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070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七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41
页码: 558
摘要: 境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文化茶馆等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戏剧演出和创作在城乡普及,民间的艺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文化部门对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文学、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等各类作品琳琅满目,创作人才层出不穷。同时社会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关键词: 文化 临川区

内容

境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文化茶馆等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戏剧演出和创作在城乡普及,民间的艺术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文化部门对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文学、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等各类作品琳琅满目,创作人才层出不穷。同时社会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1987年,各乡镇、街道文化站都设立了图书室。2005年,抚州市县(区)级首家全省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中心临川区基层分中心在区公共图书馆开通,临川实现了网上查阅图书的可能。
  区内文化工作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文化站为骨干,文化室(院)为基础,区直单位和企业为两翼,形成了一个连接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的多体制、多形式的群众文化网络。至2005年底,全区有国家三级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27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设有34个文化站。其中7个为全省“百强”文化站,5个为省一级文化站,5个为省二级文化站。2005年,临川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
  电视覆盖了全区城乡。2005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至年底,全区农村共建有52个乡镇和村级有线电视站。
  第一节群众文化一、机构 1987年以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机构网络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至2005年底,有区级文化馆2个,有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34个。
  临川区第一文化馆该馆原为抚州市文化馆。1996年初,更名为临川市第一文化馆。2000年10月,更名为临川区第一文化馆。1992年被评为国家三级、省二级文化馆。在职工作人员由1987年的15人增至2005年的21人,有5人获得群文馆员专业技术职称,1人为三级作曲。该馆内设办公室和群文、美术摄影、艺术指导、财务后勤等机构。
  临川区第二文化馆原为临川县文化馆。1996年1月,更名为临川市第二文化馆,2000年10月更名为临川区第二文化馆,馆址在上顿渡建设路27号。1989年获全省先进文化馆三等奖。在职工作人员由1987年的18人减为2005年的15人。有6人获得群文馆员专业技术职称,1人为三级导演。馆内设有办公室和群文、美术摄影、音乐舞蹈、阵地活动等机构。
  乡镇(街道办)文化广播电视站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各乡镇均有1个文化广播站(含电影放映队,简称文化三站)。1996年乡镇站改称文化广播电视站,各街办拥有1个文化站。2000年底,全区有37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5个街办文化站。各站工作人员中,有将近一半为乡镇集体编制人员。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这部分人员全部被清退。1996年以后,近百名大中专毕业生被充实到乡镇、街办文化广电站。2001年,全区有27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7个街办文化站。2003年,全区文化广播电视站(含街办文化站)合并到各乡镇(街办)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后,人员编制和职能保持不变。截至2005年底,全区乡镇、街办文化广播电视站定编174人,实有120人。1996年元月,孝桥乡、城西乡、东馆镇、荣山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第一批“百强”文化站称号;1998年,太阳乡、洋洲镇文化站被授予第二批“百强”文化站;2001年10月,腾桥镇被授予第三批“百强”文化站称号。文化广播电视站人事、财务均由其所在乡镇、街办管理,业务工作受县(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领导。
  村级文化大院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005年止,临川陆续创建出15个村文化大院(室),其中按照省文化厅制发的村级文化大院的标准,有10个已初具规模,包括文昌街办洋洲曲艺文化大院、城西街办南关村文化大院、河埠乡熊尧魔术村、太阳镇新中读书村、云山镇金山武术村、孝桥镇下璜美术书画村、罗湖镇铁堡村文化大院、腾桥镇腾桥器乐村、湖南乡湖北龙灯村、崇岗镇余坊戏剧村。
  1997~2004年,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区)创建和复评中,东馆村图书大院、罗针栎坪文化大院、唱凯儿童文化园、嵩湖下江村陈小华文化茶馆等群众文化活动院(园)陆续建立。
  村级文化大院属民办文化团体,其组成人员、所需经费均自主办理,以自主开展文化活动为主,业务活动接受区局和区文化馆的指导。
  一、设施临川区第一文化馆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48平方米,为仿古黄色琉璃瓦盖顶,固定资产73.5万元。自1987年后,先后设置了录象放映厅、桌球厅、星光城歌舞厅、棋牌室、书画创作室和2个群文宣传橱窗。至2005年底,该馆配备和更新了锣鼓、电子琴、二胡、照相机、灯彩、手风琴、电视机、录像机和简易演出服装等装备和设施,基本能适应群文活动需要。
  临川区第二文化馆占地面积7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13平方米,由4层主楼和2层副楼组合而成,固定资产33.47万元。馆内设文艺厅、电视放映、棋牌类、少儿阅览、报刊阅览、摄影美术、文艺资料等活动室。大门处设置有群文宣传展示橱窗。该馆购置了较先进的摄影器材以及音响设备、石膏画像、配套乐器等群文活动用具。
  1987年,各乡镇、街办文化广播电视站(中心)均有办公用房和活动室,建筑面积均在100至200平方米不等。阅览室、棋牌类活动室、乒乓球桌球活动室、小型演唱练习室、文化宣传栏等均基本具备。其中唱凯、罗湖、秋溪、高坪和7个获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的文化站还建有室外群文活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露天舞台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乡镇建有集会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为一体的影剧院,观众座位一般在600~1000席之间。其中高坪、东馆、唱凯、腾桥、秋溪、青泥、罗针、罗湖、七里岗、连城等地的影剧院功能较齐全。各站均配置有电影放映设备、电视录像放映设备和篮球、羽毛球、象棋、桌球、图书、报刊、二胡、锣鼓等文体活动设施和用具。各乡镇、街办文化站都设置了一个宣传栏或阅报栏。至2005年底,大部分乡镇、街办文化站设施均已破旧。
  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在2000年后不断有新的发展。根据各自的活动特色,采取民间集资或捐献的办法,逐步配备了图书、报刊、乐器、简易演出服装、灯彩及有关文体活动设备。室内活动场地一般是其所在村集体房产,或由私人自愿提供。
  三、活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域内群众文化活动也不断得到丰富,年年都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地丰富了全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音乐舞蹈表演歌舞类节目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年临川均要组织这类活动。1987年5月,由临川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联合主办的临川县首届“汝水之声”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上顿渡临川影剧院举行,160余名歌手参赛,20名歌手进入决赛。一等奖获得者卢文平(业余)、二等奖获得者赵剑平、付水清代表临川县参加抚州地区歌手大奖赛,分获一、二等奖。6月始至8月止,临川县直文艺单位与团县委联合组织“临川县青年歌舞演出团”,到县直各厂矿和驻军(展坪雷达部队)单位巡回演出30余场。
  1988~1995年,临川先后举办了全县、全市“五四”青年歌手大奖赛、红五月丰收杯音乐舞蹈大赛、金龙杯文艺调演、汝水之声歌咏大赛等。1988年全省霹雳舞大赛中熊卫华获二等奖。1989年廖解的《工厂小夜曲》在江西省广播电台专题播出。
  县市合并后的1996年6月,举办了临川市首届卡拉OK业余歌手大赛,80多名业余歌手参赛。1997年1月1日晚,临川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庆新春,迎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在抚州艺术剧院举行。该晚会以歌舞为主,配以小品、诗歌朗诵、戏曲联唱等多种文艺表演形式。百多名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参加演出。共演出22个节目,大部分节目为自创。同年在江西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上,《飞吧蒲公英》、《黄土高坡》、《山里的童谣》等节目分获表演二、三等奖。
  1998年12月28~30日,在玉茗堂影剧院举办的首届金穗杯大型业余文艺汇演,突出讴歌改革开放主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临川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成绩及变化和在抗洪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参演单位53个,参演人员千余人,演出节目117个,历时三天三夜共7场,评出组织奖20个,优秀节目奖20个,创作奖18个,个人表演奖50个,新创作品奖24个。同年,全省舞蹈比赛,《丽娘魂归》获创作和表演提名奖。
  1999年先后举办了庆99国际老人“夕阳红”文艺表演、迎澳门回归诗歌朗诵选拔赛等。同年,第六届省少儿艺术节,《瓜娃娃与果子狸》、《喜庆》、《过家家》等节目分获创作、表演二、三等奖;卢文平获全省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唱法第一名,并在福建东南电视台卫冕九关。
  2000年3月28~31日,第二届兴农杯农民艺术节在临川影剧院成功举行。四场比赛演出和二场汇报演出,共演出音乐、舞蹈、小戏剧、曲艺、小品、武术、相声等82个节目,参演单位42个,演员共700多人,观众达1万余人次。自创文艺表演节目38个,其中歌曲《看老李》、舞蹈《龙汝飞舟》、表演唱《四大嫂进三桥》等评为优秀作品。12月份举办世纪之光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演出了38个以歌舞为主的文艺节目。次年“七一”前后,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暨临川文化艺术节大型文艺晚会,分别在临川影剧院、抚州艺术剧院、迅东广场及上顿渡老剧院门前演出,参演人员300人,每场演出16个歌舞节目,万余人观看。同年,《山歌一代接一代》、《我是山里小歌手》、《和平鸽》等节目在省级艺术节等分获二、三等奖;一人获原创通俗歌曲全国十佳奖。
