如土。一次,有绿林围城索取银、粮为饷,运章自掏家产万金抚之使去。顺治七年(1650年),有高日洪犯城,知县孟学迁与之战毙命,江西提督刘光弼率兵来讨,日洪逃遁,而刘仍以县城“潜伏草莽”,欲下令“屠城”,县民惶恐万状,运章挺身而出,提带牛酒饷银到军辕劳军,并向提督刘光弼驰书陈述:“不能以一二人犯罪而祸连整个县城,使县民无所归栖,死乱将日益增多,此非王师伐罪吊民之本意。”刘以运章所见甚善,并钦佩其疏财仗义,即撤销“屠城”之举,并下令禁止士卒入城扰民。县民感运章之德,在其居宅正厅悬“德纪全城”匾额留念。
运章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终年85岁。
元良元良,字鸣喜,号耕溟,乐安鳌溪人。善于深思,遇事多欲究其当然与所以然。他热心家乡福利,曾竭力向上级申求轻征本县粮赋,减少马政兵营摊派。崇祯五年(1632年)负责城墙建筑,苦心筹划,任劳任怨,八载如一日,大功告成。
清顺治八年(1651年)获岁贡,曾出任宁都训导。他一生笃志儒学,年登八旬犹孜孜好学,有人讥之“过劳于书”。他答以:“人如鱼,书如水,水所以养鱼,鱼不劳于水,书所以养心,心不劳于书也。”著有《孝经疏义》、《春秋宗旨发微》、《三山存业》十二篇、《史隐草》、《步劳草》各十四卷、《顾提堂诗稿》、《桑绸汇记》等。卒祀乡贤。
袁国栋袁国栋,清代乐安县城东门街人.自幼聪慧好动,常涉足田野,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每归来则逐一模拟,状其形态。入私塾时,一面上学,一面习画。成年累月,勤学苦练,终于练出了一手画画本领。所画花、草、虫、鸟,栩栩如生;山水风景,秀丽清新,颇有乡土气息。
袁国栋22岁应乡试,被破例取为“画秀才”;25岁时应诏赴京考画。乾隆亲自以《古井万丈深》命画题,众考生对题无不搔头敲脑,苦思冥索,颇有难意。多在古井旁画上一捆一捆的长绳,以示井深无比。唯袁国栋的画面是一人两手支撑井圈上,瞪目吐舌,俯首下望,状极惊骇,以示古井之深。乾隆以其立意高超,终被录取第一名,时称“画状元”。
袁国栋所作之画均别具风格,得其画者,如获珙璧。现存其手迹为数极少。本县博物馆珍藏其《隔河两双舟》、《春放汉乐水阁亭》、《日落晚洲舟不归》、《高峰远岸无人声》四幅绢裱山水画,均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郭英寿郭英寿,字瑞林,乐安鳌溪镇上罗坪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清代监生。他弱冠习医,精通推拿正骨医术,是县内闻名的骨科医师。凡折骨、碎骨伤者,经其手术后无不奏效。
永丰县罗炳发其人,不幸被虎攫伤肢体,就地医治不见疗效,已残废十余年。郭英寿闻悉,乃自费前往探诊,经其手术治疗和细心护理,肢体已逐渐恢复机能。不仅不取医药费用,且怜其贫困,又贷资给以经营生意,以维生活,患者感激不尽。嘉庆十八年(1813年)病逝于家,享年53岁。知县石宜荞赠“存心济物”,县教谕曹履泰以“积善救生”等匾额以表彰其医术、医德。 朱秉智朱秉智,清代南昌人,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任本县守营把总。
是年,乐安遭大旱,县民请求开义仓粜粮赈饥,县令米锦不许,引起饥民哗闹县堂。县令忿而惧,遂自毁公堂,匿迹后室,并唆使其子及幕僚合谋,以“民变县令殉职”向上谎报。中丞(巡抚)托某闻报,旋即起兵来县,总镇刘某请督兵先行,县民闻讯纷纷欲逃。朱把总则力劝县民“切勿慌乱逃跑,否则,更生疑惑”。于是县民耕耘如旧,各安其业。
刘总镇兵至县境,见民耕于田野,商贾经营于市,始令军士不得妄动扰民。当总镇率兵至县城时,县民遵照朱把总嘱咐,焚香结彩迎接,总镇惊曰:“民情如此,何言反也。”其时县令米锦亦来谒总镇,刘怒斥之:“据报汝已死,何尚活耶?”此时,托巡抚仍欲重惩饥民,经朱把总力争得免,但朱因此却触怒巡抚,被定“蛊民罪”判以极刑。当朱秉智被绑赴刑场时,县民号哭相随。后经总镇力救始免于死,改解丰城县徒囚三年。
县民深感朱把总“舍己护民,甘当冤屈”之德。清举人游宏撰《把总朱公逸事》;民间广传《打米乌龟》等鱼鼓词赞扬其事。
龚滨七龚滨七,清乾隆时龚坊乡义门村人。做豆腐为业,为人勤劳忠厚。有一子在抚州某茶店做佣工。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间,有崇仁县商人吕秀泰者,乘土轮车去抚州时,提带包袱内有纹银一百五十两、银元一百二十元、钱票一百九十千文。不慎失落途中,被滨七父子由抚州返家途中拾得,拆开见有崇仁县商号图记。龚父子两人,飞快赶至该店,交还原物时,该失主正追上车夫争吵不休,车夫受屈,意欲投水自杀。幸崇仁商号店工赶来告知原委,吕秀泰喜而奔归,愿以失物一半酬谢,滨七以秀泰小看自己,坚谢不收分文而归。
陈洪勋、何文芬陈洪勋,字黼堂,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乐安东川人;何文芬,字照三,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一1850年)乐安县城西坑人。两人均敦行好义,热心地方公益。不仅捐资助学,而且每逢荒年,出粮赈救饥民。
洪勋除独立修造八都黄郑桥方便行旅和捐送年可收租八百石田庄一所,供文武生员赶考川资外,又捐资重建鳌溪书院及维修“明伦堂”。清廷曾建坊表彰其善行。
文芬,先是捐资建造省城试馆,道光初又独力创建安浦书院,为全县学子肄业场所,并捐田租二千余石,以助师生膳食费用。其子尔泰为解决考生赴考费用复捐田租八百石,父子行善,人颂其德。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易耕梅易耕梅,号致和,乐安航桥村人。生于1891年,卒于1918年,终年29岁。历任师参谋长、县知事。耕梅自小勤奋好学,13岁时就读私塾,后进城就读,从而得以广览进步书籍,向往戊戌变法革新主张。他在社会交往中与守旧人士争论变法和新学时,能言善辩,学界名士无不称奇。县令汪都良为其文深学富所崇,破格任其为高等小学校长,时仅18岁的易耕梅,自认学疏才浅,难以胜任,遂辞谢不就。继而发奋攻读,后考取抚州师范,临行时,汪都良赠诗一首:“燕雀为伍不予栖,用武非地宜高飞,高翔展羽破险阻,冲破黑暗迎朝晖。” 耕梅在抚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于1909年夏筹资会同张田民、康作群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在此期间,耳聆面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0年秋接母亲去世噩耗,请假离校,渡海回国。治丧就绪后,他便加入粤军陈炯明部,未几,任师参谋长。辛亥武昌起义成功,他又奉命活动于九江、南京一带,后又转战于粤闽之间。民国7年(公元1918年)进驻龙岩、漳州及闽西南各地。因在一次战斗中身受重伤,奉命就地养伤。伤稍愈,被任武平县知事。在其任职期间,兴利除弊,颇具政声。由于操劳过度,战伤恶化,吐血不止,曾就医汕头福音医院,历时三月,医治无效而逝世。
