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苏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37
颗粒名称: 第六编 苏区
分类号: D225.63
页数: 20
摘要: 内容包括:苏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群众组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关键词: 苏区 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

内容

第六编苏区 1928年前,县籍中共党员张书锡、何德辉、易道明、曾友颜、谭伦明和在外地读书的进步青年学生谭敬熙、张田民、张禅林等先后返县宣传革命道理,散发革命刊物,组织群众进行反贪官、驱污吏、排日货,以及改组国民党右派所控制的乐安县党部的斗争。从此,在本县各地播下了革命种子。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安县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陈毅、王稼祥等曾经在本县从事革命实践,从而鼓舞了广大革命干部群众的斗志;同时在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的直接指挥下,从1928—1934年,全县80%以上的地区,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发展地方武装,扩大红色根据地。在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敌人一至四次“围剿”,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同时,在辖区范围内又实行了土地改革,分配了土地,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这是乐安苏区的全盛时期。
  但是,在1933年由于党中央出现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后,乐安苏区深受影响,加上国民党军对苏区的第五次疯狂“围剿”,本县苏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苏区人民革命斗争被迫处于低潮。
  在苏区革命时期,本县有2237名英雄儿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和求得全人类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第一章党的建设第一节中共在乐安的早期活动 1926年12月,中共江西省地方执行委员会赣东特派员钟赤心,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赣东特派员的公开身份,来到乐安与张禅林等取得联系后,首先改组了被右派所控制的国民党乐安县党部。改由中共党员张书锡任常务委员,曾友颜、谭伦明、易道明、何德辉等为执监委员,组成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合作的国民党乐安县党部。
  1927—1928年,在张书锡、曾友颜等中共党员秘密活动下,本县西南各地的群众思想觉悟日益提高。由赣西党组织派来本县指导革命的领导人钟赤心、袁振亚等批准,首先在池头、上罗建立起秘密的“农协组织”,迅速扩展到罗田、罗陂、湖坪等地,从秘密到公开地相继建立起“农民协会”的群众组织,为创建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中共乐安招携汗上小组 1927年12月,中共赣西特委特派员袁振亚(又名佐龙,化名于访文),来到本县招携汗上村,与中共党员谭伦明取得联系,就本县的革命活动作了具体指示。谭伦明便在家乡的学校开设了夜校班作掩护,吸收贫苦青年农民、手工业者来夜校学习。通过学习,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有七八名农民提出入党要求。1928年2月由袁振亚先后批准了雷济民、谭棠灿、李本元、谭九篁、符正生、谭明春、雷老万等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招携汗上村建立了中共乐安招携汗上小组,属中共吉安县委领导,谭伦明为党小组组长。
  第三节中共乐安大金竹支部 1927年下半年,永丰党组织派聂克中等负责永丰的石马和乐安的大金竹、招携一带,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0月,聂克中来到本县大金竹,以做夏布生意为掩护,结识了张英、廖丕文等人,在大金竹小学隐居下来。随后,赣西特委又派聂克中、吴鲁观、吴立仁等相继来大金竹进行革命活动。12月,张英、廖丕文在聂、吴等人的指导下,在大金竹小学开办了“农民夜校班”吸收了20多名出身贫苦、思想进步的青年农民参加学习,秘密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以启发其思想觉悟。
  1928年3月,经聂克中等人介绍,张英、张方说、张昌怡、廖丕文、唐继盛、廖维城等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小组,廖丕文任党小组组长。6月张方说等又介绍张昌苞、张老兰、张继皮三人入党。同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乐安县大金竹支部,选举了张英为支部书记。属中共吉安县委。
  第四节中共乐安县委员会(1930.2—1930.12) 从1928年本县中共乐安大金竹支部成立后,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同年春,由靖卫团起义军官和积极分子30余人,成立了中共乐安特别支部,隶属中共吉安县委。6月,又建立了中共乐安特别区委员会,亦属中共吉安县委所辖。
  1930年1月29日(农历除夕),中共乐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招携青里召开,会议遭到乐安县“靖卫队”的袭扰而休会。2月1日转移到坪头村继续举行,出席代表60余人。会议由邱珏主持,上级党组织派马木彬、刘月二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政治报告。大会决定,在已经建立农协的地区,迅速建立起红色政权,创建地方武装,实行分配土地,发展红色根据地。大会选举邱珏、李贻谋、邱雄、张保远、张英、廖丕文、邱兰英(女)为县委执行委员。邱珏为县委书记,邱雄为组织部长,张保远为宣传部长,邱兰英为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正式成立了中共乐安县委员会。
  第五节中共乐安县临时委员会(1931.4—1931.7) 1930年12月,中央苏区开始肃反运动,“赣东办事处”和“十二军办事处”先后迁来乐安后,混进革命队伍中的反革命分子胡竹笙、李勇资、金兰英等人,借反“AB团”为名,搞肃反扩大化,屠杀大批苏区革命干部和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乐安事件”,致使本县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1931年4月,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在了解事件真相后,及时派出了一批领导骨干,随同乐安县委、县苏干部,从宁都来到本县招携。组建了中共乐安县临时委员会,先后隶属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东路分委和赣西特委,驻地设招携汗上村。先后由陈洪时、钟礼元、余甲生代理县委书记。