  2002~2004年,组织了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各乡镇农民演出歌舞、小品等节目。先后举办了“关爱女孩”、“永远跟党走,兴我美好临川”、“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临川”、“四进社区”、“建设者之歌”、“白衣天使”、“希望之星”艺术大赛、第一届“佳佳基”杯少儿器乐比赛、首届少儿歌舞大赛、“塑造江西人新形象,做文明开放抚州人”、“社区新风”等专题文艺演出。区委、区政府在上顿渡影剧院首次举办了大型春节文艺晚会。
  2005年举办了临川区2005年春节文艺晚会和戏曲专场晚会。举办了“临川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庆五一’暨中华总工会成立80周年文艺演出”、“大金山寺开光大法会文艺演出”、“庆祝国庆大型文艺晚会”、“第二届社区文艺调演”等文艺活动。
  美术创作临川的美术活动较为活跃。1987~1995年,先后有美术作品《欣欣向荣》、《铁骨寒香》、《枫晨曲》、《月夜》、《牧童》、《春阳》、《寿带长春》、《小山村》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临川县和抚州市先后举办了“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展”、“计划生育漫画作品展”、“五·一”书画作品展、“十·一”洗墨池书画作品大展、万国良个人书法展、范如之个人画展、中小学美术书法作品展、“爱抚杯”书画大奖赛、“神农杯”书画征集大赛、“全省农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1996~2000年,美术作品《希望》、《乡情》、《太阳兔》、《堆雪人》、《百牛图》、《童趣》、《牧笛唱晚》、《美丽的家园》、《山村清泉》、《情满湖泊》等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发表或被收藏。2001~2005年,美术作品《故乡的月亮》、《水妹子》、《小溪春暖》、《我爱和平》、《飞向天空》、《硕果累累》、《巧手》、《晨曲》、《小桥》等分获省级和全国级的二、三等奖。
  范如之以画牛见长。其先后在北京、重庆、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95年2月,范如之个人书画展在江苏南京举办,江苏省画院主席周韶华致贺辞,部分作品被江苏画院收藏。1997年12月2~6日,其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画廊展出,作品《百牛图》中牛群形态各异,呼之欲出,范如之被首都画坛和新闻媒体誉为“江南牛王”。2001年,范如之上海画展取得成功,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专题予以报道。东方电视台制作10分钟专题节目《江南牛王采访录》,其作品《牧童唱晚》被上海国画院收藏。
  唐新生擅长水彩风景写生画。1992~1993年,《小桥流水》、《拱桥秋色》、《水溪夕照》等作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美术家》。1998年4月8~12日,唐新生水彩画展在抚州举行。1999年,《飞雪》、《秋阳》等作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热土》。《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人选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作品大展。2000年,《匡庐金秋》、《乡情》等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出版的大型画册《走向世界的中国》。
  女画家邹晓青主攻版画。1997年,作品《希望》获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赛银奖。1999年,吹塑版画《月夜》获香港华人书画展铜奖。此外,瞿德元的版画也有一定的造诣。
  胡友泉以国画为特色,作品多次在省内外美术展览中展出。2004年《幽谷清流》、《苍山幽静》两幅作品同时人选第十二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2001年11月,组织40余幅作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儿书画大赛和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抚州选拔赛,获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5名、优秀奖6名。2003年1月举办临川区夕阳红迎春书画展,展出40余位老同志书画作品近百幅。同年5月,选送30幅作品参加全省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展,获美术一等奖1名、摄影二等奖1名、美术三等奖1名、书法三等奖7名、摄影三等奖、美术书法优秀奖各5名。
  摄影创作1987~1995年,摄影作品《老表嫂》、《春之歌》、《奉献》、《亚运在我心中》、《欢乐舞曲》、《小将风度》等在省级摄影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1988年,余建康的《青春的旋律》获全国黑白摄影艺术大奖赛二等奖。随后又有《奉献》获全省第12届摄影艺术作品银奖。1996~2000年,摄影作品《国剧有后人》、《淘气的村童》、《希望之光》、《风雪市场》、《恭喜发财》、《展望》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1998年9月,市摄协组织11位摄影爱好者到湖南省韶山、花明楼、张家界、岳阳和湖北省等地,开展为期10天的摄影创作。10月,傅铁夫欧洲建筑摄影展在临川、抚州、南昌等地展出,成为临川举办个人影展第一人。1999年12月28~30日,聂江波到浙江温岭市石塘镇采风,被称为赣东观瞻千年曙光第一人。2000年3月在抚州成功举办了迎千年曙光——聂江波浙江石塘之行摄影展,展出作品50余幅,中国摄影报给予了报道。5月,聂江波7幅作品入选省首届青年摄影艺术作品展,作品《展望》获优秀奖。2000年12月,临川选送少儿自创书画摄影作品40余件,37件参加全国跨世纪美术大赛,4人获金奖,8人获银奖,20人获铜奖。同年,黄初晨的《飘扬的五环旗》获全省好新闻摄影奖。2002年3月,区摄协组织10余位会员到茅排开展采风创作,6月举办了《茅排风情摄影展》。2004年12月,全省县(区)第一张摄影专业纸——《临川摄影》创刊。2005年3月举办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书画摄影展”。9月,举办了“江西美佛儿杯”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书法美术摄影展,共展出各类作品300多幅。
  书法创作临川的书法创作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爱好者人数众多。至2005年,临川有省书法协会会员53名,市书法协会会员92名,区书法协会就有会员132人。临川书法创作成绩喜人,出现许多好作品。1991年,何华的作品参加全省第二届硬笔书法大奖赛获二等奖。1994年,丁丹平的作品参加神州书画邀请赛获荣誉金奖;1997年,其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唐诗宋词颂”书、画、印作品展获铜奖。1998~1999年,熊顺福的作品参加全省第三届书法展和全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分获三等奖。丁丹平的作品入选“1999年国际老人年中国书画大展”获世纪名家创作奖。2000年,丁丹平、熊顺福、何华的作品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书法展,分获一等奖。熊顺福、何华的作品参加全省首届公务员书法展,分获三等奖。丁丹平的作品参加世界华人书画展,获银奖。2000年7月,江西省书法协会理事胡龙泉的书法作品获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书法作品一等奖,2002年12月获第二届江西省艺术节群文书法比赛一等奖。在书法创作群体中,曾小天、周其祥、万国良等人的书法也占有一席之地,发表过不少好的作品。
  胡龙泉的书法笔力雄健,结字奇险,正草隶行广纳博收。特别是行草,挥洒有力。其作品在省市展中多次获一、二、三等奖。为临川的名胜古迹题写了大量的匾额和对联。
  熊顺福的书法柔中带刚,飘逸精巧,以行草书见长,形成了灵活多变的风格。是临川书法界的领头人,也是新生代的中坚力量。其不少作品为外国友人收藏。
  胡慧珍是临川书法界取得较好成绩的女性。其作品端庄秀丽,透出女性的柔美。2003年获江西省文化厅、省妇联举办的中国风采书法大赛一等奖。
  1987~2OO5年临川区域美术、摄影、书法作品获奖或入选情况第二节民间艺术一、灯彩临川灯彩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开展灯彩活动向城乡人民拜年。遇有重大节日和商业开张、营销活动、重要项目开工竣工等庆典活动也会举办灯彩活动。1987~2005年,文化部门多次举办了大型灯彩展演、展示、比赛和娱庆活动,各乡镇和区直部门都积极组队参加。临川灯彩活动形式主要有龙灯、踩莲船、蚌壳灯、腰鼓、狮子灯、火老虎灯、跑马灯、打联枪等。1987年5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抚州卷》收集龙灯、踩莲船等共十多种项目。
  1991年春节期间,临川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大型龙灯展演竞赛活动在临川二中运动场举行,各乡镇及部分县直单位共组织了55条龙灯参赛,其中罗针的板凳灯将灯彩、武术揉合为一体,获得第一名。全体参赛灯彩队伍还到抚州市城区向地委、行署及市民拜年,并绕城一周展演。
  1994年1月22日,临川县举办元宵灯彩比赛,30多个乡镇和县直单位组队参赛,表演了龙灯、狮子灯、彩龙船等十多个项目。展赛在新建成的县大型体育场举行,共4000多群众观看了比赛。
  1996年春节,临川市委、市政府举办了县市合并后首次群龙闹新春灯彩活动,20多个代表队,计400多人参加。18条彩龙及狮子灯、老虎灯、蚌壳灯、踩莲船、腰鼓队、大头舞向全市人民恭贺新禧。
  1998、1999两年的正月初一,临川市委、市政府都在市区举行了“群龙灯彩迎新春”拜年活动,有彩车及粮食局、城建局、洋洲乡、城西乡、文化馆、荆公路街办、西大街街办等7支龙灯队参与拜年活动。
  2000年2月5日(正月初一),新千年灯彩拜年活动在市区举行。由彩车、锣鼓队、双龙闹春灯彩队、双狮戏球灯彩队、踩莲船灯彩队、蚌壳灯彩队组成拜年队伍,大年初一和元霄均上街为市民助兴。是年10月20日,组织4条龙和4只狮子灯彩队参加撤地设市挂牌庆典活动。
  一、曲艺 20世纪80年代末期,抚州道情作为临川有影响的曲艺形式,尚可在街头见到少数乞讨艺人卖唱,但无一定的内容。90年代即基本消失。2004年以后,在广场文艺表演中时有出现。1994年,《临川县民间曲艺集成》搜集记谱完成,整理成册。1997年12月,《曲艺音乐集成》和《曲艺志》整理成册。2004年,快板《赞临川》获第五届临川文化艺术节二等奖。
  三、杂技魔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临川民间杂技、魔术展演团体和动物展览团体逐渐建立和发展。这些团体的活动范围绝大多数为本市以外的区域,自我生存发展,也在各县、区一些重大节日庆典和汇演中多次亮相。至2005年底,尚存的较有规模的团体有:抚州市春燕杂技团、抚州市城西魔术艺术团、抚州市魔术杂技团、抚州市洋洲杂技团、抚州市海洋动物展览团、赣东献爱心歌舞团等。2OO5年临川民间艺术团体情况第三节文艺创作 1987~2005年,临川各届县、市、区文联机构及文化馆工作人员一直不懈地组织文艺爱好者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第一、二文化馆还成立了文学创作小组。1998年进一步完善了创作作品汇念讨论制度。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有时也因活动需要临时召集。文学创作小组及其制度、活动一直延续下来。临川文学创作中的小说、文艺理论、故事、诗词、散文等时有新作问世,有的还在省、市文艺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临川已建立起一支拥有数百人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至2000年,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员已达400余人。基本形成了小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书画、摄影6个创作群体,文艺创作事业日趋繁荣。据统计,1990~2000年,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就达2000余篇(件)。
