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564
页数:
20
摘要:
宋、明两代,乐安的文化艺术事业较为发达,经籍与文学著述甚富,有书目可查者达126部;民间文娱如傩舞、龙舞、花鼓戏等均极盛行。迄至清代,由于民族隔阂,学术著作大为逊色,民间文娱活动也逐渐衰落。到了民国,在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本县的文化艺术稍有起色,然而频繁的兵事,又使文坛复趋衰落。
关键词:
文化
艺术
乐安县
内容
宋、明两代,乐安的文化艺术事业较为发达,经籍与文学著述甚富,有书目可查者达126部;民间文娱如傩舞、龙舞、花鼓戏等均极盛行。迄至清代,由于民族隔阂,学术著作大为逊色,民间文娱活动也逐渐衰落。到了民国,在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本县的文化艺术稍有起色,然而频繁的兵事,又使文坛复趋衰落。
建国后,本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机构亦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本县的文化艺术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厄运,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机构上由县一级的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而拓展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
第一节群众文化一、文化馆(站)、俱乐部文化馆(站) 民国30年(1941年)成立了县民众教育馆。设有阅览室,订有少量省、县级报纸,藏书约300余册;并设有游艺室,内置棋类、弹子盘等,有职员5人、工人2人。建国后,于1949年10月改为乐安县人民教育馆;1952年经过整顿后,正式成立乐安县文化馆;随着业务的扩大,至1985年,工作人员已由5人增加到16人,分设文学创作、美术、摄影、群众文艺、报刊阅览及橱窗宣传等5个组,备有康乐球、棋类。馆门外两侧建有14米长的宣传橱窗和8幅大型宣传画板等;1985年起又增办录象放映。
县以下的文化站,1982年仅有公溪、增田、湖溪、南村、招携、坪溪、金竹、牛田、湖坪等9个站。1983年发展到15个,1985年进而扩展至21个,实现了乡乡设文化站的规划。每个文化站基本上都设有3室(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1栏(宣传栏)。同时,全县各乡(镇)60%的村委会所在地设有文化室,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点。
工人俱乐部 1954年,在县总工会主办下设立了工人俱乐部,活动场所是由旧民房改建的。购置图书2400余册和文娱、体育设备等,除每天按时开放图书、游艺室外,并组织了业余歌咏、舞蹈、球赛、小型戏剧演出等活动;还不定期地举办学习辅导会、报告会、故事会及时事讲座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瘫痪,工人俱乐部相应停止活动。1980年,借用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部分馆舍恢复设立工人俱乐部。1981年新建占地400平方米、高20米的5层工会大楼,购置了图书4000余册,订阅了报刊90多种,开展经常性的借阅;不定期地与县体委和县文化馆合作,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比赛、歌咏和演唱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等。1985年又在大楼门前两侧设置了20米长的宣传橱窗。
二、创作展览文学创作本县的文学创作在宋、明两代较为兴盛。建国36年来,本县业余文学爱好者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据1985年统计有戏曲2篇,小说10部,故事8篇,散文6篇,诗歌10首,杂文5篇。
民歌搜集本县的民歌,历来富有语言通俗朴实、音调悠扬活泼的特点。1980年后县文化馆派专人深入农村搜集,至1985年已搜集到各类民歌300多首,编印成《乐安民歌选》,其中的《撑排哥哥真可怜》、《手拿锄头开荒田》、《洗黄瓜》等被选入《中国民歌千首》;其中有50首选入省民歌卷;70首选入抚州地区民歌卷。