易道明易道明,号清修,乐安航桥草坑人,生于1904年,卒于1927年,时年24岁。9岁启蒙读私塾,16岁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19岁考入抚州第三师范讲习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对其影响颇深,自后刻苦研读进步书刊,思想获得解放。1923年毕业后,在家乡草坑自办小学一所,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1926年,道明入武汉农民讲习所学习,在学习期间,认真追求真理,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并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本县早期中共党员之一。同年8月回县,传播革命真理,宣扬反帝反封思想,9月组成“军事招待所”专事招待过往北阀大军,并组织劳苦工农积极支援北阀战争。11月间他又同张书锡、何德辉等同志,举办“乐安农民讲习所”,发动和领导了乐安民国史上著名的打倒贪官吴定邦,驱逐污吏钟志博的群众斗争。12月奉命改组国民党右派把持的乐安县党部,从而使本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夕,他敏感到形势的恶化,即把党内的一切重要文件和书刊全部焚毁,严加保密。同年6月间,国民党右派势力十分嚣张,白色恐怖笼罩县境时,党的活动暂作隐蔽,人员亦同时转移。这时,他临危不惧,坚决要求党组织,让他坚持斗争,就地进行秘密活动。10月,被暗杀于乐安县城内。
张书锡张书锡,乐安南村人,生于1903年,卒于1927年,时年25岁。书锡自幼丧失双亲,靠叔父抚养成人。在县立高等小学就读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确立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理想,毕业后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随军北阀,在军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因在攻克南昌战役中负伤,党组织指派他回县进行革命活动。当时乐安处于豪绅争权、流匪窜扰的混乱状态,书锡目睹此状,甚为气愤,首先在家乡南村,以““保乡抗匪”为宗旨,发动组织群众,把盘踞在南村、前团一带抢劫杀人的股匪击溃。同年11月在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支持下,改组了国民党右派所把持的国共合作后的乐安县党部。书锡在任县党部常务委员时,开办了“乐安农民讲习所”。12月以“农民讲习所”的学员为骨干,发动了反贪污斗争;把为非作歹的知事吴定邦、警佐钟志博驱逐出境,此举大快人心,深受大众拥戴。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6月,本县西北区豪绅黄继安、刘南垣等纠集流氓恶棍数百人,携带鸟枪土炮,进入县城包围国民党县党部,攫取了领导权,解散农民讲习所,实行清党清乡,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根据党的工作需要,保存实力,书锡转移到南昌、河口一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后被敌人侦悉,伪造家信诱骗其回县,刚进家门当即被捕,后解往省监狱,受酷刑后,光荣牺牲。
谭伦明谭伦明,号叙常,本县招携镇谭家村人。生于1903年,病逝于1928年,时年26岁。伦明幼时在村里就读私塾,17岁时就读于县城高等小学,19岁时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攻读。在校学习期间,经常与党地下组织的同志接触,学习革命理论,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派回乐安搞党务工作。
1926年冬,上级党组织派钟赤心来到乐安指导开展革命群众运动,改组了国民党右派专权的县党部,张书锡(共产党员)被任为常务委员、伦明亦被选为执监委员。这时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县党部内占有优势。1927年4月下旬,黄继安,康良民、刘南垣等乘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反共高潮,纠集流氓地痞,进城攻打县党部,致使革命组织遭到破坏,共产党人被迫隐蔽。谭伦明回到招携后,以教学为名,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28年2月,中共赣西特委派袁振亚(又名佐龙,化名于访文)来招携与谭伦明联系,就开展党务活动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根据部署在学校开设夜校班,吸收穷苦青年农民及手工业者参加夜校学习,通过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学员的思想觉悟有明显提高,要求入党者有20人。当袁振亚第二次来招携时,批准了积极分子雷济民等8人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并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谭伦明任组长。为了开拓苏区,伦明积劳成疾,1928年病逝于招携。
