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65
颗粒名称: 二、饲养
分类号: F326.375.64
页数: 4
摘要: 耕牛有黄牛、水牛,据民国24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养有耕牛19601头。”水牛适宜于湖田、陷田、复种指数高的地方。本县湖坪、万崇、罗陂、潭港、鳌溪、增田等地农户多饲养;黄牛适宜于山区陡坡梯田,多分布于招携、坪溪、金竹、谷岗等乡。但黄牛历来忽视选种、选配工作,存在近交乱配现象,致使品种退化,体型缩小,群众称“狗牯牛”、“石牛仔”,其役力大为降低。1973年,戴坊公社开始从省种公牛站引进了摩拉公水牛1头,与本地水牛杂交,繁殖牛犊5头。其杂交牛犊体匀称,肌肉丰满,体型高大,役力强。“乐安花猪”虽为省优良品种之一;但由于缺乏计划选育,提纯复壮,目前体型、外貌均不一致,差异较大。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饲养

内容

耕牛有黄牛、水牛,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养有耕牛19601头。”水牛适宜于湖田、陷田、复种指数高的地方。本县湖坪、万崇、罗陂、潭港、鳌溪、增田等地农户多饲养;黄牛适宜于山区陡坡梯田,多分布于招携、坪溪、金竹、谷岗等乡。但黄牛历来忽视选种、选配工作,存在近交乱配现象,致使品种退化,体型缩小,群众称“狗牯牛”、“石牛仔”,其役力大为降低。
  1973年,戴坊公社开始从省种公牛站引进了摩拉公水牛1头,与本地水牛杂交,繁殖牛犊5头。其杂交牛犊体匀称,肌肉丰满,体型高大,役力强。1980年,县农业局畜牧站在鹏州公社用摩拉公水牛和西门塔尔黄牛,试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共产杂交牛9头(其中黄牛1头),其杂交牛犊生长快,役力强,很受群众欢迎。
  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耕牛15475头,比民国24年少养4126头。至1956年,全县饲养耕牛21534头,比1950年提高39.2%。1965年全县饲养耕牛量下降到19982头,比1956年下降7.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底饲养达30789头,比1976年增养6986头,提高22.7%。役牛所负担的耕田面积,由1950年每头负担43.2亩,下降到1985年的每头负担耕地面积的15.07亩。
  表2—19 乐安县几个年份耕牛饲养及役牛负担耕地情况表奶牛1958年县畜牧兽医协会在县城养了本地黄奶牛8头,1963年县良种场引进荷兰奶牛8头,每天产奶20—30市斤。后因牛奶滞销,于1974年停养。
  本县的耕牛历来就是放养,喂以青草,冬春雨雪天气才改为舍饲,喂以稻草,间或加喂一点煮熟的细糠。但也有些地方由于早稻草贮存量不足,对耕牛喂以二晚稻草,梗硬带刺,营养性差,且农药残留量大。还有些地方在舍食期间管理粗放,耕牛生虱、生癞,农民用烈性农药治疗,因而引起耕牛中毒、死亡现象常有发生。1973年山砀公社杏坊大队,第一、二生产小队,误用烈性药1605搽涂牛虱,造成25头耕牛严重中毒,其中15头死亡。
  猪“乐安花猪”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据《江西省地方家畜品种》内记载:建国前乐安引进了宁都的黑猪种,经杂交以后,形成了“乐安花猪”。“乐安花猪”是全省著名的地方良种之一。体型较大,全身除头部及尾端固定为黑色外,躯干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1—4个黑快,形成黑白相间的花斑。腹部为白色,额顶有不规则的白色小块(条),毛较稀疏。头大嘴平,耳下垂,背部宽阔,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多分布于金竹、坪溪、招携、南村、望仙等地。建国后于1956年9月、1960年8月、1980年8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先后调查资料表明,“乐安花猪”有“大山种”和“小山种”两个类型。现以南村、望仙两个乡饲养较多。
  1979年,省、地、县有关兽医技术人员,对“乐安花猪”进行胴体组织分离测验,共测定3头,其结果是出肉率占72.3%,其中瘦肉占42.82%。出肉率和瘦肉率都较高。
  “乐安花猪”母猪繁殖力强,产崽率高,护理周到,据1980年对13窝母猪产崽调查,平均每窝产崽11.3头,最多16头,成活率达90%以上,断奶期崽体重平均9—11公斤。
  “乐安花猪”虽为省优良品种之一;但由于缺乏计划选育,提纯复壮,目前体型、外貌均不一致,差异较大。种猪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养猪发展的需要。对公、母猪要进行选育,有计划地育成遗传性稳定,体型、外貌均要求符合“乐安花猪”特点的瘦肉型品种。
  1954年,县畜牧水产场从南昌省种畜牧场引进约克夏猪3头,1956年引进巴克夏猪,1968年引进长白猪、北京黑猪,1970年从湖南购进宁乡猪1万余头,除留用部分公、母猪外,大都作商品猪用。其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当时深受群众欢迎。
  1983年4月至10月,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在龚坊公社进行了生猪的人工授精试验。共配种195头,其中受胎170头,受胎率达87.2%。
  建国后,本县养猪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以青饲料加细糠煮成熟食,蛋白质含量低,营养性差,以致出栏率低于全省水平。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养猪户22101户,饲养生猪44802头。”1950年底全县存生猪19018头,比民国24年少养25784头。1965年全县生猪存栏数为41717头,比1950年增养22699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有了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加工业,毛猪生产才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生猪存栏数为107777头,比1935年和1950年的存栏数分别提高1.4倍和4.7倍。自1978年始到1985年止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猪50530头。
  表2—20 乐安县几个年份生猪饲养出栏及年末存栏数概况表兔据1951年统计资料,全县养有本地菜兔26只,分布于坪溪、金竹等地,到1956年时只有兔7只。1979年县外贸公司从临川引进长毛兔660只,并以谷岗、南村、龚坊、牛田、万坊、鳌溪等地为繁殖基地。尔后因管理不善,这批长毛兔到1981年时基本绝种。1982年山砀公社茶场从浙江省引进良种长毛兔55对(其中8对是西德纯种长毛兔),每只成年兔产毛700—1000克,毛长且不结球,经济效益高,繁殖力强,有推广价值。到1985年底全县公私养兔共232只。
  羊建国前,本县只有潭港、增田、南村等地群众养有家山羊30余只。1970年, 湖坪公社社办林场在参陂养有羊200余只;1971年,戴坊公社养羊150只。其后大马头垦殖场、农科所及部队农场均相继养羊。因羊肉、羊毛销路不景气,全县养羊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有望仙乡私养3头。
  鸡本地鸡体型小,生长慢,成熟期迟,产蛋率低。据调查一羽母鸡年产蛋80—100个,但肉鲜味美。1953年,县畜牧水产场从省种畜场引进洛岛红鸡和澳洲黑鸡40余只;1975年从南昌蚕桑场引进白洛克鸡20只;1982年引进新杂鸡280只,来杭鸡4500只。来杭鸡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产蛋率高于本地鸡约50%以上,年产量220—280个。1984年,本县引进罗斯鸡4000只,饲养5个月即可产蛋,年产量220个以上。同年,县科委和养鸡专业户又引进了2300只新波罗肉用鸡,饲养70天左右,体重达3市斤以上,经济效益高。
  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22401养鸡户,饲养生鸡126005只。”建国后,1950年,全县饲养236573只,1956年饲养332608只。1965年饲养234250只,比1956年减养98358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禽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饲养家禽339426只,比1978年的259100只,增养31%。
  乐安县几个年份家禽饲养比较图单位:万只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