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0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G269.275.64
页数: 13
摘要: 乐安,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文物胜迹甚多。建国以后,县委和县政府对文物工作极为重视。于1977年设置了专管文物工作的机构,并积极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先后在鳌溪镇的寨上、山砀乡的营盘边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7处。博物考古人员,从遗址地面、文物层采集到不少磨制石斧、石镞、石锛和印纹陶片等遗物,根据出土文物证明,本县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活动。鳌溪镇的7层玲珑宝塔、水口村的龙图学士坊、流坑村的砖雕壁画等遐迩闻名,特别是出土元代枢府瓷更是稀世瑰宝。谷岗的登仙桥畔,是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再度重修,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物 古迹 乐安县

内容

第六章文物胜迹乐安,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文物胜迹甚多。建国以后,县委和县政府对文物工作极为重视。于1977年设置了专管文物工作的机构,并积极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先后在鳌溪镇的寨上、山砀乡的营盘边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7处。博物考古人员,从遗址地面、文物层采集到不少磨制石斧、石镞、石锛和印纹陶片等遗物,根据出土文物证明,本县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活动。宋、元、明时,文风兴盛,人文荟萃,古建筑、古艺术颇富。鳌溪镇的7层玲珑宝塔、水口村的龙图学士坊、流坑村的砖雕壁画等遐迩闻名,特别是出土元代枢府瓷更是稀世瑰宝。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县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足迹遍及县南的山山水水,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谷岗的登仙桥畔,是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
  本县名山甚众,华盖山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山势峻峭,奇峰险壑,洞、岩、石、泉星罗棋布。所建楼、台、亭、阁独具匠心,并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奇闻传说。
  第一节文物一、古代历史文物古遗址寨上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鳌溪镇城北端发现一遗址,长为1300米,宽为320米,总面积约0.396平方公里。从地面上发现有石斧、石镞、石锛、石矛、石刀和陶纺轴等实物。1977年考察现场,采集到砺石、豆脚、羊角器脚和大量的绳纹软陶。1984年发掘1.3米厚度的文化层,考古人员在该地拾回印有方格纹、米字纹等软硬陶片。
  破脑上新石器时代山坡遗址:1983年12月,在南村乡的街圩南700米处,发现这个山坡遗址,长1600米,宽700米,总面积0.56平方公里。从遗址采集到石斧、磨制石锛、石刀、石齿、石镞和印纹陶片不少。
  语塘甲山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冬,在龚坊乡语塘北发现的台地遗址,长350米,宽120米,总面积0.42平方公里。从遗址采获的石刀、石镞、石斧等石器,均为质细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在遗址中心千米范围内,发现不少印纹陶片,其中的松软夹沙红陶、灰色硬陶陶片饰有叶脉纹和粗细不等的方格纹。