  一、小说、报告文学小说创作以小小说创作最为突出,成绩斐然。号称“小小说大王”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国芳是一位本地作家。1990~2005年,先后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羊城晚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出版了小小说集《诱惑》、《人在旅途》、《黑蝴蝶》、《刘国芳小小说集》、《抬头望见北斗星》等5部,小小说《风铃》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短剧播出,《村规》入选韩国中学教材。在小小说创作群体中,还有青年作家谢必中、蔡良基、罗国钦等人,都发表了上百篇作品,分别出版了《顾此失彼》、《陪衬》、《苦丁香》等小小说集。中短篇小说创作中,龚顺荣出版了32万字中短篇小说集《血凤凰》;程贵根的短篇小说也具一定的影响,引起省内文坛的关注。长篇小说创作有徐恒堂的《乡裸》,作品33万字,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社,填补了临川无长篇小说的空白。不少作者的作品还被翻译成日语、朝鲜语、泰语出版。
  报告文学创作以“怪味作家”徐恒堂的成绩显著。1992年8月《法制日报》以大版面连载他的中篇报告文学《毛泽东和他的法官弟媳文楠一家》后,他的报告文学创作日渐成熟,至1998年,在《江西日报》、《法制日报》、《记者走天下》、《星火》等报刊先后发表了《粮食先行官》、《撒播光和热的人》、《雏风声清——临川才乡大走笔》、《荡起生活的双桨》、《东湖,有一首歌》等报告文学20余篇,其中《撒播光和热的人》获全国“乌金杯”文艺创作一等奖,《雏凤声清——临川才乡大走笔》获江西日报“黄金杯”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和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东湖,有一首歌》获江西日报“建安杯”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此外,龚顺荣在各类报刊也发表了《血案》等报告文学近40万字。
  双翠兰是临川历史上第一个发表和出版诗集和长篇小说的农民女作家。她虽为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却始终把文学当成自己不变的追求。她从少女时代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成家后仍然热爱文学。先后发表了系列中篇小说《女神的微笑》和大量的诗歌。1992年出版了诗集《晚香玉》,2005年出版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生命是条流淌的河》。
  二、诗歌、散文 20世纪90年代,徐东明、张崇光、顾明亮、何啸鸣等一批青年诗人脱颖而出。顾明亮在《长江文艺》、《诗刊》、《诗林》、《诗歌报》、《文汇报》等大型报刊先后发表了《牛的轶事》、《捍卫这一方净土》、《生命的虚幻》、《油菜花又开了》、《返航》等多篇诗作。何啸鸣所著诗集《守望雨季》在省内颇有影响。张崇光的诗《牛、梨、父亲》获1994年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1999年,临川市文联将他们的作品进行汇编,出版了诗词集《世纪之光》。
  陈青峰擅长散文,写有大量作品,并有多篇作品获奖。《龙骨古渡》获1991年江西日报散文征文二等奖,《礼物》获1992年全省报纸刊好作品三等奖,《山坳里的第一声啼哭》获1992年《健康报》征文三等奖,《妈妈的童话》获1993年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2005年底,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陈青峰的散文集——《我的谷子》。李晓东也常有散文见诸报端。
  三、戏剧、民间文学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临川四梦”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葩。临川人酷爱戏剧,全区百姓自发组建了30多个民间采茶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常年活跃在山乡,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戏剧创作多以现代题材为主。1990~2000年,吴德春创作的剧本(含小品)先后被搬上舞台的达60余部,并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鸳鸯坡》获全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剧作三等奖。《人道》获省“建设之光”剧本征集三等奖。《街市真情》获省个体私营协会大型调演优秀剧作奖,《送礼》获省出版局、省新华书店颁发的剧作三等奖,《丰碑》获全国小戏小品选拔赛三等奖。1993年,黄敏孙与他人合作的剧本《讼海情波》被拍成电视剧,先后在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国家剧协会员、一级演员万安安率临川采茶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培养造就了一批戏曲优秀表演人才。1999年,在参加全省戏曲调演大会上,就有多人获奖,其中陈维真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涂锦泉、汤绍云、潘凤仙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川民间文学创作迅速繁荣起来,几乎每年都有民间文学作品获奖。龚琦的《人性的呼唤》获1988年全省民间故事创作三等奖。龚顺荣的《财朗送礼记》获1999年全省民间故事创作二等奖,演讲者吴淑琴获故事演讲三等奖。龚顺荣的《第九个》和陈德的《一件难以判决的诉论案》分获2000年全省民间故事创作二、三等奖。2000年,市文联还专门汇编出版了《临川故事集》。
  1986~2OO5年临川区域文学作品发表情况专记刘国芳的文学创作刘国芳,男,1957年出生,江西临川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政协委员、抚州市政协委员、临川区政协常委、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抚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川广播电视台编辑部主任。
  刘国芳自1984年开始短篇小说、小小说创作以来,已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北京文学》、《天津文学》、《萌芽》、《小说界》、《作品》、《女友》、《爱情婚姻家庭》、《现代交际》、《美化生活》、《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大众日报》、《新华日报》、《文学报》、《微型小说季刊》(新加坡)等国内外近400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750多篇,总计1400多万字。《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青年文摘》、《人民中国——日文版》、《中外期刊文萃》、《青年博览》、《中国文学》、《每周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报选刊选发作品700余篇,是目前国内发表小小说最多的作家之一。1988年10月,地县联合召开了刘国芳发表百篇微型小说庆功表彰座谈会。著有小小说集《诱惑》、《黑蝴蝶》、《人在旅途》、《刘国芳小小说》、《抬头望见北斗星》等7部。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文介绍到国外。作品《风铃》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短剧于1999年1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联合在北京评选了“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全国最有影响36位小小说作家获得“小小说星座”称号,刘国芳获此荣誉并名列第四。《月亮船》获《中国作家》优秀小小说奖。小小说集《诱惑》获江西省文艺创作成果奖。《风铃》获亚龙杯全国小小说一等奖,著名作家王蒙为其颁奖。2002年获中国首届金麻雀奖,与王蒙、林斤澜、冯骥才同时获奖。《黑蝴蝶》、《风铃》两获全国优秀小小说奖。《风铃》、《诱惑》、《黑蝴蝶》、《一生》等许多作品已成为中国小小说名篇。
  《村规》收入韩国中学课本第九册。《花开遍地》收入山东省小学阅读课文第七册。《涉世之初》在名人初涉世栏目中对其进行过专门介绍。江西电视台在《我们江西人》、《中国江西》等栏目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文艺报》、《工人日报》、《青春》、《江西日报》、《创作评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其它几十家报刊对其创作进行过评论、介绍和报道。
  1999年,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百名优秀作家赴各生活基地深入生活,他被邀请到山东青岛生活基地深入生活。国内读者普遍认为:刘国芳是目前中国小小说界影响最广、读者最多、最有影响力的小小说作家之一,尤其是在大中专、高中生中影响较大。国内读者同时认为:目前国内许多小小说作者初学写作时,或多或少都受其小小说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从模仿他的小小说开始,写出刘国芳模式的小小说。日本作家渡边睛夫也多次撰文对刘国芳进行了很高的评价。台湾一位评论家出版了一部研究中国大陆小小说的专著,书中大半篇幅对他的作品进行评论。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开设了“刘国芳微型小说研究”课题组,邵维佳教授任课题组长,邵维佳已在多家大学学报发表了多篇研究刘国芳小小说的论文。著名小小说评论家刘海涛1996年撰文认为:刘国芳的名字及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小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刘国芳的创作昭示了一种小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小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这种提法已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
  刘国芳出版专著情况刘国芳已发表的主要作品目录第四节戏剧表演一、剧团临川县和抚州市都有专业的采茶剧团。抚州市采茶剧团1988年时有在编人员60余人,行当不全,男演员不足。团址设在泰山背8号。临川县采茶剧团1988年时仅存23人,1989年增加到30人,女演员严重不足。团址设上顿渡建设路8号。
  1998年3月,抚州市采茶剧团与临川县采茶剧团合并为临川市采茶剧团,2000年11月更名为临川抚州采茶戏剧团。团址在市区泰山背8号。合并时在职人员108人。至2005年底有86人。1987年以来,有1人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先后有7人获副高职称,20多人获中级职称。1996年6月,剧团与开发公司联合开发一栋2200平方米的四层娱乐大厦。至2005年底,采茶剧团有多功能办公用房、营业用房、宿舍1.0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为700万元左右。2002年添置电脑字幕机1台。
  临川农村自1987年以来,不断有民间艺人自我组建、自我生存的业余剧团出现。至2005年止,办理了有关证照的业余剧团有:抚州民间艺术团、抚州市清风剧团、抚州市群星民间艺术团、群艺采茶戏班、临川洋洲地方剧团、临川群星民间艺术团、临川坪桥剧团、民乐剧团、临川民间平乐剧团、临川咏梅剧团、临川旭东艺苑剧团、临川大盛艺术团、群乐剧团、春光剧团、星光京剧艺术团、青年剧团、健民剧团、多彩金秋艺术团、文昌剧团、文昌桥妈妈艺术团等。
  一、演出活动抚州市采茶剧团 1988年分为2个队:歌舞队和戏剧队。歌舞队共20多人,进入江苏、福建、海南、广东、浙江一带开展营业性演出,每场收入2000元左右。戏剧队则深入本地及周边县(市)农村,送戏下乡。该队含临时聘请的部分有特长的老演员共26人,每场收入400~500元不等,大都为乡间修族谱、传统庙会助兴演出。演出内容主要为古装戏,如《罗帕宝》、《二嫂逼姑》等。应农村青年观众要求,主戏开演之前,演些歌舞作为点歌。有时点歌收入超过主戏演出收入。而后,排演《搜摊》、《花妹》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1990年,为配合人口普查等中心工作,创排了现代小戏《此户编号999》、《汪老师吃派饭》、《家庭奖金》及歌曲表演唱《大妈心里乐开了花》、《黄皮肤的人群中有个我》等专题节目。
  1991年,在城镇乡村演出共200余场。小品《将军住店》参加江西省“桑海杯”调演。4月,排演大型古装采茶戏《南瓜记》。
  1993年2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排练演出采茶戏联唱《情系采茶》、《看春歌》等多个获奖节目。全年演出180场。
