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轶闻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302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轶闻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1
摘要: 本章收集的是乐安县建县后至建国前,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苏区轶闻。其中苏区轶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本县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传说,是对后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教材。至于民间传说,多是有益无害之作,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无俾益。第一节苏区车失闻一、穿山甲夜送无字天书 1931年春,只有200多支枪的乐安独立团,奉令配合主力红军去吉安东固攻打敌军公秉藩师,行至永丰县境内的桥头岗就与敌人一个正规团遭遇了。增援之敌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部队坚持到黄昏以后,敌营在四周点起了火把,双方暂时压住阵脚。本来独立团可以从悬岩峭壁处趁天黑突围。随即决定派人去向毛委员和总部火速告急。
关键词: 传说 轶闻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本章收集的是乐安县建县后至建国前,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苏区轶闻。其中苏区轶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本县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传说,是对后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教材。至于民间传说,多是有益无害之作,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无俾益。
  第一节苏区车失闻一、穿山甲夜送无字天书 1931年春,只有200多支枪的乐安独立团,奉令配合主力红军去吉安东固攻打敌军公秉藩师,行至永丰县境内的桥头岗就与敌人一个正规团遭遇了。增援之敌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部队坚持到黄昏以后,敌营在四周点起了火把,双方暂时压住阵脚。本来独立团可以从悬岩峭壁处趁天黑突围。但是团政委张方说同志认为:如果部队突出去了,敌人也就跑了,不如暂时吸引住敌人以待我军大部队赶来“包饺子”。随即决定派人去向毛委员和总部火速告急。
  从这桥头岗到总部所在地,中间尽是险山恶岭,高岩陡坡,还要翻过一座云缠雾绕的凌华山,爬一个叠绕有二十二拐大弯的荒草坡,而且沿途敌方设卡重重,封锁严密。要在最短时间内越过去把信送到,真得挑选一名精明强干、腿长步快的送信人才行。
  派谁去呢?张政委想起一位外号叫“穿山甲”的炊事兵。这位战士本名叫张运发,是乐安大金竹山里人,最熟悉这一带山路,且走起路来行走如飞。平日里有什么军情急件,张政委总是派他去完成。
  “穿山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随即向政委要公文,这一下把政委难住啦,打长工出身的政委,打仗冲锋陷阵,挥大刀,舞长枪,样样都行,可就是目不识丁,独立团仅有的一名文书在上次战斗中牺牲了。眼下全团实难再找出一个会写字的人手来,可信是一定得写,这么重大的事情总不能光凭个口信。张政委情急间从衣兜摸出一张折皱了的土产毛边纸,就地拣了一小截火烧焦的木炭条,往那纸上就那样画了几画。“写”了一封奇特的信,交给张运发。