  排上村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位于万崇乡万坊村1.2公里处,台地呈不规则的圆形,东低西高,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物普查工作组根据在台地发现的砺石、陶器脚、印纹陶片等考证,断定该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营盘边西周遗址:营盘边位于山砀乡的山砀村南端,长260米,宽180米,总面积0.208平方公里。从遗址地面暴露出不少的石刀、石铲、石齿,并有大量印纹陶片,陶片的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大方格纹、小方格纹、网结纹、菱形纹、米字纹、交错绳纹和大块变体雷纹等。全部印纹陶片,质细松脆,灰褪色,其质坚硬。
  肖坊坑春秋战国时遗址:位于潭港乡林头湾处,采集出土遗物有卜方格纹,经考证为兴平县遗址。
  天子脑春秋遗址:位于湖坪乡的天子山,采集出土的实物有:泥灰色印陶纹、方格纹硬陶、炭化谷(乌米)等。
  古墓葬黄法氍墓:位于县城西案山村的黄元岭(黄司空岭),黄法氍于梁太建九年(577年)逝世于寿阳,后归葬于此,墓碑已被人挖走。
  曾旧墓:位于增田乡吊鸡岭,曾旧为唐末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
  武齐基:位于县北湖溪村的灵宝山深坑,明成化二年(1466年),刑部尚书武齐葬于此。
  董裕墓:位于县南招携镇的禄元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刑部尚书董裕葬于此,墓碑、牌坊、两厢装饰的石人、石兽保存尚好,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墓穴多次被盗,公安、文物部门正在追查中。
  罗隐基:位于县南增田乡罗家潭,潭水枯落,直现墓石,有“罗隐”字样。罗为唐末文学家,曾任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多为讽刺现实之笔。罗晚年客居望仙、增田一带,民间有不少奇闻传说。
  骆公墓:位于县北湖溪乡严陀寨西北,现墓碑已毁。
  古城堡公溪古城:古城为梁时城垣旧址,当时为土筑城墙,梁普通三年(522年),巴山郡治设于此,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置高州,辖临川、安城、豫宁、巴山等郡,郡治设在古城。
  县城墙:创建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县治初设古塘(今北门口),次迁学宫侧(今县委大楼址),再迁詹圩(今实验小学址),初时筑土为垣,建栅为闾。明正德年间增土筑城,城高1.5丈,宽广3里,纵长4里,周围10里。明嘉庆年间,始垒石成城,城墙延袤10余里,高1.7丈。明崇祯年间,挖去旧基墙,扩改建石城,城墙延袤10里多,高出地面2.3丈,有2180垛,立有谯楼5座,分东、南、西、北和小南5门,每门高8.6尺,俱用铁皮包裹,坚固难损。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改为1600垛,内垣增高2尺余,有如省府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次固修,历时三载而成,规模定型,邑举人邹峄贤记:“大功告成,日夕登陴,百雉与万山相巩,邑之利赖远矣。”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陷南昌后,为适应战时需要,县政府奉令拆除城墙,以利开展游击战争。现尚残留有城墙遗迹。
  神运城:在县南湖坪圳上村内,旧名罗城(卢城),因地形似铜壶状,又名铜壶寨,为唐代旧土城址,境内“打铁店”、“卖牛场”等遗址,至今乡民尚能指点辨认。
  严陀寨:在县北湖溪乡境,该山东北壁立,西南稍可攀登,唐元和年间(806—820年),乡境屡遭兵扰,朱伦聚集乡众,筑城堑,立门关以为寨,自保安宁。宋统一全国后,乡民各自回归,寨自废。自山下村盘旋3里始至山巅,有平坦空旷地5亩,寨建于此,峰南平坦地为练兵场,场延伸有宽1丈余、长3里多的环峰跑马道,寨下峰有人工开凿的梯田及占地7亩的水库,平时引水灌田,临战放水御敌,以解山寨之危。
  羊罗寨:在县东离城10里的鳌溪境,山上五峰峨然,其中三峰平坦,有岩洞可居,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县士民议守此山以避兵乱。
  古书院西山书院:在县南牛田镇流坑村,宋真德秀幼就学曾丰(樽斋)于此,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亦曾寓此,并题诗咏云:“流溪原是古流溪,金鼓峰前草木齐。”现仅有遗址,院舍全废。
  鳌溪书院:在县城东门外鳌溪河上,故名鳌溪书院。元大德四年(1300年),县儒士夏友兰捐资兴建,明初兵乱院舍被毁,明正德和清道光年间两度重修改建,现院舍无存。
