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11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3
摘要: 建国前,本县粮食生产水平很低,明朝末期,有耕地40余万亩,亩产200多斤,粮食总产量约1亿斤。清乾隆、道光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粮食总产量约1.5亿斤左右。咸丰时兵乱频繁,人口耕地减少,亩产下降到120斤上下。清末民初略有提高。民国23年,粮食总产量为9825.6万斤。民国28年,赣北沦为敌占区,大批难民逃至本县,一时人口激增,因而拓垦荒地,扩大复种面积,补栽中稻达30万亩,打破了历史上只栽一季早稻或一季晚稻的旧习。根据《江西统计》农业卷载:民国28年,乐安稻谷总产量13515.5万斤;红薯、芋头、蚕豆、豌豆等杂粮总产量3374.6万斤。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粮食作物

内容

建国前,本县粮食生产水平很低,明朝末期,有耕地40余万亩,亩产200多斤,粮食总产量约1亿斤。清乾隆、道光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粮食总产量约1.5亿斤左右。咸丰时兵乱频繁,人口耕地减少,亩产下降到120斤上下。清末民初略有提高。民国23年(1934年),粮食总产量为9825.6万斤。民国28年(1939年),赣北沦为敌占区,大批难民逃至本县,一时人口激增,因而拓垦荒地,扩大复种面积,补栽中稻达30万亩,打破了历史上只栽一季早稻或一季晚稻的旧习。根据《江西统计》农业卷载:民国28年,乐安稻谷总产量13515.5万斤;红薯、芋头、蚕豆、豌豆等杂粮总产量3374.6万斤。
  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以后的3年内战时期,本县青壮年离乡别井,逃避兵役,田园荒芜不少,粮食生产逐年下降,据王松年著《江西重要物产调查》所载:民国35—37年,乐安稻谷总产量,徘徊在7700万斤左右。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总产、单产不断上升,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互助合作化高潮时期,粮食总产量达12037.26万斤,比1949年增长23.3%。
  “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逐年下降,1959年粮食单产量仅196斤,比1949年的亩产量还少27斤,后经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开始逐年回升,粮食总产、单产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965年,粮食总产量14074.93万斤,比1959年增长23.7%。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思想影响,把适应生产力发展、多年行之有效的“定额包工”管理制度取消,代之以“政治评分”,社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劳动好坏一个样,严重束缚了生产力,虽然强调“以粮为纲”、大抓粮食生产,但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1.4—1.9亿斤之间。
  粉碎“四人帮”以后,农业生产欣欣向荣,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粮食总产达21717.19万斤。
  1983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亿斤大关。1985年,粮食总产量为31746.93万斤,比1949年增长2.36倍,比1978年增长46%。
  表2—3 1949—1985乐安县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亩产斤总产万斤 (续上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