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苏区车失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30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苏区车失闻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1
摘要: 1931年春,只有200多支枪的乐安独立团,奉令配合主力红军去吉安东固攻打敌军公秉藩师,行至永丰县境内的桥头岗就与敌人一个正规团遭遇了。增援之敌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部队坚持到黄昏以后,敌营在四周点起了火把,双方暂时压住阵脚。本来独立团可以从悬岩峭壁处趁天黑突围。但是团政委张方说同志认为:如果部队突出去了,敌人也就跑了,不如暂时吸引住敌人以待我军大部队赶来“包饺子”。随即……
关键词: 传说 轶闻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一、穿山甲夜送无字天书 1931年春,只有200多支枪的乐安独立团,奉令配合主力红军去吉安东固攻打敌军公秉藩师,行至永丰县境内的桥头岗就与敌人一个正规团遭遇了。增援之敌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部队坚持到黄昏以后,敌营在四周点起了火把,双方暂时压住阵脚。本来独立团可以从悬岩峭壁处趁天黑突围。但是团政委张方说同志认为:如果部队突出去了,敌人也就跑了,不如暂时吸引住敌人以待我军大部队赶来“包饺子”。随即决定派人去向毛委员和总部火速告急。
  从这桥头岗到总部所在地,中间尽是险山恶岭,高岩陡坡,还要翻过一座云缠雾绕的凌华山,爬一个叠绕有二十二拐大弯的荒草坡,而且沿途敌方设卡重重,封锁严密。要在最短时间内越过去把信送到,真得挑选一名精明强干、腿长步快的送信人才行。
  派谁去呢?张政委想起一位外号叫“穿山甲”的炊事兵。这位战士本名叫张运发,是乐安大金竹山里人,最熟悉这一带山路,且走起路来行走如飞。平日里有什么军情急件,张政委总是派他去完成。
  “穿山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随即向政委要公文,这一下把政委难住啦,打长工出身的政委,打仗冲锋陷阵,挥大刀,舞长枪,样样都行,可就是目不识丁,独立团仅有的一名文书在上次战斗中牺牲了。眼下全团实难再找出一个会写字的人手来,可信是一定得写,这么重大的事情总不能光凭个口信。张政委情急间从衣兜摸出一张折皱了的土产毛边纸,就地拣了一小截火烧焦的木炭条,往那纸上就那样画了几画。“写”了一封奇特的信,交给张运发。
  张运发化装成一位山里农民的模样,把信藏在斗笠的夹缝中,立即动身出发了。别看他身材矮小,两腿粗短,走路可真有功夫。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善走山路。此刻军情紧急,他便使出全身本领。混过了敌人第一道岗哨之后,他选择了一条到红军总部驻地青梨村最近的捷径,攀藤附葛,荡悠而过,真不愧是崇山峻岭穿往自如名不虚传的“穿山甲”呢。
  天亮前按时赶到红军总部驻地,交出那封信,在场者谁也看不懂。那毛边纸上面只用炭色画的是中间为一圆圈,连接一撇和两竖的简易人形,四周围则用小圆圈环环圈满,再无其他字迹可寻。这份无字“天书”真难以看懂,大家又都不认识张运发,只好摇头。运发发急说:“我要见毛委员,毛委员知天文、懂地理,这封信他肯定能看得懂的……。
  不一会,只见一个神采奕奕的高个子大步走进来,因为熬夜的缘故,眼圈显得有点微红。张运发认出这正是毛委员。他清楚地记得,毛委员曾经到过大金竹村,并和张运发谈过话。这时张运发满怀喜悦喊了声:“毛委员,我是自己人呀!”他激动而急切地指着那张谁也不解的“天书”,让毛委员亲自过目。
  毛委员接过“天书”,目光一扫,眉宇一扬,欣然一笑。他握住张运发的手说:“哦,原来张方说同志被困,你这个信送得好!” 紧接着又问明部队所在位置,敌人兵力分布情况。当下召集部队紧急集合,立即开赴桥头岗歼击那股被我军吸住的敌人。
