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壤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18
颗粒名称: 二、土壤改良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4
摘要: 根据本县地貌类型和土壤型的组合特性,结合建国后30多年的土壤利用实践,以及1959、1981年土壤普查的科学数据,因地制宜将全县划为5个土壤利改区,9个土壤改良区。包括万崇乡全部和湖坪、罗陂等乡的大部共38个村及良种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68%,是一个地势低,光、热、水条件较好,发展前途较大的农业区。另外,对山区红壤,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更新抚育乐安县农业区划图中、幼林,特别要造水源涵养林,增强抗旱能力,对麻沙泥田逐年加深耕作层,并改土培肥。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土壤改良

内容

根据本县地貌类型和土壤型的组合特性,结合建国后30多年的土壤利用实践,以及1959、1981年土壤普查的科学数据,因地制宜将全县划为5个土壤利改区,9个土壤改良区。
  1、中南部中低山丘陵红壤区。位于本县境中南部,包括谷岗、坪溪、金竹、招携4个乡镇的全部和公溪、湖溪、鳌溪、南村、望仙、湖坪、罗陂等乡镇的66个村,总面积138万亩(含水域、村庄、道路),占全县总面积的6%,覆盖率为52.8%,属红壤、麻沙泥田土壤,耕地面积甚少,占总面积的6%,处于山地峡谷间,田块小、坡度大、日照短、土温低,农业生产条件差,但因山高林密,蓄水量大,利用自然水和临时引水工程,进行以山养山,排渍改土,使之成为农林区。(1)本区的中低山酸性结晶岩类红壤、黄壤麻沙泥田片,进行封山育林,开好环山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改串灌、漫灌为沟灌,逐步加深耕作层,提高地温,并进行合理施肥,改用良种,部分高寒山区,改栽一季中稻或杂交水稻。(2)本区的低山高丘酸性结晶类红壤、麻沙泥田、鳝泥田片,进行以山养山,因地制宜发展农、牧、副业生产,着重发展林业。
  2、西北部高丘红壤区。包括鹏州、潭港两乡和增田乡的王沙、小池;牛田镇的羊家岭;望仙乡的东炉、坪上;航桥乡的厚坊;山砀乡的蔡坊;龚坊乡的殷坊、濂坑、长罗;戴坊镇的峰岫、社坑、麦坑等34处,土地面积为6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29%,为本县相对的山多田少的林粮兼作区。(1)本区的高丘酸性结晶红麻沙泥田,实行轮作防渍,垦殖发展为林粮片,以林为主,以粮为辅。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造冷浸低产田,并采取改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施肥料,改进耕作制度。(2)高丘泥质岩红壤鳝泥田,实行改土防渍措施,垦殖为林粮片。发展为油茶林和油桐林等亚热带经济林,相应改造低产田,对潴育型水稻土搞好水利建设,合理排灌,防洪防旱。
  3、北部中低丘陵红壤区。包括湖溪、公溪、航桥、山砀、龚坊、戴坊等乡镇的40个村,有土地面积62万亩,占全县土地的38%,其中林地20万亩,是相对山少田多,粮食占优势的农粮区,区内土壤以中低丘为主,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降水量不匀,有旱涝灾害,着重培土改土,保持水土,成为本县的粮茶区。(1)中低丘陵红沙岩类红壤、红沙泥田、潮沙泥田,进行改土培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成粮食生产为主,油茶生产为辅的粮、油、茶生产区。(2)低丘红沙岩红壤、红沙泥田,着重培肥高产,搞好水土保持,发展农粮为主,油、茶、牧、副为辅的粮产区。
  4、中部高中丘陵红壤区。包括鳌溪镇及南村乡的管坊、太平、西坑、望下、茅岗、樟坑、前团、南坑;增田乡的长江、带陂、瑶前、汤元、东湖、石陂、西边、温田;望仙乡的山湾、肖坊、高望等29个村,总面积4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1.63%,是本县田多山少,水土流失严重区,土壤类型除鳌溪镇有部分泥质岩成土母质外,其他均为酸性结晶岩类丘陵红壤,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严重流失,但气候温和,热量较高,有利于栽培双季稻,本区着重营林造林,以保持水土为主,发展经济林,提高粮食总产、单产量,相应地发展牧、副、渔业生产。
  5、西南低丘红壤区。包括万崇乡全部和湖坪、罗陂等乡的大部共38个村及良种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68%,是一个地势低,光、热、水条件较好,发展前途较大的农业区。区内成土母质较复杂,为酸性结晶岩类,泥质岩类、石英岩类、红沙岩类和河流冲积物,因地形和土母质的差异,以及农业上的限制因素而划分为两个土壤利改片。(1)对低丘岩类红壤、鳝泥田、潮沙泥田划为增肥保土、垦殖保护片,主要发展粮食生产、相应发展大豆、芝麻、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为粮食、经济作物区。(2)低丘酸性结晶岩类红壤、麻沙泥田,划为改土培肥、垦殖抚育片。另外,对山区红壤,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更新抚育乐安县农业区划图中、幼林,特别要造水源涵养林,增强抗旱能力,对麻沙泥田逐年加深耕作层,并改土培肥。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