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26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5
摘要: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东与崇仁、宜黄接界,西和新干、永丰相邻,南毗宁都,北连丰城,总面积2412.59平方公里。1985年底,全县人口289578人,其中畲、回、壮、满、苗、蒙、土家、布依、高山及侗族212户,1023人。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概述

内容

概述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东与崇仁、宜黄接界,西和新干、永丰相邻,南毗宁都,北连丰城,总面积2412.59平方公里。1985年底,全县人口289578人,其中畲、回、壮、满、苗、蒙、土家、布依、高山及侗族212户,1023人。
  乐安地处雩山余脉,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县地形大致是南高北低。南部多山,地势东高西低;北部多丘陵,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类型有山地、高丘和低丘岗地,并以低丘岗地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其次为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8%;再次为高丘,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这种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为本县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提供了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
  乐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左右,1月平均气温4.8℃,7月平均气温28.4℃。年平均日照1744.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年径流总量约24亿立方米。
  境内资源丰富。1985年有近39万亩耕地,150多万亩有林地,65万多亩宜牧草地,近3万亩适合养殖的水面,以及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境内有公溪水、谷岗水和牛田水、万崇水,蕴藏着8.4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地下有铀、钨、铜、银、锡、煤、稀土、瓷土等矿藏。
  乐安名胜文物颇有声誉。“江南绝顶三峰”的大华山,文天祥幼时读书的石桥寺,流坑村的状元楼,水口村的“龙阁学士”牌楼,招携禄元的尚书墓等,都是有名胜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的旧居,黄陂大捷的主战场址一一登仙桥,以及红军医院旧址等,都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出土的元代枢府瓷器是全国罕见的珍贵文物之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乐安建县前境地从属多变。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割崇仁县的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及永丰县的云盖乡正式建制乐安县后,属抚州临川郡。元代属抚州路。明、清两代属抚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民国21年(193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均属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建国后,属抚州专区(地区)管辖。全县现设5个镇,15个乡,1个直属农场,211个村民委员会,1737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地鳌溪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乐安地灵人杰,名贤俊彦,史不绝书。南朝的军事家黄法氍、北宋的谏议大夫董敦逸、南宋的恩科状元董德元、理学家曾丰、元代的理学家、教育家吴澄、明代的刑部尚书董裕、礼部尚书谢绶,都是当时的名人。此外,还有驰誉文林的何中、袁度、袁国栋、董士标;人称“乐安四杰”的黄极、何淑、张洁、王翊;史称“直臣”的陈祥甫、黄伯渊、王云贵、王时保、萧仪、袁旭等人,都是一代名贤。时至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有随孙中山革命的易耕梅;有与方志敏合办进步刊物的张田民;有为建立和巩固苏区政权、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张方说、张英、曾友颜、谭伦明、张书锡、廖丕文;有参加长征、转战沙场、屡建战功的黄火星、李金才;有饮誉城乡、纸扎技艺超群的张姑和擅长烹饪的游嘉禄等。
  乐安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元初,何时、萧湘举兵抗元。县民曾子良一度聚众3万,据大盘山起义反明。明崇祯四年(1631年),李自成起义军进入乐安,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度攻入乐安城,乡民都积极支援。民国元年(1912年),乐安县遭百年罕见的水灾,农民抗租,围攻县署。北伐战争时期,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县党部,领导群众开展反贪官污吏、反土豪劣绅的斗争。从此,革命火种绵延不断。1928年2月至1930年,先后成立了中共乐安县第一个小组、支部和县委会。其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同志先后亲临乐安领导反“围剿”斗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乐安人民的斗志。全县人民前仆后继,向旧世界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作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全县80%的地区都建立了红色政权。然而,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本县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49年9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83团,进入乐安县境,同年9月15日在南村宣布正式成立乐安县人民政府,10月6日中共乐安县委会、县人民政府迁入县城——鳌溪镇办公。从此,乐安人民开始过上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
  建国以来,中共乐安县委、乐安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民国时期,由于缺乏水利设施,水旱灾害频繁,稻谷平均亩产不足200市斤。建国后,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先后兴修了蓄水工程1025座,引水工程83座,使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99万亩。同时,建起了水电站126座,装机3352千瓦;购进了各种农业机械38851马力,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上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为1949年的3.36倍,农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8.82倍。