  二、巧退顽敌 193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招携港田村的交通员董来福从牛田流坑村带回来一个重要的消息:逃亡在流坑的招携大地主、还乡团团长董锡六听说红军主力已离开招携往赣南闽西去了,想借这个机会以图东山再起,对招携港田村里的劳苦大众进行阶级报复。并扬言要“打回招携去,杀绝穷光蛋”。还厉声嚎叫“我董某有朝一日回到招携,茅厕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董来福还亲耳听到流坑还乡团团丁说,董锡六报仇心切,备足了厚礼,馈赠给白军五十师的师长,要求他带兵护送进攻招携… 听到这个消息,港田村农会主席刘立冬和他的父亲刘吉祥心急如焚,心想:此时红军主力不在招携,赤卫队只有一百多人,除了三枝套筒枪、五十发子弹外,其余的尽是些马刀、梭标,就凭这几个赤卫队和一些粗陋的武器要与白军五十师去较量,那是不可能取胜的。情况十分危急,怎么办? 晚上,他们把赤卫队队长董型山找来共商退敌之计。开始董队长主张到外乡去求援协同御敌,或是边打边等援军。刘吉祥老爹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以弱敌强,只有巧退为妙,在“巧”字上多动心计。只见刘老爹叫来儿媳春莲,吩咐她说:“你去找几只洋油桶来,快去!”老爹又喊来孙子,对他说:“你去带你们儿童团多拣些鹅卵石,堆到山岩边,快去!”他又对儿子刘立冬说:“你的任务就是负责到各家各户去收爆竹,越多越好,我们就这样行动……”次日大家都按刘老爹的话分头去做,作好了战斗准备。
  第三天早饭后,白军五十师的匪兵出发上路了,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有抬着官太太的。董锡六和那些还乡报仇的家伙,跟着队伍得意洋洋地朝招携方向走来。一路上,他那伙人跑跑停停,骂骂咧咧,恶狼样地说笑着:“嘿,进了招携,要杀猪宰牛吃个饱。”“到了港田村,找个俏表子过个夜。”“哥儿们到招携该痛痛快快玩几手牌。”他们就这样从流坑村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看见前面出现一条小河,河侧岸是一座陡峭的山岩,山高林密,通向招携的这条小路正是绕着山岩过去的。走在前面的人马已爬上了那道挨贴山岩的坡路了。突然,这时从山上传来一阵骤急的枪声和爆炸声。
  原来,正在港田村的赤卫队和妇女、儿童、老人们埋伏在山上。吉祥老爹是这次战斗的总指挥。春莲领着村里的青年妇女,在树上分等距挂起了七八个洋油桶,每个洋油桶边守着三个人,把一挂又一挂的爆竹点着了往桶里扔,在桶里炸的辟哩啪啦响,跟真的打枪一样,赤卫队的几枝套筒枪和鸟铳、土炮又同时发射,击中敌人。还有一些青壮年把捆扎好的炸药包居高临下朝敌群中抛去,轰隆轰隆地炸响。儿童团员们把早准备好的从河里拣来的鹅卵石,从陡斜的高坡上呼啦地朝下头扔,石头顺坡滚下,重力加大,造成大片的杀伤,这时山下的敌人躲又躲不及,吓又吓得死,又听得从山上传来一阵接一阵的喊话声:“欢迎白军士兵投降!”“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缴枪不杀!……”那是刘立冬领着一群大嗓门的汉子在喊话,声声喊话象子弹一样撞击着敌人,使敌人心惊胆战,以为真是跟主力红军接上火了。顿时,敌五十师乱成一团,争先恐后丢枪逃命。有的挤到石河里,有的互相践踏,活象被赶散了的鸭群一样。那董锡六一伙人也蒙头转向,跟着往后撤,却被一个军官挥起马鞭,打倒在路边泥田里。
  打扫战场时,吉祥老爹和赤卫队员们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凯旋而回。在庆功大会上,招携的劳苦大众自豪地唱着: 赤卫队员有本领, 巧退顽敌一师人。
  敌人来时荷枪炮, 去时伤心泪淋淋。
  三、辣椒嫂告状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大湖坪善和乡进行改编,朱德军长和康克清同志随军驻在善和乡庵下村。村里有个泥水匠名叫罗敲仔,人很老实,从不在外面惹事招非,身边带有一个徒弟,上户串村做手艺为主。可是,他老婆却是个多嘴快舌泼辣的娘子人。村里人都不敢惹她,背地里给她起了个绰号叫“辣椒嫂”。
