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354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五章 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79
页码: 702
摘要: 临川自古文化昌盛,英才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自宋至清,在科举考试中共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收入《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的有134人。恢复高考以来至2001年,全区共有6294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为名牌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182名,居全国县(区)之冠。在全国各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的研究生有1800多人,出国留学的800多人。
关键词: 人物 临川

内容

临川自古文化昌盛,英才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自宋至清,在科举考试中共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收入《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的有134人。恢复高考以来至2001年,全区共有6294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为名牌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182名,居全国县(区)之冠。在全国各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的研究生有1800多人,出国留学的800多人。
  在众多的历史名人中,尤以宋代的晏殊与王安石、明朝的汤显祖颇具盛名。晏殊不但是一朝宰相,而且与其子晏几道同为词坛高手,开创了北宋一代词风。王安石身居宰相之位,致力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汤显祖愤世嫉俗,写出了不朽名篇《临川四梦》,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近现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近代物理学家“四大名旦”的饶毓泰,“影视大鳄”邓建国,“小小说大王”刘国芳等。
  《临川县志》和《抚州市志》已为有史以来至1986年的人物立了传,本志只重登少量有影响的著名人物的传记。1987~2007年副厅以上或有影响的健在的临川籍人物以简介的形式登载,其他副县、副团、副高人员则以名录的形式登载。
  第一节人物传晏殊(991~1O55) 字同叔,谥号元献。北宋临川文港沙河村人。自幼聪慧绝伦,7岁能文,有“神童”之誉。一次对对联,塾师刚说出上联:“圣贤书中求富贵”,晏殊即接口对出下联:“龙虎榜上争魁豪”。博得塾师连声称赞:“此儿出语不凡,日后必成大器!”14岁时,由江南安抚张知白举荐进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试于朝,年少才高,为真宗瞩目,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他见所考的赋题是自己以前作过的,便如实启奏,请求改题,整个考场为之骇异。改题后,他文思如潮,挥笔疾书,锦句联珠,才华横溢,真宗更是赞赏不已,派他担任秘书省正字,留在秘阁读书。他学习勤奋,深为直史馆陈彭年所器重。
  景德三年(1006),晏殊16岁,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18岁任光禄寺丞;19岁献《大酺赋》,召试学士院,任集贤校理;23岁归守父丧,24岁回京,随真宗祭祀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同年丧母,未终服,再任太常寺丞;28岁为升王府记室参军;29岁任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权知制诰;30岁为翰林学士。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政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咨询,凡所对,多获采纳,倚为股肱。
  宋仁宗即位,晏殊年32岁,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迁给事中。时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处理朝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见奏事”,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但束手无策。晏殊深谋远虑,第一个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妥善解决矛盾,防止辅臣用事,大权旁落,显示了随机应变的卓越才能。34岁任礼部侍郎,预修《真宗实录》;35岁任枢密副使,上书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章献明肃太后旨,37岁罢知宣州,改应天府,在该府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诸生,史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41~43岁,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后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48岁时召还,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53岁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相位,兼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值赵元昊谋反,朝廷疲于用兵陕西,节节失利。晏殊全面分析当前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撤销“内臣监兵”,革除“以阵图授诸将”,按照上级规定的模式被动作战的积弊,使前方将帅得以因地制宜,灵活指挥;又请拿出“宫中长物”资助军饷,因而军械充足,士气高昂,很快平定了此次叛乱。
  荐贤举能是晏殊的突出政绩和贡献。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和十多个同榜进士去拜见晏殊,晏殊为王安石赠言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寄寓为官为人需胸怀宽广之意。庆历四年(1044),晏殊年54岁,因事罢相,以工部尚书贬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徙知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60岁迁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徙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告疾回朝,次年病卒。他多年身居显位,却平易近人,到处罗收人才,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等当世知名之士都在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均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政治上、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仁宗听到晏殊逝去的消息,伤感不已,罢朝二日,亲临丧事,敕葬许州阳翟县的麦秀山,追赠词空兼侍中,谥元献。王安石在凭吊晏殊的挽词中写下了“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廷臣”的崇高评价。
  晏殊善作词,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已《阳春集》的高超技巧,文字典雅,韵律和谐,气象雍容,华贵赡丽,开创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所作词,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奇联巧对,又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名篇佳句。风流蕴藉,淡雅有情思,是词坛公认的“小令高手”。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著有诗文集240余卷,然散失殆尽,仅有《珠玉词》1330余首及清人所辑的《晏元献遗文》行世。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宰相词人”,将县城(今抚州城区)一条街命名为“同叔路”。
  王安石(1O21~1O86)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临川。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疾笔如飞,情理俱妙。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对当时国家日益加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调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他把鄞县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舞台”,雷厉风行破陈规,去陋习,办学校,修水利,扩种桑麻,发展农业生产,不到三年就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在青黄不接之时,低息发放平时储粮,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度过春荒,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皇佑三年,改任舒州通判。至和三年二月,领开封群牧词判官。第二年调任常州知州,嘉祐三年三月,就任江东提典刑狱。这段时间,他先后当了18年地方官,深谙朝政得失,洞察民间疾苦,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奉召进京,入直集贤院。次年,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其间两次上书仁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时政疏》),献革弊兴利、富国强兵之策,未获采纳。神宗即位初,王安石以知制诰出知江宁府。不久召回,任翰林学士兼侍讲。鉴于变法刻不容缓,而且条件逐渐成熟,他觐见神宗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申述自己“矫世变俗”的政治抱负。《札子》全面分析了宋朝初期和中期“百年无大变”的表象,抓住“内忧、外患、国弱民穷”的实质,从“祖宗之法”上找原因,提出“改弦更张,变法革新”的主张,远见卓识,高人一等,立刻引起这位年轻而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的重视。熙宁二年,升任参加政事(副相)。熙宁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亲自主持制置三司条例词,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兵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从各方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保护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利益,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力改革科举,整顿学校,训释《诗》、《书》、《周礼》为《三经新义》,配合变法,兴教育才;还开源节流,充实国库,训练士卒,加强战备,审时度势,派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河湟(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失地二千里,张扬了北宋国威。他的变法,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方面都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执着推行新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新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而遭到司马光、文彦博、吕诲、吕公著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由于曹太后、高太后等最高统治者的顽固梗阻,神宗信任不专,给他的变法带来重重困难。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出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相,虽继续实施变法,唯以用人不当,吕惠卿误事,朝野阻力增大,难以贯彻实施。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直至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嗣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全部废止。身居江宁,心系朝政的王安石,看见自己苦心推行的新法前功尽弃,多年从事的改革付之东流,叹息不已,忧愤满腔,于次年三月含恨去世。他的变法虽因保守派的反对而遭到挫败,但它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列宁对他的变法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三不足”的唯物辩证观点和勇往直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炼”。《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言,而《答司马谏议书》却不足四百字,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牍,都是议论警辟,酣畅淋漓。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诗史》、《商鞅》、《元日》、《过瓜州》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其“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绝句。他的词作虽少而气魄宏大,脱俗不凡,《桂枝香·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他生平著作极为丰富,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多部著作传世。