曾友颜曾友颜,号景渊,本县增田带陂村人。生于1908年,16岁时入第三师范就读,与进步同学为友,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26年中共赣东特派员钟赤心来抚州开辟革命工作,在第三师范发展党员时,曾友颜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毕业后,回家进行革命活动,与张书锡、易道明等人创办“乐安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2月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张禅林合作改组了被国民党右派窃据的乐安县党部并被选为常务委员。1929年“乐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招携成立时,友颜被选为委员。此后,经常深入到游击区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11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误杀,终年22岁。
张英张英,号伟卿,乐安大金竹人。生于1906年,卒于1931年。
张英曾就读于本县罗宿小学、第三师范讲习所,1925年毕业回家教书。在任教员时与进步人士交往密切。他在当地开办农民夜校班,吸收贫苦农民参加学习,灌输革命道理、1928年3月经共产党员聂克中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他又介绍了张昌苞等入党,成立了党支部,他被选为党支部书记。8月,支部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命其着手建立秘密武装,以便于开拓红色革命根据地。张英等人以保卫地方治安为名,筹集经费购枪8支,为进一步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作好了充分准备。为了夺取武装,张英又进入罗宿小学任教员,利用该校校长丁佐才为掩护,经常与共产党员谭伦明、廖丕文等研究行动计划。经过精心筹划,张英打入国民党乐安县靖卫大队任分队长,秘密串连贫苦出身的士兵,处决了大队长李德贵。他又于1927年10月2日率领靖卫大队110多名士兵,携带80多支枪,开赴招携起义,为开创乐安的地方革命武装奠定了基础。
1929年10月中旬,乐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张英任副主席兼土地部长。同年12月成立乐安游击大队,他又任大队长。他率领这支队伍,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展,打垮了地方反动武装守望队,有力地打击了县靖卫队的嚣张气焰,使其龟缩县城,不敢侵扰苏区。
1930年1月25日,乐安游击大队在张英的率领下,协助主力红军两度攻克乐安城;同年6月,会合宁都、永丰两县游击队,打垮了进犯苏区的反动地主武装“红枪会”,使这支队伍受到了战火考验,坚强无比。为了充实和增强中央红军实力,乐安游击队与永丰、宁都、南丰的游击队合编为红军新四团(后改为十二军)。此时,张英又奉命回县,再度组建地方武装,7月,他以竹溪区游击队为基础,又抽调了其他各区赤卫队员,组成有160余人的乐安独立营,首战告捷,歼灭了万崇地方武装“红枪会”,击毙首领邱高云。独立营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许多贫苦工农踊跃参军。8月,独立营士兵发展到400多名,有枪160余支,后扩充为乐安独立团,张英任团长。
正当乐安苏区革命武装得到迅速发展之际,出现了惨痛的“乐安事件”,乐安苏区的许多革命干部、群众,无辜惨遭杀害。张英也被李勇资、金兰英诱捕,监禁在大金竹港背园的祠堂里,监禁期间,遭受严刑拷打,在即将被杀害前夕,幸被廖丕文率部营救出险,但因受严刑后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吐血身亡。
廖丕文廖丕文,名智宿,乐安大金竹乡小金竹村人。生于1905年,卒于1931年,时年26岁。他从罗宿小学毕业后,在金竹小学任教。1927年,永丰党组织派吴鲁观来金竹开辟工作,廖丕文与张英等人在吴的启发下,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并接受吴所布置的任务,在大金竹开办农民夜校。1928年3月经聂克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入党的还有张英等四人,成立大金竹党小组时,廖丕文被选为党小组长。同年12月,他和张英去招携与红二团联系,研究如何秘密建立武装,策反“国民党乐安县靖卫大队”计划。经慎密策划后,他和张英筹款买了枪支,成立了“大金竹团练局”。他和张英率领众人打入“靖卫大队”,伺机策反起义。
1929年10月,他见时机成熟,毅然率领“国民党乐安县靖卫大队”的士兵,在南岭马家瑕起义,奔向革命。这支队伍编为乐安游击大队。后奉命编为乐安独立团。他被任团参谋长。1930年8月,选为乐安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军事部长。
1930年冬至1931年春,混进红十二军赣东办事处的异已分子李勇资、金兰英等,以肃反为名,大肆捕捉苏区优秀共产党员和苏区干部张英等100余人,关禁在大金竹港背园祠堂里,阴谋杀害,廖丕文闻讯,当夜兼程营救难友出险。后不久,率领队伍开赴宁都时,又遭李、金暗算,被捕入狱、于1931年被杀害在永丰上溪乡草鞋沟。
张方说张方说,本县大金竹雷打石村人。生于1905年,卒于1934年,时年29岁。张方说从小就失去父母,靠帮工放牛糊口。1927年入金竹小学农民夜校学习,对“谁养活谁,穷人为什么穷”的道理有所理解,随着革命思想的影响,追求真理,立志革命的信念日益增强。1928年3月,共产党员聂克中介绍他和张英等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金竹党小组。不久,张昌苞、张继皮等三人又被吸收入党,此时,党组织决定成立大金竹党支部(乐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他在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协助张英策反国民党乐安靖卫大队起义,获得成功。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路过大金竹时,在上屋村接见了他和张英等人。此后,他和张英积极从事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多次打败了永丰南坑民团的侵扰,保卫了苏区生产和革命斗争的顺利进行。