  义云书院:在县西南牛田镇,清康熙时,丁溥捐建正栋,其余为云盖、忠义两乡捐修,故又名两乡书院。门楣上有青石雕刻的“义云书院”四字,两边对联云:“义路礼门君子所履;云龙风虎大人之占”。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兴学校,县人邹希孟等倡议捐资重修“义云书院” ,改名为“罗宿小学”。民国28年(1939年),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此。建国后,牛田中学、农业中学先后设于此,为古书院的仅存者。
  古寺院天仙古寺:别名天子堂,在县东谷岗乡境,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民国时期,主持僧德跃募资再修。“文化大革命”后,再次修缮一新,现有佛堂3幢,塑菩萨3尊,并有膳宿房供游人香客休憩。
  石桥寺:在县西潭港往白竹的路旁,平坦的丘陵地面突矗出一圆顶石山,山腰有一天仙古寺巨大通孔,形成独孔拱桥,孔高8米,桥长23米,蔚为壮观,乡人疑为“仙造”,遂名“仙人桥”。唐天宝三年(744年),在桥下建造寺宇,取名“石桥寺”,南宋文天祥曾在此就读,以后并捐资修缮,民国时兵祸连绵,寺宇倒塌无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再度重修,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性寺:在县南望仙乡境,宋乾德五年(967年)创建,寺内种有花卉,花开时有如滴滴金花。宋建炎间孟太后幸此,并题咏:“一种黄花类似菊,分明枝叶有争差,若教滴滴成金后,岂存寻常百姓家。” 登仙桥古石桥登仙桥:位于县东南谷岗乡的谷岗水上游。桥始建于宋绍圣以前,距今已千年,桥首建在红门村口,遂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民国元年(1912年),山洪暴发,桥被冲毁。民国11年(1922年),于距原址半里许的今址重修。建成亭式单孔拱桥,宽2丈,长6丈余,高1丈8尺,用青麻石砌成,桥墩嵌于岩石中,桥身坚固,上建“将军庙”。民国22年(1933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在此地打响前哨战,追至宜黄南部,全歼国民党军52、59两个师。
  金鳌桥:在县城南门口,枕鏊河上,遂名“金鳌桥”,历史上曾名为“广平”、“通四”、“南津”、“安浦”和“鳌溪”等桥,后名叫“金鳌桥”。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游升汉族众21人、曾国光族3人、余日望族3人和潘岳峻、岳以周、詹念廷等捐资兴建。为3孔空腹式拱桥,曾数度被洪水冲毁,复由原捐建人子孙修复。建国后改为公路桥梁,1969年被特大洪水冲毁桥墩,县交通局重建,现为全长50米,跨径2×18米,并有2×1米行人道,属等截面悬链式乱石拱桥。
  大元桥:建在县西潭港乡大元村沿河而上之两山间。桥系麻石砌三孔拱桥。桥墩有二,长7丈许,高1.5丈,拱高2.5丈。桥系明代创建,从未修葺,现已多处损坏。
  世昌桥:在县南罗山村口,为青麻石砌成的单孔拱桥,桥拱宽1.6丈,桥身高1丈余,长2丈,宽1.3丈。桥创建年代无稽考,据桥头《罗山曾氏重修世昌桥记》载:皇明天启三年(1623年)季春月重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孟秋月重修,桥身今保存无损。
  道山桥:在县西潭港乡东坑境,是一座3孔麻石拱桥,长9丈,宽1丈,高1.5丈,拱高2.5丈。桥系明朝县人陈澄捐资创建,清代维修一次,1962年被洪水冲坏,再次重修,今仍保存。
  青山桥:在县东南谷岗乡境,靠登仙桥村,屹立于两山之间,为青麻石砌成单孔石桥。宽1丈,长4.5丈,拱高2丈余,拱宽3丈余。民国22年(1933年),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在桥附近与国民党军52师李明部激战,取得胜利。
  古塔楼坊宝塔:建立于县城中心,高10丈多,底基围4丈多,为花岗岩建成的等边八角形七级浮屠,底层辟一门出入,其他6层均辟八门,门分真假两种,假门作为装饰,真门又有虚实之分,虚门为迷门,误入虚门必背壁而退始得出,实门则供游人出入与上下,每层有飘出尺许的人行道,门内有螺旋形石阶,游人可借石阶和人行道盘旋上下出入,一直可至七级眺望全景,塔顶上垒有七铁钵作小塔状的铁顶。全塔设计独具匠心,古人有诗赞云:“浮屠千仞出,高处近星文,日午全无影,天空自有云,光明上界澈,铃声上方闻,不是攀登处,何因静世氛。”塔建于明万历十至十六年(1582—1588年),经历明、清、民国,“文革”中作为“四旧”而被拆毁。
  状元楼:在县西南牛田镇的流坑村。宋绍兴年间,流坑董姓族众,为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状元楼匾额为同科进士朱熹题书,后经几次修复重建,现在保存的状元楼为清代所建,楼已倾斜。