  张运发化装成一位山里农民的模样,把信藏在斗笠的夹缝中,立即动身出发了。别看他身材矮小,两腿粗短,走路可真有功夫。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善走山路。此刻军情紧急,他便使出全身本领。混过了敌人第一道岗哨之后,他选择了一条到红军总部驻地青梨村最近的捷径,攀藤附葛,荡悠而过,真不愧是崇山峻岭穿往自如名不虚传的“穿山甲”呢。
  天亮前按时赶到红军总部驻地,交出那封信,在场者谁也看不懂。那毛边纸上面只用炭色画的是中间为一圆圈,连接一撇和两竖的简易人形,四周围则用小圆圈环环圈满,再无其他字迹可寻。这份无字“天书”真难以看懂,大家又都不认识张运发,只好摇头。运发发急说:“我要见毛委员,毛委员知天文、懂地理,这封信他肯定能看得懂的……。
  不一会,只见一个神采奕奕的高个子大步走进来,因为熬夜的缘故,眼圈显得有点微红。张运发认出这正是毛委员。他清楚地记得,毛委员曾经到过大金竹村,并和张运发谈过话。这时张运发满怀喜悦喊了声:“毛委员,我是自己人呀!”他激动而急切地指着那张谁也不解的“天书”,让毛委员亲自过目。
  毛委员接过“天书”,目光一扫,眉宇一扬,欣然一笑。他握住张运发的手说:“哦,原来张方说同志被困,你这个信送得好!” 紧接着又问明部队所在位置,敌人兵力分布情况。当下召集部队紧急集合,立即开赴桥头岗歼击那股被我军吸住的敌人。
  二、巧退顽敌 193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招携港田村的交通员董来福从牛田流坑村带回来一个重要的消息:逃亡在流坑的招携大地主、还乡团团长董锡六听说红军主力已离开招携往赣南闽西去了,想借这个机会以图东山再起,对招携港田村里的劳苦大众进行阶级报复。并扬言要“打回招携去,杀绝穷光蛋”。还厉声嚎叫“我董某有朝一日回到招携,茅厕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董来福还亲耳听到流坑还乡团团丁说,董锡六报仇心切,备足了厚礼,馈赠给白军五十师的师长,要求他带兵护送进攻招携… 听到这个消息,港田村农会主席刘立冬和他的父亲刘吉祥心急如焚,心想:此时红军主力不在招携,赤卫队只有一百多人,除了三枝套筒枪、五十发子弹外,其余的尽是些马刀、梭标,就凭这几个赤卫队和一些粗陋的武器要与白军五十师去较量,那是不可能取胜的。情况十分危急,怎么办? 晚上,他们把赤卫队队长董型山找来共商退敌之计。开始董队长主张到外乡去求援协同御敌,或是边打边等援军。刘吉祥老爹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以弱敌强,只有巧退为妙,在“巧”字上多动心计。只见刘老爹叫来儿媳春莲,吩咐她说:“你去找几只洋油桶来,快去!”老爹又喊来孙子,对他说:“你去带你们儿童团多拣些鹅卵石,堆到山岩边,快去!”他又对儿子刘立冬说:“你的任务就是负责到各家各户去收爆竹,越多越好,我们就这样行动……”次日大家都按刘老爹的话分头去做,作好了战斗准备。
  第三天早饭后,白军五十师的匪兵出发上路了,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有抬着官太太的。董锡六和那些还乡报仇的家伙,跟着队伍得意洋洋地朝招携方向走来。一路上,他那伙人跑跑停停,骂骂咧咧,恶狼样地说笑着:“嘿,进了招携,要杀猪宰牛吃个饱。”“到了港田村,找个俏表子过个夜。”“哥儿们到招携该痛痛快快玩几手牌。”他们就这样从流坑村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看见前面出现一条小河,河侧岸是一座陡峭的山岩,山高林密,通向招携的这条小路正是绕着山岩过去的。走在前面的人马已爬上了那道挨贴山岩的坡路了。突然,这时从山上传来一阵骤急的枪声和爆炸声。
