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移民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0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移民安置
分类号: D675.6
页数: 1
摘要: 乐安县地广人稀,荒山荒地甚多。明末清初,河南等地无地农民移居来县开荒生产者不少。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大部地区被日军占领,大批难胞涌入江西,为了安置广东难胞,省设第六中心垦殖场于永丰龙岗,后迁至本县东门外,建立虎形垦殖场和竹山垦殖场两处。安置广东移民286人,给予生活和生产基金,从事垦荒生产。因此,县东门外和竹山等地将750亩荒田荒地开辟为良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移民大部分回归家园,仅有极少数留下进行生产。为使他们有地可耕,当地政府与群众采取协商办法,全县划出水田3750亩,早地1200亩,从而使他们安心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批移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生活也日益得到改善。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移民安置

内容

乐安县地广人稀,荒山荒地甚多。明末清初,河南等地无地农民移居来县开荒生产者不少。抗日战争期间,广东大部地区被日军占领,大批难胞涌入江西,为了安置广东难胞,省设第六中心垦殖场于永丰龙岗,后迁至本县东门外,建立虎形垦殖场和竹山垦殖场两处。安置广东移民286人,给予生活和生产基金,从事垦荒生产。因此,县东门外和竹山等地将750亩荒田荒地开辟为良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移民大部分回归家园,仅有极少数留下进行生产。
  建国后,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工程需要,有些地方需要移民,本县是地广人稀偏僻山区,因此移民工作极为繁重。1955年12月,本县接受了省分配来的500多名上海社会闲散劳动力。第一批到县的59户64人,安置在戴坊炎坪村垦荒。为了使他们安心生产,县政府给他们建造了房舍,购置了农具和家具。以后陆续移入本县的垦荒者,均分别安置在鹏洲、龚坊、湖坪、公溪、牛田、万崇、罗陂等乡村插队落户。垦荒人员的生活和生产费用,一概报省拨款解决,至1957年共拨经费15.01万元,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这批垦荒移民中,除有少数提干,一部分转入工矿企业,大部分倒流回沪,仅少数留居从事农业生产。
  1969年,湖南韶山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迁出大批农户,上级分配到乐安县的移民有540户,计2581人(分别从1969年3月至1970年1月来到乐安县),他们分别被安置到10个公社29个大队,63个生产队,就地插队生产或单独建队。为使他们有地可耕,当地政府与群众采取协商办法,全县划出水田3750亩,早地1200亩,从而使他们安心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批移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生活也日益得到改善。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