  状元楼明代建筑——水南牌坊龙图阁学士坊:在县西南罗陂乡水口村,彭姓族众为缅怀五代十国时南唐工部尚书彭彦昭而立,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木质结构楼坊,1984年,省文物单位拨款修缮一新,申请列为省保文物单位。
  楼坊为四柱三间二楼式样。两侧为砖砌翼墙;横楼上用斗拱屋檐起楼,未用冲天柱;四柱排列整齐,中门左右柱围均为0.9米,门宽2.80米,高3.15米,两侧门宽1.76米,高3米,楼坊全高8米多。楼为单檐歇山顶,顶有壶形刹,刹下有莲花座,承托屋顶的全为如意拱斗,每跳均出约4.5度斜拱三个,相交而成复杂的网形斗拱。拱斗底都有凹弧线。一、二楼平板坊上都承托五层斗拱至撩檐坊。中间门楣以上,有大小额坊三层,小额坊上原有人物浮雕像,两端配有龙头。楼坊大额坊上横刻有“龙图学士”四个大字,此坊建造款式,省内尚属稀有。
  古石浮雕坊:在县西北龚坊乡同富村,牌坊前后面嵌有“簪缨接武”、“科甲传芳”八个大字,此坊始建何时不详,牌上有明隆庆已乙年(1569年)秋月重建字样。
  文武三元坊:在县西南牛田镇流坑村,坊为恩科状元董德元、武状元董藻、会元董良史、解元董传、董极、董经等而建,坊建于明万历以前,系木质结构,“文革”时被拆毁。
  同时文宗坊:在县城老街(今实验小学与鳌溪镇人民政府间址),为明代御史董裕、詹事讲而建,坊为石质浮雕,玲珑别致,坊上题有“同时文宗”四字,右书董裕官衔及年月日立字样,从右而左书写,左书詹事讲官衔及年月日立等字样,从左而右书写,石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文革”期间被拆除。
  百岁坊:在县西南牛田镇的水南村,清乾隆年间,奉旨为丁春魁百岁大寿而建,牌坊工雕精致,已有倒塌之虞。
  宅第壁画官厅宅第:在县南增田乡舟坊村内,为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现已破旧不堪。
  砖拼壁画.在县西南牛田镇流坑村,为明代进士董燧(号蓉山)宅第壁画,用二百多块正方形磨砖拼造高5米、长10.40米的三幅雕刻各异壁画,每幅均雕饰有奇卉异物,走兽飞禽,布局合理巧妙,花纹清晰,为罕见壁画造型,申报列为省保文物单位。
  出土文物东阪湾银器:1977年9月,修筑航桥乡东陂湾水库,挖出一批银器,其中双鱼盘38件,构图严谨、花纹细致的匙22件,椭圆形汤勺1件,上方下圆银箸22双,高足杯20件,夹层合成的凸花杯1件,玉壶春式瓶2件,平口短颈壶2件,文字牌2件,其中一件制有北宋王禹俘所作《黄州竹楼记》,另一件制有宋欧阳修所作《醉翁亭记》。这是本县首次大批出土文物,总计100余件,重13市斤,品种和数量之多、质量之佳在省内尚属首见。
  元代枢府瓷:1984年初,在鳌溪镇寨上出土一批元代名贵瓷器。其中:(1)卵白釉福寿印花盘5件。盘敞口,深腹微鼓,内底宽平,碗心下凹,圈足,足壁宽厚,砂底,有突出尖鸡心,底足内墨书“德星”二字。盘高3.9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4.2厘米。瓷盘内壁模印“枢府”、“太禧”、“福禄” 、“福寿”字样,为元代官窑出品。(2)卵白釉斗笠印花碗2件,碗敞口,深腹斜削,浅圈足,沙底。碗呈斗笠形状,通体施以卵白釉,釉质肥厚莹润。内壁压印连续回纹花边一道,边内饰有对称凤凰和飞蝶图,纹饰精美,构图严谨,印纹清晰规整。碗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3.1厘米,底足墨书“德星”二字。(3)卵白釉印花盘,共2件,盘敞口,浅腹腰弧鼓,内底宽平,碗心微下凹,圈足,足壁宽厚,沙底,有突出尖鸡心,施用卵白釉,有棕眼。内壁压印缠枝牡丹图案,盘高3.9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5.2厘米;(4)卵白釉“枢府”印花盘4件,盘敞口,浅腹微斜,内底宽平, 碗心微下凹,圈足稍为宽厚,沙底,有突出尖鸡心。施着卵白釉,釉汁厚润,有棕眼。内壁内底满饰模印缠枝牡丹图案,纹饰繁复而不乱,内壁花纹空隙处压印楷书阳文“枢府”二字,清晰可见。盘高4.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4.3厘米。
  本县出土的元代枢府瓷,现为稀世之物。1984年10月和1985年9月先后选送至北京建国三十五周年文物展览会和我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文物展览会上参展。