附:选入《中国民歌千首》的三首民歌撑排哥哥真可怜 (山歌、排歌) 牛田、街上汉族手拿锄头开荒田 (山歌) 湖坪、贺立汉族洗黄瓜 (山歌) 石陂、罗山汉族0. 艺术创作书法清代初期,本县流坑董士标,精通各家书法,且善于金石雕,有《真实斋印林》、《四体千字墨刻》行世。民国时期本县擅长书法者颇有其人,邹令修的正楷笔力刚劲;杨士髫的行书活泼秀丽;詹鸿飞的大小楷匀正苍劲;黄承香篆、草、隶诸体兼善。建国后,尤其是1980年后,涌现了一批书法新秀。
绘画清乾隆时,本县画家袁国栋,绘画构思独特,画技高超,曾经召试宫廷,选取第一,誉称“画状元”。建国后,本县业余绘画创作为数甚多,195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采用发行的年画2幅;参加1975年省美术展览的作品有721幅。
摄影摄影艺术在本县虽很年轻,但新秀脱颖而出,县文化馆詹楚强的摄影作品,曾发表于《江西日报》、《中国农民报》、《前线报》、《前线民兵》、《江西科技报》等报刊杂志。
三、民间艺术傩舞傩舞是古代举行大傩(一种驱鬼逐疫的迷信祭仪)时跳的舞,传入本县的历史甚早。相传北宋哲宗时(1087年),流坑董敦逸曾在朝廷任御史,后告老还乡,将宫廷的傩舞资料带回乐安,组织家乡的子弟学习表演,一直流传至今。流坑村的傩舞于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四日活动,表演节目丰富,现流传下来的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书生董永、七仙女下凡、魁星点斗、天将布阵、和尚上香、张飞闯帐、唐僧取经、桃花女与周公、关公斩蔡阳、白玉蟾、滚盾牌、走报、真武、和合、三官、土地、财神等30多个节目;县城詹、游、元、何、乐各姓和罗山村曾姓的傩舞系属“武傩”,活动于每年端午节(旧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以双人相对各执金瓜、月斧、关刀、鞭、戟、铁帚、圈、鎚等武器(这些武器都是竹木制的代用品)作武术表演,最后由扮演判官、雷公、神锣鼓者作逐疫动作而终场。还有增田沙仔排的傩舞能表演“婆婆撕麻”和猪、鸡等动作的禽兽舞,别有风趣。1984年,中国舞蹈协会曾派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省舞协陈希贤等深入流坑、沙仔排等地搜集傩舞资料和学习傩舞动作。
民间乐队民国期间,本县有些大宗族或人口稠密的村落往往有组织“龙灯会”、“朝华会”和“迎神会”等集会活动,在集会时往往借助于各种乐器而增添热闹气氛。从而逐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民间乐队。乐队组合的种类大致分为打击乐(锣、鼓、钹)、丝竹轻音乐、吹奏乐(主要是唢呐)3种。他们不但在大姓族村落组成的集会中出场演奏,有时在婚梅泰和王龙贵韩树芳詹德昌乐龙跃余重阳黃更昌万陆生丧喜庆时也应邀演奏。全县的丝竹乐队以流坑董姓的乐队最为出色,相传其乐曲牌调是明代董裕在朝廷任刑部尚书时,带领家乡子弟到宫廷乐队学习而得来的。其中《浪淘沙》、《水底鱼》、《麻婆子》等曲牌,其音调婉转、幽雅动听。
民间工艺纸扎建国前,本县不论城镇或农村都不难遇见纸扎工艺的能手。他们每逢春节闹元宵,不仅扎出神气活现的龙灯,而且还扎出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彩灯供人观赏;亦有扎制祭祀死人用的灵屋、纸家具、送殡开山神、四大天将等封建迷信用品。民国初期,纸扎工张姑手艺闻名全县,本县旅省巨商“游泰顺”在南昌举行旅省经商30周年纪念时,聘请他往南昌市扎制彩牌楼一座,以造型别致巧夺天工而轰动省城。其后有名叫涂教化的纸扎工,所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今人物等,栩栩如生。
剪纸是我县建国后新绽的一枝民间工艺花朵。教师陈祖葵的剪纸作品曾发表予《解放军报》、《民兵》、《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摇篮》、《儿童文学报》、《赣东报》等报刊,据1985年统计已达218幅。其中《采药》和《益友》两幅剪纸画获省军区、抚州军分区和县人武部的奖励。
篾织是本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建国后,更是推陈出新,篾工丁云中编织的竹器和工艺品形象逼真,色彩均匀,他在1960年编织的“毛泽东军装像”、“龙凤鹿马摇床” 以及“八角形提篮”等,参加了省艺术展览馆和广州交易会的展出,深获观众赞誉。
民间传统文娱舞龙我县的舞龙活动有龙灯、草龙和板凳龙三种。龙灯是一种规模较大、投资较多的群众提灯娱乐活动,县城和较大的圩市在每年农历元宵节都有举办。有些地方还设有专门主持这种活动的组织叫“龙灯会”。活动的主体是一条用彩纸和彩布扎制的9至11节长龙,配以“12花神”、“精怪”、“罗汉”、“采莲船”、“花篮”、“戏剧故事”等纸扎像,龙体内和各套扎像的四周,均装有燃着的清油灯。每套灯配以丝竹或锣鼓乐队,每年农历元宵节前后,舞龙队伍分别到机关单位和群众家中、商店等进行表演。草龙是以稻草扎成的9节长龙,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舞动时活像一条火龙,故又称“火龙”。活动于每年中秋或大早年月。板凳龙是在一条长板凳上以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披以彩布并插满点燃的线香,由一人舞动按锣鼓乐器的节奏作各种姿态的表演。板凳龙多在节日或大早年月出现于较小的村庄。