  王安石为人刚正,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变法能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头,人称“拗相公”。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盛赞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是“世之伟人”。就是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其人素养有德行,平生行止无污点”。
  他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5次回到临川,写了不少诗文,留下了许多胜迹,为“才乡”增光添彩。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乡贤,曾在其故居盐埠岭旧址建立荆公祠,并将县城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荆公路。1986年,全国许多著名学者云集抚州城,隆重纪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会议期间,曾就“熙宁变法”的原因、条件、主观愿望、客观效果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会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摒弃了一些历史偏见和不实之词,既谈成就又谈失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作用和巨大功绩。江西省人民政府还拨出专款,在抚州市赣东大道南端建立“王安石纪念馆”,纪念这位当年叱咤北宋政坛,至今仍然受到世人敬重的伟大历史人物。
  晏几道(1O31~11O6) 晏殊第七子。字叔厚,号小山。自幼潜心学艺,旁及百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虽出身于宰相之家,却从不倚仗父势或借助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督这样的小官。熙宁七年(1074),郑侠上《流民图》,请罢新法,获罪下狱,亲友悉遭株连,几道亦在其列,罪当诛。后在郑侠家搜到他写的诗:“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为神宗所欣赏,将他赦免。他秉性刚直,乐于助人,一生困窘潦倒。
  几道精音律,工小令,在词坛上与晏殊同称“临川二晏”,其词风格婉约,写男女之情缠锦悱恻,凄婉动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他“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所作《临江仙》及另一名作《鹧鸪天》,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情真意切,九曲回肠。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句,对仗工整,艳丽绝伦。著有《小山洞》1卷。
  汤显祖(155O~1616) 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明代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人。
  生而颖异不群。12岁能作诗,21岁中举。工古文,尤精乐府歌赋及五七言诗,才名闻于海内。因其重名节,轻富贵,坚拒当朝宰相张居正的诱挟,遭到排斥,连续四年进京考试均不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即张居正去世后的第二年,才考中进士,后又因不肯依附豪门,为当朝辅臣申时行、张四维所不容,只做到南京太常博士这样一个有职无权的闲散小官。两年后,改任詹事府主簿。万历十七年,升南京礼部主事。汤显祖年轻时曾受业于“秦州学派”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思想比较激进。到南京后,又与顾完成、高攀龙、邹元标、李三才等东林党人结识,经常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时弊。万历十九年,他满怀义愤,写下洋洋万言的《论辅臣科臣疏》,列举当朝宰相申时行结党营私、专横独断、贪污受贿、败坏朝政等多种罪行,请予撤职查办。疏上,昏庸而又偏听偏信的明神宗,不但没有接受汤显祖的忠谏,反而恼羞成怒,将他贬为广东徐闻典史。
  万历二十一年,汤显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历时五年。这是他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五年。五年间,他兴建书院,讲学论道;消灭虎害,发展生产;抑制豪强,纾解民困;特别是春节期间,一反常制,将大批囚犯放回家中过年,看灯。囚犯及其家属无不感泣,届期自觉归狱服刑,改恶从善者甚多。他还经常下乡察访民情,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农田水利,缉盗防赌,发展农商贸易上办了很多实事,使偏僻山区成为文明昌盛之邦,达到“野无盗匪,民无怨声”,政通人和,获得“醇吏声为两浙冠”的称誉。
  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目睹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忧心如焚,怀着极端失望和愤懑的心情,辞官归里,在山明水秀的临川从事戏曲的研究和创作。当年秋,写成流传千古的浪漫主义爱情悲剧《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后二、三年,又陆续写出传奇戏曲《邯郸记》和《南柯记》,连同早年写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四梦”是汤显祖的天才杰作,它以梦境为纽带,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猛烈抨击封建礼教,赞美婚姻自由,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戏剧艺术库中的瑰宝。“四梦”中的《牡丹亭》不仅在国内舞台上盛演不衰,而且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先后被译成德、英、日、俄等多种文字,传播到国外,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齐名。因而被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一贯认为“戏剧来源于生活”。他不仅研究历史(包括传奇),研究社会,观察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柳梦梅等色彩鲜明、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且“亲掐檀板教小伶”、“自踏新词教歌舞”,指导宜黄戏(海盐腔)的排练和演出,在实践中反复琢磨、检验、发展自己的戏曲创作理论。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这篇著名的文章中,精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戏曲必须注重“令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的社会教育效果。强调演员要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角色。他为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提高作过重要贡献。
  汤显祖诗宗香山、唐山,文学南丰、临川,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反对拟古、拘泥声律和追求“镂字摹声”、“丽词俊音”等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文成就很高,名重一时,除《临川四梦》外,尚有《玉茗堂诗文全集》行世。
  李绂(1673~175O) 字巨来,号穆堂。清代临川荣山人。
  康熙四十七年(1709)乡试第一。翌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通读《永乐大典》二万余卷,工作成绩显著,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康熙六十年担任会试主考管,出榜时,发生落第考生聚众闹事,御史上疏弹劾,康熙疑其有弊,贬谪永定河效力。李绂蒙冤,路过芦沟桥时作诗云:“身世浮沉两谬悠,且将公论付千秋;只知国事和家事,敢怨清流向浊流。”慷慨悲怆,表现他虽然蒙冤受屈,身处逆境,却仍然忍辱负重,为国事尽力的坦荡情怀。
  雍正元年(1723)正月,李绂奉召回京,任吏部右侍郎,七月间,因漕船屡遭抢劫,京城缺粮。李绂奉命以吏部侍郎身份赴天津,督催漕粮,日夜操劳,确保各地漕粮源源运京。雍正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亲书“奉国罄心”四字,予以奖励。
  次年,李绂调任广西巡抚,他惩贪肃暴,勤政爱民。时境内土苗凶杀,生产遭到破坏。他深入调查研究,抓住主要问题,从教育、诱导人手,平息争端,制止械斗,并严禁汉官、土司欺压苗民。如发现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财物,即严加处置,先后查获各级官吏贪污受贿赃银82万余两,还将情节严重的南宁知府革职查办。吏风为之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竞相释怨言和。他在担任广西巡抚期间,曾将节余俸银千余两寄回老家荣山,兴建义仓一所,积谷济贫,每当青黄不接,寒冬腊月或天灾人祸之时,附近缺衣少食者多得其助,口碑犹在。
  雍正四年,李绂调任直隶总督,适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据州、县要求,果断下令各地开仓救灾,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雍正认为他做得对,免于处分。
  李绂秉性刚直,不畏强暴。他得知河南巡抚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恶迹昭著,即怒气填膺,接连上疏弹劾,不料反为田所诬,是非混淆,被雍正革职,交刑部审讯。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他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他赦免,还派他纂修《八旗通志》。他杜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八年。
  乾隆二年(1737)九月,李绂被起用为户部左侍郎,管理三库,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到朝廷斥责,贬为詹事府詹事。不久丧母,归家守孝。捐资在临川县城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重振“才乡”教育雄风。乾隆六年回京,历任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61岁时担任江南主考,因阅卷过多,积劳成疾,遂告老归家。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卒。
  李绂一生精研理学,文章亦工。著有《春秋一是》、《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穆堂初稿·续稿》等书行世,还精研历史,所作《书〈辩奸论〉后二则》、《书〈宋名臣言行录〉后》、《书〈邵氏见闻录〉后》等文,敢于坚持真理,摒弃世俗偏见,实事求是,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辩诬,在当时很有影响。他对地方志也很重视。任广西巡抚时,曾主修《广西通志》。归家守孝期间,又主纂《临川县志》,均以“三才”(史才、史德、史识)见称。
  纪大奎(1756~1825) 字向辰,号慎斋。清代临川龙溪人。
  幼从父读书,秉承“慎、独”家训,书之于壁,朝夕诫励。乾隆四十四年(1779)乡试中举,任《四库全书》馆誉录。京中有个大官很赏识他的才华,想请他当家庭教师,还答应以后荐他进翰林院或内阁做官。而他秉性耿介,坚辞不就。乾隆五十一年出署山东商河县知县,后改任丘县、昌乐、栖霞、福山、博平等县知县,均能廉政爱民,轻徭薄赋,深受各地群众爱戴。嘉庆十一年(1806),调任四川什邡县知县,更是办学校,兴教化,振风气,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严惩匪盗淫赌,奖励勤劳耕织。在任十余年,“岁皆大熟”,县邑大治。政绩闻于朝,提升为合州知州。道光二年,告病归家,五年后病卒。
  纪大奎一生精研程朱理学,造诣很深。对数学、考据、占卜、地理、地方志等门类,也作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四川什邡任职期间,曾亲自编纂《什邡县志》54卷;告病回乡后,又在临川县城(今抚州市)主编《临川县志》32卷。他编史修志态度认真,取材严谨,史料翔实,行交流畅,是当时国内较好的县志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两县志外,还有《观易外编》、《易问》、《双桂堂稿》、《古律经传》、《时文稿》、《地理末学》、《笔算便笔》等书刊行于世。民国期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循吏和学者,特将县城东门桥下至大十字街的一段街道命名为“慎斋路”,后一直沿用至今。
  李瑞清(1867~192O) 字仲麟,号梅庵。临川温圳人。
  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热爱学习,工古文,善书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自后历任翰林院庶古工、江宁提学、江苏布政使、两江师范监督、南京学使兼两江师范监督。晚年隐居上海,自称清道人,别署玉梅花庵道士。
  李瑞清一生致力教育事业,卓有声誉。任江宁提学时,采用耐心教育与恳切开导相结合的方法,平息当局颇感棘手的学潮,博得舆论好评,调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监督(相当于校长)。两江优级师范是著名的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始创于光绪二十九年。建校初期设备落后,师资不足,规模尚小。瑞清到职后,以“为国育才”为已任,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建筑,修改编制;添置教具,调整学科,大幅度增加现代化科学技术内容。还专程赴日,重金聘请十几名知名度很高的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增强师资力量。他率先提倡劳动教育,建立农场,供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和劳动锻炼;同时,又十分重视基本技能训练,为手工、图画等专科设置工场,便于学生反复练习。几年间,他“夙兴夜寐,惨淡经营”,把两江师范办成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高等学府。李瑞清调任南京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后,仍以教学为重。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围困南京,清朝官吏闻风逃遁,满城皆空,只有李瑞清一人坚守岗位,留在学校督促学生上课如常。这种认真负责的办学精神,深受全校师生敬重。宣统逊位后,他以“孽子孤臣”自居,拒绝在民国政府担任官职,移居上海,以字画谋生。
