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50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
页数: 6
页码: 70
摘要: 《东乡统计》载:民国35年,城镇人口4185人,占全县总人口3.22%;乡村人口125757人,占全县总人口96.78%。建国后,工商企业陆续兴建,职工人数不断增加,扩大了城镇人口比例,相应减少了乡村人口比例。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载:自明正德七年至明末,100岁以上寿星有黎墟的王佩、王叔宁、王靖、王琪,严塘村的揭德义。建国后,据1964年和1982年两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有四种情况: 年龄结构转向“年轻型”。劳动年龄人口增多。在各种文化程度总人口中,男性占84.35%;女性占15.65%。拥有2千户以上的姓氏有下列七姓:l、李氏。迄今陈姓繁衍到15个乡镇,65个村庄。据传,早年有黎、王、李、艾四姓聚居长林,后衰败。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东乡县

内容

《东乡统计》载:民国35年(1946年),城镇人口4185人,占全县总人口3.22%;乡村人口125757人,占全县总人口96.78%。
  建国后,工商企业陆续兴建,职工人数不断增加,扩大了城镇人口比例,相应减少了乡村人口比例。
  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载:自明正德七年(1512年)至明末,100岁以上寿星有黎墟的王佩、王叔宁、王靖、王琪,严塘村的揭德义。清同治年间,享寿80岁以上的11人;90岁以上的6人;100岁以上的寿星有黎墟的王启、七宝岭的艾庭茂、南源村的周威,锁山村的周上达、库下村的何师默。
  据《东乡统计》载,民国35年(1946年)全县人口年龄构成为:不满1岁的3386人;1-5岁的14221人;6~17岁的31091人;18~29岁的27378人;30~39岁的12901人;40~54岁的23166人;55岁以上的11799人。
  建国后,据1964年和1982年两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有四种情况: 年龄结构转向“年轻型”。1982年,全县7-18岁的青少年人口103777人,占总人口32.08%,比1964年55907人,增长83.83%。
  劳动年龄人口增多。1982年,全县男16~59岁的劳动人口85858人,女16~54岁的72130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26.81%和22.52%;比1964年男劳动人口54295人、女劳动人口43592人分别增加31563人和28538人,分别增长58.13%和65.46%。
  育龄妇女人口增加。1982年,全县15~49岁的育龄妇女人口7131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27%;比1964年41689人增加29624人,增长71.05%。
  老年人口比例增大。1982年,男60岁以上的老年人8390人,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16007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2.62%和5%;比1964年男老年人增加3865人,女老年人增加5741人,分别增长85.41%和55.9%。其中,有80岁以上高龄的男老年人208人,女老年人506人,分别比1964年增长1.1倍和86.71%。
  《东乡统计》载:民国35年(1946年),全县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29343人,占总人口的22.59%,其中,大专66人,中学2300人,小学12884人,私塾14093人。在各种文化程度总人口中,男性占84.35%;女性占15.65%。文盲人口829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3.86%。
  建国后,人民文化程度提高很快,城市之间、男女之间文化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1982年,县内每千人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2.94人,高中文化程度的5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25.8人,小学文化程度的386.8人。
  明嘉靖二年(1523年),东乡总户数29008户,其中农业户24724户,占总户数(下同)的85.22%;各色匠户1675户,占5.77%;军户2381户,占8.21%; 军官、力士校尉62户,占0.02%;儒、医户53户,占0.018%;马舡、捕户9户,占0.003%;阴阳僧道户104户,占0.35%。
