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4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4
页码: 53
摘要: 低温阴雨天气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早稻播种育秧季节,届时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时晴时雨,冷暖多变,常出现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低气温低于5℃、日照时数小于2小时的寒潮天气,既影响春播,又导致烂种烂秧。1959~1985年,春季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的年份有13年,出现机率为48%,平均每次持续时间5~8天,1970年春寒阴雨持续时间最长,达16天。暴雨天气6月至7月中旬雨季集中期,常出现大暴雨或连续性暴雨天气,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湖水倒灌,农田淹没,早稻严重减产。各类干旱出现的机率分别为:伏旱44%,秋旱59%,伏秋旱26%。
关键词: 气象灾害 东乡县

内容

低温阴雨天气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早稻播种育秧季节,届时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时晴时雨,冷暖多变,常出现连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低气温低于5℃、日照时数小于2小时的寒潮天气,既影响春播,又导致烂种烂秧。1959~1985年,春季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的年份有13年,出现机率为48%,平均每次持续时间5~8天,1970年春寒阴雨持续时间最长,达16天。
  小满寒天气5月中旬至6月上旬“小满”前后,常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或等于20℃的低温天气过程,使早稻花粉或幼穗发育受阻,产生延迟性冷害,空秕率增加,产量下降,1959~1985年,有16年出现小满寒,占59.6%,平均每次持续时间3~5天。
  暴雨天气6月至7月中旬雨季集中期,常出现大暴雨或连续性暴雨天气,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湖水倒灌,农田淹没,早稻严重减产。1950~1985年,出现连续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6年,占44.4%;重大洪涝灾害年份有10年,暴雨量300~553毫米。
  干旱天气雨季结束后至10月上旬,常出现连续20天以上,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晴天少雨天气,使农作物凋萎,甚至枯死。1951~1985年,出现严重干旱年份12年,占34.3%,中等干旱年份8年,占22.1%;轻干旱年份9年,占25.7%。各类干旱出现的机率分别为:伏旱44%,秋旱59%,伏秋旱26%。持续时间,伏旱20~39天,平均25天;秋旱20-35天,平均31天;伏秋旱21~58天,平均33天。
  寒露风天气“秋分”至“寒露”之间,北方冷空气南侵频繁,引起秋季低温天气,称为“寒露风”,对二季晚稻扬花结实不利,导致谷粒空壳,产量下降。根据二晚品种对低温抗寒能力的不同,寒露风分两种类型:轻度型,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2℃连续3天以上,历年平均出现在9月25日,最早年份为9月9日(1980年),最晚年份为10月12日(1975年),对杂交水稻产生危害,常规稻影响不大;重度型,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20℃连续3天以上,或连续两天且其中1天最低气温低于16℃的天气,历年平均出现在10月1日,最早年份为9月13日(1981年、1982年),最晚年份为lo月22日(1980年),对常规稻产生危害,对杂交稻危害更严重。
