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垣、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322
颗粒名称: 二、城垣、街道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据《详符图经》载:“城周围八里二十步,当时无石城,仅筑土为垣,建栅为闾,无壕堑,敞四门,东日新兴,南曰望仙,西曰龙岗,北曰迎恩。”同时,造县衙,建学宫。宋咸淳三年,增建学宫,兴建义仓和鳌溪馆,重建鳌溪桥。至正十二年,县衙与学宫毁于战火,元末明初重修。明宣德八年新建学宫、立谯楼。正德六年又因战乱,房舍俱废。次年县令穆世杰恢复县城,增土筑城,城高一丈五尺。嘉靖四十年改土城为石城,城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新造石城,耗资巨万,历时两年竣工。万历十年建宝塔,历时六年竣工。此后,城墙、公宇、学宫、街坊历年均有增修,县治规模完善,但民国17年县衙、考棚、学宫又毁于战火。民国28年,日寇逼境,拆毁城墙。
关键词: 乐安县 城垣 街道

内容

据《详符图经》载:“城周围八里二十步,当时无石城,仅筑土为垣,建栅为闾,无壕堑,敞四门,东日新兴,南曰望仙,西曰龙岗,北曰迎恩。”同时,造县衙,建学宫。宋咸淳三年(1269年),增建学宫,兴建义仓和鳌溪馆,重建鳌溪桥。元延祐年间扩建县衙,兴造典史衙门和义门。至正十二年(1352年),县衙与学宫毁于战火,元末明初重修。明宣德八年(1433年)新建学宫、立谯楼。正德六年(1511年)又因战乱,房舍俱废。次年县令穆世杰恢复县城,增土筑城,城高一丈五尺。城内宽三里,长四里,周围十里。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土城为石城,城高一丈七尺,宽一丈五尺。立五门:东名“仁育”,西名“正义”,南名“响治”,北名“迎恩”,小南门名“翔明”。新造石城,耗资巨万,历时两年竣工。万历十年(1582年)建宝塔,历时六年竣工。此后,城墙、公宇、学宫、街坊历年均有增修,县治规模完善,但民国17年(1928年)县衙、考棚、学宫又毁于战火。民国28年(1939年),日寇逼境,拆毁城墙。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破“四旧”,仅存的古代建筑七层玲珑宝塔也被拆毁一空。
  旧时县城的民房、书院、寺观和仓储散建于四隅。条状街道自东门口蜿蜒曲折而至西门口,全长达3华里。街道中心多铺以大块麻石,其两侧镶砌鹅卵石子;水井池塘分布坊里,圳沟纵横交错,汇注鳌河;街道店房多属“前店后屋”结构,民房破旧拥挤。民国时期的机关、学校房舍,多属民房祠堂所改修。水陆交通梗阻,商业很不发达,县城仅有百多家店铺摊贩。日中为市,入夜全城寂静。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