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41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政区
分类号: F291
页数: 6
摘要: 明武宗正德七年分抚州府临川县的东境,并割金溪和饶州府的安仁,余千及南昌府的进贤等县的小部分领地,合而设置东乡县,隶属于抚州府。清世祖顺治二年清兵定江西,置江西省;抚州府及东乡县隶之,直到清末。民国元年冬,废除府和直隶州。民国15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24年4月24日缩改全省为8个行政区,东乡县隶属于第七行政区,区治南城。1949年5月5日东乡县解放,5月14日设置贵溪专区,东乡县隶之,9月贵溪专区并入上饶专区,东乡县隶属上饶专区。1952年9月11日江西省原划分的9个专区并为6个专区,东乡县仍属上饶专区。总计拨来10个乡共210个里又3个甲。建县时整编为10个乡共124个里。
关键词: 政区 东乡县

内容

第一节行政隶属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分抚州府临川县的东境,并割金溪和饶州府的安仁,余千及南昌府的进贤等县的小部分领地,合而设置东乡县,隶属于抚州府。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定江西,置江西省;抚州府及东乡县隶之,直到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除府和直隶州。3年(1914年),江西省置豫章道、浔阳道、庐陵道、赣南道,东乡县隶豫章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21年年 (1932年),江西省分置13个行政区,东乡县隶属于第五行政区,区治临川。民国24年(1935年)4月24日缩改全省为8个行政区,东乡县隶属于第七行政区,区治南城。
  1949年5月5日东乡县解放,5月14日设置贵溪专区,东乡县隶之,9月贵溪专区并入上饶专区,东乡县隶属上饶专区。
  1952年9月11日江西省原划分的9个专区并为6个专区,东乡县仍属上饶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7月东乡县改隶抚州地区。
  第二节行政区划一、建县时的行政区建县时,由临川县拨来6个乡计168个里(“里”系区划单位,下同);金溪县拨来1个乡计18个里;安仁县拨来1个乡计7个里;余干县拨来1个乡计5个里3个甲;进贤县拨来1个乡计12个里。总计拨来10个乡共210个里又3个甲。建县时整编为10个乡共124个里。
  由临川县拨入: 长寿乡(约当今孝岗镇、长林乡中西部)六十一都九里编为新县一都四里;六十二都八里编为新县七都三里;六十三都四里编为新县五都八里;六十四都七里编为新县六都四里;六十五都七里编为新县四都三里。
  移风乡(约当今愉怡乡一带)六十六都七里编为新县三都四里;六十七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三都三里;六十八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二都三里;六十九都九里编为新县二都五里。
  遵化乡(约当今小璜镇、珀开乡一带)七十都六里编为新县八都五里;七十一都六里编为新县九都六里;七十二都五里编为新县十一都二里;七十三都八里编为新县十都五里。
  安宁乡(约当今墟上桥镇、店前乡、詹墟乡、马墟镇一带)五十五都六里编为新县十四都四里;五十六都九里编为新县十五都六里;五十七都十里编为新县十六都五里;五十八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六都四里;五十九都三里编为新县十七都三里;六十都四里编为新县二十七都四里。