  1994年,实施兴团“五个一”规划,即: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台创作精品、一栋好房子、一部用于演出的车子。当年购置一辆演出大篷车。次年,创作排练《星星梦》,先后从天津、江苏请导演指导,耗资近10万元。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剧本》主编、一级编剧齐老翔专程来抚州观看,该剧获多项奖励。
  1996年,纪念江泽民为环卫工作题词一周年,与市环卫所联办一台文艺宣传节目。次年1月,协办“迎新春,庆回归”大型文艺晚会。6月底,与市自来水公司联办“庆五一,迎回归”专场,并为江西省第二次农村广播电视会议演出专场。组排节目参加抚州地区第二届临川文化艺术节,多个节目获多项奖。
  1994~1997年,每年演出文艺节目均在130场。
  临川县采茶剧团 1988年,借鉴兄弟剧团的经验,赶排适应市场需求的歌舞类节目,从乐安经吉水、赣州等地开展营业性演出,每场收入2000元,历时两月余。回临川后,排练一出现代戏《现代公案》和古装戏《杨驼子抬亲》在本县巡回演出近30场。
  1990~1993年,配合县里的中心工作相继创排了《一加一》、《局长摆摊》、《拍卖风波》、《童心》、《银锁怨》、《白玉兰》等戏剧、小品、歌舞节目,前往各乡镇演出。这几年每年演出均在180场左右。1993年后,本地演出团体基本无演出市场,剧团为新兴的歌舞厅提供乐手、歌手,也有演职员经剧团同意,停薪留职“下海”,自谋生存,剧团已名存实亡。偶有民间剧团(三角班)借用剧团服装、道具相对齐全的优势,相邀剧团演职员下乡为民间修谱、传统庙会助兴。
  临川抚州采茶戏剧团 1998年整理排练出《追鱼》、《狸猫换太子》等10台古装戏剧目下乡演出。每场演出收入为1500~2000元不等。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农村戏剧市场的逐渐扩大。4月18日,在唱凯镇东湖村委会为农民演出。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栏目现场拍摄该团演出的抚州采茶戏,并在5月26日晚《九州戏苑》栏目播出。9月,为全市乡镇中小学生演出自创剧目《托起明天的太阳》。12月28~30日,在玉茗堂影剧院协办全市“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暨首届“金穗杯”文艺汇演。
  1999年,采茶腔表演唱《大地喜洋洋》参加江西99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首开了抚州地区的文艺节目参加省级春节晚会的先例。排演龙雪翔创作的大型采茶戏《残霞》,参加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作曲、导演、舞美、表演等9个单项奖。
  2000年,重排大型采茶戏《牡丹亭》,10月20日晚,在艺术剧院参加纪念汤显祖诞辰450周年活动演出。省、市、区有关领导和中央、省文化部门专家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九州戏苑》栏目介绍“临川抚州采茶戏剧团”在汤显祖故乡活动实况。
  2001年2月,采茶小戏《县官下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12月获全国十一届“群星奖”。
  2002~2003年,江西南昌音像出版公司一次性向该团买断《补背塔》、《双劝夫》、《追鱼》等12台节目版权,录制音像产品,投放市场。
  1998~2005年,该团每年都参加了本区域举行的元旦和春节大型晚会演出,参与并指导了区(市)直单位、社区、人民团体开展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的文艺演出。应周边县市和本区乡镇的邀请,每年下乡演出大型采茶戏100场左右。
  民间剧团本区民间业余剧团以“三角班”形式演出为主,活动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闲季节,即秋收以后至次年春播前。也为传统庙会、修谱、婚丧嫁娶演出。1995年以后,这些剧团都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加盟或指导,使演出规模和质量逐渐提高。民间专业演出团体大都以演出采茶戏为主,配以歌舞、小品、杂技等节目。
  三、人才培养 1987~1998年,培养人才基本上采取以老带新、口传身授的方式,只有少数文艺学校毕业的专业学生被分配到剧团。1993年,抚州市采茶剧团一次性招收小学员24名,现大部分已成为业务骨干。1998年后,专业剧团陆续有多人到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进修培训。
  1999年9月,临川市文广局与临川市教委联办艺术中专班,由市职业学校与采茶剧团承办。校址设上顿渡老剧院(中兴路与建设路交叉路口),共招收五年制学员43名,设置舞蹈、戏曲表演、器乐、文化等学科,毕业后,发放国家认可的中专文凭。管理人员全部由市采茶剧团派任,业务老师除剧团安排少数具有三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演员担任,大部分都是对外招聘。该班继自排舞蹈《在灿烂的阳光下》在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纪念建党80周年文艺晚会上获一等奖后,又有15名学生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希望之星”大赛(北京),全部获奖,其中7人获一等奖。2003年9月,该班整体由现代教育学校接收。
  四、重要剧目域内专业或业余戏剧、歌舞作者创作、移植、改编了一批戏曲和小品,其中在省及省以上发表、演出或获奖的有: 1989~2OO5年临川区域部分剧目、歌舞等作品在省以上演出发表情况第五节电影发行放映临川的电影发行放映由于历史和地域上的原因,一直分为两块,即抚州市一块和临川县一块。县市合并后分为文昌桥和上顿渡各一块。
  一、放映单位赣东电影院坐落于赣东大道449号,原有2100平方米房产和座位数986个。1992年5月至9月,投资92万元改造,将坡形地面改造为梯形地面,座位改为500余席的沙发软座,有中央空调,观众厅内墙四壁及天棚进行了立体声复环绕六声道音质处理,使用5505—D型4千瓦氙灯新光源,座机、金属银幕,成为抚州地区第一家三星级电影院。后因消防安全不规范和经营效益差等原因,自2001年7月31日起停止营业。8月10日,经区政府批准,区第一电影公司与深圳市天庭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赣东电影院,2003年4月21日赣东大厦竣工(亦称“富宇宾馆”),内设200席左右的小型影厅。因电影市场不景气,大厦竣工后一直未放电影。
  青云电影院坐落于赣东大道89号,原有1200平方米的房产和1218个座席的放映厅。因电影放映经营效益入不敷出,自1996年2月1日起,停放电影,经营录像放映。1996年10月,临川市第一电影公司与振兴房产开发公司签订了联合开发青云电影院合同书。1998年4月份竣工,后改为一楼商业贸易二楼以上为住宅的振宇大厦,不再放映电影。
  人民电影院坐落于泰山背3号,砖木结构,占地2400平方米,房产1400平方米,观众座席1056个。该院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停放电影,先后放过录像,办过电子游戏机厅等。至2005年初,因安全问题,已封闭停业。
  以上3个电影院均隶属临川区第一电影公司(原抚州市电影公司)。
  临川影剧院隶属于临川区第二电影公司。坐落在上顿渡镇龙津路36号,占地面积4500余平方米,观众座位厅座1310席,楼座570席。1986年改为氙灯座机、金属银幕放映,并配有提包35mm双机应急。银幕为可移动钢架安装,放置于大型舞台上。观众厅内曾进行了立体声回声改造。此影剧院是集会议、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集会场所,至2005年底,已成为全区唯一的一座大型影剧院。
  厂矿电影俱乐部 20世纪80年代末,抚州市有江西汽车底盘厂、江西车辆开关厂、富奇汽车厂等厂矿电影俱乐部25个,临川县有912地质队、化肥厂、陶瓷厂、林业局、荣山垦殖场、七里岗垦殖场等6个厂矿电影俱乐部,至90年代初全部停办。
  农村影剧院 20世纪80年代末,抚州市有农村电影俱乐部3个,农村影剧院(孝桥,座位数1020席)1个;临川县32个乡镇各有集会议、演出、电影放映用的影剧院1个,座位500~1000席不等。90年代后,大都挪作它用或闲置未用。
  电影放映队 1988年以前,抚州市有城市电影放映队10个,农村电影放映队8个。其中35mm队5个,16mm队3个;乡镇办队6个,村办队1个。1988年后,均停止了活动。35mm队维持到1995年,1996年后停办。1987年,临川县有国办队1个(唱凯),1990年乡办、村办及个体放映队从1984年前的67个,减至43个。2005年底,上顿渡辖区农村电影队仅存34个,放映人员仅60人。区第二电影公司配备公有16mm放映设备2~3套,职工私人购置2~3套,凡有业务由公司统一调度。
  一、发行放映电影拷贝发行两个电影公司都以发行16mm电影拷贝为主,兼营35mm拷贝发行。1995年以前,所发行拷贝来源主要由抚州地区电影公司供给,极少数的由省电影公司直接供给。16mm电影拷贝在1995年以前由各县(市、区)公司保管,地区公司予以统一调度。1995年后,出现多渠道供应。有的实行院线供片制按天计租;有的公司根据经济状况和经营状况,自行购买拷贝;也有部分制片厂直接推销。各放映队(单位)基本上均到区内两个电影公司租赁拷贝。
  电影放映自1988年起,城乡电影放映均处于急速下滑状态。抚州市电影公司1990年举办“人口与健康”、“学雷锋”、“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及“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四十周年”等电影专题放映活动,共放映250余场,观众达11.5万余人次。1991年6月2日第五届中国新闻记录片电影周在抚州揭幕。电影周配合连映《中国霸王花》、《姐妹情仇》、《中途岛之战》等新拍故事片。7月1日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献礼片展映。7月25日抚州市影评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了影评征文小组,征集到影评稿23篇。《江西日报》、《抚州日报》、分别选载数篇,公司被抚州地区文化局授予此次活动“优胜集体”。1993年1月23日,公司购置索尼530H投影、激光影碟机,在人民电影院首映镭射激光片《龙发威》,后陆续放映了《玫瑰的故事》、《祝你好运》、《阿灿当差》、《摩登当差》等数百余部镭射片。1994年,全面展开“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1995年8月,城区3家专业影剧院配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展展映活动,放映了《七七事变》、《敌后武工队》等抗战题材影片。1997年7月举办“迎香港回归电影教育周”。1998年至2000年,城市以放映大片、名片为主,处于半停业状况。2005年该公司加强对农村电影市场的开发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并在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中,开展了电影进社区,举办了丹亭步行街、羊城广场、马家山广场等8次专题电影展映周活动。
  1987~2OO5年临川区第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放映情况 1988年,临川电影公司、影剧院实行招标承包经营。1991年,开展全国第二届农村科教电影放映活动。是年底,罗针电影队被评为全国农村先进放映队。自1994年起,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又呈回升态势。每年都抓好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放映成绩始终走在抚州地区(市)各县(区、市)同行前列。1995年在农村实行“人均一元钱,电影看一年”,至2000年停止。1995~1999年,年均放映总场次近万场,教育集资放映约占50%。1997年,农村电影放映效益最佳,场次超万场,发行收入达45万元,放映收入达90万元,上交税收5万元。1998年6月,临川影剧院投资6000元更新金属银幕。1998年12月至次年1月,与中国宝洁公司联合开展了为期20天100场电影免费为农民放映活动。2001年开辟了影企联姻活动。2004~2005年,农村电影放映年达5000场左右。2004年12月,大岗放映队获全国农村先进电影队称号。该年,开展阳光行动免费下乡放映28场。2005年,为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购买《郑培民》、《张思德》等拷贝,在影院和河滨广场及部分乡镇开展巡回展映。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在临川新城、河滨广场及部分乡镇免费放映20多场。“影企联姻”放映30多场。1987~2OO5年临川区第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放映情况一、经营管理临川区第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95年以前冠名为抚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96年至2000年更名为临川市第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2001年再次更名为临川区第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该公司拥有占地面积0.8万平方米左右的房产,固定资产近400万元。1987年有职工86人,1993年人数多达132人,至2005年底,在职职工74人,另有退休人员52人。