  在临时县委的领导下,经半个月的紧张工作,采取坚决迅速的措施,清算了反革命分子制造“乐安事件”的罪行。党的组织得到恢复,重建了中共竹溪,善和、望仙三个区委及所属14个乡党支部。同时成立地方武装党支部5个(独立团3个,保卫队、红色警卫连各1个)。全县拥有20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50余人。
  第六节中共乐安县委员会(第二次重建,1931.7—1931.9) 1931年7月中旬,中共乐安临时县委在招携诚伯谭公祠秘密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有100余人,大会选举了余甲生为县委书记,吕金华为县委副书记,刘克庄为组织部长,陈文珍为宣传部长,王娇之为妇委书记,重建了中共乐安县委员会。先后隶属中共赣东特委和苏区中共宁都中心县委,驻地设招携塅上村。
  下属党的组织: 南一区委(后改为竹溪区委,1930.3—1932.8):先后管辖竹溪、龙溪、观亭、徐庄、坪溪、雷溪等乡党支部,书记陈美生。
  南二区委(后改为善和区委,1930.3—1932.8):先后管辖中村、许汤、参陂、上洋、水口、高屋、坊塘、流坑等乡党支部,书记刘济民。
  东区区委(后改为望仙区委,1930.5—1932.8):先后管辖望仙、东炉、肖坊、山湾、招携、青里、湛元、南村、前团、稠溪、茅冈、弩坪、舟坊等乡党支部,书记廖丕文。
  严塘区委(后改为金竹区委,1931.11—1932.8):先后管辖严塘、茶园、金竹、火嵊、下堡、齐阳、茶坪等乡党支部,书记邓洪生。
  万崇区委(1932.5—1932.8):先后管辖万崇、丰林、池头、塅上、盐丰、吴元、罗田、罗陂、水口、坪背、桐山等乡党支部,书记曾守模。
  水南区委(1932.7—1932.8):先后管辖水南、莲河、麻坑、流坑(原属善和)、南安、西务、牛田等乡党支部,书记曾发越。
  招携区委(1932.5—1932.8):先后管辖招携、青里、湛元(以上由东区划出)、坝上、严塘(原属严塘区)等乡党支部,书记刘克庄。
  增田区委(1932.8月成立):管辖舟坊(原属东区)、增田、王沙、小池、带陂等乡党支部,书记吕金华。
  第七节中共乐安中心县委 1932年8月,苏区中央局和中共江西省委为加强边区、新区的领导,选派了一批党性强、有经验的党员负责干部组成“崇(仁)、宜(黄)、乐(安)工作团”,于8月下旬来到乐安招携,建立了中共乐安中心县委。陈洪时任中心县委书记,刘克庄任组织部长,廖平三为宣传部长,邱慧玉为妇委书记。中共乐安中心县委隶属中共江西省委。县委驻地在招携汗上,先后并迁至南村、望仙等地。
  中心县委下辖乐安、宜黄、崇仁苏区,控制南城、丰城、新干、临川4县游击区。本县苏区受中心县委直接领导,没有另设乐安县委。
  为巩固和扩大苏区,派出了水南、南村两个工作团。9月成立了水南区委会和区苏维埃政府。兰凤辉任区委书记,张元顺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成立了望仙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梁克训任区委书记。
  在8月间,红一方面军攻克乐安后,派出了20余人的工作团,由团长吕金华率领,在增田区建立了舟坊、带陂、王沙、小池4个乡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增田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吕金华任区委书记。
  9月,中心县委和红22军政治部联合制订了《新发展区域工作大纲》,对开辟和发展新区工作,指明了方向。
  10月,中共江西省委派胡嘉宾来乐安接替陈洪时任中心县委书记。由于苏区的扩大,中心县委由招携迁往南村,随即开辟谷岗苏区。11月,派出高武根等6人组织了一个白区工作团和江西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谢唯俊率领的独立第五师及万太独立团等武装部队进驻谷岗,立即在谷岗、欧坊、板岭、东家岭、汤山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组织农民协会,成立了谷岗、欧坊等乡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中共崇仁县工作委员会,以高武根为工委书记。
  1933年7月下旬,中共乐安中心县委根据省委指示,在望仙“曾氏国俊公祠”召开乐(安)、宜(黄)、崇(仁)三县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0多人,省委派代表张光来(一说钟光)主持会议。主要议题是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改选苏维埃,开展查田、肃反运动和职工工会工作,会议还批判了原中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胡嘉宾、副书记吴礼明、宣传部长廖平三等,在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动摇”,并宣布撤销了胡、吴、廖三人的领导职务,改组了中共乐安中心县委。李福槐任中心县委书记,戴家兴为副书记,李先吉为组织部长,刘克庄为宣传部长,萧鹤鸣为妇委书记,总务科长为颜恢先。
  1934年春,中心县委增设了白区工作部和党务委员会两个工作机构: 白区工作部部长李赤生(新干县人),党务委员会主席李先吉。
  中心县委下属党组织: 一、中共宜黄县委员会(1932.9—1934.6),先后下辖:新丰、东陂、东港、干溪、神岗、吴村、南团、蛟湖、党口、黄陂、五都、麻坑、南源、河口、金竹等区委和区工作委员会。
  中共金竹区委(1933.8—1934.12),原名严杭区,属乐安,驻地金竹。1933年8月划归宜黄县管辖,1935年起划回乐安管辖,现属乐安县谷岗乡。书记尹添才。
  二、中共崇仁县(工)委(1932.12—1934),先后下辖谷岗、东山、凤岗、港下、东风等区委。
  中共谷岗区委(1932.12—1934),原属崇仁县,驻地谷岗。1950年4月划归乐安管辖,现属乐安县谷岗乡。书记周逢光。
  三、中心县委直属乐安各区委有:中共竹溪区委、中共善和区委、中共望仙区委、中共金竹区委、中共招携区委、中共万崇区委、中共水南区委、中共增田区委、中共太平区委、中共竹山区委、中共白石区工作委员会、中共戴坊(临时)区工作委员会。
  四、中共新干县委员会(1933.5—1934),下辖濂坑区(工)委(1933.5—1934)。1933年5月濂坑区委成立后,隶属新干县委。
  第二章政权建设第一节县革命委员会 1929年10月2日,张英、廖丕文等策划和领导的乐安“靖卫队”起义成功后,为发展农村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赣西特委和吉安县委先后派邱珏、李贻谋来乐安领导革命工作。同月,在小金竹永福庵正式成立了“乐安县革命委员会”。由李贻谋、张英、张方说、曾友颜等9人组成。并选举了李贻谋为主席,张英为副主席兼土地部长,张武兰为组织部长,廖维城为宣传部长,张老兰为财政部长,廖丕文为军事部长,张大合为粮食部长,陈桂珍为妇女部长,曾友颜为秘书。