  一天晚上,敲仔师傅到农会开完划成份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回家来。辣椒嫂一见,傻了眼,她以为丈夫受了别人欺侮,双手往腰一叉,扯了嗓门叫了起来:“谁欺侮你了,老娘给他点颜色看。”敲仔师傅连忙摇手说:“莫发泼了!这回可不得了,我们家庭成份被划为地主!”辣椒嫂一听就象全身钉了钉子,靠在墙上发呆。一连几天,辣椒嫂不敢发泼了,碰到人总是低着头默默无声地走开。
  敲仔师傅被划为地主成份,村里人都认为是划错了。还算是敲仔师傅的人缘好,有的人悄悄地告诉他,要他去朱军长面前告一状。告谁呢?忠厚老实的敲仔师傅拿不定主意。隔壁陈大嫂也为这事打抱不平,悄悄地告诉辣椒嫂:“红军是讲实事求是的,你还不去找朱军长哇一下。”辣椒嫂经陈大嫂这么一指点,顿时心里豁亮了。她拿定主意去告状。告谁呢?她知道要告的是她曾经得罪过的一个农会干部。清晨,天蒙蒙光,辣椒嫂梳好头,拔脚就一直往村头走去。
  这天,朱军长的警卫员小徐在大门口站岗。辣椒嫂冲到大门口,挺胸昂首地就往里面走去。
  “干什么的?” “告状来的,我要……!” “有证明吗?” “没有!” “没有证明不能进去!” 正当小徐和辣椒嫂争吵不休时,康克清同志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一眼就看出这个妇女是辣椒嫂,便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有什么事?到屋里去谈吧!”康克清把辣椒嫂带到屋里去见朱军长去了。
  辣椒嫂见到了朱军长,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因为她讲的是一口湖坪土话,加上哭哭啼啼,说了老半天,叫人听不清讲些什么? “不要哭,慢慢说,把情况讲清楚嘛!”朱军长拿着笔记本,把她讲的全部记上。
  “你先回去吧,我去调查调查,我们红军办事是实事求是的,有错就改嘛!”朱军长把辣椒嫂送走以后,把笔记本贴在胸前,一手托着下巴,在屋里踱来踱去。
  康克清同志对朱军长说:“自从提出反对富农路线后,又反中心县委的“右倾”,农会干部实事求是的作风差了,有的又在划成份时以种种借口,扩大打击面。” 朱军长听了康克清同志说的这席话,反复地加以思考,确实是这样,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丢呀! 午休时,他和康克清同志来到庵下村上门谈家常,了解情况。
  晚上,他又亲自召开农会干部会。他在会上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我们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不能把朋友推到敌人那边去,掌握政策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决不能代替政策,凡是划错了的要纠正!” 十天过后,朱军长到外地视察工作回来又亲自到庵下村,农会干部汇报了工作后,朱军长又问:“敲仔的成份如何?”农会主席回答:“纠正了。” “是什么成份?” “富农!” “划他家富农成份根据什么?” “他雇工剥削!” “雇长工从事什么主要劳动?” “有时作田,有时作工!” “我不是问有时,而是主要从事什么劳动!” 这时农会主席老王站起来说:“罗敲仔是个手艺人,他带了一个徒弟,农忙时帮作田,农闲时就跟着他学手艺!” “对,群众反映敲仔的老婆快嘴长舌,爱干预闲事,得罪了你们,你们借着批“右倾”机会,用个人恩怨来代替政策,先划他家地主,后又揪住不放,不讲实事求是,硬给一顶富农帽子……你们把师徒关系当成雇工剥削关系,这样不行呀!” 几天后,朱军长听说农会干部把罗敲仔的成份降为手工业,把没收的东西全部退还了他。朱军长又亲自到庵下村来,开了个农会干部会。