舞狮俗称“打狮”,是一种国术表演的娱乐。每年春节期间,有些爱好国术的青壮年组成“舞狮队”,到县城或较大圩市、村庄表演刀、枪、棍、棒或拳术,最后以一人举木制狮头套黄布的狮身作狮子滚翻姿态。
龙舟建国前,本县公溪、流坑、官庄、员陂等地每年端午节都有举行龙舟竞渡,其船只等设备由祠堂庙宇公产中开支。建国初,流坑仍有这项活动,1960年后停止。
儿郎故事这种活动的形式,是以10岁左右的儿童化妆扮饰某出古装戏的某个场次,作塑像矗立于倒置的方桌面或特制的小台面上,用2或4个人抬着,配以乐队、彩旗,游街串巷供人观赏。本县南村、湖坪、流坑等地在中秋节前后,多流行这种活动。
船歌赛俗称“船里鼓”。这是民国21年以前流行于县城的一种赛歌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晚,县城各姓为了显示各自的文风,选派一些读书人组成赛歌队,抬击一面大鼓串游街巷,当两姓歌队相遇,即展开赛歌。每赛开头都必须冠唱“阳对月”三字,再唱出主句。败队者须停鼓熄灯给胜队让路。
木偶戏俗称“木脑崽戏”,何时开始流行我县无资料可考。建国前,因迷信活动盛行,各农村遇上六畜发生瘟疫或蝗虫侵害五谷严重时,乡人则雇来木偶戏班在村里搭台演唱一段时间,结束时,戏班伶人击动大锣大鼓提着木偶丑角(俗称“矮古崽”),挨家“扫荡”一番,说是“驱邪”。
灯谜县城在农历元宵前后,以几盏大型彩灯贴满谜语供群众猜忖,猜中者可获少量物质奖励。建国前,这种灯谜活动曾被某些大姓族借以显示本姓文才丰茂。建国后,则成为测验智力的群众文娱活动。
装席面这是本县在建国前的一种独具风格的娱乐活动。它的形式有二种:其一是搜集各家珍藏的古玩文物,挑其最罕见者,摆设于八仙桌上;其次是雇聘名厨师制作精美菜肴,装设在八仙方桌上,然后以2至4人抬起这些桌子,配以乐队吹吹打打地游街展览。
唢呐吹奏流传于本县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建国后的丁茂旺、董梅香等,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特别是董梅香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曾在抚州地区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
渔鼓道情俗称“崩崩腔”,这种曲艺在乐安已流传300余年。它的唱本多是长篇传统故事,如:《缪白宝汗巾》、《攀弓带》、《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以遣余兴。民国时期,擅长这种曲艺者有耨姑、健颈、南安瞎子等(其真实姓名均缺考)。因为这些唱“崩崩腔”的艺人,都是当时进“养济院”的贫苦残废人,被人蔑视为“下九流”,故后继乏人,建国后未及时抢救,致以失传。
第二节电影戏剧一、电影最早是在民国28年(1939年),曾经有一支南京来的电影队在县城中山场(今县总工会址)公映了两次无声电影。建国初,由江西省中苏友协电影队在县城、善和、招携等地作了一次慰问放映。1954年3月以后,本县建立了电影队,置有苏联出产的乌克兰型放映机和美国出产的25型发电机各1台。至1957年,增至2个电影队,购置了16毫米放映机两台。1961年以后,分配一个队下乡巡回放映;另一队常驻县城,每晚在工人俱乐部售票放映1场。至1965年,增至4个县办16毫米电影队,成立了县电影管理站。1969年起,在公社、厂矿中发展电影队。1970年,县城建立了电影院,购置了国产35毫米松花江牌5501型座机两台。1974年开始发展大队办电影队,每个公社有2—3个队办电影队。1980年开始发展集镇电影院、售票点,全县电影工作向更加普及、更加现代化、更加优质服务方向迈进。
1981年,成立了乐安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设有行政、业务两股和县电影院,配备工作人员27人;截至1985年,共发行各种型号电影拷贝1710部。其中:国产片90%,翻译片10%;故事片90%,戏曲片5%,纪录片5%;35mm的拷贝发行对象以城镇为主,16、8.75mm的拷贝主要是向广大农村发行。从电影队成立后,开展了电影宣传、机修、技检人员培训和器材供销等工作。1985年后,还增加了电影录像带的发行和放映。此外,1975年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本县金竹公社为上海知识青年综合厂摄制了《高山峻岭安新家》的纪录片;上海电视台为本县金竹公社10对上海知识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拍摄了《火红青春献山区》的电影片,分别在全国各地播映。