  李瑞清博学多才,擅长古体诗,绝句尤为凄艳动人。陈可毅有诗赞云:“来往金陵又几时,久闻人说李梅痴;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汪国坦称他的诗为“天闲星人云龙公孙胜。”他还善画,花卉为其所长,画佛尤妙,常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熔书画于一体,自成一家。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吴昌硕等,皆出其门下。他精于书法,上追周泰,博宗汉魏,各体皆备,尤工篆隶,秀者如妖娆美女,壮者如勇士横槊。他的书画齐名,名扬海内外,各地来沪求其墨迹者甚众。日本书画界常有人渡海东来,购求其墨宝,至今视为珍品。
  李瑞清年轻时,随父宦游湖湘,为同僚余公所钟爱。余有数女,皆慧美。先妻以长女玉仙,未几以瘵卒;又许以次女,未婚而夭;复以三女梅仙嫁之,结婚仅两年,又赋悼亡。他连遭不幸,心灰意冷,竞未再娶。以后思梅落泪,爱梅成癖,孑然一身,直到民国9年(1920)去世。享年54岁。翰林院遗老曾熙主其丧,挽葬南京牛首山。墓前植梅花300株,建玉梅花庵精舍数间,从其宿愿。后两江优级师范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易园为纪念李瑞清,曾在校内六朝松下重建“梅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又在校内专建“梅庵亭”,缅怀他的办学功绩。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负有盛名的教育家和书画家,也将他在县城住过的“府前街”命名为“梅庵路”。所著《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佚稿》均刊行于世。
  傅烈(1899~1928) 原名见贤,化名贺德、贺泽、吁伯凯。临川上顿渡镇人。
  1899年8月27日出生于小商家庭。傅烈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良,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1917年,在江西省立第七中学读完高中,又怀着“科学救国”的激情,考入九江南伟烈教会大学学习英语,学习期间,听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受到极大鼓舞。
  1919年夏天,傅烈离开九江,来到工人、学生运动蓬勃兴起的上海,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1920年5月,他与赵世炎等爱国青年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先在“刚福朗司”公学就读,后转到“哈佛尔乐”工厂做工。不久,参加由李维汉、李富春发起组织的“工学世界社”,成为第一批社员。1921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进行的斗争,在斗争中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共产主义者。他在斗争中经受了锻炼,成为旅欧共产党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建人之一。1923年2月,“少共”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任支部书记,傅烈任直属巴黎支部书记。1924年,傅烈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在苏联,傅烈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苏联十月革命史和红军政治工作的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增长了斗争才干。
  1925年夏,傅烈奉命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政治秘书。他和第3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朱克清一道,采取积极措施,将新来的一批共产党员派到各团、营担任政治指导员,建立党代表制度和政治机构。开办第3军军官学校,定期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改造这支旧军队,提高它的战斗能力作了大量的工作。当年10月,他随军平定盘踞海南岛的军阀邓本殷的叛乱。1926年春,又接受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领导一个情报小组,化装成豪商巨贾或军政要员,活动于广州、黄埔、东莞、石龙等地的歌台酒肆与海港军营,搜集情报,使区委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作出部署,在同国民党右派斗争中掌握主动。7月,他参加北伐。第3军进攻南昌牛行车站时,遭到军阀孙传芳4个混成旅的拼死抵抗,当敌军援兵涌至,一些出身滇军的旧军官手足无措、四散逃命之时,傅烈挺身而出,喝住逃兵,稳住阵脚,沉着指挥部队转移到安全地带,使敌人内外夹击、全歼这支军队的计划落空。事后,军长朱培德感叹地对傅烈说:“我这班军官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了,但到了关键的时刻却远不如你。” 1926年11月18日,北伐军攻下南昌,第3军留守江西。傅烈任江西省政府秘书兼第3军政治部秘书。12月,中共江西省委成立,又任省委组织部长并负责军事工作。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将吉安、九江两个特支改为地委,派罗石冰、曾延生分别任地委书记;将南浔铁路沿钱、赣江沿岸各县原有的支部、特支大部分扩为县委。还在有条件的学校、工厂、农村增建十几个支部,大力促进工农运动,为党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创造条件。
  1927年5月,傅烈调到中共中央军委工作。这时四川的“三·三一”惨案已经发生,杨音公,冉钧等一大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群众斗争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为此,党中央又将调来不久的傅烈派往四川,委以“重建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打开新局面”的重任。8月,傅烈带着周植贡、刘大元、钟梦侠等同志,历尽艰险,在国民党警、特如麻的西南重镇重庆建立四川临时省委,任临时省委书记。9月,主持召开临时省委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检查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肃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四川的影响,从实际出发,确定本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此基础上,清理遭到破坏的党组织,登记党员,重建重庆、成都2个直辖市委和万县、宣汉、达县、涪陵、蒲江、南溪、绵竹7个县委以及13个特支、4个通讯点。巴山蜀水得又飘起斧头、镰刀的战斗旗帜。
  1928年2月,临时省委在铜罐驿举行扩大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四川省委。傅烈被选为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会上,他作了题为《四川暴动行动大纲》的报告。会后,不辞劳苦深入川东各地,秘密组织农会,发展党团组织,建立小型分散的游击队,开展抗粮、抗租、抗捐斗争。后又联合各个游击队加以整编,建立一支几千人的川东游击军,从而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万(县)达(县)大暴动”。傅烈在川东点燃的革命烈火,很快蔓延全省各地,吓得四川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
  1928年3月9日下午,傅烈在重庆兴隆巷8号参加巴县县委成立大会时,不幸被捕。凶恶的敌人用尽种种酷刑,未能得到他的任何口供。最后一次,竟兽性发生,惨无人道地将煤油灌进他的嘴里,还用铁丝穿进他的拇指,吊起来毒打,傅烈的指头被扯断,跌落在地,昏死过去。刽子手用冷水把他冲醒过来,他仍然斩钉截铁地说:“党员名单是我们党的秘密,你砍我的头,我也不说!” 傅烈被捕后,党组织曾多次营救无效,1928年4月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当时国民党刊物《国民公报》曾详细报导傅烈牺牲的经过:“首点其所谓中央共党特派员贺泽者上。贺年二十有余,身体甚伟壮,发长寸许,头圆面大。应点时‘到’字特别声高。押贺泽等九名,出卫戍部,经新丰街、莲花街、陕西街、过街楼,至朝天门外,该共党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 ”。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临刑前,他给妻子陈才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知道我是怎样死和为什么死的。你要为我报仇,要继承我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信末,还留了两句诗:“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表达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
  饶毓泰(1891~1968) 又名俭加,字树人。临川钟岭乡人。
  1911年毕业于南洋中学。1913年官费留美。1917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22年获著名的普林斯敦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等职务。194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毓泰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成效卓著。他对原子、分子光谱有较深的研究,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在“气体导电”和“光谱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与自己的导师,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合写的《电子的初射速度对气体中最小跳水电压的影响》以及《水银蒸气的低压电孤和它对荧光的影响》等论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内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等著名科学家齐名,并被称为近代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他执教高校,上课辅导,一丝不苟;一贯坚持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憎恨黑暗,追求光明,解放前夕,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断然拒绝去台,坚决留在大陆,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出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饶毓泰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至1951年,还担任院、系领导职务。1952年以后,又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学部委员。虽年事已高,社会、学术活动增多,却仍操劳教学,为国育才。他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讲《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等课,为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同类课程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六十年代,他已年逾古稀,说话都很吃力,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讲授《光磁双共振》、《光的相干性理论》等新课,帮助青年教师赶上激光问世后光学和光谱学迅速发展的步伐。这种任劳任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
  “文化大革命”初期,饶毓泰作为一位成就卓越,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科学家,曾被北京大学列为保护对象之一。但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去世。1973年得到平反昭雪。北京大学为他隆重举行追悼会。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同志出席了追悼会。1979年,饶毓泰的名字列入新版《辞海》。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教研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将他所献的5万元存款建立“饶毓泰奖学金”,以激励后生,弘扬祖国科学事业。
  饶漱石(19O3~1975) 又名石泉。曾化名梁朴。临川钟岭乡人。
  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北满共青团省委书记,代理东北地区党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1935年赴苏联,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1941年7月以后兼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1945年12月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因支持和参加高岗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1954年2月,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揭露、批判。1955年3月被开除出党,1975年3月2日病死。
  李井泉(19O9~1989) 临川唱凯镇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在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与舒同、许瑞芳、章应昌、郭忠仁等数十人组织读书会,经常阅读《新青年》、《响导》、《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学习马列主义,探讨革命真理。1926年10月,北伐军进攻临川时,他与“读书会”的同学们在城内秘密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唤起民众觉醒,瓦解敌军士气,并动员郊区农民借梯,送弹药,支援北伐军攻城。
  1927年春,李井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朱德率“八一”起义部队路过临川。他毅然投笔从戎,随起义部队南征,任第4军25师政治部宣传员。他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到士兵中宣传鼓动,还爬山涉水,动员农民参军支前。转战到广东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共青团丰顺县黄金铺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等职,成绩显著。
