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畜牧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6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畜牧 水产
分类号:
F326.375.64
页数:
10
摘要:
乐安县发展畜牧和水产的条件十分优越。除气温、雨量和阳光适宜外,还有广阔的牧地和水面资源。据1981年《乐安农业区划资料》载称:全县有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25万多亩,河流、池塘、水库面积7.4万多亩。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发展畜牧
内容
乐安县发展畜牧和水产的条件十分优越。除气温、雨量和阳光适宜外,还有广阔的牧地和水面资源。据1981年《乐安农业区划资料》载称:全县有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25万多亩,河流、池塘、水库面积7.4万多亩。
建国前,畜牧、水产业为本县农户主要副业,素有“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农谚。但当时政府无专门机构管理,都是农民自养、自食、自销。加之交通阻塞,粮食难于外销,农户多以余粮喂猪,因而“乐安花猪”肉嫩味美,享有“临川才子金溪书,宜黄戏子乐安猪”的盛誉。
建国后,县农业局设立了畜牧、水产站,配有技术干部12名,各乡镇成立了兽医站,配有兽医阉割和检疫人员111名,专门管理全县畜牧和水产事业。
本县的畜禽结构,以猪为主,牛次之,再次是鸡、鸭、鹅,饲养羊和兔的很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改塘种稻,填塘建房的现象极为严重。1976年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8.4%和0.5%。由于在乌江下游永丰境内修建了五石陂,在进贤县境内建筑了礁石坝,致使赣江、抚河回游性的鱼类受阻;在江河、溪流甚至水库、池塘炸鱼、毒鱼、钓鱼及偷鱼等歪风蔓延,致使国家颁布的《水产繁殖保护条例》难以有效施行,水产资源大为减少。
第一节畜牧一、品种本县畜禽品种繁多,有牛、猪、羊、兔、鸡、鸭、鹅等30余种。
表2—18畜禽品种表二、饲养耕牛有黄牛、水牛,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养有耕牛19601头。”水牛适宜于湖田、陷田、复种指数高的地方。本县湖坪、万崇、罗陂、潭港、鳌溪、增田等地农户多饲养;黄牛适宜于山区陡坡梯田,多分布于招携、坪溪、金竹、谷岗等乡。但黄牛历来忽视选种、选配工作,存在近交乱配现象,致使品种退化,体型缩小,群众称“狗牯牛”、“石牛仔”,其役力大为降低。
1973年,戴坊公社开始从省种公牛站引进了摩拉公水牛1头,与本地水牛杂交,繁殖牛犊5头。其杂交牛犊体匀称,肌肉丰满,体型高大,役力强。1980年,县农业局畜牧站在鹏州公社用摩拉公水牛和西门塔尔黄牛,试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共产杂交牛9头(其中黄牛1头),其杂交牛犊生长快,役力强,很受群众欢迎。
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耕牛15475头,比民国24年少养4126头。至1956年,全县饲养耕牛21534头,比1950年提高39.2%。1965年全县饲养耕牛量下降到19982头,比1956年下降7.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底饲养达30789头,比1976年增养6986头,提高22.7%。役牛所负担的耕田面积,由1950年每头负担43.2亩,下降到1985年的每头负担耕地面积的15.07亩。
表2—19 乐安县几个年份耕牛饲养及役牛负担耕地情况表奶牛1958年县畜牧兽医协会在县城养了本地黄奶牛8头,1963年县良种场引进荷兰奶牛8头,每天产奶20—30市斤。后因牛奶滞销,于1974年停养。
本县的耕牛历来就是放养,喂以青草,冬春雨雪天气才改为舍饲,喂以稻草,间或加喂一点煮熟的细糠。但也有些地方由于早稻草贮存量不足,对耕牛喂以二晚稻草,梗硬带刺,营养性差,且农药残留量大。还有些地方在舍食期间管理粗放,耕牛生虱、生癞,农民用烈性农药治疗,因而引起耕牛中毒、死亡现象常有发生。1973年山砀公社杏坊大队,第一、二生产小队,误用烈性药1605搽涂牛虱,造成25头耕牛严重中毒,其中15头死亡。
猪“乐安花猪”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据《江西省地方家畜品种》内记载:建国前乐安引进了宁都的黑猪种,经杂交以后,形成了“乐安花猪”。“乐安花猪”是全省著名的地方良种之一。体型较大,全身除头部及尾端固定为黑色外,躯干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1—4个黑快,形成黑白相间的花斑。腹部为白色,额顶有不规则的白色小块(条),毛较稀疏。头大嘴平,耳下垂,背部宽阔,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多分布于金竹、坪溪、招携、南村、望仙等地。建国后于1956年9月、1960年8月、1980年8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先后调查资料表明,“乐安花猪”有“大山种”和“小山种”两个类型。现以南村、望仙两个乡饲养较多。