  第二节县苏维埃政府一、乐安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1930.6—1930.11) 1930年6月,在中共乐安县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竹溪(南一区)、善和(南二区)、望仙(东区)等区苏维埃政府。为了扩大苏区,6月中旬,在招携港田召开了乐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80多人,会议由县委书记邱珏主持,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派黄彬参加。选举产生了乐安县苏维埃政府,取代乐安县革命委员会,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东办事处。以邓培元为主席,袁福昌为副主席,张保远为土地部长,张英为军事部长,邓翔开为财政部长,邓济民为裁判和肃反委员会主任,张大合为粮食部长,袁文炳为文化部长,陈必恭为秘书。
  二、乐安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1930.11—1931.11) 1930年10月,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搬到流坑。11月7日,在流坑董氏“环中公祠”召开了乐安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40余人,由县委书记邱珏主持,江西省行委、赣东行委派人莅会指导。主要议程是夺取乐安县城,向北发展,赤化全县;巩固发展农协,建立红色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债斗争。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了乐安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东行委和赣东办事处。以邱雄为主席,袁福昌为副主席,刘三祥为土地部长,邓培元为军事部长,张美生为秘书,其余各部人员未变动。
  乐安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三、乐安县第三届苏维埃政府(1931.11—1933.2) 1931年10月,在招携“谭氏大宗祠”召开了乐安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共140余人。由县委书记余甲生主持。通过选举产生了乐安县第三届苏维埃政府和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以袁福昌为主席,邓培元为副主席,杨长清为军事部长,邓翔开为财政部长,高春翔为粮食部长,彭牙王为土地部长,袁文炳为文化部长,刘文崇为卫生部长,王新福为劳动部长,王德元为工农检察部长,刘春洪为肃反委员会主任,颜恢先为总务部长;出席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唐友顺、黄其祥、陈德民、王新福、袁冬金(女)。
  1932年9月,中共乐安中心县委成立后,乐安县苏维埃政府除政府工作人员部分调整补充外,仍由第三届苏维埃政府行使行政领导职权。正副主席仍由原任。军事部长由李熟贤充任,土地部长由李忠炳接任,财政部长由曾纪盛充任,裁判部长由刘春洪接替,内务部长由彭牙王充任,总务部长由王隆金接替。
  四、乐安县第四届苏维埃政府(1933.2—1933.12) 1933年2月28日,乐安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招携“谭氏诚伯公祠”召开,会议由乐安中心委县书记胡嘉宾主持,历时6天,到会代表200人。省苏维埃政府派文化部长方维夏出席会议。
  大会着重讨论了加强和健全苏维埃政权和组织机构的建设。但是,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会议当场逮捕了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袁福昌、副主席邓培元、裁判部长刘春洪和竹溪区委书记阙文林等四人,并于闭会前一天将邓培元以贪污腐化、阶级异己分子的罪名错误地杀害了。
  会议选举了张方说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辉汉为副主席,邱兰金为土地部长,李熟贤为军事部长,曾德恒为赤卫军司令,彭牙王为内务部长,曾纪盛为财政部长,高年香为国民经济部长,张柔远为劳动部长,高春翔为粮食部长,王德元为工农检察部长,谭金竹为战地委员会主任,王隆金为文化部长,刘文崇为卫生部长,李本元为银行支库主任,桂彩祥为邮政分局局长。
  五、乐安县第五届苏维埃政府(1933.12—1934.6) 1933年12月28日,乐安县第五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招携坪头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20余人。宜黄、崇仁各派一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由中心县委书记李福槐主持,省苏维埃政府派土地部长刘启耀莅会。会议着重讨论开展查田运动,学习了《查田指南》文件。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干扰,会上批判了原县苏维埃主席张方说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并错误地撤销其职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苏维埃政府和出席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张连生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刘辉汉、曾继栋为副主席,并分别兼任裁判、内务部长,李忠炳为土地部长,侯家标为财政部长,高春翔为粮食部长,王德元为工农检察部长,萧细毛为国民经济部长,王隆金为文化教育部长,刘文崇为卫生部长,曾德恒为赤卫军司令,李本元为银行支库主任,林仁山为总务处长。出席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为曾才祥,徐中秋、黄其祥。
  图6—2 1935年乐安县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系统图第三节乐、宜、崇三县苏维埃联合政府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全面疯狂进攻,管辖区日益缩小。崇仁苏区几乎全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县苏维埃政府由东山迁至谷岗的坳下;宜黄神岗亦被攻陷。1934年2月,黄陂、东陂也先后失陷。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亦相继迁至东陂的上堡、白竹;乐安中心县委、第二分区、乐安县苏维埃政府由南村移到前团、稠溪,6月又迁至金竹。
  同年6月,乐安中心县委在小金竹召开了三县县委、县苏维埃部长干部大会,中心县委书记李福槐在大会上作了动员报告。分析当时形势,为了减少机关工作人员,充实地方武装,决定将三县苏维埃政府合并。在小金竹火嵊成立了宜、乐、崇三县联合苏维埃政府。并选举了张连生为主席,刘辉汉、刘川全、曾继栋为副主席,李忠炳为土地部长,刘辉汉兼裁判部长,侯家标为财政部长,萧细毛为国民经济部长,王德元为工农检察部长,唐友顺为内务部长,林仁山为总务处长,刘金莲为妇女部长。
  第四节政治保卫局 1932年1月间,在省保卫分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政治保卫局乐安分局,由刘友祥担任局长,陈俊义任副局长,蔡贞祥任侦察科长,姜玉林任保卫队长。8月,由贺隆任局长。仍由蔡贞祥任侦察科长,谢茂贞任保卫队长,同时,在县苏维埃政府内增设了裁判部。政治保卫局是与县苏维埃政府平行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它的职责与任务是负责苏区的肃反工作,保卫苏维埃政府,安定社会秩序,审理反革命犯罪及侦察敌情等工作。政治保卫局下设保卫队,有队员110余人,负责执行看守、押解犯人的工作。