  1988年9月以前,所辖赣东、青云、人民等3家电影院和公司分别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8年10月至1993年8月,公司对以上三家影院实行以自负盈亏、确保上交、自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招标承包经营。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改为第三产业由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正副经理分别兼任各影院经理。1996年2月,全公司92名职工统一签定劳动合同。9月,省文化厅向赣东、人民、青云及孝桥镇电影院颁发了35毫米电影放映许可证,1996年12月公司获省文化厅发放的《临川市电影公司发行许可证》,省电影公司同时核定赣东电影院为分账放映单位。1997年后,一直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影为主,多种经营,以主带副,以文补文协调发展的方向,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分流富余人员。2005年新购数码电影放映机2台,价值超10万元。自该年10月份起,抓住省财政安排农村文化三大活动资金的契机,及时开展了每村每年6场的农村电影放映活动。1992年2月人民电影院被省电影公司评为“良好单位”。
  临川区第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87~1995年名为临川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96年至2000年冠名为临川市第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2001年更名为临川区第二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7年底有职工44人;2000年8月职工最多时达73人(含退休)。至2005年底止,在职职工45人,退休22人。公司地址1997年前在上顿渡镇龙津南路49号,1998年后迁至龙津南路36号临川影剧院二楼。
  1988年公司实行招标承包经营,临川影院亦随着实行承包经营。1992年3月,公司直属16mm放映队实行承包经营,5人承包2年,公司提供设备和拷贝,不发工资,每年上交公司2000元。1994年开始展开“百部优秀影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一直坚持10余年。1996年2月在抚州城区设立16mm影片发行站,2000年1月撤回。自1996年后,公司每年自购拷贝,并与各县相互调剂使用。1996年到河南、湖南和省公司购买了60多部拷贝,调剂了40多部。当年还对农村16mm电影放映机的旧光源(13部)改装为铟灯光源。1997年购买2台16mm氙灯放映机和1台千瓦发电机。是年农村电影放映效益创历史最好的一年。1998年,公司实行全员包乡放映,即每人包1~2个乡镇的“人均一元钱,电影看一年”的放映任务,未完成任务扣20%工资,每完成一个乡奖600元,此办法到2000年底中止。
  1999~2000年,实行内部改革,男到50周岁,女到45周岁的职工准予内部退养,发70%的档案工资;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分流人员自由组合包乡放映。2005年,公司购买了12部适合学生观映的影片和10余部新片。花6万余元购买了一套新式放映设备。自该年10月份起,全力投入到以省财政安排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为主的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中,为每个村年放映6场电影。
  1999年,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电影公司“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获16mm放映机1台的奖励。2000年公司获文化部、省文化厅奖励资助16mm放映机5台。
  第六节图书一、图书馆(室) 区级公共图书馆 1987~1995年区内有两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即抚州市图书馆和临川县图书馆。县市合并后,抚州市图书馆改称临川第一图书馆,2000年底临川改区后,收归地级抚州市管辖。临川县图书馆1996年更名为临川市第二图书馆,2001年改为临川区第二图书馆,2004年9月改称临川区图书馆。馆址在上顿渡镇建设路63号,馆舍2186平方米,其中:书库514平方米,业务用房1552平方米,办公用房120平方米,微机21台。固定资产超过百万元。该馆藏书共14万余册,有古籍书10128册,2部8册国家级孤本。1994年、1999年两次被评为国家三级县级公共图书馆,2004年6月晋升为国家二级县级公共图书馆。职工由1987年的14人增加到2005年的20人。内设办公室、采编室、辅导室、财务室、电子阅览室、外借室、古籍室、少儿阅览室、资料室。具有中级职称者4人,初级职称者9人。1987~1996年县财政每年拨给6千元购书专项经费,1997~2005年,财政每年购书经费增加到2万元。
  2005年10月28日,投资14万元,配备21台微机及网络配套设备的抚州市县(区)级首家全省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中心——临川区基层分中心在该馆正式开通。
  乡镇街道办事处图书室 1987年,各乡镇、街道文化站都设立了图书室,1992~1995年开展的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宣传阵地建设和1997年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区、市)活动中,各乡镇、街办及村图书室已具一定规模,藏书最多的超过1万册,最少的也有千册以上。设置有阅览室,配备了管理人员。自1998年始,因乡镇、街办机构改革,全省7个“百强”文化中心(站)仍在维持,其他乡镇图书室则没有新的进展。2004~2005年,在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区、市)复评和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活动中,大部分乡镇、街办图书室又得以恢复。
  机关厂矿学校图书室每个乡镇中学图书室逐渐有所发展,藏书量每年在增加。区直大局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图书室也在逐步发展,基本上都是由其单位工会管理。
  一、图书借阅活动区图书馆1987至2005年,县、市、区级图书馆藏书采购、借阅活动及书籍的补充均以满足境内科研、科普、工农业生产、阅读消遣和少儿读物为重点,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
  2OO5年临川区图书馆各类图书拥有量若干年份1临川区图书馆借阅流通情况单位:万图书馆一直坚持每周6天对外开放。至2005年底止,共发放借书证3207个,每年接待读者6万多人次,借阅图书8万多册。1987~2005年区图书馆一直坚持编印《科技信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每年12期,每期印发2000份,通过乡、镇、企业图书馆(室)分发到本区读者手中。先后筹集一万多元经费在临川一小、二小,各建立一个儿童阅览室。自1995年以来,坚持开展了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为全国图书馆图书服务宣传周活动,走出馆门,深入基层宣传图书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百姓不断了解图书馆和认识图书馆的重要性,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坚持每年4次送书下乡,每次不少于1000册。
  2001年对馆藏图书重新整理,按照经、史、子、集、从书五大类进行编目,总共整理出馆藏古籍书10128册,其中经省图书馆专家鉴定的有2部8册为国家孤本(《临川县志》康熙九年刻本和清朝《古今治统》徐奋鹏手抄本)和52部477册善本及临川名人著作近千册等一批具有相当价值的历史文献。该室图书一般只供读者在本室阅读,经该馆领导签批借条,可定期外借除孤本之外的书籍。
  2004年6月区图书馆与各乡镇图书馆(室)签订完善图书流通点活动的协议,规定每月轮换一次,每次500册,以加快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发挥图书馆藏书的最佳效益,同时增强图书馆与农村读者群的沟通。当年流通图书20.4万册,2005年流通图书21万册,受到农民读者群的欢迎。自2001年开始将原报刊杂志收费借阅改为免费借阅。2005年订阅报纸32份,杂志81种,另外采购杂志、专著共100多种。
  建立区、乡、村三级图书馆(室)网点。区图书馆先后在全区协助办起了4所规范化的农民图书馆(高坪、罗湖、荣山、东馆),32个乡、镇、场、街办图书室,237个村级图书室,总面积10100平方米,藏书达到26万册,初步形成了以区为中心的区、乡、村三级图书网络系统。区图书馆每年安排乡镇、村和有关单位的图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期业务培训,每期培训为4~5天。
  乡镇图书馆室罗湖农民图书馆于1987年10月1日创建,开设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科技兴农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藏书达10431册。1990年12月17日,荣山农民图书馆开馆,藏书达10768册。
  1994年11月11日东馆农民图书馆正式开馆,藏书10465册,逢单日开放。
  2OO5年全区各乡镇、场、街办图书室基本情况机关单位图书室 2005年,临川区有机关、单位图书室20个,共有藏书95200册,其中有5000册以上藏书的图书室6个。机关、单位图书室都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进行分类编目,共发放借书证3200个,并基本坚持定期开放。
  2OO8年全区机关单位图书室情况厂矿图书室临川区有厂矿图书室2个,藏书都在5000册以上,订阅报纸80份,杂志75种。
  2OO5年全区厂矿图书室情况教育系统图书室临川区教育系统图书室主要是根据教学需要采编收集,通过整理加工分为各种类教育参考用书,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至2005年,教育系统有图书室45个,藏书达到近百万册,每个图书室都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坚持每天开放。
  2OO5年全区教育系统图书室情况第七节文物保护一、地面文物古迹在2004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区内有新的发现和挖掘,主要有: 聂氏宗祠 (明建清修)坐落于嵩湖乡下聂村。宗祠长36米,宽17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前后两厅,前厅有十二柱,后厅共十六柱,石雕莲花八菱形麻石磉,石磉高65厘米,直径64厘米,木柱直径15厘米。前厅顶部中间有一藻井,大门前有木制一排栅栏,体现了宗祠的严谨风貌。
  文魁公祠 (明)坐落于湖南乡黄邓村委会邓坊洲徐家村。公祠为砖木结构,长56米、宽16米、高5米。门面为三层亭阁式砖石建造,最上层石刻“中宪大夫”四字,两边有石雕人物和花卉图案,中层石雕人物典故,下层门上方雕刻“文魁公祠”四字,两边石雕多种图案,门前安放一对雕刻精致的石狮。祠为一进二厅,中有天井一口,后厅有神台。
  徐氏大祠 (明)坐落于湖南乡黄邓村委会邓坊洲徐家村,紧靠文魁公祠西面。该祠规模宏大,宽30多米,有三道门供进出,正中大门上方二层亭阁式建造,门上方石刻“徐氏大祠”,两边石雕各种花卉图案,两边的偏门上方为单层亭阁式建造。
  州司马第 (清)坐落于腾桥镇汪家村。为砖、石、木结构,长8米、宽15米、高9米,门前呈三层亭阁式建造,石刻浮雕人物典故、花卉等图案。“州司马第”、“箩峰捱秀”、“一粒轩”书法雕刻工艺精致,屋内斗拱飞檐、画栋雕梁,门雕、檐木上多绘有彩色和雕刻人物图像、鸟兽花卉等图案,雕刻工艺精湛。大门正中上方石雕狮头兽面,上刻“王”字为图腾像,体现了地方风格。
  周家古民居 (清)坐落于河埠乡周家村,为砖、石、木结构。该建筑规模宏大,并列四幢,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大门上方的牌楼上分别用刚劲有力的书法雕刻“爱莲第”、“川岳呈祥”、“双溪汇秀”等文字。特别是东面两幢,三层亭阁式门楼镂雕人物典故、山水、花卉、动物、楼台亭阁等图案,栩栩如生,镂雕手法达到亭中有亭,景外有景的效果。
