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7.564
页数: 8
摘要: 文化馆(站)、俱乐部文化馆(站) 民国30年(1941年)成立了县民众教育馆。设有阅览室,订有少量省、县级报纸,藏书约300余册;并设有游艺室,内置棋类、弹子盘等,有职员5人、工人2人。建国后,于1949年10月改为乐安县人民教育馆;1952年经过整顿后,正式成立乐安县文化馆;随着业务的扩大,至1985年,工作人员已由5人增加到16人,分设文学创作、美术、摄影、群众文艺、报刊阅览及橱窗宣传等5……
关键词: 群众文化 乐安县

内容

一、文化馆(站)、俱乐部文化馆(站) 民国30年(1941年)成立了县民众教育馆。设有阅览室,订有少量省、县级报纸,藏书约300余册;并设有游艺室,内置棋类、弹子盘等,有职员5人、工人2人。建国后,于1949年10月改为乐安县人民教育馆;1952年经过整顿后,正式成立乐安县文化馆;随着业务的扩大,至1985年,工作人员已由5人增加到16人,分设文学创作、美术、摄影、群众文艺、报刊阅览及橱窗宣传等5个组,备有康乐球、棋类。馆门外两侧建有14米长的宣传橱窗和8幅大型宣传画板等;1985年起又增办录象放映。
  县以下的文化站,1982年仅有公溪、增田、湖溪、南村、招携、坪溪、金竹、牛田、湖坪等9个站。1983年发展到15个,1985年进而扩展至21个,实现了乡乡设文化站的规划。每个文化站基本上都设有3室(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1栏(宣传栏)。同时,全县各乡(镇)60%的村委会所在地设有文化室,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点。
  工人俱乐部 1954年,在县总工会主办下设立了工人俱乐部,活动场所是由旧民房改建的。购置图书2400余册和文娱、体育设备等,除每天按时开放图书、游艺室外,并组织了业余歌咏、舞蹈、球赛、小型戏剧演出等活动;还不定期地举办学习辅导会、报告会、故事会及时事讲座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瘫痪,工人俱乐部相应停止活动。1980年,借用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部分馆舍恢复设立工人俱乐部。1981年新建占地400平方米、高20米的5层工会大楼,购置了图书4000余册,订阅了报刊90多种,开展经常性的借阅;不定期地与县体委和县文化馆合作,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比赛、歌咏和演唱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等。1985年又在大楼门前两侧设置了20米长的宣传橱窗。
  二、创作展览文学创作本县的文学创作在宋、明两代较为兴盛。建国36年来,本县业余文学爱好者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据1985年统计有戏曲2篇,小说10部,故事8篇,散文6篇,诗歌10首,杂文5篇。
  民歌搜集本县的民歌,历来富有语言通俗朴实、音调悠扬活泼的特点。1980年后县文化馆派专人深入农村搜集,至1985年已搜集到各类民歌300多首,编印成《乐安民歌选》,其中的《撑排哥哥真可怜》、《手拿锄头开荒田》、《洗黄瓜》等被选入《中国民歌千首》;其中有50首选入省民歌卷;70首选入抚州地区民歌卷。
  附:选入《中国民歌千首》的三首民歌撑排哥哥真可怜 (山歌、排歌) 牛田、街上汉族手拿锄头开荒田 (山歌) 湖坪、贺立汉族洗黄瓜 (山歌) 石陂、罗山汉族0. 艺术创作书法清代初期,本县流坑董士标,精通各家书法,且善于金石雕,有《真实斋印林》、《四体千字墨刻》行世。民国时期本县擅长书法者颇有其人,邹令修的正楷笔力刚劲;杨士髫的行书活泼秀丽;詹鸿飞的大小楷匀正苍劲;黄承香篆、草、隶诸体兼善。建国后,尤其是1980年后,涌现了一批书法新秀。