1930年6月,乐安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招携坪头召开,他被选为乐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任职期间,他积极领导苏区人民扩军支前,为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作出了贡献。1931年,“乐安事件”后,调任乐安独立团政治委员,时值敌人正在发动第二次“围剿”,4月间,国民党26路军第27师高树勋部进攻苏区,他率领独立团及地方武装部队,在增田、望仙、南岭一带沿途阻击,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配合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同年6月,率部200余人攻克乐安城。
1933年1月28日,在乐安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又被选为乐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同年11月28日,被诬以“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执行者”、“江西的罗明路线分子”罪名,受到“批判”,并被撤销县苏维埃主席职务。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党组织指派他率领留下的部分地方武装部队,坚持敌后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在一次与敌人接火时,被阻截在宁(都)、乐(安)、宜(黄)三县交界处,因粮尽弹绝于梨树岭被捕,解至九江“感化院”监狱,因叛徒告密,被杀害于监狱。
谢唯俊谢唯俊,1908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南未阳河畔肥田乡,卒于1935年,时年27岁。
1926年蒸湘中学毕业后,入湖南政治讲习班学习,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在耒阳一带从事工农运动。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湖南。谢唯俊率部参加朱德所领导的部队,开往井冈山与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编为红四军,初,在前敌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1929年夏,调任红军一纵连及营党代表、政治部主任。1930年夏,调任赣东特委书记,后调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和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1931年秋,绕道千里回师赣南,不久又调任永丰中心县委书记,1932年2月,二分区在乐安招携成立,调任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五师师长。1932年12月23日,他率领乐、宜、崇三县独立团和独立第五师2000余人,一举攻占崇仁县城,迫使守城之国民党“保安团”溃逃抚州。1933年1月8日所部再克崇仁县城,致使国民党军第九十师吴奇伟部仓促赴援,打乱了敌方的军事部署,为粉碎国民党军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奠定了基础。同年2月26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二、五十九两师分两路由乐安向宜黄进发,揭开了第四次反“围剿”决战序幕。二分区遵照红军总司令部命令,就地监视并迷惑和牵制敌人,抢占有利地形,待机歼敌,协同红军作战,功勋卓著,受到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的表扬;江西军区授予奖旗一面,朱德高度评价:“游击队、独立师、独立团和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有相当成绩。”载于《黄陂、东陂两次战役伟大胜利和经验教训》。
谢唯俊善于和“左”的错误路线作斗争。早在1929年,中央“二月来信”时就抵制过“左”倾路线对毛泽东的错误意见。1933年又坚决抵制过中央在召开江西全省党的三个月工作会议总结时,开展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面对“左”倾领导的打击,他毫不屈服,与色泽东一道跟“左”倾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决执行毛泽东所制定的正确路线。
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谢唯俊又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年底调任他为三边特委书记,在率部向保安县进军剿匪时,途中与匪遭遇,在与匪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张田民张田民,原名天民,号佐周,字炳生,乐安大金竹村人。生于1891年,卒于1937年,终年47岁。
张田民在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于1909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攻读社会经济学。在日本期间,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同盟会。学成回国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广东大本营、《中山日报》、粤汉铁路局任职,又曾随军东征福建,先后任蒲田县长、泉州市长。革命受挫后退回广东,任《中山日报》主笔。