  原来,正在港田村的赤卫队和妇女、儿童、老人们埋伏在山上。吉祥老爹是这次战斗的总指挥。春莲领着村里的青年妇女,在树上分等距挂起了七八个洋油桶,每个洋油桶边守着三个人,把一挂又一挂的爆竹点着了往桶里扔,在桶里炸的辟哩啪啦响,跟真的打枪一样,赤卫队的几枝套筒枪和鸟铳、土炮又同时发射,击中敌人。还有一些青壮年把捆扎好的炸药包居高临下朝敌群中抛去,轰隆轰隆地炸响。儿童团员们把早准备好的从河里拣来的鹅卵石,从陡斜的高坡上呼啦地朝下头扔,石头顺坡滚下,重力加大,造成大片的杀伤,这时山下的敌人躲又躲不及,吓又吓得死,又听得从山上传来一阵接一阵的喊话声:“欢迎白军士兵投降!”“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缴枪不杀!……”那是刘立冬领着一群大嗓门的汉子在喊话,声声喊话象子弹一样撞击着敌人,使敌人心惊胆战,以为真是跟主力红军接上火了。顿时,敌五十师乱成一团,争先恐后丢枪逃命。有的挤到石河里,有的互相践踏,活象被赶散了的鸭群一样。那董锡六一伙人也蒙头转向,跟着往后撤,却被一个军官挥起马鞭,打倒在路边泥田里。
  打扫战场时,吉祥老爹和赤卫队员们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凯旋而回。在庆功大会上,招携的劳苦大众自豪地唱着: 赤卫队员有本领, 巧退顽敌一师人。
  敌人来时荷枪炮, 去时伤心泪淋淋。
  三、辣椒嫂告状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大湖坪善和乡进行改编,朱德军长和康克清同志随军驻在善和乡庵下村。村里有个泥水匠名叫罗敲仔,人很老实,从不在外面惹事招非,身边带有一个徒弟,上户串村做手艺为主。可是,他老婆却是个多嘴快舌泼辣的娘子人。村里人都不敢惹她,背地里给她起了个绰号叫“辣椒嫂”。
  一天晚上,敲仔师傅到农会开完划成份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回家来。辣椒嫂一见,傻了眼,她以为丈夫受了别人欺侮,双手往腰一叉,扯了嗓门叫了起来:“谁欺侮你了,老娘给他点颜色看。”敲仔师傅连忙摇手说:“莫发泼了!这回可不得了,我们家庭成份被划为地主!”辣椒嫂一听就象全身钉了钉子,靠在墙上发呆。一连几天,辣椒嫂不敢发泼了,碰到人总是低着头默默无声地走开。
  敲仔师傅被划为地主成份,村里人都认为是划错了。还算是敲仔师傅的人缘好,有的人悄悄地告诉他,要他去朱军长面前告一状。告谁呢?忠厚老实的敲仔师傅拿不定主意。隔壁陈大嫂也为这事打抱不平,悄悄地告诉辣椒嫂:“红军是讲实事求是的,你还不去找朱军长哇一下。”辣椒嫂经陈大嫂这么一指点,顿时心里豁亮了。她拿定主意去告状。告谁呢?她知道要告的是她曾经得罪过的一个农会干部。清晨,天蒙蒙光,辣椒嫂梳好头,拔脚就一直往村头走去。
  这天,朱军长的警卫员小徐在大门口站岗。辣椒嫂冲到大门口,挺胸昂首地就往里面走去。
  “干什么的?” “告状来的,我要……!” “有证明吗?” “没有!” “没有证明不能进去!” 正当小徐和辣椒嫂争吵不休时,康克清同志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一眼就看出这个妇女是辣椒嫂,便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有什么事?到屋里去谈吧!”康克清把辣椒嫂带到屋里去见朱军长去了。
  辣椒嫂见到了朱军长,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因为她讲的是一口湖坪土话,加上哭哭啼啼,说了老半天,叫人听不清讲些什么? “不要哭,慢慢说,把情况讲清楚嘛!”朱军长拿着笔记本,把她讲的全部记上。
  “你先回去吧,我去调查调查,我们红军办事是实事求是的,有错就改嘛!”朱军长把辣椒嫂送走以后,把笔记本贴在胸前,一手托着下巴,在屋里踱来踱去。
  康克清同志对朱军长说:“自从提出反对富农路线后,又反中心县委的“右倾”,农会干部实事求是的作风差了,有的又在划成份时以种种借口,扩大打击面。” 朱军长听了康克清同志说的这席话,反复地加以思考,确实是这样,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丢呀! 午休时,他和康克清同志来到庵下村上门谈家常,了解情况。
