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产
分类号: F326.375.64
页数: 5
摘要: 本县水产品主要是鱼类、虾蟹类、爬行类,软体动物及水生植物等五大类。其中水生植物有莲、藕、荸荠、茭笋、水浮莲、水葫芦、菱角及浮萍等。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水产品

内容

一、水产品种类本县水产品主要是鱼类、虾蟹类、爬行类,软体动物及水生植物等五大类。其中水生植物有莲、藕、荸荠、茭笋、水浮莲、水葫芦、菱角及浮萍等。
  表2—22 乐安县水生动物品种表表2—22中的大鲵又叫娃娃鱼,是珍贵水生动物,在本县金竹乡和共大乐安分校发现。潭港乡的白竹村尚养殖了“月月产”的鲫鱼,体呈桔红色,成熟期早,繁殖力强,生长快,经鉴定属于鲤形目鲤形鲫鱼属,己列入抚州地区1985年的水产研究计划。
  本县公溪的邹家山、湖溪的石通、牛田的坳背水库和谷岗的大烟,发现了4处地热水资源,喷流很大,冬季温度达21—26度,可用于养殖非洲鲫鱼、鲮鱼等鱼类越冬。
  1973年,本县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这两种鱼在咸淡水中都能生长繁殖,栖息于水域底层,产卵周期短(年产5—6次),口腔孵化。1975年,县农业局水产站从南城引进了红镜鲤鱼,繁殖推广全县。1977年引进了丰鲤、镜鲤、兴国红鲤鱼。其中以丰鲤鱼为全县良种养殖鱼种之一。
  二、水生动物的养殖鱼苗孵化宋时,本县有部分农民徒步江洲(今之九江),肩挑少许鱼苗至本地挖池饲养。到1911年,公溪、戴坊、南村、湖坪、罗陂、石陂等地农民肩运鲢、鳙、鲩鱼苗自养自销。
  建国后,县畜牧水产场工人于1964年5月,在龚坊公社石里元水库,进行人工孵化鲢、鳙、鲩鱼苗,获得成功,结束了本县农民长期往返九江贩运鱼苗的历史。
  1967年人工孵化鱼苗300余万尾,其中,鲢鱼占70%,鳙鱼占30%。1970年孵化鱼苗600余万尾。1985年孵化鱼苗1400余万尾,其中,鲢236万余尾,鲩749万余尾,鳙325万余尾,鲤90余万尾。但由于全县水产事业的迅速发展,鱼苗孵化仍不能满足需求。
  县畜牧水产场,现有养鱼工人12名,鱼池22口,水面约70亩。对鱼苗试用豆浆、青草、人粪三结合的喂食方法,分夏花、冬片两个阶段进行培养,成活率高,生长快。
  1971年,县畜牧水产场用人工催产孵化团头鲂鱼苗获得成功。
  稻田养鱼本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盛行于民国时期,建国后,农民仍相袭稻田养鱼方法,养殖鲤鱼。人民公社化后,农药、化肥用量增多,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中稻田养鱼曾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稻田养鱼被迫“下马”。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高,管理简单,易于推广和普及,据坪溪公社引水村的调查,当年谷雨前后放养的鲤水花,到农历9—10月间捕捞,大者可达4—5两1尾,亩产7—8斤。农业局水产站在戴坊公社长垅水库鱼场,以1.3亩栽种鸭脚矮的晚稻田,放养夏花1000尾(3.2斤),经102天饲养,捕获鲜鱼483尾,计60斤,亩产46.2斤。
  1978年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稻田养鱼复又流行。1984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为13312亩,年产量1567担;1985年稻田养鱼面积达20683亩,年产量4766担。