  1930年夏,李井泉调到中央苏区,在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长,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至1933年,先后担任红35军(后改编为红军独立第3师)政委、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第3补充师政委。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期间,曾因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受到王明一伙的错误批判,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积极参加反“围剿”的战斗。
  长征中,李井泉历任中央直属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第9军政治协助员、红二方面军第四师政委。其间两过草地,历尽艰辛,始终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抗战期间,李井泉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政委,绥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晋绥联防司令部秘书长,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为战胜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青山地区是中国西北的一道门户,绥远的心脏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气候异常寒冷,地域辽阔,东西长300公里,居住着蒙、回、汉族,日伪军骚扰频繁,斗争情况复杂。他根据当地特点,提出以骑兵为主的灵活、快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游击战争策略,冲破重重封锁线,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粉碎敌人15次大规模扫荡和围攻,歼灭大量的土匪、汉奸和日伪。他还经常深入蒙古包和回族居住的地方,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好民族之间的团结工作,壮大抗日力量。有一次,游击支队在解放四子王旗的乌兰花镇时,俘敌180人,其中多是蒙古族。李井泉召集俘虏开会向他们讲清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国政策,申明民族团结、共同对敌的大义,教诫他们同日、伪划清界线,回到人民一边,接着又把他们全部释放,连枪支也全部发还。塞外各个盟旗深受感动。他率部在大青山地区建立各级动员委员会,发动群众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割断敌人的电线,捣毁土围子,配合主力部队全面抗战,先后消灭日军千余人,击毙伪军600余人,俘虏500余人,建立并巩固了大青山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9年2月,李井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先后领导了晋绥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参加指挥绥包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9年冬,李井泉任入川南下支队政委,参加和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此后,他留在西南地区工作,和邓小平、贺龙一起,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并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1950年初,李井泉任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军区政治委员兼行署主任。1952秋,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兼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西南地区是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盘踞之地,蒋介石在逃离大陆时,把许多军统特务和部分残渣余孽留在这里,与当地的恶霸、土豪、土匪相勾结,到处烧杀抢掠,情况十分复杂。他积极领导四川军民进行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在工作中,他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部队、工厂、农村调查研究,依靠广大群众,击退了阶级敌人无数次反扑,巩固了新生政权。在农村,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斗倒了地主,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坚决执行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十项政策,把翻身后的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他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平川地带改造旧河道,开挖沟渠,发展网络化灌溉系统;在山地丘陵地带,建库蓄水,筑坝发电,以电提灌,变旱地为水田;还重修都江堰,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从而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生产不断发展。毛泽东在视察都江堰工程时,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称赞:“干得好,为四川人民立了一大功”。1958年5月,在中央八届五中全会上,李井泉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年9月,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政治委员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他顾全大局,说服干部和群众,牺牲局部利益,从四川调出300亿斤粮食,支援其他困难的省份度荒解难。他大力发展四川省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教育党员和工人,以红带专,大干社会主义,以科学技术推动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建成宝成、成昆两条铁路干线和成都、重庆等一大批工业城市,初步改变了西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1964年12月,李井泉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李井泉横遭冲击和迫害,受尽屈辱和诽谤,心身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但仍保持着高风亮节。他的两位亲人也为此蒙冤而死。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因年老体弱,退居二线,但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身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接连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他还兼任西南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支持改革、开放。他关心群众,情系家乡。1980年,曾到家乡唱凯乡视察,了解到家乡的一条河上无桥,群众过往不便,洪水期时有船翻人亡的事故,于是立即召集当地干部商量,倡建一座“万年桥”,并为大桥题写“发展经济,方便交通”。家乡人民赞扬他“掌权不忘民,井泉万年松”。
  李井泉晚年体弱多病。他在养病期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衣着朴素,破了又补,补了又穿。有一次,管理员见他屋里的窗帘破旧,打算换块新的,他坚决不要,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你们不要忘记国家的经济还不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要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病情恶化后,医生给他做截肢手术,虽疼痛万分,却不吭一声,医护人员都夸他是一位顽强的老人。
  1989年4月24日,李井泉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李井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
  吴自强(19O1~1996) 临川县连城人。1922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1926年东渡日本;翌年,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后改名东京大学)教育系。1932年回国后,任江西省民众教育馆编译部主任。同年10月起,任南昌一中代理校长、校长,任期达18年之久。1950年9月,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教务主任、编译主任、教育实验室主任等职。1964年,调华侨大学外语系讲授日语。1979年,回福建师范大学教科所任教授,并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曾担任民革福建省委员、福建省老年教育学会理事,还被聘为抚州王安石研究会顾问,《临川县志》、《崇仁县志》(新编)顾问。
  吴自强从事教育60余年,学生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他的著述颇丰,见诸报刊的300多篇。专著主要有《青年与教育》;译著有《满蒙经济大观》、《苏俄印象》;编著有《日本现代教育概论》、《比较教育》;合著有《教学与课程》、《世界幼儿教育史》等。
  邓从豪(192O~1998) 著名化学物理家、中科院院士。临川崇岗人。1933年2月入临川临汝小学学习,1935年1月入临川尔瞻实习学校学习,1935年9月入南昌第一中学学习。1941年10月入厦门大学化学系读书,1945年7月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福建集美中学任教。1946年9月,到南昌第一中学当教师,同年11月,调南昌中正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8年9月,调青岛山东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50年9月升为讲师。1956年9月,升为山东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8年10月随校迁济南,为山东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63年10月,入吉林大学物质结构讨论班学习。1966年1月,回山东大学,1970年9月,调光学系任副主任,不久提为主任,1978年9月晋升为教授,1979年9月回化学系,任系主任。1980年1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4年6月,任山东大学校长。1987年2月,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从豪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分子科学》副主编,《化学物理》编委,《山东激光》主任编委。
  邓从豪著述甚丰,主要论著有《双原子分子的一个势能函数》、《配位势场的理论研究I正八面体场中dn组态的理论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子理论》、《配位场理论方法》等。1982年7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和1987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刘振群(1922~1998) 临川县城大王庙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化工系,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52年调华南工学院(后改为华南理工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1987年,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院长。1988年,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由于他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卓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先后被选为广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第六、七届代表。1981年,曾两次到美国、西德考察教育。
  刘振群是当代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无机材料、应用化学与化工以及陶瓷考古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硅酸盐专业,特别是对陶瓷热工理论和窑炉尤为专长。20世纪50年代,他对改造、利用传统龙炉为现代陶瓷工业服务问题作了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为国家节约了巨额资金,获得轻工业部的高度评价,被载人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一书。1958~1964年,他又结合龙窑的研究,提出了圆柱料垛间的传热公式,把它运用于改造现代隧道窑,总结出完整的焙烧陶瓷稀砖、快烧、煤气化、轻型、短窑的热工理论和隧道窑热耗计算公式,获198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在教学之余,他还勤于写作,著书立说,先后发表了10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出版了《陶瓷工业窑炉》、《硅酸盐工业设备》等4部专著。1988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亚、澳、太平洋地区)名人录》,并被吸收为国际名人传记协会会员。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第二节人物简介程样国程样国,男,1954年农历6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茅排乡人。现任南昌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律师,江西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1977年10月江西大学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在江西大学组织处、人事处工作;1984年4月任江西大学人事处副处长;1987年10月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讲师、副教授;1993年7月任南昌大学法律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1995年1月任南昌大学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1998年9月起任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程样国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等课程。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著作12部,主要有《公共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行政案件精选精评》、《证据学》、《形势与政策概念》等。发表了《谈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浅谈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贯彻十四大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论依法行政》、《论邓小平的法制思想》、《试论现代高等学校管理》、《论扩大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几个问题》等论文12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9篇。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四项。获省级优秀论著奖2次,优秀论文奖5次,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等奖1次,先后10次被评为优秀处级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邓建国邓建国,男,1959年12月28日出生,抚州市临川区桐源乡人,现任广东巨星影业公司董事长。