  晚上,他又亲自召开农会干部会。他在会上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我们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不能把朋友推到敌人那边去,掌握政策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决不能代替政策,凡是划错了的要纠正!” 十天过后,朱军长到外地视察工作回来又亲自到庵下村,农会干部汇报了工作后,朱军长又问:“敲仔的成份如何?”农会主席回答:“纠正了。” “是什么成份?” “富农!” “划他家富农成份根据什么?” “他雇工剥削!” “雇长工从事什么主要劳动?” “有时作田,有时作工!” “我不是问有时,而是主要从事什么劳动!” 这时农会主席老王站起来说:“罗敲仔是个手艺人,他带了一个徒弟,农忙时帮作田,农闲时就跟着他学手艺!” “对,群众反映敲仔的老婆快嘴长舌,爱干预闲事,得罪了你们,你们借着批“右倾”机会,用个人恩怨来代替政策,先划他家地主,后又揪住不放,不讲实事求是,硬给一顶富农帽子……你们把师徒关系当成雇工剥削关系,这样不行呀!” 几天后,朱军长听说农会干部把罗敲仔的成份降为手工业,把没收的东西全部退还了他。朱军长又亲自到庵下村来,开了个农会干部会。会上,他笑着对大家说:“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不能丢,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五月下旬的一天,辣椒嫂笑脸绯红,提着一只母鸡找上门来了,朱军长一见她来了,便迎上去笑着说:“你的状告准了,高兴嘛!”辣椒嫂翘起大拇指说:红军办事讲事实,呱呱叫。”她说罢,把鸡放到朱军长面前,转身来对康克清同志说:“这只鸡送给朱军长营养营养!”朱军长把鸡提起,送到她手里,严肃认真地说:“你把鸡拿回去,留着生蛋换油盐吃。”辣椒嫂硬不同意把鸡带回去。康克清同志耐心地对她讲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也不能违反的道理。辣椒嫂只好怀着过意不去的心情,提着鸡,沐浴着夕阳余晖,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四、朱军长检田螺 1933年初夏的晚上,在江西乐安县善和村里的大草坪上,红军总部直属工兵连的战士正织着草鞋闲谈,这时一个高大的人影忽然出现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朱军长来啦”!于是战士们蜂拥而上,把朱军长环绕在中间。朱军长非常和蔼亲切地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有人回答:“今天是五月初四。”朱军长说:“明天是端午节了,大家开开斋吧!” 这时,战士们却默默不语,心想:白狗子封锁这么严,左村右庄的六畜几乎绝种,在山沟里几个月连豆腐都吃不上,那能吃上荤腥呢?朱军长早已猜透大伙的心事,笑哈哈地说:“吃不上猪鸡没关系吗,我们可以搞些现成的荤腥来改善伙食。”他这么一提,大伙都挖空心思想了起来,有的提议捉野鸡,有的提议打山猪,但这些意见都不切合实际,因为当时红军的子弹少,而且鸣起枪来容易震动人心。最后通讯员徐达桂说:“那么捡田螺?”这一建议获得全部同意,朱军长也点头笑了。
  这话正好传到从厨房走出来的伙夫老胡耳里,他飞快地挤了进来说:“田螺是样好菜,油烙辣椒炒、醋焖,还可以氽汤,味道可鲜呢!”这一说,把同志们的口涎也引了出来。因为老胡过去在吉安城里当过十几年厨师,有一手好技艺,一只鸡可以做几十种菜,即使当时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差,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调配。经他这么一讲,大伙的劲头就更大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动手,中午会餐。
