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建置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408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建置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15
页码: 29
摘要: 东乡建县于明代。明王朝自永乐年间起,由于政治腐败,宦官肆虐,人民不堪其扰,伞国各地不断暴发农民暴动;到了正德年间,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军已经遍及各省,纵横数千里,声势浩大,仅江西境内,就有抚州的东乡军、饶州的姚源军、瑞州的华林军和赣州的人帽山军等。到弘治之末,东乡已发生农民暴动,波及邻县。余干士绅赵显赴京请求建县,以便于镇压,事交有司议办;与此同时,东乡的上层人物也纠集一些秀才,向巡抚林俊提出同样的请求,林俊亲到长林勘察,赞同建县;但随着他以丁忧而离去,建县之议,再次作罢。因其前身主要是临川东乡之地,故县名定为“东乡”。
关键词: 建置 东乡县

内容

第一章建置沿革第一节建县始末东乡建县于明代。明王朝自永乐年间起,由于政治腐败,宦官肆虐,人民不堪其扰,伞国各地不断暴发农民暴动;到了正德年间,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军已经遍及各省,纵横数千里,声势浩大,仅江西境内,就有抚州的东乡军、饶州的姚源军、瑞州的华林军和赣州的人帽山军等。
  早在宣德七年(1432年),抚州知府王升,鉴于东乡群众已有逃欠赋税等抗官事件发生,而地距府城又较远,为便于征敛治理,乃请求建县长林,并拟好县名为“长兴”;但恰逢那年饥荒,停止一切工役,建县之议作罢。
  到弘治之末(1505年前),东乡已发生农民暴动,波及邻县。余干士绅赵显赴京请求建县,以便于镇压,事交有司议办;与此同时,东乡的上层人物也纠集一些秀才,向巡抚林俊提出同样的请求,林俊亲到长林勘察,赞同建县;但随着他以丁忧而离去,建县之议,再次作罢。
  正德三年(1508年),江西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各路起义军也相继揭竿而起。六年(1511年),临川县徐仰四、艾茹七领导的东乡军奋起抗杀官兵;临川县知县龙诰督兵进剿,大败,几乎被义军所俘。
  七年(1512年),分守道徐蕃和分巡道高宾商议以大兵进剿。其时,东乡各义军有万余人之众,已联合成三股:高湖(今属马墟镇)一股,以徐仰四、傅杰一为首领;南坊(今属愉怡乡)一股,以乐庚二、陈帮四、揭端三、艾茹七、茹八、甘蔼十一、王赛一等为首领;冶塘(今属邓家乡)一股,以王珏五为首领。其中以南坊一股声势最大。五月,都御史陈金调来两广目兵,会同官兵进剿,令参议徐蕃、都指挥陆潮等屯毋城;佥事高宾、都指挥王爵等屯黎墟;佥事李嘉言、都指挥杨懋屯冶塘。两广副总兵张勇统领官军,土官岑连、岑猛统领目兵,分道并进,包围义军。义军寡不敌众,遭受很大损失,先失利于熟塘,再受挫于南辽,最后败于赤岸、荫岭。这次战役,义军被杀1.3万余人,被俘750余人,营寨被毁265栅;但义军的一些首领并未罹难。
  于是陈金上疏报功于朝,请求设县。是年八月析出临川东部的大片土地,并由金溪、安仁(今余江)、余干、进贤4县分别划出小部分土地合成新县。因其前身主要是临川东乡之地,故县名定为“东乡”。县治初设于长林。① 新县甫建,分巡道高宾和临川知县龙诰先往招抚被冲散的义军,一面又命抚州府同知张元秀督领官兵守祟新县。
  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一些被迫招抚的义军,密谋在县城暴动;兵备副使胡世宁利用义军内部叛徒王赛一和动摇分子为内应,残酷地进行了镇压,大部分义军首领如乐庚二、陈帮四等均被俘解往京师,慷慨就义者共300余人。东乡义军虽然遭到失败,但邻县友军——王浩八领导的姚源军仍在战斗;直到六月,明王朝调集了总督浙江军务都御使陶琰、巡抚应天都御使王缜,会同总制江西都御使俞谏诸路兵马,包围夹攻,才使姚源、东乡两股起义军遭到最后的失败。