  1966年邓建国在抚州周渡贮木场上小学,直到1973年上初中。1976年进入抚州二中上高中一年级。1977年刚进高中二年级便辍学进贮木场做通讯员。1979年开始担任周渡贮木场放映员。担任放映员5年,共放映了约500部电影,这为邓建国在潜意识里埋下了影视缘。1984年邓建国从林场下海,在抚州民政局下面成立了一个信息部,1985年9月又在九江科委下面成立了一个信息中心,从事信息咨询。1986《中国农村经营报》在九江成立信息站,邓建国任站长。1987年8月闯海南,担任《海南科技报》管广告的副总编。1988年年底出任内刊《海南影视周报》社社长。1989年年底邓建国在珠海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的摄像部,替人拍生日、婚礼录像。
  1990年末他带着1000元钱从珠海闯荡广州,认识了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社长。1991年初他承包了出版社一个部门,开始为广州企业做广告宣传专题片。1994年他认识珠影厂总经理黄勇,后在黄勇旗下成立了“明星创作室”。1995年以“明星创作室”名义开拍他一生中第一部电影作品《广州故事》。1996年以“明星创作室”名义拍电视剧《广州教父》,取得巨大成功。
  1997年初正式成立广东巨星影业有限公司,从此真正走向影视产业化道路。同年投拍《反贪风暴》、《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二部)等片,创下广告帖片1.1亿元的收入。随后几年陆续投拍《风流才子纪晓岚》、《审死官》、《猛龙过江》、《格格要出嫁》、《我这一辈子》等影视剧,令巨星公司名声大振。1999年再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三部,创出了大陆、港、台三地收视率第一。因成功推出《风流才子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影视剧,驰名影坛,被媒体称为“影视大鳄”。2000年被中国新闻社《视点》杂志等媒体评为“影视界十大风云人物”之首。2001年投拍《我这一辈子》,得到广泛好评,并被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2002年中央电视台《聊天》节目播出《活宝邓建国》专访,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邓建国共投拍电视剧30部(约700集),电影8部。
  功成名就的邓建国为家乡抚州市资溪县马头山乡塘边小学捐资15万元建“希望小学”,为南昌市“春蕾计划”捐款10万元。
  杜锦福杜锦福,男,1942年5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文昌街道办事处人,中共党员,曾任吉安地委副书记、吉安市政协正厅级巡视员。
  1954年7月毕业于抚州市四小;1954年9至1960年7月,在江西抚州市一中读书,毕业;1960年7至1964年7月,在抚州地质专科学院(现为东华理工大学)本科读书,毕业。1964年8至1968年7月,在二机部中南二0九队第三队(广东南雄)任技术员;1968年8至1973年5月,在二机部中南二九队第六队(贵州遵义)任技术员。1973年5至1977年4月,在江西抚州地区轻化工业局工作,先后任干部、政工组长、党委办公室负责人;1983年10至1984年9月,在江西抚州印染厂先后任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厂长;1983年10至1984年10月,抚州地区经委任主任、党组书记;1984年10至1988年9月,任中共抚州地委委员、抚州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行署党组副书记。1988年9至1995年2月,任中共吉安地委委员、吉安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行署党组副书记;1995年3至2000年8月,任中共吉安地委副书记;2000年8至2002年2月,任吉安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01年12月后任吉安市政协正厅级巡视员。
  管日顺管日顺,男,1946年11月生,抚州市临川区大岗镇富家庄村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
  管日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长年艰辛的农业耕耘抚育着四个兄妹。在李渡中学虽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就读别的学校,只好进入无需交纳学费、生活费的江西共大德胜关分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数年再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农经专业学习。
  管日顺有着耿直、真诚的性格特点。工作生活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光明磊落处世,踏踏实实为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先后任中共黎川县组织部干事、公社书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临川县政府县长;中共金溪县委书记;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等职。在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改革之初,积极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分田到户,为黎川农村改革浪潮的兴起推波助澜。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为发展黎川陶瓷业、金溪蚕桑业、临川乡镇企业、景德镇的“菜篮子”工程,为农民增收,财政开源尽心尽力。他为景德镇机场建设争速度、求质量、节约投资,筹集资金来源;为黎川县东方红大道规划,98九江决堤堵口二道防线抢险献计出力。曾被中共抚州地委、中共江西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黄牡香黄牡香,女,1956年1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河西街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抚州市委常委、抚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73年11月下放在临川县七里岗知青队,1975年10月任七里岗公社妇女主任,1979年3月调入临川县妇联,1980年3月任东馆公社党委委员、副主任,1981年3月调任临川县团委副书记。1984年5月任红桥镇党委书记,1989年12月至1997年10月到东乡县先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副县长。1997年11月任金溪县委副书记、县长,2000年12月调任崇仁县委书记,2002年4月至2006年5月任中共临川区委书记。
  黄牡香一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政为民。无论在科级、县级干部岗位上,无论任副职、正职,她始终心系群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任金溪县长、崇仁县委书记和临川区委书记期间,她勇于改革,创新理念,科学决策,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在金溪,重点抓了10户国有企业转制,实行多种改革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整了35%的农田种植经济作物,狠抓了万亩果业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任县长3年期间,使金溪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4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97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0.9%、5.5%和42元。在金溪任职期间,她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率经营”的思路,着重抓了城市远近期规划、市容市貌整治、环城路的建设。兴建了两个小商品市场,修建了五条县乡公路,加高加固了30千米圩堤,达到了50年一遇的标准。
  在崇仁,她完成了11户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任务,对6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盘活存量2.62亿元,占总资产的73%,安排再就业职工1577人,占转换职工总数的60%;开发了万亩果业,狠抓了订单农业,帮助农民搞活流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兴办了3家麻鸡加工企业,加工麻鸡400万羽;举全县之力抓招商引资,2001年引进县外资金2.13亿元,同比增长55.4%,引进境外资金415.2万美元,同比增长5.8%,在全市名列前茅,被省政府授予经协工作先进县、利用外资先进县。仅一年多时间,使崇仁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9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0.5%和174元。她还重点抓了“一河两岸”整治,宝水大道建设、县府路“五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群众好评。通过强化班子思想建设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解决了干部不思进取,不勤、不实的问题;通过狠抓班子组织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分工负责,分级负责的民主集中制问题和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通过狠抓干部作风建设,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打牌赌博现象、公款吃喝现象和违规用车现象。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了纯女户结扎村村破零,一举摘掉了全省计划生育限期整改县的落后幅子。
  2002年4月调任临川区委书记后,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重中之重,有力地推进了国有企业转制和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使全区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狠抓了以上顿渡为中心的旧城改造,实施“五化”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规划以抚临大道为中心的新区建设,拉大了上顿渡城市建设框架。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通过加强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各级干部把功夫用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上,把才智用在善谋实干,加快发展上,把心思用在勤政廉洁、树立形象上。在致力于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楼院、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工作中,她一马当先,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抢险,取得了抗洪抢险的重大胜利,她本人被评为全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全省“三八”红旗手。
  黄德宪黄德宪,男,1954年10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湖西村人。1969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国人民政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1969年10月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江西波阳县珠湖农场九大队劳动,担任知青排长。1973年9月,被选送到江西工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1976年12月毕业。毕业后分配在临川县化肥厂工作,先后担任生产调度员、生产总调度、技术科长、技术副厂长、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等职。1985年1月任中共临川县委组织部部长,1987年7月任中共临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89年12月调任中共乐安县委副书记。1992年10月任资溪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副书记(1993年1月至1995年6月兼任资溪县政协主席)。1997年10月任中共资溪县委书记。2000年3月任中共乐安县委书记。2001年1月任抚州市人事局局长。2002年9月任抚州市审计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人民政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江明开江明开,男,1952年2月生,抚州市临川区钟岭街道办事处小圩村青塘人。现任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正厅级)、高级经济师。
