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66
颗粒名称: 三、防疫
分类号: F326.375.64
页数: 2
摘要: 耕牛的主要疫病有:牛出败、牛流感、牛腐蹄病、牛前胃病、破伤风、五号病;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感冒、体内外寄生虫病、五号病。家禽主要疫病有:鸡新城疫、禽出败、白痢、球虫等病。此后,每年均组织干群和兽医人员对畜禽进行春秋两季突击性的疫苗预防注射,对危害畜禽健康的猪瘟基本控制,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牛出败发生率也大大减少。根据中央、省、地防治“五号病”办公室指示,本县于1983年10月27日成立了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农业局、商业局、公安局、交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该部成员。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防疫

内容

耕牛的主要疫病有:牛出败、牛流感、牛腐蹄病、牛前胃病、破伤风、五号病;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感冒、体内外寄生虫病、五号病。家禽主要疫病有:鸡新城疫、禽出败、白痢、球虫等病。
  建国前,本县从事兽医事业的人员不多,据1949年统计,分布在全县各地的民间兽医仅有30余人。其中湖溪乡沙港村的杨千祥,在兽医针灸方面造诣颇深;龚坊乡同富村的康先宗,使用中草药治疗牛病有独到之处。还有不少“牛伢人”和“牛贩子”都有相牛一技之长。但他们“同行相妒,互相保守”,致使这方面的技术与经验难以积累流传和提高。
  建国后,本县对畜禽疫病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1952年,鳌溪镇组织了中草药合作社,开始从事猪病的防治,各地区相继成立了耕牛健康检查和牲畜市场、运输、屠宰、收购的检疫站。1954年,首次给牛、猪打预防针。此后,每年均组织干群和兽医人员对畜禽进行春秋两季突击性的疫苗预防注射,对危害畜禽健康的猪瘟基本控制,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牛出败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表2—21 乐安县几个年份畜禽疫苗注射统计表单位:万头 1963年,县农业局兽医站在戴坊、龚坊两公社,开展了猪牛畜病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采取包防、包医疗、包阉割的三包工作。1965年在全县推行了畜病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各地疫苗注射工作开展不平衡,检疫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的开放,牲畜交换频繁,病畜、病死畜肉上市的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了“猪链球菌病”、“—号病”和“五号病”近年在本县发生。牛田公社在1979年5月,因抚州建桥工程队带进含有病毒的猪肉和内脏,引起了37头生猪患“五号病”;鳌溪镇从外地调进病猪和内脏,也引起“五号病”流行。
  根据中央、省、地防治“五号病”办公室指示,本县于1983年10月27日成立了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农业局、商业局、公安局、交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该部成员。全县各公社(镇)相继成立了“五防”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对患病地区施行“封锁、检疫、消毒、处理”,防止泛滥,发病率有明显下降。1983年有万坊、罗陂、牛田3个公社、6个大队、6个生产队流行,发病的生猪有186头,其中死亡18头;发病耕牛6头,无死亡。1984年仅有公溪镇的荷陂村流行,发病生猪21头,耕牛4头,均无死亡。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