  冰雹和大风天气在2~4月冷锋过境强烈的天气过程中,常出现冰雹。1959~1985年,东乡气象站实测冰雹有7次,其中1983年4月13日19时17分至29分出现的冰雹范围最广,油菜、秧田、房屋受到严重损失。
  在4~9月间,经常出现每秒17米以上的短期大风,年平均2~3次,其中1972年5月6日出现的龙卷风范围最广;1983年4月28日19时9分出现的大风风力最大(9-11级),持续时间最长(4小时31分),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庄稼损坏。
  冰雪天气县内历年有不同程度的冰冻,最早出现在“大寒”以后,冰雪持续时间10天左右,最多年19天(1977年),最大积雪深23厘米。有的年份无积雪出现。严重的冰雪对油菜、茶叶、板栗产生冻害,但对降低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极为有利。
  附:重大自然灾害明嘉靖元年(1522年)大水,庄稼受害;十九年(1540年)颗粒无收;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群众掘白土掺米屑煮食,多饿死者;三十二年(1553年)自秋至冬,久旱不雨,井水枯涸;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雹灾,雹大如石。
  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至六月,大旱不雨;三年(1569年)大荒,六月雷击学官,十二月冻折大树。
  万历八年(1580年)大旱;十六年(1588年)大水;十七年(1589年)春旱,经5个月不雨,颗粒无收;三十六年(1608年)大水。
  崇祯四年(1631年)旱灾;十四年(1641年),又颗粒无收,大荒。
  清顺治三年(1646年)大旱;四年(1647年)春,大水成灾,斗米售银8钱,饿殍载道。
  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月大雨,接着又积雪40余天,河道冰封,可以行人,有冻死者;十年(1671年)五至八月,连续不雨,泉涧枯涸,赤地千里;十一年(1672年)春荒,群众采蕨充食,多有饿死者;四十三年(1704)大荒,斗米售钱500文;五十二年(1713年)冬雨严寒,大树冻折,冰封原野,道路难行, 雍正十年(1732年)夏,早稻扬花,遇害虫,虫小,善跳跃,一秆之上聚集数百,禾尽枯死;十一年(1733年)大水。
  乾隆八年(1743年)大荒;三十年(1765年)又荒,群众以白土充饥;四十四年(1779年)夏秋大旱;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大水成灾。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月大水;二十五年(1820年)元旦雷鸣。
  道光十一年(1831年)大水;十四年(1834年)又大水;十五年(1835年)五月大旱,初生蝗虫,漫山遍谷,到次年三月才死尽。
  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大雨连续近10天,田中稻实大多发芽;四年(1854年)春荒;八年(1858年)三月,蝗虫又起,后遇雨才死尽。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一雷鸣,初二大雪;三年(1864年)正月大雪,大树冻折,河中有鱼冻死;四年(1865年)正月十五雷雨,接着又大雪,春荒,四月大风,吹倒南门璩、江二姓祠堂;五年(1866年)先受洪涝,后遭旱灾;八年(1869年)复遭先水后旱之灾;九年(1870年)大水;十年(1871年)春大水,夏大早;十一年(1872年)遭水、旱、虫三灾;十二年(1873年)又遭水、旱、虫灾。
  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连续4年遭受水旱两灾;二十七年(1901年)夏秋大旱,颗粒无收,爆发北路48族抗粮捣毁县衙户粮房事件。
  民国17年(1928年),夏、秋螟灾,早稻、晚稻减产两成。
  民国18年(1929年),夏、秋螟灾,早、晚稻共损失稻谷200万斤。
  民国21年(1932年),大水,损失稻谷100万斤。
  民国23年(1934年),大旱,夏秋三个多月干旱,未下透雨,田禾枯萎,受灾面积:早稻28.6万亩,中稻13.06万亩,晚稻7.8万亩;早稻基本无收,中稻减产七成,共损失稻谷102.79万担。