  长林在东乡尚未建县之前,原为临川县重要的驿传之地,周围长达数里,市垣、闾门纵横相连,分为上市、中市、下市,建县之初,曾为县治所在。但因南面的长林山过于逼近,不宜建城防守;且兴建官廨、学宫,势必拆迁许多民房,耗费太大,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镇压义军暴动之后,就将县治移到北面三里开外的孝岗,相沿至今。
  4 第二节县境一、建县初的县境东乡县位于江西省东部,建县时县境大部由临川县拨来,小部由金溪、安仁(今余江)、余干、进贤4县划人。
  新县东西广80里,南北长90里。
  由县城东至安仁县城(今余江县锦江镇)80里;距两县交界的珀开,铺路45里。
  西至临川县城(今抚州市)80里;距两县交界的新陂,小路55里。
  南至金溪县城90里;距交界处的白云峰,铺路40里。
  北至余干县城120里;距交界处的润陂,小路60里。
  东北至余干县界的乔家岭,小路35里。
  东南至安仁县界的东亭观,小路20里。
  西南至临川县界的延桥,铺路35里。
  西北至进贤县城90里;距两县交界的倒陂,铺路40里。
  二、建县后历代县境建县以来,历经明、清和民国三代四百余年,据现有资料,未发现县境有重大变动。
  民国20年(1931年)11月,将进贤与东乡交界处之牛头湾划归东乡县管辖(今属邓家乡)。
  民国33年(1944年)5月,界溪村(今界头村,属长林乡)溪水以西之地划入东乡管辖;以东仍归余江管辖。
  据民国35年(1946年)6月东乡县政府编印的《东乡统计>所附东乡县简图,当时的黎城乡境内尚有两块余干县的飞地,约当今杨桥殿乡的演塘和愉怡乡的汉塘一带。这两块飞地是否历来如此,尚无法查证。
  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境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境先后调整,不合理的飞地不复存在。历年变动如下: 1950年,原余干县的上缪、中缪、渭胃坊、员坊、楼同畈、杨家、何树岭、饶陂何家、佑塘、段家、桥背、黄泥团等村,划归东乡县小璜区管辖。
  1951年原余干县的溪头杨家、竹则窝、下汉塘、龚家等村,划归东乡县愉怡区管辖。原余干县邓墩乡的揭家、湾头、杨家岭、演塘、山里章家、双泉罗家等村,划归东乡县愉怡区管辖。原东乡县愉怡区的雷家、风塘、新塘岭和愉怡乡西边源乐家、杨家、万家、龚坊、里陈、外陈、磨俚陈家、孔孔雀源、李塘、风山、鹿塘、刘万坊(三族)等村,划归余干县管辖。润溪街原分三段:东南段属余千县;西北段属进贤县;中段原属东乡县;今将中段划归余干县管辖。
  1952年,东乡县长林乡的界头吴家村溪水东侧的一半,原属余江县杨溪乡,今并入东乡县长林乡管辖。原进贤县的城里罗家、磨溪何家、坝头等村,划归东乡县愉怡区管辖。原东乡县愉怡区的汗塘,划归进贤县管辖。原东乡县水南乡的官家、白家、火烧溪饶家、枫树下饶家、下车港侯家、徐家、郭溪艾家、门楼黎家、下屋、桥背黎家、六族黎家、高车山黎家等村和原坪塘乡的畈上邱家、延桥周家、傅家、畲里饶家等村,划归临川县管辖。
  1953年,原东乡县的南英乡的吊桥、前头李、下吴、洋陂张家、杨林、雷家、下面周家等村,划归临川县太阳乡管辖。
  1955年,原东乡县笔村乡的岐山渡,划归余江县管辖。
  1957年,原临川县的小港桥、李四、北岸江家、上茶溪、下茶溪、上车徐家等村,划归东乡县马墟乡管辖;慢锡、老赵、溶湖等村,划归东乡县东源乡管辖。原东乡县马墟乡的竹山村,划归临川县管辖。
