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30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456.4
页数:
3
摘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式的婚姻制度在本县一直承袭到民国前期。虽然在新潮流的推动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开始受到冲击,但婚嫁仍须通过媒妁的介绍和家长的同意,方可进行议婚、订婚而达到结婚。
关键词:
婚嫁
风俗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式的婚姻制度在本县一直承袭到民国前期。虽然在新潮流的推动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开始受到冲击,但婚嫁仍须通过媒妁的介绍和家长的同意,方可进行议婚、订婚而达到结婚。
议婚男女当事人经过媒人牵线约期相互认识表示同意后,各自家长开出子女的年庚(八字)交对方请算命先生合算是否相生、相克,如果相合则可结姻缘而进行订婚。
定婚先由女方开列小允、大允、年节阶段所需求的财礼、首饰、衣料、食物等礼品帖送交男方,男方根据本身财力酌情加减,达成协议后,男方开具允帖,备具礼金的一部分及订亲饰物、衣料、食品等礼物,送交女方,女方回以一对女子亲手所做的“夫妻同鞋”以示这门亲事已定,名为“小允”。从此,男女双方可以互相串门作客,以后根据双方年龄(一般是男18、女16)和男方经济条件,请拣日子先生选择吉日良辰,以红帖开出迎娶日期,并备送允帖议定的全部礼金、首饰、衣料、食物,谓之“大允”。
结婚结婚前一日,由男家备花轿、旗牌、灯笼、吹打乐队和花红彩礼、押轿猪肉等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女方当晚要“开面”(即线眉),次晨要“哭嫁”(即新娘向父母哭诉惜别之情,父母教以为媳之道)各赠“押身钱”。早宴后,新娘梳妆打扮,头戴凤冠,身穿霞披裤袍,拜别家长、祖先,脱去旧时鞋(意指不带娘家福泽去),由牵娘牵上轿,归至夫家门首,经过顿轿仪式,直达堂前下轿,由牵娘引至礼堂前与新郎举行交拜仪式后,引入洞房,撒过喜果,吃了“鸡汤饭”(孝顺汤),婚礼才告结束。三日后,新娘初进厨房,炒豆子、芝麻,表示开始家务劳动。是日娘家派弟妹提新娘旧时换洗的衣物来省视,名为“看三朝”。满月时,新夫妇一同到女家参拜父母,谓之“走满月”。第一个元宵节,要给新娘“打甑盖脑”,预祝早生贵子。至此,全部婚嫁程序方告完毕。
民国后期,城镇富户和知识分子之家的婚礼形式有所改良,即所称“文明结婚”,新娘不坐花轿,不穿旧式嫁衣而披头纱、佩红花。婚礼时,新夫妇在两对男女宾相的陪同下进入礼堂。聆听证婚人(多请名士或机关首长)、主婚人(男女双方父母)、介绍人和宾客代表的贺词,并致以答词。最后相互交换首饰,在结婚证书上盖章,便结束婚礼。
建国后,在婚嫁方面的习俗又有所改进。男女双方一般均系自由恋爱而结婚。农村中非自由恋爱者的订婚过程也与前不同,一般是经媒人介绍相识后,女方本人和父母亲到男家察看其家庭情况(乡人谓之察家境),认为满意后,接受男方的盛宴招待和馈赠(每人一件好衣料),作为初步应允。再经过“小允”、“大允”等形式,最后到当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新娘出嫁时,穿时装、乘汽车至男家举行婚礼。婚礼有旧式的,也有“文明结婚”式的。有的不采取婚礼和宴请宾客而以“旅行”方式代之,称为““旅游结婚”。
招赘建国前妇女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约束下,名门望族的妇女死去丈夫后,均以守节为荣,死后可受旌表、立牌坊,但也有的因家有财产、遗有孤儿,缺乏劳力维持门庭者,征得族众和娘家同意,可以招夫养子。被招赘的男子对女方原有财产无支配和享受权利。入赘后,劳动所得和所生子女的归属,均应按照协议执行。这类婚姻,不须举行仪式和花费钱财,招赘时,仅备酒邀请亲族,订下协议就行。此类习俗,建国后也还存在。
再嫁家境贫苦的妇女丧夫后,无法生活,征得族众和娘家同意后,可再嫁新夫。在旧社会里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光彩的行为,所以嫁时要趁三更半夜摸黑乘轿、秘密而去。建国后,对丧夫的妇女,不论年龄老少,可以自由改嫁,既不受任何干涉,也不视为羞耻。
童养媳婚姻这多是贫穷之家考虑将来无能为儿子花巨资娶媳妇,则收养贫困人家的幼女,抚养长大后配给自己的儿子为妻。这类婚姻,或因年龄悬殊,或因才貌不当,而强迫成婚,往往造成悲剧。建国后,这种形式的婚姻已被禁止,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童养媳婚姻,如果双方感情不合,允许离婚。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