1920年回江西,在南昌创办“一平印刷所”,编印《大江报》及《黎明》等报刊,并承印《新江西》等进步书刊。鼓吹新文化和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同时与赵醒农、方志敏、黄道、袁雪冰等共产党人组织的“改造社”来往密切。为了资助革命所需经费,他冒险多印军阀政府发行的金库券,兑出现金。一部分给其弟禅林作赴苏留学川资;一部分资助方志敏等开设的“南昌文化书社”。1922年5月,《大江报》刊登了改造社主编的“五一”劳动节特刊,文内追悼被湖南军阀杀害的劳工领袖,严厉谴责军阀暴行。因而江西军阀政府视《大江报》为洪水猛兽,以“煽动劳工、鼓吹共产主义”的罪名,查封一平印刷所,通缉张田民。他闻风回家,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号召家乡群众禁烟(鸦片烟)、剪发、放脚、废债,带头在港背园祠堂前焚毁债券。随后又赴广东随第三次北伐军进驻南昌,任新建等县军管行政与文化新闻等领导工作及景德镇市、河口市市长。不久将“一平印刷所”迁往南京,更名为“东南印刷厂”,继续出版进步书刊。尔后历任江西建设厅、民政厅、湖北随县专署、湖南新乡专署、湖北宜昌专署及江西宁都专署等处秘书长。1937年任命为宁都县长,因病未及赴任,不久病逝于丰城县。
丁钱辉丁钱辉,乐安县牛田莲河村人,1914年生,卒于1940年,终年26岁。
1930年牛田、流坑等地先后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丁钱辉参加了少年先锋队,工作积极,在学习革命理论中提高了政治觉悟,不久,参加了红三军团,当战士时,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因作战勇敢,二年后提升为连级干部。1934年10月随队出发长征,到达延安后,先后任延安边区医院协理员,八路军延安第二兵站医院政委。1940年6月下旬,奉中央军委之命化名郜明徵,率领卫生学校第十三期毕业生6人与爱人曾淑群前往新四军军部工作,7月12日,途经安徽太和县原墙集时被国民党政府拘捕,扣押于县政府拘留所。丁钱辉通过秘密关系三次去信向军部报告被捕情况,军部派员向该县查询交涉,太和县国民党政府矢口否认,怕事情败露,于7月19日晚秘密杀害于通往亳州之公路南端。除二女尸当天掩埋外,其余6男尸暴露道上,制造了震惊全国的“7·19”惨案。当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曾致电国民党国防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严惩肇事祸首,《新中华》报曾披露此案真相。
游家禄游家禄,别名靠师傅,乐安县鳌溪镇人,著名厨师。1886年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因家贫无力上学,靠打零工为生。20岁时,从师学做“厨官”(烹调),不久,因勤劳钻研学到师傅一手烹调“诀窍”,烧、烤、煎、蒸、炖及拌氽的技术无不精通,更长于“刀功”和“火候”;切片薄如纸,切丝细如发,清炖鸡鸭、汤面不浮油珠,状似白水,而其味却清香可口。所作菜肴,色、香、味、形俱佳。烹技超群,远近闻名。他一生为人忠直不阿。1941年病逝,时年55岁。
王兆麟王兆麟,号梦徵。本县湖坪东山村人,生于1897年,殁于1949年,终年53岁。
兆麟于1918年毕业于高等小学后,流浪到广东,投入北阀军,先后任班长,排长。进入广西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提为炮兵营长。 192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安地方反共武装“靖卫团”被共产党员张英等策反成功后,于1930年派回乐安重组武装,任靖卫大队长。王兆麟就任后,率部骚扰苏区,捕杀苏区干部和群众,一次在牛田乡的谢家、麻坑一带,焚烧民房数十间。抗日战争初期,被调到第九战区任担架团长。在此任期内,临阵逃脱离开队伍。此后又投靠江西军管区副司令李思溯帐下,被任壮训第10团团长;1940年壮训团被撤销后,回到乐安。为了在地方上造就势力,纠集当地流氓,抢劫县自卫队枪支。从此,他不仅操纵了乐安的部分县政权和地方武装,而且还利用其心腹拉帮结派,组成“力行社”,又收容了流氓兵痞,组织“华山会”、“关帝会”和极力发展青帮组织,为其充当打手。
1945年,乐安选举参议长时,王与黄继安互相争夺参议长职位,但惧黄的势力雄厚,恐难当选,便采取以武力对选举人进行威胁、绑架、关押等卑鄙手段,严密监视代表投票,结果王兆麟被当选为乐安“参议长”。
王兆麟当选参议长后,又与县长勾结,鱼肉乡民。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县境后,他仍然执迷不悟,指使国民兵团和二个保警中队,撤至招携、湖坪一带与解放军顽抗到底。由于解放军强大攻势所迫,隐蔽到离湖坪五华里的元内村刘福祥家。为苏区老干部刘辉汉所侦悉,至永丰藤田带领解放军剿匪部队前去包围,当其被围困时,仍不缴枪投降,并向解放军剿匪部队开枪,夺门逃窜,在解放军自卫还击下,中弹毙命。
第三节当代人物潘国屏潘国屏,号峰名,乐安县南村乡潘东坑村人。生于1898年,卒于1951年,终年53岁。
1926年,因故气愤离家至广东,经人介绍参加革命军。同年5月被选送进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受训,翌年11月加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结业后又赴日本进入陆军步兵学校和陆军自动车学校学习,并在日本陆军第25联队见习。于1933年9月返国,同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交通兵第一团汽车大队长。1936年10月调任交辎兵学校任主任教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调任陆军第135旅少将旅长,由四川开入山东,与日军作战。1939年12月,任第113师师长。1942年9月又代理第51军军长,部队据守山东省日照、雨水、菊昌及昌东等敌后山区进行游击战,在二次台儿庄决战中,曾与日军浴血奋战,在菊昌的一次战斗中,身受重伤,伤愈后随军继续开展游击战。不久被委派任第五战区(郑州)指挥所政治部副主任。1945年12月,被编遣返乡。