会上,他笑着对大家说:“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不能丢,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五月下旬的一天,辣椒嫂笑脸绯红,提着一只母鸡找上门来了,朱军长一见她来了,便迎上去笑着说:“你的状告准了,高兴嘛!”辣椒嫂翘起大拇指说:红军办事讲事实,呱呱叫。”她说罢,把鸡放到朱军长面前,转身来对康克清同志说:“这只鸡送给朱军长营养营养!”朱军长把鸡提起,送到她手里,严肃认真地说:“你把鸡拿回去,留着生蛋换油盐吃。”辣椒嫂硬不同意把鸡带回去。康克清同志耐心地对她讲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也不能违反的道理。辣椒嫂只好怀着过意不去的心情,提着鸡,沐浴着夕阳余晖,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四、朱军长检田螺 1933年初夏的晚上,在江西乐安县善和村里的大草坪上,红军总部直属工兵连的战士正织着草鞋闲谈,这时一个高大的人影忽然出现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朱军长来啦”!于是战士们蜂拥而上,把朱军长环绕在中间。朱军长非常和蔼亲切地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有人回答:“今天是五月初四。”朱军长说:“明天是端午节了,大家开开斋吧!” 这时,战士们却默默不语,心想:白狗子封锁这么严,左村右庄的六畜几乎绝种,在山沟里几个月连豆腐都吃不上,那能吃上荤腥呢?朱军长早已猜透大伙的心事,笑哈哈地说:“吃不上猪鸡没关系吗,我们可以搞些现成的荤腥来改善伙食。”他这么一提,大伙都挖空心思想了起来,有的提议捉野鸡,有的提议打山猪,但这些意见都不切合实际,因为当时红军的子弹少,而且鸣起枪来容易震动人心。最后通讯员徐达桂说:“那么捡田螺?”这一建议获得全部同意,朱军长也点头笑了。
  这话正好传到从厨房走出来的伙夫老胡耳里,他飞快地挤了进来说:“田螺是样好菜,油烙辣椒炒、醋焖,还可以氽汤,味道可鲜呢!”这一说,把同志们的口涎也引了出来。因为老胡过去在吉安城里当过十几年厨师,有一手好技艺,一只鸡可以做几十种菜,即使当时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差,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调配。经他这么一讲,大伙的劲头就更大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动手,中午会餐。
  第二天,天没大亮,太阳还躲在深山里,战士们就下田去了。不一会,朱军长戴顶淡黄色的破草帽走来。徐达桂见了,尖着嗓子喊:“首长,到这里来吧,这丘田多,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话音刚落,另一个战士又喊道:“首长到这儿来吧,这里田螺可大哩,一个有半两重!”又有人说:“我这里有一个半斤重!”徐达桂并不示弱,说:“我这里的田螺一个有三斤呢,你瞧!”说着,他拿起一个田螺来。别人和他开玩笑说:“那不成了田螺精了,你带回去当老婆吧!”大家说说笑笑,真够热闹。回到营房,一篓篓的田螺都倒了出来,数朱军长拣得多,除了他篓子装的以外,连军装的口袋也装得鼓鼓的。田螺象一座小山似地堆在伙夫老胡的跟前。老胡忙坏了,他督促大家挑田螺肉。中午时分,每个班都有三个菜,有韮菜辣椒炒田螺肉,有醋焖螺丝,还有一盆田螺汤。
  朱军长也来了。他把自己的一份也端在战士面前,他看着大家,忽然说:“是呀,没有酒怎么行呢?”说完,他在徐达桂耳边轻轻道了几句。不久,徐达桂和伙夫老胡提了一桶“酒”来,一人面前倒了一碗,大家一喝,原来是茶,都笑了起来。朱军长说:“过去有首古诗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看来茶能当酒的。”其中有个战士说:“能当,我看比‘杏花村’还行呢。”于是你一碗我一碗地闹到午后才散。
  五、桃树下的秘密红军北上了,江西乐安县港田村象失去了太阳。
  就在红军北上的那一年,港田村的人们在村庄旁边种了一棵小小的桃树。每当人们一看见了这棵桃树就会想起红军。