  乐安是全省13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又是林业部定点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之一,林业资源丰富。据1985年县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全县有林地面积138.36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8.2%。其中用材林418.4万亩,竹林12.10万亩,经济林16.80万亩,防护林10.5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7.49万立方米,其中杉树占19.1%,马尾松占63.9%,阔叶树占17.0%;若按龄组分,中龄林占4.6%,成熟林占47.7%,幼林占2.7%。此外,还有毛竹1292.3万根。建国以来,本县林业生产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45万亩,从外地引进的湿地松、火炬松、油橄榄等优良树种也试种成功。36年来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63.88万立方米,商品毛竹1124万根。1985年林业总产值1079万元,为1949年的17.63倍。
  养殖业是乐安农家的传统产业之一。民国时期,由于田多人少,粮食产量虽然不高,却自食有余;多余的粮食又因交通闭塞,外销困难,只好用来喂猪,因而全县养猪事业极盛一时,所谓“宜黄戏子乐安猪”的民谣盖源于此。建国后,全县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日益发展。1985年与1949年比,耕牛年末存栏增长了1.21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了3.32倍,畜牧业产值增长了7.4倍。水产养殖业发展更快,1964年,人工孵化鱼苗和1971年利用三角帆蚌插片试养珍珠成功,拓宽了本县渔业生产的路子,推动了水产业的发展。1985年,全县水产养殖产值为1949年的32倍。
  建国前,乐安的“五纺车”、毛边纸和夏布生产颇负盛名。建国后,冶金、化工、电力、机械、建材、医药、纺织、粮油食品和木竹加工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其中竹木加工工业方面先后已办起了120多个厂子。县家具厂生产的烙花家具,县食品罐头厂生产的水煮笋,都已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30.7倍。
  建国前,乐安交通闭塞,没有铁路,只有40公里临川至八都的公路通过县境北部。建国后,交通事业日益发展,从50年代开始,公路建设逐步展开,到1985年止,全县有省养公路138公里,县养公路173公里,乡村简易公路506公里;载货汽车242辆,客车30辆,其它车30辆。60年代修成的铁路已通到公溪镇江边村,交通可谓方便。建国以来,邮电通信事业也发展很快,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是1949年的97.7倍。工业、农业、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198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50年的42.5倍。
  乐安虽然地处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却比较发达。从宋代到清末,除官办书院4所外,民办书院也有发展,先后共计64所之多。历代科举有文武状元各1人,会元1人,解元4人,进士148人,举人585人。民国时期更有一批留学美、法、日等国的学生,其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不乏其人。建国前夕,全县有中学1所,小学113所,在校学生7373人,教职员工199人。建国后,乐安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85年小学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员工数,分别为1949年的5倍、6.5倍和14.35倍;中学校数、中学生数和教职员工数,分别为1949年的24倍、69.5倍和40.2倍。1977年恢复中、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全县中学生考取中专的707人,考取大专院校的1012人。198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无盲县。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县每千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6人,中学文化程度的197人,高小文化程度的420人。
  国民经济的持续上升,大大加快了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文化馆(站)21个,电视机8700余台。一批老中青作者勤奋写作,先后有44篇小说、戏剧、散文、报告文学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建国后,卫生事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全县除各村民委员会所设的医疗站外,还有卫生医疗机构26所,病床407张,分别为1949年的26倍和203.5倍,平均每千人中有医护人员4.5人。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计划生育,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22‰下降到1985年的10.8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乐安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5年农民人平纯收入350.18元,农户在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1089.26万元;“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在职工家庭中已基本普及,“新四件”(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除电冰箱外,也已进入了大部分职工家庭中。
  36年来,乐安经济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上,主要存在着“三低、二减少”:“三低”,一是土地利用率低,全县尚有78.7万亩荒山、0.9万亩可养殖水面没有得到利用,有46.6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迹地没有得到改造,利用土地只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2%;二是已利用的土地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亩产按调查面积计算只有710斤,杉、松、阔叶树林的活立木蓄积量平均每亩只有3.1立方米,油茶平均亩产油脂不足1.5市斤;鲜鱼亩产不到70市斤;三是经济效益低,1985年平均每亩耕地的产值只有120.9元,平均每亩林地的产值只有17.60元,平均每亩水面的产值只有81.70元。“二减少”,一是耕地面积减少,1985年比1980年减少2658亩,平均每年减少531.6亩;二是森林资源减少,由于砍得多造得少,砍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致使活立木蓄积量平均每年减少16.3万立方米。工业上,主要存在着“二低二无”,即劳动生产率低,产值利税率低;无骨干企业,无拳头产品。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职工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8477元/ 人,比全区平均水平低534元/人;产值利税率为11.04%,比全区平均水平低0.85%。所有这些,既反映了乐安工作上的差距,又说明经济建设还大有潜力可挖。只要全县上下在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趋利避害,深化改革,乐安的经济建设就一定能大踏步前进。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