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携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331
颗粒名称: 四、招携镇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招携镇位于县的西南部,距县城37公里,地处招携河畔,公路北通县城,南通坪溪、金竹,水陆交通较为便利,工商农贸繁荣,是县南重要圩镇。招携镇,南宋建县后属云盖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招携乡。苏区革命时期,1930年全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同年秋,乐宜崇中心县委在此成立,当时为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于1985年3月,经省批准改为招携镇。招携镇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名胜古迹甚多,明代刑部尚书董裕墓现尚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港田村“科甲第”是毛泽东故居,红军北上抗日后,港田村农会主席刘立冬,巧妙地经受了不少风险,埋藏保存了苏维埃政府公章、赤卫军袖章、油印文件等革命珍贵文物。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招携镇

内容

招携镇位于县的西南部,距县城37公里,地处招携河畔,公路北通县城,南通坪溪、金竹,水陆交通较为便利,工商农贸繁荣,是县南重要圩镇。
  招携镇,南宋建县后属云盖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设招携巡检司。民国时期属第二区招携乡。苏区革命时期,1930年全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32年5月建立招携区苏维埃,下辖招携、青里、严杭、湛元、坝上5个乡苏维埃。同年秋,乐宜崇中心县委在此成立,当时为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建国后,仍属第二区招携乡。1958年改制为招携人民公社。1970年因修建洞口水电站,移民迁居撤销公社建制,合并到金竹公社。1973年又改属坪溪公社。1975年移民迂回招携,开建新街,复名招携公社。1984年6月,公社改制为乡。于1985年3月,经省批准改为招携镇。
  招携镇盛产竹木,清代和民国时期,毛边纸手工业发达,所产“招携正印”毛边纸,光滑洁白,远销港澳、南洋各地。
  招携现有土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1.4156万亩,其余多为山区林地。总户数2117户,总人口1.07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5人,除有少数民族畲族3户共22人外,其余全为汉族,分别居住105个自然村,行政区划设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83个。
  招携镇位于牛田河上游,水运方便,为毛边纸、竹木的主要通道。现建有洞口水电站,年发电170万度,促进了工商贸易的发展。招携新街改为隔日当街,每逢街日摊贩林立,贸易市场土特产品繁多,年销木材约1万立方米,毛竹数万根,笋干近4万斤。镇办企业有:手联社、锅炉厂、造纸厂、香菇厂、林场等单位,年产值达70万元。
  招携镇建国前为缺粮区,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4年稻谷总产量为993.93万斤,亩产531斤,人平935斤;1985年稻谷总产996.89万斤,亩产538斤,人平930斤。全镇拥有农用汽车4辆,各类型号拖拉机68台,蓄水、引水工程7座。
  文教卫生方面,到1985年计有:林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469人;小学33所,在校学生2094人,教职员工130人,文化普及率83%;医院1所,医务人员31人,拥有病床7张,个体承包的医疗站11个,电影院1所。
  招携镇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名胜古迹甚多,明代刑部尚书董裕墓现尚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港田村“科甲第”是毛泽东故居,红军北上抗日后,港田村农会主席刘立冬,巧妙地经受了不少风险,埋藏保存了苏维埃政府公章、赤卫军袖章、油印文件等革命珍贵文物。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