表4—1 几个年份乐安县电影事业建置、设备及放映5项指标的完成统计表表4—2 1980—1985年县电影拷贝发行情况表二、戏剧剧目创作建国前,本县的剧目创作是一个空白点。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本县的剧目创作园地逐步繁荣。1954年,青年文学爱好者詹文耀以移植话剧的方式,改编成地方戏“母女俩”,初时发表在《江西文艺》,后经推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55年刊印单行本发行全国。从1958年至1981年的23年中,本县城乡业余剧团先后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映山红》、《苦珠树下》以及反映乐安革命斗争历史的戏剧《金岭春雷》、《笋姑》等剧目,在参加地区业余剧团调演中获得好评。1966年,篾工丁云中创作了活泼风趣、词句流利的快板书《—把篾刀》,在省三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上演出,被评为全省9个优秀节目之一,荣获表演奖第三名。1984年熊寿松创作的采茶剧《三送礼》参加抚州地区戏曲汇演,获创作奖。在发展剧目创作的同时,县采茶剧团对民间传统剧目进行发掘、整理,更新了《卖花记》、《丝缪带》等传统古装戏55个剧目。
业余剧团乐安业余剧社是在民国32年(1943年)由民众教育馆组织县城的一些京剧爱好者成立的。购置了部分旧戏服,用篾、纸作材料,制扎成各类盔帽,利用业余时间排演京剧,在新年或纪念日公演。民国38年(1949年)4月该剧团解散。
农村业余剧团建国初期,本县牛田、流坑、湖坪、杏园、竹山等地先后自发地组成唱采茶戏的业余剧团。1956年以后,通过每年县办的调演活动,本县农村业余剧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招携公社12个生产大队成立了14个业余剧团。经过1982年整顿后,截至1985年止,全县共有业余剧团58个,能坚持经常演出的25个,其余的多在农闲季节或年节喜庆时开展演出活动。这些业余戏剧组织有一特点,越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偏远山区,越活跃兴旺。
专业剧团三角班又称花鼓班,清朝乾隆时从宜黄传入本县,是一种由生、旦、丑三角,以采茶调(俗称花鼓调)作唱腔在舞台表演的专业戏剧组织,分为季节和长年两种性质。由于参加演出的人员少,道具简单,费用不多,所以建国前经常活跃于全县各农村。
半班据说是在民国25年(1936年)前后,由丰城白马寨一些爱好戏剧的泥木工人来乐安做工时带到本县来的一种地方戏种。开始无固定组织,只在农历新春期间自由结合公演一二晚节目,后来逐渐演变成季节或长年性的专业演出组织。半班唱腔简单,只有上下两句腔调,外加一检板(即数板)。其组成人员却在12人以上,能演出《丝带记》、《攀弓带 》、《卖花女》等大型传统节目;乐器和服装道具都比“三角班”齐备些,群众称它为“半班”。建国前,本县有好几个这种“半班”在城乡演出,其成员大多数是手工业工人。
乐安采茶剧团成立于1958年6月,最初的组成人员来源于各农村业余剧团的优秀演员。成立后常年活跃于本县城镇和农村,有时也赴外县演出。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汇演。“文革”期间(1968年)被迫解散,演员全部下放农村。1976年10月重新恢复,至1982年,在编的演职员53人。能演出大型传统戏《十五贯》、《白蛇传》和现代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乐队不仅备有丝弦、吹奏、打击等民族乐器,而且能伴奏大小提琴和小号、拉管、长笛、单簧管等西洋乐器。1982年冬,实行了分队承包负责制,全团分成两个演出队,使演出场次增至203场。1985年元月,根据中共乐安县委批复县文化广播局《关于暂时解散剧团人员》的文件精神,精简为18人,停止了演出活动,改营放映电视录像的业务。
表4—3 县采茶剧团1977—1983年演出场次表第三节博物馆书店图书馆一、博物馆(含革命历史纪念馆) 1977年1月,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乐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改用“文化大革命”中建造的“万岁馆”为馆址,筹备阶段由县文化馆兼管,1978年秋,正式配备工作人员6人,分资料、宣传、美术摄影、财务保管三项业务。1983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增至9人。