  延寿乡(约当今岗上积乡一带)七十五都十二里编为新县十八都二里;七十六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九都三里;七十七都八里编为新县二十都四里;七十八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一都三里;七十九都五里编为新县二十二都二里。
  崇德乡(约当今虎形山乡船岭以南一带)八十都二里编为新县二十三都一里。
  由金溪县拨入: 延福乡(约当今瑶墟乡及虎形山乡东南一带)四十都十二里编为新县二十五都七里;四十一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四都三里。
  由安仁县拨人: 云锦乡(在安仁县原名崇德乡,与临川县拨入的崇德乡同名,故新县改名为云锦乡,约当今王桥、瑶墟两乡的部分境域)十五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九都三里;十九都一里编为新县三十都一里。
  由余干县拨人: 习泰乡(约当今杨桥殿乡一带)二十五都五里三甲编为新县二十八都五里。
  由进贤县拨人: 崇信乡(约当今邓家乡、将军岭一带)十九都六里编为新县三十一都五里;二十都三里编为新县三十二都二里;二十一都三里编为新县三十三都二里。
  以上10乡又划分为10区:长寿西南区;长寿东南区;长寿西北区;长寿东北区;延寿东南区;延寿东北区;长安西南区;长安东南区;长安西北区;永和东北区。② 二、明、清代政区变迁明、清两代的区、乡、都三级均无变化。只有崇信乡在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和雍正七年《抚州府志》中改名为永和乡。
  清康熙五十六年《东乡县志》中关于里则有合有分,其中有: 移风乡二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
  长寿乡四都原3个里并为2个里;六都原4个里并为3个里。
  遵化乡八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九都原6个里并为4个里;十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
  安宁乡十六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二十七都原4个里并为3个里。
  延寿乡十八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二十二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
  崇德乡二十三都原1个里析为2个里。
  崇信乡三十二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
  除上述变动外,余均与建县时相同,全县合计为119个里。③ 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已将里改称为图,也有分有合,其中有: 遵化乡八都原4个里并为3个图。
  安宁乡十七都原3个里并为2个图。
  延寿乡十八都原3个里析为4个图。
  崇德乡二十三都原2个里并为1个图。
  永和乡三十二都原3个里并为2个图。
  全县合计为116个图。④ 三、民国时期政区的变迁民国建立之后,县以下之行政区划,并未变动。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本县属二等二级县,全县划分为6个区,252个乡,13个镇,1334个闾,6618个邻。但截至民国20年(1931年)6月止,江西省只有21个县编定闾邻;同年12月江西省政府修正《保甲条例》,在全省推行,东乡始于次年编定保甲(据民国25年出版的《江西年鉴·保甲》)。