  池塘养鱼1980年,本县有大小池塘7016口,水面5719亩。但分布不平衡:东南部的金竹、坪溪、招携、谷岗山区及南村、石陂、湖溪、公溪公社的部分边缘山区,只有池塘1234口,水面665亩,且水位不稳定,养鱼价值不大;西北部拥有池塘2389口,水面2221亩,其中:门前塘1564口,水面1335亩;中南部有池塘3393口,水面2833亩,其中,门前塘2200口,水面1738亩。门前塘由于村庄污水注入,水质肥沃,养鱼潜力大。万坊公社上罗大队有门前塘1口,水面3.5亩,深1.7米,在民国期间养有青鱼40余斤1尾;招携公社的坪头村,有大小门前塘55口,水面36亩,1980年捕捞鲜鱼7750斤,平均亩产215斤,人平鲜鱼23.7斤。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填塘种稻、建房的现象很普遍,据1980年调查,戴坊公社峰轴大队1次填鱼塘10余亩;乃江、友谊、石里元水库的渔业基地塘,都变成了良田;鳌溪镇的文物古迹——芜塘,变成了县百货商场。有些池塘虽未被填塞,但也存在“集体不放养,社员不准养”的现象。养鱼历史悠久驰名遐迩的鳌溪镇罗山村,有106口养鱼塘,水面52亩,到1977年时,几乎完全荒芜。
  1978年以后,池塘养鱼事业发展迅速,由1974年的1210亩到1985年发展到4132亩,产量也提高到1985年的5383担。 水库养鱼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筑水库1025座,共计水面17256亩。库底平坦,消落区多为农田,植被区大,适宜于鲢、鳙、鲩、鲤、鳊等鱼类生长。据统计局资料,本县于1953年始利用水坝养鱼73亩,以后逐年增多,到1978年时,利用水库养殖面积达3599亩,产量1635担;迄1985年水库养殖面积10257亩,产量4584担,比1978年产量提高35.6%。
  珍珠养殖本县是抚州地区试养珍珠较早的县份之一。
  县畜牧水产场在1971年,组织了3名职工利用绉纹冠蚌和三角帆蚌插片试养,于1974年获得珍珠2.545斤,产值1240元。填补了本县珍珠养殖史上的空白。经省水产养殖公司和省外贸局鉴定,质量名列全省第3位。从此,各公社(镇)派员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并先后由湖坪、牛田、潭港、戴坊、山砀、公溪等公社及良种场、东元水库,68名职工,用水面140.5亩,进行珍珠养殖。
  10余年来,县畜牧水产场共养殖珍珠279.552斤,总产值为17.5307万元。
  表2—23 县畜牧水产场1974—1985年珍珠养殖统计表 (续上表) 三、成鱼捕捞建国前,本县捕捞鲜鱼的方法,一般是用罩网和小刺网在天然水域捕鱼,池塘家养鱼以“竭泽而渔”为主。1982年以后,水库家养鱼类逐渐转向捕捞起水,开始用赶、围、拖或赶网和袋网,赶网和张网相结合,东元水库用剌网、三层剌挂、三层剌挂网等工具捕鱼。
  1949年,全县统计捕捞鲜鱼240担,1956年捕捞1350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产业虽然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但随着各类型水库的新建增多,水产业仍相应发展。1978年捕捞量为3740担,1983年捕捞量9600担 1985年捕捞量为15472担。
  四、鱼病防治本县的鱼疫病主要有:烂腮病、赤皮病、肠炎病、锚头蚤病、打印病、白头白嘴病、丝虫病、指环虫病等。
  这些鱼病有的在春季发生,但尤盛于夏季。1981年招携公社坪头大队池塘养鱼发生烂鹏病。农民用石灰清理鱼池,用漂白粉给鱼洗澡,喂以磺胺噻唑拌饵,控制了草鱼烂腮病的发展。县畜牧水产场用“敌百虫”(晶体)按鱼体重100公斤,用0.1—1.5%克拌入豆饼粉成药饵投喂,治疗鱼的线虫病,收到了效果。
  1985年,在县科委基地前坪村发生烂腮、肠炎并发病,每天死鱼3至15尾,经外用1PPM浓度漂白粉0.03PPM痢特灵和石灰隔天交替全池遍洒,内服大蒜,磺胺胍,经10天治疗后,即再未发生死鱼现象。同年6月,戴坊镇上房村,养鱼专业户的鱼发生白头白嘴病,采用漂白粉、呋喃唑酸全池遍洒,浓度分别为1PPM,经两次治疗后,鱼即康复。同年7月,公溪镇江背村养鱼专业户的鱼出现打印病,施用生石灰遍洒全池,使池水呈20PPM浓度,经治疗后鱼恢复正常。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