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楼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09
颗粒名称: 古塔楼坊
分类号: K872.564
页数: 3
摘要: 古塔楼坊宝塔:建立于县城中心,高10丈多,底基围4丈多,为花岗岩建成的等边八角形七级浮屠,底层辟一门出入,其他6层均辟八门,门分真假两种,假门作为装饰,真门又有虚实之分,虚门为迷门,误入虚门必背壁而退始得出,实门则供游人出入与上下,每层有飘出尺许的人行道,门内有螺旋形石阶,游人可借石阶和人行道盘旋上下出入,一直可至七级眺望全景,塔顶上垒有七铁钵作小塔状的铁顶。全塔设计独具匠心,古人有诗赞云:“浮屠千仞出,高处近星文,日午全无影,天空自有云,光明上界澈,铃声上方闻,不是攀登处,何因静世氛。”塔建于明万历十至十六年,经历明、清、民国,“文革”中作为“四旧”而被拆毁。
关键词: 古塔楼坊 乐安县

内容

古塔楼坊宝塔:建立于县城中心,高10丈多,底基围4丈多,为花岗岩建成的等边八角形七级浮屠,底层辟一门出入,其他6层均辟八门,门分真假两种,假门作为装饰,真门又有虚实之分,虚门为迷门,误入虚门必背壁而退始得出,实门则供游人出入与上下,每层有飘出尺许的人行道,门内有螺旋形石阶,游人可借石阶和人行道盘旋上下出入,一直可至七级眺望全景,塔顶上垒有七铁钵作小塔状的铁顶。全塔设计独具匠心,古人有诗赞云:“浮屠千仞出,高处近星文,日午全无影,天空自有云,光明上界澈,铃声上方闻,不是攀登处,何因静世氛。”塔建于明万历十至十六年(1582—1588年),经历明、清、民国,“文革”中作为“四旧”而被拆毁。
  状元楼:在县西南牛田镇的流坑村。宋绍兴年间,流坑董姓族众,为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状元楼匾额为同科进士朱熹题书,后经几次修复重建,现在保存的状元楼为清代所建,楼已倾斜。
  状元楼明代建筑——水南牌坊龙图阁学士坊:在县西南罗陂乡水口村,彭姓族众为缅怀五代十国时南唐工部尚书彭彦昭而立,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木质结构楼坊,1984年,省文物单位拨款修缮一新,申请列为省保文物单位。
  楼坊为四柱三间二楼式样。两侧为砖砌翼墙;横楼上用斗拱屋檐起楼,未用冲天柱;四柱排列整齐,中门左右柱围均为0.9米,门宽2.80米,高3.15米,两侧门宽1.76米,高3米,楼坊全高8米多。楼为单檐歇山顶,顶有壶形刹,刹下有莲花座,承托屋顶的全为如意拱斗,每跳均出约4.5度斜拱三个,相交而成复杂的网形斗拱。拱斗底都有凹弧线。一、二楼平板坊上都承托五层斗拱至撩檐坊。中间门楣以上,有大小额坊三层,小额坊上原有人物浮雕像,两端配有龙头。楼坊大额坊上横刻有“龙图学士”四个大字,此坊建造款式,省内尚属稀有。
  古石浮雕坊:在县西北龚坊乡同富村,牌坊前后面嵌有“簪缨接武”、“科甲传芳”八个大字,此坊始建何时不详,牌上有明隆庆已乙年(1569年)秋月重建字样。
  文武三元坊:在县西南牛田镇流坑村,坊为恩科状元董德元、武状元董藻、会元董良史、解元董传、董极、董经等而建,坊建于明万历以前,系木质结构,“文革”时被拆毁。
  同时文宗坊:在县城老街(今实验小学与鳌溪镇人民政府间址),为明代御史董裕、詹事讲而建,坊为石质浮雕,玲珑别致,坊上题有“同时文宗”四字,右书董裕官衔及年月日立字样,从右而左书写,左书詹事讲官衔及年月日立等字样,从左而右书写,石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文革”期间被拆除。
  百岁坊:在县西南牛田镇的水南村,清乾隆年间,奉旨为丁春魁百岁大寿而建,牌坊工雕精致,已有倒塌之虞。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