  1964年抚州一中初中毕业后入读南昌一中,1967年高中毕业离校回乡。1971年3月被推荐到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3年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外贸局工作。历任江西省对外贸易局业务处科员、副科长,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进出口管理处副处长。
  1985年7月,受命组建江西省进出口公司,任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在主持公司工作的6年半内,积极开拓业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使一个新创办的地方性外贸企业发展成为年利润近千万元的颇具实力的中型企业。1991年公司进出口营业额6,200万美元,居江西省数10家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的第3位。1992年3月,任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主持公司全面工作。当年各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对外承包劳务主业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分别较上年增长50%和144%,公司利润较上年增长了一倍。2000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任命为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当年公司系统利润较上年增长27%。2001年各项经营指标持续增长,承包劳务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增长42.8%,公司系统利润较上年翻一了番。
  1994年3月,受聘于江西财经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为大专毕业生、转业干部、企业经济等讲授《进出口实务》、《中国对外贸易和外贸企业管理》等课程300多课时。先后在专业刊物、党报党刊等发表论文,工作研究文章二十多篇。
  1993年1月当选为政协江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中国对外承包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顾问。
  梁小康梁小康,男,1964年9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西梁村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现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1982年7月临川县一中高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抚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1985年9月分配到江西省南城县一中任英语教师,1989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1月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2年4月分配到江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工作;1995年1月调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1996年4月起调南昌昌北机场建设指挥部工作,历任办公室副主任、财务处长兼物资设备处处长、副总指挥等职;1999年1月调任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2000年7月调南昌市人民政府工作,任市长助理,2001年9月兼任南昌市外经贸委主任,2002年5月任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5年8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李云李云,女,1956年8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城西办事处人,大专文化,现任中共吉安市委常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74年12月高中毕业于抚州一中,同年到抚州市红旗公社南关大队插队,任知青队队长。1978年至1980年借用到红旗公社从事妇女和计划生育工作,期间转为误工补贴“三结合”干部,后转为正式国家干部。1980年3月任红旗公社妇女主任;1981年12月调至抚州市洋洲公社任党委委员、妇女主任;1984年6月调至抚州市妇联任副主任。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抚州地委党校脱产大专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抚州市城西乡任党委副书记,1989年3月任党委副书记、乡长,1990年3月任乡党委书记。1993年11月任抚州市(县级)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94年抚州市委组织部在全区组织工作目标考评中被评为综合先进单位。1995年因抚州市与临川县合并为临川市,改任临川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抚州地区纪检工作目标考评综合先进单位。1997年11月调至抚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任副书记,分管廉政建设、案件审理、宣教调研等工作,期间负责省纪委组织的清房工作,并被评为清房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3月至7月参加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进修班”培训。2006年11月任中共吉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罗晓泉罗晓泉,男,1963年9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崇岗镇长岗街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2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1993年经全国统考获律师资格。现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罗晓泉在原凤岗公社长岗小学初中读书,后在临川县第一中学读高中;1980年9月考入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读书。1984年7月毕业分配在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抚州分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副科级助理检察员。1989年1月调入抚州地委组织部工作,历任副科、正科级组织员,干训科科长、干审科科长、干部三科科长。1997年11月调任金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2000年12月调任黎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候选人,2001年5月正式当选县长;2002年9月任中共黎川县委书记。2003年11月任鹰潭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2007年调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廖建辉廖建辉,男,1954年10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孝桥镇斗门村人,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1969年在抚州一中初中毕业,同年12月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宜黄县南源公社东源大队。1971年11月转到临川县鹏田公社谢家大队,历仁生产队民兵连长,大队团总支书记、民兵营长。1976年6月至1978年4月任临川县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副组长。1978年5月至1984年8月,历任临川县风岗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考上江西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获大专文凭。1986年8月至1988年3月任临川县物资局局长。1988年4月至1993年1月任抚州行署林业公安局局长。1993年2月至1996年6月任抚州地区林业工业公司总经理。1996年7月至1997年10月任抚州地区物资局局长、党委书记。1997年11月至2000年11月任中共南城县委副书记、县长;2000年12月至2002年9月任中共南城县委书记。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任抚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2006年12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1996年至1998年参加中央党校本科函授教育专业学习,获本科文凭;1999年至2001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金融专业学习,取得研究生资格。
  1977年被中共江西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授予江西省知识青年先进个人;1987年被江西省物资局授予江西省物资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先进工作者,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江西省党管武装好书记;2002年被南京军区授予南京军区党管武装好书记。
  帅雨发帅雨发,男,1944年2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南保村人。曾任江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编审。
  1963年抚州一中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1967年8月毕业。先后任进贤池溪中学教师。进贤县委干部、进贤县邮电局副局长、进贤县体委副主任;江西邮电报社负责人,南昌市邮政局党委副书记;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管理处副处长、处长;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江西省版权局副局长、江西省出版总社副社区、江西省出版集团副董事长等职。同时兼任江西省新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期刊协会会长。
  帅雨发出身贫困,从学生时代起刻苦学习、追求进步。1965年在大学读书时就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终审或编辑的多种图书在全国、全省图书评选中获奖,其中《话说资本论》获1996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八大山人全集》获国家图书奖(以上系全国图书评选最高奖);《江西历代科技人物传》1999年获华东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十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王禾丘农村能源系统生态工程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音像作品二等奖。
  帅雨发在出版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先后数十篇论文在全国性报刊中发表并获奖。其中“论管不住二渠道批发就管不住非法出版”获第六届闽浙赣鄂出版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三联合——图书发行改革与发展之路”发表于1997年11期《中国出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月刊全文转载;“关于农村图书定位问题”在1998年全国农村发行研讨会上被评为全国农村发行优秀奖;“瑞金中央苏区出版工作纪实”发表于《中国出版》,并被选入《中国编辑研究》2000年年刊。
  汪重阳汪重阳,男,1944年9月出生,江西临川人,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农工党抚州市委会主委、江西省政协常委。
  1962年7月在抚州市一中毕业,后考入江西工学院电机系电机专业学习。1968年7月毕业分配在抚州印刷机械厂工作,历任组长、班长、技术员、科长。1979年12月调入抚州市科委工作,任科员、副主任。1985年5月调任抚州市经委副主任。1990年5月调任抚州市(地级)机电工业局任副局长。
  1978~1990年在抚州地区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为抚州地区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在《电气自动化》、《华东电气传动》等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10余篇,在全国、省、地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万字。
  加入农工党后积极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在省、市政协和人大会议上提案、议案有《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几点建议》、《加快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发展个私经济要有更多更好的切实举措》、《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等,在地市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1994年12~2000年9月担任农工党原抚州市委会主任、农工党临川市委会主委。2000年12月起任农工党抚州市(地级)委会主委。1995年3月任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任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常委。2000年10月任政协抚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在机电局分管生产协作、安全生产、统计、企业改革、教育培训等项工作,都较好地完成任务,获省机械工业厅多项表彰奖励。
  党派市委会工作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多次获中央、省委会表彰。1996年至2001年先后获农工党中央智力支边扶贫、社会力量办学、参政议政工作、组织建设等先进单位。1992年、、1995年被评为抚州地区优秀党外干部。