  第五节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0年2月,在大金竹、石嵊上、竹园等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后,扩大到坪溪、引水、芳草、龙溪、流舍、半坪等村,也先后成立起十余个农民协会。随即转建为村苏维埃政府,掀起了以大金竹为中心的南一区革命运动,成立了竹溪区苏维埃政府。
  同年,县革命委员会将竹溪区划分为竹溪(金竹)、蛟腾(午田)、观亭(半坪)、龙溪(大通小通)四个乡,并相继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3月,召开了有村、乡苏维埃代表及大金竹群众200余人,在大金竹北园张文可公祠开会。经县革委会提名、群众通过的办法,选举了区苏维埃政府委员7名。正式成立了南一区(竹溪区)苏维埃政府,张昌怡当选为区苏维埃主席。
  在竹溪区苏维埃政府的影响下,南二区(善和区)苏维埃政府在善和成立,以董胡七为主席。由于苏区的扩大,区政府由善和搬到湖坪,改名为湖坪区苏维埃政府。
  5月,东区(望仙区)苏维埃政府在望仙成立,以曾福金为主席。
  1931年,金竹区(小金竹)、太平区苏维埃相继成立。
  1932年乐安中心县委成立后,新区发展更块。至1933年7月底全县建立了12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临时区苏维埃政府,60个乡苏维埃政府,100多个村苏维埃政府。赤色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
  表6—1 乐安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情况表图6—3 1955年乐安县区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图第六节肃反工作从1930年6月开始,在全县苏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9月,“赣东办事处”主任胡竹笙来到乐安,以“左”的面目出现,打着“肃反”的旗号,首先逮捕了早期中共党员曾友颜和进步知识分子张墨卿,并诬为“AB团”分子,惨遭杀害。
  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及“肃反中心论”的影响,夸大了敌人的力量,认为革命队伍中的“AB团”分子很多,以致 “肃反”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在革命内部产生了人人自危的局面。
  1931年1月,在招携设立了“红十二军办事处”后,混进党内的反革命分子李勇资、金兰英等带着一连人从宁都来到招携,打着“红十二军办事处”的招牌,凭一份逼供的“AB团”黑名单,立即逮捕了县委书记邱珏,组织部长邱雄,独立团团长张英,南一区肃反办事处秘书董日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林立,招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谭务七等革命干部和群众董宁四、董老园、董活菩萨、张席昆等500多人。施用各种惨无人道的火刑,鞭笞、针刺等酷刑。先后杀害了200多人,其余准备次日用机枪扫射,幸好当夜驻招携独立团闻讯后冒雪营救,才免于难。这就是乐安革命历史上空前罕见的极其惨痛的“乐安事件”。
  为吸取沉痛的教训,1932年1月,本县成立了政治保卫局,在苏区政府内增设了裁判部和裁判委员会;尔后又在二分区设立了军事裁判部;1933年在县苏维埃政府内增设工农检察部。对反革命案件的侦查、逮捕、审判,严格执行司法程序。自1932年11月至1933年8月,在肃反工作中清洗了17名地主、富农和阶级异己分子,保证了肃反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三章群众组织第一节农民协会 1927年10月间,永丰中共党员陈兆鲲、陈甘澍先后化装来到本县池头村邱汉七家,与邱结拜兄弟为立脚点。以后又邀集10多名贫苦农民以“学国术”作掩护,秘密宣传革命道理,激发农民对革命的热情。后经中共赣西特派员袁振亚的批准,组成了“池头村秘密农民协会”(主席邱老),为本县西部党的地下活动据点。11月农协会员侦得三江口贩毒和抢购粮食奸商三人,将其物资截获,没收其银元,销毁其鸦片。
  1928年2月,永丰中共党员钟赤心又来到上罗村与邱志坚等利用该村“十八兄弟会”作掩护,以上罗小学为基地,秘密成立了“上罗村农民协会”。4月,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长吴江来到罗田村,结识了贫农刘方祥、刘阳兴、刘华祥、刘三祥等,组织了罗田村“穷人会”,先后发展会员40多人,随后扩大到罗陂、湖坪等地。
  第二节青年组织 1929年12月,本县竹溪区开始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吸收了6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共青团,成立了竹溪团支部组织。
  1930年上半年,招携、青里、严坊、善和等乡先后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南一区、南二区、东区成立了共青团区工作委员会。
  8月,全县第一次团代会在招携召开。正式成立了共青团乐安县执行委员会(简称少共乐安县委),并选举彭延龙为县团委书记。
  9月30日,少共乐安县委发表了《告石马藤田青年群众书》,号召永丰、藤田青年起来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有力地唤起青年参加革命。
  1930年底至1931年春,在肃反扩大化中,许多优秀团员和积极分子遭到杀害,团组织被严重破坏,至1931年6月,才得到恢复,并重新建立了金竹区团工委。
  1932年9月,在招携乡成立了少共乐安中心县委,以邓湘君为书记。
  1933年全县先后建立了竹溪、招携、湖坪、万崇、增田、望仙、金竹、水南、南村、太平、竹山、白石等12个区共青团工作委员会。均设书记和组织、宣传部长;儿童局设书记,乡设支部书记和组织、宣传委员。村设小组,全县有共青团员800多名。团组织在60多个乡里都建立起来了。
  第三节工人组织 1930年2月,乐安竹溪(南一区)、善和(南二区)、望仙(东区)先后建立了区工会委员会,下辖16个乡工人组织。会员达400余人。6月,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以邱汉飞为主席。
  11月,在招携召开了乐安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余人,通过大会选举产生了乐安县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长,正式成立了乐安县总工会。以孙信河为工会委员长,谭呈生为组织部长,兰店生为总务部长,兰凤辉为宣传部长。
  1931年10月,成立了雇农工会,以张方庆为主席。
  1932年2月,为贯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进一步改善工人政治、经济生活待遇。2月,部分纸棚老板拒不执行劳动合同,使50%的工人失业,总工会发动工人揭发资本家不法行为,惩办为首者,将其纸棚收归国有。