  1971年,原临川县太阳公社的王溪大队(含吊桥、前头李家、下吴、洋陂张家、杨林、雷家、下周、倒边山、南门张家、南门陈家、周家、福家桥等村),划归东乡县东源公社管辖。原临川县太阳公社的董塘、河城、桥西、港下四个大队(含牛侧旁、竹山、渡口桥、罗家、巷里、杨黄封家、巷外、河城、杨逊、下巷、戈家、山下、黄家、徐黄、杨锡、桥东、桥西、官家山、三位、四位、港边王家、聚塘、梧塘、董塘、东山、杨背王家、黄家墙、路下王家、西桥、官家、邹家、下李、下徐等村),划归东乡县马墟公社管辖。
  第二章政区第一节行政隶属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分抚州府临川县的东境,并割金溪和饶州府的安仁,余千及南昌府的进贤等县的小部分领地,合而设置东乡县,隶属于抚州府。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定江西,置江西省;抚州府及东乡县隶之,直到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除府和直隶州。3年(1914年),江西省置豫章道、浔阳道、庐陵道、赣南道,东乡县隶豫章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21年年 (1932年),江西省分置13个行政区,东乡县隶属于第五行政区,区治临川。民国24年(1935年)4月24日缩改全省为8个行政区,东乡县隶属于第七行政区,区治南城。
  1949年5月5日东乡县解放,5月14日设置贵溪专区,东乡县隶之,9月贵溪专区并入上饶专区,东乡县隶属上饶专区。
  1952年9月11日江西省原划分的9个专区并为6个专区,东乡县仍属上饶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7月东乡县改隶抚州地区。
  第二节行政区划一、建县时的行政区建县时,由临川县拨来6个乡计168个里(“里”系区划单位,下同);金溪县拨来1个乡计18个里;安仁县拨来1个乡计7个里;余干县拨来1个乡计5个里3个甲;进贤县拨来1个乡计12个里。总计拨来10个乡共210个里又3个甲。建县时整编为10个乡共124个里。
  由临川县拨入: 长寿乡(约当今孝岗镇、长林乡中西部)六十一都九里编为新县一都四里;六十二都八里编为新县七都三里;六十三都四里编为新县五都八里;六十四都七里编为新县六都四里;六十五都七里编为新县四都三里。
  移风乡(约当今愉怡乡一带)六十六都七里编为新县三都四里;六十七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三都三里;六十八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二都三里;六十九都九里编为新县二都五里。
  遵化乡(约当今小璜镇、珀开乡一带)七十都六里编为新县八都五里;七十一都六里编为新县九都六里;七十二都五里编为新县十一都二里;七十三都八里编为新县十都五里。
  安宁乡(约当今墟上桥镇、店前乡、詹墟乡、马墟镇一带)五十五都六里编为新县十四都四里;五十六都九里编为新县十五都六里;五十七都十里编为新县十六都五里;五十八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六都四里;五十九都三里编为新县十七都三里;六十都四里编为新县二十七都四里。
  延寿乡(约当今岗上积乡一带)七十五都十二里编为新县十八都二里;七十六都七里编为新县十九都三里;七十七都八里编为新县二十都四里;七十八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一都三里;七十九都五里编为新县二十二都二里。
  崇德乡(约当今虎形山乡船岭以南一带)八十都二里编为新县二十三都一里。
  由金溪县拨入: 延福乡(约当今瑶墟乡及虎形山乡东南一带)四十都十二里编为新县二十五都七里;四十一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四都三里。