  揭氏宗祠 (明末清初)坐落于湖南乡山塘村委会揭家村。该宗祠祠院墙大门上方石刻“鹤水东环”四字,祠内有一木制雕花藻井,正中横梁上挂有一块木制并刻有“思褒五世同堂”的竖匾。另外有三块横匾分别刻有“玉笱名流”、“忠烈堂”、“老思准则”。现存本村揭国华家。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 (明一清)坐落于荣山镇新街村委会(镇政府所在地)。明末清初,吴姓家族在荣山兴建20余幢砖、木、石结构的住宅楼,组建成纵横交叉,长约千余米的街面建筑。十字街每幢建筑门前石雕兽面图腾像及书法四字横匾,建筑大体分为二厅一堂,两边附有厢房。在整个建筑群中,有一幢长约50米的屋中街及一幢船头形屋,别具一番风格。
  梦港石桥 (明)坐落于嵩湖乡下聂村西北约400米处。该桥共有九墩十孔,长约百米,桥面用八根长约9米的麻石铺成宽约2米的桥面,建筑规模较大,对研究古代建桥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桥东面80米处有一凉亭,亭中石柱上刻有“半壁青山茅店倚,一溪流水石桥横”的对联一幅。该桥在当时是通往抚州的主要通道。
  2OO5年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临川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川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馆藏文物临川区文物管理所藏品数量逐年递增,至2005年底止,馆藏文物比1986年增加三成多,共有2000余件。文物种类丰富、器型多样。其中国家三级文物469件,二级文物4件,一级文物2件。这些文物包含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民国时期。主要有: 张仙人手持罗盘俑 1985年出土于温泉的宋庆元三年墓,2件,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俑眼观前方,炯炯有神,束发绾髻,身穿右衽长衫,左手抱一罗盘,置于右胸前,右手紧执在袖口。底座墨书“张仙人”。
  S纹陶猪产于商,出土于河西营门里商周古文化遗址,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形状:此件用灰质陶土烧制成猪形,形象逼真。器物全身用双线S纹图形装饰。
  青白釉芒口刻花盘产于宋,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此盘系用高岭土做成,口径15.5厘米、高3厘米、底径11厘米,内外全部施青白色透明釉,盘内底刻划牡丹纹图案,口沿无釉包铜。
  奉天敕命(圣旨) 宣读于明洪武十八年四月,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此圣旨用长84厘米、宽31厘米的黄色绢纸制成,从左至右纵向书写。
  泥金折扇明末产品,国家二级保护文物。扇长32厘米,底端用铜钉,扇面涂满金粉,再用墨线绘方格纹图案。
  青白釉瓜棱执壶产于宋。国家三级保护文物。撇口,鼓腹饰瓜棱纹,肩部有一略带弧形的长流,流的对面有一直柄。颈部纹饰装饰,釉面青灰色,胎质粗略。
  青瓷刻花小瓶产于宋。直口,肩部草叶纹围绕,腹部粘接处弦纹,下部各一草叶,莲瓣纹围绕装饰,底足莲座。施釉均匀有冰裂,底足内露胎无釉,胎质灰白。
  酱釉刻花小瓶产于宋。腹部主题为凤印花纹饰,上、下部均为莲花纹装饰,釉不及底。胎质粗松,属低温釉立烧。腹部有复合痕迹。
  青花小梅瓶产于清。口部外撇,颈部变形回纹,腹部上为花卉,主题纹饰山水,菊花草叶纹,下部为海水纹,底足内无釉。
  青白瓷双贯耳褐点瓶产于宋。唇口、有颈稍外撇,附加一弦纹,两侧双贯耳装饰,釉呈灰青色,素面无纹,底足无釉外撇,胎质粗松,施釉均匀。
  青花酱口束颈瓶产于民国。束颈外撇,似喇叭状,口沿有一道酱色釉,釉面呈奶白色,施釉肥厚,呈冰裂纹。青花发色纯正,绘画草叶花流畅。
  龙泉盘口尊产于明。口沿外撇内收剑,似盘形,直颈。釉面光泽,呈青色,施釉平整,素面无纹饰。
  青白瓷荷叶印花瓶产于宋。颈部外撇,荷叶式口,呈喇叭状,腹部似瓜形,由四组印花纹装饰,底足外撇无釉,釉呈天蓝色,胎质粗松。
  刻花青白瓷尊产于宋。平口外撇,颈部一弦纹,腹部印一牡丹花卉装饰。釉呈淡青色,施满釉,胎质粗松,底足外撇。
  青花玉壶春小瓶产于民国。口沿外撇,直颈稍带弧形状。釉灰肥润。青花绘画工艺,牡丹花卉草叶绘画流畅,蝙蝠飞翔生动,画工较为精细。
  青瓷点褐罐产于宋。平口,颈部外撇有一弦纹,釉面青色,并附加酱褐色,釉点彩装饰,不及釉底,胎质粗松,底足无釉。
  白虎将军俑一对2件,南宋庆元三年墓出土。头带将军帽,身穿铠甲,立于三足形台上,二手置于胸前,分别托住从肩部绕过的虎头和龙尾,形象同青龙俑。俑中空。
  青白瓷葫芦长流壶产于宋。单孔长流葫芦壶,柄塑一单龙,釉质肥润,方色满釉,釉呈灰青色,柄断补接。
  侈口装釉瓜棱执壶产于宋。单孔长流,口部外撇呈喇叭状,腹部直呈瓜棱状,颈部上侧分别塑花卉纽系,柄用弦纹装饰。釉面酱褐色,部分剥落,施釉及底,圈足无釉,胎为灰色,粗松。
  青白瓷两系执壶产于宋。单孔短流,两侧分别堆塑二系,柄孔较小,釉呈天蓝色,釉易剥落,素面无纹,底足无釉。
  青花军持单流壶产于明。直口并用青花弦纹装饰,颈短稍有弧形,单孔长流,并有一如意云连接肩部,腹部中间用青花弦纹分隔,青花呈灰暗色,无柄,两层青花卉纹组合。
  青花梅瓶产于明。釉面灰暗,亮泽度较差,短颈直口,青花发色一般,主题花卉绘画工艺流畅,釉面有剥落痕迹。
  翠绿瓷罐产于清。直口沿施酱色釉,腹部窑变釉似翠绿色,近底部有重釉,底部无釉,胎质紧密,表面无纹饰,无益。
  带盖青花罐产于明。直口釉肥润,但由于受水土多年浸浊,使釉面遭受严重破坏,釉面剥落现象较多,缺乏光泽度,绘画工艺流畅,青花发色保持较好。
  青花三足香炉产于清。口外撇,底为圆柱形,青花绘制一老人月中蕉叶下休闲,具有民间生活气氛。
  青花婴戏小罐产于明。釉面灰青,青花发色淡雅,二位婴儿栏栅旁戏玩,生动活泼,盖面三叶弦纹装饰,口沿无釉。
  青白瓷弦纹杯产于宋。芒口,釉面青中泛兰,施釉均匀,光泽度较好,有透明度,腹部有一道弦纹装饰,此器有一道水裂。
  四系长腹罐产于隋。唇口外撇,颈口与肩部分别用四系相接,釉呈米黄色,施半釉,底部露胎,铁灰色,圈足外撇。
  鱼鳞描金扇产于明末清初。22骨,竹质,扇面金纸,鱼鳞纹,扇面2/3,扇骨1/3,圆形手柄。
  郑板桥秋赏黄花图产于清。长轴,墨绘蕉叶黄花图,笔锋流畅,有浓薄之感,右上角题跋,秋赏黄花,板桥手书本,及方格印章2枚。
  铜十二山水笔架产于宋。形若群山连绵,峰谷相间,引成十一缺搁笔的槽。
  单龙玉牌玉挂件产于汉。长方形,玉质灰黄似肉色,正面雕琢壁虎龙纹,背部两行篆体文。
  方镜产于宋。云纹方格镜,四方形,龟背纽,四角分别有四朵流云装饰,内中菊花纹,有落铅现象。
  日光镜产于汉。圆形镜,外轮平厚,器形内廊内一道小篆文字环绕,内沿半圆火轮纹,圆形纽,有土锈。
  国民党执委证章产于民国。圆形佩章,正面模压国民党党徽,周边模压“中国国民党执法委员会”,背面模压,“许瑞芳”阴文字体。
  生肖俑产于宋。头戴“壬”字帽,身穿对襟长袍,双手合执,胸前系大带,脚穿翘头靴恭身侍立,每件底座分别书有“子、丑、寅、卯、申、酉、戌、亥”等地支字样内容。
  青龙将军俑产于宋。头带将军帽,身穿铠甲,立于三足台上,二手置于胸前,分别托住从肩部绕过的龙头和龙尾,武士形象,头戴凤翅盔帽,帽顶缀缨,腹裹把肚,脚蹬尖靴,下有三脚座垫,武士双眼正视,炯炯有神。
  青花撇口人物碗产于明。平口外撇,釉面呈白色,青花绘草木、山水及人物图案,双圈内一人骑马在星光下奔跑,釉面白中泛青,有缩釉。
  青花釉黑红盘产于清。釉面灰白,青花泛兰,釉黑红淡暗,盘心内一鱼装饰,口沿一处有裂痕,底足内无釉。
  青花开光八宝盘产于清。口沿外侈,折腰,盘内壁为八莲瓣开窗,窗内绘有四果图案,内心八莲瓣开窗,窗内绘四季花草乃蝴蝶,器行不规整,底部有窑裂,口沿有缺口。
  汤显祖四梦残版产于清。方形版面,清代为二面印版,民国为单面印版,内容为汤显祖《南柯记》、《牡丹亭》书中之页。
  绿釉划花瓷枕产于宋。釉呈菜绿,釉面平洁,有落釉现象,枕石刻牡丹花卉,外部似如意云造型,刻划制作工艺精巧。
  唐三彩女仕立俑产于唐。束发披肩长裙,脸部丰满,彩脱落。身部彩色,部分脱落,右手下部已断。
  束发童子俑产于宋。发髻高绾,浓眉大耳,年轻俊秀,穿圆领衫,脸稍仰视,身穿对襟短衫,下着裙裤。双手执置胸前,底书“口童子”。
  王母俑南宋庆元三年墓出土,2件。头梳高髻,身着对襟长袍,肩挂彩披,前垂大带,双手合置袖内,脚穿尖头翅靴,作伫立状。
  伏听俑南宋庆元三年朱济南墓出土,2件。头戴幞帽,身穿圆领衫,全身拱状,面左侧作倾听状。
  陶犬、陶鸡南宋庆元三年朱济南墓出土,4件。犬仰首观察,四肢伏地,卷尾上搭。鸡高冠长尾,呈蹲立状。
  仰望俑、指路俑南宋庆元三年朱济南墓出土,4件。仰望俑头戴帽,身穿圆领衫,双手合执,举首作仰观状。指路俑发髻外系帽巾,脸稍侧视,穿对襟长裙,腰扎大带,脚穿高头靴鞋,右手竖两指,左手紧按右袖口,座底书“指路”。
  青花人物望月碗产于明。直口,口沿内外两道青花弦纹,碗内心双圈内绘一人物坐于月亮之下,外壁绘一樵夫坐一山石之上,具有山村夜色之貌,釉质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纯正。
  朱雀俑南宋庆元三年墓出土。女侍形象,双手捧一展翅长尾朱雀,头顶束发呈尖锥形,身穿对襟长袍,前垂大带。
  三、文物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颁布后,临川每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都会开展以流动宣传车、文保咨询点、文保知识图版展等形式为主的文物保护法规宣传活动,以增强公民的文物保护法制观念。
  馆藏文物建立健全了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对所有馆藏文物进行了编号、登记、鉴定、建档。借用(展出)有规范的进出库手续,每天进行一次盘点清查核对。至2005年底,落实了“三铁一器”设施,配备了警棍,更新了警报器、灭火器,增设了两扇防盗门,全面维修了库房。
  1987年5月,配合省文化厅举办的庐山夏令营文化艺术节活动,选送4件文物珍品参展。9月临川县公安局在广州破获熊庆堂文物走私集团案,查获文物移交该所收藏。次年,临川县文物所选送6件文物珍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打击文物走私成果展”。
  1989年5月,举办文物保护宣传月活动,配备宣传车一辆,开展了为期2周的下乡巡回宣传《文物保护法》活动。期间,将罗针万德仁在农田施工中挖掘出土的宋代文物10余件征收入藏。
  1992~1997年,临川文物所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严厉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活动达10余次,查获文物共300多件,其中有“扬州八怪”黄慎作《人物素描》真迹1件。
  1997年6月,国家文物局抽调馆藏出土于南宋庆元三年朱济南墓张仙人手捧罗盘俑二件,参加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同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2001年9月区内温泉镇红旗桥的白浒古瓷窑址、抚北镇上源汉墓群、东馆镇的玉湖民居、展坪乡的万魁塔等4处文物古迹列入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抚州会馆、天主堂、正觉寺、汝东园民居群、文昌桥、孝义桥、金棍园、抚州古城墙、祝徽故居、陈家祠堂群、“石门厅”民居、“聿修阙德”石牌坊、“大夫第”民居(18号)、“大夫第”民居(23号)等14处文物古迹亦属市级保护单位。
  2004年4月,对馆藏文物全面进行一次重新鉴定、登记、拍照、建账、造册、立档,共立档958份,制卡475张。5月,对全区文物分布较多的20个乡镇,98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新发现嵩湖梦港河石桥、河埠周家古建筑、荣山十字街等10处有一定价值的地面文物古迹。6~7月,完成了对9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评估工作,将市级文保单位万魁塔、白浒窑和县级文保单位河西乐家寨申报为省级文保单位。对嵩湖梦港河石桥、聂氏宗祠、荣山十字街等10处文物遗址申报为县级文保单位。
  2005年2月,区人民政府公布临川区第二批1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月,万魁塔进行抢救性维修工作开始。同月,省文物局拨款3万元,对临川文物仓库进行了一次维修,添置和更新了库房防盗设备及消防设施。7月,区政府拨款购置了县、市级文保单位标志牌64块,在文保单位所在地悬挂第八节文化市场管理一、机构抚州市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1988年抚州市文广局分别从文化馆、电影公司、电视报发行站抽借7人成立“电视录像发行管理站”,并管理文化市场。11月成立抚州市文化稽查队,在本系统内抽借8人在图书馆内办公。1990年1月6日,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抚州市文化稽查队,定编3人,办公地点设在文化馆内。1992年增编3个。1993年10月5日,该队更名为抚州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隶属关系、级格不变。1994年6月1日,市政府批准成立抚州市新闻出版印刷管理股,与市文化稽查大队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至1995年底,抚州市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有社会文化活动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整顿清理书报刊及音像市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新闻出版印刷管理股,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有专职管理人员9名。