  同月,在招携召开乐安县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0余人,选举张连生为总工会委员长。同时成立了劳动介绍所和互济会。
  10月,全县第三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前团召开。出席会议代表90余人,通过选举唐友顺为县总工会委员长,并选举张连生、江太阳、刘校华三人为出席全国工会代表大会的代表。同时,还分别成立了店员手艺工会、纸业工会和雇农工会支部、工会小组。
  1933年3月,全县第四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南村前团召开,与会代表100余人,选举了谭呈生为工会委员长,刘校华为副委员长兼组织部长,兰凤辉为宣传部长,兰店生任秘书。
  第四节妇女组织 1929年后,县、区、乡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均设有妇女运动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后改妇女部)。县、区妇运会设有妇女书记;苏维埃妇女工作委员会设有妇女主任;乡有妇女指导员。各级妇女组织都建立了妇女工农代表会,均有一定比例的妇女代表,与男子一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大事。
  同年,乐安县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由陈桂珍担任。1930年改为妇女部,部长先后由杨秀珍、邓带金、丁年金、王娇之担任。同年,乐安县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先后由邱兰英、邓带金、王娇之担任。至1933年7月底,全县共有妇女党员255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9.5%。
  1931年1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公布了《婚姻条例》,本县苏区广泛进行宣传贯彻,提倡男女平等,结婚、离婚自由,反对包办、强迫、买卖婚姻;反对童养媳、望郎媳等封建旧礼教的婚姻制度。
  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大部分男子参加了红军,广大劳动妇女担起了农业生产的担子,学会了犁田、耙田等各种农活,还帮助没有劳力的红军家属代耕。闲时参加夜校、识字班、读报组、俱乐部等活动,以提高文化知识。
  在扩军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夫的动人事迹。
  在历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妇女工作委员会组织妇女慰劳队、洗衣队、担架队,在护理伤病员等任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后方,发动广大妇女在赶做军鞋、打草鞋、认购公债、无偿退还借谷票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第五节革命互济会革命互济会是在党领导下的苏区群众互济互助的团体组织。凡年龄在16岁以上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都可自愿参加。
  1931年7月,本县互济会开始筹备。10月,在招携召开第一次互济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革命互济会。选举刘辉汉为县革命互济会主任。
  革命互济会的主要任务是:发扬互济互爱,进行困难救济,活跃苏区经济,设法购进白区物资——食盐、布匹等。它的基金主要是从打土豪没收的部分财产中解决;其次是向会员收集会费。
  1933年,全县各区、乡先后建立了革命互济分会,年底参加互济会的人数占全县苏区总人口的60%。
  第六节反帝拥苏大同盟反帝拥苏大同盟是反对帝国主义,拥护社会主义苏联,实行武装保卫苏维埃的群众性组织。凡劳动人民不分种族、性别、文化程度都可自愿加入为盟员。
  1931年7月开始筹备,10月正式成立,以刘春洪为主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
  1932年11月1日,召开全县反帝拥苏大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刘名胜为主任,下设组织、宣传、总务、青年四部。全县各区、乡机关、学校、地方武装等单位都建立了同盟分会或支部,盟员占全县苏区人口的70%,盟员每月缴纳铜板一枚为会费。
  反帝拥苏大同盟的主要活动是发展组织;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罪行;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就及和平外交政策;支援红军、保护苏维埃政权。
  第四章土地革命第一节土地占有情况建国前,土地私有,本县土地山林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豪绅手里,祠庙庵堂的土地也被他们霸占。贫苦农民绝大部分没有土地。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本县以湖坪的罗田村为例:共有土地246亩,地主、富农就占了70.2%;公祠又占去12.2%,中、贫农只占17.6%。1931年南二区的流坑村共有土地5000余亩(含外地收租地),本村土地只有3000余亩,其中地主、富农占去55%;公祠庙宇占去25%;中、贫农只占有20%左右。
  第二节土地分配在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有步骤地在苏区范围内进行土地分配。各村成立了分田委员会,根据每丘田的常年产量划分等级,在田里插上竹牌,写上地名、等级、年产量、谁属、分给谁字样。以村为单位,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红军、干部家属分好田;地主、富农分坏田;最后,由村苏维埃主席宣布分田结果,将名单出榜公布,并由村苏维埃政府发给土地证。
  1930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建立红色政权的苏区,要迅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本县于同年3—6月,在竹溪、招携、善和等区、乡纵横60平方公里、26000多人口、58000多亩土地的地区,发动群众投入土地革命,没收地主、豪绅、祠庙的土地、山林,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1931年春,本县又在中部,北自舟坊,南至望仙,东起稠溪,西到流坑、水南、牛田、峡圳等地24000多人口、96000多亩土地的地区,进行了分田。
  1932年,在坪溪、严杭、太平、南村、小池、万崇、谷岗、欧坊、东坑等地40000多人口、96000多亩土地的地区,进行了分田。到1933年,本县80%6以上的地区都进行了分田工作,总面积达250000余亩。
  山林是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的,有纸棚的竹山归纸棚所有;油茶山按茶子总产量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鱼塘等水面按户数、人口分配。