1948年出任青训队大队长,1949年调任永丰县县长。解放前夕他率永丰县政府工作人员撤退藤田沙溪、龙岗及君埠等地与我军顽抗,被人民解放军击溃后始将工作人员遣散,亲自携美式卡宾枪4支,手枪1支向乐安县人民政府投诚。
1951年,由于“镇反”运动的扩大化,被错误镇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予平反昭雪,宣布无罪,改按起义投诚人员对待,补发投诚证书。
詹国福詹国福,字接发,乐安县鳌溪人。生于1923年,殁于1952年,终年30岁。
国福小学毕业后,进入南城乡村师范师资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任桥背小学及增田、芜头、鹏洲、戴坊等小学教员。1952年6月20日,暴雨倾泻,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他护送学生安全返家后,积极发动群众投入防洪抢险战斗,在完成防洪任务返回村时,因水淹没道路,国福带领群众,首先涉水探路,不幸牺牲。
省文教厅、抚州专署及县教育部门,纷纷发来唁电和慰问信,并派代表在鳌溪召开追悼会表示悼念。对其家属给予烈属待遇。
袁祥盛袁祥盛,行均四,别名六生,乐安县增田乡寨头人。1884年生,1960年卒,时年77岁。袁祥盛读书不多,弱冠随父习雕刻技艺,天资聪敏,又肯刻苦钻研,技艺造诣甚深,所雕偶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闻名省内外。他所雕各种文武塑像达百余种,高者2、3米以上,小者仅10多厘米,他雕的飞禽走兽,造形美观,形象逼真。此外对油漆粉画,亦负盛名,制品光滑如镜,亮彩透明,人多视为珍品。
游家福游家福,字开元,号德卿,乐安县整溪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史颇有造诣。年方弱冠,适值废科举兴学校,其即舍经史而习新学,考入抚州师范就读。民国5年(1916年)毕业后,先后任本县区、乡中心小学、县立初级中学、县立简易师范的教师、教导主任及校长等职。是本县中学筹办人之一。
家福教学极认真,上课必写教案,批改作业认真又及时,数十年如一日。在办学上强调培养学生品学兼优,杜绝社会赌风向学校侵蚀,严禁学生吸烟;同时每天早晨坚持带领学生早操,开展课外文体活动。
他的家址离校不远,但他一贯在校住宿,不怕严寒霜冻,不论当校长或老师,每天都于深夜到学生宿舍查铺,为学生盖被,极为关心学生健康状况。
1952年,家福年近花甲,任省文史馆馆员,从事文史编撰工作,经常不辞劳苦下乡调查研究和核实资料。
1960年6月,因高血压中风病逝,终年64岁。
詹家珍詹家珍,字宝豪,号抱浩,鳌溪镇人。生于公元1904年,卒于1963年,享年60岁。是一位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詹家珍出生于一个店员家庭,襁褓失父,家境清贫。小学毕业后,受雇于南昌游泰顺商号为店员,业余刻苦攻读,考入南昌师范苦读六载,因成绩优良,毕业后任南昌棉花市小学教员。1938年日军侵陷南昌时流亡至泰和,失业数月之后,任国民党江西保安三团党部总干事。一年后调任国民党乐安县党部秘书兼代书记长职务。因不愿做党务工作,到职仅三个月就辞职仍执教鞭,先后任乐安县立中学、简易师范教员,同时当选为候补省参议员(1948年转正),1946年复回南昌市任第五区中心小学教员及南昌市第八中学教员以迄于终。
詹家珍在毕生教学生涯中,对学生谆谆善诱,爱如子女。1943年在乐安中学任教时,有一学生突患脑膜炎,詹家珍亲自赶到县卫生院请来医生诊治,其他师生均怕传染纷纷散学回家,仪他一人守候照顾,其爱人来校催促回家吃饭并劝速即离开免受传染,他正颜拒绝说:“学生的家长未来之前,我怎忍心离开?自己子女患了这种病,你会怕传染吗?”直等到很晚学生家长到来才回家。后在南昌市第五区中心小学任教时,又一学生被铅球击伤头部,生命垂危,他闻讯赶来施行人工呼吸急救获苏,旋送医院救治脱险。学生家长感激涕零,全校师生钦敬。更因他一贯教学成绩显著,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教师称号。
詹家珍不仅在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贡献,其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品质亦堪称颂。1942年在乐安工作期间,为倡导各界捐献财力物力支援抗战,带头捐献自己三个月的薪金;拒绝县长为拉拢他而给予二个月兼职工资,全部捐赠给民众教育馆作为兴办业余剧团活动经费;秉公查核救济难胞的粮米菜金,使千名流亡来县的南昌难胞得到合理的救济,深得县间各界人士赞佩。
黄火星黄火星,乐安县龚坊炉下村人,生于1909年。1930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一直从事武装斗争,转战南北。历任我军团长、团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委、司令员和军政治委员等职,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建国后,曾任我军第一任军事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44年曾荣获“华东模范党员”的光荣称号,并获银质奖章。
在战争的年代里,他总是征衣裹身,身先士卒,奋勇战斗,被称为“猛子政委”;在渡江前夕,任二十五军政委,因智渡长江而取胜,又被誉为“智勇双全”的政委;在担任检察工作时,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的精神,更令人钦佩。
在生活上,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育子女更为严格,孩子们的衣着,总是补钉重叠,不让孩子产生脱离群众的优越感。勤俭是他的传家宝,针线包随身带。1959年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与群众一道欢庆国庆,在检阅即将开始的时候,一位将军的衣服钮扣掉了,正当为难时,他掏出针线包,穿针引线为其钉扣,“针线包上天安门”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火星和一大批老干部一样,遭到迫害,被赶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因积劳成疾,1970年回北京治疗无效,于1971年4月逝世,终年62岁。
