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10
颗粒名称: 古石桥
分类号: K872.654
页数: 1
摘要: 桥始建于宋绍圣以前,距今已千年,桥首建在红门村口,遂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民国元年,山洪暴发,桥被冲毁。民国11年,于距原址半里许的今址重修。建成亭式单孔拱桥,宽2丈,长6丈余,高1丈8尺,用青麻石砌成,桥墩嵌于岩石中,桥身坚固,上建“将军庙”。民国22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在此地打响前哨战,追至宜黄南部,全歼国民党军52、59两个师。
关键词: 古石桥 登仙桥 乐安县

内容

登仙桥:位于县东南谷岗乡的谷岗水上游。桥始建于宋绍圣以前,距今已千年,桥首建在红门村口,遂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民国元年(1912年),山洪暴发,桥被冲毁。民国11年(1922年),于距原址半里许的今址重修。建成亭式单孔拱桥,宽2丈,长6丈余,高1丈8尺,用青麻石砌成,桥墩嵌于岩石中,桥身坚固,上建“将军庙”。民国22年(1933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在此地打响前哨战,追至宜黄南部,全歼国民党军52、59两个师。
  金鳌桥:在县城南门口,枕鏊河上,遂名“金鳌桥”,历史上曾名为“广平”、“通四”、“南津”、“安浦”和“鳌溪”等桥,后名叫“金鳌桥”。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游升汉族众21人、曾国光族3人、余日望族3人和潘岳峻、岳以周、詹念廷等捐资兴建。为3孔空腹式拱桥,曾数度被洪水冲毁,复由原捐建人子孙修复。建国后改为公路桥梁,1969年被特大洪水冲毁桥墩,县交通局重建,现为全长50米,跨径2×18米,并有2×1米行人道,属等截面悬链式乱石拱桥。
  大元桥:建在县西潭港乡大元村沿河而上之两山间。桥系麻石砌三孔拱桥。桥墩有二,长7丈许,高1.5丈,拱高2.5丈。桥系明代创建,从未修葺,现已多处损坏。
  世昌桥:在县南罗山村口,为青麻石砌成的单孔拱桥,桥拱宽1.6丈,桥身高1丈余,长2丈,宽1.3丈。桥创建年代无稽考,据桥头《罗山曾氏重修世昌桥记》载:皇明天启三年(1623年)季春月重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孟秋月重修,桥身今保存无损。
  道山桥:在县西潭港乡东坑境,是一座3孔麻石拱桥,长9丈,宽1丈,高1.5丈,拱高2.5丈。桥系明朝县人陈澄捐资创建,清代维修一次,1962年被洪水冲坏,再次重修,今仍保存。
  青山桥:在县东南谷岗乡境,靠登仙桥村,屹立于两山之间,为青麻石砌成单孔石桥。宽1丈,长4.5丈,拱高2丈余,拱宽3丈余。民国22年(1933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在桥附近与国民党军52师李明部激战,取得胜利。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