  第二天,天没大亮,太阳还躲在深山里,战士们就下田去了。不一会,朱军长戴顶淡黄色的破草帽走来。徐达桂见了,尖着嗓子喊:“首长,到这里来吧,这丘田多,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话音刚落,另一个战士又喊道:“首长到这儿来吧,这里田螺可大哩,一个有半两重!”又有人说:“我这里有一个半斤重!”徐达桂并不示弱,说:“我这里的田螺一个有三斤呢,你瞧!”说着,他拿起一个田螺来。别人和他开玩笑说:“那不成了田螺精了,你带回去当老婆吧!”大家说说笑笑,真够热闹。回到营房,一篓篓的田螺都倒了出来,数朱军长拣得多,除了他篓子装的以外,连军装的口袋也装得鼓鼓的。田螺象一座小山似地堆在伙夫老胡的跟前。老胡忙坏了,他督促大家挑田螺肉。中午时分,每个班都有三个菜,有韮菜辣椒炒田螺肉,有醋焖螺丝,还有一盆田螺汤。
  朱军长也来了。他把自己的一份也端在战士面前,他看着大家,忽然说:“是呀,没有酒怎么行呢?”说完,他在徐达桂耳边轻轻道了几句。不久,徐达桂和伙夫老胡提了一桶“酒”来,一人面前倒了一碗,大家一喝,原来是茶,都笑了起来。朱军长说:“过去有首古诗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看来茶能当酒的。”其中有个战士说:“能当,我看比‘杏花村’还行呢。”于是你一碗我一碗地闹到午后才散。
  五、桃树下的秘密红军北上了,江西乐安县港田村象失去了太阳。
  就在红军北上的那一年,港田村的人们在村庄旁边种了一棵小小的桃树。每当人们一看见了这棵桃树就会想起红军。
  村庄边种的桃树,小孩子每天要跑去看三遍,鞋子也跑烂了。成年人虽然一天忙到晚,但看到白匪和还乡的地主东抢西杀,乌天黑地,也要抽空跑去看三遍。老年人一想起红军在这里的一串幸福日子,每天也得跑去看三遍。
  不管是东家的猪,还是西家的牛,只要走近小桃树,小孩看见了,会远远赶开;成年人看见了,会远远的吆喝开;老年人看见了,也会将牛远远的牵开。港田村上的人保护这棵小桃树就象保护自己的命根子一样,都怕不懂事的牲畜把小桃树踏坏。
  港田村的农会主席刘立冬被白匪抓去了,但是,他在监牢中总是朝着铁窗口,望着村上栽种桃树的那个方向,心中也会立刻感到一阵温暖。
  当人们用二十块光洋把刘立冬保回来时,他还没有进家里的门,就先跑去看那棵桃树,并亲切地用手抚摸了一会,出神地看了一会,口中不住地喃喃说着:“红军会回来的!红军会回来的!” 有一次,白匪有一个连驻在港田村上,摊款派粮,搞得鸡飞狗上屋,人人惶惶不安。那个白匪连长的一匹马,偏偏又系在那棵桃树上,港田村的人看到了多么心痛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故意跑上前,对那个看马的白匪兵说:“桃树是我们家里的,你的马不要系在那里,搞坏了我们的桃树你赔不起。” 看马的白匪立刻翻着眼睛,动手就是一掌,把老太婆推倒在地,头上被擦破了一块皮,鲜血也冒了出来。白匪还不解恨,说:“你这老不死的,再啰嗦,老子不但要砍掉你的树,还要你的老命,看你找谁赔!” 港田村的人看见白匪的马不牵走,一个个急得油煎火烧,在桃树旁边走来走去地想办法。可是,看马的白匪不等人走近桃树旁,就狐假虎威地喝着人们走开。
  刘立冬在一边看了一会,眼睛在闪烁着火星。最后,他狠狠地盯了那个白匪一眼,就回家挑着一副担子,说进城买东西去了。
  太阳溜进西边的山谷中去了,天上的彩霞消散了,星星、月亮出来了。
  在半夜时分,月儿已经爬到头顶,突然,听着一阵马的嘶叫声,隔了好一会,又听着白匪的叫声和枪声,把港田村的人从甜梦中惊醒了,一个个都不禁纳闷起来。
  “又出了什么事了?” 过了后半夜,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渐渐明亮了,听到白匪连长在咆叫:“你们这些该死的家伙,见了游击队拉走了马,为什么不马上开枪?你们站岗守哨,难道是一块木头!” “不知怎样见了游击队就……怕……” “你怕死,老子毙了你,游击队也是人,又没有三头六臂。” 港田村的人听到了白匪系在桃树上的马晚上不见了,心中象开了花,全村一个传一个,说有一个游击队员,一跳上了马,就象一支箭似地飞进了山谷,吓得白匪哨兵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事。
  第二天,白匪连长的马找到了,死在对面的山中,把白匪连长气掉了命,开口闭口骂着白匪士兵。