  其他器物:县博物馆成立以来,先后发现并收藏有西周时的铜鼎、铜斧,西汉时的弩机,晋朝的铜洗、铜釜,宋代时的铜镜等40余件。西汉时的印纹陶罐、印仿陶罐等20余件,东汉时的四系青瓷罐,晋时的青瓷小碗、四系青瓷钵、四系长顶青瓷罐、六系圈青瓷罐,南北朝时的瓷酒壶,宋代影青罐、粉盒、执壶、刻花小罐、长顶影青执壶等。并在鳌溪镇、龚坊乡等地出土古钱币数批,其中东汉的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通宝、乾元重宝、日本钱等,对研究汉唐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价值。
  二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大金竹上屋:1930年1月26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一纵队,从宁都东韶来到大金竹村,住在此屋。
  丁家垴指挥部:在县城西门外高地,1932年8月中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指挥红一军团攻县城,指挥所设在此地,是役全歼国民党军二十七师吕如珂旅3千余人。
  县城游氏大祠:1932年8月17日,红一军团攻占县城后,周恩来居住此屋。
  县城大街隆兴号:1932年8月17日,红一军团攻占县城后,毛泽东居住此屋。
  辂南迪德堂:1933年2月下旬,红军与国民党军52师激战登仙桥,红二十一军政治部设在此屋,当时在壁上记有战役经过“留志”,至今清晰可辨。
  毛泽东旧居攻打乐安县城指挥部旧址周恩来旧居朱德旧居登仙桥河畔:1933年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全歼国民党军52师战役旧址,是役生俘国民党军59师师长陈时骥。
  南村乡港下屋:二战时期,乐安中心县委旧址,1933年5月,邓小平被贬任南村区巡视员时,曾居住此屋。
  善和乡庵下砖院屋:1933年5月中旬,红三军团在大湖坪整编;红五军团在善和整编,朱德、康克清住此屋。
  谷岗袁进才屋:1933年夏,红一方面军总部在此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当时国民党军飞机进行轰炸,王稼祥在此负伤。
  邓小平同志旧居大金竹张英墓:1931年张英因被诬“AB”团分子致死,葬于大金竹黄塔坑中嵊。
  革命纪念物县文物专业机构创建于1985年,收藏整理革命文物900余件,现择要分类叙述如后: 1、苏区银行发行纸币,面值“5元”的13件,面值““1元”的2件,面值“1角”的11件,面值“2角”的5件,面值“5分”的18件。
  2、苏区银行发行金属硬币,面值“2角”的12件。
  3、苏区发行公债券,面值“5元”的2件,面值“2元”的1件,面值“1元”的2件。
  4、苏区米票1件,借谷凭证1件,印花2件(现为罕见之物)。
  5、苏区红军赤卫军武器86件。
  6、鲁迅与张禅林1932年合影照片3张。
  7、《红色中华》原件1份。
  8、红一方面军总部在招携发出命令1件,中央军委在招携发出训令1件,叶季壮收万崇区交款收据1件(复制品)。
  9、乐安县农民协会会员证2枚。
  苏区时期用过的纸、硬币苏区赤卫队袖章及徽标 10、乐安县苏维埃政府发刘四祥、曾黑姑通行证2件。
  11、苏区“识字课本” 1件。
  苏区游击队用的部分武器弹药苏区公章、证件革命纪念设施革命烈士纪念塔:该塔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我县2034名革命烈士,于1964年5月建立于县城北仕山之巅。塔身由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纪念塔依山势建有112级水泥台阶,塔周围的杉、松、柏、枫、樟、栗、竹、桐等,翠绿如茵,景色幽美宜人,瞻仰游人络绎不绝。
  战地纪念碑:1985年,在县东南谷岗乡登仙桥河畔,竖立了一块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地纪念碑。
  第二节名胜华盖山华盖山(别名大华山),位于本县东南,离城20公里,海拔996米,周围百余里,原属崇仁县,1950年划归本县管辖。山自衡岳发脉,属雩山余脉,由宁都北向逶迤入县境,经鹿角峰至南村和太平间,山势耸拔而起,状如莲花宝盖,遂名华盖山。
  华盖山,诸峰耸拔云表,浮邱峰、五岳峰、着棋峰三峰对峙,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相传有邱、王、郭三仙在此得道飞升,为本县道教活动中心。
  唐大历四年(769年),颜真卿任抚州剌史时,寻得隋乐安名山——大华山开皇五年(585年)华盖山旧碑文,据此考证撰写《桥仙观记》,自后各朝公卿大夫和文人墨客多慕名而来,宋工部尚书谢谔、江西路转运司李冲元、德庆大守曾丰、元著名理学家吴澄、虞集,明文学戏剧家汤显祖、刑部尚书董裕、状元罗伦等,莫不慕名前来游览,目睹山势危峭,奇峰险壑,都留下了铭记和诗篇,罗伦的《登华盖山》诗云:“华盖山几千年,三峰峨峨高插天,上有金殿凌紫烟,青鸾白鹤相往返,下有桑麻松竹参差连,风景一似桃花源……” 由于公卿名士的渲染,历代君王的注目,宋熙宁八年(1075年),神宗皇帝赐名“华盖山”及“崇仙观”匾额,此后邱、王、郭“三仙”累加封号,于是华盖山声誉日盛,遐迩闻名。