  民国35年(1946年),东乡在业人口44730人,占总人口的34.43%,其中男性44198人,占男性总人口的66.58%,占在业人口的98.7%;女性532人,占女性总人口的0.84%,占在业人口的1.3%。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农业38661人,占在业人口(下同)的86.43%;工矿业1801人,占4.02%;商业1603人,占3.58%;交通管理67人,占0.15%;公务1586人,占3.54%;自由职业525人,占1.17%;其他487人,占建国后,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在业人口156665人,占总人口的48.91%,其中男性87497人,占男性总人口的52.84%,占在业人口的55.85%;女性69168人,占女性总人口的44.71%,占在业人口的44.15%。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全县农林牧渔劳动者124186人,占在业人口(下同)的79.270%%;产业工人、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18299人,占11.68%;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58人,占4.31%;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116人,占1.99%;商业、服务人员4207人,占2.69%;其它劳动者99人,占0.06%。
  东乡素为汉族聚居之地。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3202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97%;少数民族人口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3%。按民族统计,侗族23人,回族24人,满族7人,壮族7人,蒙古族5人,苗族5人,土家族4人,瑶族2人,白族1人。这些少数民族人口都是建国后分配来东乡工作的干部和工人,分散居住在县城。
  民族姓氏,据1983年县地名办公室普查资料,全县有丁、卜、于、万、马、王、方、戈、文、邓、毛、白、史i卢、甘、叶、冯、占、艾、乐、帅、朱、孙、许、向、江、汤、刘、危、全、严、余、闵、汪、沈、吴、何、肖、邹、郑、李、宋、辛、邱、杨、张、陆、易、罗、金、范、宗、陈、周、林、钟、胥、施、俞、胡、祝、郭、姜、封、赵、洪、查、姚、饶、侯、涂、倪、秦、桂、陶、唐、顾、袁、聂、夏、徐、高、崔、游、龚、章、梁、黄、梅、曹、傅、雷、韩、程、董、童、鲁、舒、揭、彭、谢、曾、嵇、 黎、鄢、熊、颜、廖、谬、蔡、琚、戴、魏、上官、欧阳等115姓。拥有2千户以上的姓氏有下列七姓:l、李氏。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李行远从南城盱江书院迁至珀玕;又一支由福建省邵武花桥迁入南塘下(今詹墟乡)。迄今县境李姓繁衍到15个乡镇,75个村庄。2、王氏。 北宋建隆年间(961~963年),王克明从抚州盐埠岭迁至上池瑶田(今虎形乡),迄今王姓在县境繁衍到14个乡镇,61个村庄。3、陈氏。北宋建隆、天圣、元祐年间(960~1086年),先后由临川县峡山、抚州角山、余江县琯溪迁入古源、桐源(今邓家乡)、朱何陈(今小璜镇)、长林乡陈家定居;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后),一支由九江迁入西库(今邓家乡);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一支由九江府德化县迁入松湖(今邓家乡);明代(1368~1644年),又先后由德化县、崇仁县华山迁入岗背、上边(今邓家乡)、雷家畲(今珀开乡)。迄今陈姓繁衍到15个乡镇,65个村庄。4·何氏。北宋初(960~976年),先后由福建省白灵寺、进贤县迁入三房、岭子上、小将(今小璜镇);北宋末(1120~1127年),一支由金溪县迁入何坊(今长林乡);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一支由金溪迁入小璜村(今X璜镇)。迄今何姓在县境繁衍到11 个乡镇,44个村庄。5、乐氏。据传,早年有黎、王、李、艾四姓聚居长林,后衰败。北宋真宗年间(998~4003年),乐氏由崇仁县霍源迁此寄居,因村南横亘着一条十多华里的山林,故名长林,后又以所处地理位置分为上市、中市、下市(今属长林乡)。迄今乐氏在县境繁衍到11个乡镇,54个村庄。6、吴氏。唐宝历年间(825~827年),由余干县邓墩迁入礼溪(今杨桥乡);五代十国时期,一支由崇仁县罗家桥迁入东岗(今I璜镇);北宋建隆、天圣年间(960~1031年),一支由余干县邓墩分别迁入赢塘、横岗(今杨桥殿乡)、城上(今愉怡乡);南宋末年,吴壬三因父出使大金被留未归,奉老母之命从余干县迁入礼源(今小璜乡)定居。迄今县境吴姓繁衍到14个乡镇,58个村庄。7、张氏。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从南昌西山迁入竹山块(今长林乡);清光绪年间,又一支由进贤县邱家村迁入下磨潭(今詹墟乡)。迄今张姓在县境繁衍到13个乡镇,51个村庄。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