  不久,白匪开到别处去了,刘立冬挑着担子从县城回来了。村上的人一见到他,就高高兴兴地告诉他一个喜讯:“老刘,那天晚上游击队下了山,杀死了系在桃树上白匪连长的马。”刘立冬虽然没有作声,脸上却现出了光彩,跟着大家哈哈地笑了一阵。
  漫长的日子过去十六年了,春天又来到了,桃树也已经长得老高了,绿油油的桃叶生得密密麻麻,红艳艳的桃花开得满枝满树。看!桃树好象在给我们报喜! 刘立冬说:“是呀!听说红军打过了长江,快回来了。” 的确,就在1949年这一年,乐安县港田村解放了,村民们重见了自己的亲人——红军。
  县上工作队到了港田村,组织了农会,斗倒了恶霸地主,又分了田地。有一天,老农会主席刘立冬同志和全村的老老少少,带着工作队的老董同志到村边的桃树下,指着说: “这棵桃树是红军离开港田村那一年种的,现在它已经长大了,我们动手挖掉,来看看我们埋藏在桃树下多年的秘密。” 港田村人浑身起了劲,你用斧头,他用锄头,挖呀!砍呀!桃树倒了,树根也挖掉了,下面有一口封盖好的瓦罐,打开一看,里面一个大油布包,布包里面有苏维埃政府的公章,少先队、赤卫队的袖章,还有油印的文件等。
  这些港田村人用鲜血和智慧保留下来的文物全部交给了工作队,后由工作队转送到县人民政府。
  第二节民间传说一、王井乐安城北有一口水井,深数十尺,从水面离地面却欠身可探。井水终年清透明净,即使暴雨袭来,井水仍不变其色,不改其味。大旱天气,水位亦不下降。如今,数百户人家用水,从不枯竭,实乃井中之王。故当地群众一直把这口井叫作“王井”。
  相传王井的地下水源与四川相通。那还是元朝某年间的事情。当时,城内有一位姓詹的学者,他家有一把小锡酒壶,是祖传珍宝,上面刻有祖辈的姓名、地名和制作年月。一日,学者家人拿这酒壶前去王井取水,不料绳脱壶落,虽派人打捞,却无影无踪。
  事很凑巧,那姓詹的学者后来赴四川某地求学。有一年七月半,四川当地群众洗井,在井中捞到小酒壶一把,洗净一看,壶上面亦刻有字样。适逢学者路过井边,近前一看,正是他家在乐安王井里丢失的那只宝壶。詹学者欣喜非常,随即取出银子赎回了宝壶。
  从此,王井水通四川的奇闻便世代相传了。
  二、姨婆桥在乐安城西的潭港乡巴塘村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每当人们过桥时总会谈论着修桥人张氏当年资助修桥的义举。
  姨婆桥长六米,宽二米,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修建而成,距今已有三百余年。
  据同治十年(1871年)修《乐安县志》载:“此桥系由一婢女以平时积存之稻草谷资助而修成。” 相传在明末崇祯年间,该桥系以木料搭成,是本县龚坊、戴坊通往宁都必经之路,每年春汛期间,易被洪水冲断,使行人涉水而过,老孺往来更为不便。当时百姓虽欲修复此桥,以利行人往来,无奈生活贫困,无法还此夙愿,只好作罢。
  村里黄姓富翁家有一婢女张氏,目睹断桥,见行人过河艰难,十分同情,虽有造桥之愿,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暗下誓言,修复此桥乃我心愿。从此,张氏烧火煮饭时,把当柴烧的稻草遗谷一粒一粒存下来,成年累月,储藏稻谷竟达数百担。张氏修桥心切,愿将全部积蓄用以资助。四方乡邻为张氏此举所感动,均愿以力相助。为防患洪水冲桥,将木桥改为石桥。历时年余,桥始修成。乡村邻里为留纪念,欲将张氏名为桥名,而张氏却婉言谢绝,众呼为“姨婆桥”。张氏深明大义,为乡民造福,至今仍传为佳话。
  三、罗隐趣闻送寿礼乐安湖坪村有个王员外,八十大寿庆时,当地名流纷纷赴宴祝寿,唯独罗隐不去。王员外久慕罗隐大名,心想:请吧,怕他不肯屈尊,不请,又恐有失体面,左思又想,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心生一计,在请柬上写下“不来无礼,来则贪吃”,看他怎样应付?主意已定,他立即写好,差人送去。
  罗隐看了,抚髯大笑,遂将一块干薯片包好,写上“不收嫌少,收则贪财”,又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打油诗:“王老先生,八十高龄,无量功德,义满山林”回赠。