  华盖山不仅峰、洞、岩、石、泉、涧自然天成,风物奇秀,并各有奇闻传说,引人向往,而且建造规划布局严谨,观、坛、宫、堂配与楼、台、亭、阁;南真观、玉亭观、桥仙观、林仙观等建造工巧,各具匠心;自山趾至山巅造建的“大华盖山”、“敕赐崇仙观”、“蓬莱仙境”三门,壮观宏丽。由崇仙观至峰顶10公里,峰顶建有“三仙正殿”,匾曰“大华山”,中有“园光亭”、“憩霞轩”、“天官坛”、“宾仙阁”诸胜,规制更为宏丽。随着岁月流逝,华盖山胜迹历经毁修,现存者无几。
  大华名山,景物秀丽,地势险要,石达开部曾在此与清军鏖战数月;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在华盖山周围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师。
  芙蓉山芙蓉山,在县的东部,离城15公里,海拔1071米,连绵10公里,横贯崇仁巴华山,秀丽如出水芙蓉,遂名芙蓉山。
  芙蓉山旧有三庵,皆砖木结构,颇为宏丽,民国36年(1947年),农民烧田坎起火,三庵全毁,仅留残垣,上庵有“杀虫石”,庵东有所谓“出油石”,相传“日出食油四两,供庵人食用,后因庵人浪费,从此不复出油”。山的西南有“仰天湖”,现为淤泥地。
  苏区革命时期,邻县新淦妇联干部曾秀英、黄清香、邓洪祥、张素英、聂菊英等5人,在反“围剿”战斗中突围至芙蓉山,坚持苦战一寒冬,终因弹尽粮绝于1934年3月的一天砸枪跳崖壮烈牺牲。
  大龙山大龙山,位于县的东南离县城65公里的坪溪乡境,海拔1326米,绵延25公里,界于乐安、宜黄、宁都三县间。
  大龙山四面群山环绕,诸峰腾跃,山顶突现平地,宽广约百亩,有苍松翠竹,流水潺潺,山峻秀丽甲三县。
  宋嘉祐八年(1063年),严塘邓日升集资倡修寺庙,垦地奠基,抡材建宇,寺前有塘常浮云气,有似龙云雾雨,寺遂名“龙泉古寺”,四周银杏古树参天,翠竹风摇,景物秀雅,寺内供奉关圣帝君、玄女仙娘,往昔游人香客如流,几朝铜铸关帝神像,虽寺庙历经焚毁,现尚保存无损,“文化大革命”期间,龙泉古寺遭受厄运,1983年重修。
  附鳌溪旧八景 1、芙蓉寒流:为县东芙蓉山即景,山峰秀丽如出水菡苕,鳌溪水发源地,青山绿水,故有此景。
  2、象山秋色:县城东象山即景,因山状如象眠状,又名象眠山,山色秀丽,茂林修竹,山上先后建有“三月堂”、“东狱庙”等舍宇,现俱废。
  3、金华仙迹,为金华山即景,在县北龚坊乡语塘村,山高33米,绵延百多米,形状如覆瓢,山下建有“玉仙观”,往旧香火绵绵,明代刑部尚书县人董裕有记述。
  4、鳌浦春潮:为县南鳌溪石附近即景,因鳌溪水流击鳌石,波漾回旋,春水澎湃得名。鳌溪石已毁。
  5、梅潭夜雪:为县南25公里的梅仙潭即景。
  6、石屋奇峰:在县北20公里的三溪桥侧,因一峰突起,中空而明,似天然石屋,登临山上眺望,一水清澈而逝,诸峰献奇,故有此景描绘。
  7、印池夕月:在县城西郊,有西溪池和一巨石如印状,池石月色互映,故有此景。
  8、宝塔朝岚:为县城中心七级浮屠即景,塔高30余米,基围14米余,造工精致,“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第三节文物保护 1970年,本县在组织《毛主席在乐安伟大活动》的陈列活动时,开始了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征集工作。1971年“9、13”事件后,文物征集及保护活动停止。1977年,省批准成立“乐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归口为省文化部门领导的一级文物事业单位,才重新恢复文物征集、收藏、保护工作。1980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公布本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3处。1983年3月,县人民政府批准革命历史纪念馆更名为“乐安县博物馆”,为职能文物单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征集、保护文物工作。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7处。
  表4—21 乐安县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续上表) 表4—22 乐安县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