1979年,省、地、县有关兽医技术人员,对“乐安花猪”进行胴体组织分离测验,共测定3头,其结果是出肉率占72.3%,其中瘦肉占42.82%。出肉率和瘦肉率都较高。
“乐安花猪”母猪繁殖力强,产崽率高,护理周到,据1980年对13窝母猪产崽调查,平均每窝产崽11.3头,最多16头,成活率达90%以上,断奶期崽体重平均9—11公斤。
“乐安花猪”虽为省优良品种之一;但由于缺乏计划选育,提纯复壮,目前体型、外貌均不一致,差异较大。种猪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养猪发展的需要。对公、母猪要进行选育,有计划地育成遗传性稳定,体型、外貌均要求符合“乐安花猪”特点的瘦肉型品种。
1954年,县畜牧水产场从南昌省种畜牧场引进约克夏猪3头,1956年引进巴克夏猪,1968年引进长白猪、北京黑猪,1970年从湖南购进宁乡猪1万余头,除留用部分公、母猪外,大都作商品猪用。其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当时深受群众欢迎。
1983年4月至10月,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在龚坊公社进行了生猪的人工授精试验。共配种195头,其中受胎170头,受胎率达87.2%。
建国后,本县养猪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以青饲料加细糠煮成熟食,蛋白质含量低,营养性差,以致出栏率低于全省水平。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养猪户22101户,饲养生猪44802头。”1950年底全县存生猪19018头,比民国24年少养25784头。1965年全县生猪存栏数为41717头,比1950年增养22699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有了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加工业,毛猪生产才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生猪存栏数为107777头,比1935年和1950年的存栏数分别提高1.4倍和4.7倍。自1978年始到1985年止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猪50530头。
表2—20 乐安县几个年份生猪饲养出栏及年末存栏数概况表兔据1951年统计资料,全县养有本地菜兔26只,分布于坪溪、金竹等地,到1956年时只有兔7只。1979年县外贸公司从临川引进长毛兔660只,并以谷岗、南村、龚坊、牛田、万坊、鳌溪等地为繁殖基地。尔后因管理不善,这批长毛兔到1981年时基本绝种。1982年山砀公社茶场从浙江省引进良种长毛兔55对(其中8对是西德纯种长毛兔),每只成年兔产毛700—1000克,毛长且不结球,经济效益高,繁殖力强,有推广价值。到1985年底全县公私养兔共232只。
羊建国前,本县只有潭港、增田、南村等地群众养有家山羊30余只。1970年, 湖坪公社社办林场在参陂养有羊200余只;1971年,戴坊公社养羊150只。其后大马头垦殖场、农科所及部队农场均相继养羊。因羊肉、羊毛销路不景气,全县养羊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有望仙乡私养3头。
鸡本地鸡体型小,生长慢,成熟期迟,产蛋率低。据调查一羽母鸡年产蛋80—100个,但肉鲜味美。1953年,县畜牧水产场从省种畜场引进洛岛红鸡和澳洲黑鸡40余只;1975年从南昌蚕桑场引进白洛克鸡20只;1982年引进新杂鸡280只,来杭鸡4500只。来杭鸡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产蛋率高于本地鸡约50%以上,年产量220—280个。1984年,本县引进罗斯鸡4000只,饲养5个月即可产蛋,年产量220个以上。同年,县科委和养鸡专业户又引进了2300只新波罗肉用鸡,饲养70天左右,体重达3市斤以上,经济效益高。
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22401养鸡户,饲养生鸡126005只。”建国后,1950年,全县饲养236573只,1956年饲养332608只。1965年饲养234250只,比1956年减养98358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禽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饲养家禽339426只,比1978年的259100只,增养31%。