  由安仁县拨人: 云锦乡(在安仁县原名崇德乡,与临川县拨入的崇德乡同名,故新县改名为云锦乡,约当今王桥、瑶墟两乡的部分境域)十五都六里编为新县二十九都三里;十九都一里编为新县三十都一里。
  由余干县拨人: 习泰乡(约当今杨桥殿乡一带)二十五都五里三甲编为新县二十八都五里。
  由进贤县拨人: 崇信乡(约当今邓家乡、将军岭一带)十九都六里编为新县三十一都五里;二十都三里编为新县三十二都二里;二十一都三里编为新县三十三都二里。
  以上10乡又划分为10区:长寿西南区;长寿东南区;长寿西北区;长寿东北区;延寿东南区;延寿东北区;长安西南区;长安东南区;长安西北区;永和东北区。② 二、明、清代政区变迁明、清两代的区、乡、都三级均无变化。只有崇信乡在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和雍正七年《抚州府志》中改名为永和乡。
  清康熙五十六年《东乡县志》中关于里则有合有分,其中有: 移风乡二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
  长寿乡四都原3个里并为2个里;六都原4个里并为3个里。
  遵化乡八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九都原6个里并为4个里;十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
  安宁乡十六都原5个里并为4个里;二十七都原4个里并为3个里。
  延寿乡十八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二十二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
  崇德乡二十三都原1个里析为2个里。
  崇信乡三十二都原2个里析为3个里。
  除上述变动外,余均与建县时相同,全县合计为119个里。③ 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已将里改称为图,也有分有合,其中有: 遵化乡八都原4个里并为3个图。
  安宁乡十七都原3个里并为2个图。
  延寿乡十八都原3个里析为4个图。
  崇德乡二十三都原2个里并为1个图。
  永和乡三十二都原3个里并为2个图。
  全县合计为116个图。④ 三、民国时期政区的变迁民国建立之后,县以下之行政区划,并未变动。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本县属二等二级县,全县划分为6个区,252个乡,13个镇,1334个闾,6618个邻。但截至民国20年(1931年)6月止,江西省只有21个县编定闾邻;同年12月江西省政府修正《保甲条例》,在全省推行,东乡始于次年编定保甲(据民国25年出版的《江西年鉴·保甲》)。
  民国21年(1932年),废除乡镇闾邻制,推行保甲制,全县划为6个区,下辖30个保联(保长联合办事处),共有274个保,2498个甲。
  民国26年(1937年),东乡仍为二等县;全县改划为4个区,下辖30个保联,共有240个保,2200个甲。
  民国29年(1940年)东乡仍为4个区,废除保联,改设乡(镇);原设的30个保联改为1个镇,29个乡公所,仍辖240个保,计2222个甲。
  第一区8个乡(镇):孝岗镇8个保;珠溪乡8个保;安宁乡9个保;四维乡8个保;南辽乡8个保;德安乡8个保;小璜乡9个保;珀玕乡8个保。
  第二区8个乡:麦园乡8个保;延桥乡8个保;东源乡8个保;金桥乡8个保;马墟乡8个保;铁山乡8个保;詹墟乡8个保;东观乡7个保。
  第三区7个乡:军岭乡9个保;杨桥乡9个保;黎城乡7个保;古源乡7个保;洞泉乡8个保;愉怡乡8个保;中平乡7个保。
  第四区7个乡:瑶墟乡9个保;王桥乡8个保;鲤鱼塘乡7个保;外曾乡8个保;黎墟乡9个保;虎墟乡9个保;珊壁乡6个保。