  临川县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1989年以前,文化市场由县文化馆管理,主要管理桌球、书摊(店),按月收取管理费。1989年8月,成立文化稽查队,人员从文广局下属单位抽借人员兼任。稽查队设文化活动管理和音像管理两支分队。1992年4月正式成立临川县文化稽查队,定编4人,至1995年底止,在岗专职人员实有7人。
  临川市和临川区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1996年1月,临川市文广局成立后,抚州市文化稽查大队与临川县文化稽查大队合并,称临川市文化稽查大队。同时局里设置了文化市场管理股,与文化稽查大队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17人,定编10人。2001年1月更名为抚州市临川区文化稽查大队,定编12人。至2005年底止,实有在岗人员17人。
  一、管理活动文化市场发展临川文化市场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繁荣于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一个以城区为中心向农村辐射的包括文化娱乐、戏剧演出、电影放映、音像、书刊、印刷、文艺培训等多门类、多形式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2000年11月临川撤市改区,原抚州市城区(文昌桥辖区)文化市场随之上划到市,临川区文化市场监管重点为区委所在地上顿渡镇,监管范围为整个临川区农村文化市场。
  1987年4月在市采茶剧团开展试点,在文化礼堂舞台举办交谊舞会。荆公楼舞厅、京剧团舞厅、白天鹅(歌舞团)等经营性歌舞厅陆续兴起。是年,有5家电子游戏室进入抚州市。至1988年底达60多家。录像放映也现身于抚州、临川文化市场,最多时达50余家。1989年在市采茶剧团三楼会议室试办全市第一个卡拉OK茶座。1992年,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分布全市。有露天舞厅、露天卡拉OK活动、游戏室、溜冰场、游泳场、健身房(馆)、射击场、乒乓球室、桌球、录像发行放映、镭射电影、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书报刊出租出售、字画装潢、年画销售、民间文艺演出等数十种文化经营种类,经营单位300多家。此段时间内,临川县文化市场以上顿渡镇为主要活动场所,其中“四梦”歌舞厅,“星光不夜城”等6家歌舞厅经营比较兴旺。
  至2000年,临川文化市场有娱乐市场:歌舞厅16家、卡拉OK2家、音乐茶座2家、桌球室7家、旱冰场2个、游乐场1个、棋牌室3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名仕”歌舞厅、“星光夜总会”等。演出市场:专业演出团体仅临川抚州采茶戏剧团。十多个民间职业剧团各有一套音响设备,服装道具、演奏器具较全。人员不固定,多时每团60余人,少时每团仅30余人,为传统“三角班”,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一般在农村为婚丧嫁娶、庙会、修谱、喜庆活动演出。音像市场:音像制品出租户68家,零售户9家,录像放映队10个。新华书店二楼的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专柜规模最大,品种近两千种。书报刊市场:有书店32家、书亭18个、书摊11个、书刊出租点21家。其中“芝麻开门速销书店”较有特色,与全省、全国连锁,盗版书刊较少,业务量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美术市场:有画廊7家、美术品商店4家、美术装潢店17家。印刷市场:个体企业27家,打印复印店52家。规模较大的有20多名从业人员,小的仅3~5人。主要承印稿纸、表格、会议材料和不公开发表的部分资料。互联网服务经营市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电脑游戏形式初现于临川,2002年正式形成网吧市场。至2005年底,临川有证网吧经营户达21家。其它市场:有书法培训班2家、美术培训班10家、音乐培训班20家、舞蹈培训班13家。电影市场有专业电影公司2个(国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6个,城市影院4个。影院放映活动至21世纪初,已基本处于停业状态。文物市场2个,每周日由文物收藏爱好者自发交流,参与人数每次300人左右,品种繁多。
  2000年以后,临川文化市场规模逐渐缩小。抚州城区经营户全部上划给抚州市文化稽查支队管理。书报刊、印刷市场由于没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亦为市新闻出版局管理。由于舞厅等市场因经营效益不理想,纷纷停业。至2005年底止,临川民营文化市场以网吧经营为重点,还有5家音像制品零售和出租店。农村民间职业剧团演出活动日渐活跃。
  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凡开办文化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法规及《江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地方法规,备齐申办资料,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权限审验申办资料并进行实地审察认可后,发给文化经营许可证,经营业主凭此证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同时,还须根据所从事的文化经营种类,按照我国及本地法规的规定办理其它证照。
  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1987年7月28日,抚州市文广、公安、工商等局联合制发《关于加强舞会管理的暂行规定》。1988年3月制发《关于桌球营业活动的管理规定》;1988年11月市政府发布《关于抚州市社会文化市场管理通告》;1989年9月,重新制发《抚州市音乐茶座、歌舞厅管理暂行规定》、《抚州市录像放映管理暂行规定》、《抚州市书刊租售、图书展览管理暂行规定》、《抚州市音带销售管理暂行规定》等。1990年制发了《关于加强我市社会文化市场管理的补充规定》和《关于加强本市录像放映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营业性舞会(厅)管理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录像片放映发行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整顿全县桌球的通知》、《录像放映工作守则》。1991年8月临川县制发《关于加强民间业余剧团管理的通知》。年底,制发了《抚州市台球、电子游戏机娱乐活动管理试行办法》、《抚州市关于加强年画市场管理的通知》、《抚州市录像放映管理补充规定》、《抚州市书报刊租售管理试行办法》、《抚州市歌舞厅、音乐茶座管理暂行规定》。1992年2月制发《抚州市关于加强电子游戏机娱乐活动管理的通告》。1993年制发《关于临川县音像市场管理的若干规定》。1994年4月临川县制发《桌球、图书、报刊、打字复印、舞厅、游戏机、录像的管理细则》、《关于加强音像、书刊等非法出版物管理的若干规定》。12月,印发《关于加强销售挂历、年历、春联、贺年片市场管理的通知》。1995年3月制发《抚州市印刷行业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县、市合并后,根据形式发展的要求,每年都完善具体的管理规定。
  加强管理措施落实。文化市场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日常监管与专项集中整治相结合的监管办法予以落实。每年与各经营户签订责任状,进行一次年检。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创文明经营活动,每年评出10个左右的文明经营先进单位。对文艺表演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的发给演出证。建立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档案。每年由文化稽查大队负责组织文化经营户举办培训班1~2期。在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期间组织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整治行动和音像市场、网吧市场、娱乐市场、书刊市场等专项集中整治活动。自1996年以来,开展了50次以上文化市场大规模的整治行动,对所查缴的淫秽、盗版音像制品近2万盒(块),非法出版物6千余盒(块、册)。淫秽或含淫秽内容的书刊400余册,非法出版录音带1万余盒,每年一次予以集中销毁。共查处非法经营户60余家,取缔无证经营户12家,停业整顿歌舞厅4家。
  临川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加强。特别是自1996年县、市合并后,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建设,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知识化的轨道。装备设施不断改善。文化稽查大队配有专户电话,还曾配备有数部BP机和富奇吉普1辆、三轮摩托车1辆、两轮摩托车3辆、电视机和录像放映机各1台,配发了稽查服装。2004年中期,省文化厅拨给该队一套互联网上网服务市场监控微机,初步实现了文化市场监控自动化、科技化。在职业道德培养和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建设上,建立和陆续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查缴物品制度》、《查缴物品保管处理制度》、《巡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办证制度》、《文化稽查队员工作条例》、《文化稽查队员纪律》等。每年派员参加省、市主管部门举办的文化市场管理培训班,行政执法水平和质量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
  第九节广播电视一、机构抚州市广播站站址为市区梵罗山29号。下设采编组、技术组、财务组,1987年底有工作人员9人;1995年年底有工作人员13人。
  临川人民广播电台前身为临川县广播站。1989年职工人数为22人。1992年底迁至建设路23号。1993年12月1日,成为抚州地区第一个由站改台,集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和电视差转于一体的“三台合一”的“临川人民广播电视台”。同时成立“临川有线电视台”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临川有线电视台是临川县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台,1993年6月经抚州地区和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审核批准后,正式动工架设,8月19日安装入户线,1993年9月23日试播。至2003年4月底,网台分营时已安装用户接收终端8446户。拥有摄、编、播、技术、管理人员24名。1995年内设办公室、编播组、农网技术组、电视差转室和有线电视室。
  临川广播电视台 1995年11月抚州市广播站与临川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合并,更名为“临川人民广播电视台”,台址和呼号仍使用原临川人民广播电台的。此时,共有工作人员36人。内设新闻部、编辑部、播出部、广告部、技术部和办公室、财务室。2003年4月底,工作人员共50人。5月,江西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临川分公司正式成立,实行网台分营,临川人民广播电视台的21名工作人员划拨到江西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临川区分公司。2004年6月,该台更名为临川广播电视台。至2005年底,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有一级播音员1人,工程师1人。