乐安县几个年份家禽饲养比较图单位:万只三、防疫耕牛的主要疫病有:牛出败、牛流感、牛腐蹄病、牛前胃病、破伤风、五号病;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感冒、体内外寄生虫病、五号病。家禽主要疫病有:鸡新城疫、禽出败、白痢、球虫等病。
建国前,本县从事兽医事业的人员不多,据1949年统计,分布在全县各地的民间兽医仅有30余人。其中湖溪乡沙港村的杨千祥,在兽医针灸方面造诣颇深;龚坊乡同富村的康先宗,使用中草药治疗牛病有独到之处。还有不少“牛伢人”和“牛贩子”都有相牛一技之长。但他们“同行相妒,互相保守”,致使这方面的技术与经验难以积累流传和提高。
建国后,本县对畜禽疫病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1952年,鳌溪镇组织了中草药合作社,开始从事猪病的防治,各地区相继成立了耕牛健康检查和牲畜市场、运输、屠宰、收购的检疫站。1954年,首次给牛、猪打预防针。此后,每年均组织干群和兽医人员对畜禽进行春秋两季突击性的疫苗预防注射,对危害畜禽健康的猪瘟基本控制,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牛出败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表2—21 乐安县几个年份畜禽疫苗注射统计表单位:万头 1963年,县农业局兽医站在戴坊、龚坊两公社,开展了猪牛畜病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采取包防、包医疗、包阉割的三包工作。1965年在全县推行了畜病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各地疫苗注射工作开展不平衡,检疫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的开放,牲畜交换频繁,病畜、病死畜肉上市的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了“猪链球菌病”、“—号病”和“五号病”近年在本县发生。牛田公社在1979年5月,因抚州建桥工程队带进含有病毒的猪肉和内脏,引起了37头生猪患“五号病”;鳌溪镇从外地调进病猪和内脏,也引起“五号病”流行。
根据中央、省、地防治“五号病”办公室指示,本县于1983年10月27日成立了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农业局、商业局、公安局、交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该部成员。全县各公社(镇)相继成立了“五防”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对患病地区施行“封锁、检疫、消毒、处理”,防止泛滥,发病率有明显下降。1983年有万坊、罗陂、牛田3个公社、6个大队、6个生产队流行,发病的生猪有186头,其中死亡18头;发病耕牛6头,无死亡。1984年仅有公溪镇的荷陂村流行,发病生猪21头,耕牛4头,均无死亡。
第二节水产一、水产品种类本县水产品主要是鱼类、虾蟹类、爬行类,软体动物及水生植物等五大类。其中水生植物有莲、藕、荸荠、茭笋、水浮莲、水葫芦、菱角及浮萍等。
表2—22 乐安县水生动物品种表表2—22中的大鲵又叫娃娃鱼,是珍贵水生动物,在本县金竹乡和共大乐安分校发现。潭港乡的白竹村尚养殖了“月月产”的鲫鱼,体呈桔红色,成熟期早,繁殖力强,生长快,经鉴定属于鲤形目鲤形鲫鱼属,己列入抚州地区1985年的水产研究计划。
本县公溪的邹家山、湖溪的石通、牛田的坳背水库和谷岗的大烟,发现了4处地热水资源,喷流很大,冬季温度达21—26度,可用于养殖非洲鲫鱼、鲮鱼等鱼类越冬。
1973年,本县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这两种鱼在咸淡水中都能生长繁殖,栖息于水域底层,产卵周期短(年产5—6次),口腔孵化。1975年,县农业局水产站从南城引进了红镜鲤鱼,繁殖推广全县。1977年引进了丰鲤、镜鲤、兴国红鲤鱼。其中以丰鲤鱼为全县良种养殖鱼种之一。
二、水生动物的养殖鱼苗孵化宋时,本县有部分农民徒步江洲(今之九江),肩挑少许鱼苗至本地挖池饲养。到1911年,公溪、戴坊、南村、湖坪、罗陂、石陂等地农民肩运鲢、鳙、鲩鱼苗自养自销。
建国后,县畜牧水产场工人于1964年5月,在龚坊公社石里元水库,进行人工孵化鲢、鳙、鲩鱼苗,获得成功,结束了本县农民长期往返九江贩运鱼苗的历史。
1967年人工孵化鱼苗300余万尾,其中,鲢鱼占70%,鳙鱼占30%。1970年孵化鱼苗600余万尾。1985年孵化鱼苗1400余万尾,其中,鲢236万余尾,鲩749万余尾,鳙325万余尾,鲤90余万尾。但由于全县水产事业的迅速发展,鱼苗孵化仍不能满足需求。
县畜牧水产场,现有养鱼工人12名,鱼池22口,水面约70亩。对鱼苗试用豆浆、青草、人粪三结合的喂食方法,分夏花、冬片两个阶段进行培养,成活率高,生长快。
1971年,县畜牧水产场用人工催产孵化团头鲂鱼苗获得成功。
稻田养鱼本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盛行于民国时期,建国后,农民仍相袭稻田养鱼方法,养殖鲤鱼。人民公社化后,农药、化肥用量增多,同时在“文化大革命”中稻田养鱼曾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稻田养鱼被迫“下马”。