  绘画清乾隆时,本县画家袁国栋,绘画构思独特,画技高超,曾经召试宫廷,选取第一,誉称“画状元”。建国后,本县业余绘画创作为数甚多,195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采用发行的年画2幅;参加1975年省美术展览的作品有721幅。
  摄影摄影艺术在本县虽很年轻,但新秀脱颖而出,县文化馆詹楚强的摄影作品,曾发表于《江西日报》、《中国农民报》、《前线报》、《前线民兵》、《江西科技报》等报刊杂志。
  三、民间艺术傩舞傩舞是古代举行大傩(一种驱鬼逐疫的迷信祭仪)时跳的舞,传入本县的历史甚早。相传北宋哲宗时(1087年),流坑董敦逸曾在朝廷任御史,后告老还乡,将宫廷的傩舞资料带回乐安,组织家乡的子弟学习表演,一直流传至今。流坑村的傩舞于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四日活动,表演节目丰富,现流传下来的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书生董永、七仙女下凡、魁星点斗、天将布阵、和尚上香、张飞闯帐、唐僧取经、桃花女与周公、关公斩蔡阳、白玉蟾、滚盾牌、走报、真武、和合、三官、土地、财神等30多个节目;县城詹、游、元、何、乐各姓和罗山村曾姓的傩舞系属“武傩”,活动于每年端午节(旧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以双人相对各执金瓜、月斧、关刀、鞭、戟、铁帚、圈、鎚等武器(这些武器都是竹木制的代用品)作武术表演,最后由扮演判官、雷公、神锣鼓者作逐疫动作而终场。还有增田沙仔排的傩舞能表演“婆婆撕麻”和猪、鸡等动作的禽兽舞,别有风趣。1984年,中国舞蹈协会曾派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省舞协陈希贤等深入流坑、沙仔排等地搜集傩舞资料和学习傩舞动作。
  民间乐队民国期间,本县有些大宗族或人口稠密的村落往往有组织“龙灯会”、“朝华会”和“迎神会”等集会活动,在集会时往往借助于各种乐器而增添热闹气氛。从而逐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民间乐队。乐队组合的种类大致分为打击乐(锣、鼓、钹)、丝竹轻音乐、吹奏乐(主要是唢呐)3种。他们不但在大姓族村落组成的集会中出场演奏,有时在婚梅泰和王龙贵韩树芳詹德昌乐龙跃余重阳黃更昌万陆生丧喜庆时也应邀演奏。全县的丝竹乐队以流坑董姓的乐队最为出色,相传其乐曲牌调是明代董裕在朝廷任刑部尚书时,带领家乡子弟到宫廷乐队学习而得来的。其中《浪淘沙》、《水底鱼》、《麻婆子》等曲牌,其音调婉转、幽雅动听。
  民间工艺纸扎建国前,本县不论城镇或农村都不难遇见纸扎工艺的能手。他们每逢春节闹元宵,不仅扎出神气活现的龙灯,而且还扎出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彩灯供人观赏;亦有扎制祭祀死人用的灵屋、纸家具、送殡开山神、四大天将等封建迷信用品。民国初期,纸扎工张姑手艺闻名全县,本县旅省巨商“游泰顺”在南昌举行旅省经商30周年纪念时,聘请他往南昌市扎制彩牌楼一座,以造型别致巧夺天工而轰动省城。其后有名叫涂教化的纸扎工,所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今人物等,栩栩如生。
  剪纸是我县建国后新绽的一枝民间工艺花朵。教师陈祖葵的剪纸作品曾发表予《解放军报》、《民兵》、《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摇篮》、《儿童文学报》、《赣东报》等报刊,据1985年统计已达218幅。其中《采药》和《益友》两幅剪纸画获省军区、抚州军分区和县人武部的奖励。
  篾织是本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建国后,更是推陈出新,篾工丁云中编织的竹器和工艺品形象逼真,色彩均匀,他在1960年编织的“毛泽东军装像”、“龙凤鹿马摇床” 以及“八角形提篮”等,参加了省艺术展览馆和广州交易会的展出,深获观众赞誉。
