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小学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036
颗粒名称: 三、重点小学简介
分类号: G629.2
页数: 3
页码: 527
摘要: 临川实验小学坐落在抚州城区具庆巷36号,为宋代文学家曾巩所建兴鲁书院旧址。前身为创办于1914年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是全省最早创办的师范附小之一。1927年,更名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实验小学。1933年省教育厅令单独设校,命名江西省立临川中心小学,为当时省立四所中心小学之一。其时全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教职工19人。1946年2月,改名江西省立临川实验小学。同年7月,划归县办,易名……
关键词: 临川县 实验小学

内容

临川实验小学坐落在抚州城区具庆巷36号,为宋代文学家曾巩所建兴鲁书院旧址。前身为创办于1914年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是全省最早创办的师范附小之一。1927年,更名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实验小学。1933年省教育厅令单独设校,命名江西省立临川中心小学,为当时省立四所中心小学之一。其时全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教职工19人。1946年2月,改名江西省立临川实验小学。同年7月,划归县办,易名临川县立实验小学,有16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教职工42人。1949年,学校易名江西省临川实验小学,成为江西省临川师范开展实习与实验教学的基地。学校隶属抚州专署文教科领导。1957年秋,专署决定,学校一分为二:一为抚州师范附属小学,由专署文教科领导;一为抚州市第六小学,受抚州市文教局领导。1960年,抚州师范附属小学改名抚州实验小学。1966年,改名抚州市工农兵小学。1978年,改名抚州市实验小学。1995年改名临川市实验小学。2000年,全校有38个教学班,学生1962人,教职工97人。校园占地面积10476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拥有能容纳2000多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五层教学大楼1幢,配有电化教室,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手工、音乐、书画、舞蹈室等专用教室。
  学校自创办后,一直是省、地重点学校,肩负实验教学与示范教学双重任务。1933年,曾有两个班分别开展“设计教学”与“道尔顿制”教学实验,前后坚持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改革实验重新显示活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改实验,形成系列。其中教材改革实验:语文方面有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中央教科所集中识字教材的实验;数学方面有北京景山学校与中央教科所教材(实验本)实验。教法改革实验:语文有“导学法”的探索,数学有“基础训练——读书自学——重点讲解——练习小结”的四环节“读书自学指导法”实验。各项实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双基”、发展智能为中心,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90年代,学校又开展整体德育实验。
  1993年,有4名学生被评为全国好少年,其中1人被评为全省“十佳”少先队员。1995年,学校大队部被江西省少工委评为少先队优秀阵地单位,并被国家少工委评为“雏鹰大队”。1997年和1998年,学校先后被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为德育示范学校。1986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年,在抚州地区小学电教成果评比中,名列榜首。1990年,获抚州市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团体冠军。1994年,获江西省中小学合唱节小学组三等奖。1997年,获江西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从1995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有3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临川一小坐落在上顿渡桥东路,1918年由龙津乡学改办为龙津新学。1933年,改名临川县第六区示范小学,有6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近20名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合并了私立培基小学,更名为上顿渡小学。全校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为县城附近6个乡镇中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1952年,由于入学儿童大量增加,学校在韩樟桥开办二部,并新建二层教学楼1栋,学校面积扩大到10600平方米。1956年,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学校。1961年,易名上顿渡区中心小学。翌年,附设镇办小学1所,有6个教学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0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
  1968年,大部分教师下放农村,校址因县中搬入而改迁,校名改为上顿渡镇公社管区“五七”小学。1972年,学生有所增加,又开办二部。1974年,校址迁回原地。1978年9月,本部改为上顿渡第一小学,二部改为上顿渡第二小学。一小被定为地、县重点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添置了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唱机、照相机、风琴等器材和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等课程使用的教具、仪器。1995年易名为临川一小。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835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2栋,实验办公大楼1栋,教师宿舍楼2栋,配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以及体育和电教设备。全校有32个教学班(其中附设学前班3个),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0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级教师56人,大专以上学历者12人,中师学历(含高中)89人。有2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
  学校以勤奋、文明、团结、进取为校训,坚持“一育、二改、三提高”(坚持教书育人;改善育人环境,改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整体效益)的办学思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1989~1999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地、市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小雏鹰中队。
  学校先后进行语文“五问自读教学法”、数学“读书指导法”和“四步思维训练”等教学实验。在地区教育局组织的县(市)城镇小学五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名列前茅。教师通过实验探索,积极撰写论文,先后有20篇论文在省、地及全国报刊发表交流,有6篇论文获全国性一、二、三等奖,38篇论文获省、地、市一、二、三等奖。1人获全国社会录像课二等奖,5人次获省语、数、自然、社会等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和省、地、市作文竞赛中,有46篇学生习作获奖,其中3篇分别选入《小学生作文精选》、《获奖作文选》、《作文之路》等书中。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先后成立写作、数学、文艺、体育、书法、美术、舞蹈、科技、鼓号队等活动小组。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18人次。1991年全国中小学生“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中,获二等奖1个,获奖学生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少年夏令营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9年“爱护地球”环卫知识征文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1人。1982年,全国市县小学足球比赛中名列第一;1986年,省“长江杯”田径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临川三小位于文昌桥西侧抚州府儒学旧址。前身为临川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校址在城内兴鲁坊汝阳书院旧址。1914~1946年,先后改名临川县立第一小学、临汝小学、临川县第一区中心小学、羊城镇中心国民学校、临川县第一示范中心国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临川第二完全小学。1950年、1953年,先后改名为江西省临川实验小学二部,江西省临川师范附属小学二部,抚州镇第三小学,校址设于城内泰山背。1970年,迁入现址。1986年,增办初中部,定为全市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试点学校,并改名抚州市文昌学校。1993年8月撤销初中部,改名抚州市第三小学。1995年县市合并,改名临川三小。
  2000年,全校有34个班,学生1970人;教职工129人(含退休教师40人)。在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0人。学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教学大楼4栋,教工宿舍楼4栋,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基本实现软硬件配套。学校曾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学赖宁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全省少先队优秀阵地学校。1987年以来,多次被评省、地区文明单位。
  学校先后开设有14个实验班,进行语文“五问自读教学法”,数学“四步思维训练”、“景山学校教材”、北师大“五四”学制教材,思品“五步联实教学法”等教学实验。1989年以来,先后有140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地、市报刊发表交流,60余篇论文获省、地、市一、二、三等奖。学生在全国、省、地、市各类竞赛中分别获满分奖,一、二、三等奖共计321人次。同时,学校建立写作、数学、文艺、体育、科技、书法、美术、舞蹈、微机、鼓号队等20多个兴趣小组,有10人次获全国双龙杯书法大赛金、银、铜牌奖。《飞行——昨天和明天》获1993年国际少儿航空绘画全国赛三等奖。并为广东省舞蹈学校、省文艺学校、地区文艺学校输送了8名人才。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