  1933年11月,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决定在土地改革地区,根据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开展查田运动”的指示,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并散发了《查田指南》文件。全县苏区开展了广泛的查田、查阶级运动。6月,仅王坊乡在查田运动中就查出地主、富农10余家;7月,又查出地主2家,查出田500多亩。还在一些出现偏差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做到符合政策,群众满意。
  第五章武装斗争第一节武装力量一、靖卫队起义 1928年6月,中共党员张英等人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用“捐功名”办法,筹募经费,买枪8条。8月,成立了“团练局”——党的秘密武装。
  同年,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简称红二团),在攻克乐安城后,即进驻大金竹,与张英、廖丕文等取得联系,决定派张英等人打入国民党乐安县“靖卫队”内部,伺机进行武装暴动。
  1929年春,张英、廖丕文等借口在大金竹难以自卫,解散了“团练局”,带领成员加入国民党乐安县“靖卫队”,张英任分队长。暗串贫苦士兵,宣传革命道理。于7月1日趁洗澡之机,在南门河边将大队长李德贵击毙。随即揭露李虐待部下的罪行,并夺取了县“靖卫队”的领导权。
  9月,张英等得知抚州“靖卫团”将派人来乐安接任靖卫队长,便率部离开县城,拒交兵权。与红二团秘密协商妥当,10月1日,红二团由善和开进招携,2日张英以“打红军”为名,率领靖卫队110多名士兵、80多条枪开赴招携。行至离马家〓不远的南岭山坳里,早已埋伏好的红二团,便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并开展政治攻势呼喊:“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来当红军”、“红军官兵一律平等”。张英等趁机对士兵说:“兄弟们,不要打,红军和我们都是贫苦出身的子弟,都是一家人,我们都去参加红军吧!”是时,大部分士兵鼓掌赞成,少部分犹豫的士兵见此情景,也不得不举枪投诚,于是策划已久的“靖卫队”起义胜利完成。
  二、游击大队 1929年10月,张英、廖丕文等策划乐安“靖卫队”起义成功后,全体官兵开往宁都,在东韶收编为红二团。为了发展地方武装,扩大革命根据地。张英、廖丕文等奉命从宁都回县,继续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于同年12月23日,在大金竹“天机坛”组建了本县第一支工农武装——乐安游击大队,张英任大队长,曾友颜任政治指导员。有战士60余人,步枪10余条,驳壳枪1枝。
  1930年春,南一区(竹溪区)、南二区(善和区)、东区(望仙区)在游击大队的领导下,先后建起了赤卫队、模范营、特务班等区、乡群众武装组织。7月,又建立了三个区的游击队,共发展队员130余人,40多条枪枝。
  三、独立营、团 1930年6月,张英、廖丕文等以竹溪游击队为主,继续发展地方武装,抽调其他游击队的部分队员,经县军事部的集中训练,成立了乐安县独立营。有战士180余人,枪60多条。以张英任营长,邱子敬任政治委员(后叛变),詹贵兴任副营长,杨树宗任军事教官。
  独立营成立后,重点打击地方反动武装,打土豪、筹粮款、建农协,发展武装力量。8月底,独立营扩充到400多人,160多条枪,200多根梭标。根据党的决定,乐安独立营在望仙新街扩编为乐安独立团,下辖8个连,先后隶属“新四团”、独立第四师、红二十二军、江西军区二分区。仍以张英为团长,廖维城为政治委员,廖丕文为参谋长,詹贵兴为副团长,黄桂为军事教官。
  四、地方革命武装的壮大 1932年春,本县苏区竹溪、善和、招携、金竹、望仙等区的游击队和县红色警卫连,奉令合编为新独立团。以邱觉生为团长。发展战士224人,每人一枪。7月底,全县游击队武装力量发展到900余人。计有: 老独立团225人新独立团224人县警卫连80人金竹游击队58人增田游击队44人望仙游击队39人万崇游击队20人善和游击队60人南村游击队40人湖坪游击队80人太平游击队30人同时各区、乡的赤卫队、模范营、特务班等地方群众武装也得到相应的壮大,全县赤卫军发展到4500多人。7月开始整编,到11月7日“十月革命”大检阅结束。
  同时,在县苏维埃政府内,成立了赤卫军司令部,由军事部长兼任司令员。
  赤卫军成员:凡年满18—45岁的苏维埃男女公民都可参加赤卫军,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战斗者。
  模范营是从赤卫军中挑选政治可靠、身体健壮、思想进步、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年编成的,是赤卫军中的骨干力量。
  同年9月,在本县太平圩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第二分区。凡地方武装均归其领导和指挥。
  第二节扩军运动随着地方武装力量的壮大,苏区妇女担负起田间农活,使参军者无后顾之忧,因而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11、12月,本县就有425名青年报名参军,加强武装力量,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3年夏,苏区中央局号召“创建一百万铁的红军”。7月,本县一次就欢送了500多名青年加入国际师;善和及万崇区的模范营、赤卫队两排人加入了少共国际师;5月20日,在南村召开的全县第二次各区工会委员长联席会议上,落实各区工人参加红军,扩大工人师的任务。要求6月15日前集中40名,实际有72人参军。7月,又有52名工人加入工人师。
  同年12月,本县开展“扩大红军冲锋月运动”,至1934年1月4日,已完成扩大红军357名,超过原定任务300名的19%。
  第三节主要战役一、打击地方反动武装 1930年4月,本县游击队不断壮大,已发展到200多人,引起了敌人的惊恐。湖坪王兆麟组织上千人的“守望队”,经常袭击善和等地的游击队。善和游击队在曹作新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40余人的夜袭队,袭击了湖坪的“守望队”。
  同年6月,善和游击队击溃了池头“红枪会”和罗陂“守望队”。同时,县游击大队与永丰、宁都游击队汇合,在沙溪打垮了地主武装“红枪会”,戳穿了“红枪会”刀枪不入的谣言。随后开赴宁都,在友军配合下取得了攻克宁都州和东山坝的胜利。
  1932年,善和游击队长邱汉七在革命出现暂时低潮时,思想动摇,带领部分队员及7—8条枪,另组“独立勇敢队”,背叛革命。后又在善和小屋山上盗窃省委支援本县枪枝40余枝,并逐步扩充队员。经常隐藏在云雾岭的乌泥坑、陂汗、秦岭等地,昼伏夜出,分散驻扎,时常袭扰苏区边缘的池头、万崇、上罗、杏园等地,严重地危害了本县和永丰两县边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同年9月16日,乐安中心县委和二十二军政治部联合作出“关于消灭勇敢队2个月工作计划”的决定。成立了永、乐工作委员会,协同作战。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冲锋队,经2个月围剿,消灭了“勇敢队”,缴获步枪数十枝,俘虏了所谓“政委”、“主任”等首要分子,士兵200多名投诚,首领邱汉七只身脱逃投敌。
  二、除夕保卫战 1931年国民党军发动对苏区第二次“围剿”,驻守在县城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师第五旅于2月16日(农历除夕),乘机窜扰招携。