  王员外对“寿礼”当然不屑一顾,可对“祝寿诗”却格外垂青,传示众人。有人突然发现这是一种藏头诗,王员外仔细一看,果真如此,原来是骂他“王八无义”,气得捶胸顿足。
  搓灰绳乐安万坊村里有个叫万赖子的财主,为人尖酸刻薄,为了赖掉长工万黑古一年的工钱,他煞费苦心想出一个鬼点子。年底的一天,他对万黑古说:“我家要一根灰绳吊牛避邪,明天你若能搓好,工钱照付,若不能,分文不给。”万黑古苦思苦想,总想不出一个法子,便伤心地哭起来。正好罗隐碰见了,问他怎么一回事,他照实说了。罗隐一听,教他如此这般做。
  万黑古高兴地回到家里,用干稻草搓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牛绳,浇上火油,烧成灰绳,立即叫万赖子来取。万赖子见是如此,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知道这是罗隐的主意,无奈何,只好乖乖地照付工钱。
  公鸡蛋罗隐玩世不恭的性情远近闻名,传到了新任县官耳里。新任县官是个不学无术又闲得无聊的芝麻官。
  一天,新任县官假意邀罗隐喝酒,对罗隐说:“听说你天上事知一半,地下事全知道,无所不通,耳闻是虚,眼见为实,你若能为我找到一个公鸡蛋,我就在你的胯下钻三遍。”罗隐沉吟一会说:“一言为定,但要依我一个条件,打开时不能用手解,只能用嘴咬,否则它会化掉。”傻县长一听,满口答应。
  罗隐回去后找了几撮黄鸡屎,用纸小心包好,又用夏布裹得圆鼓鼓的,交给傻县官,说是公鸡蛋。县官一看,不知他卖的是什么点子,正要用手解,罗隐按住他说:“用嘴咬吧!”傻县官不知是计,就用嘴咬,轻咬不开,重咬一下,布纸破了,黄鸡屎喷得一脸,腥臭难闻。县官正要去洗净,罗隐一把拉住他,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还得在我胯下钻三圈呢。”傻县官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地在罗隐胯下钻了三圈,并自认晦气。
  四、“乌米” 相传在本县湖坪村东南面的天子岭上有座破庙,庙里住着逃荒在此的张姓灾民。岭上杂草丛生,荒芜凄凉,张姓灾民饥寒难忍,只好靠乞讨四方糊口,苟延残生。
  每值严冬,乞讨无路,只好忍饥困睡庙内。某夜,忽见讨饭竹篮内毫光四射,花花的白米溢出篮外。张姓灾民顿觉惊奇,连忙祈谢上苍。
  翌晨,有砍柴人至庙内歇脚,进庙后,忽闻饭香扑鼻,甚感惊奇,询问张姓灾民:“米从何来?”答曰:“此乃天赐,救我残生。”他表示愿将竹篮涌出的白米接济村里的贫民,以度饥荒。
  天赐白米的讯息传到湖坪村豪强“王老虎”耳里,他顿起歹心,图谋霸占竹篮,独享天赐白米。一日,王老虎带领数名恶奴来到岭上,将张姓灾民赶走,夺取他乞饭用的“竹篮”。
  次年,又值荒年,村人缺粮断炊,老幼嗷嗷待哺,遍地饿殍。村里贫困百姓对王老虎霸占天子岭,强夺竹篮,侵占天赐白米深恶痛绝,朝暮跪地诉告上苍,恳求施威惩恶,以消怨恨。
  一日,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一声轰雷,将天子岭的破庙炸毁,霸占天子岭的王老虎及众恶奴亦同时被雷电炸得粉身碎骨。但是,篮内涌出的天赐白米亦被雷烧得乌黑,经狂风猛吹,乌米散落在天子岭四周山头。
  五、圣姑岭圣姑岭位于忠义乡九都(今乐安增田),距县城十余里。岭上修有郁林院和仙游观。
  相传晋时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做李瑞祥,女的叫符草莲。由于不甘忍受财主张烂眼的欺凌,夫妇俩来到岭上,过着夜宿洞穴、日食野菜的凄惨生活。
  一日,他们正在岭上寻觅野菜充饥,意外地发现一块荒坪,夫妻俩经过一番辛勤劳动,把那块荒坪开拓成了良田。
  有一年,天气久晴不雨,那块稻田被早得龟裂发白,瑞祥夫妻眼看自己的辛勤劳动即将化为乌有,睹此情况,泪下不止;最后,竟昏倒在田塍上。
  一天,树林里飞来一只金丝鸟,衔来一根金丝草,飞抛在田塍上,倾刻间,金丝草变成一根金竹水枧,一端置于岭上,一端架在田坎上,顿时,一股清泉从对面岭上流到田里来了。因此枯早的禾苗得到还青。
