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9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新闻
分类号: G219.275.64
页数: 4
摘要: 建国前乐安的新闻事业极不发达,除办过几种小型报纸外,广播和电视都是空白点。建国后于1951年至1961年期间,由县委宣传部主办过《乐安报》。1976年开始逐步普及电视。第一节报刊 《鳌声周刊》 创办于民国18年,由何占魁主编。是毛边纸三开石印版的周报。每期印量100份左右,内容除刊载国内外新闻外,并载有反共言论,未办1年就停刊。每期发行量约200份。民国29年县抗敌后援会改名“动员委员会”,原抗敌后援会主办的《抗敌三日刊》也随之改为《动员三日刊》。改刊后的版面、内容及发行量仍维持原状。民国31年又随动员委员会裁撤而停刊。发行量最高达4000份,最低为800份。《乐安报》从1958年4月20日创刊以来,历时5年,共出800期,于1961年3月19日停刊。
关键词: 新闻 广播 电视 乐安县

内容

建国前乐安的新闻事业极不发达,除办过几种小型报纸外,广播和电视都是空白点。
  建国后于1951年至1961年期间,由县委宣传部主办过《乐安报》。1955年起开办有线广播。1976年开始逐步普及电视。
  第一节报刊 《鳌声周刊》 创办于民国18年(1929年),由何占魁主编。是毛边纸三开石印版的周报。每期印量100份左右,内容除刊载国内外新闻外,并载有反共言论,未办1年就停刊。
  《抗敌三日刊》 民国27年(1938年)县抗敌后援会为了报导抗日战争消息,鼓舞民众的抗日情绪,创办了《抗敌三日刊》(初期系周刊)。设编辑,缮写各1人,系毛边纸三开的石印版。每期发行量约200份。
  民国29年(1940年)县抗敌后援会改名“动员委员会”,原抗敌后援会主办的《抗敌三日刊》也随之改为《动员三日刊》。改刊后的版面、内容及发行量仍维持原状。民国31年(1942年)又随动员委员会裁撤而停刊。
  《乐安实验简报》 创刊于民国33年(1944年),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辖的江西四个实验简报之一。设社长、编辑、记者及缮写人员各1人。
  该报为毛边纸三开单面两版的石印三日刊。每期印量约为300份,除转载国内外新闻外,还刊登文艺小品,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不久停刊。
  《乐安报》 1956年4月20日创刊。系中共乐安县委机关报。由县委直接领导,宣传部具体管理。
  编辑机构 《乐安报》创办之初,设编辑小组,由3人组成。具体负责约稿、编辑和发稿、设计版面、校小样、对清样及送签付印等工作。
  1957年5月以后,随着形势的需要,进行改版,编辑机构也同时作了调整,设立编辑委员会,由报社秘书、印刷厂厂长、编辑部主要编辑组成。总编辑由县委宣传部部长或副部长兼任。
  版面改进根据形势发展和广大读者要求,经县委决定,从1956年7月起由过去油印不定期8开2版改为石印8开2版5日刊。从1957年5月(第6期)以后,又改为铅印8开4版3日刊。1958年起又改为8开4版隔日刊(其中1961年8月至10月还出版过日刊)。
  栏目设置 《乐安报》初创时系8开2版: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本县生产动态及农技版。改为铅印8开4版隔日刊后,栏目有很大调整,版面更为活跃:一版为要闻版。设有《要闻简讯》,《花边新闻》,《快讯》等14个专栏。每逢节日及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还用套色圈边。二版为经济版。设有《技术交流》、《经验介绍》、《农业顾问》、《说唱新闻》,以及《孙悟空游记》、《孙家婆婆游公社》等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的栏目。三版为政治生活、副刊版。设有《党的生活》、《团的生活》、《好党员》、《榜样》、《小镜子》、《小品文》等专栏。在庆祝建国10周年时,该版还开辟了《光辉十年》、《王大娘看展览》、《十年巨变话乐安》等专栏。四版为国际新闻版。将新华社、《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的国际新闻改写成《简明新闻》,力求通俗。此外,不定期的栏目还有《读者呼声》、《读者来信》及《大家办报》等专栏。
  办报经费 《乐安报》初创办时一切经费开支由地方财政拨款,编辑人员工资由原单位发,印刷纸张费由县委拨给。从1957年改为铅印后至1961年3月采取“以厂养报”的方针,报社所需经费由乐安印刷厂供给。
  发行工作 《乐安报》由邮局发行,发行对象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学校、机关、县乡村干部以及农民、居民。发行量最高达4000份,最低为800份。
  《乐安报》从1958年4月20日创刊以来,历时5年,共出800期,于1961年3月19日停刊。
  第二节广播本县于1950年春建立了收音站,设在当时县政府的门楼上,隶属县人民政府文教科。设备简陋,只有1台直流电子管收音机。开始用墙报形式抄写《广播新闻》张贴于县城中心地点。1951年秋,将墙头《广播新闻》改为油印刊物。1955年夏购入25瓦卧式扩音机1台,除供大会扩音外,又与文化馆合办“街头广播”。这是本县有线广播的开端。
  1957年,本县正式成立县广播站。当时省广播局配备了1台立式500瓦扩音机。第一批安装舌簧喇叭70只,利用电话传送广播讯号,通至各区乡重点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天晚上的广播需占用电话线路两小时,广播开放时,电话一律停止。1969年7月,县社两级安装了载波机,将县城至公社的电话线送音频讯号改为送载波讯号,这样既通广播,又通电话,但广播与电话互相干扰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广播与电话互相干扰的问题,1973年,先后用县财政拨款和广播事业费架设了县城鳌溪至石陂、增田、望仙以及坪溪(载波中转)、金竹、湖坪(载波中转)、罗陂等公社的木杆广播专线计45公里。
  1982年8月,又利用县财政拨款和地区财政补助,架设了县城至潭港和大马头垦殖场,以及公溪、湖坪等公社的水泥杆广播专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广播事业在整顿、提高的基础上大有发展,公社(乡)所在地全部建立了广播站,县城至乡村的广播专线有潭港、鹏洲。1985年全县共有扩大机32台(功率147000W)。戴坊、龚坊、山砀、航桥、公溪、鳌溪及大马头垦殖场全部实现了水泥杆专线化(全长85公里,221线公里)。有125个村委会,381个自然村畅通广播,有喇叭8700只,本县调频广播试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南部10个乡镇全部实现了调频广播覆盖。全区调频广播试播现场会曾于1984年在本县召开。
  乐安县调频专线建设示意图第三节电视 1976年7月,县广播站购入上海牌14吋黑白电视接收机1台,采用室外高天线接收江西梅岭电视中心发射台讯号,获得成功。此后逐年发展,1985年底全县有黑白和彩色电视机8700多台。
  由于本县是大功率电视发射台覆盖薄弱地区,电视讯号很弱,需要建立大功率电视差转台。县广播站于1980年4月21日在县城建成10瓦电视差转台一座,同年9月21日又在洞口(乌马岭)建成10瓦电视差转台一座,在坪溪(梅坑当)建成0.5瓦电视差转台一座。此外国营721矿在1979年建成一座5瓦电视差转台1座,江西261地质队也于1980年建成1瓦的电视差转台1座。至1985年,全县共有差转台12座,总功率达228瓦(含中央及省属单位)。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