  民国33年(1944年)8月撤区,原30个乡(镇)并为19个乡(镇),仍辖240个保,2016个甲。计:孝岗镇8个保;詹墟乡13个保;南辽乡12个保;愉怡乡14个保;安宁乡10个保;瑶墟乡17个保;小璜乡17个保;南英乡17个保;军岭乡12个保;珊壁乡9个保;虎墟乡12个保;杨桥乡12个保;铁山乡10个保;长寿乡15个保;王桥乡12个保;黎城乡7个保;马墟乡15个保;珀开乡13个保;荆公乡15个保。
  四、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区的变迁 1949年5月5日东乡解放,全县划为6个区,辖19个乡,乡界仍依旧制;全县区乡为: 第一区(孝岗区):辖孝岗、长寿、安宁、虎墟4个乡; 第二区(小璜区):辖小璜、珀开、珊壁3个乡; 第三区(愉怡区):辖愉怡、黎城、杨桥3个乡; 第四区(军岭区):辖军岭、南辽、詹墟3个乡; 第五区(马墟区):辖马墟、南英、铁山3个乡; 第六区(王桥区):辖王桥、荆公、瑶墟3个乡。
  1950年4月整编后重新划区分乡,废除保甲,原保改称行政村,将原第六区的荆公乡及第一区的虎墟乡划出合并建立黎墟区,即第六区,瑶墟区为第七区;乡也重新分出许多小乡。全县7个区,辖乡如下: 第一区(孝岗区):辖孝岗、松湖、普安、长林、车岭、邓家、大坪、西坪、坪里、大田10个乡; 第二区(小璜区):辖小璜、妙泉、余家、辜墩、院前、儒林、坪上、礼源、笔村、莲塘、珀开11个乡; 第三区(愉怡区):辖柏桥、古源、山下、池墩、港西、石坑、马源、窑上、笼山、岗上、东村、礼坊、洞泉13个乡; 第四区(军岭区):辖店前、朱家、富贵、南辽、横源、军岭、丁碑、便塘、詹墟、幕塘、荫岭、东观、桥头13个乡; 第五区(马墟区);辖铁山、新溪、梁家、赤岸、马墟、东源、宁坊、辋塘、麦园、坪塘、水南、南英、黄湾、荷柘14个乡; 第六区(黎墟区):辖潭江、桥西、鲤塘、黎墟、梧坊、枫山、虎墟、新墈、麻溪、后科10个乡; 第七区(瑶墟区):辖瑶墟、王桥、翁山、松林、平桥、慈眉、西岭、河渡、坑塘、吴塘10个乡。
  1952年5月从孝岗区析出孝岗乡,设置孝岗镇(属区级镇),11月从军岭、马墟两区析出部分辖境,设置詹墟区;同时各区辖乡亦有所变动,全县为: 孝岗镇:辖生产、市场、胜利、解放四个街道。
  孝岗区:辖长林、车岭、松湖、大田、大坪、西坪、普安、坪里、邓家9个乡; 小璜区:辖小璜、莲塘、笔村、妙泉、珀开、西鲁、珊壁、余家、礼源、辜墩、库下、坪上、院前、岭上14个乡; 愉怡区:辖杨桥、古源、山下、池墩、港西、石坑、马源、窑上、笼山、岗上、东村、礼坊、汶田、江家14个乡; 军岭区:辖军岭、岭下、店前、朱家、富贵、南辽、横源、丁碑、便塘9个乡; 詹墟区:辖詹墟、桥头、铁山、新溪、东观、荫岭、幕塘、梁家8个乡; 马墟区:辖马墟、南英、麦园、水南、坪塘、黄湾、辋塘、东源、宁坊、荷柘、赤岸11个乡; 黎墟区:辖黎墟、麻溪、潭江、鲤塘、桥西、虎墟、枫…、梧坊、后科、新墈10个乡; 瑶墟区:辖瑶墟,松林、王桥、平塘、吴塘、坑塘、西岭、翁山、外曾、河渡、南源11个乡。
  1956年4月撤销区的建置,全县合并为孝岗(镇)、长林、邓家、南辽、岭下、虎墟、珀开、珊壁、小璜、余家、池墩、笼山、港西、汶田、詹墟、店前、铁…、新溪、东源、马墟、水南、黎墟、潭江、王桥、河渡、瑶墟、西岭等27个乡(镇)。
  1957年干部上山下乡时,江西省属机关在东乡县建立红星垦殖场,邓家乡及岭下乡划归红星垦殖场管辖。从此,全县辖25个乡(镇)和一个垦殖场。
  1958年初,建立了两个县辖垦殖场,即红光垦殖场和虎形山垦殖场。
  1958年9月至11月,先后成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全县辖12个人民公社,3个垦殖场,即:孝岗、长林、万能(1959年改名小璜)、愉怡、杨桥、詹墟、店前、黎墟、东源、马墟、虎墟、王桥、红光垦殖场、虎形山垦殖场、红星垦殖场(省属)。
  1959年建立东丰垦殖场、红旗垦殖场、红亮垦殖场、金盆山垦殖场,全县共有7个垦殖场、1个镇和11个公社。
  1960年春,从红星垦殖场划出原邓家乡及岭下乡的境地,建立邓家公社和岭下下公社。此时,全县辖1个镇、13个人民公社和7个垦殖场。