周恩来总理得知黄火星逝世,悲愤万分,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黄火星同志一贯忠于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李金才李金才,乐安县南村上南村人,1914年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192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司令员、政委等职。
他入伍后,经受战斗中的考验和经历了“五次反围剿”的战争锻炼,虽头部曾受重伤,弹片尚未取出,他却能忍住痛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道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东北、华北各战场,屡立战功。曾先后荣获三次军功勋章和多枚纪念章。1973年12月22日,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60岁。
刘辉汉刘辉汉,原名刘风茂,乐安县湖坪贺立村人,生于公元1909年,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北上抗日时,被冲散失去联系,于1950年8月重新入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乐安苏区革命斗争领导人之一。历任村农民协会委员、赤卫队中队长、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裁判部长、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建国后,曾任县人民政府科员、正副区长、区委书记、副县长等职。
1934年冬,国民党军以强大火力“围剿”乐安苏区,刘辉汉在突围被冲散时与党失去联系。他被迫改姓换名,隐居于乐(安)永(丰)宁(都)边沿山区,秘密进行革命斗争活动。十五年的危难,没有动摇他对党的坚强信念。解放前夕,他挺身而出与解放大军联系,并担任向导,在剿匪中英勇顽强,带领解放军击毙国民党乐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王兆麟。
建国后,刘辉汉虽然身居要职,但革命传统仍未遗忘,艰苦勤俭的革命本色并未衰退。在任区长、区委书记、副县长职务期间,不论从生活上、言行上均严格要求自己。他的一个孩子在湖坪贺立大队当会计,因道德败坏,乱搞两性关系,村人因其父系副县长,敢怒而不敢言,此事被刘辉汉知道后,立即将其子依法逮捕判刑。刑满释放后,村人求刘辉汉给其子安排工作,刘认为不妥,将儿子放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同时,他经常到境内中小学给少年儿童说传统,讲故事,为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多次请人代笔撰写革命回忆录和革命故事,《红孩子智擒顽敌》、《一支套筒枪》等,为少年儿童所喜读。他生活艰苦朴素,深入群众,乐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把积蓄的钱,救济贫苦农民;将宽敞的住房,让给住房困难的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诬为“叛徒” 关进集训队,折磨成了神经病患者。党和政府对他十分关心,将他送到清江疗养院疗养。1978年11月医治无效,病逝于清江疗养院,终年70岁。
詹絜吾詹絜吾,字锡簪,号洁悟。清光绪25年(1899年),出生于乐安鳌溪书香之家。民国乙卯(191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因而被留校执教。约两年,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后复攻读于江西法政专门学校。不久,受聘于省城棉花市小学任教,未几升任校长,办学成绩斐然,荣膺“教育模范”称号。
絜吾青年时代,虔信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树反帝反封旗帜于章门,合诸志士编辑发行《大江报》、《黎明》进步报刊;民国丁卵(1927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干事,并提升该部总干事、科长等职。民国庚午(1930年),絜吾出任河南民国日报社社长。民国丁丑(1937年),任黔、湘、赣、鄂四省党务视察专员;民国甲申(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之际,絜吾向中宣部建议获准在本省上高、新淦、宜黄、乐安四县分设中宣部直属简报社。抗战胜利还都后,絜吾任行政院新闻总署第一处处长。
民国丙戌(1946年),全邑举行普选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絜吾以全票当选。
1949年大陆解放,随国民政府迁移台湾,先后任教育部人事处处长,铨叙部顾问,其间为旅台乡人解除困难,深受爱戴。
1978年,病逝于台北寓所,享年八旬,耗闻传来,乡人遥相祭唁。
詹世泰詹世泰,号阶平,乐安县鏊溪人,民革成员,生于1907年,卒于1982年,终年75岁。
1929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八中学高中理科,翌年进入武昌私立文华大学数学函授班学习。曾先后任乐安、黎川、南丰等县科员、秘书和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科员、科长、秘书以及驻北平办事处副处长等职。建国后,参加工作,先后在西南卫生部门的疗养院及医药学校担任事务员、政工干事、总务股长、副主任、主任等职。
解放初,他在参加贵州省独山县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工作中被评为二等模范;在第二疗养院工作时曾两次被评为二等模范。