  民国21年(1932年),废除乡镇闾邻制,推行保甲制,全县划为6个区,下辖30个保联(保长联合办事处),共有274个保,2498个甲。
  民国26年(1937年),东乡仍为二等县;全县改划为4个区,下辖30个保联,共有240个保,2200个甲。
  民国29年(1940年)东乡仍为4个区,废除保联,改设乡(镇);原设的30个保联改为1个镇,29个乡公所,仍辖240个保,计2222个甲。
  第一区8个乡(镇):孝岗镇8个保;珠溪乡8个保;安宁乡9个保;四维乡8个保;南辽乡8个保;德安乡8个保;小璜乡9个保;珀玕乡8个保。
  第二区8个乡:麦园乡8个保;延桥乡8个保;东源乡8个保;金桥乡8个保;马墟乡8个保;铁山乡8个保;詹墟乡8个保;东观乡7个保。
  第三区7个乡:军岭乡9个保;杨桥乡9个保;黎城乡7个保;古源乡7个保;洞泉乡8个保;愉怡乡8个保;中平乡7个保。
  第四区7个乡:瑶墟乡9个保;王桥乡8个保;鲤鱼塘乡7个保;外曾乡8个保;黎墟乡9个保;虎墟乡9个保;珊壁乡6个保。
  民国33年(1944年)8月撤区,原30个乡(镇)并为19个乡(镇),仍辖240个保,2016个甲。计:孝岗镇8个保;詹墟乡13个保;南辽乡12个保;愉怡乡14个保;安宁乡10个保;瑶墟乡17个保;小璜乡17个保;南英乡17个保;军岭乡12个保;珊壁乡9个保;虎墟乡12个保;杨桥乡12个保;铁山乡10个保;长寿乡15个保;王桥乡12个保;黎城乡7个保;马墟乡15个保;珀开乡13个保;荆公乡15个保。
  四、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区的变迁 1949年5月5日东乡解放,全县划为6个区,辖19个乡,乡界仍依旧制;全县区乡为: 第一区(孝岗区):辖孝岗、长寿、安宁、虎墟4个乡; 第二区(小璜区):辖小璜、珀开、珊壁3个乡; 第三区(愉怡区):辖愉怡、黎城、杨桥3个乡; 第四区(军岭区):辖军岭、南辽、詹墟3个乡; 第五区(马墟区):辖马墟、南英、铁山3个乡; 第六区(王桥区):辖王桥、荆公、瑶墟3个乡。
  1950年4月整编后重新划区分乡,废除保甲,原保改称行政村,将原第六区的荆公乡及第一区的虎墟乡划出合并建立黎墟区,即第六区,瑶墟区为第七区;乡也重新分出许多小乡。全县7个区,辖乡如下: 第一区(孝岗区):辖孝岗、松湖、普安、长林、车岭、邓家、大坪、西坪、坪里、大田10个乡; 第二区(小璜区):辖小璜、妙泉、余家、辜墩、院前、儒林、坪上、礼源、笔村、莲塘、珀开11个乡; 第三区(愉怡区):辖柏桥、古源、山下、池墩、港西、石坑、马源、窑上、笼山、岗上、东村、礼坊、洞泉13个乡; 第四区(军岭区):辖店前、朱家、富贵、南辽、横源、军岭、丁碑、便塘、詹墟、幕塘、荫岭、东观、桥头13个乡; 第五区(马墟区);辖铁山、新溪、梁家、赤岸、马墟、东源、宁坊、辋塘、麦园、坪塘、水南、南英、黄湾、荷柘14个乡; 第六区(黎墟区):辖潭江、桥西、鲤塘、黎墟、梧坊、枫山、虎墟、新墈、麻溪、后科10个乡; 第七区(瑶墟区):辖瑶墟、王桥、翁山、松林、平桥、慈眉、西岭、河渡、坑塘、吴塘10个乡。
  1952年5月从孝岗区析出孝岗乡,设置孝岗镇(属区级镇),11月从军岭、马墟两区析出部分辖境,设置詹墟区;同时各区辖乡亦有所变动,全县为: 孝岗镇:辖生产、市场、胜利、解放四个街道。
  孝岗区:辖长林、车岭、松湖、大田、大坪、西坪、普安、坪里、邓家9个乡; 小璜区:辖小璜、莲塘、笔村、妙泉、珀开、西鲁、珊壁、余家、礼源、辜墩、库下、坪上、院前、岭上14个乡; 愉怡区:辖杨桥、古源、山下、池墩、港西、石坑、马源、窑上、笼山、岗上、东村、礼坊、汶田、江家14个乡; 军岭区:辖军岭、岭下、店前、朱家、富贵、南辽、横源、丁碑、便塘9个乡; 詹墟区:辖詹墟、桥头、铁山、新溪、东观、荫岭、幕塘、梁家8个乡; 马墟区:辖马墟、南英、麦园、水南、坪塘、黄湾、辋塘、东源、宁坊、荷柘、赤岸11个乡; 黎墟区:辖黎墟、麻溪、潭江、鲤塘、桥西、虎墟、枫…、梧坊、后科、新墈10个乡; 瑶墟区:辖瑶墟,松林、王桥、平塘、吴塘、坑塘、西岭、翁山、外曾、河渡、南源11个乡。