  民国24年(1935年),6月25日大水,宋塘以下,润溪湖水溢田2700亩,早稻无收,300余户受灾,倒屋20余幢,淹死牲畜100余头,损失10万元(法币)。
  民国26年(1937年),大水,早稻4258亩被淹,受灾户数762户,损失稻谷12426石。
  民国37年(1948年),8月26口大水,受灾稻田207985亩。
  民国23-38年(1934~l949年)的16年中,有13个旱灾年,一般旱灾年受灾面积20万亩,特重旱灾年受灾面积超过40万亩。
  建国后,1953年,夏旱30天,早稻10.9万亩受灾,减产稻谷470万斤;8月17~18日受台风影响,36小时降雨553毫米,中稻、晚稻、杂粮被淹5.7万亩,减产稻谷700万斤,倒屋372间,淹死2人。
  1954年5、6月间连续暴雨6次,早稻被淹4.4万亩,减产稻谷486万斤。7月、8月秋旱,有7.2万亩秋作物基本无收。
  1955年6月连降暴雨379毫米,早稻被淹29564亩,减产2180万斤;夏旱30天,秋旱50天,二季稻及其他秋杂粮受灾总面积15.23万亩,减产稻谷913万斤。
  1958年,夏、秋连续干旱150天未下透雨,全县27万亩农作物受灾,减产粮食3000万斤。
  1959年2月,杨桥地区遭雨雹袭击,降雹20多分钟,最大雹重4市两,50多栋房屋上的瓦被大风刮掉;夏、秋大旱,持续85天,受灾农作物5万亩;7月15日,小璜、黎墟、王桥、红光一带,大风雨雹交加,雹大如鸡蛋,刮倒房屋52间,压死1人,伤2人,损坏房屋200多栋。
  1961年6月9~12日降雨196.9毫米,大水淹田57677亩,7个自然村被水围困。
  1962年,6月中、下旬连续降暴雨304毫米,早稻45705亩被淹,其中26342亩无收;一季晚稻11997亩被毁重栽,减产稻谷1100万斤。
  1964年6月16日暴雨388.5毫米,淹田5.8万亩,倒屋17栋。
  1967年,6月16~20日降大雨383毫米,全县早稻10.5万亩被淹,其中6.16万亩成灾,减产稻谷2158万斤;冲倒房屋593间,倒塌佛岭、桃花岭等水库山塘133座,死亡16人。
  1972年5月26日,自马墟、岗上积、店前、虎墟、长林、墟上桥、孝岗等乡镇,至何坊、王桥一线,遭龙卷风袭击,刮倒民房3.2万平方米,压死1人,损坏房屋2万多平方米,机械设备损失2.6万元。
  1973年3月30日,孝岗、长林、墟上桥等地遭大风雨雹袭击,刮倒民房600平方米,毁坏早稻秧苗360亩,红花草300亩。6月下旬3天降雨316.6毫米,受灾农作物14万亩,其中8.14万亩无收,冲倒房屋680间。
  1976年7月上、中旬连降暴雨291.8毫米,早、晚稻受灾7.1万亩,其中早稻2.4万亩无收,一季晚稻1.8万亩被毁重栽;倒屋15栋,倒土墙186皮,倒桥梁45座。
  1978年6月24日至10月10日大旱,连续109天未下透雨,南、北港断流,1000多个牛产队井水干涸,27.8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水稻9.3万亩颗粒无收,10万亩减产5成。干旱期间,曾调江西军区高炮2尊发射降雨弹339发,历时1个月,詹墟、店前、红旗3个社队获人工降雨10~30毫米。
  1982年6月14-23日,连续暴雨386毫米,东源、马墟、瑶墟、杨桥等地l77个自然村,被水围困6昼夜,倒屋858间,猪牛栏3035间,淹死牲畜435头,农作物受灾12.5万亩。
  1983年3月22日晚,邓家、长林、孝岗、小璜、珀玕、墟上桥、新田等地,遭风雹袭击,瞬时最大风速每秒25米,雹大如拇指,刮倒民房93栋550间,死4人,伤18人,毁坏油菜2.1万亩,红花草6.5万亩,经济损失116万元。4月13日晚,马墟、岗上积、虎墟、长林、小璜、珀玕等乡镇又遭风雹袭击;4月28日晚,又出现一次自西向东的风灾,瞬时最大风速每秒21米,持续4小时31分,平平均风力9级,刮倒民房82栋,油菜、蔬菜、秧苗受到重大损失。
  1984年,水稻病虫双灾。螟虫、卷叶虫危害面积17.7万亩,稻瘟病、纹枯病危害面积12.8万亩,共损失稻谷1098万斤。
  1985年5月14日下午,雷雨大风,瞬时风力8级,刮倒民房1.41间,损坏房屋859间,电线4000米,油菜800亩无收;夏,早稻遭暴发性稻瘟病,危害面积7.64万亩,夏、秋相继发生螟虫、卷叶虫灾,早晚稻危害面积30万亩,全年病虫害损失稻谷3000多万斤。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