  村庄边种的桃树,小孩子每天要跑去看三遍,鞋子也跑烂了。成年人虽然一天忙到晚,但看到白匪和还乡的地主东抢西杀,乌天黑地,也要抽空跑去看三遍。老年人一想起红军在这里的一串幸福日子,每天也得跑去看三遍。
  不管是东家的猪,还是西家的牛,只要走近小桃树,小孩看见了,会远远赶开;成年人看见了,会远远的吆喝开;老年人看见了,也会将牛远远的牵开。港田村上的人保护这棵小桃树就象保护自己的命根子一样,都怕不懂事的牲畜把小桃树踏坏。
  港田村的农会主席刘立冬被白匪抓去了,但是,他在监牢中总是朝着铁窗口,望着村上栽种桃树的那个方向,心中也会立刻感到一阵温暖。
  当人们用二十块光洋把刘立冬保回来时,他还没有进家里的门,就先跑去看那棵桃树,并亲切地用手抚摸了一会,出神地看了一会,口中不住地喃喃说着:“红军会回来的!红军会回来的!” 有一次,白匪有一个连驻在港田村上,摊款派粮,搞得鸡飞狗上屋,人人惶惶不安。那个白匪连长的一匹马,偏偏又系在那棵桃树上,港田村的人看到了多么心痛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故意跑上前,对那个看马的白匪兵说:“桃树是我们家里的,你的马不要系在那里,搞坏了我们的桃树你赔不起。” 看马的白匪立刻翻着眼睛,动手就是一掌,把老太婆推倒在地,头上被擦破了一块皮,鲜血也冒了出来。白匪还不解恨,说:“你这老不死的,再啰嗦,老子不但要砍掉你的树,还要你的老命,看你找谁赔!” 港田村的人看见白匪的马不牵走,一个个急得油煎火烧,在桃树旁边走来走去地想办法。可是,看马的白匪不等人走近桃树旁,就狐假虎威地喝着人们走开。
  刘立冬在一边看了一会,眼睛在闪烁着火星。最后,他狠狠地盯了那个白匪一眼,就回家挑着一副担子,说进城买东西去了。
  太阳溜进西边的山谷中去了,天上的彩霞消散了,星星、月亮出来了。
  在半夜时分,月儿已经爬到头顶,突然,听着一阵马的嘶叫声,隔了好一会,又听着白匪的叫声和枪声,把港田村的人从甜梦中惊醒了,一个个都不禁纳闷起来。
  “又出了什么事了?” 过了后半夜,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渐渐明亮了,听到白匪连长在咆叫:“你们这些该死的家伙,见了游击队拉走了马,为什么不马上开枪?你们站岗守哨,难道是一块木头!” “不知怎样见了游击队就……怕……” “你怕死,老子毙了你,游击队也是人,又没有三头六臂。” 港田村的人听到了白匪系在桃树上的马晚上不见了,心中象开了花,全村一个传一个,说有一个游击队员,一跳上了马,就象一支箭似地飞进了山谷,吓得白匪哨兵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事。
  第二天,白匪连长的马找到了,死在对面的山中,把白匪连长气掉了命,开口闭口骂着白匪士兵。
  不久,白匪开到别处去了,刘立冬挑着担子从县城回来了。村上的人一见到他,就高高兴兴地告诉他一个喜讯:“老刘,那天晚上游击队下了山,杀死了系在桃树上白匪连长的马。”刘立冬虽然没有作声,脸上却现出了光彩,跟着大家哈哈地笑了一阵。
  漫长的日子过去十六年了,春天又来到了,桃树也已经长得老高了,绿油油的桃叶生得密密麻麻,红艳艳的桃花开得满枝满树。看!桃树好象在给我们报喜! 刘立冬说:“是呀!听说红军打过了长江,快回来了。” 的确,就在1949年这一年,乐安县港田村解放了,村民们重见了自己的亲人——红军。
  县上工作队到了港田村,组织了农会,斗倒了恶霸地主,又分了田地。有一天,老农会主席刘立冬同志和全村的老老少少,带着工作队的老董同志到村边的桃树下,指着说: “这棵桃树是红军离开港田村那一年种的,现在它已经长大了,我们动手挖掉,来看看我们埋藏在桃树下多年的秘密。” 港田村人浑身起了劲,你用斧头,他用锄头,挖呀!砍呀!桃树倒了,树根也挖掉了,下面有一口封盖好的瓦罐,打开一看,里面一个大油布包,布包里面有苏维埃政府的公章,少先队、赤卫队的袖章,还有油印的文件等。
  这些港田村人用鲜血和智慧保留下来的文物全部交给了工作队,后由工作队转送到县人民政府。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