  民间传统文娱舞龙我县的舞龙活动有龙灯、草龙和板凳龙三种。龙灯是一种规模较大、投资较多的群众提灯娱乐活动,县城和较大的圩市在每年农历元宵节都有举办。有些地方还设有专门主持这种活动的组织叫“龙灯会”。活动的主体是一条用彩纸和彩布扎制的9至11节长龙,配以“12花神”、“精怪”、“罗汉”、“采莲船”、“花篮”、“戏剧故事”等纸扎像,龙体内和各套扎像的四周,均装有燃着的清油灯。每套灯配以丝竹或锣鼓乐队,每年农历元宵节前后,舞龙队伍分别到机关单位和群众家中、商店等进行表演。草龙是以稻草扎成的9节长龙,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舞动时活像一条火龙,故又称“火龙”。活动于每年中秋或大早年月。板凳龙是在一条长板凳上以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披以彩布并插满点燃的线香,由一人舞动按锣鼓乐器的节奏作各种姿态的表演。板凳龙多在节日或大早年月出现于较小的村庄。
  舞狮俗称“打狮”,是一种国术表演的娱乐。每年春节期间,有些爱好国术的青壮年组成“舞狮队”,到县城或较大圩市、村庄表演刀、枪、棍、棒或拳术,最后以一人举木制狮头套黄布的狮身作狮子滚翻姿态。
  龙舟建国前,本县公溪、流坑、官庄、员陂等地每年端午节都有举行龙舟竞渡,其船只等设备由祠堂庙宇公产中开支。建国初,流坑仍有这项活动,1960年后停止。
  儿郎故事这种活动的形式,是以10岁左右的儿童化妆扮饰某出古装戏的某个场次,作塑像矗立于倒置的方桌面或特制的小台面上,用2或4个人抬着,配以乐队、彩旗,游街串巷供人观赏。本县南村、湖坪、流坑等地在中秋节前后,多流行这种活动。
  船歌赛俗称“船里鼓”。这是民国21年以前流行于县城的一种赛歌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晚,县城各姓为了显示各自的文风,选派一些读书人组成赛歌队,抬击一面大鼓串游街巷,当两姓歌队相遇,即展开赛歌。每赛开头都必须冠唱“阳对月”三字,再唱出主句。败队者须停鼓熄灯给胜队让路。
  木偶戏俗称“木脑崽戏”,何时开始流行我县无资料可考。建国前,因迷信活动盛行,各农村遇上六畜发生瘟疫或蝗虫侵害五谷严重时,乡人则雇来木偶戏班在村里搭台演唱一段时间,结束时,戏班伶人击动大锣大鼓提着木偶丑角(俗称“矮古崽”),挨家“扫荡”一番,说是“驱邪”。
  灯谜县城在农历元宵前后,以几盏大型彩灯贴满谜语供群众猜忖,猜中者可获少量物质奖励。建国前,这种灯谜活动曾被某些大姓族借以显示本姓文才丰茂。建国后,则成为测验智力的群众文娱活动。
  装席面这是本县在建国前的一种独具风格的娱乐活动。它的形式有二种:其一是搜集各家珍藏的古玩文物,挑其最罕见者,摆设于八仙桌上;其次是雇聘名厨师制作精美菜肴,装设在八仙方桌上,然后以2至4人抬起这些桌子,配以乐队吹吹打打地游街展览。
  唢呐吹奏流传于本县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建国后的丁茂旺、董梅香等,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特别是董梅香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曾在抚州地区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
  渔鼓道情俗称“崩崩腔”,这种曲艺在乐安已流传300余年。它的唱本多是长篇传统故事,如:《缪白宝汗巾》、《攀弓带》、《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以遣余兴。民国时期,擅长这种曲艺者有耨姑、健颈、南安瞎子等(其真实姓名均缺考)。因为这些唱“崩崩腔”的艺人,都是当时进“养济院”的贫苦残废人,被人蔑视为“下九流”,故后继乏人,建国后未及时抢救,致以失传。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