詹国贤詹国贤,字文俊,号宝卿。民国2年(1913年)出生于手工业者之家。14岁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因家境清贫,经人推荐至樟树镇“公义生”纸行学徒。由于他为人忠厚,工作勤奋,学习珠算和簿记的成绩甚为优异,深得老板信任,提前半年结束学徒期限,升为正式店员,负责帐簿业务。他虽身在商场,但工余仍刻苦学习古诗文,对古体诗词有深厚的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念及家中老母弱妻乏人照料,遂辞职返乡。后为生计,历任县《抗敌三日刊》缮写员及县政府中级职员等职。
建国后,1960年乐安编修《乐安人民革命斗争史》,他被吸收为编写员,历时三载,工作极为认真,颇具成绩。1981年县委编史修志办公室又聘请他任编辑。宝卿深受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所鼓舞,决心为编修《乐安县志》发挥余热。他虽年逾古稀,但五年如一日,不请假,不缺勤,不迟到,不早退,兢兢业业,克尽厥职。县志办公室编写《乐安民国史》时,他积极、认真、详细地回忆和提供了乐安民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填补了《乐安县志》民国时期一部分资料的空白。除完成分配的任务外,还做了大量任务外的工作。首先是接替詹准平译完清同治十年版《乐安县志》,逐字逐句查阅大量工具书,一丝不苟地力求译准译好;他帮助刻写的钢版蜡纸,字迹清楚,很少讹错。
尤其可贵的是,他长期患有目疾,上班时每隔一小时需喷滴眼药水,否则双目难以看清字迹。1985年冬,他又患鼻癌,办公室领导劝他住院治疗,他坚持不休息,也不住院。仍按时上班,并以“坚持四化输微力,不让残年付水流”的诗句向领导表示他修志到底的决心。最后经多次动员仍要求在家为志稿抄写,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前往看望他的同志询及他抄写的志稿有无讹错。其“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精神实令人敬佩。
由于医治无效,不久病逝,终年74岁。
第二章人物表本章设四节。第一节历代县籍职官学位表,收入自宋代至民国期间的县籍职官学位人物519人;第二节先进人物表,收入1985年底以前本县各部门经省以上批准的先进人物72人;第三节县籍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表,收入1985年底以前经省级批准授予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34人;第四节县籍团、县级以上干部表,收入1985年底以前,任团、县级以上的县籍干部42人。
表8—1 第一节历代县籍职官学位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第二节乐安县先进人物表表8—2 (1985年底统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第三节县籍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一览表表8—3 (根据1985年底填表统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第四节县、团级以上干部一览表表8—4 (按姓氏笔画为序)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以上系1985年底统计。
第三章革命烈士英名录乐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县人民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为了歌颂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特辟《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了2237名烈士的英勇事迹,用以激励全县人民世世代代“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振兴乐安,建设家乡,继往开来,再立新功。
革命烈士英名录表8—5 金竹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坪溪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招携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袁)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望仙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南村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万崇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罗陂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湖坪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谷岗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牛田镇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增田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石陂乡 (续上表) 潭港乡鹏洲乡 (续上表) 戴坊镇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龚坊乡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鳌溪镇 (续上表) 航桥乡湖溪乡湖溪乡山砀乡山砀乡补遗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