  王样生王样生,男,1949年9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秋溪镇人,大学文化,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中共南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第八届省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昌市委员会主席。
  1955年9月在广昌县城关完小读书,1961年9月在广昌中学就读。1968年8月毕业后在广昌县林业局下属林场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工人、业务员、林业站副站长等岗位工作。1977年2月在江西大学政治系学习。1979年9月毕业后在广昌县人民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1984年1月因政绩突出被推选为广昌县人民政府县长,1984年10月任抚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92年8月任中共上饶地区纪委书记,1996年11月任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1997年11月任中共抚州地委副书记、政协工委主任,2000年10月任抚州市政协主席,2001年6月任南昌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参加工作后多次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尤其在纪委、政法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清正廉洁、政绩斐然。1989年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王样生工作中善谋实干、积极进取。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深入地进行理论探索。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曾在《江西日报》、《江西法制报》、《江西党建》、《农村发展论坛》、《决策参考》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有关党建、经济和法制理论文章多篇。针对新时期加强党务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不断开拓纪检、政法工作新局面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王样生特别注重汲取各方有益成功经验。曾随中组部领导干部经济管理高级研究班、中组部中澳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地方领导干部出国团赴国外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政府高效管理的经验;曾率法官团赴欧洲法、德、荷、卢等国家考察,借鉴、学习西欧法律工作经验、作法。
  王扬光王扬光,男,1940年11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秋溪乡上阳村人,曾任抚州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
  1965年8月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同年分配到临川县畜牧兽医站任技术员。1980年6月任临川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1980年10月评为畜牧兽医师。1984年3月任临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5年3月任临川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副书记。1987年7月任中共南城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南城连续三年获抚州地区县市目标考核第一名。1990年10月被评为全省民兵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任抚州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95年6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州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任抚州市政协督导员,2002年3月退休。
  危仁最危仁最,男,1936年3月出生,江西临川人,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正厅),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作家。1951年1月毕业于抚州师范学校艺术专修科,旋即参加工作。1990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1997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为江西省作家协会老作家工作委员会成员。
  危仁最历任抚州专区文工队队员,临川、资溪、宜黄等县土改工作队队员,抚州地委党校科员、秘书,中共抚州地委秘书处政策研究员、秘书,抚州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临川县委常委、临川县龙溪区工委书记;1972年后任临川县革委会政治部调研组、秘书组组长,抚州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办事组负责人,中共江西省委秘书组调研小组负责人,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处长;1983年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江西省七届政协委员。1995年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省九届人大代表。1998年1月当选江西省委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危仁最勤于笔耕,在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文学作品,著作颇丰。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摄影等多种领域。他还长期为报刊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评论等。1993年后出版诗文集《别一番情恋》,文论集《时代在召唤》。随笔集《烛影摇红》,散文集《海天片羽》,散文杂文杂《世纪末的情愫》、《播下春风万里》、诗集《零丁诗存》等。他还主编了《毛泽东在江西》、《邓小平在江西》、《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等图书70余种,近1000万字。1998年3月率江西省作家访问团出访日本进行文学交流。2001年8月,还率领江西省人大司法考察访问团,应邀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危仁最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报刊转载,并有多篇(部)在全国、全省评奖中获奖。有的散文还被译为日、英文。随笔《犹恋风流纸墨香》1996年获第四届全国秘书期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散文《故乡情结》获江西省1995年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一等奖;新闻纪实作品《播下春风万里——邓小平1992年1月30日鹰潭谈话纪实》获江西省1994年热点新闻大赛二等奖。
  吴大德吴大德,男,1948年12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人。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参谋长(正师职),大校警衔。
  1955年9月入上顿渡小学读书,1960年9月入临川县中学读书,1968年到临川县腾桥乡石塘村插队。1969年1月应征入伍,到陆军第82师服役,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师司令部参谋、营长。1983年4月调入武警部队,任武警南昌指挥学校军事教研室主任,1987年9月任武警江西省总队司令部训练处长,1992年9月任武警江西省总队副参谋长,1996年1月任参谋长。
  在解放军任营长期间,率营参加陆军第28军组织的高射炮兵军事训练和实弹射击连、班对抗赛,囊括比赛全部名次。1981年带领全营自力更生建设营房,得到北京军区表彰,当年解放军全军营房建设现场会在该营召开。调入武警部队后,积极探索训练改革和部队正仙化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圆满完成了以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先后参与领导和组织了江西武警总队的大阅兵、“蓝盾六号”演习以及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实兵演习等10多次大型军事活动。在执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中,多次领导和指挥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抢险、扑灭森林大火、处置重大灾害性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个人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师以上党委嘉奖。
  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先后在全国性军事学术刊物上发表《居民地捕歼战斗的组织指挥》、《信息与司令部决策》、《新形势下处置群体闹事件的思考》等20多篇论文。主持负责了《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战法》、《内转外后看守执勤面临的新情况及对策》两项军事理论研究课题,经武警总部军事理论研究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通过,并分别获得1999年度和2000年度全国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军事理论研究课题发表的论文被武警部队最高学府武警天津指挥学院评为一等奖,并入选军事科学出版社的《武警战法研究》一书。
  吴凤雏吴凤雏,男,1949年7月出生于抚州市汝东园,抚州市临川区钟岭办事处小溪吴家村人。曾任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68年10月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乐安县戴坊公社前进大队插队。1969年12月选调乐安县文工团工作。1977年考入江西师大抚州分院中文系读书,1981年毕业后在抚州地区文教局剧目创作室工作。1983年考入江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5年毕业后在抚州地区文化局工作,任文化艺术科科长。1988年3月任中共抚州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91年6月任抚州地委副秘书长兼地委政研室主任,1993年9月任地委副秘书长兼地委办公室主任、政研室主任。2000年10月撤地设市,被选为中共抚州市委委员,任抚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抚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省社联理事,抚州文艺学会会长。
  从事戏剧和艺术研究工作后,为剧团创作过《护桥》、《金岭春雷》等一批地方戏剧本,其编剧作曲的小舞剧《南山少年》代表地区参加1977年全省专业音乐舞蹈汇演获创作奖。1981年后致力于汤显祖研究,1982年参加全国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其论文《南柯记的思想倾向》率先提出重评“后二梦”问题;另一论文《试论汤显祖诗》被认为拓展了汤显祖研究的新领域,二篇论文都获学术研讨会一致好评,分别收入《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和被《文学评论》采用,均获江西省优秀社科论著奖。1986年合著出版《汤显祖传》一书系国内第一部汤显祖的传著,获省优秀社科论著奖。1986年10月应邀北京出席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活动周。论文《汤显祖和他的剧梦》、《晏殊与宋初文艺思潮》先后在《文艺理论家》杂志发表并获优秀论文奖。已出版的专著还有:《宋代笔记概论》、《现代市场经济常用名词解说》、《村级建设指南》。多年来,还发表诗歌、散文、随笔及剧评、剧论等计80余万言。
  许青龙许青龙,男,1942年11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人,曾任江西省林业厅副厅长。
  1960年9月至1963年8月在抚州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在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工作。1968年8月至1971年12月任抚州市保卫部教导员;1973年1月至1975年10月任共青团抚州市委书记;1975年11月至1978年10月任中共抚州市委副书记;1078年11月至1985年8月任进贤县委副书记、县长;1985年9月至1990年10月任南昌县委书记。1990年11月任江西省林业厅副厅长。这期间的1986年9月至1988年6月参加中国行政函授大学行政管理专科学习。
  杨灿龙杨灿龙,男,1960年7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七里岗人,现任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抚州市临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78年5月进原临川县染织厂工作,历任团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厂长助理、副厂长、副书记、厂长、党总支书记。1994年2月调任江西临川酒厂厂长、党委书记。1996年7月,江西临川酒厂转机建制,被选任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1998年4月,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1999年6月,被评为高级政工师。2000年12月,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彻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其再次被选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杨灿龙在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任职期间,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使一个危机四仗,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产值、销售收入上亿元,年创利税3000多万元,在江西省内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中型企业,为发展江西白酒工业和振兴抚州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开发了一个品位高、个性独具一格、富有临川才子特色的白酒产业——临川贡酒,为企业发展找到了前进的航标。临川贡酒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先后10余次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和各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重大成果奖。1998年1月,参与《开展Qc活动提高出酒率》质量管理活动,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培育出了一大批朝气蓬勃,德才兼备,有开拓创新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同时,建立了《AB管理法》、《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临川工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作出了贡献,创造了可观的效益,1994年至2000年间,累计实现利税1.2亿元。