稻田养鱼经济效益高,管理简单,易于推广和普及,据坪溪公社引水村的调查,当年谷雨前后放养的鲤水花,到农历9—10月间捕捞,大者可达4—5两1尾,亩产7—8斤。农业局水产站在戴坊公社长垅水库鱼场,以1.3亩栽种鸭脚矮的晚稻田,放养夏花1000尾(3.2斤),经102天饲养,捕获鲜鱼483尾,计60斤,亩产46.2斤。
1978年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稻田养鱼复又流行。1984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为13312亩,年产量1567担;1985年稻田养鱼面积达20683亩,年产量4766担。
池塘养鱼1980年,本县有大小池塘7016口,水面5719亩。但分布不平衡:东南部的金竹、坪溪、招携、谷岗山区及南村、石陂、湖溪、公溪公社的部分边缘山区,只有池塘1234口,水面665亩,且水位不稳定,养鱼价值不大;西北部拥有池塘2389口,水面2221亩,其中:门前塘1564口,水面1335亩;中南部有池塘3393口,水面2833亩,其中,门前塘2200口,水面1738亩。门前塘由于村庄污水注入,水质肥沃,养鱼潜力大。万坊公社上罗大队有门前塘1口,水面3.5亩,深1.7米,在民国期间养有青鱼40余斤1尾;招携公社的坪头村,有大小门前塘55口,水面36亩,1980年捕捞鲜鱼7750斤,平均亩产215斤,人平鲜鱼23.7斤。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填塘种稻、建房的现象很普遍,据1980年调查,戴坊公社峰轴大队1次填鱼塘10余亩;乃江、友谊、石里元水库的渔业基地塘,都变成了良田;鳌溪镇的文物古迹——芜塘,变成了县百货商场。有些池塘虽未被填塞,但也存在“集体不放养,社员不准养”的现象。养鱼历史悠久驰名遐迩的鳌溪镇罗山村,有106口养鱼塘,水面52亩,到1977年时,几乎完全荒芜。
1978年以后,池塘养鱼事业发展迅速,由1974年的1210亩到1985年发展到4132亩,产量也提高到1985年的5383担。 水库养鱼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筑水库1025座,共计水面17256亩。库底平坦,消落区多为农田,植被区大,适宜于鲢、鳙、鲩、鲤、鳊等鱼类生长。据统计局资料,本县于1953年始利用水坝养鱼73亩,以后逐年增多,到1978年时,利用水库养殖面积达3599亩,产量1635担;迄1985年水库养殖面积10257亩,产量4584担,比1978年产量提高35.6%。
珍珠养殖本县是抚州地区试养珍珠较早的县份之一。
县畜牧水产场在1971年,组织了3名职工利用绉纹冠蚌和三角帆蚌插片试养,于1974年获得珍珠2.545斤,产值1240元。填补了本县珍珠养殖史上的空白。经省水产养殖公司和省外贸局鉴定,质量名列全省第3位。从此,各公社(镇)派员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并先后由湖坪、牛田、潭港、戴坊、山砀、公溪等公社及良种场、东元水库,68名职工,用水面140.5亩,进行珍珠养殖。
10余年来,县畜牧水产场共养殖珍珠279.552斤,总产值为17.5307万元。
表2—23 县畜牧水产场1974—1985年珍珠养殖统计表 (续上表) 三、成鱼捕捞建国前,本县捕捞鲜鱼的方法,一般是用罩网和小刺网在天然水域捕鱼,池塘家养鱼以“竭泽而渔”为主。1982年以后,水库家养鱼类逐渐转向捕捞起水,开始用赶、围、拖或赶网和袋网,赶网和张网相结合,东元水库用剌网、三层剌挂、三层剌挂网等工具捕鱼。
1949年,全县统计捕捞鲜鱼240担,1956年捕捞1350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产业虽然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但随着各类型水库的新建增多,水产业仍相应发展。1978年捕捞量为3740担,1983年捕捞量9600担 1985年捕捞量为15472担。
四、鱼病防治本县的鱼疫病主要有:烂腮病、赤皮病、肠炎病、锚头蚤病、打印病、白头白嘴病、丝虫病、指环虫病等。
这些鱼病有的在春季发生,但尤盛于夏季。1981年招携公社坪头大队池塘养鱼发生烂鹏病。农民用石灰清理鱼池,用漂白粉给鱼洗澡,喂以磺胺噻唑拌饵,控制了草鱼烂腮病的发展。县畜牧水产场用“敌百虫”(晶体)按鱼体重100公斤,用0.1—1.5%克拌入豆饼粉成药饵投喂,治疗鱼的线虫病,收到了效果。
1985年,在县科委基地前坪村发生烂腮、肠炎并发病,每天死鱼3至15尾,经外用1PPM浓度漂白粉0.03PPM痢特灵和石灰隔天交替全池遍洒,内服大蒜,磺胺胍,经10天治疗后,即再未发生死鱼现象。同年6月,戴坊镇上房村,养鱼专业户的鱼发生白头白嘴病,采用漂白粉、呋喃唑酸全池遍洒,浓度分别为1PPM,经两次治疗后,鱼即康复。同年7月,公溪镇江背村养鱼专业户的鱼出现打印病,施用生石灰遍洒全池,使池水呈20PPM浓度,经治疗后鱼恢复正常。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