  为了使苏区人民欢度春节,本县独立团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沿途设伏,英勇抵抗,打退了敌军对苏区的进攻,取得了招携除夕保卫战的胜利。但是,敌人认为独立团是地方武装,兵力不足,装备很差。于22日又出动全旅人马准备再攻招携。路遇红军主力于增田,激战一天,敌遭惨败撤回县城。
  三、十次攻打乐安城 (一)1928年12月初,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简称红二团)200多人,来到本县杨家坳,准备攻打乐安城,县国民党靖卫大队队长刘占云带兵抵抗,红军包围北门、西门和南门,激战两小时,红军主力突破北门占领县城,毙敌6名,俘敌17名,缴枪57枝。
  我军进城后,秋毫无犯,公买公卖,秩序井然,宣传了红军的政策,打击了封建势力。
  (二)1930年1月25日,气候突变,大雪纷飞,红四军万余人在陈毅率领下,冒雪从大金竹出发,经招携到达望仙等地,红四军与张英率领的游击队密切配合,挥师进攻乐安县城。驻守县城的“国民党靖卫团”闻讯即撤退至离城三里的罗汉山,然后放了几枪就逃跑了。红军从东门、北门两路进城,召开了群众大会,提出“办农协、建政权、打土豪、除劣绅”等口号,随即捕了奸商乐子岭、土豪詹罗卜等并罚了款,打了游泰盛当铺,将没收的粮食和财产分给了贫苦农民。
  (三)1930年4月,乐安游击队发展到百多人,配合各区、乡赤卫军千余人,第三次攻打乐安城。与国民党乐安县地方武装“靖卫团”在南门岭下激战两小时,“靖卫团”被游击队击溃,弃城而逃,从而保卫了苏区和促进新区的开辟与发展。
  (四)1930年7月,乐安游击队扩充成立独立营后,在万崇将国民党“靖卫团”击溃,缩回县城。月底,独立营200余人,向县城挺进,敌人一枪未发退至公溪,红军进城驻在曾家祠。国民党军第五十师谭道源部来援,我独立营迅速退出县城,开回招携。
  (五)1930年8月,乐安独立营发展为独立团,联合各乡赤卫队从招携出发攻打县城。县城“靖卫团”闻讯弃城退去沙港,独立团尾追五里,返回县城。在城里驻了三天,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及红军政策,不久仍回招携。
  (六)1930年11月,国民党军路孝忱部一个团驻在乐安城内。乐安独立团和各区游击队,乘夜摸到南门的庙坎上,活捉了敌哨兵,被对面的敌人发觉,敌人在战壕里用机枪向红军扫射,我军死伤多人,暂时退却。
  (七)1931年2月22日,驻县城国民党军第十三师第五旅的一个团,向招携苏区进剿。24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从宁都来到招携。26日,相遇于增田。在独立团的配合下,激战一天,敌军伤亡惨重,弃城退守公溪,红军乘胜进城,县苏工作团亦随军进城。立即开展打土豪、没收劣绅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工农,并组织农民协会,建立赤卫队,选举了游五仔为农民协会主席。
  (八)1931年6月,本县独立团200多战士,在团长张方说率领下,从招携向县城挺进。县城国民党“保卫团” 闻讯出城空放几枪后,向公溪逃遁。独立团尾追60华里,狡敌绕道退回县城,企图往永丰七都与反动地方武装王子山联合。独立团将敌击溃于牛田杨家院,缴获步枪10余枝和煤油、面粉等大批物资。
  (九)1932年7月13日,红军二十二军独立第四、五两师和第三军的七、八两师及五军团一个团,从宁都来到乐安,与乐安独立团、赤卫军联合攻打乐安县城。城内驻有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孙连仲部一个旅,还有靖卫队和守望队200余人,并筑有防守工事。
  当日午夜,红军炸毁敌人城外碉堡,逼近城郊。14日,敌机来援,被红军击落一架,坠落于离城3华里的马迹潭。15日,占领了姜家岭高地。红军奋勇登城,前仆后继,冲进北门。三军团又打进了东门,占领了全城,歼敌一个旅,俘敌官兵三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枝二千多支,迫击炮10余门,重机枪18架,无线电台1部。
  (十)1933年3月25日,在取得登仙桥地区战役胜利后,红一方面军和万崇、善和等地游击队、模范营联合攻打乐安县城。驻守城内之国民党军第四十三师孔令恂旅,凭借坚固工事死守待援。从24日至28日,红军攻城5天而未奏效,由于指挥失误,我方损失较重。29日,红军主力放弃攻打乐安,向永丰县城进军。
  四、攻克崇仁县城 1932年12月,第二分区司令员谢唯俊率领独立第五师开辟谷岗新区后,于22日统一指挥乐、宜、崇三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队二千多人,攻打盘据在崇仁县城的地方武装“保卫团”。将县城包围,乐安独立团首冲城门;二分区部队在城外挖筑工事,午夜架梯登城,将守敌击溃,占领县城。残敌向抚州逃窜,国民党军第九十师吴奇伟部前来支援,县城重陷。
  1933年1月8日,谢唯俊又率二分区武装力量与赤卫军、游击队配合,再度攻克崇仁县城,同时张贴布告与群众欢度春节。
  五、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 (一)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上旬,国民党军调集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动所谓第一次“围剿”。16日第五十师谭道源部侵占乐安;12月7日会同第十八师向我招携、藤田、沙溪进攻;第六、七军自崇仁的谷岗经荫水、石门沟、宁都、黄陂方向前进。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提出“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的方针,将红军转移到宁都、黄陂、小布地区隐蔽。12月18日,张辉瓒的十八师向上固、龙岗推进时,已进入红军伏击“口袋”。30日,大战于永丰龙岗,经一天的激战,全歼敌九千多人,活捉师长张辉瓒。
  在大战前夕,本县苏区人民实行坚壁清野,将粮食和牲畜一律隐藏起来,破坏敌人必经要道,国民党军进入苏区后,给养困难,饿肚断炊。大战开始后,乐安独立团在张英率领下,开赴前线配合红军作战。善和、望仙等地游击队、赤卫军截断其归路,歼击残敌。
  (二)第二次反“围剿” 从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军又调集二十万军队,向苏区进行所谓第二次“围剿”。4月21日,第二十七师高树勋部进占本县招携、青里、善和、大金竹、南坑等地;孙连仲率二十五师经河口、黄陂、新丰、洛口、小布方面合围红军。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领导下,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于5月16日至30日,从东固、富田一带向东横扫七百里,打了五个胜仗,缴枪两万多枝。5月21日,国民党军在中村、石马等地,连遭红军主力的痛击。在撤离中途又遭到县独立团和赤卫军、游击队以及苏区人民的追歼围剿,缴获国民党军枪枝百余枝,弹药、马匹及其他战利品甚多。至此。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所谓第二次“围剿”。
  (三)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国民党军发动第三次对苏区的“围剿”。同月,以其第二十三师李云杰部开来乐安。同时第二十五、二十七两师分别向招携、黄石溪前进。
  8月,红军主力从兴国越过敌人空隙,连续取得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歼敌一个师又一个旅,共四万三千余人。
  溃军败回途中,大肆实行“三光”政策。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和苏区人民拿起梭标、镰刀、鸟铳、土炮等武器,伏击溃敌,缴获步枪二千多枝和机枪多挺。