  发表了大量企业管理方面论文,其中《职业下岗推行再就业工程的分析与研究》一文获江西省企业管理优秀论文;《重管理抓质量创名牌要效益》一文于1996年发表在《企业经济》杂志;《发展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一文在江西省企业管理论文评比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共发表企业管理论文30余篇,共获得各级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12次。
  杨灿龙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食品行业质量管理优秀领导者、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5~2000年江西优秀厂长(经理)、江西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和“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职工信赖的好厂长、江西省优秀青年企业家、江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是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江西省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西省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抚州市人大常委、抚州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尧希平尧希平,男,1954年5月出生,江西临川人,现任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1974年抚州师范中文班毕业后分配到黎川共大执教。1977年就读江西省共大总校畜牧兽医专业,1980年毕业后分回到黎川县共大执教。1984年任黎川县共大副校长。1986年任黎川县教育局局长。1992年任中共黎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93年任中共广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96年任中共广昌县委副书记、县长。2000年2月任中共资溪县委书记。2000年12月任中共临川区委书记。2002年3月调任中共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尧希平1986年任黎川县教育局局长期间,富有前瞻性地进行了全县的教育改革,在全区全省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在广昌主政期间,作为抚州地区最落后的国贫县,广昌无论经济还是社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财政殷实之县,其中特色农业、综洽工作还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在资溪任县委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面清理发展思路,全面建章立制。在当年的抚州地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招商引资、财政工作四项考评中,资溪县有三项先进。在临川工作期间,面对撤市设区的体制变换特殊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既符合实际,又顺应大势,且富有开拓性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改革、干部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整套新的举措。在工作思路上,始终坚持“全面理清思路,全面改革开放,全面攻坚排难,全面加强管理”,并把制度创新作为基础和先导工程来抓。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工业化和城市化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的战略地位,举全区之力主攻工业,同时推出了商贸城建设、中洲公园开发、森林公园建设、上顿渡沿河旧城改造、行政中心建设、上顿渡“三化”工程、上顿渡新桥等城市建设“七大工程”战略。2001年,临川的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普法工作、稳定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进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于果于果,男,1962年7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人,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江西省政协委员,南昌市政协常委,省、市工商联常委,市工商联副会长,省青联副主席,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兼院长。
  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1978年参加高考,分数超出录取线40多分,却被拒之大学门外。但并未因受此打击而沉沧。在省赣剧团工作的同时,他坚持参加各种进修,并于199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利用做贸易积攒的百万元资金与香港文强贸易公司合作创办江西省第一所中外合作高级职业学校。办学8年来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依靠以学养学,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学生人数由建校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0多人,固定资产达3亿元。并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江西省第一所具国家直接颁发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
  办有特色的学校,设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是他的办学方针;以科教兴国为已任,为振兴中华而办学是他的办学宗旨。聘请专家治学,管理严谨,机制灵活,开拓创新,办学形式多样化,实行订单教育等,是该校的特点。
  他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榜样,先后拨出200多万元设立“于果扶贫奖优助学基金”,2600多名学生受到学院的资助,圆了大学梦。同时,还向希望工程、下岗青工培训班捐款数10万元。
  于果在办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蓝天职业技术学院两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还获得江西省自学考试助学先进单位、江西省优良民办大学、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昌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他本人于1995年获江西省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同年又被授予“江西省十佳民营企业家”。1996年被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评为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同年以得票第一被评为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还被授予全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1997年5月当选全国自强模范,同年12月获中国光彩事业奖章。2000年11月当选为第11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获江西省十大爱心人士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志刚曾志刚,男,1963年10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秋溪乡人。现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1974年在临川县秋溪中学学习,1978年就读于临川县第一中学,1979年考入江西大学哲学系马列基础理论专业。1983年7月毕业并获哲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2000年10月在江西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历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教师,党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政治法律系党总支书记。1998年9月~2000年9月由省委组织部下派挂职锻炼任中共星子县委副书记。2000年10月参加江西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考试、笔试、面试成绩均为所报职位第一名,后经组织考察,于11月21日被省委、省政府任命为江西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1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与江西行政学院两校合并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在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合著、参编著作、教材8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部委和省级课题6项。其中《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科学性的思考》发表于《思想政治教学研究》,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道德教育》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邓小平对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探索与贡献》获全省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三等奖。由于教学科研工作成绩优异,2001年9月被评聘为教授。
  朱章明朱章明,男,1954年11月出生,抚州市临川区温泉镇朱皮村人。大学本科学历。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抚州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
  1960年9月至1969年5月,在临川先后完成小学、初中学业。1969年5月在临川县温泉中学农机班学习,1971年8月毕业后在临川县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工作;1972年3月在临川县祝坊抽水机站任会计;1975年10月任临川县红旗桥公社祝坊大队任党总支书记。1977年11月后在临川县红旗桥公社历任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1984年4月任临川县三桥乡党委书记;1987年4月任东馆乡党委书记。1989年12月,任中共东乡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1992年10月任东乡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1995年12月任中共南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并于1998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理论专业本科班;2000年12月,任中共南丰县委书记。2005年4月,任中共抚州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
  1987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抚州地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1年被抚州市委评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秀县委书记。
  朱章明到南丰工作后,特别是任中共南丰县委书记以后,组织和领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建区域强县、创桔都辉煌”的战略目标,不断推进南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南丰蜜桔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南丰蜜桔种植面积由1997年的16万亩增加到2002年的21万亩,总产量达到1.5亿斤,2001年南丰蜜桔产业总产值超过了粮食总产值。2002年10月,朱章明参加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主持的中央农业和农村形势座谈会。
  第三节人物名录一、临川籍在抚州地区(市)担任过副县职务以上人员二、临川籍在外副高职称、副县职务以上人员部分临川籍获博士学位人员三、在临川工作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卫生系列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建筑及其他系列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教育系列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四、获省级以上表彰人员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