  这消息传到岭下张烂眼的耳朵里,一天他带着一伙恶奴上岭来,气势凶凶地责问瑞祥夫妻霸占他张家的祖山,开荒破土,破坏了张姓的祖山龙脉,要没收他的耕地。并强迫草莲随同他下山到张烂眼家服苦役三年,致使草莲拉着丈夫双双跳崖自尽。
  顷刻间,金竹水枧突然化成“金丝草”,只见金丝鸟拍翘从岭上俯冲到田坎上,将金丝草衔走。从此清水断流,禾苗枯死。
  张烂眼见霸占的诡计落空。竟残忍地把瑞祥夫妻的三个女儿也推下山崖。
  相传瑞祥夫妻的三个女儿冬姑、雪姑、寒姑堕崖后,穴居大墓山。幼时山羊用乳水喂养,三岁过后,姐妹结伴上岭采食野果充饥。据说村里有人看见她姐妹三人当日出之前,翩翩起舞于山岭上空,夜间人静时分,可以听到她们清脆悦耳的歌声。后又有人看到冬姑、雪姑、寒姑在雷雨声中乘云而去。
  据旧志记载:宋嘉定年间李木溯溪而上,邑丞程悦以木刻象于郁林院,因号李仙姑。圣姑岭遂因此而得名。
  六、神秀庙相传很早以前,本县东南的枫岭山有座神秀庙,有位乐秀才进城赶考,路过此地。坐在这块光滑的石板上歇息。没想到,刚坐下一会,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乐秀才正打开雨伞,只听一声狂啸,一只猛虎忽然冲下山来,张开血盆大口对准乐秀才。这突如其来的危险,使乐秀才头脑清醒,他撑开雨伞和老虎周旋着,老虎嘴再大也比不过伞,弄得老虎一时都无计可施。
  此刻,乐秀才手无寸铁且力气不支,他灵机一动,用雨伞掩遮身体,引着老虎向崖边走去。就在这一瞬间,由于老虎吃人心切,它不知是计,只是呲牙咧嘴,向前逼近。
  乐秀才躲到崖边,老虎一窜,再直扑乐秀才。乐秀才慌忙一闪,老虎腾空掉下山崖毙命。乐秀才怕老虎没死,又从崖上推下几块大石头砸去,见无动弹,方才放心。
  乐秀才随即在石板上题了一首打油诗:“枫岭山上路难行,青天白日虎横行。幸亏雨伞避了难,我给老虎送了命。”乐秀才写完就走了。后来,路过山峰的行人突然发现崖下有头死虎,人们不知老虎为什么会死在大树下?后面有位老头看见石板上的那首诗,大家方才明白,老虎要吃秀才,秀才引虎撞下山崖而死。
  人们认为,这秀才一定非同一般,肯定是神仙下凡为民除害的文武秀才。于是将卖掉死老虎的钱,在半山腰中修了一座庙,叫“神秀庙”。从此,附近的平民百姓都纷纷前来“神秀庙”烧香祈祷,求得神秀才显灵,保佑行人平安。
  一年后,秀才回家又路过此地,一看新修一座庙,走近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好笑,提笔在原石板上又题上一首词: 打虎不是神相公,原是老虎扑了空。
  由于老虎作恶多,神仙将虎命送终。
  七、长寿泉在本县南部一座大山中,峰高林密,云环泉飞。有一家姓赖的财主,尽管吃得好,长得肥,祖祖代代却没有一个能活到五十岁。
  赖财主整天发愁,他很想自己也活久一点,好尽情享受人间的富贵。便派了他的家丁赖七出外去打听长寿泉。
  赖七跟踪打柴的入了深山。在一块岩壁下有一个泉眼,泉边有块平石头,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和一个少年,他们身后停放着一大一小两担木柴。忽然间,两人一晃就不见了“莫不是仙人?””赖七心里一骨碌拔腿就往回跑,赖财主听过赖七的传报,连忙吩咐赖七前头带路,朝长寿泉走来。
  一到泉边,只见涌起微波的泉水在夕晖下喷出,他在泉边踱着方步,细细察看起来,发现这口泉一是水色清澄,有镜明之吉象;二是由石缝滴落,响声叮咚;三是这泉池以及周围的山石草木相衬相陪,景色宜人,真有神仙造化之工。他连声叫道:“仙水、仙水”,便撩起长袖,伸手捧泉水尝起来。
  没尝两口,感到味苦,这泉水怎么苦了? 这时,那一老一少又出现了,他们停下柴担,捧起泉水便喝,喝得那样津津有味,原来这泉水勤快的人喝时是清甜甜的;财主和懒汉们喝时是苦涩的。
  赖财主下狠心要毁掉这泉水,叫别人也喝不上。他带领所有的家丁,挥着锄镐,气势汹汹地要把长寿泉的泉眼封住,把泉底填平。
  正当他们毁泉的时侯,猛然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上方的大岩壁炸开了,石头从半空中砸下来,把赖财主一伙活活埋葬了,从此长寿泉再也不见了。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