  (四)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6月,国民党军集结六十三万兵力,向苏区根据地实行所谓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26日,红军主力配合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模范营等地方武装,在黄陂、蛟湖一带设下伏击阵地,当国民党军五十二师进入伏击圈时,红军发起冲锋,一举歼灭该师全部,师长李明负重伤,抬到蛟湖李家坳而死。28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不明战情来援,也钻入谷岗、登仙桥伏击口袋。清晨正值大雪纷飞,熟悉本地山路的乐安独立团、游击队等地方武装抢占了珠坑头水嵊山头。红三军团和二分区独立师赶到,两边山头部队冲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大部被歼,师长陈时骥化装老百姓躲在山坑里也被活捉。
  同年3月,国民党军罗卓英率第十八、九师来援,与五十九师残部汇合,想挽回黄陂、登仙桥的惨败,折回宜黄东陂、干溪、黄柏岭、草鞋岗一带,并占据霹雳山及雷公嵊高峰。红军采取大兵团歼灭战法,县独立团、游击队、模范营、赤卫军熟悉地势作向导,辟开敌人火力,越过空隙地,以泰山压顶之势,对雷公嵊霹雳山发起猛攻,包围观音山,全歼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全部,师长萧乾负重伤而死,这就是著名的东陂大捷。
  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战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在宜黄南部两战两捷(2月28日至3月21日)全歼敌军三个师,缴枪万余枝,大炮40余门,胜利地打破了敌人第四次“围剿”。
  在黄陂、登仙桥、东陂三大战斗中,本县苏区人民除直接参军参战外,并帮助红军运粮食、抬担架、搬物资,截断溃军归路;在后方发动广大妇女护理伤病员、慰问战士和红军家属、打草鞋、制军鞋等,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第五次反“围剿”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扩红运动在全苏区开展,广大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兵员补充,发展到十万人,各区、乡游击队、赤卫军、模范营等地方武装力量,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但是,由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于1933年9月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时,错误地批判了乐安中心县委书记胡嘉宾是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其职务。11月2日,在江西二次团代表大会上又撤销了少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李书彬的职务。在军事上,对第五次反“围剿”形势错误估计,采取“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实行“单纯防御”、“冒险主义”等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军处于被动地位。
  1934年春,善和、招携、增田等苏区先后遭到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各地碉堡均被国民党军占领。4月,二分区独立第五师师长刘加贺在前团碉堡失守时牺牲。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侵占望仙,本县苏区范围日益缩小。因而未能配合红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六、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6月,在乐、宜、崇三县联合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同时,江西军区第二分区司令部,抽调三县独立团、营地方武装和干部中的党团员骨干,组织挺进队第一、第二大队。乐安为第一大队,宜黄、崇仁为第二大队。深入到乐安、崇仁交界的公溪、马安坪和丰城、新干交界的白沙、濂坑;乐安、永丰交界的竹山及崇仁的礼陂、叉路口和宜黄的蛟湖、霍源等一带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挺进队在白沙、竹山及新干的七琴、大坑摧毁了国民党军队建筑的碉堡、炮褛多处;7月,乐安第一挺进大队深入龚坊区公署,击毙其区长,缴获光洋八百元,枪枝多条;后又袭击崇仁礼陂区公署。8月,第二分区独立第五师深入宜黄棠阴、神岗一带,坚持游击斗争,在棠阴谷垅山头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义勇军”官兵数百名,缴获军用品甚多。10月,江西军区将地方武装组成一、二、三团。乐、宜、崇地方武装改为独立第二团。同时,根据省委关于“从金竹突围,越过敌人封锁线,袭扰、牵制、打击敌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的指示,决定留下一支游击队,由乐安县苏维埃军事部长曾德恒率领,活动于乐安、宁都交界的大树岭;另一支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兼二分区政委李福槐带领。
  同年秋,地主武装招携还乡团邀请驻流坑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师部,向招携苏区进犯。该部从流坑到招携必须沿乌江河而上,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山深林密。乐安第一挺进大队百余名战士预伏于此,以待来敌。当第二十七师师部进入伏击圈时,突然枪弹、手榴弹居高临下射向敌人,该师遭到突然袭击,又不知真实军情,队伍大乱,遂败退流坑。
  12月20日拂晓,李福槐率部突围到坪坑,各机关干部、独立团、挺进队、游击队等二千多人(其中武装部队八百多人),在坪坑混合编成一、二两营,趁黑夜继续前进,在带陂桥被截为两段。一营三百多人,由政治部主任罗民福率领突出重围;另一营一千五百多人由李福槐带领折回山里,疏散家属,精减装备,强渡银口河,冲破第一道封锁线。
  1935年1月,两支突击队在新干的大坑汇合后,将队伍整编为三个营。3月底,到达湖南,终因未找到红军主力而被冲散。
  2月,留在大金竹、大树岭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的游击队,被包围于大树岭一个山头,曾德恒率部奋战四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队员牺牲,曾德恒不幸被俘,解往洛口后英勇就义。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彭德怀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王稼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