  1956年4月撤销区的建置,全县合并为孝岗(镇)、长林、邓家、南辽、岭下、虎墟、珀开、珊壁、小璜、余家、池墩、笼山、港西、汶田、詹墟、店前、铁…、新溪、东源、马墟、水南、黎墟、潭江、王桥、河渡、瑶墟、西岭等27个乡(镇)。
  1957年干部上山下乡时,江西省属机关在东乡县建立红星垦殖场,邓家乡及岭下乡划归红星垦殖场管辖。从此,全县辖25个乡(镇)和一个垦殖场。
  1958年初,建立了两个县辖垦殖场,即红光垦殖场和虎形山垦殖场。
  1958年9月至11月,先后成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全县辖12个人民公社,3个垦殖场,即:孝岗、长林、万能(1959年改名小璜)、愉怡、杨桥、詹墟、店前、黎墟、东源、马墟、虎墟、王桥、红光垦殖场、虎形山垦殖场、红星垦殖场(省属)。
  1959年建立东丰垦殖场、红旗垦殖场、红亮垦殖场、金盆山垦殖场,全县共有7个垦殖场、1个镇和11个公社。
  1960年春,从红星垦殖场划出原邓家乡及岭下乡的境地,建立邓家公社和岭下下公社。此时,全县辖1个镇、13个人民公社和7个垦殖场。
  1961年,设置区工作委员会,孝岗镇及红星垦殖场均列为区级。全县共分7个区(镇、场);并增设余家、珀开、新溪、铁山、水南、南辽和孝岗等7个人民公社。伞县7个区(镇、场)为: 孝岗区辖孝岗、长林、虎墟公社,金盆山垦殖场,农科所; 小璜区辖小璜、余家、珀开公社。
  杨桥区辖杨桥、愉怡2个公社和东丰垦殖场; 詹墟区辖詹墟、新溪、铁山、店前4个公社和红旗垦殖场; 东源区辖东源、水南、马墟三个公社和红亮垦殖场; 王桥区辖王桥、黎墟2个公社和虎形山垦殖场、红光垦殖场; 红星垦殖场区辖南辽、邓家、岭下3个公社。
  1962年底撤销区工作委员会的建置。
  1963年全县划为20个公社和3个政场合一的垦殖场,即:孝岗、长林、小璜、珀玕、余家、愉怡、杨桥、邓家、岭下、南辽、店前、詹墟、铁山、新溪、马墟、东源、水南、虎墟、黎墟、王桥公社和红星(省属)、红光、虎形山垦殖场。
  1964年,余家公社并人小璜公社;岭下公社并入邓家公社;铁山公社并人詹墟公社;水南公社并入东源公社;南辽公社并入红星垦殖场;新溪公社分为两部分,分别并人詹墟公社和马墟公社。至此,全县辖14个公社和3个政场合一的垦殖场。
  1968年,孝岗公社改为红卫镇。
  1969年,长林公社并人红卫镇;珀开公社并人小璜公社;愉怡公社并入杨桥公社;店前公社分成三部分,分别并入邓家、詹墟和东源公社;虎墟公社分成两部分,分别并入红卫镇和东源公社;红光垦殖场析出瑶墟部分,成立瑶墟公社;红星垦殖场下放县管。
  1970年,红卫镇改为东乡镇;红星、红光、红旗、红亮等垦殖场合并为红星综合垦殖场。
  1972年恢复长林、珀开、愉怡、店前、虎墟5个公社的建置。
  1973年恢复红光、红亮、红旗3个垦殖场为县管;红星垦殖场收回省管,但集体所有制部分仍归县管。
  1974年虎形山公社恢复为垦殖场,成为场社合一的新体制。至此,全县分为1镇、14个公社、5个垦殖场。
  1980年东乡镇复名为孝岗镇。
  1984年6月,撤销公社,建置乡政权。全县设置孝岗镇、长林、杨桥(10月改名杨桥殿乡)、愉怡、珀玕、小璜、邓家、詹墟、店前、王桥、虎墟、马墟、瑶墟、东源(10月改名岗上积乡)、黎墟、虎形山15个乡。
  其时,原各垦殖场虽仍保留,但已成为单纯的经济实体,不再列入行政建置之内,其地域归属为:红光垦殖场归瑶墟乡;红亮垦殖场归岗上积乡;红旗垦殖场归詹墟乡;虎形山垦殖场归虎形山乡;红星垦殖场至次年归入墟上桥镇。
  1985年4月23日撤销小璜乡、马墟乡,建置小璜镇、马墟镇和墟上桥镇(辖红星垦殖场区域)。至此,全县行政区划为4个镇、13个乡。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