  1961年,设置区工作委员会,孝岗镇及红星垦殖场均列为区级。全县共分7个区(镇、场);并增设余家、珀开、新溪、铁山、水南、南辽和孝岗等7个人民公社。伞县7个区(镇、场)为: 孝岗区辖孝岗、长林、虎墟公社,金盆山垦殖场,农科所; 小璜区辖小璜、余家、珀开公社。
  杨桥区辖杨桥、愉怡2个公社和东丰垦殖场; 詹墟区辖詹墟、新溪、铁山、店前4个公社和红旗垦殖场; 东源区辖东源、水南、马墟三个公社和红亮垦殖场; 王桥区辖王桥、黎墟2个公社和虎形山垦殖场、红光垦殖场; 红星垦殖场区辖南辽、邓家、岭下3个公社。
  1962年底撤销区工作委员会的建置。
  1963年全县划为20个公社和3个政场合一的垦殖场,即:孝岗、长林、小璜、珀玕、余家、愉怡、杨桥、邓家、岭下、南辽、店前、詹墟、铁山、新溪、马墟、东源、水南、虎墟、黎墟、王桥公社和红星(省属)、红光、虎形山垦殖场。
  1964年,余家公社并人小璜公社;岭下公社并入邓家公社;铁山公社并人詹墟公社;水南公社并入东源公社;南辽公社并入红星垦殖场;新溪公社分为两部分,分别并人詹墟公社和马墟公社。至此,全县辖14个公社和3个政场合一的垦殖场。
  1968年,孝岗公社改为红卫镇。
  1969年,长林公社并人红卫镇;珀开公社并人小璜公社;愉怡公社并入杨桥公社;店前公社分成三部分,分别并入邓家、詹墟和东源公社;虎墟公社分成两部分,分别并入红卫镇和东源公社;红光垦殖场析出瑶墟部分,成立瑶墟公社;红星垦殖场下放县管。
  1970年,红卫镇改为东乡镇;红星、红光、红旗、红亮等垦殖场合并为红星综合垦殖场。
  1972年恢复长林、珀开、愉怡、店前、虎墟5个公社的建置。
  1973年恢复红光、红亮、红旗3个垦殖场为县管;红星垦殖场收回省管,但集体所有制部分仍归县管。
  1974年虎形山公社恢复为垦殖场,成为场社合一的新体制。至此,全县分为1镇、14个公社、5个垦殖场。
  1980年东乡镇复名为孝岗镇。
  1984年6月,撤销公社,建置乡政权。全县设置孝岗镇、长林、杨桥(10月改名杨桥殿乡)、愉怡、珀玕、小璜、邓家、詹墟、店前、王桥、虎墟、马墟、瑶墟、东源(10月改名岗上积乡)、黎墟、虎形山15个乡。
  其时,原各垦殖场虽仍保留,但已成为单纯的经济实体,不再列入行政建置之内,其地域归属为:红光垦殖场归瑶墟乡;红亮垦殖场归岗上积乡;红旗垦殖场归詹墟乡;虎形山垦殖场归虎形山乡;红星垦殖场至次年归入墟上桥镇。
  1985年4月23日撤销小璜乡、马墟乡,建置小璜镇、马墟镇和墟上桥镇(辖红星垦殖场区域)。至此,全县行政区划为4个镇、13个乡。
  附注: ①关于东乡建县年代,据《抚州府志》说是明正德八年由总督俞谏奏立东乡、万年两县;清同治《东乡县志》也提及俞谏奏议之事,同样说是正德八年建县,并注明是据旧志。但据明嘉靖《东乡县志》的<东乡县表》、《原县》、《县城》三处都明明说是七年;另外,《明史》的《地理志》和《陈金传》,也都说是七年,后者且标明为七年八月,而《明史-俞谏传》并无奏立东,万二县之事;又据《万年县志》附录,陈金奏立万年县疏原文中就曾按及前奏立东乡县之事。《明史》是根据明朝皇帝实录编写的,时间最为可靠;明嘉靖《东乡县志》成书于公元1524年,上距建县仅12年,不可能搞错时间,另据清同治《东乡县志·凡例》可知当时的编纂者只见过康熙《东乡县志》,没有见过嘉靖《东乡县志》,故而搞错。
  ②本段资料全部采自明嘉靖三年<东乡县志》,原书正文云:。正德七年……旧额实计二百零四四里,本年造册并作一百五十八里;嘉靖元年造册复并作一百二十四里。”但据同书所列各乡都里明细数累计总数,均与正文有所出入,本段据明细数累计。
  ③清康熙五十六年《东乡县志·建置>正文谓为117里;但同书《乡都》篇列详细的都里数累计仍为119里,此从累计数。
  ④清同治八年《东乡县志·乡都>正文谓为128图;但按其分列累计,只有116图,此从累计数。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