该馆成立以来,开始着重于本县革命文物的收集和展览工作,收藏了革命文物955件,其中有毛泽东使用过的马灯,朱德使用过的办公桌,苏区银行发行的纸币、硬币、苏区公债券、红(赤)军武器86件。同时征集到革命史料2100件,其中有朱德、周恩来等人签发的战斗命令和撰写的军事论文。1982年兼办文物普查业务。1983年后,又增添了古文物考证和发掘工作。现经查考落实的古文物有:古遗址7处,古城址1处,古墓葬7处(其中罗隐坟尚未落实),古建筑13处。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两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收藏了历史文物1066件,内有一级藏品34件,其中除古器、古印纹陶、软硬陶片以及大量的炭化谷(即“乌米””)外,尚有全国罕见的元代枢府瓷斗笠碗等。所收藏的革命文物和古文物分别陈列于6个展览厅,坚持每天开放展览,每年接待参观者约3万余人次。从1981年起,在馆址旁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文物宣传橱窗,并编撰了史料专辑28篇。
1982年4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吸收乐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团体会员,同年9月,抚州地区文物普查会议评选乐安县文物普查办公室为先进单位,荣获一等奖。1984年10月和1985年9月先后将珍藏的元代枢府瓷斗笠碗送往北京参加建国35周年文物精华展览和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世界古瓷展览。1985年12月,馆长梅绍裘曾出席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镀金奖章和奖金。
二、书店民国15年(1926年),县城设有群益书店。民国24年(1935年)开设了绮云轩书店。民国33年(1944年)由当地豪绅开设了一所鳌溪文化社,不久,绮云轩书店倒闭。这些书店都是以经营印刷、文具为主,售书业务不大,仅兼营小学课本和销售少量通俗小说而已。
建国后,1950年鳌溪文化社被接管,更名为乐安县文具印刷书店。1952年改为抚州地区书店乐安门市部。1955年正式成立乐安新华书店。36年来,乐安新华书店的业务人员由3人增加到17人,并建有1200平方米的售书大楼。经销的图书分4部分18类:(1)马、恩、列著作和革命老一辈的文集;(2)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史地、文艺等书籍;(3)医药卫生、工业、农业、科技等著作;(4)少儿读物、综合参考书等,经售书目达2000余种。从1984年8月份起,增设了开架售书部。
1956年后,逐步在全县各圩镇建立了图书发行点,1958年全县有12个代销站;1978年扩大到18个发行点;1981年增加到23个发行点,至1985年已形成了遍布全县的图书发行网点。图书的发行量,在正常情况下,逐年有所增长。50年代,年平均21万余册,金额4万余元;60年代,年平均44万余册,金额8.7万余元;1981—1985年,年平均157万余册。在“文革”期间,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和科技书刊被诬为“封、资、修”“大毒草”,禁止出售,因而图书发行量急剧下降,1975年的发行量只有31万册,金额6.8万余元。为了加强对本县工矿区的图书发行工作,1985年在公溪莲塘增设书亭1座、古城分店1所。
表4—4 几个年份乐安新华书店图书发行情况表三、图书馆民国26年(1937年),县城设立图书馆,馆长由当时的县教育科长兼任,内设专职馆员2人,仅购置图书300余册。民国30年(1941年)并入县民众教育馆,藏书仅300余册。建国后,在1984年以前,图书、报刊借阅工作一直由文化馆办理,藏书1.6万册,订阅报刊150多种。1984年8月,同文化馆分开,正式设立图书馆,有工作人员7人,藏书约2万册(不包括文化馆原有藏书),连环画720本,订有杂志120种,报纸35种。设置借书室,阅览室(成人、儿童分开设置)。据1985年统计,年开放时间达290天,借阅图书达4.62万人次。
从1985年以来,全县21个文化站的图书室均藏书在1000册(包括杂志)以上,订有报刊25—40种,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文化站每年借书者约在1万人次左右。
第四节历代著作要目辑存表4—5 清以前县人编著图书目录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表4—6 民国期间县人编著图书目录表表4—7 建国后县人著译图书目录表 (续上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