  乡镇广播站 1987~1993年,临川县保持了每个乡镇有一个广播站,共37个;1995年因乡镇合并,有32个。抚州市有乡镇广播电视站5个。1996年起,临川市有乡镇广播电视站37个。有报道员、播音员、机线员、业余通讯员共1040人。2001年,因乡镇调整,有乡镇广播电视站30个(含3个改制或合并的洋洲、城西、钟岭三个街办)。1999年上半年以前,乡镇广电站工作人员由国家干部、聘干、乡镇集体编制人员三结合共同组成。各乡镇都配备有报道员、播音员、机线员,与文化站共称为文化广电站。1999年上半年,所有未聘干广电站人员一次性被清退。2002年5月,区编委对乡镇、街办文广站年审,核编为174人,实有120人。是年下半年,撤消乡镇街办文广站,成立乡镇街办“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二、设施 1986年,临川县广播电视站增设50瓦电视差转机1台,更换价值万元的播音控制桌1台。1989年,县站机房主要设备有:高级控制台1台,输出柜1台,1550瓦扩音机3台,不同型号录音机6台,收音机1台,会议扩音机1台,三用机1台等。同年,抚州市广播站购置上海产春蕾牌50W立体声调频发射机一套,6810半导体三用机1台。1990年10月,购置上海产凇声牌广播控制桌1张。
  乡镇站的设备相对简陋,临川县32个乡镇广播站的机房设备有扩音机74台,总功率30900瓦;三用机24台、增音机26台、收音机5台、电唱机30台、录音机24台。抚州市5个乡镇广播站机房设备主要有扩音机11台,总功率2600瓦。增音机3台、收音机5台、录音机10台、控制桌5张。
  1987年,临川县共架广播专线1602杆公里。其中:县至乡219杆公里,乡镇以下1380杆公里,县城专线3杆公里。全部采用5米或6米长水泥杆和14号铁丝,杆距50米。共有喇叭7千余个。抚州市架有5条共110杆公里广播专线。
  抚州市广播站于1986年底建成全区第一个立体声调频广播,购有上海产春蕾牌50瓦立体声调频发射机1台,频率为92.7兆赫。临川县广播站1990年10月兴建起调频广播,功率50W,频率93.3MHz。1996年9月以后,将原抚州市站100W和50W调频发射机拆迁到临川台使用,同时又购进了1台无锡产的300W调频发射机,频率仍为93.3MHz。自实行调频传输后,抚州市和临川县各地安装了调频音箱,抚州市装喇叭直接接收,临川县各乡镇先是用天线接收,然后通过调频发射到用户调频音响收听。
  1994年前的抚州市和临川县农村广播出现滑坡之势,不少地方广播专线杆倒线断,喇叭声哑。1994年后,临川县和抚州市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乡镇广播电视站事业建设,辖区内37个乡镇全部改造了广播机房,35个乡镇建起了调频广播网,99.5%的乡镇能收听到县市广播台、站发射的调频信号;合并后,全市共挂户外10瓦调频喇叭2510只,入户喇叭17322只,三级混合覆盖率达95%以上。
  1996年临川市委、市政府拨出了45万元低息贷款用于第三批乡镇广播事业建设。经过3年分3批集中建设,临川市乡镇广播电视站得到极大发展。
  2003年以后,乡镇广播站活动处于滑坡状态,没有专门机构,人员配置不能做到专职专用,也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1986年,临川增设50瓦电视差转机1台。后又增至2台50瓦电视差转发射机,差转中央一、二套节目。1993年下半年,上顿渡镇开始安装有线电视,由于有线电视节目多,图像清晰,上顿渡镇很快得到普及,大多数群众都安装了有线电视。区上顿渡及附近用户都以有线电视电缆线传输,各乡镇及边远村、组,先是由市(区)中心台以微波信号传输到各集中接收点,再用电缆线传输到各有线电视用户。临川有线电视台网络系统采用300WHz邻频传输方式,前端设备采用美国伏力公司产品,型号为CA—62B,PA—35B型,干线放大器选用四川绵阳783厂产品,主干线选用珠海产品,信号传输和分配采用“树枝”形结构方式连接,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和省厅要求。当年开通10个频道,播出时间从上午8点钟至中央一台节目结束为止,严格执行广电部(总局)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完整地高质量地转播中央、省、地电视台的节目。1997年下半年引进美国ITS公司先进微波设备(MMDS),筹建安装全市农村微波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并于10月27日正式开通。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功率50W,频率为2535MHz~2599MHz,铁塔有效高度90米。
  1987年,罗针乡建立10瓦差转台1座,全县有彩色、黑白各种型号电视机1.16万余台,电视面积覆盖率达1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20%左右。1988年、1989年,荣山乡、龙溪镇分别建起乡级卫星地面接收站各1座,差转中央电视台一台和二台节目。当时由于经费紧张,设备陈旧,易耗器材不易及时购置,此时差转发射机覆盖半径只有3~5公里。1994年,有21个乡镇及村委会建起了有线电视网,拥有5000多终端用户。为了节约开支和让出中央第二套节目所占的四频道,于1997年3月将中央第二套节目停止转发,只保留转发中央第一套节目。1999年,又继续转发中央第二套节目。
  2003年起开始逐步改造成光缆传输,电视覆盖率达100%,其中微波电视达85%以上。2005年,启动广电“村村通”建设工程。11月26日,最边远的山区茅排乡南际村(里外南际)卫星电视接收小前端站正式竣工。该村有70户农户,共有人口400多人。50户计240多人首次收听、收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8套电视节目。至2005年底止,全区农村共建有52个乡镇和村级有线电视站。
  2003年5月1日起,有线电视台的传输设备大部分划拨到江西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有限公司临川区分公司,摄编播大部分设备留在该台。此时,该台共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含职工宿舍)。其中有仪征汽车1部和普通型桑塔纳1部。
  三、广播节目临川广播电台及乡镇广播站根据形势发展,先后设立了多类多项不同广播节目,主要有: 新闻类 《抚州新闻》,抚州市广播站设立,至1995年11月停办。每次播出时间为10~15分钟不等。《临川新闻》,临川县广播站创办,县、市合并后沿用至1996年。每天在早上7:30、中午12:30、晚上18:00播出3次,每次15分钟。以上节目是本辖区内重要新闻的汇总,围绕县(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注重新闻的短、快、新、多及可听性、时效性,每天发稿10多篇。同时,在此节目中开设了“听众来信”栏目,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据测评,成为本辖区内收听率最高的节目。《报刊新闻》,由临川县广播站创办,至1994年底停办。每天一期播出3次,每期5分钟,内容为各级党报发表的方针、政策、科技、名人要事、国内外大事摘要。《科技新闻与信息》由临川县广播站于1989年创办。主要传播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信息。每天一期3次,每次5分钟播出。《广播新闻》,由临川人民广播电视台于1997年创办,履行原《临川新闻》的职责。《走进临川》,由临川广播电视台于2004年创办,主要报道临川要闻,介绍临川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等。
  专题类 《对农村广播》,抚州市和临川县广播站都设置了该节目,且一直沿设至2005年。节目于每星期一早、中、晚各1次,播出时间一般每次为15分钟。为综合性节目,主要宣传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传播本地域农业经济建设成绩,设置有“致富新篇”、“乡村风情”、“农业知识”、“农技讲座”等栏目。抚州市开办了《对少儿广播》,每次10~15分钟。《知识与生活》,着重介绍临川风俗人情、人文景观,每周二播出,每次15分钟,为抚州市广播站创办。《卫生与健康》为抚州市广播站创办,沿用至1996年。以介绍卫生与健康知识为主,及时报道本地卫生状况。设置有“一周卫生瞭望”、“健康卫生”、“吃与健康”等栏目,每周三播出3次,每次15分钟。2004年重设《健康生活》节目。《天南地北》1988年由抚州市广播站开办,1989年8月结束。不定期播出,每次播出10~15分钟,内容摘自报刊,主要是世界上发生的有趣的人和事。《理论学习》为抚州市广播站开办。内设“邓小平理论与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专题”栏目,每周四播早、中、晚各1次,每次15分钟。《法制园地》为抚州市广播站开办,每周五播出3次,每次15分钟,内设“法律之窗”、“法制小故事”、“案例分析”等栏目。《羊城古今谈》,由抚州市广播站开办于1984年,1989年8月结束。介绍抚州市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及本市社会新闻。《羊城瞭望》为抚州市广播站于1985年创办的名牌节目,具有融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节目。该节目自1991年开播以来,基本上每年都获得全省优秀节目奖。内设栏目有:“新闻集锦”、“羊城揽胜”、“说长道短”(评论)等栏目。每周六播出,每次30分钟,星期日重播,播出日播出3次,一般定在早7:30、中午12:00、晚18:30。该节目一直沿用至2005年。《会议专题》。建站开始至今一直有此节目,以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会标为节目名称,连续播出3天,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左右现场报道。以报道本辖区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专题整治,较大突发事件,以及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
  文艺类 《每周一歌》、《文艺节目》均是抚州市广播站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沿用到90年代中期的节目。《每周一歌》于每周六晚播出5分钟,《文艺节目》每天3次,每次20分钟,主要播放流行的影视歌曲,优秀的音乐作品、小品、相声、曲艺段子等穿播其中。
  教育类 《农技讲座》,每周一期,每期5分钟,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突出地方特色,以推动农业开发和经济振兴为目的,介绍致富经验,传播农业技术信息,提供市场行情和科技知识。
  服务类 《节目预告》、《天气预报》、《科技新闻与信息》、《听众信箱》等栏目,每天播出。
  1996年县市合并后,设置了《临川新闻》、《对农村广播》、《羊城瞭望》等3档固定广播节目。
  电台播出的广播稿件除记者采编外,还采用了大量的通讯员、报道员寄送来的稿件。
  1993~2OO5年临川区(县、市)广播电台(站)广播稿件统计单位:篇、条四、电视节目除了转播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的节目外,临川电视台还办有自办节目。
  新闻类节目 1993年开办了《临川电视新闻》节目,但是由于受采摄、播录、制作设备和专业人员的限制,电视新闻当初没有形成固定性节目。自1996年11月2日开始,确定每周办好1期《临川电视新闻》节目,实行自采自编,坚持“正确、创新、办活、服务”的八字方针,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及时报道本区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就,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每期节目长度10分钟,每星期五、六晚上各播出2次。每组新闻力求规范,图文并茂,质量上档次,不断把电视节目办出特色,办出新意。并通过地区、(市)有线电视台在文昌桥辖区播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改为每周二、五新闻专栏播出,每周三、六重播,晚上7:50与9:30各播出1次。2005年后,改为每日晚在中央一台焦点访谈节目后和午间、早晨各播出1次。
  专题类节目未形成固定式节目,但自1997年后已采制播出了《日益壮大的临川市乡镇企业》、《可爱的家乡一赣东明珠临川市》、《临川市抗洪救灾纪实》、《临川城市建设管理日新月异》和《赞古颂今话临川一“才子之乡”》、《文化工作摄影》等专题片等。每年都制作了10部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电视片,且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市级以上电视台每年都采用了不少。其中2005年,临川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专题片10余部和节目488期,市电视台采用300多条,省电视台用稿60多篇,中央台发稿2篇。
  服务类节目 《点歌台》是有偿服务性节目。应市民或单位的特约,为其喜庆之事播放健康向上的歌舞片等。还可在其转播的频道上(中央台、省、市台的新闻联播和专题节目除外)滚动播出贺辞、商业广告、通告等。《广而告之》主要是配合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播放有关政令、通知、告示等;时而也播放一些厂矿企业或商业产品(商品)信息以及文化体育动态信息等。此项服务每年都为该台带来数万至20万不等的运营收入。
  五、获奖作品 1987年至2005年,临川广电系统有不少节目或新闻作品获奖。
  1987~2OO5年临川广电系统获江西广播电视奖情况 1997~1999年临川市获全国广播电视奖情况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